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距空中支援(cas)與爭奪制空權、空中遮斷並稱空軍三大作戰任務,是指以航空兵支援地面、海上行動,對接近己方前沿陣地的敵人進行空中火力打擊。
在敘利亞戰爭中,美俄空中力量都執行了大量近距空中支援任務,他們的實戰表現如何?可以從2個經典戰例來看:
一個是2018年2月3日,俄軍一架蘇-25戰機在執行對地攻擊任務時被擊落,飛行員跳傘逃生,落地後與武裝分子展開交火,最後拉響手雷自殺。盤點俄軍近距空中支援,參戰直升機損失更重,2016年4月12日,一架米-28n在霍姆斯市執行任務時被地面火力擊落,2名飛行員遇難;2016年7月9日,一架敘米-24在巴爾米拉地區被擊落,2名俄羅斯飛行員遇難等,據統計,俄軍總共損失12架武裝直升機包括5架米-24、2架米-8、2架米-28n、2架米-35m和1架卡-52,雖多是機械故障,但被地面火力擊落的不在少數。而敘政府軍表現更加不堪,戰爭初期損失非常慘重,得到俄軍支援後才有所好轉。駐敘俄軍執行了大量轟炸任務,為戰爭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以中高空轟炸為主,以蘇-25和武裝直升機為主的近距空中支援則仍顯拙劣低效,並因此損失慘重。因此,敘政府軍不得不更多依靠地面炮火和坦克火力遂行城市攻堅戰,推進速度比較慢,一路炮火過後,留下的全是滿目瘡痍。
另一個是2018年2月7日晚,敘東部城市代爾祖爾附近,俄僱傭兵和親敘政府民兵一行約500人,在t-72坦克和裝甲車掩護下,試圖搶占一個由敘民主軍控制的油田。當時該油田內駐紮有一支美軍特種部隊小分隊,在緊急熱線詢問,得到沒有俄軍參與的答覆之後,美軍先後動用mq-9無人機、f-22、f-15戰鬥機、b-52轟炸機、ac-130炮艇機、ah-64e「阿帕奇」武裝直升機和地面炮火進行火力支援,交戰持續近3個小時,俄僱傭兵傷亡300多人,而美軍和敘民主軍僅有1人受傷。儘管實力懸殊,但美軍背後有高效快捷的空中火力支援,很快就扭轉了戰局,取得了壓倒性勝利。整個戰爭過程,美軍雖然只部署了少量地面部隊,但是整個航空作戰體系已經建立起來,並為伊政府軍、敘民主軍提供了大量近距空中支援,幫助打贏了摩蘇爾、拉卡等城市攻堅戰。
近幾場局部戰爭表明:近距空中支援任務需求在增加。在美軍10年反恐作戰中,高效精準的近距空中支援發揮了重要作用,幾乎每一次作戰行動都會出動攻擊機或無人機,配合地面部隊實施空中火力支援,據darpa統計,美軍空中力量有80%的彈藥投放是在近距空中支援任務中完成的。敘利亞戰爭中,美軍a-10、俄軍蘇-25,這兩款「老爺機」依然是近距空中支援的主力,為戰爭勝利立下了汗馬功勞。相比俄軍不斷升級蘇-25戰機,美軍在升級延壽a-10機隊的同時,還計劃採購300架低成本輕型攻擊機。
多種因素導致了這種趨勢:一個是戰爭節奏顯著加快。戰場機動和火力打擊速度極大加快,敵我雙方交戰界限模糊,小分隊靈活作戰逐漸取代傳統大兵團行動,坦克、火炮等重火力難以跟上節奏。特別是深入敵後作戰的特種部隊,唯一能夠依靠的火力支援來自空中。一個是火力需求發生變化。反恐戰爭一方或各方地面火力薄弱,普遍使用反坦克飛彈、火箭筒和大口徑機槍,而大國介入也較少投入地面力量,地面火力的減少,必然由空中火力來彌補。同時,這種中低強度的反恐戰爭持續性、消耗性增加,對火力支援的精準度、及時性、靈活性、經濟性要求更高,地面火力難以滿足。再一個是生命變得更加寶貴。現代地面作戰,人海戰術已經過時,即便是弱勢一方,包括恐怖分子,也無法承受大規模人員傷亡帶來的經濟代價和政治影響。在解放摩蘇爾戰役中,伊政府軍一般選擇在天氣良好的情況下推進,這樣只要is暴露目標,就能召喚美軍進行大規模空襲。還有一個是地面固守優勢擴大。隨著槍械、飛彈等武器發展普及,防守方的殺傷力更大,而觀瞄設備的發展,使防守視野極大擴展,固守防禦的火力強度和範圍都增加了,無疑增加了地面進攻難度。
