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年前的1952年10月12日,在朝鮮五聖山391高地前的陣前潛伏中,敵人的彈藥點燃了一名志願軍戰士身上的偽裝草,為掩護潛伏戰友、保證戰鬥勝利,這名戰士硬是憑著堅強的革命意志,烈火焚身而紋絲不動,直至壯烈犧牲。從那一天起,邱少雲這個名字和他的戰鬥精神一起,永遠鐫刻在人民軍隊的軍史上,影響並鼓舞一代又一代中國軍人。
信念堅於磐石。革命英雄並非生來勇敢,而是在革命的洪流中成長起來。邱少雲出身貧寒,9歲喪父、11歲喪母,13歲就開始了長工生涯,受盡地主豪紳的壓迫和剝削,苦難的童年生活、悲慘的家庭遭遇,在他內心深處埋下了對舊社會的仇恨、對解放的渴望。在黨的領導下及人民軍隊進軍大西南的征程中,邱少雲和許多勞苦大眾獲得新生。「翻身得解放」的革命變化,吸引著邱少雲和千千萬萬個工農子弟,一起加入到人民軍隊的行列中。在革命這所大熔爐中,邱少雲經受了嚴格的政治教育、軍事訓練,完成了從舊社會被壓迫者向革命戰士的轉變,義無反顧地投入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光榮戰鬥中。正是對黨的追隨、對共產主義的信仰、對祖國和人民的熱愛,築就了邱少雲英勇戰鬥、不怕犧牲的思想高地,奏響了「烈火中永生」的時代強音。
使命高於一切。邱少雲參加的391高地之戰,是一場虎口拔牙、陣前拔點的關鍵之戰。敵軍在半山腰部署了一個加強營的兵力,從我軍陣地到391高地之間還有3000米寬的開闊地,是敵軍炮火封鎖區。唯有前出潛伏、縮短攻擊距離,方能確保勝利、減少傷亡。面對這場兇險的戰鬥,邱少雲義無反顧地提交了請求參戰的血書,自願在敵人炮口下執行潛伏任務,主動要求加入第一爆破組、負責第一突擊任務,向上級立下了「為了戰鬥的勝利、甘願獻出自己的一切」的錚錚誓言。67年後回頭看,在火力、地利均對我軍不利的情況下,以邱少云為代表的志願軍前輩,毅然決然請戰參戰,本身就是把使命舉過頭頂、將生命置之度外,充分彰顯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戰鬥精神,生動詮釋了老一代革命軍人的鐵血擔當,永遠值得後人銘記。
紀律重於生命。朱德同志有言,「紀律是軍人的生命」,陳毅同志也強調指出,「紀律是軍隊戰鬥力的測量器」。陣前潛伏既要講勇敢,更要講紀律。在長達20多個小時的潛伏中,不能有一人暴露,一旦被敵人發現,我軍便陷入三面包圍之中,背後遠離己方陣地,進退無路,很可能導致全軍覆沒。在391高地戰鬥發起前,志願軍明確提出潛伏中要嚴格遵守的紀律,要求一定要搞好偽裝,為了整體,為了勝利,在任何危急情況下都不得輕舉妄動。邱少雲的戰友李清華回憶說,「哪怕有個螞蟻在你臉上,都不能動一下,一動就要暴露目標」。邱少雲的排長曾紀有回憶說,「我們只距離敵人陣地30米左右,稍發出點聲響,弄出點動靜,就可能被發現。即使敵人發現了我們中的哪個人,誰也不能有任何動靜,更不能反擊」。這是一場比拼紀律、比拼耐力的戰鬥,唯有忍到最後,才能獲取勝利。也正因如此,當邱少雲身上偽裝的草木被敵人盲射彈藥點燃後,為確保全體潛伏人員的安全和突擊任務的完成,他堅決執行潛伏紀律而放棄自救,以血肉之軀鑄就了「紀律重於生命」的精神豐碑。志願軍司令部授予邱少雲特等功,同時授予「一級戰鬥英雄」稱號,理由是「邱少雲同志嚴守紀律,為了整體勝利而自我犧牲」。
這種高度的組織紀律性,也為志願軍其他部隊樹起榜樣。在1953年6月的夏季攻擊戰役中,志願軍第60軍在北漢江以東組織兩個團的前進指揮所、4個營部、15個半步兵連、4個機槍連共3500多人前出潛伏一晝夜,即使30多人被敵人炮擊犧牲,部隊依然保持不動,直至入夜後一躍而起,一舉殲敵7812人,占領鞏固預定目標902高地、937高地、883.7高地,創造了千人最大規模潛伏的經典戰例。戰史以鐵一般的事實證明,「加強紀律性、革命無不勝」,邱少雲烈士所代表的高度組織紀律性,是我軍戰場逆襲、以弱勝強的重要保證。
