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地處秦巴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的「深度貧困核心區」,是全省脫貧攻堅的主要戰區,全市10縣區均為貧困縣,其中有4個深度貧困縣,「十二五」以來累計減貧超過55萬人,截止2018年底,全市還有貧困村845個、貧困人口26.96萬人,貧困發生率10.5%,貧困人口數量、貧困發生率均居全省第一。近年來,安康市聚焦「追趕超越、綠色崛起」發展總綱,堅持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把「三農」工作放在重中之重,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夯實農業發展基礎,紮實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農村社會和諧穩定,農民幸福感獲得感不斷增強,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奠定了良好基礎。
一、樹立新理念,搶抓鄉村振興戰略發展機遇。
科學謀劃繪製規劃「戰略圖」。把打贏脫貧攻堅戰作為鄉村振興的首場戰役,安康市出台了《關於大力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戰略深度融合的意見》,精心編制了《安康市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規劃(2018-2022年)》,進一步明確了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的工作目標和重點任務。同時研究制定鄉村振興《行動方案》,制定相應的規劃和行動計劃,抓緊組織實施一批重大項目,讓鄉村振興戰略在安康落地生根。
聚焦農村做實發展「好項目」。把項目建設作為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紮實開展「追趕超越·項目攻堅年」各項活動,實施「千億投資」工程,圍繞鄉村振興重點任務,組織實施220個重點建設項目、100個前期工作項目;策劃推介ppp項目86個,總投資1000億元。2018年市級重點建設項目總投資比去年增長76%,128個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試點示範村建設項目完成投資9193萬元。爭取中省預算內投資,用於支持循環產業發展、園區改造提升、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的資金高達90%以上,極大改善了農村基礎設施條件。
統籌兼顧打贏脫貧「攻堅戰」。把打贏脫貧攻堅戰作為鄉村振興的前提條件和優先任務,加強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機銜接、相互促進,既不降低標準,也不弔高胃口,著力提高脫貧攻堅質量水平,確保到今年,實現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越線」,貧困村全部脫貧「銷號」,10個扶貧開發重點縣全部「摘帽」,為鄉村振興發展奠定堅實基礎。2018年全市農村「三變」改革帶動7.7萬戶貧困戶受益,18.48萬貧困人口脫貧退出,鎮坪整縣脫貧摘帽。
因地制宜改善發展「硬支撐」。把完善基礎設施建設作為補齊鄉村振興的短板,去年以來,全市實施安全飲水工程865處,解決58萬人飲水安全問題。發展高效節水灌溉面積5.5萬畝,實施農村水電增效擴容改造和農村小水電扶貧試點項目28處,完成中小河流治理50公里。完成電網基本建設項目104個。加快「農村四好路」建設,實現了建制鎮通油路、建制村通公路全覆蓋,95%建制村通客運班車。實施「寬頻鄉村」示範工程,縣城區寬頻用戶平均接入速率達20mbps,80%的行政村實現光纖到村。4g網絡實現城鄉全覆蓋。
二、搭建新載體,在推進五個振興上下功夫。
以振興產業為重點,厚植鄉村振興新優勢。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按照「一產打基礎、二產做支撐、三產為龍頭」發展策略,大力發展休閒農業和農產品加工業,規劃創建一批生態休閒園區(農莊)、田園綜合體和農產品加工示範園,著力實施產業覆蓋融合行動。截至2018年底,全市建設各類現代農業園區891個,其中省級36個、市級338個。堅持用工業化理念謀劃農業,用產業化手段推動農業,著力夯實鄉村振興的產業基礎,研究制定了全市發展生豬、茶業、魔芋、核桃、生態漁業五大特色產業《實施意見》和《五年行動計劃》,通過做強市場主體、建立發展基金、提升產品品質、強化科技研發、建立營銷體系等措施,全產業鏈打造安康富硒產業集群。全市魔芋種植面積達到40.2萬畝,面積、產量、加工能力均占全省第一、全國十分之一。魔芋產業發展「安康模式」向全國推廣。全市發展茶園面積89.5萬畝,生豬年出欄300萬頭,生豬規模養殖場和科技水平全省第一。
