兗州區是古九州之一,歷史悠久,文化燦爛,交通便利,資源富集,素以「九省通衢、齊魯咽喉」著稱,面積535平方公里,人口55.5萬,轄6鎮4街道辦事處,共34個居委會,440個自然村。自2018年以來,兗州區上下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深刻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的重要指示,按照「規劃先行、示範帶動、整體提升」的工作思路和「一年集中突破打基礎、兩年擴片成帶抓提升、三年全面鋪開成樣板」工作目標,以示範項目創建為突破口,統籌推進產業、人才、生態、文化、組織「五大」振興,推動全區鄉村產業振興在濟寧「走在前、作示範」。2019年兗州區被中共濟寧市委濟寧市人民政府授予「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單項獎」。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主要做法
(一)健全完善工作機制。將鄉村振興示範創建工作納入全區「三重」工作,在機構設置、人員配備、一線推進、工作落實上給予了重點支持和傾斜。
一是書記抓鄉村振興落實到位。結合機構改革,成立了由區委書記任主任的區委農業農村委員會,召開了區委農業農村委員會全體會議,出台了委員會工作規則、工作細則,區委常委會會議、區政府常務會議先後多次聽取鄉村振興、扶貧開發、美麗鄉村等三農工作彙報,區委、區政府主要及分管領導先後多次視察三農工作、召開現場會,並作出批示,確保工作高效推進。各鎮(街道)也成立了由黨(工)委書記任主任的領導機構,完善「書記抓、抓書記」責任制,制定鎮街黨(工)委書記抓基層黨建工作責任清單制度,領辦黨建突破項目,抓實「一把手」責任,進一步增強各級黨組織抓黨建的主體意識和主動精神。
二是機構運行順暢高效。成立了由區委副書記任指揮,8位副縣級領導任副指揮的鄉村振興示範項目建設指揮部,指揮部辦公室抽調人員進行集中辦公,實體化運作,具體負責鄉村振興示範項目綜合協調、督導調度等工作。成立了由1名區級領導任組長,2-5個部門為牽頭單位的五個振興工作專班,各專門成立辦公室,負責具體業務指導、工作推進。10個鎮街也參照區里做法,成立機構、配備專班,健全機制、完善制度,全區上下隸屬關係清晰、工作安排順暢、任務落實得力。
三是制度保障強勁有力。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文件精神,全區先後召開了農村工作、規劃編制、示範項目現場推進、涉農資金統籌整合等會議,科學編制了《全區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兗州區關於加快推動鄉村振興和鞏固提升脫貧攻堅成果的支持政策》印發《貫徹落實<關於加快推動鄉村振興和鞏固提升脫貧攻堅成果的支持政策>責任分工》的通知(濟兗農委發〔2019〕5號)、《中共濟寧區兗州區委濟寧區兗州區人民政府關於抓好「三農」領域重點工作確保如期實現全面小康的實施意見》(濟兗發﹝2020﹞1號)、《中共濟寧區兗州區委農業農村委員會關於印發<今年全區鄉村振興工作重點>和<今年全區鄉村振興任務清單>的通知》(濟兗農委發﹝2020﹞1號),制定了推進農業農村優選發展、小城鎮助推鄉村振興、開展示範創建、落實五大專班任務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明確工作職責,狠抓工作落實。嚴格督考調度,將鄉村振興考核納入全區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考核體系,制定出台了《鎮(街道)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實施細則》,推進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各項部署要求落地見效。對重點項目實行挂圖作戰,倒排工期,逐個提升。認真落實「一線工作法」,區領導每月定期到項目一線進行現場辦公,問題在一線發現、在一線解決、在一線落實,提升了工程效率和質量。
二、取得的工作成效
一是「1+5+n+10」鄉村振興工作格局初步形成。兗州區科學編制了《全區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制定出台了《關於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意見》,出台了《鎮(街道)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實施細則》,將鄉村振興納入全區「三重」工作體系,構建形成區鄉村振興指揮部統籌謀劃、五個專班協調推進、相關部門密切配合、區鎮村聯動推進的「1+5+n+10」工作格局,著力構建鄉村振興推進機制。堅持典型帶動、先試先行,著力打造鄉村振興示範工程,全區有1個鎮、5個村被認定為全省首批鄉村振興示範鎮、村,3個示範區被批准創建市級鄉村振興示範區。今年7月兗州區被納入山東省第二批鄉村振興「十百千」工程示範區創建範圍,5個村被納入示範村創建範圍。
二是市場經營主體發展壯大,農業產業化加快發展。加快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全區註冊農民合作社823家、家庭農場206家,發展50畝以上種糧大戶746戶。土地流轉面積30萬畝,占耕地總面積的65%。發展壯大糧油加工、農機裝備、肉鴨養殖、中草藥種植「四大產業集群」,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33家,形成了以百盛生物、益海嘉里、今麥郎等農產品精深加工集群,創建省級標準化生產基地3處、省知名農產品企業產品品牌2個。被農業部認定為國家農業產業化示範基地。