意志強於鋼鐵。在人民軍隊戰史上,邱少雲是個特殊的英雄。他沒有發射一槍一彈,沒有消滅一個敵人,沒有炸毀一座碉堡,但他以人類罕見的意志力,突破了人體承受的痛苦極限,戰勝烈火考驗,用燃燒的生命照亮了戰友通往勝利的道路,真正做到「除了勝利一無所求、為了勝利一無所惜」。據目睹邱少雲犧牲的戰友回憶,烈火焚身之中的邱少雲,自始至終沒有動一下。火在他身上燃燒了半個多鐘頭,他像一座千斤巨石伏在地上紋絲不動。戰友們眼睜睜地看著他從一個活生生的人變成一具焦體。戰後發現,邱少雲烈士燒焦的遺體蜷縮著,身上的軍衣及膠鞋幾乎全都燒光,但他留在世上的那塊燒的僅剩巴掌大的軍衣殘片,卻在無聲地訴說著人民軍隊鋼鐵戰士在戰場上的無比堅強。67年來,邱少雲生前所在部隊,一直以「邱少雲精神」為榜樣,激勵官兵不怕犧牲、英勇戰鬥,接續奮戰在反恐維穩、抗震救災、國際維和的第一線,邱少雲的故事和精神將在人民軍隊中代代相傳。
- 範文問答
- 答案列表
論中國共產學歷史讀後感500字[朗讀]
人的一生,總是會面臨很多選擇,求學、就業、擇偶……遇到這種時刻,很多人會覺得迷惘,總會覺得不知所措,總想有人能指引你作出抉擇,而我的選擇是——自己決定。
朋友也好,長輩也罷,他們會用他們的價值觀、他們的閱歷,從他們的角度來給出意見,供你參考。誠然,他們的見解都有可取之處,可他們,僅僅是他們,往往忽略了你的內心。人,要是一直生活在別人的意見中,那和提線木偶有什麼區別?這就是你想要的人生嗎?
決定的過程是糾結的,是艱難的,甚至是痛苦的,可能輾轉反側,難以入眠,遠沒有聽從別人的建議來得輕鬆。在你數度徹夜難眠之後,給你帶來的好處也是巨大的。首先,思考促使人成長。被蘋果砸到的人不少,像牛頓那樣會思考的人卻不多。經歷過幾次重大事情的抉擇,你思考問題起來就會更深入,更全面。想要做一個成功的人,首先就必須成為一個善於思考的人。其次,自己決定給你帶來更強的動力。「自己選的路,流著淚也要走下去。」這是我們經常聽到的話。一個人遇到挫折,肯定會有種種抱怨,可一想到自己選的,就沒啥好抱怨了,有時間怨天尤人還不如抓緊時間自力更生,馬雲也不是一帆風順獲得成功的,不管前路多少艱辛,人總要活出自己的精彩。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相信自己,披荊斬棘,無畏風霜,雖九死而猶未悔,這就是我的決定。
朋友也好,長輩也罷,他們會用他們的價值觀、他們的閱歷,從他們的角度來給出意見,供你參考。誠然,他們的見解都有可取之處,可他們,僅僅是他們,往往忽略了你的內心。人,要是一直生活在別人的意見中,那和提線木偶有什麼區別?這就是你想要的人生嗎?
決定的過程是糾結的,是艱難的,甚至是痛苦的,可能輾轉反側,難以入眠,遠沒有聽從別人的建議來得輕鬆。在你數度徹夜難眠之後,給你帶來的好處也是巨大的。首先,思考促使人成長。被蘋果砸到的人不少,像牛頓那樣會思考的人卻不多。經歷過幾次重大事情的抉擇,你思考問題起來就會更深入,更全面。想要做一個成功的人,首先就必須成為一個善於思考的人。其次,自己決定給你帶來更強的動力。「自己選的路,流著淚也要走下去。」這是我們經常聽到的話。一個人遇到挫折,肯定會有種種抱怨,可一想到自己選的,就沒啥好抱怨了,有時間怨天尤人還不如抓緊時間自力更生,馬雲也不是一帆風順獲得成功的,不管前路多少艱辛,人總要活出自己的精彩。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相信自己,披荊斬棘,無畏風霜,雖九死而猶未悔,這就是我的決定。
近來反覆閱讀「我的單位觀」一文,文章行雲流水,樸實無華,但真誠質樸,推心置腹。掩卷沉思,感慨良多。「單位如家」,單位是什麼?文中給了我們答案,家是什麼?家是溫馨的集體,我們愛單位就要像愛自己的家一樣,銘記單位如家的思想。一個單位,其作風好壞都與每名幹部是否具有單位如家思想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直接關係到對上的執行力、對下的號召力、對內的凝聚力。說到底,作風就是我們在思想、工作、生活中表現出的態度和行為。一個單位的發展單憑一把手的引領是不夠的,每名幹部都要以「當家人」的姿態,視單位如家,視事業為己任,勇於擔當,無私奉獻,共同發揮力量,從而使單位獲得強大的凝聚力、號召力和創造力,這個單位就必然會有充足向前發展的動力。相反,如果一個單位死氣沉沉,幹部都把自己當做「旁觀者」,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特別是現在有些幹部,總以為自己是吃財政「鐵飯碗」,干與不幹一個樣,多干少干一個樣,有這樣思想的幹部遲早會迷失自己,直至消亡?
