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縣委中心組及黨史學習教育工作的要求,我認真學習了改革開放新時期的歷史,學過之後,感觸很深,啟發很大,收穫也頗豐。回顧和重溫這段歷史,對於汲取改革開放歷史經驗,紮實推進當前的全面深化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下面我就談談自己的學習體會。
一、總結經驗、把握規律,抓好關鍵環節
縱觀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教育改革發展戰略的變遷,可以窺見40年來我國教育改革發展的巨大成就和發展規律,我們回顧改革開放新時期的歷史就是要繼續歷史經驗,把握歷史規律,根據當時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變化和新要求,我國對教育戰略適時進行調整,40年來,普及與提高始終是教育發展的戰略主題。「普及」方面,逐步由普及九年義務教育邁向各級各類教育的全面普及;「提高」方面,由辦重點學校邁向全面提高質量。40年來,教育的戰略地位不斷提升,由「經濟戰略重點」到「經濟戰略的首位」再到「優先發展」,由被視為經濟發展、科技進步、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手段提升為民生工程、文化建設的基礎乃至民族振興的基石。40年來,教育價值取向逐步由社會工具向人本價值回歸,「立德樹人」「為人的發展服務」「為人民滿意的教育」正在成為教育的基本價值追尋。
二、立足本職,結合當下,開啟新的征程
同歷史對話,我們能夠更好認識過去、把握當下、面向未來。我們要堅持系統觀念,從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高度,謀發展、抓改革、促創新,紮實做好當前經濟社會發展各項工作。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經濟高質量發展和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對教育高質量發展和科技自主創新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迫切。一要把握歷史機遇,認真研判和妥善應對我國創新發展外部環境的深刻變化,善於把外部壓力轉變為內在動力,在危機中育先機,於變局中開新局。二要堅持問題導向,尊重教育和科技發展規律,在實踐探索中不斷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三要加強創新驅動,壯大高水平基礎研究人才隊伍,引導和規範人才有序流動,營造良好的創新生態。四要深化教育改革,著眼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加快教育現代化進程,支持發展高水平研究型大學,把發展科技第一生產力、培養人才第一資源、增強創新第一動力更好結合起來,為建設教育強國和科技強國貢獻智慧和力量。
三、回顧歷史、關照現實,把握重大意義
世界潮流,浩浩蕩蕩。回顧改革開放新時期的歷史,給我留下的最深刻的感受就是四個字「順勢而為」。具體的來說,改革開放新時期是歷史的必然,時代的反思,人民的意願。說改革開放是歷史的必然。是因為改革開放從其開端處,就始終把握「和平與發展是時代主題」的科學判斷。40年來,這一判斷從未改變既受益於世界和平與發展,又以自身發展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這一經驗告訴我們,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振興,就必須在歷史前進的邏輯中前進、在時代發展的潮流中發展。這對我們在新時代理解和把握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我國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判斷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說改革開放是時代的反思。改革是由問題倒逼而產生,又在不斷解決問題中得以深化。同時,舊的問題解決了,新的問題又會產生,因而改革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勞永逸。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曾經疾呼:如果現在再不實行改革,我們的現代化事業和社會主義事業就會被葬送。面對文革後的局面,不改革不行,不制定新的政治的、經濟的、社會的政策不行。當前我們面臨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戰,前進道路上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依然突出,都倒逼著我們不斷推進全面深化改革。所以,回顧改革開放新時期的歷史,對我們當前推進全面深化改革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說改革開放是人民的意志。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改革開放新時期,從安徽小崗村村民探索「大包干」到在創辦經濟特區的實踐中「殺出一條血路」,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一系列重大改革之所以取得成功,都是順應人民的意願,尊重人民的選擇,推動人民的創造。如果說改革開放的初期,人民的自發創造還可以推動歷史的車輪向著正確方向前進的話,現如今,全面深化改革每一步都不是輕而易舉的,未來必定會面對這樣那樣的風險挑戰,甚至會遇到難以想像的驚濤駭浪。所以更需要順應人民的意願,代表人民的意志,團結人民的力量,而這一切的化身就是我們的黨,這也就是為什麼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深化改革,任務十分艱巨,必須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的原因了?