三是「十百千」工程示範工程初現成效,探索了適應本地的發展模式。著力打造鄉村振興示範工程,1個鎮、5個村被認定為全省首批鄉村振興示範鎮、村,今年兗州區被列為省第二批鄉村振興「十百千」工程示範區。積極探索鄉村振興發展模式,漕河鎮管家口村黨支部領辦企業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經驗做法得到省委副書記楊東奇批示和肯定。新兗鎮牛樓社區堅持黨建引領,以「政府主導+公司運營+村民入股」模式,打造了牛樓小鎮田園綜合體。全面推進鄉村振興「1+1+n」示範模式,以新兗鎮牛樓和小馬青為中心的濱河示範區、以大安西垛村為中心的瓜蔞種植、以小孟鎮梁家村為中心的中草藥種植、以漕河鎮管口村為中心的特色農業種植初具規模,均可帶動周邊3—4個村實現發展。
四是基層黨組織凝聚力增強,村級集體經濟穩步增收。探索形成資源有效利用型、發展物業經濟(租賃)型、土地規模經營型、村黨支部領辦創辦經濟組織型、村企合作(聯姻)型等九種集體經濟發展模式,2019年所有行政村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5萬元,預計今年年底60%的村集體經濟收入突破10萬元。
五是五大振興統籌發展,基層社會治理能力有效提升。培育鄉村好青年省級2名、市級4名、區級40名,1人被授予「全國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榮譽稱號。農村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省市級美麗鄉村示範村達到33個,市級「清潔村莊達到62個,林木覆蓋率達到30.1%。農村文化豐富多樣,被列為第二批國家級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試點,打造了「蒲公英夜堂」新時代文明實踐品牌,開展志願服務活動200多場次。著力提升鄉村治理能力,新兗鎮小馬青村「積分制」經驗做法上報中央農辦。
三、下步工作重點
我們將以入選山東省第二批十百千示範區為契機,按照「一年集中突破打基礎、兩年擴片成帶抓提升、三年全面鋪開成樣板」的發展目標,圍繞「一環、兩帶、三組團」的發展框架(「一環」,即以濟陽路、谷肖路、金谷路、南環城路為示範軸;「兩帶」,即泗河綠色發展帶和洸府河生態休閒帶;「三組團」,即以顏店鎮、新驛鎮為帶動的苗木種植、林下經濟、特色養殖組團,以小孟鎮、漕河鎮為帶動的高附加值經濟作物生產、深加工組團,以大安鎮、新兗鎮為代表的農工旅融合發展組團),以重點鎮、特色鎮、示範村為基礎,實施鄉村振興三年行動(2019年-今年),鄉村振興示範區初見成效,形成符合我區實際、可複製、可借鑑、可推廣的齊魯樣板。
——示範創建取得顯著成效。今年,鞏固示範點建設成果,集中力量打造示範區。在鞏固示範片點創建成果基礎上,集中力量打造鄉村振興示範片區,著力在村莊基礎設施、環境整治效果、特色文化挖掘、產業項目發展等方面進行打造,解決好建設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鞏固全區鄉村振興建設成果。到今年,示範鎮、示範區初見成效。突出集體經濟增收、綠化提升、產業發展等四方面內容,形成符合我區實際、可複製、可借鑑的鄉村振興之路。
——農業產業提質增效。今年,全區鄉村產業振興取得重要進展,建立起配套的規劃發展體系、政策支持體系、制度管理體系和考核監督體系。今年,全區35%的村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達到100億元,農業重點龍頭企業達到50家,家庭農場發展到150家、專業合作社發展到750戶,培育示範主體10家,市級現代農業示範園區10處。
——農村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到今年建制村通硬化路比例達到100%、農村規模化供水覆蓋率100%以上,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100%、農村規模化供水覆蓋率達100%以上、行政村實現農村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100%、糞污無害化處置綜合利用率達到100%,基本實現農村清潔供暖。
——人才保障基礎紮實。今年培養和造就一大批符合時代要求、具有引領和帶動作用的鄉村人才,基本滿足鄉村振興戰略要求;到2022年,全區基本建立起機制完善、充滿活力、富有效率的人才支撐體系,為鄉村振興戰略不斷注入源頭活水,在鄉村形成人才、土地、資金、產業匯聚的良性循環。
——農村基層黨組織堅強有力。到今年,五星級村黨組織達到40%以上,全部達到三星級以上;今年達到50%以上。村務監督委員會建設實現全覆蓋,村級自治組織規章制度健全完善,在村黨組織領導下分工負責、團結協作、有序運行,積極發揮作用。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推進順利,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同步建立,運行規範。黨建帶群建、帶社建工作推進有力,群團組織基層陣地更接地氣、更加穩固。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和社會組織健康發展、不斷壯大。
- 範文問答
- 答案列表
鄉村振興總結[朗讀]
一是支持鄉村產業發展。鄉村企業招用本市農村勞動力、應屆職業院校或高校畢業生,給予社會保險補貼,提供免費招聘服務,降低鄉村企業用工成本;支持鄉村重點企業開展一企一策職工技能培訓,提升鄉村企業職工技能水平。
二是服務鄉村人力資源開發。推行訂單式、項目式和自主式培訓方式,提升農民就業能力;開發社區服務、養老服務等公益性崗位,促進農村就業困難人員就業。
三是加強鄉村居民社會保障。實施全民參保登記計劃,擴大農民參保覆蓋面,鼓勵農民參加城鎮職工社會保險。
四是服務鄉村發展人才需求。引導高校畢業生到農村公共管理和社會服務、農業現代化崗位就業。高校、科研院所等事業單位科研人員到鄉村創業創新,在3年內保留人事勞動關係。
五是支持村居班子及鄉村帶頭人建設。做好從優秀村「兩委」主幹考錄鎮(街)機關公務員、招聘鎮(街)事業單位編制人員工作。
六是提升農村人社公共服務水平。加強基層勞動保障平台建設,推進「15分鐘便民服務圈」和全程網辦服務平台,實現行政審批和公共服務「就近辦、馬上辦」,提高審批服務效率。
