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活動:走的遊戲。
第一種活動:大腳小腳。
主要目標:訓練寶寶如何邁步,體會走路的動作感覺。
指導要點:①家長和寶寶面對面地站好,用雙手拉著寶寶的手,寶寶的小。
腳踩在家長的大腳上。②家長邊說兒歌邊走著,帶動寶寶向前邁步。
建議:這個遊戲適合學步兒,幫助他們體會走路的動作感覺。
兒歌。
一二一,走呀走。
媽媽寶寶手拉手。
小腳踩在大腳上。
邁開大步向前走。
第二種活動:找媽媽。
主要目標:訓練寶寶朝著一定的方向獨立行走。
指導要點:寶寶和媽媽分別站在場地兩端,媽媽叫寶寶的名字,寶寶從場。
地的一端走向另一端去找媽媽。
注意:寶寶和媽媽的距離不要太遠,以免寶寶感到困難,失去信心。
第三種活動:踩尾巴。
主要目標:①培養孩子對音樂的感受力。②引導孩子大膽地行走。
活動材料:音樂磁帶,自製拖地紙條當做尾巴。
「。嘉導要點:①在家長的後腰上繫着『『尾巴』』行走。隨著音樂節奏的快慢調。
整行進速度。寶寶用手抓或用腳踩『『尾巴」。②教師引導孩子們相互追踩「尾。
巴」,注意按音樂節奏的快慢行走。
建議:在晴天時,父母可帶著孩子到戶外,玩踩人影子遊戲,看誰先。
踩到別人的影子,先踩到者為勝。
第四種活動:捉蝴蝶。
主要目標:①訓練孩子視覺追逐能力。②練習孩子四散行走,轉換蹲下、。
站起動作。
活動材料:彩色紙蝴蝶、軟電線。』。
指導要點:①家長拿著紙蝴蝶逗引孩子,讓孩子的視線追逐蝴蝶的落點。
②家長逗引孩子追著蝴蝶走動,當蝴蝶落地時,讓孩子蹲下捉住它。③為增加。
孩子遊戲興趣,家長可以讓孩子拿著蝴蝶,家長反過來追逐孩子。
家庭小遊戲推薦:①抱氣球。家長手拿氣球上下左右飛動,引逗孩子去。
追、抱氣球。②追光遊戲。晚上利用手電筒的光線,引逗孩子追光遊戲。
第五種活動;送小動物回家。
主要目標:訓練寶寶能獨立穩步行走。
活動材料:小推車,小雞、小貓、小兔、小狗等常見毛絨玩具(用積木搭。
四間小房子,房子的上面貼有以上小動物圖片,作為每個小動物的家)。
指導要點:①寶寶圍坐在一位教師的周圍,另一名教師模仿哭聲,這位教。
師拿起身邊一樣小動物,放在自己耳邊,輕聲問:「你為什麼哭呀?」答:
「我們沒聽媽媽的話,走遠了,找不到自己的家了。」這位教師說:「寶寶。
們,我們一起幫助他們,把他們送回家吧。」②寶寶可任選一個小動物,把它。
放在小推車裡,表示送小動物回家。③家長站在小動物房子後面,如果寶寶找。
對了家,家長可模仿小動物叫聲以示鼓勵,遊戲可反覆進行。
建議:兩三歲的寶寶,可騎小三輪車送小動物回家。在小房子的設置。
上,可貼上小動物愛吃的食物,作為每個小動物的家。
第六種活動:開汽車。
主要目標:①學習繞障礙行走,發展寶寶平衡能力、平穩仃走的雕刀。⑵練。
習發出「嘀嘀」的聲音。
活動材料:玩具汽車一輛,塑料圈每人一個,拱形門2個,紙積木,塑膠小。
路2條,《小司機》音樂磁帶。
指導要點:①開汽車。寶寶模仿教師發出「嘀!嘀!」的聲音。②寶寶手拿。
塑料圈當做方向盤,聽《小司機》的音樂和老師一起開汽車。③家長帶領寶寶邊。
