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江城的天氣炎熱無比,僅僅是早晨溫度就已達到了34度。可就算是這樣,我和爸爸媽媽仍然頂著酷暑來到了恆大影城,觀看影片《建軍大業》。
《建軍大業》講的是:經歷過「四一二」大屠殺血的教訓後,毛澤東和周恩來等人認識到了「槍桿子裡出政權」的硬道理。於是,他們準備發動起義。
首先是南昌起義。南昌起義是周恩來領導,葉挺、賀龍、朱德等參加的。由於他們都事先商量好在脖子上系紅布條,所以又叫「紅巾軍」。而在此之前,朱德早已把各位國民黨高官請到了茶館裡喝酒打麻將,目的是為攻打南昌創造更好的條件。起義時間原定為凌晨四時,後由於叛徒的告密而提前到凌晨兩點。只聽周恩來發動三聲槍響,南昌起義就開始了。紅巾軍戰士們拚命地打,先後攻下了火車站、藩台衙門等許多個敵軍據點。最後,經過數小時激烈的戰鬥,南昌起義一舉成功。但可惜的是,由於錢大鈞部隊的追擊,紅巾軍被迫退出南昌,轉往廣州。
另一個是秋收起義。毛澤東在去長沙的路上被土匪抓住,設法逃跑時,又被「國民黨軍」抓住送往軍營。由於這個軍營的師長盧德銘是共產黨人,所以熟悉和尊重毛澤東。於是,他就和毛澤東一起,將原旗號改為「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並發動秋收起義。可是,由於敵強我弱,秋收起義不僅失敗,盧德銘還戰死於此。但是,毛澤東並不怕失敗,為了保存餘下的武裝力量,帶領部隊登上了井岡山。
為了掩護南昌起義的大部隊順利轉往廣州,朱德率領3000士兵埋伏在三河壩堵截錢大鈞部隊。戰役中,朱德的戰場布陣非常用心,戰士打的也很英勇頑強。但是由於叛徒告密,加上我軍人數太少,對方火力大,而後失敗。朱德帶領主力部隊也去往了井岡山。
在井岡山,毛澤東、朱德率領的部隊、再加上南昌起義轉往廣州遭遇打擊餘下的部隊,三支軍隊並成一支軍隊,叫「紅軍」,這就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前身。
為什麼三支經歷失敗的隊伍能走到一起?因為他們有堅定的必勝信念!只要有堅定的信念,並且不斷吸取教訓、總結經驗就一定會成功。就像毛澤東說的那樣,革命的種子是「星星之火」,總有一天會達到「可以燎原」的大勢?
- 範文問答
- 答案列表
建軍大業影評[朗讀]
1927年3月,蔣介石在南京另立中央,國名黨在武漢的汪精衛集團和南京的蔣介石集團的矛盾公開化,即所謂的「寧漢分裂」。由於中國共產黨的影響不斷擴大,從四月起南京等地的國民黨開始大量逮捕和處決共產黨人,發動了四一二政變,七月武漢國民黨決定清黨,發動了七一五事變。
社會動盪不安,志士心急如焚。
四一二政變,以筆為刃的孱弱書生,在國民黨的屠殺面前毫無還手之力;大量共產黨人被捕,在槍桿子下抱恨而終。妥協不是權宜之計,是無意義的退讓。
家國動盪,山河破碎,我輩皆是罪人。
親者痛,仇者快。偌大的一個中國,在災難面前只能妥協,做任人宰割的羔羊嗎?