二是服務鄉村人力資源開發。推行訂單式、項目式和自主式培訓方式,提升農民就業能力;開發社區服務、養老服務等公益性崗位,促進農村就業困難人員就業。
三是加強鄉村居民社會保障。實施全民參保登記計劃,擴大農民參保覆蓋面,鼓勵農民參加城鎮職工社會保險。
四是服務鄉村發展人才需求。引導高校畢業生到農村公共管理和社會服務、農業現代化崗位就業。高校、科研院所等事業單位科研人員到鄉村創業創新,在3年內保留人事勞動關係。
五是支持村居班子及鄉村帶頭人建設。做好從優秀村「兩委」主幹考錄鎮(街)機關公務員、招聘鎮(街)事業單位編制人員工作。
六是提升農村人社公共服務水平。加強基層勞動保障平台建設,推進「15分鐘便民服務圈」和全程網辦服務平台,實現行政審批和公共服務「就近辦、馬上辦」,提高審批服務效率。
一、到聲譽卓著、歷史悠久的高等學府學習,讓我的心靈受到了一次洗禮
xx大學是中國著名頂級學府之一,毗鄰著名而又古老的西溪風景區的大學校園建築別致、環境優雅、學風濃郁。在這裡,我們深切感受了xx大學的「以人為本、整合培養、求是創新、追求卓越」的教育理念,學校精心安排的課程既有宏觀理論,也有實踐案例;既有課堂教學,也有現場教學,通過教授的講課和參觀中的交流討論,使我們在學習境界上受到進一步的觸動。
二、聆聽經驗豐富的專家授課,讓我的境界得到了一次提升
為期一周的學習當中,學校為我們安排了豐富的教學內容,聆聽了各領域知名專家教授的授課,領略了名師的智慧與風采,老師們博古通今,知識淵博、理念精深,在各自的研究領域都有獨到的分析和精闢的見解,他們精彩的講解不時閃爍出智慧的火花,使我的境界得到一次大的提升,正所謂:聆聽的是智者的聲音,感悟的是知識的力量,學到的是管理的精華。
三、現場感受特色鮮明的美麗村鎮建設,讓我的視覺實現了一次衝擊
此次現場教學的所到之處,無論是美麗鄉村、田園綜合體,還是特色小鎮,都讓我們實現了視覺上的衝擊、思想上的碰撞。深入分析不難發現,xx的特色村鎮建設具有四個特點。一是鄉村管理民主、嚴謹。不管是村幹部選拔還是村級組織負責人的任命都是「以德為先」,德是指在選拔村級負責人時把德擺在首要位置,一個人的人品好壞決定地方發展的好壞,當我們的鄉鎮還在強調通過成立村民議事會、鄉賢會來治理鄉村時,xx關於民主治理方面已經頗有成效。另外,在鄉村治理上楓橋經驗很典型,全鎮設有近千個攝像頭,所有信息每天通過網絡平台逐級匯總上報,通過對上報數據進行分析,及時處理各種問題。比如出現亂扔垃圾亂排廢水等情況,平台立即反饋給執法隊,執法隊可以快速出勤進行管制。二是業務辦理公開、透明、快速。在xx的楓橋,有規模較大的綜合辦事大廳,綜合了各個部門的業務工作,真正實現了「一站式辦結」服務,公平透明,快速便捷,工作人員的優質服務態度得到了群眾的一致好評。三是經濟發展開放、包容、創新。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在xx都有一套完整的制度,各村的村黨總支書記都是集中精力謀經濟發展,在招商引資過程中,採用股份制的形式與企業共同經營,這種形式互惠互利,得到企業與群眾的一致認可,許多群眾紛紛選擇返鄉務工創業,為鄉村經濟的發展注入了強勁的動力。四是發展環境非常好。村級各項重大決策都是一起商討決定,群眾支持幹部,幹部支持領導,幹群關係和諧,最重要的是,引導者確定方向,眾多追隨者一張藍圖干到底;內部、外部發展環境一片和諧穩定。
四、學思結合,學以致用,讓我的思想受到了一次啟發
通過這次xx的學習,我受益匪淺。也引發了我深入的思考,作為永和鄉的黨委書記,怎樣推動永和鄉村振興工作,我認為必須抓好以下四個方面:
1、要抓好規劃編制這個先導。鄉村振興,規劃先行。鄉村振興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必須要有長遠規劃,穩步推進。要對照國家要求,結合實際,高標準編制永和鄉村振興具體行動規劃,同時按照全縣鄉鎮功能布局科學規劃,形成我鄉本土特色鮮明的鄉村振興發展格局。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發揚釘釘子精神,一年接著一年做,一屆接著一屆干,確保干出成效。
2、要抓好人文環境這個基礎。人是生產力最活躍的因素,而優美宜居的農村環境是吸引人的關鍵。加強農村環境治理,以「廁所革命」為契機,加快實現農村無害化衛生廁所全覆蓋。美化鄉村生態環境,保護好綠水青山和田園風光。以景區的理念規劃永和,以旅遊景點的標準建設永和,在全鄉開展村莊景觀美化、亮化活動,建設生態宜居鄉村。加強農村水、電、路、氣、房、訊等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村公共服務站點建設,因地制宜興建特色餐飲、特色民宿、購物、娛樂等配套設施,打造生態宜居、生活便利的新農村。
3、要抓好產業發展這個核心。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道路,是鄉村振興的必然選擇。要堅定不移做強農業產業,大力發展生態循環農業,加快現代農業發展步伐。以打造「小水果」之鄉為契機,大力發展永和生態休閒旅遊農業。重點以冬棗、沃柑、獼猴桃、香瓜、西瓜、小水梨、湘蓮、油茶等為主打產品,推動我鄉傳統農業向現代代農業發展。利用自然資源,以松柏、龍鳳為中心,推動永和康養、休閒旅遊業發展。以三和瓷業為龍頭,利用現在工業資源大力發展新型工業,重點引進、扶持和壯大農產品加工業。按照「工旅結合」「農旅結合」「養旅結合」等思路,把永和的養生養老和美麗鄉村建設結合起來,打造休閒觀光、健體康養等特色產業。
4、要抓好組織建設這個保障。沒有黨的領導,鄉村振興就是一句空話。要建強基層幹部隊伍,建立選派第一書記工作長效機制,實施農村帶頭人隊伍優化提升行動,吸引大學生、機關企事業單位退休黨員幹部到村任職。栽好梧桐樹,方可鳳凰來。必須研究和制訂切實可行的人才政策,創新用人機制,把農村能人、賢人請回去、引進來、留下來,為鄉村振興提供強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保障。要解決好基層幹部問題,就要保障好村幹部工資、醫保、社保等經濟待遇,著力提高政治待遇,激發他們立足基層、幹事創業的熱情,真正把鄉村振興戰略的各項政策落到實處。
