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從南湖的「一葉扁舟」成長為「一艘巨艦」,喚醒了沉睡已久的東方雄獅,拔開了數百年來籠罩於千萬仁人志士心頭的迷霧,亮出了共產主義的偉大旗幟,點燃了神洲大地上的星星革命之火。從此,炎黃子孫們的理想有了歸一,有了值得託付的領導人——中國共產黨。悠悠長夜下終於亮起了一顆耀眼的啟明星,它照亮了黎明前的黑暗,指引著前進的方向。
黨旗的由來旗幟是形象,旗幟是方向。中國共產黨黨旗是中國共產黨的象徵和標誌。今年7月1日,是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紀念日,這面以紅色為底色,左上角綴有金黃色鐮刀和錘頭組成的黨徽圖案的旗幟,伴隨和見證了中國共產黨成長壯大的光輝歷程。
1921年夏日的一天,在古城嘉興煙雨迷濛的南湖一艘遊船上,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勝利結束。中國共產黨是一個不同尋常的嶄新政黨。初創時,正值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實行反動統治的黑暗時期,年輕的共產黨人還來不及周全地考慮作為一個政黨所擁有的一切,包括旗幟在內。但有一點是肯定的,中國共產黨的旗幟一定要有鮮紅的顏色,一定要體現建黨宗旨和黨的性質,一定要與建立人民當家作主的紅色共和國的建黨方向一致。1922年,黨的「二大」決定加入共產國際,作為共產國際的一個支部,中國共產黨的旗幟自然要與列寧創建的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黨的旗幟保持一致。於是,各地黨組織各自模仿聯共(布)黨旗的式樣自己製作,但具體規格式樣不盡相同。
1927年9月,中國共產黨在湘贛邊界領導發動了秋收起義。為了表示出「我們要高高舉起共產黨旗子」的鮮明立場,起義籌備階段首先要設計、製作一面嶄新的旗幟。這個任務交給了一位曾經赴海外留學的年輕人何長工。他曾經在蘇聯見過共產國際和布爾什維克的旗幟,那個帶有鐮刀和斧頭的圖案就是共產黨的標誌。這是一面鮮紅色的旗幟,旗幟中央縫有一顆黃色的五角星,五角星的中心是象徵工農的鐮刀和斧頭圖案,緊靠旗杆有一條10厘米寬的空白,上寫「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這面旗子雖然參照了蘇聯旗幟的樣式,但是又有自己的特色,看起來十分威武。這是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公開亮出自己的旗幟,既是中國共產黨的旗幟,也是人民軍隊的旗幟,更是標誌著中國革命必將走向勝利的旗幟。身處暴動前線的毛澤東看到這面旗幟,激動地寫下了一首《西江月·秋收起義》:「軍叫工農革命,旗號鐮刀斧頭。匡廬一帶不停留,要向瀟湘直進。地主重重壓迫,農民個個同仇。秋收時節暮雲愁,霹靂一聲暴動。」1927年10月15日,中共南方局、廣東省委聯席會議通過《中共廣東省委通告14號——最近工作綱領》,明確指出:「要堅決勇敢地樹立工農革命的大旗……建立工農政權。」「一律廢除青天白日旗,改使紅旗,以斧、鐮為標誌與國際旗同。」這應該是黨的領導機關第一次做出的關於黨的旗幟的正式決定。
紅軍長徵到達陝北後,中國革命運動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如火如荼,中國共產黨已經開始全面獨立地著手解決自己的問題。1943年4月28日,中央政治局會議做出了包括黨旗樣式在內的一系列決議。確定了黨旗樣式:保留象徵工農聯盟的鐮刀錘頭,去掉旗幟上的五角星,旗底色為紅色。」1945年春天是個充滿希望的春天,中國共產黨即將迎來抗戰的偉大勝利,即將隆重召開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為了迎接「七大」的召開,為了讓作為中國共產黨標誌的黨旗更加完善,更加充分地反映大多數共產黨員的心聲,有關部門組成了「黨旗黨歌委員會」,在廣大黨員中開展徵集活動,得到了熱烈響應。在短短的徵集時限里,230多種黨旗圖樣彙集到委員會。組織者為了便於大家更公正、客觀地評判,專門舉辦了以無記名方式進行投票的展覽。