開汽車邊通過各種障礙物,如鑽拱形門、繞過紙磚、走過小路等。
第七種活動:走遣宮。
主要目標:練習向指定方向走。
活動材料:紙條寬20厘米,長2米,上面有各種幼兒熟悉的圖案。
指導要點:教師沿著紙條走,寶寶跟著教師走。教師拿出一個發響玩具,邊。
搖動,邊念兒歌:「小寶寶,走走走,跟著老師,向前走。」教師在前面走,家。
長配合教師領著寶寶沿著紙條走,邊走邊引導寶寶認識紙條上的圖案。
建議:幼兒遊戲多次以後,可將紙條圍攏成一個蛇形,中間加入鑽桶等。
輔助材料。寶寶走時,家長注意在旁邊保護。
第八種活動:踩紙球。
主要目標:練習聽指令行走,培養孩子感受音樂的能力。
活動材料:錄音機、樂曲磁帶、報紙球。
指導要點:家長將報紙揉成紙球,繩子一頭繫着紙球,一頭由家長拉著。
走,孩子跟在紙球後面用腳踩,教師控制錄音機,音量小表示拖著紙球慢慢。
走,音量大則快走。
建議:在孩子熟悉了聽音樂節奏變化行走之後,還可以聽音樂變換方。
自走。
一、設計思路:
嬰幼兒時期是大腦成長最迅速地時期,也是大腦發展的關鍵期,適宜的教育和環境刺激則是大腦發育的決定因素。
早期教育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親子教育已成為近年來早期教育中的一個焦點,和諧和寬鬆的家庭氛圍已成為孩子健康成長的必要條件的今天,家長們都在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但最具有操作性地便是我們創設環境、空間、時間、對象,讓幼兒在親子活動的互動中,培養孩子表達的勇氣和能力,勇於創新的精神,使子女和父母之間的親情得到滿足和溝通,促進孩子和交往能力的發展。在活動中,父母可從觀察孩子的遊戲形式,了解其特質,對他們持合理的期望,引發孩子不同的潛能,並能多鼓勵孩子發現新的點子,放手讓孩子自己解決問題,珍惜共處的分分秒秒,濃郁的情和愛在其激盪。
結合以上特點,我園大、中班全體教師共同策劃了本次慶「六一」 親子遊藝活動。
二、活動總目標:
1.通過活動,讓幼兒、家長感覺到節日的來臨,共同分享節日的歡樂。
2.讓幼兒有表現自己的機會。用演出的形式,大膽的向大家展現所學的本領。
3.家長有進一步了解自己孩子的機會,加深家園情、師生情、親子情。
三、活動組織者:各班教師。
四、活動安排:
中(1)班。
保齡球。
1.給每位幼兒家庭發4個球。
2.站在規定線後,用手中的皮球向目標投擲。
3.擊倒8個保齡球以上算優勝。
中(2)班。
套圈。
1.每位幼兒發5個圈。
2.站在規定線上,向目標進行套圈活動。
3.依據幼兒套中的瓶子個數,發獎。
中(3)班。
投飛鏢。
1.家長和幼兒站在不同距離的靶子前。
2.每人投3鏢,累計得分後發獎。
中(4)班。
釣魚。
1.參加的家庭每人拿一根釣竿。
2.站在規定線後進行釣魚活動。
3.2分鐘內釣滿12條魚為優勝。
大(1)班。
搶椅子。
1.幼兒8人一組進行遊戲。
2.音樂開始,幼兒繞椅子轉圈走。
3.音樂停止,馬上搶到位子並坐好。
4.沒有搶到位子即被淘汰,最後獲勝者獲獎品一份。
