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電視台綜合頻道和新聞頻道推出系列報道《大國工匠》,挖掘八位行業頂級技工的典型故事,歌頌「以勞動托起中國夢」的勞動者。節目播出後,極大鼓舞了一線產業工人的工作熱情,並引發強烈社會反響。
《大國工匠》一共選取了8名奮鬥在生產第一線的傑出勞動者,他們以高超的技藝、精湛的技術、敬業的品德和靈巧的雙手,這些工匠的文化水平並不高,從事的行業也不是很起眼,但他們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業績。在他們身上,我們看到的了「工匠精神」的體現。這些工匠可以說是真正的「國寶」級人物。
眾所周知,我們國家是一個製造業大國,工人數量眾多,但能被稱為工匠的卻屈指可數。從表面看起來,工人和工匠之間只有一字之差,但兩者卻有天壤之別。當前,一些貼有「中國製造」的商品在國外成為了粗製濫造的代名詞,只能在地攤上去銷售。就是因為缺乏「工匠精神」。什麼是「工匠精神」呢?
「工匠精神」是一種熱愛工作的職業精神。和普通工人不一樣的是,工匠的工作不單是為了謀生,而是為了從中獲得快樂。這也是很少有工匠會去改變自己所從事職業的原因。這些工匠都能夠耐得住清貧和寂寞,數十年如一日地追求著職業技能的極致化,靠著傳承和鑽研,憑著專注和堅守,去締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奇蹟。中國航天集團一院火箭總裝廠高級技師高鳳林,他是發動機焊接的第一人,為此,很多企業試圖用高薪聘請他,甚至有人開出幾倍工資加兩套北京住房的誘人條件。高鳳林卻不為所動,都一一拒絕。理由很簡單,用高鳳林的話說,就是每每看到自己生產的發動機把衛星送到太空,就有一種成功後的自豪感,這種自豪感用金錢買不到。
「工匠精神」是一種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能夠被稱之為工匠,其手藝自然得到社會公認。但工匠對於自己製造的產品,卻永遠不會滿足。在他們的心目中,製作出來的產品應該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工匠精神」的代表人物哈里森費時40餘年,先後造了五台航海鍾,最後一個鍾,創造了航行了64天,只慢了5秒的記錄,從而完美解決了航海經度定位問題。而我國的工匠們同樣毫不遜色,他們中有人能在牛皮紙一樣薄的鋼板上焊接而不出現一絲漏點,有人能把密封精度控制到頭髮絲的五十分之一,還有人檢測手感堪比x光那般精準,令人嘆服。而這沒有一絲不苟、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顯然是無法做到的。
因此,「大國工匠」詮釋出的「工匠精神」應該成為「中國製造」的內在支撐,這樣才能讓我們國家製造的產品釋放出更加奪目的光彩。
- 範文問答
- 答案列表
大國工匠觀後感[朗讀]
觀看了3月1日中央台《2018年度大國工匠》頒獎晚會,我頗有感觸。從上海飛機製造公司的高級技師胡雙錢到珠港澳大橋鉗工管延安等8位大國工匠的事跡、精神令我感動。我個人認為大國精神就是職業道德、職業能力、職業品質的具體體現,宏揚「大國工匠」精神就是「育匠人、樹匠心」,體現「敬業、求精、專注、創新」,這是國家綜合實力不斷提升的具體明證和需求。
