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醫務人員接觸病人前後洗手。
2、醫務人員應掌握消毒劑使用方法、濃度、注意事項。
3、病房定時通風換氣,必要時進行空氣消毒,產房、嬰兒室、普通保護性隔離室、供應室、無菌間、包袋間、燒傷病房、監護病房,每日空氣消毒60分鐘,有記錄。
4、使用中的紫外線燈管,每周95%酒精擦拭一次。照射強度低於70uw/cm2須更換。。
5、連續使用的氧氣濕化瓶、霧化器、呼吸機管道、早產兒暖箱等須每日消毒,用畢終末消毒,滅菌,乾燥保存,濕化瓶使用滅菌水。
6、病房濕式清掃、一床一套,床頭櫃一桌一巾,用後消毒清洗備用。病人出院、轉科或死亡床單位必須終末消毒。
7、病人衣服、床單、被套、枕套,每周至少更換一次,遇污染及時更換。非感染性與感染性血液、分泌物布類分別放置,封閉運送,禁止在病房清點。。
8、彎盤、止血帶用完消毒、清洗、備用。
9、各類監護儀器設備等物體表面每日清潔一次,空調過濾板每周清潔1-2次。。
10、餐具一餐一消毒,洗碗布專用定期消毒。。
11、病人便器專人專用。
12、病房地面濕式清掃,每日清洗1-2次,遇污染隨時消毒。生活垃圾與醫用垃圾分開,醫用垃圾分類放置,集中統一處理。
13、使用的拖把四分開,有標記,每次用後浸泡消毒,固定放置,晾乾備用。。
14、傳染病病人嚴格按《醫院感染管理規範》、《消毒技術規範》實施管理。。
15、呼吸機消毒按《呼吸機清潔消毒》執行。
- 範文問答
- 答案列表
隔離病房工作制度[朗讀]
一、護理人員上班時衣帽整潔,不許穿工作服到院外。
二、護理、治療前後均應洗手,必要時用消毒液浸泡。
三、無菌操作時要嚴格遵守無菌操作規程。無菌器械、容器、器械盤、敷料罐、持物鉗要定期滅菌與更換消毒液,注射時做到一人一針一管一用一消毒一洗手。
四、病房定期通風換氣,定期空氣消毒,地面濕擦,床、床頭桌、椅每日濕擦,抹布應專用,用後消毒。
五、被褥定期更換,髒被褥應放固定處,不隨地亂丟,不在病房清點。
六、各種器械用具,使用後均需消毒,藥杯、餐具必須消毒後使用,便器應每次用後清洗消毒。
七、臟器移植的手術病人和有強烈傳染性的病人,應安置在單獨病室,病室應事先消毒。
八、對出院病人,必須做好終末消毒。床、桌、椅等應用消毒液擦拭,床墊、被褥洗曬消毒。
九、傳染病人按常規隔離,病人的排泄物和用過的物品要進行消毒處理,未經消毒的物品不許帶出病房,也不得給他使用,病人用過的被服應消毒後再交洗衣房清洗。
十、傳染病房按病情分區隔離,工作人員進出污染區要穿隔離衣,接觸不同病種時更換隔離衣並洗手,離開污染區時,脫去隔離衣。
十一、住院傳染病人應在指定範圍活動,不得互患病房和外出,到其他科診療時,要做好消毒隔離工作。出院、轉院及死亡後應進行終末消毒。
十二、對受厭氧菌、綠膿桿菌等特殊感染的病人應嚴格消毒,被接觸過的器械、被服、病室都要嚴格消毒處理,用過的敷料應焚燒。
十三、進入治療室、換藥室應衣帽整潔並戴口罩,私人物品不准帶入室內。
十四、治療室與換藥室應每天通風換氣,地面、桌椅用消毒液擦洗,每天用紫外線對空氣消毒或用消毒劑噴霧消毒,每周徹底大掃除1次,每月作細菌培養1次。
十五、定期檢查無菌物品是否過期,用過物品與未用過物品應嚴格隔開,並需有明顯的標記。
十六、治療室抹布、拖把等用具應專用。
十七、換藥車上的用物要定期更換和滅菌,換藥用具應消毒處理,然後再進行清洗消毒。
二、護理、治療前後均應洗手,必要時用消毒液浸泡。
三、無菌操作時要嚴格遵守無菌操作規程。無菌器械、容器、器械盤、敷料罐、持物鉗要定期滅菌與更換消毒液,注射時做到一人一針一管一用一消毒一洗手。