不!任人宰割如何平天下。
「槍桿子裡出政權」,唯有革命。
他們在黑暗中摸索,看不到黎明來臨的曙光。他們被現實嘲笑,在絕望中尋找希望。民主共和之路渺茫,各省獨立是權宜之計,中華民族究竟何去何從。
奮戰在革命前線的英雄給出了答案。
八月一日凌晨兩點,三聲槍響,掀開歷史帷幕。
南昌城內,朱德大宴賓客;葉挺,賀龍指揮部隊英勇作戰,黑夜中槍炮聲不曾斷絕,火光沖天,照亮了南昌頭頂的天。數小時的激戰,全殲守敵,攻占南昌。辛亥革命全面爆發。
南昌起義轟動全國,那個在四一二政變毫無還手之力的中國共產黨,拿起了刀槍,踏上武裝革命的征程。
但革命的路途艱險,星星之火尚未點燃,何成燎原之勢。
得知起義消息,四面八方的共產黨員往中央靠攏,即便如此,革命力量仍然弱小。起義部隊撤離南昌南下,到達潮汕地區,遇到了優勢敵軍的圍攻,敵眾我寡,正面戰場卻停留在硬打硬沖。戰鬥的潰敗已然成定局。主力軍被打散,留守的朱德帶領保留下來的軍隊轉戰湘南。此時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部隊在長沙戰場屢遭重創。
1928年4月,井岡山風雲際會,兩支同樣敗退的起義軍,在井岡山匯成了一支再也打不垮的紅色雄獅——紅軍。
至此,星星之火,遍布全國。
我們何其有幸,生在這個國家日益強盛之時。
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台。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如今,無需我們血戰疆場,但赤子的一腔愛國之心難涼。我們銘記著每一段歷史,或輝煌,或屈辱,亦或千斤沉重。在歷史的影像里,我仿佛看見,飛機漫天轟炸,部隊在英勇廝殺,他們衝着喊著,哪怕倒下,他們也微笑著。
時代仍在召喚,作為中華民族稚嫩而充滿活力的一代,國家和人民對我們寄予厚望,我們要不斷完善和充實自己,把青春激情和活力集聚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的正能量,書寫無愧於時代的壯麗篇章。
社會動盪不安,志士心急如焚。
四一二政變,以筆為刃的孱弱書生,在國民黨的屠殺面前毫無還手之力;大量共產黨人被捕,在槍桿子下抱恨而終。妥協不是權宜之計,是無意義的退讓。
家國動盪,山河破碎,我輩皆是罪人。
親者痛,仇者快。偌大的一個中國,在災難面前只能妥協,做任人宰割的羔羊嗎?
不!任人宰割如何平天下。
「槍桿子裡出政權」,唯有革命。
他們在黑暗中摸索,看不到黎明來臨的曙光。他們被現實嘲笑,在絕望中尋找希望。民主共和之路渺茫,各省獨立是權宜之計,中華民族究竟何去何從。
奮戰在革命前線的英雄給出了答案。
八月一日凌晨兩點,三聲槍響,掀開歷史帷幕。
南昌城內,朱德大宴賓客;葉挺,賀龍指揮部隊英勇作戰,黑夜中槍炮聲不曾斷絕,火光沖天,照亮了南昌頭頂的天。數小時的激戰,全殲守敵,攻占南昌。辛亥革命全面爆發。
南昌起義轟動全國,那個在四一二政變毫無還手之力的中國共產黨,拿起了刀槍,踏上武裝革命的征程。
但革命的路途艱險,星星之火尚未點燃,何成燎原之勢。
得知起義消息,四面八方的共產黨員往中央靠攏,即便如此,革命力量仍然弱小。起義部隊撤離南昌南下,到達潮汕地區,遇到了優勢敵軍的圍攻,敵眾我寡,正面戰場卻停留在硬打硬沖。戰鬥的潰敗已然成定局。主力軍被打散,留守的朱德帶領保留下來的軍隊轉戰湘南。此時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部隊在長沙戰場屢遭重創。
1928年4月,井岡山風雲際會,兩支同樣敗退的起義軍,在井岡山匯成了一支再也打不垮的紅色雄獅——紅軍。
至此,星星之火,遍布全國。
我們何其有幸,生在這個國家日益強盛之時。
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台。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如今,無需我們血戰疆場,但赤子的一腔愛國之心難涼。我們銘記著每一段歷史,或輝煌,或屈辱,亦或千斤沉重。在歷史的影像里,我仿佛看見,飛機漫天轟炸,部隊在英勇廝殺,他們衝着喊著,哪怕倒下,他們也微笑著。
時代仍在召喚,作為中華民族稚嫩而充滿活力的一代,國家和人民對我們寄予厚望,我們要不斷完善和充實自己,把青春激情和活力集聚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的正能量,書寫無愧於時代的壯麗篇章。
看到電影《建軍大業》,內心可以說是七上八下。
有著一種失落感,也帶著一種期待。
看過前兩部《建國大業》和《建黨偉業》,這三部電影都有著相同的問題,超強卡司偶像劇,人物繁多過電影,以及歷史事實上都存在問題。
但是彩線串珠式的歷史事件敘述法對學生對群眾不失為一種較好的歷史了解法,而且劇情和拍攝手法均很巧妙。
4點多看完《建軍大業》,和預期完全相同,對歷史事實失望,對電影拍攝手法和戰爭情景讚嘆。
總結來說,就是上面的意見。
《建軍大業》作為一部戰爭片是成功的,可是作為一部主旋律歷史片是存在巨大問題的。
打分也是如此:作為戰爭故事敘述片,我可以給9分,因為戰爭的效果和英雄信仰令人讚嘆。
可是這是一部歷史片,是一部主旋律歷史片,又是一部幾年不遇的獻給建軍90周年的賀禮愛國主義教育片,出現這麼多的歷史史實錯誤是不應該的,也是不准許的。
總的來說只能給到~3的位置。
那麼我主要來說說我對電影的一些失望,做些批評。
一,歷史感缺失。
一部充滿了各路「小鮮肉」,而沒有一位歷史時代考證專家(至少在影院清場看片尾沒有看到)的電影。
是缺少了歷史劇特有的歷史感。
什麼是歷史感?
