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對「我是誰、為了誰、依靠誰」問題缺少全面深刻的認識,沒有處理好「潛績」與「顯績」的關係,對領導關注的、要考核的「顯績」比較重視,對打基礎、利民生的「潛績」關注不夠。比如在農民建房、交通出行、教育衛生等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上,關注度和投入力度與群眾需求相比仍相對不足。
2.有時艱苦樸素的奮鬥精神弱化,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淡化,慢慢與群眾拉開距離,出現了脫離群眾的問題。
3.聯繫基層、服務群眾不深入,習慣於坐在辦公室遙控指揮,電話指示、文件指導,對分管領域出現的問題解決力度不夠有力、不夠徹底。
4.工作作風漂浮,工作不夠務實,強行執行政策多,關心群眾需求少,喜歡「和稀泥」。
5.在財力緊張的情況下,注重改善民生,建成了一批過去一直想建而未建的民生項目,但民生領域還有許多短板,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水平還比較低,與群眾的期盼還有較大差距。
6.對脫貧攻堅工作的長期性、艱巨性、複雜性、持久性認識不足,沒有深刻領會脫貧攻堅工作給發展經濟、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建設帶來的重大機遇,沒有認認真真將幫助困難群眾實現共同富裕作為我們當前工作的第一要務。
7.艱苦樸素作風、抵制不良風氣的意志不夠堅定,不能經常在內心深處和群眾特別是生活困難群眾進行換位思考。
8.深入基層與職工群眾面對面的時間少,不願意到矛盾多、困難多的地方去,只注重自己想了解什麼,沒有關心群眾的訴求?
9.開展工作還沒有完全從便利基層的角度考慮,滿足於來什麼事辦什麼事,有什麼能力辦什麼事,為基層辦事主要體現在給錢給物,真正關心體貼的少,尊重群眾首創意識,發揮主體作用還不夠?
10.部分工作方式方法與基層實際和群眾需求還有一定的差距,運用新方式、新載體、新手段開展工作的能力還要進一步加強。
11.基層調查研究不深不透,對群眾想什麼、盼什麼、急什麼、要什麼掌握的還不夠實、不夠全面?
12.大學畢業後,一直在機關工作,大多數時間都是坐在辦公室里辦公,很少接觸群眾。最近幾年,也沒有花更多時間直接接觸基層群眾,對群眾所思所想所盼不盡了解,慢慢就與人民群眾有了距離,沒能與人民群眾很好地打成一片。
13.不能很好地考慮工作對象的實際困難,沒有能夠做到把職工群眾的利益訴求放在第一優先考慮的地位,沒有能夠全力以赴地為群眾著想,還沒有真正在行動上樹立起全心全意為群眾服務的意識。比如在為職工解決實際困難上,了解的就多關心,不了解的就沒有主動去幫助。
14.下基層與群眾交流得少,沒有沉下身子接地氣,了解基層群眾情況不全面,解決實際問題不及時,對群眾反映的難點熱點問題,拓思路、出點子、尤其是調查研究不夠,出於對分管部門的信任,就交由職能部門去解決,導致與群眾的距離漸行漸遠,不知不覺淡化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
15.工作中先後接觸過一些集體訪、越級訪等信訪案件,因個別群眾的不合理訴求和過分要求,對信訪群眾一度抱有偏見,沒有站在信訪群眾的立場和維護群眾利益的角度,正確看待和處理群眾的合理訴求。
16.宗旨意識遠沒有踐行在行動上,對新形勢下黨的群眾路線認識不深,對堅持改造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重要性認識不足,還沒有真正在思想上、行動上樹立起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公僕意識。在工作上群眾觀念淡薄,看不到群眾的首創精神,對基層鮮活的典型經驗學習總結的不夠,沒有認識到人民群眾中蘊藏著無窮的智慧和力量,指導工作主觀意志成分多,為群眾想的少、做的少,服務群眾,缺乏真功夫。
17.「問計於民」的意識不夠,沒有完全在思想上、行動上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公僕意識,沒有根據實際情況深入了解群眾的所想、所需、所盼、所急。
18.隨著參加工作時間的增加,工作環境的變化,與基層群眾的聯繫溝通有所弱化,對群眾的呼聲困難了解不夠,有時滿足於完成服務發展、服務決策、服務落實,對如何更好地服務群眾、更多地為群眾解決實際困難考慮得不夠多、做得不夠好。
19.在處理加快發展與維護群眾利益的關係上,片面強調「發展是第一要務」「穩定是第一責任」,在維護群眾利益方面有所欠缺,對於群眾關心的脫貧解困,教育醫療、便利出行、住房保障等民生問題上重視不夠,沒能時刻做到把群眾滿意作為衡量和檢驗工作的最高標準。
20.不能很好的處理對上級負責和對人民負責的關係,有時產生了不怕群眾不滿意、就怕領導不注意的思想誤區;對群眾的所思所想、冷暖疾苦不那麼上心了,久而久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也就淡化了。
21.缺乏始終如一把人民群眾「滿意不滿意、高興不高興、贊成不贊成」作為檢驗工作的唯一標準。有時自己內心認為只要落實了上級改善民生的「規定動作」「硬性政策」,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了改善,廣大群眾就一定對黨感恩、就一定擁護黨的領導,「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堅持不好。