四、病房定期通風換氣,定期空氣消毒,地面濕擦,床、床頭桌、椅每日濕擦,抹布應專用,用後消毒。
五、被褥定期更換,髒被褥應放固定處,不隨地亂丟,不在病房清點。
六、各種器械用具,使用後均需消毒,藥杯、餐具必須消毒後使用,便器應每次用後清洗消毒。
七、臟器移植的手術病人和有強烈傳染性的病人,應安置在單獨病室,病室應事先消毒。
八、對出院病人,必須做好終末消毒。床、桌、椅等應用消毒液擦拭,床墊、被褥洗曬消毒。
九、傳染病人按常規隔離,病人的排泄物和用過的物品要進行消毒處理,未經消毒的物品不許帶出病房,也不得給他使用,病人用過的被服應消毒後再交洗衣房清洗。
十、傳染病房按病情分區隔離,工作人員進出污染區要穿隔離衣,接觸不同病種時更換隔離衣並洗手,離開污染區時,脫去隔離衣。
十一、住院傳染病人應在指定範圍活動,不得互患病房和外出,到其他科診療時,要做好消毒隔離工作。出院、轉院及死亡後應進行終末消毒。
十二、對受厭氧菌、綠膿桿菌等特殊感染的病人應嚴格消毒,被接觸過的器械、被服、病室都要嚴格消毒處理,用過的敷料應焚燒。
十三、進入治療室、換藥室應衣帽整潔並戴口罩,私人物品不准帶入室內。
十四、治療室與換藥室應每天通風換氣,地面、桌椅用消毒液擦洗,每天用紫外線對空氣消毒或用消毒劑噴霧消毒,每周徹底大掃除1次,每月作細菌培養1次。
十五、定期檢查無菌物品是否過期,用過物品與未用過物品應嚴格隔開,並需有明顯的標記。
十六、治療室抹布、拖把等用具應專用。
十七、換藥車上的用物要定期更換和滅菌,換藥用具應消毒處理,然後再進行清洗消毒。
一、嚴格消毒和防護下,減少並固化,活動空間減少並固化物品接觸,減少並因固化人員接觸----每個人:醫護,其他必須工作人員,患者,陪護,事前均清晰自己的「網格」規範,自覺參與管理。
二、病房。
1.疫情期間,隴海醫院xx科病房消殺制度、物品更換制度。
2.治療區域消殺制度。
3.工作區域的消殺制度。
4.緩衝隔離管理制度。
5.病區隔離管理制度。
6.病房隔離管理制度。
7.標識與宣傳方案。
8.醫療垃圾轉運制度。
三、工作人員。
1.出入病區通道及消殺管理。
2.上下班更衣制度。
3.飲食解決方法及注意事項(生活指導)。
4.大小便注意事項。
5.工作會議制度(原則上不要三人以上聚集)(查房與交接班制度)。
6.查房制度(查房與交接班制度)。
7.陪同專家查房制度(查房與交接班制度)。
8.治療操作治療(每一種詳細制度)。
9.疫情期間關於洗手的要求(如何正確洗手及標準預防。
四、外出病區治療的要求,原則不外出,如化驗抽血在病房完成(醫療垃圾處理)必須外出如放射科,每個科室制度定製度(會接觸空間和物品處理)。
五、患者。
1.院前流行病學了解提問,了解社區無需隔離情況(電話並記錄)。
2.不可以公共來院。
3.活動範圍病房。
4.飲食注意事項(生活指導)。
5.陪護人同患者,在診療過程中,陪護人儘量迴避。
6.出入院路徑及辦理方法。
二、病房。
1.疫情期間,隴海醫院xx科病房消殺制度、物品更換制度。
2.治療區域消殺制度。
3.工作區域的消殺制度。
4.緩衝隔離管理制度。
5.病區隔離管理制度。
6.病房隔離管理制度。
7.標識與宣傳方案。
8.醫療垃圾轉運制度。
三、工作人員。
1.出入病區通道及消殺管理。
2.上下班更衣制度。
3.飲食解決方法及注意事項(生活指導)。
4.大小便注意事項。
5.工作會議制度(原則上不要三人以上聚集)(查房與交接班制度)。
6.查房制度(查房與交接班制度)。
7.陪同專家查房制度(查房與交接班制度)。
8.治療操作治療(每一種詳細制度)。
9.疫情期間關於洗手的要求(如何正確洗手及標準預防。
