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者》當影視作品要塑造歷史偉人的時候,很容易陷入一種「刻板印象」中,這就好比我們腦海里的李大釗一直就是印在歷史課本里的戴著眼鏡留著鬍子正襟危坐的黑白畫像中的人物,旁邊短短几句話,李大釗,字守常,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先驅。而《革命者》屬實給了我很大的驚喜,兩個小時中,仿佛真的穿梭回那個時空,真真正正地接觸到了有血有肉的李大釗。
影片使用非線性敘事的方法,從李大釗先生絞刑前38小時開始展開敘事,多次閃回,通過不同人的視角,慢慢勾勒出李大釗先生生前的革命之路,也塑造出一個豐富立體的「革命者」形象。
現在我們看來,李大釗先生是一位革命先烈、歷史偉人。但那個時候的他,日常生活中的他是北大教授,也是丈夫、父親,是坐在街邊和陳獨秀吃小籠包的人,是先擦擦手再拿新書的文人。他一生都在讀書、學習,致力於傳播馬克思主義,他知道只有先從思想上獨立起來、強大起來,才能救中國,所以他見到小孩子都問一句:「讀過書嗎?會寫字嗎?將來想做什麼?」?
單靠一張嘴,一根筆桿子,真的能說服越來越多的人加入革命隊伍中嗎?當每次李大釗帶領民眾抗議、爭奪主權,鏡頭掃過群眾的時候,我都在想,或許群眾們並不只是聽大釗先生喊喊口號,而是或多或少都和李大釗先生有過接觸,了解他的為人,除了想要爭奪自己的權益,也是真真正正被大釗先生的純粹和堅毅打動著。
比如賣報童阿晨,大釗先生吃早餐也隨手塞給他一根油條,跟他說「好好賺錢,將來讓妹妹也讀書」;比如給澡堂打雜的孤兒慶子,大釗先生在窗戶上寫下的「天」字,是他認識的第一個字;比如當年北大的學生們,坐在大釗先生的課堂里聽他讀書講課,也跟著大釗先生下地幹活,收麥子割穗子,感受「人民」的力量。
電影通過不同人的視角、不同的事件,像拼圖一樣拼出一個鮮活的李大釗。而「革命者」形容的又不僅僅是李大釗,說的是也無數為中國民族事業拋頭顱灑熱血的人們。影片中有這麼一個片段,當年在大眾澡堂和大釗先生相遇的小孩,如今已經加入革命隊伍,獄中相見,他飽含熱淚對李大釗先生說:「我現在是一名中共黨員了。」大釗先生緩緩抬起頭,只重複著那個字:「好,好。」。
慶子雖然是虛構的人物,但最後這段交流卻是神來之筆。大釗先生活了38歲,頭髮還沒白就為了革命事業獻身,身處黑暗中卻面向著光,慶子代表的是千千萬後來追隨大釗先生腳步的革命者們,他們繼續投身於共產黨的建設中,而「我現在是一名中共黨員了」短短一句話的力量,讓大釗先生能夠懷著希望和力量赴死。
實際上,我腦海里有關主旋律電影的回憶,大多都是幾十個人坐在班級里,拿出兩節自習課的時間「完成任務」式觀影。但近幾年的主旋律電影製作越來越用心,《革命者》除了講述故事,電影的光影、鏡頭都極富詩意,比如監獄中的一個鏡頭,在即將赴死的最後時刻,李大釗從容地坐在椅子上,緩緩地轉過身,昏暗的牢籠中打下一束光,落在大釗先生身上,將開頭的「背黑暗而向光明」做了直接的影像化表達,張頌文飾演的大釗先生此時眼神中的不屈和從容也著實有著打動人心的力量。
李大釗從容地坐在椅子上,緩緩地轉過身,昏暗的牢籠中打下一束光,落在大釗先生身上,將開頭的「背黑暗而向光明」做了直接的影像化表達,張頌文飾演的大釗先生此時眼神中的不屈和從容也著實有著打動人心的力量。
再比如講述蔣介石反革命政變的一段,京劇的鼓點配合鏡頭的閃回,將整個事件講述的乾脆又利落,同時也塑造了一個我們從未見過的蔣介石形象。電影逐漸擺脫塑造刻板的人物,我們也在逐漸擺脫對主旋律的刻板印象。
以前並不愛學歷史,我沒辦法把不同的年份和不同的重大歷史事件一一對應,即使畫了無數遍的時間軸我也很難了解到那些年代、那些先輩們到底經歷了什麼。僅靠課本上的文字、幾張黑白照片去了解歷史總是略顯單薄。不過看完革命者,突然體會到或許隨手翻過歷史書的某一頁,隨筆畫的書上的某一句「重點」,就是曾經那些人的一生。透過螢幕,我仿佛能夠觸摸到百年前的那段歷史,也更願意重新再仔仔細細地翻開書看看那一字一句到底是怎麼描寫的這些人物,更願意去了解他們經歷的人生,或許這也是影像的魅力所在?