其中,起關鍵作用的是近距空中支援手段的極大發展。尤其是精確制導武器的發展使用,從根本上改變了近距空中支援戰術戰法。從巡航飛彈、空地飛彈、制導炸彈、炮彈到火箭彈,都實現了精確化,減少了誤差,提高了效能,使各種空中作戰平台都可用來執行近距空中支援任務。從火炮、火箭彈、巡航飛彈,到無人機、武裝直升機、戰鬥機、轟炸機等,不同平台之間密切配合、聯合作戰,帶來了前所未有精準、密集、靈活的火力支援。其中,又以攻擊機、武裝直升機和無人機為主要力量。據報道,美軍使用b-52轟炸機執行打擊is近距空中支援任務,由於滯空時間長、能夠攜帶高精度傳感器和大量炸彈,伊拉克軍隊非常歡迎,只要它在上空飛行,伊軍就士氣大增。
不同空中作戰平台有不同特點,那麼靈活多樣、經濟高效的近距空中支援需要那些要素?主要有以下方面:
空地協同能力。這是最核心的能力。近距空中支援主要打擊小、動、多、散的戰術目標,敵我雙方交錯、戰場態勢變化很快,對目標的識別、定位以及召喚、引導等,都需要周密協同和精準操控。通常情況下,由地面終端控制員進行召喚,傳統方式主要靠語音通信、紙制地圖和人工操作,最大的瓶頸是空中作戰平台無法實時掌握敵我雙方位置的變化,極易造成誤傷事故。
美軍地面部隊隨時隨地召喚空中火力的背後,是一套系統完備、高效運轉的近距空中支援體系。其在營一級配備戰術空中控制組,在連一級配備、班組根據需要編配聯合終端攻擊控制員(jtac)。其最新運用的「持久近距空中支援」(pcas)系統,通過數據鏈、無線網絡等技術,簡化空地協調程序,將「目標獲取-打擊」的時間由30分鐘縮短為4分鐘,極大加快支援速度。該系統能夠賦予控制員開火權,在地面下令發射機載武器,使控制員取代空中機組成為任務中樞,便於打擊時敏目標。同時,該系統採用模塊化設計,可以在任何飛機上安裝,以實現空地實時態勢感知和武器數據共享,地面部隊可按需訪問態勢感知數據和網絡化通信系統,空中作戰平台可實時接收各方向打擊請求,科學制定任務規劃,合理分配作戰資源,全面提升支援效率,真正把近距空中支援由平台作戰轉變為體系作戰。
精確打擊能力。近距空中支援如果打不准,會帶來誤傷、附帶損失等問題,近幾次局部戰爭,包括敘利亞戰爭,均有此類問題發生。同時,精確打擊可以提高打擊高度、拉開打擊距離,確保空中作戰平台更加安全。美軍a-10戰機能夠使用目標瞄準吊艙和多種精確制導武器,比如「寶石路」系列雷射制導炸彈、agm-65e「小牛」空地飛彈、agm-114「地獄火」雷射制導飛彈和jagm多模聯合空地飛彈等,精度為1米左右。而近年來出現的sdb系列小直徑炸彈、「九頭蛇」雷射制導火箭彈等小型精確制導武器,能夠打擊小微、多類型和移動目標,降低誤傷和附帶損失風險,在城市環境中尤其重要。美軍裝備的ac-130炮艇機,在尾艙門加裝了飛彈發射裝置,可以發射「地獄火」、agm-176「格里芬」空地飛彈,以提高遠程精確打擊能力。以f-35為代表的四代機裝備了先進探測系統和傳感器,具有超強的戰場綜合態勢感知能力,進一步提升了近距空中支援的精確性。
俄軍蘇-25戰機,則主要使用炸彈和火箭彈進行對地攻擊,為了觀察、攻擊目標往往需要低飛,即便有一定裝甲防護,也經常遭遇損失,在蘇聯入侵阿富汗、俄格戰爭、敘利亞戰爭中均有戰損。裝備的米-28武裝直升機,使用「攻擊」反坦克飛彈,需要手動搜索目標、無線電導引目標,把反坦克飛彈打出去的時間,甚至超過地面近程防空系統的反應時間,也就是說飛彈還沒打出去,防空飛彈就打過來了,戰場生存能力可想而知。而美軍ah-64「阿帕奇」武裝直升機,其觀瞄系統具備自動識別、篩選、瞄準目標的能力,隨時可以發起打擊,大大提高了低空生存能力。