大(2)班。
走迷宮。
1.幼兒用布蒙上眼睛在擺滿障礙物的場地上行走。
2.家長在旁指揮幼兒行走的方向。
3.在規定的時間內走出迷宮且不踢倒障礙物的家庭為優勝。
大(3)班。
迷迷轉。
1.幼兒站在家長的腳上,音樂起,一起在圓圈中轉圈。
2.音樂停,沒轉出圓圈的家庭為優勝。
大(4)班。
夾彈珠。
1.在規定的時間內用筷子夾彈珠。
2.按數量多少評獎。
備註:遊戲前,各班教師發給每位幼兒一張遊戲卡(內含以上8個遊戲)。幼兒進行完一個遊戲後,就由組織者(各班教師)在遊戲卡上作好記錄,直至所有遊戲進行完畢後在保健室登記領取。
猜爸爸媽媽(4-6歲)。
目標:加深親子依戀之情,培養孩子熱愛自已父母的情感。
準備:小椅5-6把,蒙眼巾5-6條。
玩法:幼兒5-6人,蒙眼坐成一排,父母分別走到幼兒面前,主持人說出此人特徵,如髮式,衣著,由幼兒猜出自已的爸爸媽媽。
注意: 1:猜不著時可以讓幼兒聽被猜人的聲音。2:猜對時可由父母對孩子做親昵的動作,以表示獎勵。
小心陷井(4-5歲)。
目標:培養幼兒與媽媽一起共同動手動腦,細心地合作。
準備:空奶瓶4個,火柴棍若干。
玩法:發給每個參賽家庭空奶瓶1個、火柴若干。比賽開始孩子與媽媽一起將火柴巧妙的隨意擺放在瓶口上,但不能掉入瓶中,在規定時間內,瓶口上堆放火柴最多的那家為勝。
規則:火柴掉進瓶里一根就被淘汰。
大西瓜、小西瓜(5-6歲)。
目標:增進親子情感交流,培養對學習的興趣。訓練反應的靈敏性。
玩性:家長和孩子面對面站立,家長說:"大西瓜",孩子就做"小西瓜"的手勢。家長說:"小西瓜",孩子就做"大西瓜"手摯。錯者淘汰,最後未被淘汰者為勝。每二次遊戲開始後,互換角色進行。
注意:
1:此遊戲也可由主持人發出信號,家長和孩子一起做。
2:可別選一些詞語,如高、矮、胖、瘦來進行這種遊戲。
"二人三足跑"(5-6歲)。
目標: 學習兩人相互配合用三條腿跑步,增進親子情感的交流。
玩法:在場地兩端畫一條起跑線和一條終點線,請幾對父子站在起跑線上,媽媽用一根長帶子將爸爸和孩子相鄰的一條腿綁在一起,爸爸雙手背後,聽到口令後,爸爸和孩子一起出發向關跑,到終點線後反回,以先反回到起跑線者為勝。媽媽為爸爸和孩子解開帶子。
規則:爸爸雙手必須背後,媽媽必須將帶子繫緊。
小雞出殼。
一、遊戲對象:2.5-3歲幼兒及其父母。
二、遊戲目的:培養孩子動作的靈活性、細心和自信心。
三、遊戲材料:大張的廢報紙若干,每張畫大雞蛋,分散放在地上。
四、遊戲方法:讓孩子發令說:「預備——起!」父母和孩子趕快拿起報紙,小心機靈地從蛋中間撕破一個洞,然後將頭、肩、軀幹和腳從報紙中鑽過,再跨出報紙。發出「嘰、嘰」聲,一隻小雞肉孵成了。可以接著再撕再鑽,要是將報紙撕破了,就算失誤。最後孵出小雞最多的人為優勝。
《釣瓶子》(5—6歲)。
目的:培養幼兒動作的準確性,協調配合能力。
材料:純凈水空瓶、細線、小木棍、「釣魚杆」。
玩法:用系有小木棍的釣魚杆將瓶子釣起,家長與孩子比賽,在規定的時間、範圍內,誰釣的多為勝。
傳達室動作(4-6歲)。
目標:體會親子共同遊戲時的平等,和諧的愉悅。