民國是一個黑暗腐朽的時代,而民國浪漫的地方在於有那麼一群人心中始終有光明,有解放中國的理想,民國浪漫再有那麼一批能夠撕破黑暗的革命者。最近改編版的《錯位時空》到處都能聽到,「我仰望你看過的星空,穿過百年時空再相逢」,這句歌詞大概就是我觀影之後的心情。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大道理不要講太多,用魯迅的一句話來總結:「願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
最近改編版的《錯位時空》到處都能聽到,「我仰望你看過的星空,穿過百年時空再相逢」,這句歌詞大概就是我觀影之後的心情。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大道理不要講太多,用魯迅的一句話來總結:「願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
影片使用非線性敘事的方法,從李大釗先生絞刑前38小時開始展開敘事,多次閃回,通過不同人的視角,慢慢勾勒出李大釗先生生前的革命之路,也塑造出一個豐富立體的「革命者」形象。
現在我們看來,李大釗先生是一位革命先烈、歷史偉人。但那個時候的他,日常生活中的他是北大教授,也是丈夫、父親,是坐在街邊和陳獨秀吃小籠包的人,是先擦擦手再拿新書的文人。他一生都在讀書、學習,致力於傳播馬克思主義,他知道只有先從思想上獨立起來、強大起來,才能救中國,所以他見到小孩子都問一句:「讀過書嗎?會寫字嗎?將來想做什麼?」?
單靠一張嘴,一根筆桿子,真的能說服越來越多的人加入革命隊伍中嗎?當每次李大釗帶領民眾抗議、爭奪主權,鏡頭掃過群眾的時候,我都在想,或許群眾們並不只是聽大釗先生喊喊口號,而是或多或少都和李大釗先生有過接觸,了解他的為人,除了想要爭奪自己的權益,也是真真正正被大釗先生的純粹和堅毅打動著。
比如賣報童阿晨,大釗先生吃早餐也隨手塞給他一根油條,跟他說「好好賺錢,將來讓妹妹也讀書」;比如給澡堂打雜的孤兒慶子,大釗先生在窗戶上寫下的「天」字,是他認識的第一個字;比如當年北大的學生們,坐在大釗先生的課堂里聽他讀書講課,也跟著大釗先生下地幹活,收麥子割穗子,感受「人民」的力量。
電影通過不同人的視角、不同的事件,像拼圖一樣拼出一個鮮活的李大釗。而「革命者」形容的又不僅僅是李大釗,說的是也無數為中國民族事業拋頭顱灑熱血的人們。影片中有這麼一個片段,當年在大眾澡堂和大釗先生相遇的小孩,如今已經加入革命隊伍,獄中相見,他飽含熱淚對李大釗先生說:「我現在是一名中共黨員了。」大釗先生緩緩抬起頭,只重複著那個字:「好,好。」。
慶子雖然是虛構的人物,但最後這段交流卻是神來之筆。大釗先生活了38歲,頭髮還沒白就為了革命事業獻身,身處黑暗中卻面向著光,慶子代表的是千千萬後來追隨大釗先生腳步的革命者們,他們繼續投身於共產黨的建設中,而「我現在是一名中共黨員了」短短一句話的力量,讓大釗先生能夠懷著希望和力量赴死。
實際上,我腦海里有關主旋律電影的回憶,大多都是幾十個人坐在班級里,拿出兩節自習課的時間「完成任務」式觀影。但近幾年的主旋律電影製作越來越用心,《革命者》除了講述故事,電影的光影、鏡頭都極富詩意,比如監獄中的一個鏡頭,在即將赴死的最後時刻,李大釗從容地坐在椅子上,緩緩地轉過身,昏暗的牢籠中打下一束光,落在大釗先生身上,將開頭的「背黑暗而向光明」做了直接的影像化表達,張頌文飾演的大釗先生此時眼神中的不屈和從容也著實有著打動人心的力量。
李大釗從容地坐在椅子上,緩緩地轉過身,昏暗的牢籠中打下一束光,落在大釗先生身上,將開頭的「背黑暗而向光明」做了直接的影像化表達,張頌文飾演的大釗先生此時眼神中的不屈和從容也著實有著打動人心的力量。
再比如講述蔣介石反革命政變的一段,京劇的鼓點配合鏡頭的閃回,將整個事件講述的乾脆又利落,同時也塑造了一個我們從未見過的蔣介石形象。電影逐漸擺脫塑造刻板的人物,我們也在逐漸擺脫對主旋律的刻板印象。
以前並不愛學歷史,我沒辦法把不同的年份和不同的重大歷史事件一一對應,即使畫了無數遍的時間軸我也很難了解到那些年代、那些先輩們到底經歷了什麼。僅靠課本上的文字、幾張黑白照片去了解歷史總是略顯單薄。不過看完革命者,突然體會到或許隨手翻過歷史書的某一頁,隨筆畫的書上的某一句「重點」,就是曾經那些人的一生。透過螢幕,我仿佛能夠觸摸到百年前的那段歷史,也更願意重新再仔仔細細地翻開書看看那一字一句到底是怎麼描寫的這些人物,更願意去了解他們經歷的人生,或許這也是影像的魅力所在?
民國是一個黑暗腐朽的時代,而民國浪漫的地方在於有那麼一群人心中始終有光明,有解放中國的理想,民國浪漫再有那麼一批能夠撕破黑暗的革命者。最近改編版的《錯位時空》到處都能聽到,「我仰望你看過的星空,穿過百年時空再相逢」,這句歌詞大概就是我觀影之後的心情。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大道理不要講太多,用魯迅的一句話來總結:「願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
最近改編版的《錯位時空》到處都能聽到,「我仰望你看過的星空,穿過百年時空再相逢」,這句歌詞大概就是我觀影之後的心情。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大道理不要講太多,用魯迅的一句話來總結:「願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