22.總認為「為民發展」就要抓大放小,把工作重點放在大項目、大建設上,只要把經濟指標搞上去了,群眾生活就上去了,一切困難和問題就迎刃而解。於是無論是做決策還是辦事情,考慮全局利益、長遠利益的多,對關係群眾切身利益的事情考慮的少,特別是深入到社區貧困家庭訪貧問苦更少了。
23.平時下鄉調研檢查工作,儘量做到不打招呼、隨機抽查,但是或早或晚都會回到城裡,在鄉鎮居住的少,沒有真正把群眾當主人、當親人,不知不覺地在思想上、感情上、行動上疏遠了群眾。
24.思想上對「依靠誰」認識不夠深刻,有時自認為工作經歷多,經驗豐富,在碰到困難向基層幹部和群眾請教學習不夠,不注意吸取群眾首創的新鮮經驗。
25.隨著工作崗位的改變,與老百姓面對面心貼心的交流不夠,不自覺地開始與群眾存在距離,導致工作中對基層幹部群眾反映的熱點、難點問題簡單化處理,沒有很好地針對每個問題沉下去,尋求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法途徑。
26.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出現了抽象化、空洞化的傾向,「牢記宗旨、心繫群眾,心裡裝著全體人民、唯獨沒有他自己」的公僕精神有所懈怠,想問題、做決策雖然能夠做到出於公心,但也並非完全沒有追求個人口碑和自我實現的私心雜念。
27.為群眾服務的宗旨意識有所淡化,雖然手機內存有上千名上訪群眾的號碼,然而有時上訪群眾的訴求缺少耐心的解釋和引導,沒有堅定任何時候都要以群眾滿意不滿意作為衡量標準。
28.在習慣上認為對黨負責是宏觀性要求,是硬任務;對人民負責是微觀性標準,是軟約束,特別是認為自身的提拔、任命、考核主要在上級,群眾沒有決定權,所以更多地考慮如何面對考核,對上「交賬」,而對如何使上級精神落地生根,把要求部署轉化為懲治腐敗、切身維護群眾利益方面的考慮較少。
29.基層調研不深入。自己聯繫×個鄉鎮、×個企業、×個社區,平時到這×個聯繫點去的多,到其他鄉鎮、企業去的少,深入農戶家中走訪了解情況的少,聽彙報多、看實地少,存在「隔著玻璃看」的現象。
30.聯繫群眾不緊密。與基層群眾聯繫少,在抓工作、謀發展時,站在群眾立場思考少,以人民為中心思想不牢,傾聽群眾的意見和呼聲不多,對基層情況的了解和把握也不夠全面準確。
31.工作方法較簡單。開展群眾工作的方式還是按部就班,在與時俱進地將群眾工作提升到新的高度還有待進一步加強,做好群眾工作的本領還有待提升。對群眾基本需求等問題重視不夠,解決辦法不多,還只停留在「送錢、送物」上,幫助基層和群眾發展經濟、增收致富的力度不大。
32.聽不進意見。下級和職工群眾的話聽不進去,有時下級和職工群眾彙報工作、反應情況時,不是耐心細緻聽取對方的陳述,不讓下級把話說完,就劈頭蓋臉的把下級和職工訓斥一頓。結果是下級有話不敢說,有不同意見不敢反應,干群之間的鴻溝也就越來越深。
33.調研不深入。在工作遇到特別棘手的問題時,不是深入基層、深入實際、深入職工群眾中,摸清問題的原因,找准問題內在關係,從而研究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措施,而是盲目的拍腦袋定板,拍板的方案即缺乏科學性,讓執行者左右為難不說,嚴重時帶來不應有的損失。
34.對下負責少。實際工作中,不折不扣的完成上級組織和領導交給的各項任務,不差分毫的貫徹領導的意圖,領導一句話語、一個眼神自己就知道該幹什麼、該怎麼干、怎樣能幹好,但是,有時對於職工和群眾反映的情況卻是「猶抱琵琶半遮面,千呼萬喚始出來」,有時甚至不顧大多數群眾的利益,去滿足對領導的高度負責?
35.科學決策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部分同志在重大決策中充分傾聽民意、廣泛集中民智不夠,對部門和基層幹部提要求多、布置任務多,對思想、工作和生活關心少,在工作方式方法上需要改進。
36.沒有落實好「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的問題,工作精力用於開會和日常事務過多,用於聯繫群眾、聯繫基層時間不夠;在辦公室、會議室多,下基層入農家不夠;聽單位領導彙報比較多,與一般幹部及群眾接觸不夠;主觀意願成分多,廣泛聽取同事、群眾意見不夠。沒有很好地發掘群眾的首創精神,沒有做到真正把人民群眾當老師、當親人、當英雄,政績觀、群眾觀有所偏離,過於追求發展,考慮名次,有所忽視民生改善和百姓訴求,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方面力度不大。
37.在工作決策部署和精力投放上,偏重招商引資、項目建設等,對民生改善、社會事業投入精力偏少。
38.在想問題、作決策、辦事情上,還沒有完全從群眾的需求和實際情況出發,設身處地為群眾著想不夠。
39.對群眾反映的問題,被動解決多、主動解決少,解民難、紓民困、化民憂的工作力度還需要加大。
40.對全縣困難群體,還停留在解決基本生活保障層面,多數是安排有關部門按政策搞好救助,逢年過節走訪慰問,深入跟蹤幫扶少,「群眾提出要求、黨政解決問題、群眾進行評價」的機制還需進一步完善。
41.調查研究不夠深入,雖然也經常深入村居,但是由於調研時間限制,與群眾溝通交流不深入細緻,有時候只注重自己想要了解的問題,沒有關注群眾所思所想所盼,對一些深層次問題挖掘不夠,分析不透,沒有真正做到解剖麻雀、舉一反三。