應徵作品大部分來自基層,有的是用紅紙剪貼,有的是用顏料上色,紙張粗糙,工具簡陋,有些色彩已因歲月的磨蝕而變得模糊。但透過一幅幅沒有經過專業訓練的質樸筆觸,人們能夠強烈地感受到那些普通黨員熱愛黨的一顆顆赤誠之心。
抗戰勝利後,中國人民並沒有迎來期盼已久的和平生活,國民黨反動派發動的內戰又把中國重新帶入到烽火硝煙之中。
1949年,中國共產黨即將取得解放戰爭的全面勝利。3月,中國共產黨七屆二中全會在河北平山縣西柏坡召開。會場主席台顯然經過精心設計,中央掛著毛澤東、朱德的畫像,畫像左右是兩面展開的十分醒目的紅旗,旗面上綴有鐮刀和錘頭,中間還莊重地寫著「中國共產黨」五個大字。
關於黨旗式樣及其規範化問題,中央一直很慎重,曾多次提出並逐步形成了統一而明確的規範。1949年6月15日,中央部曾發出「關於黨旗問題的通知」,指出:「中共黨旗過去無正式規定,現正在擬制中。
在未頒布前各地不要自行公布黨旗格式尺寸及解釋。」1950年,中央辦公廳主任楊尚昆曾委託鍾靈等專家設計了三個黨旗的圖案,但始終沒有選定。
1951年,即將迎來建黨三十周年,各地紛紛詢問黨旗式樣問題,中央辦公廳曾就此事請示中央,中央領導同志意見,此事需經全國代表大會決定,在此過渡時期,只能沿舊例,仍用「紅旗左上角綴以錘頭鐮刀」的樣式,此外並無其他具體規定。6月17日,中央發出通知,「在黨中央未正式規定出黨旗的統一式樣以前,在黨的三十周年紀念時,各地仍可按舊例,一律採用左上角綴以黃色鐮錘圖案的紅旗,旗上不另加中國共產黨字樣或其他記號。」為了維護中國共產黨黨旗黨徽的尊嚴,使黨旗黨徽的製作和使用更加規範化,經過多年的努力,黨徽黨旗制度逐步得到健全。1996年9月,經中央批准,中央辦公廳正式印發了《中國共產黨黨旗黨徽製作和使用的若干規定》。《規定》共12條,對黨旗黨徽的性質、式樣、規格、製作和使用等都做出了明確而具體的規定,並附有黨旗黨徽的標準圖案和製法說明。至此,中國共產黨黨旗黨徽終於有了統一而明確的規範。
2002年黨的十六大通過的《中國共產黨黨章》中,第一次增寫了「黨徽黨旗」一章,分別對黨徽圖案、黨旗圖案和黨徽黨旗的性質以及製作和使用做了明確規定,指出:「中國共產黨黨徽為鐮刀和錘頭組成的圖案。中國共產黨黨旗為旗面綴有金黃色黨徽圖案的紅旗。中國共產黨的黨徽黨旗是中國共產黨的象徵和標誌。黨的各級組織和每一個黨員都要維護黨徽黨旗的尊嚴。要按照規定製作和使用黨徽黨旗。」《黨章》鄭重地列入這一章內容,對維護黨徽黨旗的尊嚴,增強共產黨員的榮譽感和責任感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央檔案館館藏中涉及黨旗內容的檔案從未公布過。2009年,館內設立特藏室,將館藏精品集中展示,但僅限對內開放,其中就有1945年開展的黨旗徵集活動的內容。那些大小不一、圖案各異的應徵作品,讓參觀者流連忘返。
2011年,為紀念中國共產黨建黨90周年,中央檔案館將珍藏於本館的有關黨旗文獻進行重新梳理,採用全文掃描影印的形式,彙編成《中國共產黨黨旗檔案》一書,對社會進行一次相對完整的公布,真實地還原歷史,以幫助人們進一步了解黨旗的衍變脈絡。這些檔案中,尤以1945年舉辦的黨旗圖案徵集展覽材料更完整一些,透過那些張貼在粗糙毛邊紙上的應徵作品,可以看出人們對黨的熱愛和滿腔的熱情。
黨旗引領我前進從我呱呱落地咿呀學語起,我的耳邊常常聽大人們念叨: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那時,我還小,不懂什麼是共產黨。自從我上了學,才漸漸懂得了什麼是黨,更懂得了共產黨的偉大,也明白了黨對我們的無私奉獻。是的,黨就像燦爛的陽光,照耀著我們,使我們在陽光下茁壯成長?
