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今年工作總結
(一)堅持高點定位,推動產業興旺。一是規劃建設「一區多園」的農業產業示範園。緊扣「農業多貢獻」的要求,在現有的產業發展基礎上,結合美麗鄉村建設,進一步拓展農業功能和空間,全力推動農旅、康養、文創、電商等產業深度融合,規劃建設休閒觀光、種養循環、機果蔬等3個特色產業示範園。二是培植壯大農村新型主體。扶持發展一批農民合作社,形成以家庭農場為引領,農民合作社為支撐的農業發展格局。鼓勵種養大戶實施標準化生產,積極開展「三品一標」認證和特色產品商標註冊。截至目前,已培育xx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xx個,帶動農民就近務工xx餘人。
(二)優化人居環境,實現生態宜居。一是精心建設美麗鄉村。把美麗鄉村建設作為落實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立足地域特色,科學規劃、整體推進,力爭今年創成省級鄉村振興示範村1個,市級鄉村振興示範村2個。二是持續開展人居環境整治。圍繞紮實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以「三清兩改一提升」為重點,統籌推進「五大行動」。今年建設農村「廁所革命」整村推進示範村1個,建成農村無害化廁所463戶、衛生廁所普及率達87%,改造升級豬場糞污治理設施xx家,畜禽規模場糞污設施設備配套率100%,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率達95%,購置秸稈焚燒機器8台,開展秸稈禁燒活動9次,拆除小型磚廠3個,完成洪災水毀治理6處,清理河道垃圾10餘噸,開展巡河400餘次。
(三)保障改善民生,促進鄉風文明。一是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新(改)建「xx—xx」村組聯網路3公里。延伸改造場鎮飲用水工程,鋪設主管道13公里。美化升級花台96個、安裝路燈亮化工程150盞。完成敬老院「適老化」改造,新增床位60張。實施2個村(季台、盤龍)的安全飲水工程,惠及農戶314戶。二是深入開展移風易俗行動。修訂完善建制村調整改後各村的《村(居)規民約》,深入實施農村廣播「村村響」、綜合文化室免費wifi安裝、「戶戶通」等工程,今年全鎮修繕提升服務場所15個,建成區級「掃黃打非」示範村5個。
(四)強化組織建設,確保治理有效。一是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以加強村級黨組織和黨員隊伍建設為重點,紮實推進村級黨組織標準化建設,實施書記主任「一肩挑」比例達100%,發展黨員xx名,培養後備幹部xx人,基層黨組織活力得到了進一步增強。嚴格落實鄉鎮行政區劃調整及建制村調整「後半篇」文章要求,引進農民工xx人,培育新型農民xx人,開展農民工技能培訓xx人次,老年幹部協會和新鄉賢作用進一步發揮。二是開展網格化服務管理。在推進基礎網格實體化、網格員管理專職化、作用發揮最大化上下功夫,網格化服務管理工作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全鎮共劃分為15個網格,安裝「雪亮工程」50餘個,共排查出矛盾糾紛63起,網格員聯合村級法律顧問解決矛盾糾紛57起,全鎮發案率連續3年下降。三是加快信訪化解力度。規範信訪件辦理流程,遵循因案因人因事質疑的原則,深入分析案情,找准問題癥結,逐案制定強有力的化解措施,切實有效地推進信訪案件化解工作。目前共排查處理各類信訪案件280件(區級領導包案2件、科級領導包案化解10件、12345市民熱線案件89件),受理率100%、滿意率99%。開展專項信訪維穩工作11次,共出動維穩人員300人次,勸返信訪人15人次。
二、今年
(一)強化幹部培育。依託區鄉村振興學院、農民夜校等平台,按照「農村美、農業強、農民富」的目標,抓好三支隊伍建設。一是加大「三農」幹部培訓力度,建設一支懂農業、愛農民、愛農村的「三農」幹部隊伍。二是抓好市場經營主體的培育工作,建設一支掌握現代化信息技術、市場化經營理念的新型市場主體隊伍。三是強化農村實用人才培訓,重點培育一支農村致富帶頭人和農民領頭雁隊伍。
(二)推動產業融合。依託資源稟賦,加強與上級相關部門對接,爭取資金與技術。積極向先進兄弟鄉鎮學習,不斷探索發展新模式。大膽開展新品種選育與新技術推廣應用,推動現代農業綠色發展。加大農旅產業、文旅產業融合力度,統籌推進鄉村旅遊、生態養生、休閒農業、電子商務等新產業新業態。
(三)發揮主體作用。優化投資環境,加大在外務工返鄉創業人員回引力度,扶持高校畢業生創業,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農業職業經理人,鼓勵廣大農民群眾創新創業。
(四)整治人居環境。用好浙江「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經驗,繼續深入實施農村生活垃圾處理、污水處理、村莊清潔、廁所革命和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五大行動」,紮實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做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全面提升全鎮人居環境水平。
(五)完善推進機制。加快外引內育,培育一批「土專家」「田秀才」等新型經營主體,鼓勵各類人才流向農村,吸引本地人才返鄉創業。深入實施「六個一」工程,挖掘轉化鄉土文化價值,提升文化產品的附加值和農文旅融合程度,推動文化振興。積極開展市級「道德銀行」示範建設工作,力爭今年創建市級道德銀行示範點2個以上,同時,以點帶面、點面結合,全面推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著力形成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基層善治格局。