42.隨著閱歷增長、環境變化,不自覺地在思想深處對「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的認識出現模糊,潛意識中在處理對上負責和對群眾負責的關係上出現偏差,以至在工作中考慮上級滿意不滿意的時候多一些,考慮群眾高興不高興的時候就相對少一些。群眾觀念淡化、為民情懷弱化,沒有實實在在地站在貧困群眾角度思考和解決問題,也就不能真正做到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解群眾之所困。
43.在工作和生活中缺乏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意識,沒有樹牢群眾立場和群眾觀念,將群眾滿意度作為檢驗工作成效的最高標準。結合分管工作,深入基層深入一線較少,對實際情況掌握不全面、不準確。聽取群眾意見不多,工作爭先創優意識不強,還不夠積極主動。
44.自己認為來自於基層,對問題比較了解,對情況比較熟悉,因而,不能很好地考慮工作對象的實際困難,沒有能夠做到把職工群眾的利益訴求放在第一優先考慮的地位,沒有能夠全力以赴地為群眾著想,還沒有真正在行動上樹立起全心全意為群眾服務的意識。
45.沒有始終如一把人民群眾「滿意不滿意、高興不高興、贊成不贊成」作為檢驗工作的唯一標準,有時自己內心認為只要落實了上級改善民生的「規定動作」、「硬性政策」,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了改善,廣大群眾就一定對黨感恩、就一定擁護黨的領導,「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堅持不好。
- 範文問答
- 答案列表
聯繫服務黨員群眾方面存在的問題[朗讀]
一、是思想認識不到位。
原因:一些農村黨員對開展聯繫和服務群眾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認識不夠,沒有在思想上引起足夠的重視,將聯繫服務群眾工作擺在了次要位置。
二、是真正走近農民身邊,服務群眾的時間還不夠多。
原因:有些農村黨員雖然身在農村,但心不在農村,對身邊群眾不願意去了解,對群眾沒有感情,很少甚至不會主動到農民家中走訪了解,對群眾反映的問題「繞道走」,僅有的一些走訪也局限於上級指令和硬性指標等。
三、是農村聯繫和服務群眾的內容不全面,黨員群眾呈現兩條平行線,平時不接觸,一交叉就是矛盾糾紛,而涉及內容又集中表現為新農村建設規劃、村民違規建房、土地徵用、計生等問題。
原因:黨員幹部對問題把不准,認為聯繫服務群眾就只包括解決上述問題,忽略其他應該服務的項目和內容,例如帶領農民致富、盤活集體資產、服務農業生產、維護農村社會穩定等,造成當前聯繫服務群眾工作片面、狹窄。
原因:一些農村黨員對開展聯繫和服務群眾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認識不夠,沒有在思想上引起足夠的重視,將聯繫服務群眾工作擺在了次要位置。
二、是真正走近農民身邊,服務群眾的時間還不夠多。
原因:有些農村黨員雖然身在農村,但心不在農村,對身邊群眾不願意去了解,對群眾沒有感情,很少甚至不會主動到農民家中走訪了解,對群眾反映的問題「繞道走」,僅有的一些走訪也局限於上級指令和硬性指標等。
三、是農村聯繫和服務群眾的內容不全面,黨員群眾呈現兩條平行線,平時不接觸,一交叉就是矛盾糾紛,而涉及內容又集中表現為新農村建設規劃、村民違規建房、土地徵用、計生等問題。
原因:黨員幹部對問題把不准,認為聯繫服務群眾就只包括解決上述問題,忽略其他應該服務的項目和內容,例如帶領農民致富、盤活集體資產、服務農業生產、維護農村社會穩定等,造成當前聯繫服務群眾工作片面、狹窄。
1.對「我是誰、為了誰、依靠誰」問題缺少全面深刻的認識,沒有處理好「潛績」與「顯績」的關係,對領導關注的、要考核的「顯績」比較重視,對打基礎、利民生的「潛績」關注不夠。比如在農民建房、交通出行、教育衛生等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上,關注度和投入力度與群眾需求相比仍相對不足。
2.有時艱苦樸素的奮鬥精神弱化,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淡化,慢慢與群眾拉開距離,出現了脫離群眾的問題。
3.聯繫基層、服務群眾不深入,習慣於坐在辦公室遙控指揮,電話指示、文件指導,對分管領域出現的問題解決力度不夠有力、不夠徹底。
4.工作作風漂浮,工作不夠務實,強行執行政策多,關心群眾需求少,喜歡「和稀泥」。
5.在財力緊張的情況下,注重改善民生,建成了一批過去一直想建而未建的民生項目,但民生領域還有許多短板,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水平還比較低,與群眾的期盼還有較大差距。
6.對脫貧攻堅工作的長期性、艱巨性、複雜性、持久性認識不足,沒有深刻領會脫貧攻堅工作給發展經濟、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建設帶來的重大機遇,沒有認認真真將幫助困難群眾實現共同富裕作為我們當前工作的第一要務。
7.艱苦樸素作風、抵制不良風氣的意志不夠堅定,不能經常在內心深處和群眾特別是生活困難群眾進行換位思考。
8.深入基層與職工群眾面對面的時間少,不願意到矛盾多、困難多的地方去,只注重自己想了解什麼,沒有關心群眾的訴求?
9.開展工作還沒有完全從便利基層的角度考慮,滿足於來什麼事辦什麼事,有什麼能力辦什麼事,為基層辦事主要體現在給錢給物,真正關心體貼的少,尊重群眾首創意識,發揮主體作用還不夠?
10.部分工作方式方法與基層實際和群眾需求還有一定的差距,運用新方式、新載體、新手段開展工作的能力還要進一步加強。
11.基層調查研究不深不透,對群眾想什麼、盼什麼、急什麼、要什麼掌握的還不夠實、不夠全面?