一句歷史學界的名言給了最好的答案:「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
」將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還原到當時的歷史時代來看,而不是用著現代人的視角現代人的歷史理論觀念來苛求過去的人。
比如說,明末清初三大儒我們以前一直指責他們遵循儒學的傳統,仍然恪守著儒家封建綱常倫理,沒有提出如同期歐洲的民主思想而無法動搖封建統治的基礎無法推動中國社會變革轉型。
可是放到當時的歷史時代來看,他們三人都參與反清復明運動,關心民間疾苦,重民富民,以民為本,而且提倡經世致用,為清朝「乾嘉學派」的優良學風提供了基礎。
這才是富有歷史感的解釋分析。
同樣,在拍攝電影時也要還原歷史時代,台詞要契合人物特點。
在預告中蔣介石的那句台詞真真的讓我出了戲:「毛澤東一介農民,朱德一介兵痞,周恩來一介書生,憑什麼跟我斗?
」這樣直接穿越式的貼標籤又現代總裁式放在90年以前真的不大適合。
有著一種失落感,也帶著一種期待。
看過前兩部《建國大業》和《建黨偉業》,這三部電影都有著相同的問題,超強卡司偶像劇,人物繁多過電影,以及歷史事實上都存在問題。
但是彩線串珠式的歷史事件敘述法對學生對群眾不失為一種較好的歷史了解法,而且劇情和拍攝手法均很巧妙。
4點多看完《建軍大業》,和預期完全相同,對歷史事實失望,對電影拍攝手法和戰爭情景讚嘆。
總結來說,就是上面的意見。
《建軍大業》作為一部戰爭片是成功的,可是作為一部主旋律歷史片是存在巨大問題的。
打分也是如此:作為戰爭故事敘述片,我可以給9分,因為戰爭的效果和英雄信仰令人讚嘆。
可是這是一部歷史片,是一部主旋律歷史片,又是一部幾年不遇的獻給建軍90周年的賀禮愛國主義教育片,出現這麼多的歷史史實錯誤是不應該的,也是不准許的。
總的來說只能給到~3的位置。
那麼我主要來說說我對電影的一些失望,做些批評。
一,歷史感缺失。
一部充滿了各路「小鮮肉」,而沒有一位歷史時代考證專家(至少在影院清場看片尾沒有看到)的電影。
是缺少了歷史劇特有的歷史感。
什麼是歷史感?
一句歷史學界的名言給了最好的答案:「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
」將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還原到當時的歷史時代來看,而不是用著現代人的視角現代人的歷史理論觀念來苛求過去的人。
比如說,明末清初三大儒我們以前一直指責他們遵循儒學的傳統,仍然恪守著儒家封建綱常倫理,沒有提出如同期歐洲的民主思想而無法動搖封建統治的基礎無法推動中國社會變革轉型。
可是放到當時的歷史時代來看,他們三人都參與反清復明運動,關心民間疾苦,重民富民,以民為本,而且提倡經世致用,為清朝「乾嘉學派」的優良學風提供了基礎。
這才是富有歷史感的解釋分析。
同樣,在拍攝電影時也要還原歷史時代,台詞要契合人物特點。
在預告中蔣介石的那句台詞真真的讓我出了戲:「毛澤東一介農民,朱德一介兵痞,周恩來一介書生,憑什麼跟我斗?
