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縣委中心組及黨史學習教育工作的要求,我認真學習了改革開放新時期的歷史,學過之後,感觸很深,啟發很大,收穫也頗豐。回顧和重溫這段歷史,對於汲取改革開放歷史經驗,紮實推進當前的全面深化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下面我就談談自己的學習體會。
一、總結經驗、把握規律,抓好關鍵環節
縱觀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教育改革發展戰略的變遷,可以窺見40年來我國教育改革發展的巨大成就和發展規律,我們回顧改革開放新時期的歷史就是要繼續歷史經驗,把握歷史規律,根據當時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變化和新要求,我國對教育戰略適時進行調整,40年來,普及與提高始終是教育發展的戰略主題。「普及」方面,逐步由普及九年義務教育邁向各級各類教育的全面普及;「提高」方面,由辦重點學校邁向全面提高質量。40年來,教育的戰略地位不斷提升,由「經濟戰略重點」到「經濟戰略的首位」再到「優先發展」,由被視為經濟發展、科技進步、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手段提升為民生工程、文化建設的基礎乃至民族振興的基石。40年來,教育價值取向逐步由社會工具向人本價值回歸,「立德樹人」「為人的發展服務」「為人民滿意的教育」正在成為教育的基本價值追尋。
二、立足本職,結合當下,開啟新的征程
同歷史對話,我們能夠更好認識過去、把握當下、面向未來。我們要堅持系統觀念,從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高度,謀發展、抓改革、促創新,紮實做好當前經濟社會發展各項工作。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經濟高質量發展和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對教育高質量發展和科技自主創新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迫切。一要把握歷史機遇,認真研判和妥善應對我國創新發展外部環境的深刻變化,善於把外部壓力轉變為內在動力,在危機中育先機,於變局中開新局。二要堅持問題導向,尊重教育和科技發展規律,在實踐探索中不斷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三要加強創新驅動,壯大高水平基礎研究人才隊伍,引導和規範人才有序流動,營造良好的創新生態。四要深化教育改革,著眼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加快教育現代化進程,支持發展高水平研究型大學,把發展科技第一生產力、培養人才第一資源、增強創新第一動力更好結合起來,為建設教育強國和科技強國貢獻智慧和力量。
三、回顧歷史、關照現實,把握重大意義
世界潮流,浩浩蕩蕩。回顧改革開放新時期的歷史,給我留下的最深刻的感受就是四個字「順勢而為」。具體的來說,改革開放新時期是歷史的必然,時代的反思,人民的意願。說改革開放是歷史的必然。是因為改革開放從其開端處,就始終把握「和平與發展是時代主題」的科學判斷。40年來,這一判斷從未改變既受益於世界和平與發展,又以自身發展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這一經驗告訴我們,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振興,就必須在歷史前進的邏輯中前進、在時代發展的潮流中發展。這對我們在新時代理解和把握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我國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判斷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說改革開放是時代的反思。改革是由問題倒逼而產生,又在不斷解決問題中得以深化。同時,舊的問題解決了,新的問題又會產生,因而改革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勞永逸。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曾經疾呼:如果現在再不實行改革,我們的現代化事業和社會主義事業就會被葬送。面對文革後的局面,不改革不行,不制定新的政治的、經濟的、社會的政策不行。當前我們面臨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戰,前進道路上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依然突出,都倒逼著我們不斷推進全面深化改革。所以,回顧改革開放新時期的歷史,對我們當前推進全面深化改革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說改革開放是人民的意志。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改革開放新時期,從安徽小崗村村民探索「大包干」到在創辦經濟特區的實踐中「殺出一條血路」,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一系列重大改革之所以取得成功,都是順應人民的意願,尊重人民的選擇,推動人民的創造。如果說改革開放的初期,人民的自發創造還可以推動歷史的車輪向著正確方向前進的話,現如今,全面深化改革每一步都不是輕而易舉的,未來必定會面對這樣那樣的風險挑戰,甚至會遇到難以想像的驚濤駭浪。所以更需要順應人民的意願,代表人民的意志,團結人民的力量,而這一切的化身就是我們的黨,這也就是為什麼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深化改革,任務十分艱巨,必須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的原因了?