(一)堅持高點定位,推動產業興旺。一是規劃建設「一區多園」的農業產業示範園。緊扣「農業多貢獻」的要求,在現有的產業發展基礎上,結合美麗鄉村建設,進一步拓展農業功能和空間,全力推動農旅、康養、文創、電商等產業深度融合,規劃建設休閒觀光、種養循環、機果蔬等3個特色產業示範園。二是培植壯大農村新型主體。扶持發展一批農民合作社,形成以家庭農場為引領,農民合作社為支撐的農業發展格局。鼓勵種養大戶實施標準化生產,積極開展「三品一標」認證和特色產品商標註冊。截至目前,已培育xx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xx個,帶動農民就近務工xx餘人。
(二)優化人居環境,實現生態宜居。一是精心建設美麗鄉村。把美麗鄉村建設作為落實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立足地域特色,科學規劃、整體推進,力爭今年創成省級鄉村振興示範村1個,市級鄉村振興示範村2個。二是持續開展人居環境整治。圍繞紮實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以「三清兩改一提升」為重點,統籌推進「五大行動」。今年建設農村「廁所革命」整村推進示範村1個,建成農村無害化廁所463戶、衛生廁所普及率達87%,改造升級豬場糞污治理設施xx家,畜禽規模場糞污設施設備配套率100%,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率達95%,購置秸稈焚燒機器8台,開展秸稈禁燒活動9次,拆除小型磚廠3個,完成洪災水毀治理6處,清理河道垃圾10餘噸,開展巡河400餘次。
(三)保障改善民生,促進鄉風文明。一是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新(改)建「xx—xx」村組聯網路3公里。延伸改造場鎮飲用水工程,鋪設主管道13公里。美化升級花台96個、安裝路燈亮化工程150盞。完成敬老院「適老化」改造,新增床位60張。實施2個村(季台、盤龍)的安全飲水工程,惠及農戶314戶。二是深入開展移風易俗行動。修訂完善建制村調整改後各村的《村(居)規民約》,深入實施農村廣播「村村響」、綜合文化室免費wifi安裝、「戶戶通」等工程,今年全鎮修繕提升服務場所15個,建成區級「掃黃打非」示範村5個。
(四)強化組織建設,確保治理有效。一是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以加強村級黨組織和黨員隊伍建設為重點,紮實推進村級黨組織標準化建設,實施書記主任「一肩挑」比例達100%,發展黨員xx名,培養後備幹部xx人,基層黨組織活力得到了進一步增強。嚴格落實鄉鎮行政區劃調整及建制村調整「後半篇」文章要求,引進農民工xx人,培育新型農民xx人,開展農民工技能培訓xx人次,老年幹部協會和新鄉賢作用進一步發揮。二是開展網格化服務管理。在推進基礎網格實體化、網格員管理專職化、作用發揮最大化上下功夫,網格化服務管理工作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全鎮共劃分為15個網格,安裝「雪亮工程」50餘個,共排查出矛盾糾紛63起,網格員聯合村級法律顧問解決矛盾糾紛57起,全鎮發案率連續3年下降。三是加快信訪化解力度。規範信訪件辦理流程,遵循因案因人因事質疑的原則,深入分析案情,找准問題癥結,逐案制定強有力的化解措施,切實有效地推進信訪案件化解工作。目前共排查處理各類信訪案件280件(區級領導包案2件、科級領導包案化解10件、12345市民熱線案件89件),受理率100%、滿意率99%。開展專項信訪維穩工作11次,共出動維穩人員300人次,勸返信訪人15人次。
二、今年
(一)強化幹部培育。依託區鄉村振興學院、農民夜校等平台,按照「農村美、農業強、農民富」的目標,抓好三支隊伍建設。一是加大「三農」幹部培訓力度,建設一支懂農業、愛農民、愛農村的「三農」幹部隊伍。二是抓好市場經營主體的培育工作,建設一支掌握現代化信息技術、市場化經營理念的新型市場主體隊伍。三是強化農村實用人才培訓,重點培育一支農村致富帶頭人和農民領頭雁隊伍。
(二)推動產業融合。依託資源稟賦,加強與上級相關部門對接,爭取資金與技術。積極向先進兄弟鄉鎮學習,不斷探索發展新模式。大膽開展新品種選育與新技術推廣應用,推動現代農業綠色發展。加大農旅產業、文旅產業融合力度,統籌推進鄉村旅遊、生態養生、休閒農業、電子商務等新產業新業態。
(三)發揮主體作用。優化投資環境,加大在外務工返鄉創業人員回引力度,扶持高校畢業生創業,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農業職業經理人,鼓勵廣大農民群眾創新創業。
(四)整治人居環境。用好浙江「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經驗,繼續深入實施農村生活垃圾處理、污水處理、村莊清潔、廁所革命和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五大行動」,紮實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做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全面提升全鎮人居環境水平。
(五)完善推進機制。加快外引內育,培育一批「土專家」「田秀才」等新型經營主體,鼓勵各類人才流向農村,吸引本地人才返鄉創業。深入實施「六個一」工程,挖掘轉化鄉土文化價值,提升文化產品的附加值和農文旅融合程度,推動文化振興。積極開展市級「道德銀行」示範建設工作,力爭今年創建市級道德銀行示範點2個以上,同時,以點帶面、點面結合,全面推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著力形成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基層善治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