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社會迅速發展,大學生在適應社會時問題層出,本文通過文獻研究及實地訪談,整理總結出大學生在初入學校、求職就業過程以及職場中存在的問題,匯總目前學者提出的主要解決方案,對於提出有針對性、切實可行的規劃方案提供基礎保障。
關鍵詞: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階段問題;解決方案。
一、目前大學生所面臨現狀及其原因分析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節奏越來越快,在校大學生也面臨著越來越大的來自各方面的壓力,近幾年,高校學生出現心理問題情況不容樂觀:社交障礙或困難,宿舍氛圍緊張,甚至產生肢體衝突;戀愛心理脆弱,因為失戀導致一蹶不振甚至自殺現象屢見不鮮;學習沒有動力,對所學專業不感興趣,掛科留級甚至退學現象不絕;不了解社會,對進入社會產生焦慮,一邊渴望能夠大有可為,一邊逃避不敢面對現實;對學校、老師不能辨證認知,帶有抱怨等情緒,行為較為極端,不能很好地適應大學生活等各類心理問題困擾著高校學生。筆者通過調研文獻及實地訪談,了解到目前大學生存在較多的問題。
(一)初入大學。
1.認知能力較差。
不能正確評價自我、他人以及新的學校和社會環境。因為高考前的埋頭苦幹,應試教育的苑囿,導致學生無暇抬頭顧及教材以外的世界,學生容易高估自己的能力,希望從現實中能夠得到較高的認可和回報,現實的落差導致內心失衡。
2.學習心理壓力導致異常心理。
由於在高考前的學習階段,不少學校、老師、家長都不正確地灌輸拚命考上大學、考上大學就可以拚命玩的思想,導致大學生在面對大學期間的掛科現象產生心理異常。各類課程、專業考試的壓力使學生緊張、擔憂,嚴重時影響學生考試中的正常發揮,甚至由於考試不及格會帶給學生挫敗感,這些都不利於高校大學生的心理健康。
3.缺乏有效的學習方法和自主學習能力。
目前中國高考前的學習許多都是題海戰術,學生都是按照學校老師的要求,背書、做題,自主性較差。上大學後,除了上課,學生學習基本屬於自我管理模式,沒有人再像高中一樣監督學習,學習與否全憑自覺。許多學生認為進入大學終於可以放鬆,便不再努力學習,考試前複習多靠突擊,沒有真才實學;還有學生學習認真努力,但缺乏高效的方法,導致努力學習但成績平平。
4.網絡依賴異常心理。
當今社會網際網路高速發展,有的學生由於現實生活中的孤獨感,沉迷於網絡虛擬空間.尋找自身心理上的滿足和慰藉,對網絡上相識的好友產生好感,這樣會使他們更加孤立,遠離現實世界,這其中不乏一些不法分子比如傳銷、校園貸、賭球、愛滋病、校園欺凌等,利用大學生的單純進行網絡欺詐,對高校大學生的身心發展和財產安全造成損害。
5.規劃的迷茫心理。
大學生對自身和社會的雙重認識嚴重不足導致多重問題:職業生涯規劃是一個連續的、長期發展的過程,對於畢業時的就業決策也不是單一事件,而是一個過程。在校內,無法了解自身職業興趣、職業性格、職業價值觀等信息,便無法做出真正適合自身職業發展的規劃,導致畢業後難以選擇到適合自己的崗位;其次由於沒有規劃好之後的道路,在大學期間容易產生迷茫情緒,不知道該從哪些方面充實自己,積累經驗,對於專業課程的學習缺少動機,學習積極性不夠,對規劃產生迷茫心理。
(二)求職、就業中問題。
1.綜合素質呈下降趨勢。
通過調研法和對比法,得出了大學生綜合素質呈下降的趨勢。從現階段的大學生心理素質和承受能力研究中,許多大學生處於交際狀況不佳、團隊協作能力較差的情況;有的有極其嚴重的心理疾病、狹隘、自私心理,甚至存在暴力、自殺傾向等,使得高校的大學生素質整體走下坡路。
2.入職準備不足。
大學生就業難的重要因素之一是自身入職準備不足,有學者對參加應聘的大學生進行採訪,有很大一部分的學生對所要去的企業竟然一點也不了解。另外,求職途徑狹窄,方向不准。不少大學生選擇到人才交流會「廣泛撒網」,或希望通過熟人找關係獲得工作,沒有針對自己的切實優勢,通過重點了解用人單位實際需求情況,提高就業率。