- 範文問答
- 答案列表
改革開放新時期歷史內容 9篇[朗讀]
潮流涌動,形勢逼人,條件有利。國家的經濟科技落後狀況、人民群眾改善生活的熱切期待、中國所處的國際大環境的新變化,使中國共產黨人以時不我待的決心投入到加快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偉大事業之中。1977年12月,鄧小平在會見澳大利亞共產黨(馬列)主席希爾時提出,「怎樣才能體現列寧講的社會主義的優越性,什麼叫優越性?不勞動、不讀書叫優越性嗎?人民生活水平不是改善而是後退叫優越性嗎?如果這叫社會主義優越性,這樣的社會主義我們也可以不要」。1978年9月,在東北三省視察期間,鄧小平又提出,「外國人議論中國人究竟能夠忍耐多久,我們要注意這個話。我們要想一想,我們給人民究竟做了多少事情呢?」「社會主義要表現出它的優越性,哪能像現在這樣,搞了二十多年還這麼窮,那要社會主義幹什麼?」一連串的「問號」切中要害,振聾發聵,意味深長?
然而,人民的願望和國家的發展卻遭到了「兩個凡是」的嚴重阻礙。1977年2月7日,一篇《學好文件抓住綱》的社論提出:「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決策,我們都堅決維護,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們都始終不渝地遵循。」這就是有名的「兩個凡是」。「兩個凡是」有深刻的政治含義,堅持「兩個凡是」就不能徹底否定「以階級鬥爭為綱」的錯誤理論和實踐,就無法走出「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危難局面,也就無法開創中國發展的新道路,社會主義現代化也就沒有希望。
面對「兩個凡是」造成的思想禁錮,廣大幹部群眾表達了強烈反對。1978年5月10日,中央黨校內部刊物《理論動態》發表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次日,《光明日報》以特約評論員名義,公開發表了這篇文章,新華社向全國轉發。一石激起千層浪,這篇文章在廣大幹部群眾中引起強烈共鳴,一場對後來中國發展產生深遠影響的大討論,由此在全黨全國熱烈展開,有力推動了廣大幹部群眾的思想大解放。
鄧小平對這場大討論,給予了及時而有力的支持。他指出,關於真理標準問題的爭論,不僅是個思想路線問題,而且是個政治問題,是個關係到黨和國家的前途和命運的問題。他強調:「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進,它的生機就停止了,就要亡黨亡國。」。
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是我們黨又一次具有深遠意義的思想解放運動,使廣大幹部和群眾從過去盛行的個人崇拜和教條主義的精神枷鎖中解放出來,「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一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成為全黨的共識,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得以重新確立,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奠定了重要思想基礎。1978年12月,鄧小平在黨的中央工作會議上發表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著名講話。這篇講話實際上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主題報告,成為開闢新時期新道路的宣言書。
1978年12月18—22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會議確定了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指導方針,實現了黨的思想路線的撥亂反正。鮮明提出停止使用「以階級鬥爭為綱」的口號,同時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實現了黨在政治路線上的撥亂反正。這次會上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取得了組織路線撥亂反正的最重要成果。
然而,人民的願望和國家的發展卻遭到了「兩個凡是」的嚴重阻礙。1977年2月7日,一篇《學好文件抓住綱》的社論提出:「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決策,我們都堅決維護,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們都始終不渝地遵循。」這就是有名的「兩個凡是」。「兩個凡是」有深刻的政治含義,堅持「兩個凡是」就不能徹底否定「以階級鬥爭為綱」的錯誤理論和實踐,就無法走出「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危難局面,也就無法開創中國發展的新道路,社會主義現代化也就沒有希望。
面對「兩個凡是」造成的思想禁錮,廣大幹部群眾表達了強烈反對。1978年5月10日,中央黨校內部刊物《理論動態》發表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次日,《光明日報》以特約評論員名義,公開發表了這篇文章,新華社向全國轉發。一石激起千層浪,這篇文章在廣大幹部群眾中引起強烈共鳴,一場對後來中國發展產生深遠影響的大討論,由此在全黨全國熱烈展開,有力推動了廣大幹部群眾的思想大解放。
鄧小平對這場大討論,給予了及時而有力的支持。他指出,關於真理標準問題的爭論,不僅是個思想路線問題,而且是個政治問題,是個關係到黨和國家的前途和命運的問題。他強調:「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進,它的生機就停止了,就要亡黨亡國。」。