12.大學後,一直在機關工作,大多數時間都是坐在辦公室里辦公,很少接觸群眾。最近幾年,也沒有花更多時間直接接觸基層群眾,對群眾所思所想所盼不盡了解,慢慢就與人民群眾有了距離,沒能與人民群眾很好地打成一片。
13.不能很好地考慮工作對象的實際困難,沒有能夠做到把職工群眾的利益訴求放在第一優先考慮的地位,沒有能夠全力以赴地為群眾著想,還沒有真正在行動上樹立起全心全意為群眾服務的意識。比如在為職工解決實際困難上,了解的就多關心,不了解的就沒有主動去幫助。
14.下基層與群眾交流得少,沒有沉下身子接地氣,了解基層群眾情況不全面,解決實際問題不及時,對群眾反映的難點熱點問題,拓思路、出點子、尤其是調查研究不夠,出於對分管部門的信任,就交由職能部門去解決,導致與群眾的距離漸行漸遠,不知不覺淡化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
15.工作中先後接觸過一些集體訪、越級訪等案件,因個別群眾的不合理訴求和過分要求,對群眾一度抱有偏見,沒有站在信訪群眾的立場和維護群眾利益的角度,正確看待和處理群眾的合理訴求。
16.宗旨意識遠沒有踐行在行動上,對新形勢下黨的群眾路線認識不深,對堅持改造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重要性認識不足,還沒有真正在思想上、行動上樹立起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公僕意識。在工作上群眾觀念淡薄,看不到群眾的首創精神,對基層鮮活的典型經驗學習總結的不夠,沒有認識到人民群眾中蘊藏著無窮的智慧和力量,指導工作主觀意志成分多,為群眾想的少、做的少,服務群眾,缺乏真功夫。
17.「問計於民」的意識不夠,沒有完全在思想上、行動上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公僕意識,沒有根據實際情況深入了解群眾的所想、所需、所盼、所急。
18.隨著參加工作時間的增加,工作環境的變化,與基層群眾的聯繫溝通有所弱化,對群眾的呼聲困難了解不夠,有時滿足於完成服務發展、服務決策、服務落實,對如何更好地服務群眾、更多地為群眾解決實際困難考慮得不夠多、做得不夠好。
19.在處理加快發展與維護群眾利益的關係上,片面強調「發展是第一要務」「穩定是第一責任」,在維護群眾利益方面有所欠缺,對於群眾關心的脫貧解困,教育醫療、便利出行、住房保障等民生問題上重視不夠,沒能時刻做到把群眾滿意作為衡量和檢驗工作的最高標準。
20.不能很好的處理對上級負責和對人民負責的關係,有時產生了不怕群眾不滿意、就怕領導不注意的思想誤區;對群眾的所思所想、冷暖疾苦不那麼上心了,久而久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也就淡化了。
21.缺乏始終如一把人民群眾「滿意不滿意、高興不高興、贊成不贊成」作為檢驗工作的唯一標準。有時自己內心認為只要落實了上級改善民生的「規定動作」「硬性政策」,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了改善,廣大群眾就一定對黨感恩、就一定擁護黨的領導,「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堅持不好。
22.總認為「為民發展」就要抓大放小,把工作重點放在大項目、大建設上,只要把經濟指標搞上去了,群眾生活就上去了,一切困難和問題就迎刃而解。於是無論是做決策還是辦事情,考慮全局利益、長遠利益的多,對關係群眾切身利益的事情考慮的少,特別是深入到社區貧困家庭訪貧問苦更少了。
23.平時下鄉調研檢查工作,儘量做到不打招呼、隨機抽查,但是或早或晚都會回到城裡,在鄉鎮居住的少,沒有真正把群眾當主人、當親人,不知不覺地在思想上、感情上、行動上疏遠了群眾。
24.思想上對「依靠誰」認識不夠深刻,有時自認為工作經歷多,經驗豐富,在碰到困難向基層幹部和群眾請教學習不夠,不注意吸取群眾首創的新鮮經驗。
25.隨著工作崗位的改變,與老百姓面對面心貼心的交流不夠,不自覺地開始與群眾存在距離,導致工作中對基層幹部群眾反映的熱點、難點問題簡單化處理,沒有很好地針對每個問題沉下去,尋求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法途徑。
26.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出現了抽象化、空洞化的傾向,「牢記宗旨、心繫群眾,心裡裝著全體人民、唯獨沒有他自己」的公僕精神有所懈怠,想問題、做決策雖然能夠做到出於公心,但也並非完全沒有追求個人口碑和自我實現的私心雜念。
27.為群眾服務的宗旨意識有所淡化,雖然手機內存有上千名上訪群眾的號碼,然而有時上訪群眾的訴求缺少耐心的解釋和引導,沒有堅定任何時候都要以群眾滿意不滿意作為衡量標準。
28.在習慣上認為對黨負責是宏觀性要求,是硬任務;對人民負責是微觀性標準,是軟約束,特別是認為自身的提拔、任命、考核主要在上級,群眾沒有決定權,所以更多地考慮如何面對考核,對上「交賬」,而對如何使上級精神落地生根,把要求部署轉化為懲治腐敗、切身維護群眾利益方面的考慮較少。
29.基層調研不深入。自己聯繫×個鄉鎮、×個企業、×個社區,平時到這×個聯繫點去的多,到其他鄉鎮、企業去的少,深入農戶家中走訪了解情況的少,聽彙報多、看實地少,存在「隔著玻璃看」的現象。
30.聯繫群眾不緊密。與基層群眾聯繫少,在抓工作、謀發展時,站在群眾立場思考少,以人民為中心思想不牢,傾聽群眾的意見和呼聲不多,對基層情況的了解和把握也不夠全面準確。
2.有時艱苦樸素的奮鬥精神弱化,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淡化,慢慢與群眾拉開距離,出現了脫離群眾的問題。
3.聯繫基層、服務群眾不深入,習慣於坐在辦公室遙控指揮,電話指示、文件指導,對分管領域出現的問題解決力度不夠有力、不夠徹底。
4.工作作風漂浮,工作不夠務實,強行執行政策多,關心群眾需求少,喜歡「和稀泥」。
5.在財力緊張的情況下,注重改善民生,建成了一批過去一直想建而未建的民生項目,但民生領域還有許多短板,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水平還比較低,與群眾的期盼還有較大差距。
6.對脫貧攻堅工作的長期性、艱巨性、複雜性、持久性認識不足,沒有深刻領會脫貧攻堅工作給發展經濟、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建設帶來的重大機遇,沒有認認真真將幫助困難群眾實現共同富裕作為我們當前工作的第一要務。
7.艱苦樸素作風、抵制不良風氣的意志不夠堅定,不能經常在內心深處和群眾特別是生活困難群眾進行換位思考。
8.深入基層與職工群眾面對面的時間少,不願意到矛盾多、困難多的地方去,只注重自己想了解什麼,沒有關心群眾的訴求?
9.開展工作還沒有完全從便利基層的角度考慮,滿足於來什麼事辦什麼事,有什麼能力辦什麼事,為基層辦事主要體現在給錢給物,真正關心體貼的少,尊重群眾首創意識,發揮主體作用還不夠?
10.部分工作方式方法與基層實際和群眾需求還有一定的差距,運用新方式、新載體、新手段開展工作的能力還要進一步加強。
11.基層調查研究不深不透,對群眾想什麼、盼什麼、急什麼、要什麼掌握的還不夠實、不夠全面?