這些能工巧匠都是來自基層的普通生產者,他們在各自的平凡崗位上為國家作出了貢獻、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跡,他們都有一顆「默默無聞、執著於追求卓越」的匠心,「敬業、求精、專注、創新」的工匠精神,在他們身上得以體現,同時,我也看到事跡的背後是汗水、孜孜不倦等無私奉獻的「大愛」精神。小事做好了、做精了,同樣是「愛國精神」的體現,心中時刻裝著「集體、國家」,個人的努力方向就不會出現偏移,個人的奉獻精神就不會出現疲軟,個人的人生觀、世界觀就能不斷地得到提升和升華。
結合「大國工匠」精神,我不由得對標找差。目前,我段正處於一個變革的時代,大家應順潮而起,不斷地發揚匠心精神,堅持『規範管理、強化基礎、盯控關鍵』思路,全面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整治安全突出問題,不斷提升自己的管理水平。在學習當中,不斷地研習業務,提升職業素質,更好地做好各項管理工作;增強工作的緊迫感和責任感,加大「敬業、求精、專注、創新」具體工作措施的落實力度,熟練掌握工作質量關鍵環節與控制要點,儘快適應鐵路發展的需要;自覺投身到「學匠心、樹匠人」的浪潮之中,不斷提高辦事效率和工作能力,以嚴肅認真的工作態度,穩妥化解矛盾,維護穩定工作,解放思想,與時俱進,跟得上總公司、集團公司機務發展的步伐,讓合肥機務段向著更大、更強的目標邁進。
這些能工巧匠都是來自基層的普通生產者,他們在各自的平凡崗位上為國家作出了貢獻、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跡,他們都有一顆「默默無聞、執著於追求卓越」的匠心,「敬業、求精、專注、創新」的工匠精神,在他們身上得以體現,同時,我也看到事跡的背後是汗水、孜孜不倦等無私奉獻的「大愛」精神。小事做好了、做精了,同樣是「愛國精神」的體現,心中時刻裝著「集體、國家」,個人的努力方向就不會出現偏移,個人的奉獻精神就不會出現疲軟,個人的人生觀、世界觀就能不斷地得到提升和升華。
結合「大國工匠」精神,我不由得對標找差。目前,我段正處於一個變革的時代,大家應順潮而起,不斷地發揚匠心精神,堅持『規範管理、強化基礎、盯控關鍵』思路,全面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整治安全突出問題,不斷提升自己的管理水平。在學習當中,不斷地研習業務,提升職業素質,更好地做好各項管理工作;增強工作的緊迫感和責任感,加大「敬業、求精、專注、創新」具體工作措施的落實力度,熟練掌握工作質量關鍵環節與控制要點,儘快適應鐵路發展的需要;自覺投身到「學匠心、樹匠人」的浪潮之中,不斷提高辦事效率和工作能力,以嚴肅認真的工作態度,穩妥化解矛盾,維護穩定工作,解放思想,與時俱進,跟得上總公司、集團公司機務發展的步伐,讓合肥機務段向著更大、更強的目標邁進。
今年五一期間,央視新聞頻道推出了名為《大國工匠》的系列短片,講述了8個普通勞動者的故事。
這8個人雖普通卻又不平凡。說他們普通,是因為他們都是普通的勞動者,都沒有什麼驚天地泣鬼神的感人事跡,也沒有什麼絕世的發明創造,在茫茫人海中毫不起眼的一個身影;說他們不平凡,是因為他們在各自的工作中做出了不平凡的貢獻,使他們成為了行業中的領軍人物。正所謂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
孟劍鋒,鏨刻技師,北京工美集團技工,國家高級技師,他的鏨刻產品成為了國家級禮品送給外國元首。
顧秋亮,年近60的老工人,練就了手眼神功,裝配技術精確到"絲"級,"蛟龍號"潛水艇玻璃窗的組裝非他莫屬。
胡雙錢,中國商飛總製造中心高級技師,大飛機製造首席鉗工技師,大飛機的一些零部件須手工磨造,只有他能完成。
高鳳林,航天科技集團一院焊工,國家高級技師,航天飛船發動機焊接的不二人選。