那些紅色的記憶,是我們永恆的豐碑:一聲聲一句句的誓言,是我們心中的頌歌。在實現偉大中國夢的征程上。我們迎來了中國共產黨誕辰100周年的日子。黨旗的光輝,祖國的榮耀。生動地像世界宣告中華名族的偉大。
100的崢嶸歲月,100年的風雨征程,100年鑄就了一座永恆的豐碑,100年崛起了一個繁榮富強的中國。正是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人民,艱苦奮鬥,積極開拓,勇於獻身,領導著中國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勝利。中國共產黨始終站在社會主義事業的最前端,中國共產黨人總是前仆後繼的奮鬥在祖國建設的前線,以無比的熱情和智慧譜寫出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一曲又一曲凱歌。
新征程新使命新擔當黨的十九屆五次全會深入分析了國際國內形勢,並提出「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百年奮鬥目標之後,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目標。筆者以為新征程,賦予新使命,呼喚新擔當。
審視新征程,我們信心滿滿!十九屆五次全會指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發展仍然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但是審視新征程,我國仍處在成長上升期,發展的內生動力依然強勁,特別是中國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為此,廣大黨員幹部始終要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要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善於在危機中育先機、於變局中開新局,抓住機遇,應對新挑戰。
牢記新使命,我們一往無前!「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主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回首過往,我們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華麗轉變。
展望未來,我們又將用新的輝煌譜寫華章。「十四五」和二o三五遠景目標,是新時代賦予我們的新使命,作為中國夢這艘巨輪上的一名「弄潮兒」,我們每一個人都應保持戰略定力,發揚鬥爭精神,樹立底線思維,趨利避害,一往無前,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征程上留下自己獨一無二的奮鬥足跡。
扛起新擔當,我們責無旁貸!俗話說「擔當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這是司馬遷提倡的擔當精神。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是顧炎武對責任的吶喊。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是張載對擔當的領悟。同的時代,對於擔當有不一樣的表達,但是他們卻殊途同歸,都有一樣激勵著無數人,用鐵肩擔道義,扛起時代給予的責任,前赴後繼,奮勇前行!我們黨的事業能夠取得人民滿意、世界矚目的偉大成就,正是因為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帶著深厚的家國情懷、革命情懷、人民情懷,前赴後繼、英勇奮鬥。面對新的征程,各級黨員幹部要飽含情懷帶頭干、團結各方一起干,以優異成績迎接建黨100周年。
- 範文問答
- 答案列表
黨史學習教育宣講團宣講稿黨課講稿9篇[朗讀]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日前,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在全黨集中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正當其時,十分必要」,在廣大黨員幹部中產生強烈反響。我們該如何貫徹呢?總結近日的學習體會,我們學習黨史要緊緊圍繞「簡」「新」「實」三個方面下功夫,明其要、得其法、務其實,必會能夠應對當前複雜形勢,亦可做到學黨史、悟思想、辦實事、開新局。
第一,學習黨史首需「簡」,明其精要,心裡透亮,做到「大道至簡,學史明理」。政治方向是第一位的。怎麼才能達到學習黨史的目的?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旗幟鮮明講政治、保證黨的團結和集中統一是黨的生命,也是我們黨能成為百年大黨、創造世紀偉業的關鍵所在。這就為我們如何學習黨史指明了根本方向,無不是時刻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貫穿始終,時時處處把旗幟鮮明地反對歷史虛無主義銘記在心,見之於行,決不能有任何迷糊和動搖。特別是身處基層一線的我們,學習黨史,就要進一步端正立場,煉就一雙政治慧眼,時時刻刻加強思想引導和理論辨析,更好地正本清源、固本培元,就能夠把複雜的理論和浩如煙海的史料,心無旁騖地「簡」化去學,精要去悟,用初心去明。如此,我們定會「無畏浮雲遮望眼」,自然功成,並在學習黨史中錘鍊本領,最大限度地增強政治歷練和黨性錘鍊?