自身防護能力。執行近距空中支援,不可避免受到地面火力反擊,這就要求任務飛機必須具備抗輕武器打擊的能力。具體來講,就是要有足夠的結構強度,座艙、發動機等關鍵部位要有一定裝甲防護能力,對紅外、雷達制導防空飛彈有一定干擾壓制能力。美軍ah-64「阿帕奇」、ac-130炮艇機等,發動機噴口普遍裝備紅外抑制設備,a-10發動機噴口上揚一定角度,並處於雙垂尾遮蔽之中,配合紅外干擾彈,能夠較好對付紅外製導可攜式防空飛彈。像採用光學導引頭的俄羅斯「針」式防空飛彈,摧毀目標機率為40-60%,一旦遭到干擾,就下降為20-30%。一些西方先進戰機還配備了拖拽式誘餌彈,以反制雷達制導防空(空空)飛彈。2018年2月10日,一架以色列空軍f-16i被擊落,飛機墜毀於以色列境內,2名飛行員獲救,有推斷稱敘s-200防空飛彈擊中了其拖拽的誘餌彈,巨大的戰鬥部擊傷了不遠處的戰鬥機。這些防禦能力、反制手段,不僅是對地,也能用來對空防禦,使之面臨對方空優戰鬥機時有一定自保能力,能夠順利逃脫或堅持到增援趕來。2017年6月18日,一架敘蘇-22戰機在執行任務時被美海軍f/a-18e擊落,蘇-22顯然毫無還手之力。
相對戰機來說,飛行員的價值更高,更應該得到保護,所以空中作戰平台防護措施再好,也要有高度可靠的救生手段。這方面,俄軍表現不盡如意,其直升機被擊落,或因機械原因墜毀,飛行員基本上犧牲,連卡-52設計有彈射系統的也不例外,米-28n雖然防護很牛,但事實上座艙裝甲僅能防禦7.62毫米子彈;戰鬥機飛行員也有傷亡,蘇-30墜海、蘇-24起飛墜毀等,飛行員也是全部犧牲,要知道直升機設計要求有一定的抗墜毀能力,戰鬥機彈射救生系統已經發展了好幾代。這也說明,俄羅斯簡單粗暴的武器風格,並不一定比美歐精緻細膩的防護好。
電磁壓制能力。隨著防空系統命中精度越來越高、反應速度越來越快、抗干擾能力越來越強,近距空中支援必須壓制對手防空系統,否則就會損失慘重。蘇聯入侵阿富汗期間,游擊隊利用美國支援的「毒刺」便攜防空飛彈,把阿富汗變成了蘇-25、米-8、米-24的「墳場」。2018年8月俄格戰爭期間,雖然喬治亞防空戰力是「弱雞」,而且都是蘇聯產品,但仍成功擊落至少4架蘇-25、1架圖-22,原因在於俄空軍並沒有很好的電磁壓制手段。此次出兵敘利亞,如果is有喬治亞一樣的防空戰力,或者美西方支援可攜式防空飛彈,俄空天軍的損失會更多,雖然其直升機、戰鬥機、轟炸機都裝備了電子戰系統,但多用於自衛,干擾來襲飛彈,對地面防空系統干擾壓制能力不足。
而敘利亞戰爭另一重量級玩家以色列,其空軍綜合利用電磁干擾、舒特系統等手段,基本打穿了敘利亞戰力不弱的防空系統,也「無視」俄駐敘s-400防空系統,在敘利亞上空「想來就來、想走就走」,不聲不響幹掉了所有對以色列構成威脅的目標,包括核設施、飛彈基地、大型彈藥庫、無人機地面站等,不管它屬於敘利亞還是伊朗。這才是電磁壓制的真正手段,任你防空能力再強也要被摁在地面上。
持續交火能力。需要良好的滯空能力,以便尋找並攻擊目標,往返時間越短越好,在目標區域待戰、執行任務時間越長越好。一些「腿」短的空中作戰平台,比如米格-21、米格-29之類的「機場保衛者」,除去往返時間,執行任務時間少得可憐。就算能夠空中加油,頻繁的空中加油不僅帶來高昂的成本,更增加空中加油機的風險。也需要足夠的火力,以便對目標發動多次攻擊,持續進行火力支援。美軍ac-130炮艇機的思路就是把地面火力搬到運輸機上,以發揮火力猛、續航時間長的優點,主要用於低威脅環境下持續火力支援。