周東紅,中國宣紙股份有限公司撈紙工。撈紙是宣紙製作眾多工序中最關鍵的一環,直接影響宣紙的質量。眾多書畫名家點名要周東紅做的宣紙。
張冬偉,掌握了一手焊接的好技術,lng船上"縫"鋼板,鋼板之間嚴絲密縫,渾然天成。
寧允展,高鐵研磨師,南方四車股份有限公司高級技師。他從小受父親影響,喜歡搗鼓機器,後來到職業技術學校就讀。為保證高鐵在安全的前提下高速運行,高鐵車輪的關鍵部位需要手工研磨,這工作就由寧允展來負責。
管延安,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工程首席鉗工。海底遂道中防水工程至關重要,作為關鍵部位的防水閥安裝是重中之重,直接決定隧道工程的成敗,容不得半點失誤。管延安就是防水閥的安裝工,是這個關口的把關人。
這些人雖然從事的工作不一樣,但他們有個共同的稱呼——————技術工人,也有著共同的特點:勤奮、鑽研、敬業,喜歡不斷地挑戰自我,挑戰極限,都努力把產品做到極致完美,把工作做到零失誤。值得注意的是,他們在各自領域中之所以成為領頭羊,具有別人難以替代的作用,主要靠的是自己的一雙巧手和一雙慧眼,靠的是千錘百鍊之後形成的爐火純青的獨門技術。
據介紹,這些能工巧匠們,年齡最大的60歲,最小的34歲,沒有一個人擁有大學學歷。他們只是從父輩或長輩或職業技術學校那裡學來的基本技術,打下了基礎,然後通過自己的刻苦鑽研,以不服輸的精神,甘做冷板凳,挑戰自我,精益求精,最終青出於藍勝於藍。但就是這些個技術工人,竟然成為了航天、潛艇等高端技術產品里不可或缺的一員,甚至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這不能不令人感慨萬分。
小到一張紙,大到潛艇、太空梭、海底隧道,這些技術工人用自己精湛的技術,為那些偉大作品的誕生髮揮了重要的作用。據介紹,如果沒有這些人精湛的技藝作支撐、作保障,那些大小產品都不會成功地呈現在世人面前。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這些技術工人的工作是至關重要的。以太空梭為例,它的設計師無疑是令人敬佩的,是他們用智慧設計出了這樣偉大的作品;能工巧匠們生產出了合乎標準的零部件,並將各零部件裝配成功,把設計師的偉大構想變成了現實,他們同樣也是令人敬佩的。大處著眼,小處入手,宏觀與微觀的有機結合最終產生了奇蹟。
遺憾的是,在中國,這樣的能工巧匠太少了,用鳳毛麟角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在國內,能完成他們那樣的技術活的就沒有幾個,有的竟然是獨一無二,別無他人。偌大一個中國,十三億人口,豈非咄咄怪事?我們在給這幾個人點贊的同時,是不是也應該做進一步的思考呢?
在我國,有著傳統的人才觀——————"學而優則才"和選拔人才的方式——————考試。人們衡量人才的標準就是看他考試的分數,而考試考的大多是理論知識,從古代的科舉制到現在的初考、中考、高考、國考(公務員考試),概莫能外,分數決定一切。在狹隘的人才觀指導下,在考試指揮棒的指揮下,重知識、輕技能的傾向由來已久,教育資源嚴重傾向於普通教育,職業教育長期處於陪襯的地位,反映在學校教育上就是重理論知識的灌輸,輕動手能力的培養。一方面,普通院校培養了數量龐大的學生,每年的生以百萬計,以致於我國人才濟濟,人才庫里人滿為患,個個自詡滿腹經綸、學富五車才高八斗。每年的各種招聘會上,"本科生滿操場,碩士生滿禮堂,博士生滿走廊"就是真實的寫照。另一方面,相比於以培養理論人才為主的普通院校,以培養技術工人為主的職業院校就顯得格外冷清,有的基層學校幾乎斷炊。學校門庭若市與門可羅雀,眾多大學生找不到工作與技工荒,兩者都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整體上,工人是跟髒活、累活聯繫在一起的,收入相對較低,因而職業聲望不高,社會潛意識裡,工人跟人才是沾不著邊的。嘴巴上誰都說成才的道路不止一條,職業不分高低貴賤只是社會分工不同,但骨子裡沒幾個人真正樂意被別人貼上"工人"的標籤,就算是在工人的前面加上"技術"兩個字。