12.大學後,一直在機關工作,大多數時間都是坐在辦公室里辦公,很少接觸群眾。最近幾年,也沒有花更多時間直接接觸基層群眾,對群眾所思所想所盼不盡了解,慢慢就與人民群眾有了距離,沒能與人民群眾很好地打成一片。
13.不能很好地考慮工作對象的實際困難,沒有能夠做到把職工群眾的利益訴求放在第一優先考慮的地位,沒有能夠全力以赴地為群眾著想,還沒有真正在行動上樹立起全心全意為群眾服務的意識。比如在為職工解決實際困難上,了解的就多關心,不了解的就沒有主動去幫助。
14.下基層與群眾交流得少,沒有沉下身子接地氣,了解基層群眾情況不全面,解決實際問題不及時,對群眾反映的難點熱點問題,拓思路、出點子、尤其是調查研究不夠,出於對分管部門的信任,就交由職能部門去解決,導致與群眾的距離漸行漸遠,不知不覺淡化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
15.工作中先後接觸過一些集體訪、越級訪等案件,因個別群眾的不合理訴求和過分要求,對群眾一度抱有偏見,沒有站在信訪群眾的立場和維護群眾利益的角度,正確看待和處理群眾的合理訴求。
16.宗旨意識遠沒有踐行在行動上,對新形勢下黨的群眾路線認識不深,對堅持改造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重要性認識不足,還沒有真正在思想上、行動上樹立起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公僕意識。在工作上群眾觀念淡薄,看不到群眾的首創精神,對基層鮮活的典型經驗學習總結的不夠,沒有認識到人民群眾中蘊藏著無窮的智慧和力量,指導工作主觀意志成分多,為群眾想的少、做的少,服務群眾,缺乏真功夫。
17.「問計於民」的意識不夠,沒有完全在思想上、行動上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公僕意識,沒有根據實際情況深入了解群眾的所想、所需、所盼、所急。
18.隨著參加工作時間的增加,工作環境的變化,與基層群眾的聯繫溝通有所弱化,對群眾的呼聲困難了解不夠,有時滿足於完成服務發展、服務決策、服務落實,對如何更好地服務群眾、更多地為群眾解決實際困難考慮得不夠多、做得不夠好。
19.在處理加快發展與維護群眾利益的關係上,片面強調「發展是第一要務」「穩定是第一責任」,在維護群眾利益方面有所欠缺,對於群眾關心的脫貧解困,教育醫療、便利出行、住房保障等民生問題上重視不夠,沒能時刻做到把群眾滿意作為衡量和檢驗工作的最高標準。
20.不能很好的處理對上級負責和對人民負責的關係,有時產生了不怕群眾不滿意、就怕領導不注意的思想誤區;對群眾的所思所想、冷暖疾苦不那麼上心了,久而久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也就淡化了。
21.缺乏始終如一把人民群眾「滿意不滿意、高興不高興、贊成不贊成」作為檢驗工作的唯一標準。有時自己內心認為只要落實了上級改善民生的「規定動作」「硬性政策」,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了改善,廣大群眾就一定對黨感恩、就一定擁護黨的領導,「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堅持不好。
22.總認為「為民發展」就要抓大放小,把工作重點放在大項目、大建設上,只要把經濟指標搞上去了,群眾生活就上去了,一切困難和問題就迎刃而解。於是無論是做決策還是辦事情,考慮全局利益、長遠利益的多,對關係群眾切身利益的事情考慮的少,特別是深入到社區貧困家庭訪貧問苦更少了。
23.平時下鄉調研檢查工作,儘量做到不打招呼、隨機抽查,但是或早或晚都會回到城裡,在鄉鎮居住的少,沒有真正把群眾當主人、當親人,不知不覺地在思想上、感情上、行動上疏遠了群眾。
24.思想上對「依靠誰」認識不夠深刻,有時自認為工作經歷多,經驗豐富,在碰到困難向基層幹部和群眾請教學習不夠,不注意吸取群眾首創的新鮮經驗。
25.隨著工作崗位的改變,與老百姓面對面心貼心的交流不夠,不自覺地開始與群眾存在距離,導致工作中對基層幹部群眾反映的熱點、難點問題簡單化處理,沒有很好地針對每個問題沉下去,尋求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法途徑。
26.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出現了抽象化、空洞化的傾向,「牢記宗旨、心繫群眾,心裡裝著全體人民、唯獨沒有他自己」的公僕精神有所懈怠,想問題、做決策雖然能夠做到出於公心,但也並非完全沒有追求個人口碑和自我實現的私心雜念。
27.為群眾服務的宗旨意識有所淡化,雖然手機內存有上千名上訪群眾的號碼,然而有時上訪群眾的訴求缺少耐心的解釋和引導,沒有堅定任何時候都要以群眾滿意不滿意作為衡量標準。
28.在習慣上認為對黨負責是宏觀性要求,是硬任務;對人民負責是微觀性標準,是軟約束,特別是認為自身的提拔、任命、考核主要在上級,群眾沒有決定權,所以更多地考慮如何面對考核,對上「交賬」,而對如何使上級精神落地生根,把要求部署轉化為懲治腐敗、切身維護群眾利益方面的考慮較少。