當然,作戰半徑小、攜帶武器少的戰機並不是並非沒有用武之地,可以通過體系運用的方式參與近距空中支援,即通過不同武器平台互相支持配合。這時一般採取靠前部署,在一線簡易機場運作的方式,日常偵察監視、巡邏待戰的任務由續航時間長的無人機完成,有無人機解決不了的任務時接令起飛、前往支援,如果任務強度超過力所能及,則召喚其它長航時、大載荷任務空中作戰平台來支援。阿富汗戰爭期間,美海軍陸戰隊的av-8b戰機就在阿富汗進行過長期部署,並執行了大量近距空中支援任務,取得了豐碩戰果。
低空機動能力。從空中力量大規模運用以來,低空是近距空中支援發現和攻擊目標的最好選擇,這就要求任務戰機要具備良好的低速操控能力。一般平直翼的失速速度遠小於三角翼,比如a-10失速速度只有200km/h,a-29為148km/h,低空性能比較好,但高速性能差。於是兼顧三角翼高速性能、平直翼低速性能的變後掠翼出現了,這類戰機都號稱戰鬥轟炸機,比如蘇-17、蘇-22、蘇-24、米格-27、f-111、「狂風」等,但失速速度比較大,低空操作性並不是很好。相比平直翼的蘇-25,變後掠翼的蘇-24由於低空性能不足,主要執行水平轟炸任務。有趣的是,根據美軍演習和實戰數據,在近距空中支援作戰中,航空槍炮的打擊效果最好。阿富汗戰爭中,經常出現f-15、f/a-18等戰鬥機使用航炮進行空中支援,這一點也是f-22、f-35a戰機保留航炮的重要原因之一(另一個是雖然空空飛彈技術高度發展,但「狗斗」不會徹底消失)。武裝直升機速度慢,低空性能好,但速度慢帶來了2個問題,一個是響應時間長,需要的時候趕不上,另一個是容易被低空火力攻擊,飛彈來了跑不了,所以未來的武裝直升機都會大幅提升速度。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高性能傳感器、精確制導武器高速發展和廣泛使用,一些中高空平台也能用於執行近距空中支援任務,美軍就用大型b-1b、b-52轟炸機執行過此類任務,能夠較好發揮轟炸機的優勢,提供高強度、長時間火力支援,雖然這些大傢伙普遍造價高、維護貴,但大國空軍「不差錢」。以色列空軍目前沒有專門對地攻擊機,但戰術空軍精確打擊能力強悍,較好彌補了低空能力的不足。這或許是美軍低成本攻擊機計劃一直沒有結果的重要原因,是用現有平台替代a-10、還是開發新的平台,哪種方案更好,選擇起來比較頭疼。
低成本維持能力。戰機越是先進就越昂貴,使用成本就越高,精確制導武器也是如此,這帶來了昂貴的採購、使用和維護成本,在敘利亞戰爭這種長期性、持續性消耗中,顯然是極不划算的。這時候就需要一款不太複雜、低成本、可在一線機場起降的戰機,在中低強度衝突中執行近距空中支援任務,以避免快速消耗先進作戰飛機壽命。從2014年開始,美空軍就以單任務飛機費錢為理由,在連續3個財年的預算提案中請求提前退役全部a-10戰機,但均未能獲得國會批准。駐敘俄軍擁有蘇-30、蘇-34、蘇-35等先進戰機,都可以用來執行近距空中支援任務,但實戰中還是以蘇-25為主,節約成本是其主要考量。
隨著反恐成為全球性課題,低成本攻擊機也有一定市場,特別是無力購買先進戰鬥機、精確制導武器的中小國家。美國人把at-802u從農用噴霧機改裝為武裝攻擊機,賣到了埃及、阿聯等國。美國、巴西聯合生產的a-29輕型攻擊機,不僅售價低,其每小時飛行成本僅為430-500美元,比起動輒幾千上萬美元的先進戰鬥機來說便宜多了,成功出口哥倫比亞、阿富汗、安哥拉等很多國家,獲得了諸多好評。
總之,只有聯合作戰、體系運用才能有效遂行近距空中支援,在可預見的未來,任何一種空中平台都無法包攬近距空中支援任務,各國軍隊需要整合不同類型飛機才能達成作戰目的。