正因為如此,在國內目前的大氣候下,我們的教育造就了無數的高分低能的學生,滿肚子墨水,考試考得不錯,講話也頭頭是道,但是讓他弄出一件像樣的東西來就很困難,依葫蘆畫瓢還吃力,更別說發明創造了。很多大學生找不到工作,有挑肥揀瘦的原因,更多的是"非不為也,實不能也",以至於出現了大學生"回爐"職技校的現象。理論固然重要,沒有人懷疑理論的巨大指導作用,但如果跟不上,想到了卻做不出來,動手能力差就會成為整體工作的那塊短板,成為工作向前推進的瓶頸,導致事倍功半,使工作嚴重滯後,甚至會陷入心有餘而力不足、望洋興嘆的尷尬境地,功虧一簣、無功而返。
據報道,已開發國家都有個共同點,就是注重職業教育,培養了大量的技術工匠,為製造業等提供了充足的技能型人才。基於對技能型勞動者的重新認識,今年五月的第一周,我國舉辦了首屆"職業教育活動周",李克強總理力推"崇尚一技之長,不唯學歷憑能力",央視也推出了《大國工匠》等影片,凡此種種,都是對唯學歷論、文憑至上等偏激觀念的一次強力糾錯,是對勞動光榮的一次宣示,是對技能型人才的一種肯定。只可惜,這遠沒有成為當今社會的共識,工人幾乎還是體力勞動者的代名詞。
作為職業教育工作者,看過了影片,覺得很慚愧,自己雖名為專業技術人才,混跡於知識分子行列,但終究也屬眼高手低、光說不練一類,自覺也是個誇誇其談而無實際貢獻的人。跟那些個能工巧匠們相比,啥都不是,那差距何止十萬八千里啊!
曾幾何時,新聞節目裡領導們的行蹤占據了半壁江山,娛樂明星走馬燈似的亮瞎了觀眾的眼,螢屏里充斥著無病呻吟的大小劇作。今天,早已被偉光正所麻木的我,卻被《大國工匠》里的那群普通人感動了,他們素麵對人,不加粉飾,不矯揉造作,一臉真誠,讓人看到了久違的真實。在世人不擇手段追名逐利、不分親疏爾虞我詐的今天,在浮躁、虛偽、拜金的世俗浪潮中,他們沒有隨波逐流,這樣的選擇似乎有點不合時宜。惟其如此,他們的淡泊名利,他們的敬業、執著和堅守就更顯得難能可貴。
在此,我要為《大國工匠》里的英雄們贊一個,為千千萬萬個默默無聞奉獻著的匠人們贊一個,為央視關注普通勞動者,高瞻遠矚,推出如此接地氣、如此正能量的節目贊一個。
這8個人雖普通卻又不平凡。說他們普通,是因為他們都是普通的勞動者,都沒有什麼驚天地泣鬼神的感人事跡,也沒有什麼絕世的發明創造,在茫茫人海中毫不起眼的一個身影;說他們不平凡,是因為他們在各自的工作中做出了不平凡的貢獻,使他們成為了行業中的領軍人物。正所謂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
孟劍鋒,鏨刻技師,北京工美集團技工,國家高級技師,他的鏨刻產品成為了國家級禮品送給外國元首。
顧秋亮,年近60的老工人,練就了手眼神功,裝配技術精確到"絲"級,"蛟龍號"潛水艇玻璃窗的組裝非他莫屬。
胡雙錢,中國商飛總製造中心高級技師,大飛機製造首席鉗工技師,大飛機的一些零部件須手工磨造,只有他能完成。
高鳳林,航天科技集團一院焊工,國家高級技師,航天飛船發動機焊接的不二人選。
周東紅,中國宣紙股份有限公司撈紙工。撈紙是宣紙製作眾多工序中最關鍵的一環,直接影響宣紙的質量。眾多書畫名家點名要周東紅做的宣紙。
張冬偉,掌握了一手焊接的好技術,lng船上"縫"鋼板,鋼板之間嚴絲密縫,渾然天成。