3.存在不誠信現象。
許多畢業生為了能夠成功應聘,不惜偽造學歷、證書、甚至履歷造假。大學期間沒有努力爭取榮譽,考取相應證書,而是通過投機取巧的方式獲得企業信任,在工作後,能力不足情況突出,被企業發現造假,對大學畢業生整體形象造成一定的損害。
(三)職場問題較多。
1.社會實踐能力較差,難以適應社會需要。
一方面,在大學的學習過程中,學校多隻提供專業知識的傳授,對於內容的操作性,沒有相應的課程用來實踐,學生對於專業的理解只停留在理論層面;學生有做兼職和實習的意願,但選擇的項目往往與最終的職業無關,盲目且沒有目標性;另一方面,許多高校出於對安全的考慮,禁止學生外出兼職或實習,最終導致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較差,難以適應社會需求。
2.職業發展規劃欠缺,缺乏適應社會的自信心。
大學生對於職業生涯的發展規律不夠了解,職業發展要經過職業覺知期、職業聚焦期、職業沉澱期,最後到達職業釋放期。即使在畢業時能順利就業,不代表能夠很好地適應工作,並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職業發展道路。
3.社會交往能力差。
風雲變幻的職場,沒有了校園裡的同學情誼,更多的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職場規則,與多數同事僅是工作上的關係,怎樣在與學校社交大不相同的職場清晰社交顯規則和潛規則,是一個需要學習和鍛鍊的技術。
而大學生初入社會,沒有人指點,延續著大學時的社交技巧,在職場中無法適應,對於職場的認知多為爾虞我詐、勾心鬥角,不能接受價值觀的多元化,對許多現象不能很好理解,從而產生厭惡和焦慮。
(四)大學畢業生社會適應能力差的原因。
1.高校軟、硬體教育資源的相應不足 一是高校軟硬體教學資源更多針對期專業知識和技能,而對於大學生自身就業技能的培養十分欠缺,學校雖然有畢業前的技能培訓,但是在沒有很好改變職業觀念和心態前提下的技能培訓只能是應試教育式的功利培訓,這使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更像是一個求職工具,離我們想像的職業自覺有不小距離。
二是學校組織的實踐較少,雖然有一些社會實踐及實習,但是大學生的目標性較弱或是過於偏重追求金錢,學校不能提供較為正確的精神引導,導致達不到實踐目的。
三是不少學校對大學生的管理過於偏向於行為管理,而針對大學生的內心成長相對缺乏,甚而對於社會化職業化與學校當下管理模式的矛盾未能較好對大學生進行梳理。
2.高校擇業教育和就業指導工作流於形式。
一是自身職業定位模糊,雖然學校設有職業生涯規劃專業,但是缺乏職業及社會豐富場景感知,大多數大學生對自身職業定位相當模糊,並在面對真實職業環境時表現為相對單純很多。
二是面臨擇業,許多大學生未得到專業的指導,一心選擇考研,有逃避就業的傾向,雖然當時流入社會的就業壓力因此減小,當研究生畢業時,會進入當期的就業壓力中,報考研究生的就業直接壓力不明顯到考研增加的現象說明就業競爭增加也是導致應屆畢業生就業困難、社會適應能力差的一個原因。
3.父母對孩子的期待與大學生成長規律矛盾。
大學生父母對大學生的職業期待與其自身發展存在矛盾,大多數父母希望孩子安穩,忽略了整體考慮大學生自身成長各階段需要完成的成長目標。
二、學者提出的解決辦法
(一)在學校教育層面。
學者李雙認為,高校應更新教育觀念,提升大學生人際關係處理能力和受挫、抗挫能力。學者學軍認為應通過溝通訓練、心理輔導、認知訓練、「三自」教育、學習方法訓練、實踐等途徑,提高大學生的人際交往、抗挫、認知、獨立生活學習和應變能力。