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是我們黨又一次具有深遠意義的思想解放運動,使廣大幹部和群眾從過去盛行的個人崇拜和教條主義的精神枷鎖中解放出來,「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一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成為全黨的共識,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得以重新確立,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奠定了重要思想基礎。1978年12月,鄧小平在黨的中央工作會議上發表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著名講話。這篇講話實際上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主題報告,成為開闢新時期新道路的宣言書。
1978年12月18—22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會議確定了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指導方針,實現了黨的思想路線的撥亂反正。鮮明提出停止使用「以階級鬥爭為綱」的口號,同時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實現了黨在政治路線上的撥亂反正。這次會上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取得了組織路線撥亂反正的最重要成果。
「文化大革命」結束後,中國走到了一個歷史轉折關頭。以鄧小平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深刻總結歷史經驗教訓,提出要破除長期形成的僵化觀念,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走出一條建設社會主義的新道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順應人民的期待,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和理論勇氣實現了黨的工作重心的轉移,作出了實行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翻開了中國社會主義發展嶄新的一頁。30多年來,我們黨領導人民堅定不移、接力探索,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創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發展和完善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將社會主義推進到一個新的階段。
976年10月,持續10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終於結束,長期的陰霾被驅散,黨和人民歡欣鼓舞。但同時,許多人心中又存有疑慮和迷茫。中國向何處去?黨和人民向何處去?中國面臨重大歷史抉擇。
「文化大革命」給黨和人民以及社會主義事業帶來嚴重災難。社會主義民主法制遭到嚴重破壞,黨和政府的各級機構長期陷於癱瘓和不正常狀態,冤假錯案堆積如山,教育文化事業受到嚴重破壞,「文化斷層」、「斷層」和「人才斷層」十分突出。長期「左」的政策導致大量矛盾積累,城鄉經濟社會發展落後於時代,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緩慢。亂久思治,窮則思變。廣大幹部群眾強烈要求糾正「文化大革命」的錯誤,徹底扭轉十年動亂造成的嚴重局勢,使黨和國家在危難中奮起。
此時的外部世界正在發生著巨大變化。從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初,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動下,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與中國周邊一些國家和地區普遍出現了一個經濟較快發展的時期。1955—1973年間,歐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增長率年平均為5%左右,日本則達到了10%。這些國家和地區的產業結構也開始發生轉變,電子工業、宇航工業、新型材料工業、計算機工業、原子能工業等新興產業迅速發展,工業勞動生產率大幅提高。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無論是正在走出「滯脹」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進行改革調整的東歐社會主義國家,還是快速發展的亞洲「四小龍」,都在實施加快發展戰略。這讓中國領導人和有識之士產生了強烈的危機感,感受到了巨大的發展壓力。
1978年10月鄧小平訪問日本,期間他參觀了日本的現代化大企業,並乘坐了新幹線。坐在高速列車上,他感慨地說:就感覺到快,有催人跑的意思,我們現在正適合坐這樣的車。中國與資本主義已開發國家經濟科技方面的巨大差距,使中國黨和人民產生了奮起直追的緊迫感。
20世紀70年代以後,國際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蘇聯的經濟軍事實力與美國的差距日益縮小,美蘇兩極格局逐漸形成均勢;美蘇兩國大規模核擴軍給人類帶來了嚴重的現實威脅,經歷兩次世界大戰和長期「冷戰」的各國人民反對核戰爭、維護和平發展的呼聲更加強烈;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的力量不斷壯大、國際地位明顯提高,成為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重要力量。時移世易,形改勢變,要和平、求發展逐步成為世界潮流。對此,鄧小平以偉大戰略家的深邃眼光洞悉時局,他指出,世界大戰短期內打不起來,爭取一個較長時期的和平發展環境是可能的,我們必須抓住這個機遇!這一科學判斷,為我們黨實現工作重心轉移,實行改革開放,提供了重要的依據。