寧允展,高鐵研磨師,南方四車股份有限公司高級技師。他從小受父親影響,喜歡搗鼓機器,後來到職業技術學校就讀。為保證高鐵在安全的前提下高速運行,高鐵車輪的關鍵部位需要手工研磨,這工作就由寧允展來負責。
管延安,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工程首席鉗工。海底遂道中防水工程至關重要,作為關鍵部位的防水閥安裝是重中之重,直接決定隧道工程的成敗,容不得半點失誤。管延安就是防水閥的安裝工,是這個關口的把關人。
這些人雖然從事的工作不一樣,但他們有個共同的稱呼——————技術工人,也有著共同的特點:勤奮、鑽研、敬業,喜歡不斷地挑戰自我,挑戰極限,都努力把產品做到極致完美,把工作做到零失誤。值得注意的是,他們在各自領域中之所以成為領頭羊,具有別人難以替代的作用,主要靠的是自己的一雙巧手和一雙慧眼,靠的是千錘百鍊之後形成的爐火純青的獨門技術。
據介紹,這些能工巧匠們,年齡最大的60歲,最小的34歲,沒有一個人擁有大學學歷。他們只是從父輩或長輩或職業技術學校那裡學來的基本技術,打下了基礎,然後通過自己的刻苦鑽研,以不服輸的精神,甘做冷板凳,挑戰自我,精益求精,最終青出於藍勝於藍。但就是這些個技術工人,竟然成為了航天、潛艇等高端技術產品里不可或缺的一員,甚至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這不能不令人感慨萬分。
小到一張紙,大到潛艇、太空梭、海底隧道,這些技術工人用自己精湛的技術,為那些偉大作品的誕生髮揮了重要的作用。據介紹,如果沒有這些人精湛的技藝作支撐、作保障,那些大小產品都不會成功地呈現在世人面前。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這些技術工人的工作是至關重要的。以太空梭為例,它的設計師無疑是令人敬佩的,是他們用智慧設計出了這樣偉大的作品;能工巧匠們生產出了合乎標準的零部件,並將各零部件裝配成功,把設計師的偉大構想變成了現實,他們同樣也是令人敬佩的。大處著眼,小處入手,宏觀與微觀的有機結合最終產生了奇蹟。
遺憾的是,在中國,這樣的能工巧匠太少了,用鳳毛麟角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在國內,能完成他們那樣的技術活的就沒有幾個,有的竟然是獨一無二,別無他人。偌大一個中國,十三億人口,豈非咄咄怪事?我們在給這幾個人點贊的同時,是不是也應該做進一步的思考呢?
在我國,有著傳統的人才觀——————"學而優則才"和選拔人才的方式——————考試。人們衡量人才的標準就是看他考試的分數,而考試考的大多是理論知識,從古代的科舉制到現在的初考、中考、高考、國考(公務員考試),概莫能外,分數決定一切。在狹隘的人才觀指導下,在考試指揮棒的指揮下,重知識、輕技能的傾向由來已久,教育資源嚴重傾向於普通教育,職業教育長期處於陪襯的地位,反映在學校教育上就是重理論知識的灌輸,輕動手能力的培養。一方面,普通院校培養了數量龐大的學生,每年的生以百萬計,以致於我國人才濟濟,人才庫里人滿為患,個個自詡滿腹經綸、學富五車才高八斗。每年的各種招聘會上,"本科生滿操場,碩士生滿禮堂,博士生滿走廊"就是真實的寫照。另一方面,相比於以培養理論人才為主的普通院校,以培養技術工人為主的職業院校就顯得格外冷清,有的基層學校幾乎斷炊。學校門庭若市與門可羅雀,眾多大學生找不到工作與技工荒,兩者都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整體上,工人是跟髒活、累活聯繫在一起的,收入相對較低,因而職業聲望不高,社會潛意識裡,工人跟人才是沾不著邊的。嘴巴上誰都說成才的道路不止一條,職業不分高低貴賤只是社會分工不同,但骨子裡沒幾個人真正樂意被別人貼上"工人"的標籤,就算是在工人的前面加上"技術"兩個字。