學者康湧泉提出,通過團隊建設,培養學生社交能力;通過提升抗挫折能力來提升心理素質;加強思政教育,提高學生的思想素質;加強課程學習,提高專業素養;加強實踐,提升實操水平。
學者呂新認為,強健體魄,多參加體育運動尤為重要。學生在體育運動中可以提高合作、競爭、團隊意識、溝通交往等能力。
黃娟則指出,素質拓展訓練不僅適用於企業培訓,更有利於培養大學生的健康人格,加強心理素質,提高團隊精神及合作意識,不失為培養社會適應能力的好方法。
鄭祥專提出重建認知結構的策略,依託積極心理學理論,構建高層次的人生觀、價值觀,淡化人生境遇,提升受挫能力,從而人際關係和諧,社會適應力得到提升。此外施永青提出高校全面構建新型人才培養體系,密切聯繫企業,加強職涯規劃與就業指導,廣開就業渠道。
(二)個人層面。
從大學生角度,王雁認為,大學生要有自覺提升自身社會適應能力的認知,客觀認識自我,還要培養正確的社會認知,再次,要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此外遇到問題積極向專業人士尋求幫助。
此外,唐朝華認為,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需要時間的積累,校方需耐心分階段引導,學生需要調整好心態積極準備,提升人格、知識、能力各方面的素養;積極了解社會,有意識地向社會靠近;從多渠道獲得信息,優化知識結構,加強實踐,強化創新意識。
三、結語
大學生在適應社會時問題層出,相關理論有一定借鑑意義,但缺少較成熟的並在一定範圍內得到實踐檢驗的方法;實操中,高校對於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指導與實施存在過於理論化、形式化、片面等不足,未形成配套的訓練體系。
參考文獻:
[1]許木珠.高校大學生常見異常心理及應對策略的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8(5)。
[2]李衛平.大學生社會適應問題研究綜述[j].河南商業高等專科學校校報,2011(24)。
關鍵詞: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階段問題;解決方案。
一、目前大學生所面臨現狀及其原因分析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節奏越來越快,在校大學生也面臨著越來越大的來自各方面的壓力,近幾年,高校學生出現心理問題情況不容樂觀:社交障礙或困難,宿舍氛圍緊張,甚至產生肢體衝突;戀愛心理脆弱,因為失戀導致一蹶不振甚至自殺現象屢見不鮮;學習沒有動力,對所學專業不感興趣,掛科留級甚至退學現象不絕;不了解社會,對進入社會產生焦慮,一邊渴望能夠大有可為,一邊逃避不敢面對現實;對學校、老師不能辨證認知,帶有抱怨等情緒,行為較為極端,不能很好地適應大學生活等各類心理問題困擾著高校學生。筆者通過調研文獻及實地訪談,了解到目前大學生存在較多的問題。
(一)初入大學。
1.認知能力較差。
不能正確評價自我、他人以及新的學校和社會環境。因為高考前的埋頭苦幹,應試教育的苑囿,導致學生無暇抬頭顧及教材以外的世界,學生容易高估自己的能力,希望從現實中能夠得到較高的認可和回報,現實的落差導致內心失衡。
2.學習心理壓力導致異常心理。
由於在高考前的學習階段,不少學校、老師、家長都不正確地灌輸拚命考上大學、考上大學就可以拚命玩的思想,導致大學生在面對大學期間的掛科現象產生心理異常。各類課程、專業考試的壓力使學生緊張、擔憂,嚴重時影響學生考試中的正常發揮,甚至由於考試不及格會帶給學生挫敗感,這些都不利於高校大學生的心理健康。
3.缺乏有效的學習方法和自主學習能力。