以人才振興為支撐,激活鄉村振興新動能。面對先進管理人才和實用技術人員缺乏的現狀,市委、市政府不斷增強管理人才和技術人員的培養、引進、使用力度,依託縣區職教中心和農廣校,發展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辦好面向地方現代農業、特色農業和產業發展的涉農專業。創新鄉村人才培育引進使用機制,研究制定鼓勵城市專業人才參與鄉村振興、外出務工人員回鄉創業的政策。全市各類企業直接吸納貧困人口就業近萬人,891個現代農業園區培育新型職業農民8100多人,帶動貧困群眾3.3萬人;19個縣域工業集中區吸納就業7.4萬人,其中貧困人口6500人。依託移民搬遷集中安置社區,培育「新社區工廠」328家,吸納貧困戶就業近4500餘人。
以文化振興為靈魂,培樹鄉村振興新風尚。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以「誠孝儉勤和」新民風建設為重點,安康市深入挖掘農耕文化蘊含的優秀思想、人文精髓和道德規範,印發《關於大力推進新民風建設的實施意見》,落實7個配套方案,從政策層面到操作層面對新民風建設工作進行細化和夯實。全市所有行政村(社區)組建了道德評議會,累計樹立正面典型6290例,幫教轉化2528例,734戶群眾主動退出貧困戶。建立紅白理事會、村民議事會、道德評議會、禁毒禁賭會,全市城鄉紅白喜事辦酒席減少了三分之二。總結推廣漢陰沈氏、白河黃氏嵐皋杜氏」等12部家訓家規。深入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全市評選「最美家庭」8000餘戶,上榜「中國好人」38人、「陝西好人」80人,榮獲全國道德模範提名獎3人、全國文明家庭1個、全國文明單位18個、全國文明村鎮13個。
以生態振興為基礎,提升鄉村振興新品質。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使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幸福家園。推進農業綠色循環發展,加快實施漢濱區、漢陰縣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整縣推進項目,強化農業廢棄物資源利用。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落實好《安康市美麗鄉村建設示範鎮村創建標準》,結合陝南移民搬遷工程和美麗鄉村建設,全面完成1330個農村新型社區建設任務。加強鄉村生態環境建設,推進綠化造林和退耕還林,保護好山脈、森林、水系、濕地等生態資源。截至目前,全市森林面積達到2294萬畝,森林覆蓋率65%,居全省第二位。全市建成中、省、市生態鎮村881個,創建全國鄉村旅遊模範村3個、省級特色旅遊名鎮11個、省級鄉村旅遊示範村24個。
以組織振興為保障,彰顯鄉村振興新作為。大力實施「基層黨建六大提升行動」,全面落實「支部+x+貧困戶」工作機制,以加強村級黨組織、帶頭人隊伍和黨員隊伍建設為重點,紮實推進村級黨組織標準化建設,持續推進軟弱渙散黨組織整頓,率先在全省完成村「兩委」換屆,整頓提升159個軟弱渙散黨組織,創建24個省級、426個市級示範村。按照「把黨組織建在產業鏈上」的思路,推廣石泉、白河「一產業一協會、一協會一支部」經驗,通過建立村企聯合黨支部、產業黨小組等方式,實現村級黨組織引領、企業黨組織帶動、產業黨小組示範、骨幹黨員帶頭、貧困群眾參與的產業發展格局。
三、迎接新挑戰,聚力打好鄉村振興攻堅戰。
以鄉村振興為目標,不斷推進脫貧攻堅工作,全市農村面貌發生了可喜的變化,農民收入持續提升,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一是發展底子薄,產業發展受限,要同時解決305萬人的生存與發展和2019年11.32萬戶的脫貧問題,生態保護和農村發展壓力巨大,脫貧攻堅仍然是當前最為關注的重點。二是受土地資源、交通、環境等因素影響,農民收入存在差距,收入增速趨緩。千百年來農村「亂堆亂放、亂潑亂倒」的生活習慣,短時間內很難徹底改變,農村環境整治和美麗鄉村建設任重道遠。三是全市農業產業發展仍處在轉型起步的關鍵時期,畜牧、茶葉、魔芋、核桃、生態漁業等特色產業雖初具規模,但整體發展方式仍比較粗放,產業布局不優,產業集約化、產品技術化程度偏低,農業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農業效益總體偏低。四是農民思想認識還不到位,對政策扶持依賴度高,內動發展動力不足,封建迷信、薄養厚葬等現象不同程度存在,實現鄉風文明和管理民主的任務艱巨。
按照中省對鄉村振興戰略的部署,結合全市鄉村振興基礎和脫貧攻堅實際,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對策建議。
一是推動規劃落地實施。以全市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規劃》為總綱,推進《行動方案》落地實施,進一步把規劃涉及的重大政策、重大工程、重大項目落到實處。以農村垃圾、污水治理和庭院環境為重點,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實現主要水源地、農村集中居住生活垃圾污水有效治理。加快推進貧困村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大農村垃圾、污水、廁所等項目支持力度,著力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