正因為如此,在國內目前的大氣候下,我們的教育造就了無數的高分低能的學生,滿肚子墨水,考試考得不錯,講話也頭頭是道,但是讓他弄出一件像樣的東西來就很困難,依葫蘆畫瓢還吃力,更別說發明創造了。很多大學生找不到工作,有挑肥揀瘦的原因,更多的是"非不為也,實不能也",以至於出現了大學生"回爐"職技校的現象。理論固然重要,沒有人懷疑理論的巨大指導作用,但如果跟不上,想到了卻做不出來,動手能力差就會成為整體工作的那塊短板,成為工作向前推進的瓶頸,導致事倍功半,使工作嚴重滯後,甚至會陷入心有餘而力不足、望洋興嘆的尷尬境地,功虧一簣、無功而返。
據報道,已開發國家都有個共同點,就是注重職業教育,培養了大量的技術工匠,為製造業等提供了充足的技能型人才。基於對技能型勞動者的重新認識,今年五月的第一周,我國舉辦了首屆"職業教育活動周",李克強總理力推"崇尚一技之長,不唯學歷憑能力",央視也推出了《大國工匠》等影片,凡此種種,都是對唯學歷論、文憑至上等偏激觀念的一次強力糾錯,是對勞動光榮的一次宣示,是對技能型人才的一種肯定。只可惜,這遠沒有成為當今社會的共識,工人幾乎還是體力勞動者的代名詞。
作為職業教育工作者,看過了影片,覺得很慚愧,自己雖名為專業技術人才,混跡於知識分子行列,但終究也屬眼高手低、光說不練一類,自覺也是個誇誇其談而無實際貢獻的人。跟那些個能工巧匠們相比,啥都不是,那差距何止十萬八千里啊!
曾幾何時,新聞節目裡領導們的行蹤占據了半壁江山,娛樂明星走馬燈似的亮瞎了觀眾的眼,螢屏里充斥著無病呻吟的大小劇作。今天,早已被偉光正所麻木的我,卻被《大國工匠》里的那群普通人感動了,他們素麵對人,不加粉飾,不矯揉造作,一臉真誠,讓人看到了久違的真實。在世人不擇手段追名逐利、不分親疏爾虞我詐的今天,在浮躁、虛偽、拜金的世俗浪潮中,他們沒有隨波逐流,這樣的選擇似乎有點不合時宜。惟其如此,他們的淡泊名利,他們的敬業、執著和堅守就更顯得難能可貴。
在此,我要為《大國工匠》里的英雄們贊一個,為千千萬萬個默默無聞奉獻著的匠人們贊一個,為央視關注普通勞動者,高瞻遠矚,推出如此接地氣、如此正能量的節目贊一個。
crh380a型列車曾以世界第一的速度試跑京滬高鐵,首家獲得美國商標專利局頒發給中國高鐵的自主智慧財產權認證,是中國向全世界推銷高鐵的一張國際名片。今天的《大國工匠》我們就來認識,打造這張名片的一個不可或缺的人物---高鐵首席研磨師——寧允展。
486.1公里,這是380a在京滬高鐵跑出的最高時速,它刷新了高鐵列車試驗運營速度的世界紀錄。
如果把高鐵列車比作一位長跑運動員,車輪是腳,轉向架就是他的腿,而寧允展研磨的定位臂就是腳踝。
每片轉向架的體重有1。1噸,定位臂落在四個車輪的節點上,每個接觸面不足10平方厘米,當列車以時速300公里運行時,接觸面承受的衝擊力有二三十噸。縫隙大了,車輪可能會鬆脫;如果完全焊死,轉向架就無法再打開,影響列車檢修。
寧允展負責的這道工序,不只在中國,全世界所有高鐵生產線上,都要靠手工研磨。留給手工的研磨空間只有0。05毫米左右。磨小了,轉向架落不下去,磨大了,價值10幾萬元的主板就報廢了。
寧允展這雙魔術師般的手,傳承了父親的基因。他的父親是村裡的鐵匠,寧允展小時候經常跟著父親幫鄉親們打磨家具,也因此從小就喜歡上了學手藝。
初中畢業後,寧允展考上了鐵路技校。2006年,成為第一位學習380a型列車轉向架研磨技術的中國人,寧允展對技術的掌控和精準把握,讓日本專家都豎起了大拇指。
