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建國三部曲」中的第三部,《建軍大業》延續了《建國大業》和《建黨偉業》的大氣磅礴、氣勢恢宏的特點,整個影片給我的最直觀的感受就是高潮迭起卻又感人至深,影片結束後的很長的一段時間我的內心都無法平靜。
導演劉偉強大膽選用了很多青年演員:劉燁扮演毛澤東,朱亞扮演周恩來,馬天宇扮演林彪、劉昊然扮演粟裕,等等。正是這一個個鮮活甚至略顯稚嫩的面孔才更能拉近我們與偉人們的距離,褪去近乎神秘與崇敬的光輝,讓我們每一個普通人都能感同身受的體會到當年領袖們對革命的激情澎湃與艱難探索。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同樣中國革命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二十世紀初的中國已經完完全全淪為半殖民半封建社會。國內國際局勢紛繁複雜,各種反動、帝國主義勢力在苦難的中華大地上競相角逐。
國際上,列強環伺,鯨吞蠶食著中華大地。這一時期正是新興的資本主義強國如奧匈帝國、德國同老牌兒的資本主義強國如英法之間爭奪殖民地的鬥爭已經進入白熱化的階段,並最終演變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戰。而當時的中國毫無疑問的成為了列強爭相瓜分的目標。
國內,辛亥革命之後袁世凱竊取了革命勝利的果實,復辟失敗最後身敗名裂而死,北洋集團分裂,軍閥林立,你方唱罷我方登場,各個軍閥爭相投靠帝國主義做其在中國殖民統治的代理人。這一時期軍閥混戰、互相攻伐,國內土匪橫行,商人投機倒把,民不聊生,勞苦大眾已經掙扎在生與死的邊緣。
在這樣複雜的局勢下,年輕的共產黨人也曾天真,輕易的相信了國民黨反動派,真心誠意的開始了國共第一次合作,共建黃埔,想再造共和、救民於水火。可是隨著北伐軍節節勝利,蔣介石獨裁的野心也就日益膨脹,逐漸排擠共產黨員並最終演變成4.12反革命政變。影片剛開始描繪的就是這一段歷史。當反動派舉起屠刀時,手無寸鐵的學生和已經被收繳了武器的工人糾察隊只能像待宰的羔羊一般,任人宰割。
在經歷了慘痛的屠殺之後,共產黨人痛定思痛才有了「槍桿子裡面出政權」的清醒認識,才下定決心要組建屬於自己的革命隊伍。影片著重重現了南昌起義、三河壩戰役,為我們逼真的還原了人民軍隊建立初期的「千難萬險,九死一生」,而這句話也是朱德在井岡山會師時和毛澤東說的八個字。
影片讓我感觸比較深的有兩個鏡頭。第一個鏡頭是當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部隊攻打長沙失敗後,第一次問戰士們革命苦不苦,大家都不敢說話,當第二遍問的時候,大家都說苦。本影片不再是像某些千篇一律的主旋律電影一樣,而是逼真的展現了大部分戰士面對失敗時的真實想法,每一個人都是有血有肉的,沒有天生的強者,面對死亡和挫折會動搖會喊苦永遠都是大多數人的真實想法。第二個鏡頭是三河壩戰役後期,為了掩護主力部隊撤退,朱德下令要留下兩百人殿後,並說父子或兄弟都在隊伍里的,父親和兄長留下。面對死亡,慷慨激昂的主動請纓確實讓人心生敬佩,但是兄弟之間爭相赴死而把活著的希望留給對方卻更加的催人淚下。面對死亡,想活著這是人的本能想法,能慷慨赴死把活著的機會留給親人甚至是和自己非親非故的其他人,這種精神著實震撼人心。
當井岡山會師的歡呼響徹雲霄的時候,毛澤東、朱德這兩位偉人四手相握,面對朱德「千難萬險,九死一生」的八字感慨,毛澤東同樣也用八個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大膽而又堅定的對未來的中國革命做出了準確的判斷。最終經過二十一年不忘初心,堅持不懈的鬥爭,共產黨人最終領導人民軍隊,蕩滌宇內,掃平四海,趕走了國民黨反動派,改天換地,建立了新中國。
看完本影片我感觸良多,當年一群意氣風發的年輕人用自己的堅持改變了一個國家的命運,而處於生活安逸的新時代的我們,當我們在人生中面對挫折和困難時候,我們怎麼還能有理由輕言放棄?
- 範文問答
- 答案列表
建軍大業影評[朗讀]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