二是狠抓項目策劃包裝。圍繞農村特色優勢產業、農村面源污染治理、生態環境保護、社會民生等重點領域,認真策劃包裝一批重大項目,建立動態管理項目庫,積極爭取中省專項資金支持。聚焦農村重大產業項目,創新陝南循環發展和蘇陝扶貧協作資金使用方式,重點支持主導產業全產業鏈發展、園區基礎設施改造提升、創新驅動協同推進試點和一縣一業發展壯大。支持涉農創新平台建設,推進科技創新資源加速向涉農領域轉化。
三是強化農業產業支撐。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抓實抓強茶葉、魔芋、生豬、核桃、絞股藍、厚朴、杜仲、木瓜等產業基地建設,促進產業發展向技術鏈和價值鏈的高端不斷攀升。唱響「中國硒谷·生態安康」地域品牌,繼續爭取把富硒產業上升為省級發展戰略,深入推進特色農產品品牌整合,支持農產品區域品牌創建,加快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溯源體系,把食品安全落實到一企一業、一品一單,持續提高農業創新力、競爭力和全要素生產率。
四是加強農村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實施「萬名能工巧匠」工程,培育和認定一批「土專家」「田秀才」,扶持一批農業職業經理人、經紀人。實施農業科研領軍人才和農技服務特聘計劃。建立自主培養與人才引進相結合,學歷教育、技能培訓、實踐鍛鍊等多種方式並舉的人才資源開發機制。以鄉村手工業、建築業和民間文藝為重點,開展「金州工匠」評選,梯次培養一批技藝精湛、紮根農村、熱愛鄉土的鄉村工匠、文化能人和非遺傳承人。
五是堅持不懈開展鄉村治理。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堅持以村黨支部為核心,建立和修訂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村規民約,充分發揮村民會議、村民代表會議、村務協商會等作用,推行以村級自治平台為支撐的漢陰「三線兩化一平台」的農村社會治理模式,推廣旬陽「黨建引領三治融合」基層治理模式,讓農民自己「說事、議事、主事」,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
六是做好扶貧政策有序銜接。促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要促進各項政策之間相互協調。一方面,抓緊對現有扶貧政策進行梳理,該保留的保留、調整的調整、該接續的接續,確保不因政策變動影響脫貧成效;另一方面,要調整優化現有農業農村發展政策,強化鄉村振興戰略規劃引領,留出政策接口和緩衝期,凝聚發展合力,不斷提高廣大群眾參與熱情,打好鄉村振興攻堅戰、持久戰。
一、樹立新理念,搶抓鄉村振興戰略發展機遇。
科學謀劃繪製規劃「戰略圖」。把打贏脫貧攻堅戰作為鄉村振興的首場戰役,安康市出台了《關於大力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戰略深度融合的意見》,精心編制了《安康市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規劃(2018-2022年)》,進一步明確了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的工作目標和重點任務。同時研究制定鄉村振興《行動方案》,制定相應的規劃和行動計劃,抓緊組織實施一批重大項目,讓鄉村振興戰略在安康落地生根。
聚焦農村做實發展「好項目」。把項目建設作為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紮實開展「追趕超越·項目攻堅年」各項活動,實施「千億投資」工程,圍繞鄉村振興重點任務,組織實施220個重點建設項目、100個前期工作項目;策劃推介ppp項目86個,總投資1000億元。2018年市級重點建設項目總投資比去年增長76%,128個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試點示範村建設項目完成投資9193萬元。爭取中省預算內投資,用於支持循環產業發展、園區改造提升、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的資金高達90%以上,極大改善了農村基礎設施條件。
統籌兼顧打贏脫貧「攻堅戰」。把打贏脫貧攻堅戰作為鄉村振興的前提條件和優先任務,加強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機銜接、相互促進,既不降低標準,也不弔高胃口,著力提高脫貧攻堅質量水平,確保到今年,實現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越線」,貧困村全部脫貧「銷號」,10個扶貧開發重點縣全部「摘帽」,為鄉村振興發展奠定堅實基礎。2018年全市農村「三變」改革帶動7.7萬戶貧困戶受益,18.48萬貧困人口脫貧退出,鎮坪整縣脫貧摘帽。