29.基層調研不深入。自己聯繫×個鄉鎮、×個企業、×個社區,平時到這×個聯繫點去的多,到其他鄉鎮、企業去的少,深入農戶家中走訪了解情況的少,聽彙報多、看實地少,存在「隔著玻璃看」的現象。
30.聯繫群眾不緊密。與基層群眾聯繫少,在抓工作、謀發展時,站在群眾立場思考少,以人民為中心思想不牢,傾聽群眾的意見和呼聲不多,對基層情況的了解和把握也不夠全面準確。
農村是黨密切聯繫群眾的橋頭堡和前沿陣地,農村黨員則是黨在農村的急先鋒和先遣隊,農村黨員聯繫服務群眾的質量高低直接影響著黨在群眾中的威望和地位。當前在大多數農村的黨員幹部中,不同程度地存在黨員聯繫服務群眾時間少、內容偏;「聯上多,聯下少」;質量差、效率低等問題,一些黨員甚至在處理問題時方式方法簡單粗暴,不考慮群眾的感受,群眾意見很大。導致問題存在的原因有諸多因素,筆者以為,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農村黨員聯繫和服務群眾的意識不夠強、問題把不准
一是思想認識不到位。一些農村黨員對開展聯繫和服務群眾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認識不夠,沒有在思想上引起足夠的重視,將聯繫服務群眾工作擺在了次要位置。二是真正走近農民身邊,服務群眾的時間還不夠多。有些農村黨員雖然身在農村,但心不在農村,對身邊群眾不願意去了解,對群眾沒有感情,很少甚至不會主動到農民家中走訪了解,對群眾反映的問題「繞道走」,僅有的一些走訪也局限於上級指令和硬性指標等。三是農村聯繫和服務群眾的內容不全面,黨員群眾呈現兩條平行線,平時不接觸,一交叉就是矛盾糾紛,而涉及內容又集中表現為新農村建設規劃、村民違規建房、土地徵用、等問題。黨員幹部對問題把不准,認為聯繫服務群眾就只包括解決上述問題,忽略其他應該服務的項目和內容,例如帶領農民致富、盤活集體資產、服務農業生產、維護農村社會穩定等,造成當前聯繫服務群眾工作片面、狹窄。
二、農村黨員聯繫和服務群眾的基礎缺失、考核不活
一是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滯後甚至缺失。農村實行土地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農村集體經濟就逐步走向衰弱,在當前農村大範圍的存在著集體經濟發展滯後甚至缺失的現象,這不僅使得農村黨組織失去了聯繫群眾的主要物質紐帶,也使得農村黨員在面對生產、經營自主性日益擴大的群眾面前,缺乏行之有效的聯繫方法和途徑,客觀上造成了農村黨員「聯下少」的現象。二是農村黨員幹部的考核提拔機制存在諸多弊端。農村黨員幹部,尤其是村黨支部書記、主任的考核不需要群眾的參與,群眾沒有發言權,在涉及到黨員幹部提拔考核時,存在「一言堂」弊端,大部分鄉鎮領導說了算,鄉鎮領導說行就行,群眾說了不算,缺乏群眾的監督,這就從源頭上使得農村的黨員幹部沒有動力去聯繫服務群眾,只要與上級領導保持好關係,考核提拔就不成問題,導致黨員幹部「聯上多」現象大行其道。
三、農村黨員聯繫和服務群眾的方法不多、渠道不暢
一是聯繫和服務群眾創新不足,被動執行。當前農村黨員在聯繫和服務群眾中,存在以「結對幫扶」、「掛點駐村」等機關幹部下鄉服務為推手,自己被動參與其中為主要形式的問題,形式單一,缺乏自主創新和主動服務意識。二是聯繫和服務群眾的資金不足。沒有足夠的經費支撐,只能停留在進行一般的捐款捐物等簡單的幫扶上。三是工作方法簡單陳舊。一些農村黨員幹部落實計劃靠「行政命令」,推動工作靠「經濟處罰」,解決糾紛靠「恐嚇哄騙」。四是人民群眾表達意願的渠道不暢。黨員對暢通群眾意願表達渠道工作重視不夠,黨員不願「惹」群眾的事情,以自保心態對待農村工作,造成當前農村一些群眾想找黨員反映問題卻得不到應有的反饋和處理。
四、農村黨員聯繫和服務群眾的動力不強、作風不實
一是農村黨員幹部和黨員文化素質還不高,特別是一部分農村黨員由於年齡偏大、文化水平偏低、技能欠缺、觀念陳舊,生活水平還不如當地普通群眾,更談不上有效聯繫和服務群眾,造成農村很多黨員聯繫和服務群眾的動力嚴重不足。二是培訓形式、學習效果不夠好。對農村黨員進行培訓的針對性、實用性不強,短期、形式的培訓造成當前農村黨員參加了培訓卻幫不了村民什麼忙的尷尬局面。三是黨員待遇有待於進一步提高。當前農村不少黨員還處於貧困狀態,生活比較艱難,黨內關懷也沒有及時得到落實,不落實待遇單方面要求黨員聯繫服務群眾,給黨員造成一種義務多,權利少,甚至只有義務沒有權利的錯誤認識,造成了黨員履行義務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明顯下降。四是工作作風不紮實。一些農村黨員熱衷於各種各樣的會議、檢查、評比以及應酬,靜下心來抓落實少,傾聽群眾聲音,踏實解決問題更是少之又少,一部分農村黨組織領導班子看攤守業,不思進取,缺乏帶領群眾發展經濟致富奔小康的本領。以上這些問題,嚴重影響了黨組織的威信和農村黨員幹部在群眾中的形象?