目前中國高考前的學習許多都是題海戰術,學生都是按照學校老師的要求,背書、做題,自主性較差。上大學後,除了上課,學生學習基本屬於自我管理模式,沒有人再像高中一樣監督學習,學習與否全憑自覺。許多學生認為進入大學終於可以放鬆,便不再努力學習,考試前複習多靠突擊,沒有真才實學;還有學生學習認真努力,但缺乏高效的方法,導致努力學習但成績平平。
4.網絡依賴異常心理。
當今社會網際網路高速發展,有的學生由於現實生活中的孤獨感,沉迷於網絡虛擬空間.尋找自身心理上的滿足和慰藉,對網絡上相識的好友產生好感,這樣會使他們更加孤立,遠離現實世界,這其中不乏一些不法分子比如傳銷、校園貸、賭球、愛滋病、校園欺凌等,利用大學生的單純進行網絡欺詐,對高校大學生的身心發展和財產安全造成損害。
5.規劃的迷茫心理。
大學生對自身和社會的雙重認識嚴重不足導致多重問題:職業生涯規劃是一個連續的、長期發展的過程,對於畢業時的就業決策也不是單一事件,而是一個過程。在校內,無法了解自身職業興趣、職業性格、職業價值觀等信息,便無法做出真正適合自身職業發展的規劃,導致畢業後難以選擇到適合自己的崗位;其次由於沒有規劃好之後的道路,在大學期間容易產生迷茫情緒,不知道該從哪些方面充實自己,積累經驗,對於專業課程的學習缺少動機,學習積極性不夠,對規劃產生迷茫心理。
(二)求職、就業中問題。
1.綜合素質呈下降趨勢。
通過調研法和對比法,得出了大學生綜合素質呈下降的趨勢。從現階段的大學生心理素質和承受能力研究中,許多大學生處於交際狀況不佳、團隊協作能力較差的情況;有的有極其嚴重的心理疾病、狹隘、自私心理,甚至存在暴力、自殺傾向等,使得高校的大學生素質整體走下坡路。
2.入職準備不足。
大學生就業難的重要因素之一是自身入職準備不足,有學者對參加應聘的大學生進行採訪,有很大一部分的學生對所要去的企業竟然一點也不了解。另外,求職途徑狹窄,方向不准。不少大學生選擇到人才交流會「廣泛撒網」,或希望通過熟人找關係獲得工作,沒有針對自己的切實優勢,通過重點了解用人單位實際需求情況,提高就業率。
3.存在不誠信現象。
許多畢業生為了能夠成功應聘,不惜偽造學歷、證書、甚至履歷造假。大學期間沒有努力爭取榮譽,考取相應證書,而是通過投機取巧的方式獲得企業信任,在工作後,能力不足情況突出,被企業發現造假,對大學畢業生整體形象造成一定的損害。
(三)職場問題較多。
1.社會實踐能力較差,難以適應社會需要。
一方面,在大學的學習過程中,學校多隻提供專業知識的傳授,對於內容的操作性,沒有相應的課程用來實踐,學生對於專業的理解只停留在理論層面;學生有做兼職和實習的意願,但選擇的項目往往與最終的職業無關,盲目且沒有目標性;另一方面,許多高校出於對安全的考慮,禁止學生外出兼職或實習,最終導致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較差,難以適應社會需求。
2.職業發展規劃欠缺,缺乏適應社會的自信心。
大學生對於職業生涯的發展規律不夠了解,職業發展要經過職業覺知期、職業聚焦期、職業沉澱期,最後到達職業釋放期。即使在畢業時能順利就業,不代表能夠很好地適應工作,並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職業發展道路。
3.社會交往能力差。
風雲變幻的職場,沒有了校園裡的同學情誼,更多的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職場規則,與多數同事僅是工作上的關係,怎樣在與學校社交大不相同的職場清晰社交顯規則和潛規則,是一個需要學習和鍛鍊的技術。
而大學生初入社會,沒有人指點,延續著大學時的社交技巧,在職場中無法適應,對於職場的認知多為爾虞我詐、勾心鬥角,不能接受價值觀的多元化,對許多現象不能很好理解,從而產生厭惡和焦慮。
(四)大學畢業生社會適應能力差的原因。