四、外出病區治療的要求,原則不外出,如化驗抽血在病房完成(醫療垃圾處理)必須外出如放射科,每個科室制度定製度(會接觸空間和物品處理)。
五、患者。
1.院前流行病學了解提問,了解社區無需隔離情況(電話並記錄)。
2.不可以公共來院。
3.活動範圍病房。
4.飲食注意事項(生活指導)。
5.陪護人同患者,在診療過程中,陪護人儘量迴避。
6.出入院路徑及辦理方法。
一、目的
按照《關於落實常態化疫情防控要求進一步加強醫療機構感染防控工作的通知》(聯防聯控機制綜發〔2020〕169號)和《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關於完善發熱門診和醫療機構感染防控工作的通知》(國衛辦醫函〔2020〕507號)等文件要求,醫院設置應急隔離區/過渡(緩衝)病房。對於就診的急、危、重症患者,做到不推諉、不拒收、堅持生命至上原則,在科學論證、充分做好防控防護基礎上,開闢綠色通道,優先搶救生命。
為規範應急隔離區/過渡(緩衝)病房的消毒、隔離工作,嚴格落實國家衛生健康委《醫療機構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預防與控制技術指南》、降低發生感染的風險,保障醫患安全,特制定該管理制度。
二、適用範圍
適用於需要急診入院、待排查新冠肺炎可能的患者收治在應急隔離區/過渡(緩衝)病房,該病區工作人員以及到該病區會診、搶救、保潔或轉運等工作人員均應執行該制度。
三、具體要求
(一)對於急診患者且不能排除新冠病毒感染時,可按照接診疑似患者做好防護,先搶救治療。
(二)新收入院患者,單人單間收治,固定陪護人員,在應急隔離區/過渡(緩衝)病房排除新冠肺炎可能後再轉入普通病區進一步住院治療,降低潛在院內交叉感染風險。
(三)應急隔離區/過渡(緩衝)病房內設置污染區、潛在污染區和清潔區,分區明確。配足必要的防護用品(詳見附件)。
(四)醫務人員進入污染區前,在清潔區穿防護用品;離開污染區時,通過緩衝間脫去防護用品,並進行手衛生。
(五)應急隔離區/過渡(緩衝)病房應有明顯標識,並限制無關人員出入。
(六)患者的診療、護理工作和病人的生活活動必須在病室內完成,直到核酸檢測結果陰性排除新冠肺炎後再轉至普通病區。
(七)醫護要及時對患者及陪護進行健康教育:嚴禁探視,不串病房,自覺規範佩戴口罩,正確實施咳嗽和手衛生。
(八)醫務人員應加強個人防護和消毒隔離觀念,在搶救或處置不同患者時醫護人員應相對固定。如人員緊張無法固定專人時,在處置不同患者之間應立即進行手衛生,更換防護用品,緊急情況下可更換外層隔離衣、外層口罩和手套,避免交叉感染。
(九)應急隔離區/過渡(緩衝)病房,應符合隔離要求,在實施標準預防的基礎上採取接觸隔離、飛沫隔離和空氣隔離等措施。進出隔離病房,應當嚴格執行《醫院隔離技術規範》、《醫務人員穿脫防護用品的流程》,正確實施手衛生及穿脫防護用品,防止污染。
(十)個人防護標準應依據國家及省相關要求做好防護。
1.醫務人員個人防護:按照相關防護標準嚴格執行穿脫防護用品流程,正確穿脫個人防護用品2.醫用外科口罩、醫用防護口罩、護目鏡/防護面屏、隔離衣、防護服、手套、鞋套和膠靴等防護用品被患者血液、體液、分泌物等污染時應當及時更換。
3.正確使用防護用品,穿防護用品前、戴手套前、脫去手套或隔離服後應立即進行手衛生。
4.下班前進行個人衛生處置。
5.嚴格執行新冠職業暴露及銳器傷防範措施。
(十一)消毒要求:
1.空氣消毒:按照《醫院空氣凈化管理規範》,加強病區走廊和病室通風換氣,每日至少4次;治療室等每日用紫外線燈進行空氣消毒2次。