一、農村黨員聯繫和服務群眾的意識不夠強、問題把不准
一是思想認識不到位。一些農村黨員對開展聯繫和服務群眾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認識不夠,沒有在思想上引起足夠的重視,將聯繫服務群眾工作擺在了次要位置。二是真正走近農民身邊,服務群眾的時間還不夠多。有些農村黨員雖然身在農村,但心不在農村,對身邊群眾不願意去了解,對群眾沒有感情,很少甚至不會主動到農民家中走訪了解,對群眾反映的問題「繞道走」,僅有的一些走訪也局限於上級指令和硬性指標等。三是農村聯繫和服務群眾的內容不全面,黨員群眾呈現兩條平行線,平時不接觸,一交叉就是矛盾糾紛,而涉及內容又集中表現為新農村建設規劃、村民違規建房、土地徵用、等問題。黨員幹部對問題把不准,認為聯繫服務群眾就只包括解決上述問題,忽略其他應該服務的項目和內容,例如帶領農民致富、盤活集體資產、服務農業生產、維護農村社會穩定等,造成當前聯繫服務群眾工作片面、狹窄。
二、農村黨員聯繫和服務群眾的基礎缺失、考核不活
一是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滯後甚至缺失。農村實行土地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農村集體經濟就逐步走向衰弱,在當前農村大範圍的存在著集體經濟發展滯後甚至缺失的現象,這不僅使得農村黨組織失去了聯繫群眾的主要物質紐帶,也使得農村黨員在面對生產、經營自主性日益擴大的群眾面前,缺乏行之有效的聯繫方法和途徑,客觀上造成了農村黨員「聯下少」的現象。二是農村黨員幹部的考核提拔機制存在諸多弊端。農村黨員幹部,尤其是村黨支部書記、主任的考核不需要群眾的參與,群眾沒有發言權,在涉及到黨員幹部提拔考核時,存在「一言堂」弊端,大部分鄉鎮領導說了算,鄉鎮領導說行就行,群眾說了不算,缺乏群眾的監督,這就從源頭上使得農村的黨員幹部沒有動力去聯繫服務群眾,只要與上級領導保持好關係,考核提拔就不成問題,導致黨員幹部「聯上多」現象大行其道。
三、農村黨員聯繫和服務群眾的方法不多、渠道不暢
一是聯繫和服務群眾創新不足,被動執行。當前農村黨員在聯繫和服務群眾中,存在以「結對幫扶」、「掛點駐村」等機關幹部下鄉服務為推手,自己被動參與其中為主要形式的問題,形式單一,缺乏自主創新和主動服務意識。二是聯繫和服務群眾的資金不足。沒有足夠的經費支撐,只能停留在進行一般的捐款捐物等簡單的幫扶上。三是工作方法簡單陳舊。一些農村黨員幹部落實計劃靠「行政命令」,推動工作靠「經濟處罰」,解決糾紛靠「恐嚇哄騙」。四是人民群眾表達意願的渠道不暢。黨員對暢通群眾意願表達渠道工作重視不夠,黨員不願「惹」群眾的事情,以自保心態對待農村工作,造成當前農村一些群眾想找黨員反映問題卻得不到應有的反饋和處理。
四、農村黨員聯繫和服務群眾的動力不強、作風不實
一是農村黨員幹部和黨員文化素質還不高,特別是一部分農村黨員由於年齡偏大、文化水平偏低、技能欠缺、觀念陳舊,生活水平還不如當地普通群眾,更談不上有效聯繫和服務群眾,造成農村很多黨員聯繫和服務群眾的動力嚴重不足。二是培訓形式、學習效果不夠好。對農村黨員進行培訓的針對性、實用性不強,短期、形式的培訓造成當前農村黨員參加了培訓卻幫不了村民什麼忙的尷尬局面。三是黨員待遇有待於進一步提高。當前農村不少黨員還處於貧困狀態,生活比較艱難,黨內關懷也沒有及時得到落實,不落實待遇單方面要求黨員聯繫服務群眾,給黨員造成一種義務多,權利少,甚至只有義務沒有權利的錯誤認識,造成了黨員履行義務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明顯下降。四是工作作風不紮實。一些農村黨員熱衷於各種各樣的會議、檢查、評比以及應酬,靜下心來抓落實少,傾聽群眾聲音,踏實解決問題更是少之又少,一部分農村黨組織領導班子看攤守業,不思進取,缺乏帶領群眾發展經濟致富奔小康的本領。以上這些問題,嚴重影響了黨組織的威信和農村黨員幹部在群眾中的形象?
農村是黨密切聯繫群眾的橋頭堡和前沿陣地,農村黨員則是黨在農村的急先鋒和先遣隊,農村黨員聯繫服務群眾的質量高低直接影響著黨在群眾中的威望和地位。當前在大多數農村的黨員幹部中,不同程度地存在黨員聯繫服務群眾時間少、內容偏;「聯上多,聯下少」;質量差、效率低等問題,一些黨員甚至在處理問題時方式方法簡單粗暴,不考慮群眾的感受,群眾意見很大。導致問題存在的原因有諸多因素,筆者以為,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農村黨員聯繫和服務群眾的意識不夠強、問題把不准
一是思想認識不到位。一些農村黨員對開展聯繫和服務群眾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認識不夠,沒有在思想上引起足夠的重視,將聯繫服務群眾工作擺在了次要位置。二是真正走近農民身邊,服務群眾的時間還不夠多。有些農村黨員雖然身在農村,但心不在農村,對身邊群眾不願意去了解,對群眾沒有感情,很少甚至不會主動到農民家中走訪了解,對群眾反映的問題「繞道走」,僅有的一些走訪也局限於上級指令和硬性指標等。三是農村聯繫和服務群眾的內容不全面,黨員群眾呈現兩條平行線,平時不接觸,一交叉就是矛盾糾紛,而涉及內容又集中表現為新農村建設規劃、村民違規建房、土地徵用、計生等問題。黨員幹部對問題把不准,認為聯繫服務群眾就只包括解決上述問題,忽略其他應該服務的項目和內容,例如帶領農民致富、盤活集體資產、服務農業生產、維護農村社會穩定等,造成當前聯繫服務群眾工作片面、狹窄。
二、農村黨員聯繫和服務群眾的基礎缺失、考核不活
一是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滯後甚至缺失。農村實行土地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農村集體經濟就逐步走向衰弱,在當前農村大範圍的存在著集體經濟發展滯後甚至缺失的現象,這不僅使得農村黨組織失去了聯繫群眾的主要物質紐帶,也使得農村黨員在面對生產、經營自主性日益擴大的群眾面前,缺乏行之有效的聯繫方法和途徑,客觀上造成了農村黨員「聯下少」的現象。二是農村黨員幹部的考核提拔機制存在諸多弊端。農村黨員幹部,尤其是村黨支部書記、主任的考核不需要群眾的參與,群眾沒有發言權,在涉及到黨員幹部提拔考核時,存在「一言堂」弊端,大部分鄉鎮領導說了算,鄉鎮領導說行就行,群眾說了不算,缺乏群眾的監督,這就從源頭上使得農村的黨員幹部沒有動力去聯繫服務群眾,只要與上級領導保持好關係,考核提拔就不成問題,導致黨員幹部「聯上多」現象大行其道。
三、農村黨員聯繫和服務群眾的方法不多、渠道不暢
一是聯繫和服務群眾創新不足,被動執行。當前農村黨員在聯繫和服務群眾中,存在以「結對幫扶」、「掛點駐村」等機關幹部下鄉服務為推手,自己被動參與其中為主要形式的問題,形式單一,缺乏自主創新和主動服務意識。二是聯繫和服務群眾的資金不足。沒有足夠的經費支撐,只能停留在進行一般的捐款捐物等簡單的幫扶上。三是工作方法簡單陳舊。一些農村黨員幹部落實計劃靠「行政命令」,推動工作靠「經濟處罰」,解決糾紛靠「恐嚇哄騙」。四是人民群眾表達意願的渠道不暢。黨員對暢通群眾意願表達渠道工作重視不夠,黨員不願「惹」群眾的事情,以自保心態對待農村工作,造成當前農村一些群眾想找黨員反映問題卻得不到應有的反饋和處理。
四、農村黨員聯繫和服務群眾的動力不強、作風不實
一是農村黨員幹部和黨員文化素質還不高,特別是一部分農村黨員由於年齡偏大、文化水平偏低、技能欠缺、觀念陳舊,生活水平還不如當地普通群眾,更談不上有效聯繫和服務群眾,造成農村很多黨員聯繫和服務群眾的動力嚴重不足。二是培訓形式、學習效果不夠好。對農村黨員進行培訓的針對性、實用性不強,短期、形式的培訓造成當前農村黨員參加了培訓卻幫不了村民什麼忙的尷尬局面。三是黨員待遇有待於進一步提高。當前農村不少黨員還處於貧困狀態,生活比較艱難,黨內關懷也沒有及時得到落實,不落實待遇單方面要求黨員聯繫服務群眾,給黨員造成一種義務多,權利少,甚至只有義務沒有權利的錯誤認識,造成了黨員履行義務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明顯下降。四是工作作風不紮實。一些農村黨員熱衷於各種各樣的會議、檢查、評比以及應酬,靜下心來抓落實少,傾聽群眾聲音,踏實解決問題更是少之又少,一部分農村黨組織領導班子看攤守業,不思進取,缺乏帶領群眾發展經濟致富奔小康的本領。以上這些問題,嚴重影響了黨組織的威信和農村黨員幹部在群眾中的形象?