」這樣直接穿越式的貼標籤又現代總裁式放在90年以前真的不大適合。
不出所料,本片雖然由香港導演劉偉強指導,但在看不見的掌控下,所有鏡頭,題材選擇,人物角色描述等都承襲了前兩部的感覺,絲毫沒有任何改變。就像《建國》開頭著眼於雙十談判前的動盪,《建軍》也將矛盾衝突一開始就端了出來,讓4.12事件成為全片的引子。
接著,我們就看到了好多明星出場,朱亞文飾演的周恩來,張涵予飾演的杜月笙,劉燁飾演的毛澤東,霍建華飾演的老蔣,哪怕炮轟商務印書館後青幫派出的打手頭目,都是《暗黑者》中的二隊長。到這裡為止,我已經對全片有了不好的預感。要知道韓灝隊長和darker出現在同一場景中,這是多好的抓捕機會啊!
既然找來那麼多明星,黃建新等幕後推手肯定不會放過任何一個表現他們的機會。所以之後的情節推進中,我們看到了李易峰、關曉彤、馬天宇、包貝爾、周一圍、周冬雨等人紛紛登場。這些我都忍了。但是萬萬沒想到,我看到了《萬萬沒想到》的主創人員。
王大錘,子墨和小愛。對不起,我不是說他們一輩子只能負責搞笑,但是看著大錘坐在陳獨秀旁邊用他標誌性的口音發表講話時,我還是忍不住會笑。因為我總覺得他會在下一秒突然變身,讓瞿秋白突然鬼畜起來。還好子墨發言不多,還好小愛繃著勁兒,我就想問一句,為啥沒有我最愛的柯達。
三段式的故事手法。
影片故事主線分為三段式描述:準備搞事情。開始搞事情。受挫後連續不斷搞事情。正如影片中所描述的那樣,在老蔣決心徹底幹掉自己之前,共產黨人開始意識到真正的危機。於其受制於人成為砧板上的魚肉,不如起義革命,以謀求自己的發展。所以一群志同道合者匯聚南昌,用真槍實彈完成了中共歷史上又一次浴血重生。哪怕之後兵分兩路被圍剿,被打散,被擊潰,但革命信念不死,革命熱情不滅。
劉偉強不虧是拍黑幫片的行家裡手。軍事政變和人事鬥爭在他手上都變得很具江湖氣。杜月笙談笑風生間幹掉汪壽華,周恩來幾句話讓自己虎口脫險,一面是工人糾察隊例行巡邏,另一面軍警和青幫流氓伺機而動,那種山雨欲來的態勢頗具壓迫性,但也僅限於此。
真正拍出水準的,是南昌起義一段。葉挺入城前陳鋒的機警,將影片節奏陡然間緊張了起來。會前賀龍、葉挺、劉伯承、周恩來等人的試探與磨合,在不同場景下層層推進。不同口音和行為風格,也表現出了革命黨人從不同到相同的漸進過程。為更好的豐滿作品,還讓廣東來的葉挺,揍了賀龍不講規矩的湖南部下。陳鋒恰好與對方是同鄉,大黃魚賄賂高官許諾,幾個鏡頭就豐富了劇情的完整性,又提升了主旋律的可看性。
南昌起義正式開始,全片的情緒被徹底帶動。葉挺,賀龍、朱德等軍隊的部署,整個南昌城國軍大員的控制,都有條不紊進行。陳光榮的原聲音樂也打破了前兩部過分濃重的主旋律色彩,將其作品中特有的懸念和緊張情緒服務於情節展開。火車站,城樓,省府衙門等重要場所的爭奪戰,雖不免有傳統紅色題材中扛旗吶喊和捨生取義的慢鏡頭,但也出現了偷襲,換班,步步為營的陣地蠶食等合理的戰術運用。