xx大學是中國著名頂級學府之一,毗鄰著名而又古老的西溪風景區的大學校園建築別致、環境優雅、學風濃郁。在這裡,我們深切感受了xx大學的「以人為本、整合培養、求是創新、追求卓越」的教育理念,學校精心安排的課程既有宏觀理論,也有實踐案例;既有課堂教學,也有現場教學,通過教授的講課和參觀中的交流討論,使我們在學習境界上受到進一步的觸動。
二、聆聽經驗豐富的專家授課,讓我的境界得到了一次提升
為期一周的學習當中,學校為我們安排了豐富的教學內容,聆聽了各領域知名專家教授的授課,領略了名師的智慧與風采,老師們博古通今,知識淵博、理念精深,在各自的研究領域都有獨到的分析和精闢的見解,他們精彩的講解不時閃爍出智慧的火花,使我的境界得到一次大的提升,正所謂:聆聽的是智者的聲音,感悟的是知識的力量,學到的是管理的精華。
三、現場感受特色鮮明的美麗村鎮建設,讓我的視覺實現了一次衝擊
此次現場教學的所到之處,無論是美麗鄉村、田園綜合體,還是特色小鎮,都讓我們實現了視覺上的衝擊、思想上的碰撞。深入分析不難發現,xx的特色村鎮建設具有四個特點。一是鄉村管理民主、嚴謹。不管是村幹部選拔還是村級組織負責人的任命都是「以德為先」,德是指在選拔村級負責人時把德擺在首要位置,一個人的人品好壞決定地方發展的好壞,當我們的鄉鎮還在強調通過成立村民議事會、鄉賢會來治理鄉村時,xx關於民主治理方面已經頗有成效。另外,在鄉村治理上楓橋經驗很典型,全鎮設有近千個攝像頭,所有信息每天通過網絡平台逐級匯總上報,通過對上報數據進行分析,及時處理各種問題。比如出現亂扔垃圾亂排廢水等情況,平台立即反饋給執法隊,執法隊可以快速出勤進行管制。二是業務辦理公開、透明、快速。在xx的楓橋,有規模較大的綜合辦事大廳,綜合了各個部門的業務工作,真正實現了「一站式辦結」服務,公平透明,快速便捷,工作人員的優質服務態度得到了群眾的一致好評。三是經濟發展開放、包容、創新。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在xx都有一套完整的制度,各村的村黨總支書記都是集中精力謀經濟發展,在招商引資過程中,採用股份制的形式與企業共同經營,這種形式互惠互利,得到企業與群眾的一致認可,許多群眾紛紛選擇返鄉務工創業,為鄉村經濟的發展注入了強勁的動力。四是發展環境非常好。村級各項重大決策都是一起商討決定,群眾支持幹部,幹部支持領導,幹群關係和諧,最重要的是,引導者確定方向,眾多追隨者一張藍圖干到底;內部、外部發展環境一片和諧穩定。
四、學思結合,學以致用,讓我的思想受到了一次啟發
通過這次xx的學習,我受益匪淺。也引發了我深入的思考,作為永和鄉的黨委書記,怎樣推動永和鄉村振興工作,我認為必須抓好以下四個方面:
1、要抓好規劃編制這個先導。鄉村振興,規劃先行。鄉村振興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必須要有長遠規劃,穩步推進。要對照國家要求,結合實際,高標準編制永和鄉村振興具體行動規劃,同時按照全縣鄉鎮功能布局科學規劃,形成我鄉本土特色鮮明的鄉村振興發展格局。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發揚釘釘子精神,一年接著一年做,一屆接著一屆干,確保干出成效。
2、要抓好人文環境這個基礎。人是生產力最活躍的因素,而優美宜居的農村環境是吸引人的關鍵。加強農村環境治理,以「廁所革命」為契機,加快實現農村無害化衛生廁所全覆蓋。美化鄉村生態環境,保護好綠水青山和田園風光。以景區的理念規劃永和,以旅遊景點的標準建設永和,在全鄉開展村莊景觀美化、亮化活動,建設生態宜居鄉村。加強農村水、電、路、氣、房、訊等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村公共服務站點建設,因地制宜興建特色餐飲、特色民宿、購物、娛樂等配套設施,打造生態宜居、生活便利的新農村。
3、要抓好產業發展這個核心。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道路,是鄉村振興的必然選擇。要堅定不移做強農業產業,大力發展生態循環農業,加快現代農業發展步伐。以打造「小水果」之鄉為契機,大力發展永和生態休閒旅遊農業。重點以冬棗、沃柑、獼猴桃、香瓜、西瓜、小水梨、湘蓮、油茶等為主打產品,推動我鄉傳統農業向現代代農業發展。利用自然資源,以松柏、龍鳳為中心,推動永和康養、休閒旅遊業發展。以三和瓷業為龍頭,利用現在工業資源大力發展新型工業,重點引進、扶持和壯大農產品加工業。按照「工旅結合」「農旅結合」「養旅結合」等思路,把永和的養生養老和美麗鄉村建設結合起來,打造休閒觀光、健體康養等特色產業。
4、要抓好組織建設這個保障。沒有黨的領導,鄉村振興就是一句空話。要建強基層幹部隊伍,建立選派第一書記工作長效機制,實施農村帶頭人隊伍優化提升行動,吸引大學生、機關企事業單位退休黨員幹部到村任職。栽好梧桐樹,方可鳳凰來。必須研究和制訂切實可行的人才政策,創新用人機制,把農村能人、賢人請回去、引進來、留下來,為鄉村振興提供強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保障。要解決好基層幹部問題,就要保障好村幹部工資、醫保、社保等經濟待遇,著力提高政治待遇,激發他們立足基層、幹事創業的熱情,真正把鄉村振興戰略的各項政策落到實處。
今年以來,縣委、縣政府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市關於鄉村振興工作的決策部署,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為新時代「三農」工作的新旗幟和總抓手,做到「五個堅持」,全力推進鄉村五大振興,加快實現農業強、農民富、農村美。
(一)成立工作專班,統籌五大振興。根據《中共縣委農業農村委員會關於成立鄉村振興五個專班抓好工作推進落實的通知》文件要求,我縣成立了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五個工作專班,各專班由2-3名縣級領導同志任組長,2-3個部門為牽頭推進單位。各工作專班對照省、市、縣《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鄉村振興五個專班重點任務清單》部署要求,明確重點任務,建立工作檯賬,制定落實方案,加強工作調度,全力推進各項工作落實。目前,五個工作專班都召開了調度會議,制定了工作規則,健全了工作機制,確保了鄉村「五大振興」工作有序推進。