寧允展成了高鐵研磨的第一把手,很快還當上了班長。可是,沒過多久,他卻找到領導說不想當班長,還是讓我幹活吧。
寧允展的家,距離工廠有近半個小時的車程,他和妻子的交流基本都在每天上下班的路上,因為一到家,他又開始忙了。在這個三十多平米的小院裡,大部分地盤都是寧允展的,這些磨具,是他自費在網上買的,不是為了別的,而是為了練手藝。一開始,妻子並不理解。六歲的孩子有著自己的世界,寧允展說,他理解女兒的想法,就像當初,正是因為父親尊重自己的選擇,他才如願考進了鐵路技校。
2010年,是380a準備沖高速的關鍵時刻,這一年,身患白血病七年的父親第三次入院,寧允展雖然意識到,和父親在一起的時間不多了,可是他不能天天陪在身邊。得到父親去世的消息,是在下班的路上。隨著380a衝刺高速成功,寧允展投入到了更高速度列車的生產,並在工作中不斷地研發新項目,新工藝,先後獲得5項國家級技術專利。一心一意搞技術,不當班長不當官,寧允展似乎與當下很多人有著不同的追求。寧允展說,我不是完人,但我的產品一定是完美的。做到這一點,需要一輩子踏踏實實做手藝。如果每一件中國製造的背後,都有這樣一位追求極致完美的工匠,中國製造就能夠跨過「品質」這道門檻,躍升為「優質製造」,讓更多的中國產品在全球市場釋放更耀眼的光芒。
486.1公里,這是380a在京滬高鐵跑出的最高時速,它刷新了高鐵列車試驗運營速度的世界紀錄。
如果把高鐵列車比作一位長跑運動員,車輪是腳,轉向架就是他的腿,而寧允展研磨的定位臂就是腳踝。
每片轉向架的體重有1。1噸,定位臂落在四個車輪的節點上,每個接觸面不足10平方厘米,當列車以時速300公里運行時,接觸面承受的衝擊力有二三十噸。縫隙大了,車輪可能會鬆脫;如果完全焊死,轉向架就無法再打開,影響列車檢修。
寧允展負責的這道工序,不只在中國,全世界所有高鐵生產線上,都要靠手工研磨。留給手工的研磨空間只有0。05毫米左右。磨小了,轉向架落不下去,磨大了,價值10幾萬元的主板就報廢了。
寧允展這雙魔術師般的手,傳承了父親的基因。他的父親是村裡的鐵匠,寧允展小時候經常跟著父親幫鄉親們打磨家具,也因此從小就喜歡上了學手藝。
初中畢業後,寧允展考上了鐵路技校。2006年,成為第一位學習380a型列車轉向架研磨技術的中國人,寧允展對技術的掌控和精準把握,讓日本專家都豎起了大拇指。
寧允展成了高鐵研磨的第一把手,很快還當上了班長。可是,沒過多久,他卻找到領導說不想當班長,還是讓我幹活吧。
寧允展的家,距離工廠有近半個小時的車程,他和妻子的交流基本都在每天上下班的路上,因為一到家,他又開始忙了。在這個三十多平米的小院裡,大部分地盤都是寧允展的,這些磨具,是他自費在網上買的,不是為了別的,而是為了練手藝。一開始,妻子並不理解。六歲的孩子有著自己的世界,寧允展說,他理解女兒的想法,就像當初,正是因為父親尊重自己的選擇,他才如願考進了鐵路技校。
2010年,是380a準備沖高速的關鍵時刻,這一年,身患白血病七年的父親第三次入院,寧允展雖然意識到,和父親在一起的時間不多了,可是他不能天天陪在身邊。得到父親去世的消息,是在下班的路上。隨著380a衝刺高速成功,寧允展投入到了更高速度列車的生產,並在工作中不斷地研發新項目,新工藝,先後獲得5項國家級技術專利。一心一意搞技術,不當班長不當官,寧允展似乎與當下很多人有著不同的追求。寧允展說,我不是完人,但我的產品一定是完美的。做到這一點,需要一輩子踏踏實實做手藝。如果每一件中國製造的背後,都有這樣一位追求極致完美的工匠,中國製造就能夠跨過「品質」這道門檻,躍升為「優質製造」,讓更多的中國產品在全球市場釋放更耀眼的光芒。