在敘利亞戰爭中,美俄空中力量都執行了大量近距空中支援任務,他們的實戰表現如何?可以從2個經典戰例來看:
一個是2018年2月3日,俄軍一架蘇-25戰機在執行對地攻擊任務時被擊落,飛行員跳傘逃生,落地後與武裝分子展開交火,最後拉響手雷自殺。盤點俄軍近距空中支援,參戰直升機損失更重,2016年4月12日,一架米-28n在霍姆斯市執行任務時被地面火力擊落,2名飛行員遇難;2016年7月9日,一架敘米-24在巴爾米拉地區被擊落,2名俄羅斯飛行員遇難等,據統計,俄軍總共損失12架武裝直升機包括5架米-24、2架米-8、2架米-28n、2架米-35m和1架卡-52,雖多是機械故障,但被地面火力擊落的不在少數。而敘政府軍表現更加不堪,戰爭初期損失非常慘重,得到俄軍支援後才有所好轉。駐敘俄軍執行了大量轟炸任務,為戰爭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以中高空轟炸為主,以蘇-25和武裝直升機為主的近距空中支援則仍顯拙劣低效,並因此損失慘重。因此,敘政府軍不得不更多依靠地面炮火和坦克火力遂行城市攻堅戰,推進速度比較慢,一路炮火過後,留下的全是滿目瘡痍。
另一個是2018年2月7日晚,敘東部城市代爾祖爾附近,俄僱傭兵和親敘政府民兵一行約500人,在t-72坦克和裝甲車掩護下,試圖搶占一個由敘民主軍控制的油田。當時該油田內駐紮有一支美軍特種部隊小分隊,在緊急熱線詢問,得到沒有俄軍參與的答覆之後,美軍先後動用mq-9無人機、f-22、f-15戰鬥機、b-52轟炸機、ac-130炮艇機、ah-64e「阿帕奇」武裝直升機和地面炮火進行火力支援,交戰持續近3個小時,俄僱傭兵傷亡300多人,而美軍和敘民主軍僅有1人受傷。儘管實力懸殊,但美軍背後有高效快捷的空中火力支援,很快就扭轉了戰局,取得了壓倒性勝利。整個戰爭過程,美軍雖然只部署了少量地面部隊,但是整個航空作戰體系已經建立起來,並為伊政府軍、敘民主軍提供了大量近距空中支援,幫助打贏了摩蘇爾、拉卡等城市攻堅戰。
近幾場局部戰爭表明:近距空中支援任務需求在增加。在美軍10年反恐作戰中,高效精準的近距空中支援發揮了重要作用,幾乎每一次作戰行動都會出動攻擊機或無人機,配合地面部隊實施空中火力支援,據darpa統計,美軍空中力量有80%的彈藥投放是在近距空中支援任務中完成的。敘利亞戰爭中,美軍a-10、俄軍蘇-25,這兩款「老爺機」依然是近距空中支援的主力,為戰爭勝利立下了汗馬功勞。相比俄軍不斷升級蘇-25戰機,美軍在升級延壽a-10機隊的同時,還計劃採購300架低成本輕型攻擊機。
多種因素導致了這種趨勢:一個是戰爭節奏顯著加快。戰場機動和火力打擊速度極大加快,敵我雙方交戰界限模糊,小分隊靈活作戰逐漸取代傳統大兵團行動,坦克、火炮等重火力難以跟上節奏。特別是深入敵後作戰的特種部隊,唯一能夠依靠的火力支援來自空中。一個是火力需求發生變化。反恐戰爭一方或各方地面火力薄弱,普遍使用反坦克飛彈、火箭筒和大口徑機槍,而大國介入也較少投入地面力量,地面火力的減少,必然由空中火力來彌補。同時,這種中低強度的反恐戰爭持續性、消耗性增加,對火力支援的精準度、及時性、靈活性、經濟性要求更高,地面火力難以滿足。再一個是生命變得更加寶貴。現代地面作戰,人海戰術已經過時,即便是弱勢一方,包括恐怖分子,也無法承受大規模人員傷亡帶來的經濟代價和政治影響。在解放摩蘇爾戰役中,伊政府軍一般選擇在天氣良好的情況下推進,這樣只要is暴露目標,就能召喚美軍進行大規模空襲。還有一個是地面固守優勢擴大。隨著槍械、飛彈等武器發展普及,防守方的殺傷力更大,而觀瞄設備的發展,使防守視野極大擴展,固守防禦的火力強度和範圍都增加了,無疑增加了地面進攻難度。