(二)堅持農業奠基,推進產業振興。一是持續壯大現代農業。大力培育發展特色產業,目前全縣培育「一鄉一業」專業鎮7個、「一村一品」專業村196個,初步形成五大特色種植板塊;積極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全縣農民專業合作社數量達2516家,家庭農場總數達3639家,種植大戶總數達406戶;全縣規模以上農副產品加工企業165家,其中省級龍頭企業6家,市級龍頭企業37家;95個農產品獲得「三品一標」認證,註冊涉農類商標108個,羅漢參、青山羊獲得國家地理標誌認證,羊肉湯獲得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香瓜」、「蜜桃」獲得國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圍繞做大做強「單養千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制定出台《單養千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建設三年實施意見》、《羊肉湯產業發展三年實施方案》,同時與江蘇省農科院簽訂合作協議,成立青山羊產業研究院,把肉羊產業作為推動鄉村產業振興的重要舉措。二是積極推動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積極發展終端型、體驗型、循環型、智能、觀光型農業新業態,建設了方乘田園、君信農業、立源菌業、綠禾莊園等現代農業示範園區20餘處;獲評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縣、省級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示範縣,打造省旅遊強鄉鎮3個、鄉村旅遊特色村11個;21個村被認證為中國「淘寶村」,46個村獲評市級電子商務專業村,全縣農村電商企業達到356家,今年實現電商交易額305億元,同比增長9.6%。三是全面推進農村制度改革。全面推行「六位一體」土地流轉保障措施,目前全縣農村土地流轉面積達到64.84萬畝。其中,50畝以上成方連片土地流轉面積達23.7萬畝,2019年新增土地流轉面積為20.3萬畝;今年在完成清產核資、成員資格認定、股權量化、股權設置和成立股份經濟合作社的基礎上,探索創新機制,農業農村局、中國人民銀行支行聯合印發了《關於開展「銀農互動」助推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發展的意見》和《農村集體資產股份抵押擔保貸款實施辦法(試行)》文件,積極開展農村集體資產股份抵押擔保貸款試點工作,有效盤活農村資源、資金、資產。
(三)堅持引育並重,推進人才振興。一是突出人才支撐,壯大鄉村人才隊伍。組織開展了「技能培訓田間課堂」、「新型職業農民」等「短平快」式職業技能培訓,提升農民致富本領。截至目前,共開展培訓26期、6200人/次,為穩定和擴大就業、促進農民奔康致富、推動農村經濟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同時加大農業農村人才選派力度,聘任江南大學焦愛權教授為第五批省派科技副縣長;目前第四批269名縣派第一書記、13名下派村支部書記已對接入駐包幫單位。今年招募的36名「三支一扶」人員,通過筆試、面試、體檢等程序,已全部派到18個鄉鎮,每個鄉鎮2人。二是突出政策引導,全面掀起返鄉創業高潮。在全市率先出台《關於加強人才支撐新舊動能轉換的若干政策》,充分利用在外能人多、「人口紅利」大的優勢,在去年成功舉辦「綠葉對根的深情」——我縣遊子對話家鄉暨全縣返鄉創業簽約活動的基礎上,今年舉辦了「君心歸處是吾鄉」——第二屆返鄉創業大會,簽約返鄉創業項目239個,合同總投資額184億元。截止目前,共設立在外返鄉創業服務站24個,簽約項目295個、總投資324億元,返鄉創業人員領辦、創辦經濟實體1529家,帶動就業8975人。
(四)堅持鑄魂塑形,推進文化振興。一是積極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打造獨具特色的強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築同心的「四心」主題文明實踐活動。創新開展「農村垃圾分類」、「鄉村夜話」、「孝善敬老餃子宴」、「新時代文明實踐銀行」四個品牌工作,被《人民日報》、《大眾日報》、衛視等媒體相繼進行典型報道和刊發評論文章,在社會上引起積極反響。目前,全縣建有新時代文明實踐分中心22處,新時代文明實踐站89處,市級以上文明村鎮達到18個,力爭今年全縣90%的村莊創建為縣級以上文明村。二是豐富開展文化惠民活動。基本實現了村級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全覆蓋,全縣502個行政村鄉村文體廣場、文藝隊伍實現全覆蓋。建設歷史文化展示工程示範點(村史館)22個,培育鄉土民間文化能人、文化活動帶頭人1000多人,2019年初全縣62個村舉辦了鄉村春晚。