1.高校軟、硬體教育資源的相應不足 一是高校軟硬體教學資源更多針對期專業知識和技能,而對於大學生自身就業技能的培養十分欠缺,學校雖然有畢業前的技能培訓,但是在沒有很好改變職業觀念和心態前提下的技能培訓只能是應試教育式的功利培訓,這使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更像是一個求職工具,離我們想像的職業自覺有不小距離。
二是學校組織的實踐較少,雖然有一些社會實踐及實習,但是大學生的目標性較弱或是過於偏重追求金錢,學校不能提供較為正確的精神引導,導致達不到實踐目的。
三是不少學校對大學生的管理過於偏向於行為管理,而針對大學生的內心成長相對缺乏,甚而對於社會化職業化與學校當下管理模式的矛盾未能較好對大學生進行梳理。
2.高校擇業教育和就業指導工作流於形式。
一是自身職業定位模糊,雖然學校設有職業生涯規劃專業,但是缺乏職業及社會豐富場景感知,大多數大學生對自身職業定位相當模糊,並在面對真實職業環境時表現為相對單純很多。
二是面臨擇業,許多大學生未得到專業的指導,一心選擇考研,有逃避就業的傾向,雖然當時流入社會的就業壓力因此減小,當研究生畢業時,會進入當期的就業壓力中,報考研究生的就業直接壓力不明顯到考研增加的現象說明就業競爭增加也是導致應屆畢業生就業困難、社會適應能力差的一個原因。
3.父母對孩子的期待與大學生成長規律矛盾。
大學生父母對大學生的職業期待與其自身發展存在矛盾,大多數父母希望孩子安穩,忽略了整體考慮大學生自身成長各階段需要完成的成長目標。
二、學者提出的解決辦法
(一)在學校教育層面。
學者李雙認為,高校應更新教育觀念,提升大學生人際關係處理能力和受挫、抗挫能力。學者學軍認為應通過溝通訓練、心理輔導、認知訓練、「三自」教育、學習方法訓練、實踐等途徑,提高大學生的人際交往、抗挫、認知、獨立生活學習和應變能力。
學者康湧泉提出,通過團隊建設,培養學生社交能力;通過提升抗挫折能力來提升心理素質;加強思政教育,提高學生的思想素質;加強課程學習,提高專業素養;加強實踐,提升實操水平。
學者呂新認為,強健體魄,多參加體育運動尤為重要。學生在體育運動中可以提高合作、競爭、團隊意識、溝通交往等能力。
黃娟則指出,素質拓展訓練不僅適用於企業培訓,更有利於培養大學生的健康人格,加強心理素質,提高團隊精神及合作意識,不失為培養社會適應能力的好方法。
鄭祥專提出重建認知結構的策略,依託積極心理學理論,構建高層次的人生觀、價值觀,淡化人生境遇,提升受挫能力,從而人際關係和諧,社會適應力得到提升。此外施永青提出高校全面構建新型人才培養體系,密切聯繫企業,加強職涯規劃與就業指導,廣開就業渠道。
(二)個人層面。
從大學生角度,王雁認為,大學生要有自覺提升自身社會適應能力的認知,客觀認識自我,還要培養正確的社會認知,再次,要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此外遇到問題積極向專業人士尋求幫助。
此外,唐朝華認為,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需要時間的積累,校方需耐心分階段引導,學生需要調整好心態積極準備,提升人格、知識、能力各方面的素養;積極了解社會,有意識地向社會靠近;從多渠道獲得信息,優化知識結構,加強實踐,強化創新意識。
三、結語
大學生在適應社會時問題層出,相關理論有一定借鑑意義,但缺少較成熟的並在一定範圍內得到實踐檢驗的方法;實操中,高校對於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指導與實施存在過於理論化、形式化、片面等不足,未形成配套的訓練體系。
參考文獻:
[1]許木珠.高校大學生常見異常心理及應對策略的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8(5)。
[2]李衛平.大學生社會適應問題研究綜述[j].河南商業高等專科學校校報,20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