第二,學習黨史重必「新」,得其方法,與時俱進,做到「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創新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發展進步的靈魂。我們黨的歷史,就是一部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就是一部不斷推進理論創新、進行理論創造的歷史。比如,黨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創建紅軍和根據地,建國初期的社會主義改造,還是改革開放、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都是直面複雜形勢和艱巨任務,在危機中育先機、於變局中開新局。還有,偉大領袖毛澤東、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無不是緊密結合每個歷史時期所呈現的特點、掌握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科學方法、引領創新發展的「典範」。我們普通的共產黨員學習黨史,就要乾淨徹底摒棄「官僚主義」、形式主義」的影響,堅持創新以得法,把新字融入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中,時時緊盯每個歷史時期呈現的新特點,處處注重領悟每個歷史階段的新方法,取法於偉大領袖的最可貴思維品質,自然事半功倍,在學習黨史中錘鍊過硬素質,呵護初心和使命,堅持做到以昂揚姿態投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
第三,學習黨史根得「實」,行為得實,切合實際,做到「人民至上,學史力行」。「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我們黨的百年歷史,就是一部踐行黨的初心使命的歷史,就是一部黨與人民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的歷史。歷史和實踐反覆證明,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最根本就是堅持人民至上,把解決實際問題作為打開工作局面的突破口。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外部環境激增更多不穩定性不確定性。常態化抗疫、「六穩」工作、「六保」任務……都是需要通過學黨史、悟思想、來不斷辦實事,解難題。可以說,我們黨的一百年,就是矢志踐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是篳路藍縷奠基立業的一百年,更是創造輝煌開闢未來的一百年。當前,在學習黨史中一個最為重要的任務,就是用黨的實踐創造和歷史經驗啟迪智慧,努力做到想幹事、能幹事、干成事,把自己所負責領域的人民群眾的所思所盼、所急所難,實事求是地列入實幹「清單」,緊緊圍繞「學史力行」這一落腳點,不斷用黨的奮鬥歷程和偉大成就鼓舞鬥志,不斷通過化解難題創造優異成績迎接建黨一百周年。
眺望前方的奮進路。我們必須把黨的歷史學習好、總結好,把黨的成功經驗傳承好、發揚好,這是守護初心和使命的內在要求,如此,一「簡」、再「新」、又「實」,全體黨員必將進一步堅定理想信念,鼓舞鬥志,學悟到的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掌握的是擔當使命的科學方法,錘鍊的是優良作風和過硬本領,從一點一滴做起,堅持把「學黨史」當大事做,努力做到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進而全力投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不負我們這一偉大的新時代。
關鍵詞:黨史學習教育。
第一,學習黨史首需「簡」,明其精要,心裡透亮,做到「大道至簡,學史明理」。政治方向是第一位的。怎麼才能達到學習黨史的目的?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旗幟鮮明講政治、保證黨的團結和集中統一是黨的生命,也是我們黨能成為百年大黨、創造世紀偉業的關鍵所在。這就為我們如何學習黨史指明了根本方向,無不是時刻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貫穿始終,時時處處把旗幟鮮明地反對歷史虛無主義銘記在心,見之於行,決不能有任何迷糊和動搖。特別是身處基層一線的我們,學習黨史,就要進一步端正立場,煉就一雙政治慧眼,時時刻刻加強思想引導和理論辨析,更好地正本清源、固本培元,就能夠把複雜的理論和浩如煙海的史料,心無旁騖地「簡」化去學,精要去悟,用初心去明。如此,我們定會「無畏浮雲遮望眼」,自然功成,並在學習黨史中錘鍊本領,最大限度地增強政治歷練和黨性錘鍊?