2.地面、牆壁消毒:每日用1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擦拭或噴洒消毒至少4次,消毒作用時間應不少於30分鐘。地面若有明顯的血漬等體液污染時,先用吸濕材料去除可見的污染物,再用2000mg/l含氯消毒劑的噴壺對準血漬等沿四周方向向中心噴洒;作用30分鐘後用一次性毛巾清潔,用後此毛巾作醫療廢物處理。
3物體表面消毒:診療設施設備表面以及床圍欄、床頭櫃、家具、門把手、呼叫按鈕、監護儀、微泵、門把手、計算機等物體表面、轉運車輛、擔架等運輸工具等(使用完之後立即消毒),每日用10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2次,作用30分鐘後清水擦拭乾凈。有血漬體液污染時處理同前。
4.患者的嘔吐物、排泄物、分泌物,應採用專門容器收集,使用5000mg/l的含氯消毒劑作用2h後處理污染物。
(十二)應當儘量選擇一次性使用的診療用品。聽診器、溫度計、血壓計等醫療器具和護理物品實行專人專用。重複使用的醫療用品用雙層黃色垃圾袋盛裝,做好標識,密閉運送至洗衣房或消毒供應中心消毒滅菌處理。
(十三)患者外出檢查應戴外科口罩,檢查完成後檢查室應立即消毒;運送車輛應更換一次性床單或座椅套,並用1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
(十四)確診患者使用過的床單、被套、枕套用雙層黃色醫療廢物袋盛裝,袋外貼上「新冠」字樣,一次性使用,按照感染性廢物處理。
(十五)患者排除新冠可能轉入普通病區後,對其病室應按《醫療機構消毒技術規範》進行終末消毒。
(十六)患者未排除新冠或已確診新冠的患者死亡,對屍體應當進行處理。處理方法為:用3000mg/l的含氯製劑棉球或紗布填塞屍體口、鼻、耳、肛門等所有開放通道;用雙層紗布包裹屍體,裝入雙層屍體袋中,通知殯儀館專用車輛及時火化處理。
(十七)應急隔離區/過渡(緩衝)病房產生的廢棄物,包括醫療廢物和生活垃圾,均按照醫療廢物進行分類收集,用雙層黃色垃圾袋盛裝,不得與其他醫療廢物混裝,要與醫療廢物處置單位進行單獨交接。
(十八)每日對病區醫務人員的體溫和症狀進行監測,如有發熱或出現呼吸道症狀則應立即報告醫務科/護理部。
按照《關於落實常態化疫情防控要求進一步加強醫療機構感染防控工作的通知》(聯防聯控機制綜發〔2020〕169號)和《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關於完善發熱門診和醫療機構感染防控工作的通知》(國衛辦醫函〔2020〕507號)等文件要求,醫院設置應急隔離區/過渡(緩衝)病房。對於就診的急、危、重症患者,做到不推諉、不拒收、堅持生命至上原則,在科學論證、充分做好防控防護基礎上,開闢綠色通道,優先搶救生命。
為規範應急隔離區/過渡(緩衝)病房的消毒、隔離工作,嚴格落實國家衛生健康委《醫療機構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預防與控制技術指南》、降低發生感染的風險,保障醫患安全,特制定該管理制度。
二、適用範圍
適用於需要急診入院、待排查新冠肺炎可能的患者收治在應急隔離區/過渡(緩衝)病房,該病區工作人員以及到該病區會診、搶救、保潔或轉運等工作人員均應執行該制度。
三、具體要求
(一)對於急診患者且不能排除新冠病毒感染時,可按照接診疑似患者做好防護,先搶救治療。
(二)新收入院患者,單人單間收治,固定陪護人員,在應急隔離區/過渡(緩衝)病房排除新冠肺炎可能後再轉入普通病區進一步住院治療,降低潛在院內交叉感染風險。