作為一名人社幹部,要做好「三珍惜」,杜絕「三忌諱」,做到「三不忘」,實現「三吃香」。正副職要團結一致,各科室要通力配合,在職跟退管配合,機關事業與基金財務配合,所有業務科室要和辦公室協調聯動,不推諉、不扯皮,互補台、不拆台。只有如此,才能相得益彰。
單位是我們立身為命的根本,是我們發揮自身價值的場所。人才基礎決定單位的發展,同樣,單位也是造就人才的集體,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不要認為自己在單位不受領導重視,心裡沒有陽光,存在消極思想。作為單位一名幹部要從思想、生活、工作上自覺轉變觀念,要有一種與單位血肉相連、命運相系的感覺,要投入自己的忠誠和責任,盡職盡責,認真努力去思考去做好每一件事。要時刻牢記「我靠單位生存,單位靠我發展」的根本宗旨,才能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作為一名人社幹部,要做好「三珍惜」,杜絕「三忌諱」,做到「三不忘」,實現「三吃香」。正副職要團結一致,各科室要通力配合,在職跟退管配合,機關事業與基金財務配合,所有業務科室要和辦公室協調聯動,不推諉、不扯皮,互補台、不拆台。只有如此,才能相得益彰。
單位是我們立身為命的根本,是我們發揮自身價值的場所。人才基礎決定單位的發展,同樣,單位也是造就人才的集體,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不要認為自己在單位不受領導重視,心裡沒有陽光,存在消極思想。作為單位一名幹部要從思想、生活、工作上自覺轉變觀念,要有一種與單位血肉相連、命運相系的感覺,要投入自己的忠誠和責任,盡職盡責,認真努力去思考去做好每一件事。要時刻牢記「我靠單位生存,單位靠我發展」的根本宗旨,才能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讀史可以讓人明智,鑒以往可以知未來,讀一本歷史方面的書需要慢慢的品味,慢慢的研究,不可馬虎大意,否則在別人面前會鬧出笑話。市面上的歷史書太多了,但是極品的卻很少,這部《中國通史》就是其中之一。
《中國通史》將民國時期公認的三位史學大家的代表作編輯整理後,集合到一起,三位史學大家的史書的編寫各有優點,集成一套,給讀者們帶來深刻輕鬆愉快的閱讀。
張蔭麟,號素痴,廣東東莞人,在清華求學7年,以史、學、才三才識出眾知名,與錢鍾書、吳晗、夏鼐並稱為「文學院四才子」《中國史綱》是張蔭麟短暫一生留下的唯一專著,原為作者受聘編寫的高中歷史教材的一部分。不僅被譽為歷史教科書中最好的一本創作,更是一種別具一格的通史讀物。
蔣廷黻,字綬章,筆名清泉。湖南省邵陽縣(今邵東縣)人,中國歷史學家,民國時期外交家,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最早開始了中國近代外交史料的收集研究工作,作出了開創性貢獻,並率先在歷史系講授中國近代外交問題,成為中國近代外交史教學研究的先驅者.著有《中國近代史》,《近代中國外交史資料輯要》等等。
呂思勉,字誠之,筆名駑牛、程芸、芸等。漢族,江蘇常州人。中國近代歷史學家、國學大師。與錢穆、陳垣、陳寅恪並稱為「現代中國四大史學家」。畢生致力於歷史研究和歷史教育工作,呂思勉史學代表作品有《呂著中國通史》,《秦漢史》,《隋唐五代史》等等。
一個民族開始有它的形成的起源,太古的社會開始是混亂的,在後面結合各類不同的民族的文化,采人之長,以補我之短,,經歷長久的時間,形成了偉大的華夏民族。
本書通過的各個朝代的政治,宗教,社會文化,科學,思想等等來講述了各個朝代的精彩的社會文明,古代的強大的帝國和帝王們之間的紛爭,一個朝代崛起,一個朝代的滅亡,農民的起義推翻暴政的朝代,百家爭鳴思想文化輝煌燦爛、群星閃爍的時代,近代史的封建社會的註定要滅亡的重大歷史事件等等。
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文明傳承是非常悠久,歷史的歲月總在不斷流失,年輪刻下歷史的印記,各個朝代的帝國的輝煌和腐敗。這些歷史總有驚人的相似之處,讀史才能從歷史中得到教訓。