因地制宜改善發展「硬支撐」。把完善基礎設施建設作為補齊鄉村振興的短板,去年以來,全市實施安全飲水工程865處,解決58萬人飲水安全問題。發展高效節水灌溉面積5.5萬畝,實施農村水電增效擴容改造和農村小水電扶貧試點項目28處,完成中小河流治理50公里。完成電網基本建設項目104個。加快「農村四好路」建設,實現了建制鎮通油路、建制村通公路全覆蓋,95%建制村通客運班車。實施「寬頻鄉村」示範工程,縣城區寬頻用戶平均接入速率達20mbps,80%的行政村實現光纖到村。4g網絡實現城鄉全覆蓋。
二、搭建新載體,在推進五個振興上下功夫。
以振興產業為重點,厚植鄉村振興新優勢。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按照「一產打基礎、二產做支撐、三產為龍頭」發展策略,大力發展休閒農業和農產品加工業,規劃創建一批生態休閒園區(農莊)、田園綜合體和農產品加工示範園,著力實施產業覆蓋融合行動。截至2018年底,全市建設各類現代農業園區891個,其中省級36個、市級338個。堅持用工業化理念謀劃農業,用產業化手段推動農業,著力夯實鄉村振興的產業基礎,研究制定了全市發展生豬、茶業、魔芋、核桃、生態漁業五大特色產業《實施意見》和《五年行動計劃》,通過做強市場主體、建立發展基金、提升產品品質、強化科技研發、建立營銷體系等措施,全產業鏈打造安康富硒產業集群。全市魔芋種植面積達到40.2萬畝,面積、產量、加工能力均占全省第一、全國十分之一。魔芋產業發展「安康模式」向全國推廣。全市發展茶園面積89.5萬畝,生豬年出欄300萬頭,生豬規模養殖場和科技水平全省第一。
以人才振興為支撐,激活鄉村振興新動能。面對先進管理人才和實用技術人員缺乏的現狀,市委、市政府不斷增強管理人才和技術人員的培養、引進、使用力度,依託縣區職教中心和農廣校,發展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辦好面向地方現代農業、特色農業和產業發展的涉農專業。創新鄉村人才培育引進使用機制,研究制定鼓勵城市專業人才參與鄉村振興、外出務工人員回鄉創業的政策。全市各類企業直接吸納貧困人口就業近萬人,891個現代農業園區培育新型職業農民8100多人,帶動貧困群眾3.3萬人;19個縣域工業集中區吸納就業7.4萬人,其中貧困人口6500人。依託移民搬遷集中安置社區,培育「新社區工廠」328家,吸納貧困戶就業近4500餘人。
以文化振興為靈魂,培樹鄉村振興新風尚。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以「誠孝儉勤和」新民風建設為重點,安康市深入挖掘農耕文化蘊含的優秀思想、人文精髓和道德規範,印發《關於大力推進新民風建設的實施意見》,落實7個配套方案,從政策層面到操作層面對新民風建設工作進行細化和夯實。全市所有行政村(社區)組建了道德評議會,累計樹立正面典型6290例,幫教轉化2528例,734戶群眾主動退出貧困戶。建立紅白理事會、村民議事會、道德評議會、禁毒禁賭會,全市城鄉紅白喜事辦酒席減少了三分之二。總結推廣漢陰沈氏、白河黃氏嵐皋杜氏」等12部家訓家規。深入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全市評選「最美家庭」8000餘戶,上榜「中國好人」38人、「陝西好人」80人,榮獲全國道德模範提名獎3人、全國文明家庭1個、全國文明單位18個、全國文明村鎮13個。
以生態振興為基礎,提升鄉村振興新品質。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使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幸福家園。推進農業綠色循環發展,加快實施漢濱區、漢陰縣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整縣推進項目,強化農業廢棄物資源利用。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落實好《安康市美麗鄉村建設示範鎮村創建標準》,結合陝南移民搬遷工程和美麗鄉村建設,全面完成1330個農村新型社區建設任務。加強鄉村生態環境建設,推進綠化造林和退耕還林,保護好山脈、森林、水系、濕地等生態資源。截至目前,全市森林面積達到2294萬畝,森林覆蓋率65%,居全省第二位。全市建成中、省、市生態鎮村881個,創建全國鄉村旅遊模範村3個、省級特色旅遊名鎮11個、省級鄉村旅遊示範村24個。
以組織振興為保障,彰顯鄉村振興新作為。大力實施「基層黨建六大提升行動」,全面落實「支部+x+貧困戶」工作機制,以加強村級黨組織、帶頭人隊伍和黨員隊伍建設為重點,紮實推進村級黨組織標準化建設,持續推進軟弱渙散黨組織整頓,率先在全省完成村「兩委」換屆,整頓提升159個軟弱渙散黨組織,創建24個省級、426個市級示範村。按照「把黨組織建在產業鏈上」的思路,推廣石泉、白河「一產業一協會、一協會一支部」經驗,通過建立村企聯合黨支部、產業黨小組等方式,實現村級黨組織引領、企業黨組織帶動、產業黨小組示範、骨幹黨員帶頭、貧困群眾參與的產業發展格局。