976年10月,持續10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終於結束,長期的陰霾被驅散,黨和人民歡欣鼓舞。但同時,許多人心中又存有疑慮和迷茫。中國向何處去?黨和人民向何處去?中國面臨重大歷史抉擇。
「文化大革命」給黨和人民以及社會主義事業帶來嚴重災難。社會主義民主法制遭到嚴重破壞,黨和政府的各級機構長期陷於癱瘓和不正常狀態,冤假錯案堆積如山,教育文化事業受到嚴重破壞,「文化斷層」、「斷層」和「人才斷層」十分突出。長期「左」的政策導致大量矛盾積累,城鄉經濟社會發展落後於時代,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緩慢。亂久思治,窮則思變。廣大幹部群眾強烈要求糾正「文化大革命」的錯誤,徹底扭轉十年動亂造成的嚴重局勢,使黨和國家在危難中奮起。
此時的外部世界正在發生著巨大變化。從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初,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動下,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與中國周邊一些國家和地區普遍出現了一個經濟較快發展的時期。1955—1973年間,歐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增長率年平均為5%左右,日本則達到了10%。這些國家和地區的產業結構也開始發生轉變,電子工業、宇航工業、新型材料工業、計算機工業、原子能工業等新興產業迅速發展,工業勞動生產率大幅提高。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無論是正在走出「滯脹」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進行改革調整的東歐社會主義國家,還是快速發展的亞洲「四小龍」,都在實施加快發展戰略。這讓中國領導人和有識之士產生了強烈的危機感,感受到了巨大的發展壓力。
1978年10月鄧小平訪問日本,期間他參觀了日本的現代化大企業,並乘坐了新幹線。坐在高速列車上,他感慨地說:就感覺到快,有催人跑的意思,我們現在正適合坐這樣的車。中國與資本主義已開發國家經濟科技方面的巨大差距,使中國黨和人民產生了奮起直追的緊迫感。
20世紀70年代以後,國際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蘇聯的經濟軍事實力與美國的差距日益縮小,美蘇兩極格局逐漸形成均勢;美蘇兩國大規模核擴軍給人類帶來了嚴重的現實威脅,經歷兩次世界大戰和長期「冷戰」的各國人民反對核戰爭、維護和平發展的呼聲更加強烈;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的力量不斷壯大、國際地位明顯提高,成為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重要力量。時移世易,形改勢變,要和平、求發展逐步成為世界潮流。對此,鄧小平以偉大戰略家的深邃眼光洞悉時局,他指出,世界大戰短期內打不起來,爭取一個較長時期的和平發展環境是可能的,我們必須抓住這個機遇!這一科學判斷,為我們黨實現工作重心轉移,實行改革開放,提供了重要的依據。
我們党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的標準是,1978年12月,中國共產黨召開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從此,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開啟了歷史性的的篇章,譜寫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頑強奮進新的壯麗史詩。我們要倍加珍惜、長期堅持改革開放彌足珍貴的實踐經驗,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
改革開放新時期,我們始終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確保了改革開放沿著正確方向不斷前行。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不斷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是我們改革開放積累的首要根本經驗。必須始終保持高度的思想自覺、政治自覺、行動自覺,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踐行「兩個維護」,必須始終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更好地發揮黨委統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
改革開放新時期,我們順應歷史潮流、抓住用好機遇,牢牢把握了發展的主動權。發展是硬道理,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我們始終牢牢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毫不動搖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發展應該是科學發展和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思想,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我們堅決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踐行「兩山」理論,努力趟出一條生態優先、富有特色、致富百姓的高水平發展新路。