這一段中最精彩的當屬陳鋒、朱德、賀龍等幾個角色的表現。相比歐豪飾演的帥氣版葉挺,周一圍、黃志忠和王景春三位的表現可圈可點。
面對窮途末路的包圍,國民黨南昌部唯一清醒的指揮官陳鋒從緊張到崩潰,是由一連串的笑和無情的巴掌開始的,情緒的積蓄和爆發張力十足,困獸猶鬥的悲壯令人欽佩。
一席酒肉盛宴搞定國軍大員,黃志忠扮演的朱德頗具文士風範。面對外面的槍炮聲,突然開槍後面部波瀾,示意所有人必須留下,那種從容淡定真是大帥風度。
以往都是老好人形象示人的王景春,也演出來賀龍的匪氣和霸氣。眼神中的怒火以及殺傷力,絲毫不見曾經他以往角色中的小男人習氣。
印象中紅色主旋律電影,很少有這樣令人熱血沸騰的片段了。我們習慣了看著領導人揮斥方遒,在地圖上指點江山,然後一個俯拍之下只呈現出可有可無的一些炸點,龐大的人海戰術投入就這樣尷尬的收尾,太令人遺憾。對應的,是國民黨一瀉千里的潰敗,還會有兩個背黑鍋的被拖出去槍斃。
感謝劉偉強鏡頭下的南昌起義,感謝劉偉強將鏡頭對準了普通士兵,雖然仍舊有不足的地方,但總是有變化了,總是讓我們通過現代的拍攝手段感受到了那份舉義兵搞大事的緊張刺激和壯志豪情。
最後的三江口戰役,火力升級,頗為悲情。在革命鬥爭低潮時期能夠繼續堅持本就不易,更何況這是玩命的堅持,這是玩命之後都不知道會怎樣的執著。或許只有經歷過戰爭歲月的人才能體會那種悲慟。我們能做的,僅僅是在大銀幕前回顧歷史。
剪不斷的zz紅線。
知乎上很多人已經給本片糾錯了。陳賡、粟裕、林彪等人出場的鏡頭,或時間上有所更改,或場景情形上有所變化,這些不得不做的劇本改動,也讓我們看到了紅色題材改編的難度和壓力。莫說在,就是不在,也有領導在。
作為反派出場的國民黨這邊,汪精衛拿腔拿調說話,張作霖擺擺樣子,蔣介石乾脆淪為花木愛好者和情痴。臉譜化依舊,實在是無可奈何。
劉偉強臨陣磨槍,除了場景之外更多要遵照既定的方針。尤其是自建軍90周年大慶之際更是不得有絲毫馬虎,這也讓許多軍迷表示遺憾。歷史怎樣或許終究不會有一個定論,但是所有反抗強權暴力,為人民獻身的軍人都永垂不朽。
明知道看了會遺憾,但還是有人會去看,這或許就是電影的魅力吧。畢竟那段崢嶸歲月太過激情滿懷,一群志同道合者豁出性命干大事的豪情,也深深影響著我們。事情做了未必會成,但不做肯定沒有結果。本期最後用中山先生的話收尾吧。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接著,我們就看到了好多明星出場,朱亞文飾演的周恩來,張涵予飾演的杜月笙,劉燁飾演的毛澤東,霍建華飾演的老蔣,哪怕炮轟商務印書館後青幫派出的打手頭目,都是《暗黑者》中的二隊長。到這裡為止,我已經對全片有了不好的預感。要知道韓灝隊長和darker出現在同一場景中,這是多好的抓捕機會啊!