(三)應急隔離區/過渡(緩衝)病房內設置污染區、潛在污染區和清潔區,分區明確。配足必要的防護用品(詳見附件)。
(四)醫務人員進入污染區前,在清潔區穿防護用品;離開污染區時,通過緩衝間脫去防護用品,並進行手衛生。
(五)應急隔離區/過渡(緩衝)病房應有明顯標識,並限制無關人員出入。
(六)患者的診療、護理工作和病人的生活活動必須在病室內完成,直到核酸檢測結果陰性排除新冠肺炎後再轉至普通病區。
(七)醫護要及時對患者及陪護進行健康教育:嚴禁探視,不串病房,自覺規範佩戴口罩,正確實施咳嗽和手衛生。
(八)醫務人員應加強個人防護和消毒隔離觀念,在搶救或處置不同患者時醫護人員應相對固定。如人員緊張無法固定專人時,在處置不同患者之間應立即進行手衛生,更換防護用品,緊急情況下可更換外層隔離衣、外層口罩和手套,避免交叉感染。
(九)應急隔離區/過渡(緩衝)病房,應符合隔離要求,在實施標準預防的基礎上採取接觸隔離、飛沫隔離和空氣隔離等措施。進出隔離病房,應當嚴格執行《醫院隔離技術規範》、《醫務人員穿脫防護用品的流程》,正確實施手衛生及穿脫防護用品,防止污染。
(十)個人防護標準應依據國家及省相關要求做好防護。
1.醫務人員個人防護:按照相關防護標準嚴格執行穿脫防護用品流程,正確穿脫個人防護用品2.醫用外科口罩、醫用防護口罩、護目鏡/防護面屏、隔離衣、防護服、手套、鞋套和膠靴等防護用品被患者血液、體液、分泌物等污染時應當及時更換。
3.正確使用防護用品,穿防護用品前、戴手套前、脫去手套或隔離服後應立即進行手衛生。
4.下班前進行個人衛生處置。
5.嚴格執行新冠職業暴露及銳器傷防範措施。
(十一)消毒要求:
1.空氣消毒:按照《醫院空氣凈化管理規範》,加強病區走廊和病室通風換氣,每日至少4次;治療室等每日用紫外線燈進行空氣消毒2次。
2.地面、牆壁消毒:每日用1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擦拭或噴洒消毒至少4次,消毒作用時間應不少於30分鐘。地面若有明顯的血漬等體液污染時,先用吸濕材料去除可見的污染物,再用2000mg/l含氯消毒劑的噴壺對準血漬等沿四周方向向中心噴洒;作用30分鐘後用一次性毛巾清潔,用後此毛巾作醫療廢物處理。
3物體表面消毒:診療設施設備表面以及床圍欄、床頭櫃、家具、門把手、呼叫按鈕、監護儀、微泵、門把手、計算機等物體表面、轉運車輛、擔架等運輸工具等(使用完之後立即消毒),每日用10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2次,作用30分鐘後清水擦拭乾凈。有血漬體液污染時處理同前。
4.患者的嘔吐物、排泄物、分泌物,應採用專門容器收集,使用5000mg/l的含氯消毒劑作用2h後處理污染物。
(十二)應當儘量選擇一次性使用的診療用品。聽診器、溫度計、血壓計等醫療器具和護理物品實行專人專用。重複使用的醫療用品用雙層黃色垃圾袋盛裝,做好標識,密閉運送至洗衣房或消毒供應中心消毒滅菌處理。
(十三)患者外出檢查應戴外科口罩,檢查完成後檢查室應立即消毒;運送車輛應更換一次性床單或座椅套,並用1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
(十四)確診患者使用過的床單、被套、枕套用雙層黃色醫療廢物袋盛裝,袋外貼上「新冠」字樣,一次性使用,按照感染性廢物處理。
(十五)患者排除新冠可能轉入普通病區後,對其病室應按《醫療機構消毒技術規範》進行終末消毒。