其中,起關鍵作用的是近距空中支援手段的極大發展。尤其是精確制導武器的發展使用,從根本上改變了近距空中支援戰術戰法。從巡航飛彈、空地飛彈、制導炸彈、炮彈到火箭彈,都實現了精確化,減少了誤差,提高了效能,使各種空中作戰平台都可用來執行近距空中支援任務。從火炮、火箭彈、巡航飛彈,到無人機、武裝直升機、戰鬥機、轟炸機等,不同平台之間密切配合、聯合作戰,帶來了前所未有精準、密集、靈活的火力支援。其中,又以攻擊機、武裝直升機和無人機為主要力量。據報道,美軍使用b-52轟炸機執行打擊is近距空中支援任務,由於滯空時間長、能夠攜帶高精度傳感器和大量炸彈,伊拉克軍隊非常歡迎,只要它在上空飛行,伊軍就士氣大增。
不同空中作戰平台有不同特點,那麼靈活多樣、經濟高效的近距空中支援需要那些要素?主要有以下方面:
空地協同能力。這是最核心的能力。近距空中支援主要打擊小、動、多、散的戰術目標,敵我雙方交錯、戰場態勢變化很快,對目標的識別、定位以及召喚、引導等,都需要周密協同和精準操控。通常情況下,由地面終端控制員進行召喚,傳統方式主要靠語音通信、紙制地圖和人工操作,最大的瓶頸是空中作戰平台無法實時掌握敵我雙方位置的變化,極易造成誤傷事故。
美軍地面部隊隨時隨地召喚空中火力的背後,是一套系統完備、高效運轉的近距空中支援體系。其在營一級配備戰術空中控制組,在連一級配備、班組根據需要編配聯合終端攻擊控制員(jtac)。其最新運用的「持久近距空中支援」(pcas)系統,通過數據鏈、無線網絡等技術,簡化空地協調程序,將「目標獲取-打擊」的時間由30分鐘縮短為4分鐘,極大加快支援速度。該系統能夠賦予控制員開火權,在地面下令發射機載武器,使控制員取代空中機組成為任務中樞,便於打擊時敏目標。同時,該系統採用模塊化設計,可以在任何飛機上安裝,以實現空地實時態勢感知和武器數據共享,地面部隊可按需訪問態勢感知數據和網絡化通信系統,空中作戰平台可實時接收各方向打擊請求,科學制定任務規劃,合理分配作戰資源,全面提升支援效率,真正把近距空中支援由平台作戰轉變為體系作戰。
精確打擊能力。近距空中支援如果打不准,會帶來誤傷、附帶損失等問題,近幾次局部戰爭,包括敘利亞戰爭,均有此類問題發生。同時,精確打擊可以提高打擊高度、拉開打擊距離,確保空中作戰平台更加安全。美軍a-10戰機能夠使用目標瞄準吊艙和多種精確制導武器,比如「寶石路」系列雷射制導炸彈、agm-65e「小牛」空地飛彈、agm-114「地獄火」雷射制導飛彈和jagm多模聯合空地飛彈等,精度為1米左右。而近年來出現的sdb系列小直徑炸彈、「九頭蛇」雷射制導火箭彈等小型精確制導武器,能夠打擊小微、多類型和移動目標,降低誤傷和附帶損失風險,在城市環境中尤其重要。美軍裝備的ac-130炮艇機,在尾艙門加裝了飛彈發射裝置,可以發射「地獄火」、agm-176「格里芬」空地飛彈,以提高遠程精確打擊能力。以f-35為代表的四代機裝備了先進探測系統和傳感器,具有超強的戰場綜合態勢感知能力,進一步提升了近距空中支援的精確性。
俄軍蘇-25戰機,則主要使用炸彈和火箭彈進行對地攻擊,為了觀察、攻擊目標往往需要低飛,即便有一定裝甲防護,也經常遭遇損失,在蘇聯入侵阿富汗、俄格戰爭、敘利亞戰爭中均有戰損。裝備的米-28武裝直升機,使用「攻擊」反坦克飛彈,需要手動搜索目標、無線電導引目標,把反坦克飛彈打出去的時間,甚至超過地面近程防空系統的反應時間,也就是說飛彈還沒打出去,防空飛彈就打過來了,戰場生存能力可想而知。而美軍ah-64「阿帕奇」武裝直升機,其觀瞄系統具備自動識別、篩選、瞄準目標的能力,隨時可以發起打擊,大大提高了低空生存能力。