既然找來那麼多明星,黃建新等幕後推手肯定不會放過任何一個表現他們的機會。所以之後的情節推進中,我們看到了李易峰、關曉彤、馬天宇、包貝爾、周一圍、周冬雨等人紛紛登場。這些我都忍了。但是萬萬沒想到,我看到了《萬萬沒想到》的主創人員。
王大錘,子墨和小愛。對不起,我不是說他們一輩子只能負責搞笑,但是看著大錘坐在陳獨秀旁邊用他標誌性的口音發表講話時,我還是忍不住會笑。因為我總覺得他會在下一秒突然變身,讓瞿秋白突然鬼畜起來。還好子墨發言不多,還好小愛繃著勁兒,我就想問一句,為啥沒有我最愛的柯達。
三段式的故事手法。
影片故事主線分為三段式描述:準備搞事情。開始搞事情。受挫後連續不斷搞事情。正如影片中所描述的那樣,在老蔣決心徹底幹掉自己之前,共產黨人開始意識到真正的危機。於其受制於人成為砧板上的魚肉,不如起義革命,以謀求自己的發展。所以一群志同道合者匯聚南昌,用真槍實彈完成了中共歷史上又一次浴血重生。哪怕之後兵分兩路被圍剿,被打散,被擊潰,但革命信念不死,革命熱情不滅。
劉偉強不虧是拍黑幫片的行家裡手。軍事政變和人事鬥爭在他手上都變得很具江湖氣。杜月笙談笑風生間幹掉汪壽華,周恩來幾句話讓自己虎口脫險,一面是工人糾察隊例行巡邏,另一面軍警和青幫流氓伺機而動,那種山雨欲來的態勢頗具壓迫性,但也僅限於此。
真正拍出水準的,是南昌起義一段。葉挺入城前陳鋒的機警,將影片節奏陡然間緊張了起來。會前賀龍、葉挺、劉伯承、周恩來等人的試探與磨合,在不同場景下層層推進。不同口音和行為風格,也表現出了革命黨人從不同到相同的漸進過程。為更好的豐滿作品,還讓廣東來的葉挺,揍了賀龍不講規矩的湖南部下。陳鋒恰好與對方是同鄉,大黃魚賄賂高官許諾,幾個鏡頭就豐富了劇情的完整性,又提升了主旋律的可看性。
南昌起義正式開始,全片的情緒被徹底帶動。葉挺,賀龍、朱德等軍隊的部署,整個南昌城國軍大員的控制,都有條不紊進行。陳光榮的原聲音樂也打破了前兩部過分濃重的主旋律色彩,將其作品中特有的懸念和緊張情緒服務於情節展開。火車站,城樓,省府衙門等重要場所的爭奪戰,雖不免有傳統紅色題材中扛旗吶喊和捨生取義的慢鏡頭,但也出現了偷襲,換班,步步為營的陣地蠶食等合理的戰術運用。
這一段中最精彩的當屬陳鋒、朱德、賀龍等幾個角色的表現。相比歐豪飾演的帥氣版葉挺,周一圍、黃志忠和王景春三位的表現可圈可點。
面對窮途末路的包圍,國民黨南昌部唯一清醒的指揮官陳鋒從緊張到崩潰,是由一連串的笑和無情的巴掌開始的,情緒的積蓄和爆發張力十足,困獸猶鬥的悲壯令人欽佩。
一席酒肉盛宴搞定國軍大員,黃志忠扮演的朱德頗具文士風範。面對外面的槍炮聲,突然開槍後面部波瀾,示意所有人必須留下,那種從容淡定真是大帥風度。
以往都是老好人形象示人的王景春,也演出來賀龍的匪氣和霸氣。眼神中的怒火以及殺傷力,絲毫不見曾經他以往角色中的小男人習氣。
印象中紅色主旋律電影,很少有這樣令人熱血沸騰的片段了。我們習慣了看著領導人揮斥方遒,在地圖上指點江山,然後一個俯拍之下只呈現出可有可無的一些炸點,龐大的人海戰術投入就這樣尷尬的收尾,太令人遺憾。對應的,是國民黨一瀉千里的潰敗,還會有兩個背黑鍋的被拖出去槍斃。
感謝劉偉強鏡頭下的南昌起義,感謝劉偉強將鏡頭對準了普通士兵,雖然仍舊有不足的地方,但總是有變化了,總是讓我們通過現代的拍攝手段感受到了那份舉義兵搞大事的緊張刺激和壯志豪情。
最後的三江口戰役,火力升級,頗為悲情。在革命鬥爭低潮時期能夠繼續堅持本就不易,更何況這是玩命的堅持,這是玩命之後都不知道會怎樣的執著。或許只有經歷過戰爭歲月的人才能體會那種悲慟。我們能做的,僅僅是在大銀幕前回顧歷史。
剪不斷的zz紅線。
知乎上很多人已經給本片糾錯了。陳賡、粟裕、林彪等人出場的鏡頭,或時間上有所更改,或場景情形上有所變化,這些不得不做的劇本改動,也讓我們看到了紅色題材改編的難度和壓力。莫說在,就是不在,也有領導在。