(五)堅持綠色發展,推進生態振興。一是突出連片打造,高標準建設美麗鄉村。堅持規劃先行、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對全縣22處美麗鄉村示範片區(每個片區含4-6個村莊)進行重點打造,建設美麗鄉村示範村80餘個,其中a級示範村達到50個,a級示範村覆蓋率12.8%;緊緊抓住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鈎政策,高標準建設新型農村社區,目前全縣已建成新型農村社區55個,合併村莊269個,涉及人口8.2萬人,復墾土地約1.8萬畝,節餘掛鈎指標1.4萬畝。今年正在實施的增減掛鈎項目43個,合併村莊196個,涉及人口8.4萬人,可復墾土地2.3萬畝,節餘掛鈎指標1.7萬畝。同時對具有文化特色的村因地制宜打造,聘請了北京綠十字規劃公司,進行高標準規劃建設,以舊修舊,把農村建設的更像農村,以不同風格努力打造鄉村振興的「齊魯樣板」。二是突出問題導向,紮實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治理。以「清潔村莊助力鄉村振興」為主題,著力解決村莊環境髒亂差問題,全面推行城鄉環衛一體化和垃圾分類工作。目前,全縣22個鄉鎮(街道)配建保潔隊伍,城鄉全天候不間斷保潔、生活垃圾隨產隨清,垃圾日產日清,衛生保潔實現城鄉全覆蓋。鎮駐地已建成污水處理站9個,新型農村社區建成污水處理站18個。全部完成2019年全縣4500戶改廁任務。三是突出統防統治,大力開展污染源防治。農業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化肥使用量連續三年負增長,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2%,畜禽糞便處理利用率達到88%,污水處理利用率達到60%,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80%,糞污處理設施配建率達到90%。大力推進「綠色革命」,完成植樹造林5.1萬畝,新增省級森林鄉鎮1個、森林村居4個,全市創建森林城市現場會在我縣召開。大力推進水源地綜合整治,全面推行河長制,三級河長定期開展巡河行動,水治理體系不斷完善,全市河長制湖長制工作現場推進會在我縣召開。
(六)堅持黨建引領,推進組織振興。一是突出激勵保障,促進幹部群眾幹事創業。大力實施「頭雁工程」,對全縣502個村黨支部進行了評星定級,評定出五星級黨支部92個,四星級黨支部240個,三星級黨支部141個,二星級黨支部25個,一星級黨支部4個,評選二星級「頭雁」書記7名、一星級「頭雁」書記37名,參照試用期公務員落實經濟待遇,7名二星級「頭雁」書記月增資915元,37名一星級「頭雁」書記月增資300元,激發村級幹部幹事創業的熱情。二是多舉並措,持續壯大經營性村集體經濟。大力發展經營性村集體經濟,鼓勵引導農村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幹部帶頭創業興業,通過發展村級合作經濟組織、利用招商引資政策、優化配置生產要素、依託龍頭企業和主導產業、發展二、三產業實現、對接市場需求、利用「網際網路+」等方式實現集體經濟增收。目前全縣所有村集體經濟收入突破3萬元,60個村突破10萬元。
(一)成立工作專班,統籌五大振興。根據《中共縣委農業農村委員會關於成立鄉村振興五個專班抓好工作推進落實的通知》文件要求,我縣成立了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五個工作專班,各專班由2-3名縣級領導同志任組長,2-3個部門為牽頭推進單位。各工作專班對照省、市、縣《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鄉村振興五個專班重點任務清單》部署要求,明確重點任務,建立工作檯賬,制定落實方案,加強工作調度,全力推進各項工作落實。目前,五個工作專班都召開了調度會議,制定了工作規則,健全了工作機制,確保了鄉村「五大振興」工作有序推進。
(二)堅持農業奠基,推進產業振興。一是持續壯大現代農業。大力培育發展特色產業,目前全縣培育「一鄉一業」專業鎮7個、「一村一品」專業村196個,初步形成五大特色種植板塊;積極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全縣農民專業合作社數量達2516家,家庭農場總數達3639家,種植大戶總數達406戶;全縣規模以上農副產品加工企業165家,其中省級龍頭企業6家,市級龍頭企業37家;95個農產品獲得「三品一標」認證,註冊涉農類商標108個,羅漢參、青山羊獲得國家地理標誌認證,羊肉湯獲得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香瓜」、「蜜桃」獲得國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圍繞做大做強「單養千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制定出台《單養千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建設三年實施意見》、《羊肉湯產業發展三年實施方案》,同時與江蘇省農科院簽訂合作協議,成立青山羊產業研究院,把肉羊產業作為推動鄉村產業振興的重要舉措。二是積極推動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積極發展終端型、體驗型、循環型、智能、觀光型農業新業態,建設了方乘田園、君信農業、立源菌業、綠禾莊園等現代農業示範園區20餘處;獲評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縣、省級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示範縣,打造省旅遊強鄉鎮3個、鄉村旅遊特色村11個;21個村被認證為中國「淘寶村」,46個村獲評市級電子商務專業村,全縣農村電商企業達到356家,今年實現電商交易額305億元,同比增長9.6%。三是全面推進農村制度改革。全面推行「六位一體」土地流轉保障措施,目前全縣農村土地流轉面積達到64.84萬畝。其中,50畝以上成方連片土地流轉面積達23.7萬畝,2019年新增土地流轉面積為20.3萬畝;今年在完成清產核資、成員資格認定、股權量化、股權設置和成立股份經濟合作社的基礎上,探索創新機制,農業農村局、中國人民銀行支行聯合印發了《關於開展「銀農互動」助推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發展的意見》和《農村集體資產股份抵押擔保貸款實施辦法(試行)》文件,積極開展農村集體資產股份抵押擔保貸款試點工作,有效盤活農村資源、資金、資產。