改革開放新時期,我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尊重基層首創精神,激發出蘊藏在群眾中的無窮潛力、創造偉力。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推進發展的主力軍。必須始終堅持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群眾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一切為了群眾、一切相信群眾、一切依靠群眾,贏得群眾最廣泛的擁護和支持,激勵人民更加自覺地投身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人民群眾幸福的同頻共振、同步提升。
改革開放新時期,廣大黨員幹部有抱負、敢擔當、帶頭干,成為改革開放事業的中堅力量。面對複雜多變的宏觀經濟形勢和發展中遇到的矛盾困難,廣大黨員幹部想幹事、敢幹事、干成事,勇於擔當、善於擔當、樂於擔當,在跨越趕超、綠色崛起的新征程中培養造就了忠誠、乾淨、擔當的高素質、專業化幹部隊伍。
我一直認為,在改革開放的時代舞台,從來都是解放思想率先登場、始終在場、從未離場。
我們要圍繞新思想解放思想。要堅持「求真、務實、做細」,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根本遵循,蕩滌清除與新時代、新思想、新要求、新形勢、新使命不相適應的思維定勢和工作方法,自覺以新思想定向領航,從新思想中尋策問道,真正在解放思想中統一思想,使我們的思想觀念與時代相融合、與使命相符合、與民心相契合。要對照習近平總書記對xxxx工作的重要指示自查自糾,不斷提高發展站位,拓寬發展視野,創造性貫徹落實黨中央方針和工作部署,把前進的步子邁得更大一些,走得更加堅實。
我們要立足新時代解放思想。要站在時代的高度,謀劃定位我們現階段工作,保持發展定力、戰略定力、實幹定力,透過現象看本質、看規律、看邏輯,透過當前看趨勢、看走向、看長遠,堅決破除甘居中游、窪地心態、因循守舊的束縛,堅決破除思維僵化、本領退化、擔當鈍化的制約,在守好底線、遵循規律的基礎上,敢想敢幹、勇於探索,加快動能轉換,跑出未來加速度。
我們要把握新定位解放思想。我們的定位是「xxxx發展的中部支點」,xxxx作為xxxx的北大門和承南啟北的前沿地帶,要站在xxxx乃至全國發展的高度,以大格局、大視野、大擔當,再審視、再定位、再謀劃,以xxxx生態經濟區建設為抓手,在創新驅動支點上向「南」看齊、在綠色發展支點上與「北」爭先、在樞紐支點上向「外」借力、在區域融合支點上對「外」開放,加快融入長三角區域發展一體化和xx生態經濟帶發展的大潮中,真正把戰略支點變為發展起點,彰顯xxxx價值。
我們要結合新實踐解放思想。實踐作為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過去是,現在是,將來也是。我們解放思想,歸根到底要根植於xxxx發展的具體實踐。面對長期積累的矛盾風險與外部經濟環境的深刻變化交織疊加;面對發展不充分、不平衡,經濟下行壓力加大,xxx鋼產業亟待轉型突圍;面對三大攻堅戰中的許多硬骨頭;面對放大試點疊加效應,厚植生態優勢、深耕生態經濟、聚焦生態富民的文章還沒有做足等問題,我們要以對歷史、對人民負責的態度,以「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須有我」的擔當,做好我們一代人的事情,承擔好我們一代人的使命。
改革開放新時期,我們始終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確保了改革開放沿著正確方向不斷前行。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不斷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是我們改革開放積累的首要根本經驗。必須始終保持高度的思想自覺、政治自覺、行動自覺,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踐行「兩個維護」,必須始終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更好地發揮黨委統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
改革開放新時期,我們順應歷史潮流、抓住用好機遇,牢牢把握了發展的主動權。發展是硬道理,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我們始終牢牢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毫不動搖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發展應該是科學發展和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思想,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我們堅決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踐行「兩山」理論,努力趟出一條生態優先、富有特色、致富百姓的高水平發展新路。