《中國通史》將民國時期公認的三位史學大家的代表作編輯整理後,集合到一起,三位史學大家的史書的編寫各有優點,集成一套,給讀者們帶來深刻輕鬆愉快的閱讀。
張蔭麟,號素痴,廣東東莞人,在清華求學7年,以史、學、才三才識出眾知名,與錢鍾書、吳晗、夏鼐並稱為「文學院四才子」《中國史綱》是張蔭麟短暫一生留下的唯一專著,原為作者受聘編寫的高中歷史教材的一部分。不僅被譽為歷史教科書中最好的一本創作,更是一種別具一格的通史讀物。
蔣廷黻,字綬章,筆名清泉。湖南省邵陽縣(今邵東縣)人,中國歷史學家,民國時期外交家,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最早開始了中國近代外交史料的收集研究工作,作出了開創性貢獻,並率先在歷史系講授中國近代外交問題,成為中國近代外交史教學研究的先驅者.著有《中國近代史》,《近代中國外交史資料輯要》等等。
呂思勉,字誠之,筆名駑牛、程芸、芸等。漢族,江蘇常州人。中國近代歷史學家、國學大師。與錢穆、陳垣、陳寅恪並稱為「現代中國四大史學家」。畢生致力於歷史研究和歷史教育工作,呂思勉史學代表作品有《呂著中國通史》,《秦漢史》,《隋唐五代史》等等。
一個民族開始有它的形成的起源,太古的社會開始是混亂的,在後面結合各類不同的民族的文化,采人之長,以補我之短,,經歷長久的時間,形成了偉大的華夏民族。
本書通過的各個朝代的政治,宗教,社會文化,科學,思想等等來講述了各個朝代的精彩的社會文明,古代的強大的帝國和帝王們之間的紛爭,一個朝代崛起,一個朝代的滅亡,農民的起義推翻暴政的朝代,百家爭鳴思想文化輝煌燦爛、群星閃爍的時代,近代史的封建社會的註定要滅亡的重大歷史事件等等。
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文明傳承是非常悠久,歷史的歲月總在不斷流失,年輪刻下歷史的印記,各個朝代的帝國的輝煌和腐敗。這些歷史總有驚人的相似之處,讀史才能從歷史中得到教訓。
《中國通史》這一本書,生動描寫了舊中國的興衰,以及新中國的成立。我們就來說說清朝,清朝是我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在大清這200多年的統治中,也發生過許多大事,最著名的,那就是19世紀鴉片戰爭了。
鴉片戰爭,最值得讓國人反思的戰爭,因為那一戰,不但說明了英軍的強大,還說明了清政府的無能。這一點,難道不值得我們反思嗎?
舊中國過去了,新中國到來了,但是這新中國的一切,還是和歷史有著大關係。
在一次散步中,我悟出了這樣一個道理。
周末,我吃完晚飯,就去公園散步了。
在公園裡,我邊走邊想:為什麼會有新中國,為什麼抗日會勝利?而清朝為什麼會覆滅?我走著走著,在一棵樹旁停了下來,並自言自語道:「為什麼會有新中國?那是因為抗日戰爭勝利了;為什麼抗日會勝利?那是因為我國有許多有氣節、寧死不屈的人;而清朝又為什麼會覆滅?那都是因為中國的黑歷史,實在黑得可怕!」?
那晚後,我有了深深的感悟:改變以前的歷史是不可能的,但是我們可以創造歷史。
《中國通史》雖然只講到了1949年,但在一百年後的《中國通史》中,我們一定能發現會有更多的人來創造歷史。
鴉片戰爭,最值得讓國人反思的戰爭,因為那一戰,不但說明了英軍的強大,還說明了清政府的無能。這一點,難道不值得我們反思嗎?
舊中國過去了,新中國到來了,但是這新中國的一切,還是和歷史有著大關係。
在一次散步中,我悟出了這樣一個道理。
周末,我吃完晚飯,就去公園散步了。
在公園裡,我邊走邊想:為什麼會有新中國,為什麼抗日會勝利?而清朝為什麼會覆滅?我走著走著,在一棵樹旁停了下來,並自言自語道:「為什麼會有新中國?那是因為抗日戰爭勝利了;為什麼抗日會勝利?那是因為我國有許多有氣節、寧死不屈的人;而清朝又為什麼會覆滅?那都是因為中國的黑歷史,實在黑得可怕!」?
那晚後,我有了深深的感悟:改變以前的歷史是不可能的,但是我們可以創造歷史。
《中國通史》雖然只講到了1949年,但在一百年後的《中國通史》中,我們一定能發現會有更多的人來創造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