三、迎接新挑戰,聚力打好鄉村振興攻堅戰。
以鄉村振興為目標,不斷推進脫貧攻堅工作,全市農村面貌發生了可喜的變化,農民收入持續提升,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一是發展底子薄,產業發展受限,要同時解決305萬人的生存與發展和2019年11.32萬戶的脫貧問題,生態保護和農村發展壓力巨大,脫貧攻堅仍然是當前最為關注的重點。二是受土地資源、交通、環境等因素影響,農民收入存在差距,收入增速趨緩。千百年來農村「亂堆亂放、亂潑亂倒」的生活習慣,短時間內很難徹底改變,農村環境整治和美麗鄉村建設任重道遠。三是全市農業產業發展仍處在轉型起步的關鍵時期,畜牧、茶葉、魔芋、核桃、生態漁業等特色產業雖初具規模,但整體發展方式仍比較粗放,產業布局不優,產業集約化、產品技術化程度偏低,農業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農業效益總體偏低。四是農民思想認識還不到位,對政策扶持依賴度高,內動發展動力不足,封建迷信、薄養厚葬等現象不同程度存在,實現鄉風文明和管理民主的任務艱巨。
按照中省對鄉村振興戰略的部署,結合全市鄉村振興基礎和脫貧攻堅實際,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對策建議。
一是推動規劃落地實施。以全市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規劃》為總綱,推進《行動方案》落地實施,進一步把規劃涉及的重大政策、重大工程、重大項目落到實處。以農村垃圾、污水治理和庭院環境為重點,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實現主要水源地、農村集中居住生活垃圾污水有效治理。加快推進貧困村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大農村垃圾、污水、廁所等項目支持力度,著力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
二是狠抓項目策劃包裝。圍繞農村特色優勢產業、農村面源污染治理、生態環境保護、社會民生等重點領域,認真策劃包裝一批重大項目,建立動態管理項目庫,積極爭取中省專項資金支持。聚焦農村重大產業項目,創新陝南循環發展和蘇陝扶貧協作資金使用方式,重點支持主導產業全產業鏈發展、園區基礎設施改造提升、創新驅動協同推進試點和一縣一業發展壯大。支持涉農創新平台建設,推進科技創新資源加速向涉農領域轉化。
三是強化農業產業支撐。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抓實抓強茶葉、魔芋、生豬、核桃、絞股藍、厚朴、杜仲、木瓜等產業基地建設,促進產業發展向技術鏈和價值鏈的高端不斷攀升。唱響「中國硒谷·生態安康」地域品牌,繼續爭取把富硒產業上升為省級發展戰略,深入推進特色農產品品牌整合,支持農產品區域品牌創建,加快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溯源體系,把食品安全落實到一企一業、一品一單,持續提高農業創新力、競爭力和全要素生產率。
四是加強農村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實施「萬名能工巧匠」工程,培育和認定一批「土專家」「田秀才」,扶持一批農業職業經理人、經紀人。實施農業科研領軍人才和農技服務特聘計劃。建立自主培養與人才引進相結合,學歷教育、技能培訓、實踐鍛鍊等多種方式並舉的人才資源開發機制。以鄉村手工業、建築業和民間文藝為重點,開展「金州工匠」評選,梯次培養一批技藝精湛、紮根農村、熱愛鄉土的鄉村工匠、文化能人和非遺傳承人。
五是堅持不懈開展鄉村治理。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堅持以村黨支部為核心,建立和修訂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村規民約,充分發揮村民會議、村民代表會議、村務協商會等作用,推行以村級自治平台為支撐的漢陰「三線兩化一平台」的農村社會治理模式,推廣旬陽「黨建引領三治融合」基層治理模式,讓農民自己「說事、議事、主事」,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
六是做好扶貧政策有序銜接。促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要促進各項政策之間相互協調。一方面,抓緊對現有扶貧政策進行梳理,該保留的保留、調整的調整、該接續的接續,確保不因政策變動影響脫貧成效;另一方面,要調整優化現有農業農村發展政策,強化鄉村振興戰略規劃引領,留出政策接口和緩衝期,凝聚發展合力,不斷提高廣大群眾參與熱情,打好鄉村振興攻堅戰、持久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