一、農村黨員聯繫和服務群眾的意識不夠強、問題把不准
一是思想認識不到位。一些農村黨員對開展聯繫和服務群眾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認識不夠,沒有在思想上引起足夠的重視,將聯繫服務群眾工作擺在了次要位置。二是真正走近農民身邊,服務群眾的時間還不夠多。有些農村黨員雖然身在農村,但心不在農村,對身邊群眾不願意去了解,對群眾沒有感情,很少甚至不會主動到農民家中走訪了解,對群眾反映的問題「繞道走」,僅有的一些走訪也局限於上級指令和硬性指標等。三是農村聯繫和服務群眾的內容不全面,黨員群眾呈現兩條平行線,平時不接觸,一交叉就是矛盾糾紛,而涉及內容又集中表現為新農村建設規劃、村民違規建房、土地徵用、計生等問題。黨員幹部對問題把不准,認為聯繫服務群眾就只包括解決上述問題,忽略其他應該服務的項目和內容,例如帶領農民致富、盤活集體資產、服務農業生產、維護農村社會穩定等,造成當前聯繫服務群眾工作片面、狹窄。
二、農村黨員聯繫和服務群眾的基礎缺失、考核不活
一是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滯後甚至缺失。農村實行土地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農村集體經濟就逐步走向衰弱,在當前農村大範圍的存在著集體經濟發展滯後甚至缺失的現象,這不僅使得農村黨組織失去了聯繫群眾的主要物質紐帶,也使得農村黨員在面對生產、經營自主性日益擴大的群眾面前,缺乏行之有效的聯繫方法和途徑,客觀上造成了農村黨員「聯下少」的現象。二是農村黨員幹部的考核提拔機制存在諸多弊端。農村黨員幹部,尤其是村黨支部書記、主任的考核不需要群眾的參與,群眾沒有發言權,在涉及到黨員幹部提拔考核時,存在「一言堂」弊端,大部分鄉鎮領導說了算,鄉鎮領導說行就行,群眾說了不算,缺乏群眾的監督,這就從源頭上使得農村的黨員幹部沒有動力去聯繫服務群眾,只要與上級領導保持好關係,考核提拔就不成問題,導致黨員幹部「聯上多」現象大行其道。
三、農村黨員聯繫和服務群眾的方法不多、渠道不暢
一是聯繫和服務群眾創新不足,被動執行。當前農村黨員在聯繫和服務群眾中,存在以「結對幫扶」、「掛點駐村」等機關幹部下鄉服務為推手,自己被動參與其中為主要形式的問題,形式單一,缺乏自主創新和主動服務意識。二是聯繫和服務群眾的資金不足。沒有足夠的經費支撐,只能停留在進行一般的捐款捐物等簡單的幫扶上。三是工作方法簡單陳舊。一些農村黨員幹部落實計劃靠「行政命令」,推動工作靠「經濟處罰」,解決糾紛靠「恐嚇哄騙」。四是人民群眾表達意願的渠道不暢。黨員對暢通群眾意願表達渠道工作重視不夠,黨員不願「惹」群眾的事情,以自保心態對待農村工作,造成當前農村一些群眾想找黨員反映問題卻得不到應有的反饋和處理。
四、農村黨員聯繫和服務群眾的動力不強、作風不實
一是農村黨員幹部和黨員文化素質還不高,特別是一部分農村黨員由於年齡偏大、文化水平偏低、技能欠缺、觀念陳舊,生活水平還不如當地普通群眾,更談不上有效聯繫和服務群眾,造成農村很多黨員聯繫和服務群眾的動力嚴重不足。二是培訓形式、學習效果不夠好。對農村黨員進行培訓的針對性、實用性不強,短期、形式的培訓造成當前農村黨員參加了培訓卻幫不了村民什麼忙的尷尬局面。三是黨員待遇有待於進一步提高。當前農村不少黨員還處於貧困狀態,生活比較艱難,黨內關懷也沒有及時得到落實,不落實待遇單方面要求黨員聯繫服務群眾,給黨員造成一種義務多,權利少,甚至只有義務沒有權利的錯誤認識,造成了黨員履行義務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明顯下降。四是工作作風不紮實。一些農村黨員熱衷於各種各樣的會議、檢查、評比以及應酬,靜下心來抓落實少,傾聽群眾聲音,踏實解決問題更是少之又少,一部分農村黨組織領導班子看攤守業,不思進取,缺乏帶領群眾發展經濟致富奔小康的本領。以上這些問題,嚴重影響了黨組織的威信和農村黨員幹部在群眾中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