作為反派出場的國民黨這邊,汪精衛拿腔拿調說話,張作霖擺擺樣子,蔣介石乾脆淪為花木愛好者和情痴。臉譜化依舊,實在是無可奈何。
劉偉強臨陣磨槍,除了場景之外更多要遵照既定的方針。尤其是自建軍90周年大慶之際更是不得有絲毫馬虎,這也讓許多軍迷表示遺憾。歷史怎樣或許終究不會有一個定論,但是所有反抗強權暴力,為人民獻身的軍人都永垂不朽。
明知道看了會遺憾,但還是有人會去看,這或許就是電影的魅力吧。畢竟那段崢嶸歲月太過激情滿懷,一群志同道合者豁出性命干大事的豪情,也深深影響著我們。事情做了未必會成,但不做肯定沒有結果。本期最後用中山先生的話收尾吧。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懷著對黨的忠誠,來看《建軍大業》,體會著那血與肉的歷史。我能想像,那時候的天空的顏色、河水的顏色、泥土的顏色;我能想像,那時候的將軍的面容、士兵的面容、百姓的面容;我能想像,那時候的戰前的聲音、戰時的聲音、戰後的聲音;我還能想像到許多那時候的事物,都是那一堵堵承載著歷史的牆,告訴我的,我仿佛聽見了戰時將軍的指揮聲;我仿佛能聽見士兵戰鬥時的咆哮聲;我仿佛能聽見一顆顆手榴彈爆炸的聲音。戰爭是恐怖的,但沒這紅色的恐怖,就不會有今天這樣和平的生活。我必須去珍惜這份幸福,握住這份幸福。
看完了《建軍大業》,我的心情其實也是非常的複雜。我慶幸自己出生在黃金時代,我也為那些逝去的英靈默默哀悼。血染紅的旗在我的心中飄蕩,戰爭,好像就發生在昨天,離我很近;又好像發生在幾萬年前,離我很遙遠。心中有說不完的感慨。如果戰爭之苦加與我身,我又會如何去面對,會像前人那樣英勇神武嗎?答案是肯定的,如果我身處那時,也一定會為了自己的國家,自己賴以生存的土地獻上一份力量,這份力量,也許不是去拼刀子,但我也一定會用自己的方式,為它做出貢獻,不論是那時,還是現在。
即便是和平當下,我也要以自己的方式,去愛自己的國家,自己賴以生存的土地。我在做的是,面對這幸福;我要去做的,是保護這幸福;我的理想,是讓更多人體會到這幸福。我不是政治家,我只是一個學生,對於這樣的幸福,我想讓更多人感受到。我們和前人最大的區別就是他們沒有我們所有的幸福,我們沒有他們那麼多經歷,我們能感受到他們的經歷,他們卻不能體會我們的幸福。
通過《建軍大業》強烈地驚醒了睡在這幸福中的我,讓自我深刻的意識到這幸福的存在,這份幸福,就在我的身邊,無處不是。我必須將這份幸福,傳遞下去。軍旗升起的地方,是我生長的地方。我為這片土地感到驕傲!我為這份幸福感到美好。
看完了《建軍大業》,我的心情其實也是非常的複雜。我慶幸自己出生在黃金時代,我也為那些逝去的英靈默默哀悼。血染紅的旗在我的心中飄蕩,戰爭,好像就發生在昨天,離我很近;又好像發生在幾萬年前,離我很遙遠。心中有說不完的感慨。如果戰爭之苦加與我身,我又會如何去面對,會像前人那樣英勇神武嗎?答案是肯定的,如果我身處那時,也一定會為了自己的國家,自己賴以生存的土地獻上一份力量,這份力量,也許不是去拼刀子,但我也一定會用自己的方式,為它做出貢獻,不論是那時,還是現在。
即便是和平當下,我也要以自己的方式,去愛自己的國家,自己賴以生存的土地。我在做的是,面對這幸福;我要去做的,是保護這幸福;我的理想,是讓更多人體會到這幸福。我不是政治家,我只是一個學生,對於這樣的幸福,我想讓更多人感受到。我們和前人最大的區別就是他們沒有我們所有的幸福,我們沒有他們那麼多經歷,我們能感受到他們的經歷,他們卻不能體會我們的幸福。
通過《建軍大業》強烈地驚醒了睡在這幸福中的我,讓自我深刻的意識到這幸福的存在,這份幸福,就在我的身邊,無處不是。我必須將這份幸福,傳遞下去。軍旗升起的地方,是我生長的地方。我為這片土地感到驕傲!我為這份幸福感到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