一、總結經驗、把握規律,抓好關鍵環節
縱觀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教育改革發展戰略的變遷,可以窺見40年來我國教育改革發展的巨大成就和發展規律,我們回顧改革開放新時期的歷史就是要繼續歷史經驗,把握歷史規律,根據當時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變化和新要求,我國對教育戰略適時進行調整,40年來,普及與提高始終是教育發展的戰略主題。「普及」方面,逐步由普及九年義務教育邁向各級各類教育的全面普及;「提高」方面,由辦重點學校邁向全面提高質量。40年來,教育的戰略地位不斷提升,由「經濟戰略重點」到「經濟戰略的首位」再到「優先發展」,由被視為經濟發展、科技進步、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手段提升為民生工程、文化建設的基礎乃至民族振興的基石。40年來,教育價值取向逐步由社會工具向人本價值回歸,「立德樹人」「為人的發展服務」「為人民滿意的教育」正在成為教育的基本價值追尋。
二、立足本職,結合當下,開啟新的征程
同歷史對話,我們能夠更好認識過去、把握當下、面向未來。我們要堅持系統觀念,從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高度,謀發展、抓改革、促創新,紮實做好當前經濟社會發展各項工作。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經濟高質量發展和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對教育高質量發展和科技自主創新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迫切。一要把握歷史機遇,認真研判和妥善應對我國創新發展外部環境的深刻變化,善於把外部壓力轉變為內在動力,在危機中育先機,於變局中開新局。二要堅持問題導向,尊重教育和科技發展規律,在實踐探索中不斷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三要加強創新驅動,壯大高水平基礎研究人才隊伍,引導和規範人才有序流動,營造良好的創新生態。四要深化教育改革,著眼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加快教育現代化進程,支持發展高水平研究型大學,把發展科技第一生產力、培養人才第一資源、增強創新第一動力更好結合起來,為建設教育強國和科技強國貢獻智慧和力量。
三、回顧歷史、關照現實,把握重大意義
世界潮流,浩浩蕩蕩。回顧改革開放新時期的歷史,給我留下的最深刻的感受就是四個字「順勢而為」。具體的來說,改革開放新時期是歷史的必然,時代的反思,人民的意願。說改革開放是歷史的必然。是因為改革開放從其開端處,就始終把握「和平與發展是時代主題」的科學判斷。40年來,這一判斷從未改變既受益於世界和平與發展,又以自身發展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這一經驗告訴我們,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振興,就必須在歷史前進的邏輯中前進、在時代發展的潮流中發展。這對我們在新時代理解和把握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我國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判斷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說改革開放是時代的反思。改革是由問題倒逼而產生,又在不斷解決問題中得以深化。同時,舊的問題解決了,新的問題又會產生,因而改革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勞永逸。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曾經疾呼:如果現在再不實行改革,我們的現代化事業和社會主義事業就會被葬送。面對文革後的局面,不改革不行,不制定新的政治的、經濟的、社會的政策不行。當前我們面臨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戰,前進道路上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依然突出,都倒逼著我們不斷推進全面深化改革。所以,回顧改革開放新時期的歷史,對我們當前推進全面深化改革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說改革開放是人民的意志。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改革開放新時期,從安徽小崗村村民探索「大包干」到在創辦經濟特區的實踐中「殺出一條血路」,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一系列重大改革之所以取得成功,都是順應人民的意願,尊重人民的選擇,推動人民的創造。如果說改革開放的初期,人民的自發創造還可以推動歷史的車輪向著正確方向前進的話,現如今,全面深化改革每一步都不是輕而易舉的,未來必定會面對這樣那樣的風險挑戰,甚至會遇到難以想像的驚濤駭浪。所以更需要順應人民的意願,代表人民的意志,團結人民的力量,而這一切的化身就是我們的黨,這也就是為什麼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深化改革,任務十分艱巨,必須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的原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