自身防護能力。執行近距空中支援,不可避免受到地面火力反擊,這就要求任務飛機必須具備抗輕武器打擊的能力。具體來講,就是要有足夠的結構強度,座艙、發動機等關鍵部位要有一定裝甲防護能力,對紅外、雷達制導防空飛彈有一定干擾壓制能力。美軍ah-64「阿帕奇」、ac-130炮艇機等,發動機噴口普遍裝備紅外抑制設備,a-10發動機噴口上揚一定角度,並處於雙垂尾遮蔽之中,配合紅外干擾彈,能夠較好對付紅外製導可攜式防空飛彈。像採用光學導引頭的俄羅斯「針」式防空飛彈,摧毀目標機率為40-60%,一旦遭到干擾,就下降為20-30%。一些西方先進戰機還配備了拖拽式誘餌彈,以反制雷達制導防空(空空)飛彈。2018年2月10日,一架以色列空軍f-16i被擊落,飛機墜毀於以色列境內,2名飛行員獲救,有推斷稱敘s-200防空飛彈擊中了其拖拽的誘餌彈,巨大的戰鬥部擊傷了不遠處的戰鬥機。這些防禦能力、反制手段,不僅是對地,也能用來對空防禦,使之面臨對方空優戰鬥機時有一定自保能力,能夠順利逃脫或堅持到增援趕來。2017年6月18日,一架敘蘇-22戰機在執行任務時被美海軍f/a-18e擊落,蘇-22顯然毫無還手之力。
相對戰機來說,飛行員的價值更高,更應該得到保護,所以空中作戰平台防護措施再好,也要有高度可靠的救生手段。這方面,俄軍表現不盡如意,其直升機被擊落,或因機械原因墜毀,飛行員基本上犧牲,連卡-52設計有彈射系統的也不例外,米-28n雖然防護很牛,但事實上座艙裝甲僅能防禦7.62毫米子彈;戰鬥機飛行員也有傷亡,蘇-30墜海、蘇-24起飛墜毀等,飛行員也是全部犧牲,要知道直升機設計要求有一定的抗墜毀能力,戰鬥機彈射救生系統已經發展了好幾代。這也說明,俄羅斯簡單粗暴的武器風格,並不一定比美歐精緻細膩的防護好。
電磁壓制能力。隨著防空系統命中精度越來越高、反應速度越來越快、抗干擾能力越來越強,近距空中支援必須壓制對手防空系統,否則就會損失慘重。蘇聯入侵阿富汗期間,游擊隊利用美國支援的「毒刺」便攜防空飛彈,把阿富汗變成了蘇-25、米-8、米-24的「墳場」。2018年8月俄格戰爭期間,雖然喬治亞防空戰力是「弱雞」,而且都是蘇聯產品,但仍成功擊落至少4架蘇-25、1架圖-22,原因在於俄空軍並沒有很好的電磁壓制手段。此次出兵敘利亞,如果is有喬治亞一樣的防空戰力,或者美西方支援可攜式防空飛彈,俄空天軍的損失會更多,雖然其直升機、戰鬥機、轟炸機都裝備了電子戰系統,但多用於自衛,干擾來襲飛彈,對地面防空系統干擾壓制能力不足。
而敘利亞戰爭另一重量級玩家以色列,其空軍綜合利用電磁干擾、舒特系統等手段,基本打穿了敘利亞戰力不弱的防空系統,也「無視」俄駐敘s-400防空系統,在敘利亞上空「想來就來、想走就走」,不聲不響幹掉了所有對以色列構成威脅的目標,包括核設施、飛彈基地、大型彈藥庫、無人機地面站等,不管它屬於敘利亞還是伊朗。這才是電磁壓制的真正手段,任你防空能力再強也要被摁在地面上。
持續交火能力。需要良好的滯空能力,以便尋找並攻擊目標,往返時間越短越好,在目標區域待戰、執行任務時間越長越好。一些「腿」短的空中作戰平台,比如米格-21、米格-29之類的「機場保衛者」,除去往返時間,執行任務時間少得可憐。就算能夠空中加油,頻繁的空中加油不僅帶來高昂的成本,更增加空中加油機的風險。也需要足夠的火力,以便對目標發動多次攻擊,持續進行火力支援。美軍ac-130炮艇機的思路就是把地面火力搬到運輸機上,以發揮火力猛、續航時間長的優點,主要用於低威脅環境下持續火力支援。