(三)堅持引育並重,推進人才振興。一是突出人才支撐,壯大鄉村人才隊伍。組織開展了「技能培訓田間課堂」、「新型職業農民」等「短平快」式職業技能培訓,提升農民致富本領。截至目前,共開展培訓26期、6200人/次,為穩定和擴大就業、促進農民奔康致富、推動農村經濟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同時加大農業農村人才選派力度,聘任江南大學焦愛權教授為第五批省派科技副縣長;目前第四批269名縣派第一書記、13名下派村支部書記已對接入駐包幫單位。今年招募的36名「三支一扶」人員,通過筆試、面試、體檢等程序,已全部派到18個鄉鎮,每個鄉鎮2人。二是突出政策引導,全面掀起返鄉創業高潮。在全市率先出台《關於加強人才支撐新舊動能轉換的若干政策》,充分利用在外能人多、「人口紅利」大的優勢,在去年成功舉辦「綠葉對根的深情」——我縣遊子對話家鄉暨全縣返鄉創業簽約活動的基礎上,今年舉辦了「君心歸處是吾鄉」——第二屆返鄉創業大會,簽約返鄉創業項目239個,合同總投資額184億元。截止目前,共設立在外返鄉創業服務站24個,簽約項目295個、總投資324億元,返鄉創業人員領辦、創辦經濟實體1529家,帶動就業8975人。
(四)堅持鑄魂塑形,推進文化振興。一是積極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打造獨具特色的強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築同心的「四心」主題文明實踐活動。創新開展「農村垃圾分類」、「鄉村夜話」、「孝善敬老餃子宴」、「新時代文明實踐銀行」四個品牌工作,被《人民日報》、《大眾日報》、衛視等媒體相繼進行典型報道和刊發評論文章,在社會上引起積極反響。目前,全縣建有新時代文明實踐分中心22處,新時代文明實踐站89處,市級以上文明村鎮達到18個,力爭今年全縣90%的村莊創建為縣級以上文明村。二是豐富開展文化惠民活動。基本實現了村級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全覆蓋,全縣502個行政村鄉村文體廣場、文藝隊伍實現全覆蓋。建設歷史文化展示工程示範點(村史館)22個,培育鄉土民間文化能人、文化活動帶頭人1000多人,2019年初全縣62個村舉辦了鄉村春晚。
(五)堅持綠色發展,推進生態振興。一是突出連片打造,高標準建設美麗鄉村。堅持規劃先行、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對全縣22處美麗鄉村示範片區(每個片區含4-6個村莊)進行重點打造,建設美麗鄉村示範村80餘個,其中a級示範村達到50個,a級示範村覆蓋率12.8%;緊緊抓住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鈎政策,高標準建設新型農村社區,目前全縣已建成新型農村社區55個,合併村莊269個,涉及人口8.2萬人,復墾土地約1.8萬畝,節餘掛鈎指標1.4萬畝。今年正在實施的增減掛鈎項目43個,合併村莊196個,涉及人口8.4萬人,可復墾土地2.3萬畝,節餘掛鈎指標1.7萬畝。同時對具有文化特色的村因地制宜打造,聘請了北京綠十字規劃公司,進行高標準規劃建設,以舊修舊,把農村建設的更像農村,以不同風格努力打造鄉村振興的「齊魯樣板」。二是突出問題導向,紮實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治理。以「清潔村莊助力鄉村振興」為主題,著力解決村莊環境髒亂差問題,全面推行城鄉環衛一體化和垃圾分類工作。目前,全縣22個鄉鎮(街道)配建保潔隊伍,城鄉全天候不間斷保潔、生活垃圾隨產隨清,垃圾日產日清,衛生保潔實現城鄉全覆蓋。鎮駐地已建成污水處理站9個,新型農村社區建成污水處理站18個。全部完成2019年全縣4500戶改廁任務。三是突出統防統治,大力開展污染源防治。農業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化肥使用量連續三年負增長,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2%,畜禽糞便處理利用率達到88%,污水處理利用率達到60%,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80%,糞污處理設施配建率達到90%。大力推進「綠色革命」,完成植樹造林5.1萬畝,新增省級森林鄉鎮1個、森林村居4個,全市創建森林城市現場會在我縣召開。大力推進水源地綜合整治,全面推行河長制,三級河長定期開展巡河行動,水治理體系不斷完善,全市河長制湖長制工作現場推進會在我縣召開。
(六)堅持黨建引領,推進組織振興。一是突出激勵保障,促進幹部群眾幹事創業。大力實施「頭雁工程」,對全縣502個村黨支部進行了評星定級,評定出五星級黨支部92個,四星級黨支部240個,三星級黨支部141個,二星級黨支部25個,一星級黨支部4個,評選二星級「頭雁」書記7名、一星級「頭雁」書記37名,參照試用期公務員落實經濟待遇,7名二星級「頭雁」書記月增資915元,37名一星級「頭雁」書記月增資300元,激發村級幹部幹事創業的熱情。二是多舉並措,持續壯大經營性村集體經濟。大力發展經營性村集體經濟,鼓勵引導農村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幹部帶頭創業興業,通過發展村級合作經濟組織、利用招商引資政策、優化配置生產要素、依託龍頭企業和主導產業、發展二、三產業實現、對接市場需求、利用「網際網路+」等方式實現集體經濟增收。目前全縣所有村集體經濟收入突破3萬元,60個村突破10萬元。
為全面推進我縣鄉村振興工作,近年來,縣城管局圍繞「城鄉統籌、源頭減量、分類處置、系統治理」的思路和目標,精心謀劃、精緻組織、精準發力、精細落實,鄉村振興工作取得了較好進展。
一、加強城鎮統籌。
(一)紮實推進城鄉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