第二,學習黨史重必「新」,得其方法,與時俱進,做到「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創新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發展進步的靈魂。我們黨的歷史,就是一部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就是一部不斷推進理論創新、進行理論創造的歷史。比如,黨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創建紅軍和根據地,建國初期的社會主義改造,還是改革開放、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都是直面複雜形勢和艱巨任務,在危機中育先機、於變局中開新局。還有,偉大領袖毛澤東、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無不是緊密結合每個歷史時期所呈現的特點、掌握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科學方法、引領創新發展的「典範」。我們普通的共產黨員學習黨史,就要乾淨徹底摒棄「官僚主義」、形式主義」的影響,堅持創新以得法,把新字融入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中,時時緊盯每個歷史時期呈現的新特點,處處注重領悟每個歷史階段的新方法,取法於偉大領袖的最可貴思維品質,自然事半功倍,在學習黨史中錘鍊過硬素質,呵護初心和使命,堅持做到以昂揚姿態投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
第三,學習黨史根得「實」,行為得實,切合實際,做到「人民至上,學史力行」。「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我們黨的百年歷史,就是一部踐行黨的初心使命的歷史,就是一部黨與人民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的歷史。歷史和實踐反覆證明,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最根本就是堅持人民至上,把解決實際問題作為打開工作局面的突破口。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外部環境激增更多不穩定性不確定性。常態化抗疫、「六穩」工作、「六保」任務……都是需要通過學黨史、悟思想、來不斷辦實事,解難題。可以說,我們黨的一百年,就是矢志踐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是篳路藍縷奠基立業的一百年,更是創造輝煌開闢未來的一百年。當前,在學習黨史中一個最為重要的任務,就是用黨的實踐創造和歷史經驗啟迪智慧,努力做到想幹事、能幹事、干成事,把自己所負責領域的人民群眾的所思所盼、所急所難,實事求是地列入實幹「清單」,緊緊圍繞「學史力行」這一落腳點,不斷用黨的奮鬥歷程和偉大成就鼓舞鬥志,不斷通過化解難題創造優異成績迎接建黨一百周年。
眺望前方的奮進路。我們必須把黨的歷史學習好、總結好,把黨的成功經驗傳承好、發揚好,這是守護初心和使命的內在要求,如此,一「簡」、再「新」、又「實」,全體黨員必將進一步堅定理想信念,鼓舞鬥志,學悟到的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掌握的是擔當使命的科學方法,錘鍊的是優良作風和過硬本領,從一點一滴做起,堅持把「學黨史」當大事做,努力做到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進而全力投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不負我們這一偉大的新時代。
關鍵詞:黨史學習教育。
今年7月,中央不忘、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領導小組印發《有關在不忘、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中認真學習、新中國史的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各單位把學習、新中國史作為主題教育重要內容。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和使命,是激勵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前赴後繼、英勇奮鬥的根本動力。學習領悟、新中國史,能夠深化對不忘、牢記使命內涵的認識和理解,對增強守、擔使命的思想和行動自覺具有重要意義。
一、深刻理解黨的和使命
中國共產黨作為用馬克思主義武裝起來的政黨,始終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作為自己的和使命,並一以貫之地體現在黨的全部奮鬥史、新中國的建設史之中。黨的歷史、新中國的歷史,是不忘、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的生動教材。
黨的和使命源於救亡圖存。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而鴉片戰爭以來,由於被西方列強侵略,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因此,170多年前的中華民族面臨著兩大歷史任務:一是求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雖然許多仁人志士不斷奮起抗爭,但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資產階級改良與革命都宣告失敗了。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並走上了以革命挽救國家、解放人民的道路。近百年來,中國共產黨秉持和使命,遵循救國、興國、強國的歷史邏輯,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百折不撓、浴血奮戰,奪取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實現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人民真正當家作主;新中國成立後,我們黨為改變中國貧窮落後的面貌,迎難而上、艱苦奮鬥,團結帶領人民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取得了社會主義建設的巨大成就;改革開放新時期,為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使中華民族大踏步趕上時代,以嶄新的姿態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一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和新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史,就是中國共產黨如何領導廣大人民為實現民族復興、人民幸福而奮鬥的歷史。學習、新中國史,才能真正理解中國近現代社會為什麼會發生如此巨大的變化,講清楚歷史和人民為什麼選擇了中國共產黨、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道路和改革開放,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知史愛黨、知史愛國?