(十六)患者未排除新冠或已確診新冠的患者死亡,對屍體應當進行處理。處理方法為:用3000mg/l的含氯製劑棉球或紗布填塞屍體口、鼻、耳、肛門等所有開放通道;用雙層紗布包裹屍體,裝入雙層屍體袋中,通知殯儀館專用車輛及時火化處理。
(十七)應急隔離區/過渡(緩衝)病房產生的廢棄物,包括醫療廢物和生活垃圾,均按照醫療廢物進行分類收集,用雙層黃色垃圾袋盛裝,不得與其他醫療廢物混裝,要與醫療廢物處置單位進行單獨交接。
(十八)每日對病區醫務人員的體溫和症狀進行監測,如有發熱或出現呼吸道症狀則應立即報告醫務科/護理部。
一、護理人員上班時必須著裝整潔,下班、就餐、開會時脫去工作服。
二、嚴格無菌操作規程。
三、無菌器械、容器、敷料筒、持物鉗定期清洗、消毒、滅菌和更換,並註明滅菌日期和開啟時間。
四、治療室、換藥室每日通風換氣,定期清掃,工作人員進治療室要戴帽子、口罩,私人物品不准帶人室內,抹布、拖把應有標記,專物專用。
五、病室定期通風換氣,每日晨間護理時用濕式掃床,一床一套;一桌一布,用後浸泡消毒、清洗晾乾。
六、被服每周更換一次,如有污漬隨時更換。換下的髒被服放於污物袋。
七、暖瓶、痰盂、便盆等用具專人專用,出院時消毒後帶走。
八、采血使用的注射器、針頭直接焚燒。
九、體溫表一人一支,用後浸泡消毒。
十、輸液操作一人一針一管一止血帶,用後消毒。
十一、治療室、換藥室每日紫外線照射一次,每月空氣培養一次。
十二、隔離單位。
1.嚴重感染及傳染患者要單獨安置,病室門口掛隔離衣,放洗手盆,內盛消毒液。
2.為隔離患者進行操作時要穿隔離衣,操作完脫去隔離衣並消毒雙手。
3.隔離患者物品專用,一次性用物使用後回收集中處理。
4.隔離患者用過的血壓表、聽診器等用消毒液擦拭,血壓計袖帶若被血液、體液污染,應浸泡在含氯消毒液內浸泡30分鐘後,清洗乾淨,晾乾備用。
5.傳染患者應在規定範圍內活動,不得外出。
十三、凡厭氧菌、綠膿桿菌等特殊感染的患者,應嚴格隔離,用過的器械、被服要滅菌,用過敷料焚毀。
十四、各種內窺鏡使用後必須認真清洗,徹底消毒;B肝患者應固定內窺鏡,用後嚴格消毒。
十五、患者轉科、出院或死亡後要進行終末消毒。
二、嚴格無菌操作規程。
三、無菌器械、容器、敷料筒、持物鉗定期清洗、消毒、滅菌和更換,並註明滅菌日期和開啟時間。
四、治療室、換藥室每日通風換氣,定期清掃,工作人員進治療室要戴帽子、口罩,私人物品不准帶人室內,抹布、拖把應有標記,專物專用。
五、病室定期通風換氣,每日晨間護理時用濕式掃床,一床一套;一桌一布,用後浸泡消毒、清洗晾乾。
六、被服每周更換一次,如有污漬隨時更換。換下的髒被服放於污物袋。
七、暖瓶、痰盂、便盆等用具專人專用,出院時消毒後帶走。
八、采血使用的注射器、針頭直接焚燒。
九、體溫表一人一支,用後浸泡消毒。
十、輸液操作一人一針一管一止血帶,用後消毒。
十一、治療室、換藥室每日紫外線照射一次,每月空氣培養一次。
十二、隔離單位。
1.嚴重感染及傳染患者要單獨安置,病室門口掛隔離衣,放洗手盆,內盛消毒液。
2.為隔離患者進行操作時要穿隔離衣,操作完脫去隔離衣並消毒雙手。
3.隔離患者物品專用,一次性用物使用後回收集中處理。
4.隔離患者用過的血壓表、聽診器等用消毒液擦拭,血壓計袖帶若被血液、體液污染,應浸泡在含氯消毒液內浸泡30分鐘後,清洗乾淨,晾乾備用。
5.傳染患者應在規定範圍內活動,不得外出。
十三、凡厭氧菌、綠膿桿菌等特殊感染的患者,應嚴格隔離,用過的器械、被服要滅菌,用過敷料焚毀。
十四、各種內窺鏡使用後必須認真清洗,徹底消毒;B肝患者應固定內窺鏡,用後嚴格消毒。
十五、患者轉科、出院或死亡後要進行終末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