《大國工匠》向我們呈現了兩絲鉗工顧秋高、航空手藝人胡雙錢、火箭心臟焊接人高鳳林等典型人物,他們在自己平凡的崗位中追求完美與極致、視技術為生命的崇高的敬業精神,他們一絲不苟、精益求精、永不滿足的「匠人精神」令人欽佩與折服。在他們身上,勞動精神裉詮釋得淋漓盡致。
大國工匠每期介紹的都是一些從事製造行業的技師們,有的是在生產一線裝配蛟龍號,有的是高速列車,飛機的鉗工,在用他們一雙雙勤勞的雙手,高超的藝術創造者中國史上的一個個不可能。
這些都離不開他們日日夜夜加班加,當別人休息時,他們還在一線,當別人一家人團聚時,他們只能獨自一人在一線奮鬥。高鳳林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一科研研究院苜都航天機槭公司特種熔融焊接工高級技師,從事火箭發動機焊接工作。在承接國家「七五」攻關項目,東北哈汽輪機場大型機車換熱器的生產中技術人員一年多未攻克的熔焊難關,高鳳林借著多年的經驗和反覆摸素使壓了生產單位一年多的兩組18台產品順利交付。
他們熱愛航天,勤奮實踐,立足本崗,刻苦鑽研,我們應該時刻向他們學習。提高自己的技術水平,使自己在以後可以大有作為,成為大國工匠的一員。他們的故事告訴我們:職業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只要我們勤奮勞動、誠實勞動、熱愛勞動,就能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創造出不平凡的業績且至會有奇蹟的發生。這些勞動者,之所以成為大國工匠,就是因為他們尊重勞動、堅守勞動、視勞動為生命。他們以辛勤的勞動積累經驗、創造奇蹟與力量,以不懈的追求唱響了勞動光榮、創造偉大的時代強音。作為一名勞動者。我們都應該像大國工匠一樣,勇於在平凡的崗位創造不平凡與奇蹟,讓勞動光榮、創造偉大成為時代的最強音。讓我們共同贊大國工匠,讓我們共同揚勞動精神。
大國工匠每期介紹的都是一些從事製造行業的技師們,有的是在生產一線裝配蛟龍號,有的是高速列車,飛機的鉗工,在用他們一雙雙勤勞的雙手,高超的藝術創造者中國史上的一個個不可能。
這些都離不開他們日日夜夜加班加,當別人休息時,他們還在一線,當別人一家人團聚時,他們只能獨自一人在一線奮鬥。高鳳林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一科研研究院苜都航天機槭公司特種熔融焊接工高級技師,從事火箭發動機焊接工作。在承接國家「七五」攻關項目,東北哈汽輪機場大型機車換熱器的生產中技術人員一年多未攻克的熔焊難關,高鳳林借著多年的經驗和反覆摸素使壓了生產單位一年多的兩組18台產品順利交付。
他們熱愛航天,勤奮實踐,立足本崗,刻苦鑽研,我們應該時刻向他們學習。提高自己的技術水平,使自己在以後可以大有作為,成為大國工匠的一員。他們的故事告訴我們:職業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只要我們勤奮勞動、誠實勞動、熱愛勞動,就能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創造出不平凡的業績且至會有奇蹟的發生。這些勞動者,之所以成為大國工匠,就是因為他們尊重勞動、堅守勞動、視勞動為生命。他們以辛勤的勞動積累經驗、創造奇蹟與力量,以不懈的追求唱響了勞動光榮、創造偉大的時代強音。作為一名勞動者。我們都應該像大國工匠一樣,勇於在平凡的崗位創造不平凡與奇蹟,讓勞動光榮、創造偉大成為時代的最強音。讓我們共同贊大國工匠,讓我們共同揚勞動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