二、深入學習新中國史
欲知大道,必先為史。學習體悟、新中國史,是全黨不忘、牢記使命的必然要求。重視從自己的歷史中學習,善於借鑑和運用歷史經驗,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繼往開來、奮勇前進的現實基礎。
毛澤東同志在1927年召開的黨的八七會議上總結歷史經驗,提出了槍桿子裡面出政權,找到了正確的革命道路。在抗日戰爭時期,黨中央號召全黨同志特別是黨的高級幹部學習研究。黨的六屆七中全會通過的《有關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為黨的七大把毛澤東思想寫在黨的旗幟上、形成黨和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奠定了基石。新中國成立後,1951年胡喬木同志撰寫的《中國共產黨的三十年》,對學習教育發揮了重要影響。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黨中央形成了《有關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對歷史上的重大問題作出科學結論,從歷史經驗和現實需要的高度,重點回答了繼續前進要舉什麼旗、走什麼道路的問題。對依據該決議精神編寫的《中國共產黨歷史》《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當代中國叢書》等的學習研討,使人們加深了對黨和國家的歷史認識,為黨的基本路線的確立提供了支撐。2010年6月,中共中央印發《有關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工作的意見》,專題部署工作,要求學習和研究黨的歷史經驗,提高廣大黨員幹部素質和能力。今年,黨的十八大向全黨發出學習黨的歷史的號召。今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體學習時指出,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學習、國史,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繼續推向前進的必修課,要在對歷史的深入思考中更好走向未來,交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合格答卷?
黨的歷史,是黨領導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不斷為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幸福而不懈奮鬥的歷史;是黨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不斷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革命和建設道路,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推進理論創新的歷史;是黨加強和改進自身建設、保持和發展黨的先進性,不斷經受住各種風險和挑戰考驗、不斷發展壯大的歷史。新中國史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國家政權機關如何貫徹中國共產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如何組織國家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外交、國防等各項事業的建設,如何進行機構改革和提高自身效率,以及各族人民如何團結友愛、奉獻創造的歷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對、新中國史經驗和規律的全面總結和概括,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是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學習領悟、新中國史,能夠更好地理解學懂弄通這一重要思想的來龍去脈、深厚底蘊、創新發展。
三、切實增強守擔使命的自覺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回顧歷史,不是為了從成功中尋求慰藉,更不是為了躺在功勞簿上、為迴避今天面臨的困難和問題尋找藉口,而是為了總結歷史經驗、把握歷史規律,增強開拓前進的勇氣和力量。學習領悟、新中國史是牢記黨的和使命,化為恆心,續寫共產黨人使命擔當新華章的重要途徑。
一是體悟,自覺看齊。黨的和使命集中體現了黨的性質宗旨、理想信念、奮鬥目標,具體而生動地呈現在黨領導人民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進程中,展現出不同的精神風貌。在革命鬥爭時期,成千上萬的革命先輩捨生取義,踐行了敵人只能砍下我們的頭顱,決不能動搖我們的信仰的忠誠,譜寫了中國共產黨人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的氣概,創造了一個又一個革命戰爭的奇蹟。在和平建設年代,毛澤東、周恩來等同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鞠躬盡瘁,以錢學森、鄧稼先、郭永懷、盧永根等為代表的科學家,雷鋒、孟泰、王繼才、郭明義等許許多多普通的優秀共產黨人,以實際行動彰顯了對黨忠誠、為黨分憂、為黨盡職、為民造福的黨員本色。廣大黨員幹部只有深刻認識中國共產黨先進的政治屬性、崇高的政治理想、高尚的政治追求、純潔的政治品質,發揚光榮傳統,傳承紅色基因,堅守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才能在新時代把革命先輩開創的偉大事業不斷推向前進。
二是運用歷史思維,增強歷史擔當。歷史思維,就是堅持以唯物史觀為指導,以歷史視野觀察和認識事物,從歷史分析中總結歷史經驗,獲得歷史智慧與啟示,把握歷史發展方向與趨勢。唯物史觀認為,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回顧黨的歷史,我們黨之所以在那麼弱小的情況下能夠逐步發展壯大起來,在攻堅克難中能夠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其根本原因就在於始終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我們黨始終堅守和使命,從黨和人民的魚水深情中恪守人民情懷,贏得了人民的衷心擁護和堅定支持。述往事,思來者。在深入學習和不斷領悟中,我們需要弄清楚我是誰、為了誰從哪裡來、往哪裡走為什麼出發、為什麼奮鬥等基本問題,做到常懷憂黨之心、為黨之責、強黨之志,提高思想政治素質和領導水平?