當然,作戰半徑小、攜帶武器少的戰機並不是並非沒有用武之地,可以通過體系運用的方式參與近距空中支援,即通過不同武器平台互相支持配合。這時一般採取靠前部署,在一線簡易機場運作的方式,日常偵察監視、巡邏待戰的任務由續航時間長的無人機完成,有無人機解決不了的任務時接令起飛、前往支援,如果任務強度超過力所能及,則召喚其它長航時、大載荷任務空中作戰平台來支援。阿富汗戰爭期間,美海軍陸戰隊的av-8b戰機就在阿富汗進行過長期部署,並執行了大量近距空中支援任務,取得了豐碩戰果。
低空機動能力。從空中力量大規模運用以來,低空是近距空中支援發現和攻擊目標的最好選擇,這就要求任務戰機要具備良好的低速操控能力。一般平直翼的失速速度遠小於三角翼,比如a-10失速速度只有200km/h,a-29為148km/h,低空性能比較好,但高速性能差。於是兼顧三角翼高速性能、平直翼低速性能的變後掠翼出現了,這類戰機都號稱戰鬥轟炸機,比如蘇-17、蘇-22、蘇-24、米格-27、f-111、「狂風」等,但失速速度比較大,低空操作性並不是很好。相比平直翼的蘇-25,變後掠翼的蘇-24由於低空性能不足,主要執行水平轟炸任務。有趣的是,根據美軍演習和實戰數據,在近距空中支援作戰中,航空槍炮的打擊效果最好。阿富汗戰爭中,經常出現f-15、f/a-18等戰鬥機使用航炮進行空中支援,這一點也是f-22、f-35a戰機保留航炮的重要原因之一(另一個是雖然空空飛彈技術高度發展,但「狗斗」不會徹底消失)。武裝直升機速度慢,低空性能好,但速度慢帶來了2個問題,一個是響應時間長,需要的時候趕不上,另一個是容易被低空火力攻擊,飛彈來了跑不了,所以未來的武裝直升機都會大幅提升速度。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高性能傳感器、精確制導武器高速發展和廣泛使用,一些中高空平台也能用於執行近距空中支援任務,美軍就用大型b-1b、b-52轟炸機執行過此類任務,能夠較好發揮轟炸機的優勢,提供高強度、長時間火力支援,雖然這些大傢伙普遍造價高、維護貴,但大國空軍「不差錢」。以色列空軍目前沒有專門對地攻擊機,但戰術空軍精確打擊能力強悍,較好彌補了低空能力的不足。這或許是美軍低成本攻擊機計劃一直沒有結果的重要原因,是用現有平台替代a-10、還是開發新的平台,哪種方案更好,選擇起來比較頭疼。
低成本維持能力。戰機越是先進就越昂貴,使用成本就越高,精確制導武器也是如此,這帶來了昂貴的採購、使用和維護成本,在敘利亞戰爭這種長期性、持續性消耗中,顯然是極不划算的。這時候就需要一款不太複雜、低成本、可在一線機場起降的戰機,在中低強度衝突中執行近距空中支援任務,以避免快速消耗先進作戰飛機壽命。從2014年開始,美空軍就以單任務飛機費錢為理由,在連續3個財年的預算提案中請求提前退役全部a-10戰機,但均未能獲得國會批准。駐敘俄軍擁有蘇-30、蘇-34、蘇-35等先進戰機,都可以用來執行近距空中支援任務,但實戰中還是以蘇-25為主,節約成本是其主要考量。
隨著反恐成為全球性課題,低成本攻擊機也有一定市場,特別是無力購買先進戰鬥機、精確制導武器的中小國家。美國人把at-802u從農用噴霧機改裝為武裝攻擊機,賣到了埃及、阿聯等國。美國、巴西聯合生產的a-29輕型攻擊機,不僅售價低,其每小時飛行成本僅為430-500美元,比起動輒幾千上萬美元的先進戰鬥機來說便宜多了,成功出口哥倫比亞、阿富汗、安哥拉等很多國家,獲得了諸多好評。
總之,只有聯合作戰、體系運用才能有效遂行近距空中支援,在可預見的未來,任何一種空中平台都無法包攬近距空中支援任務,各國軍隊需要整合不同類型飛機才能達成作戰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