改革開放新時期,我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尊重基層首創精神,激發出蘊藏在群眾中的無窮潛力、創造偉力。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推進發展的主力軍。必須始終堅持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群眾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一切為了群眾、一切相信群眾、一切依靠群眾,贏得群眾最廣泛的擁護和支持,激勵人民更加自覺地投身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人民群眾幸福的同頻共振、同步提升。
改革開放新時期,廣大黨員幹部有抱負、敢擔當、帶頭干,成為改革開放事業的中堅力量。面對複雜多變的宏觀經濟形勢和發展中遇到的矛盾困難,廣大黨員幹部想幹事、敢幹事、干成事,勇於擔當、善於擔當、樂於擔當,在跨越趕超、綠色崛起的新征程中培養造就了忠誠、乾淨、擔當的高素質、專業化幹部隊伍。
我一直認為,在改革開放的時代舞台,從來都是解放思想率先登場、始終在場、從未離場。
我們要圍繞新思想解放思想。要堅持「求真、務實、做細」,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根本遵循,蕩滌清除與新時代、新思想、新要求、新形勢、新使命不相適應的思維定勢和工作方法,自覺以新思想定向領航,從新思想中尋策問道,真正在解放思想中統一思想,使我們的思想觀念與時代相融合、與使命相符合、與民心相契合。要對照習近平總書記對xxxx工作的重要指示自查自糾,不斷提高發展站位,拓寬發展視野,創造性貫徹落實黨中央方針和工作部署,把前進的步子邁得更大一些,走得更加堅實。
我們要立足新時代解放思想。要站在時代的高度,謀劃定位我們現階段工作,保持發展定力、戰略定力、實幹定力,透過現象看本質、看規律、看邏輯,透過當前看趨勢、看走向、看長遠,堅決破除甘居中游、窪地心態、因循守舊的束縛,堅決破除思維僵化、本領退化、擔當鈍化的制約,在守好底線、遵循規律的基礎上,敢想敢幹、勇於探索,加快動能轉換,跑出未來加速度。
我們要把握新定位解放思想。我們的定位是「xxxx發展的中部支點」,xxxx作為xxxx的北大門和承南啟北的前沿地帶,要站在xxxx乃至全國發展的高度,以大格局、大視野、大擔當,再審視、再定位、再謀劃,以xxxx生態經濟區建設為抓手,在創新驅動支點上向「南」看齊、在綠色發展支點上與「北」爭先、在樞紐支點上向「外」借力、在區域融合支點上對「外」開放,加快融入長三角區域發展一體化和xx生態經濟帶發展的大潮中,真正把戰略支點變為發展起點,彰顯xxxx價值。
我們要結合新實踐解放思想。實踐作為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過去是,現在是,將來也是。我們解放思想,歸根到底要根植於xxxx發展的具體實踐。面對長期積累的矛盾風險與外部經濟環境的深刻變化交織疊加;面對發展不充分、不平衡,經濟下行壓力加大,xxx鋼產業亟待轉型突圍;面對三大攻堅戰中的許多硬骨頭;面對放大試點疊加效應,厚植生態優勢、深耕生態經濟、聚焦生態富民的文章還沒有做足等問題,我們要以對歷史、對人民負責的態度,以「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須有我」的擔當,做好我們一代人的事情,承擔好我們一代人的使命。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標誌著中國共產黨人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的偉大覺醒,彰顯了我們黨順應時代潮流和人民願望、勇敢開闢建設社會主義新道路的堅強決心,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
春天真正來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鳴響了改革開放的禮炮,開啟了中國社會主義這艘巨輪揚帆起航的新征程。
改革首先從農村突破。安徽鳳陽縣小崗村作為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典型得到肯定,有力推動了農村改革廣泛開展。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突破了平均主義、「大鍋飯」的人民公社制度,使廣大農民長期被壓抑的生產積極性極大釋放出來。從1979年到1984年,農業生產獲得連年豐收,農業總產值年均增長8.9%,我國人均占有糧食從1978年的318.5公斤增加到1984年的395.5公斤,農民的生活條件明顯改善。
農村改革有力促進了城市改革。城市改革首先從擴大企業自主權開始,企業逐步實行了經營責任制和所有制結構等方面的改革,打破了企業經營好壞一個樣、職工干好乾壞一個樣的「大鍋飯」局面,促進了生產發展。
與此同時,對外開放也邁出了重要步伐。1980年8月,中央決定設立深圳、珠海、汕頭、廈門4個經濟特區,有力促進了這些地區的發展,並發揮了重要的帶動和示範作用。深圳的變化尤為顯著,短短几年,這個昔日的邊陲小鎮、荒灘漁村,迅速發展成為初具規模的現代化城市。到1983年,深圳特區已和外商簽訂2500多個經濟合作協議,成交額達18億美元,工農業總產值比1978年增長11倍。