三是始終不忘使命,砥礪奮鬥。篳路藍縷,玉汝於成。我們的國家和民族,從積貧積弱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發展繁榮,靠的就是一代又一代人的頑強拼搏,靠的就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當前中國共產黨人最重要最現實的和使命,就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因此,我們需要以史為鑑、以史為師、以史為鏡,從中汲取豐富營養與不竭動力,接續奮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一項光榮而艱巨的事業,需要千百萬中國共產黨人始終保持那麼一股勁,那麼一股革命熱情,那麼一種拚命精神,披荊斬棘、勇往直前,用實幹托起中國夢。
一、深刻理解黨的和使命
中國共產黨作為用馬克思主義武裝起來的政黨,始終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作為自己的和使命,並一以貫之地體現在黨的全部奮鬥史、新中國的建設史之中。黨的歷史、新中國的歷史,是不忘、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的生動教材。
黨的和使命源於救亡圖存。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而鴉片戰爭以來,由於被西方列強侵略,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因此,170多年前的中華民族面臨著兩大歷史任務:一是求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雖然許多仁人志士不斷奮起抗爭,但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資產階級改良與革命都宣告失敗了。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並走上了以革命挽救國家、解放人民的道路。近百年來,中國共產黨秉持和使命,遵循救國、興國、強國的歷史邏輯,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百折不撓、浴血奮戰,奪取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實現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人民真正當家作主;新中國成立後,我們黨為改變中國貧窮落後的面貌,迎難而上、艱苦奮鬥,團結帶領人民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取得了社會主義建設的巨大成就;改革開放新時期,為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使中華民族大踏步趕上時代,以嶄新的姿態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一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和新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史,就是中國共產黨如何領導廣大人民為實現民族復興、人民幸福而奮鬥的歷史。學習、新中國史,才能真正理解中國近現代社會為什麼會發生如此巨大的變化,講清楚歷史和人民為什麼選擇了中國共產黨、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道路和改革開放,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知史愛黨、知史愛國?
二、深入學習新中國史
欲知大道,必先為史。學習體悟、新中國史,是全黨不忘、牢記使命的必然要求。重視從自己的歷史中學習,善於借鑑和運用歷史經驗,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繼往開來、奮勇前進的現實基礎。
毛澤東同志在1927年召開的黨的八七會議上總結歷史經驗,提出了槍桿子裡面出政權,找到了正確的革命道路。在抗日戰爭時期,黨中央號召全黨同志特別是黨的高級幹部學習研究。黨的六屆七中全會通過的《有關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為黨的七大把毛澤東思想寫在黨的旗幟上、形成黨和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奠定了基石。新中國成立後,1951年胡喬木同志撰寫的《中國共產黨的三十年》,對學習教育發揮了重要影響。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黨中央形成了《有關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對歷史上的重大問題作出科學結論,從歷史經驗和現實需要的高度,重點回答了繼續前進要舉什麼旗、走什麼道路的問題。對依據該決議精神編寫的《中國共產黨歷史》《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當代中國叢書》等的學習研討,使人們加深了對黨和國家的歷史認識,為黨的基本路線的確立提供了支撐。2010年6月,中共中央印發《有關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工作的意見》,專題部署工作,要求學習和研究黨的歷史經驗,提高廣大黨員幹部素質和能力。今年,黨的十八大向全黨發出學習黨的歷史的號召。今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體學習時指出,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學習、國史,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繼續推向前進的必修課,要在對歷史的深入思考中更好走向未來,交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合格答卷?