為進一步實現生活垃圾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處理,從根本上解決「垃圾圍城」的出路,我縣於20xx年投資1800萬元在垃圾填埋場西側建設日處理生活垃圾300噸的大型垃圾中轉站,20xx年1月份建成投入使用,全縣生活垃圾全部轉運至盱眙縣垃圾焚燒發電廠處理,現庫區內全面停止填埋生活垃圾,經統計,20xx年全年共外運全縣城鄉生活垃圾量達63810噸,降低了環境污染,減少了資源浪費。
(二)完善生活垃圾收運體系。
20xx年11月我縣環衛體制調整,將城區背街後巷、城郊結合部、城中村以及經濟開發區的道路清掃保潔全部納入了環衛規範作業,現有環衛人員458人。同時每個鎮也建立了專門的環衛保潔隊伍,保潔人員配備原則上按照集鎮每千人配3名、每個村配4—5名的標準配備到位,並相對保證衛生保潔專業隊伍的穩定。截止目前,全縣農村環境保潔員已達1158名。
按照省里提出的「組保潔、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城鄉垃圾統籌處理體系建設要求,我縣結合自身實際,將「四步」變「兩步」,採取縣包到鎮(垃圾轉運、處理由縣負責)、鎮包到村組的兩級統籌運行管理模式(農村環衛基礎設施建設、隊伍建設和清掃保潔、垃圾收集由各鎮負責)。目前城區生活垃圾日產日清,農村生活垃圾收運率達97%,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98%以上。20xx年縣財政將農村環衛方面的獎補資金提高至128萬元,較20xx年相比增長率達12.8%。大量資金的投入,促進了城鄉清潔工作的順利開展,為建立城鄉生活垃圾統籌處理提供了經費保障機制。
二、推進垃圾分類。
根據工作實際情況,明確城鄉生活垃圾分類方法,即縣城「細化三類、三分法」,農村「定點投放、二分法」,全面開展垃圾分類試點工作。紮實推進縣城垃圾分類試點,金水灣、金采新村等試點小區開展「分類換積分」活動,引導居民自覺主動參與垃圾分類;推進設置垃圾分類設施,廣泛宣傳垃圾分類的好處,不斷提高工作人員生活垃圾分類知曉率、參與率、準確投放率。大力推進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試點,呂良鎮率先啟動農村分類試點工作,投放三分類果殼箱、垃圾桶,建成易腐垃圾處理站,所轄村垃圾分類試點實現村域全覆蓋,村民參與率達80%。
強化宣傳教育,硬化工作措施。廣泛深入宣傳,以推動垃圾分類實質運作為基本目標,通過設立宣傳欄、投放公益廣告、發放宣傳單頁等方式,增強群眾垃圾分類意識,普及垃圾分類知識進單位、進社區、進家庭、進校園,力爭做到將垃圾分類投放與宣傳滲透到社會各個層面。
加強垃圾治理,加快垃圾分類收集、轉運設施建設,完善生活垃圾終端處理設施,升級改造垃圾壓縮處理中心,加快推進城東、城西垃圾中轉站建設,逐步提升城鄉生活垃圾處理能力。同時,統籌做好生活垃圾分流外運處理工作,力爭垃圾不落地、不積壓,不斷提高垃圾無害化處理率。
一、加強城鎮統籌。
(一)紮實推進城鄉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
為進一步實現生活垃圾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處理,從根本上解決「垃圾圍城」的出路,我縣於20xx年投資1800萬元在垃圾填埋場西側建設日處理生活垃圾300噸的大型垃圾中轉站,20xx年1月份建成投入使用,全縣生活垃圾全部轉運至盱眙縣垃圾焚燒發電廠處理,現庫區內全面停止填埋生活垃圾,經統計,20xx年全年共外運全縣城鄉生活垃圾量達63810噸,降低了環境污染,減少了資源浪費。
(二)完善生活垃圾收運體系。
20xx年11月我縣環衛體制調整,將城區背街後巷、城郊結合部、城中村以及經濟開發區的道路清掃保潔全部納入了環衛規範作業,現有環衛人員458人。同時每個鎮也建立了專門的環衛保潔隊伍,保潔人員配備原則上按照集鎮每千人配3名、每個村配4—5名的標準配備到位,並相對保證衛生保潔專業隊伍的穩定。截止目前,全縣農村環境保潔員已達1158名。
按照省里提出的「組保潔、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城鄉垃圾統籌處理體系建設要求,我縣結合自身實際,將「四步」變「兩步」,採取縣包到鎮(垃圾轉運、處理由縣負責)、鎮包到村組的兩級統籌運行管理模式(農村環衛基礎設施建設、隊伍建設和清掃保潔、垃圾收集由各鎮負責)。目前城區生活垃圾日產日清,農村生活垃圾收運率達97%,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98%以上。20xx年縣財政將農村環衛方面的獎補資金提高至128萬元,較20xx年相比增長率達12.8%。大量資金的投入,促進了城鄉清潔工作的順利開展,為建立城鄉生活垃圾統籌處理提供了經費保障機制。
二、推進垃圾分類。
根據工作實際情況,明確城鄉生活垃圾分類方法,即縣城「細化三類、三分法」,農村「定點投放、二分法」,全面開展垃圾分類試點工作。紮實推進縣城垃圾分類試點,金水灣、金采新村等試點小區開展「分類換積分」活動,引導居民自覺主動參與垃圾分類;推進設置垃圾分類設施,廣泛宣傳垃圾分類的好處,不斷提高工作人員生活垃圾分類知曉率、參與率、準確投放率。大力推進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試點,呂良鎮率先啟動農村分類試點工作,投放三分類果殼箱、垃圾桶,建成易腐垃圾處理站,所轄村垃圾分類試點實現村域全覆蓋,村民參與率達80%。
強化宣傳教育,硬化工作措施。廣泛深入宣傳,以推動垃圾分類實質運作為基本目標,通過設立宣傳欄、投放公益廣告、發放宣傳單頁等方式,增強群眾垃圾分類意識,普及垃圾分類知識進單位、進社區、進家庭、進校園,力爭做到將垃圾分類投放與宣傳滲透到社會各個層面。
加強垃圾治理,加快垃圾分類收集、轉運設施建設,完善生活垃圾終端處理設施,升級改造垃圾壓縮處理中心,加快推進城東、城西垃圾中轉站建設,逐步提升城鄉生活垃圾處理能力。同時,統籌做好生活垃圾分流外運處理工作,力爭垃圾不落地、不積壓,不斷提高垃圾無害化處理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