改革開放使中華大地煥發出巨大活力,社會主義中國日益發生著深刻的變化。然而,正如歷史上的任何偉大變革一樣,改革開放也不可能沒有認識上的困惑、疑慮和分歧甚至錯誤的思想觀點。早在1979年年初,改革開放起步階段,社會上和黨內就出現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思想動向。一些人對十一屆三中全會的路線方針政策表示懷疑,有人說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是「辛辛苦苦幾十年,一夜退到解放前」,有人擔心特區會不會變成新租界和殖民地,有人認為引進國外和港澳的私人資本不符合馬克思主義原則,改革開放是搞資本主義,等等。同時,極少數人利用黨撥亂反正的時機,曲解「解放思想」的口號,打著「民主」、「自由」等幌子,散布所謂社會主義不如資本主義的言論,極端誇大黨的錯誤,否定黨的領導,否定毛澤東同志和毛澤東思想。還有人成立非法組織,出版非法刊物,公然鼓吹反對社會主義制度、反對共產黨的領導。針對這種狀況,1979年3月,鄧小平作了題為《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講話,強調我們要堅持改革開放,堅持實現「四個現代化」的目標,同時必須在思想政治上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即必須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無產階級專政、堅持共產黨的領導、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他鮮明指出,這四項基本原則是實現「四個現代化」的根本前提,如果動搖了這四項基本原則中的任何一項,那就動搖了整個社會主義事業,整個現代化建設事業。此後,經過黨的十二大、十三大,四項基本原則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和改革開放一起,構成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被概括為「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這個基本路線,是新時期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核心。正如鄧小平指出:堅持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路線方針政策不動搖,關鍵是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
春天真正來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鳴響了改革開放的禮炮,開啟了中國社會主義這艘巨輪揚帆起航的新征程。
改革首先從農村突破。安徽鳳陽縣小崗村作為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典型得到肯定,有力推動了農村改革廣泛開展。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突破了平均主義、「大鍋飯」的人民公社制度,使廣大農民長期被壓抑的生產積極性極大釋放出來。從1979年到1984年,農業生產獲得連年豐收,農業總產值年均增長8.9%,我國人均占有糧食從1978年的318.5公斤增加到1984年的395.5公斤,農民的生活條件明顯改善。
農村改革有力促進了城市改革。城市改革首先從擴大企業自主權開始,企業逐步實行了經營責任制和所有制結構等方面的改革,打破了企業經營好壞一個樣、職工干好乾壞一個樣的「大鍋飯」局面,促進了生產發展。
與此同時,對外開放也邁出了重要步伐。1980年8月,中央決定設立深圳、珠海、汕頭、廈門4個經濟特區,有力促進了這些地區的發展,並發揮了重要的帶動和示範作用。深圳的變化尤為顯著,短短几年,這個昔日的邊陲小鎮、荒灘漁村,迅速發展成為初具規模的現代化城市。到1983年,深圳特區已和外商簽訂2500多個經濟合作協議,成交額達18億美元,工農業總產值比1978年增長11倍。
改革開放使中華大地煥發出巨大活力,社會主義中國日益發生著深刻的變化。然而,正如歷史上的任何偉大變革一樣,改革開放也不可能沒有認識上的困惑、疑慮和分歧甚至錯誤的思想觀點。早在1979年年初,改革開放起步階段,社會上和黨內就出現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思想動向。一些人對十一屆三中全會的路線方針政策表示懷疑,有人說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是「辛辛苦苦幾十年,一夜退到解放前」,有人擔心特區會不會變成新租界和殖民地,有人認為引進國外和港澳的私人資本不符合馬克思主義原則,改革開放是搞資本主義,等等。同時,極少數人利用黨撥亂反正的時機,曲解「解放思想」的口號,打著「民主」、「自由」等幌子,散布所謂社會主義不如資本主義的言論,極端誇大黨的錯誤,否定黨的領導,否定毛澤東同志和毛澤東思想。還有人成立非法組織,出版非法刊物,公然鼓吹反對社會主義制度、反對共產黨的領導。針對這種狀況,1979年3月,鄧小平作了題為《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講話,強調我們要堅持改革開放,堅持實現「四個現代化」的目標,同時必須在思想政治上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即必須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無產階級專政、堅持共產黨的領導、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他鮮明指出,這四項基本原則是實現「四個現代化」的根本前提,如果動搖了這四項基本原則中的任何一項,那就動搖了整個社會主義事業,整個現代化建設事業。此後,經過黨的十二大、十三大,四項基本原則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和改革開放一起,構成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被概括為「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這個基本路線,是新時期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核心。正如鄧小平指出:堅持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路線方針政策不動搖,關鍵是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