黨的歷史,是黨領導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不斷為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幸福而不懈奮鬥的歷史;是黨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不斷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革命和建設道路,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推進理論創新的歷史;是黨加強和改進自身建設、保持和發展黨的先進性,不斷經受住各種風險和挑戰考驗、不斷發展壯大的歷史。新中國史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國家政權機關如何貫徹中國共產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如何組織國家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外交、國防等各項事業的建設,如何進行機構改革和提高自身效率,以及各族人民如何團結友愛、奉獻創造的歷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對、新中國史經驗和規律的全面總結和概括,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是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學習領悟、新中國史,能夠更好地理解學懂弄通這一重要思想的來龍去脈、深厚底蘊、創新發展。
三、切實增強守擔使命的自覺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回顧歷史,不是為了從成功中尋求慰藉,更不是為了躺在功勞簿上、為迴避今天面臨的困難和問題尋找藉口,而是為了總結歷史經驗、把握歷史規律,增強開拓前進的勇氣和力量。學習領悟、新中國史是牢記黨的和使命,化為恆心,續寫共產黨人使命擔當新華章的重要途徑。
一是體悟,自覺看齊。黨的和使命集中體現了黨的性質宗旨、理想信念、奮鬥目標,具體而生動地呈現在黨領導人民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進程中,展現出不同的精神風貌。在革命鬥爭時期,成千上萬的革命先輩捨生取義,踐行了敵人只能砍下我們的頭顱,決不能動搖我們的信仰的忠誠,譜寫了中國共產黨人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的氣概,創造了一個又一個革命戰爭的奇蹟。在和平建設年代,毛澤東、周恩來等同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鞠躬盡瘁,以錢學森、鄧稼先、郭永懷、盧永根等為代表的科學家,雷鋒、孟泰、王繼才、郭明義等許許多多普通的優秀共產黨人,以實際行動彰顯了對黨忠誠、為黨分憂、為黨盡職、為民造福的黨員本色。廣大黨員幹部只有深刻認識中國共產黨先進的政治屬性、崇高的政治理想、高尚的政治追求、純潔的政治品質,發揚光榮傳統,傳承紅色基因,堅守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才能在新時代把革命先輩開創的偉大事業不斷推向前進。
二是運用歷史思維,增強歷史擔當。歷史思維,就是堅持以唯物史觀為指導,以歷史視野觀察和認識事物,從歷史分析中總結歷史經驗,獲得歷史智慧與啟示,把握歷史發展方向與趨勢。唯物史觀認為,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回顧黨的歷史,我們黨之所以在那麼弱小的情況下能夠逐步發展壯大起來,在攻堅克難中能夠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其根本原因就在於始終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我們黨始終堅守和使命,從黨和人民的魚水深情中恪守人民情懷,贏得了人民的衷心擁護和堅定支持。述往事,思來者。在深入學習和不斷領悟中,我們需要弄清楚我是誰、為了誰從哪裡來、往哪裡走為什麼出發、為什麼奮鬥等基本問題,做到常懷憂黨之心、為黨之責、強黨之志,提高思想政治素質和領導水平?
三是始終不忘使命,砥礪奮鬥。篳路藍縷,玉汝於成。我們的國家和民族,從積貧積弱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發展繁榮,靠的就是一代又一代人的頑強拼搏,靠的就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當前中國共產黨人最重要最現實的和使命,就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因此,我們需要以史為鑑、以史為師、以史為鏡,從中汲取豐富營養與不竭動力,接續奮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一項光榮而艱巨的事業,需要千百萬中國共產黨人始終保持那麼一股勁,那麼一股革命熱情,那麼一種拚命精神,披荊斬棘、勇往直前,用實幹托起中國夢。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