過程: 父母孩子圍坐在一起,由一人做一個動作如拍肩,每二個人跟做此動作,當第二個人做完後,第一一個有接著做其它動作,第三人跟第二人傳的拍肩的動作,看能傳多久動作不斷。
注意:
1:至少三人參加此遊戲,所傳動作最好是手上動作。
2:做傳的動作前雙手合拍一次,保持拍手兩個重複動作的節奏,速度由慢到快,初玩時可將所傳動作做幾遍才換。
毛毛蟲(4至6歲)。
準備小呼拉圈兩個,每個家庭派出一個小孩和兩個大人,三人排成一列縱隊,第一個圈套在前面兩人身上,第二個圈套在後兩人身上,比比哪組跑完規定路線,為了增加難度,可在路線上設置獨木橋、山洞等障礙物。
第一種活動:大腳小腳。
主要目標:訓練寶寶如何邁步,體會走路的動作感覺。
指導要點:①家長和寶寶面對面地站好,用雙手拉著寶寶的手,寶寶的小。
腳踩在家長的大腳上。②家長邊說兒歌邊走著,帶動寶寶向前邁步。
建議:這個遊戲適合學步兒,幫助他們體會走路的動作感覺。
兒歌。
一二一,走呀走。
媽媽寶寶手拉手。
小腳踩在大腳上。
邁開大步向前走。
第二種活動:找媽媽。
主要目標:訓練寶寶朝著一定的方向獨立行走。
指導要點:寶寶和媽媽分別站在場地兩端,媽媽叫寶寶的名字,寶寶從場。
地的一端走向另一端去找媽媽。
注意:寶寶和媽媽的距離不要太遠,以免寶寶感到困難,失去信心。
第三種活動:踩尾巴。
主要目標:①培養孩子對音樂的感受力。②引導孩子大膽地行走。
活動材料:音樂磁帶,自製拖地紙條當做尾巴。
「。嘉導要點:①在家長的後腰上繫着『『尾巴』』行走。隨著音樂節奏的快慢調。
整行進速度。寶寶用手抓或用腳踩『『尾巴」。②教師引導孩子們相互追踩「尾。
巴」,注意按音樂節奏的快慢行走。
建議:在晴天時,父母可帶著孩子到戶外,玩踩人影子遊戲,看誰先。
踩到別人的影子,先踩到者為勝。
第四種活動:捉蝴蝶。
主要目標:①訓練孩子視覺追逐能力。②練習孩子四散行走,轉換蹲下、。
站起動作。
活動材料:彩色紙蝴蝶、軟電線。』。
指導要點:①家長拿著紙蝴蝶逗引孩子,讓孩子的視線追逐蝴蝶的落點。
②家長逗引孩子追著蝴蝶走動,當蝴蝶落地時,讓孩子蹲下捉住它。③為增加。
孩子遊戲興趣,家長可以讓孩子拿著蝴蝶,家長反過來追逐孩子。
家庭小遊戲推薦:①抱氣球。家長手拿氣球上下左右飛動,引逗孩子去。
追、抱氣球。②追光遊戲。晚上利用手電筒的光線,引逗孩子追光遊戲。
第五種活動;送小動物回家。
主要目標:訓練寶寶能獨立穩步行走。
活動材料:小推車,小雞、小貓、小兔、小狗等常見毛絨玩具(用積木搭。
四間小房子,房子的上面貼有以上小動物圖片,作為每個小動物的家)。
指導要點:①寶寶圍坐在一位教師的周圍,另一名教師模仿哭聲,這位教。
師拿起身邊一樣小動物,放在自己耳邊,輕聲問:「你為什麼哭呀?」答:
「我們沒聽媽媽的話,走遠了,找不到自己的家了。」這位教師說:「寶寶。
們,我們一起幫助他們,把他們送回家吧。」②寶寶可任選一個小動物,把它。
放在小推車裡,表示送小動物回家。③家長站在小動物房子後面,如果寶寶找。
對了家,家長可模仿小動物叫聲以示鼓勵,遊戲可反覆進行。
建議:兩三歲的寶寶,可騎小三輪車送小動物回家。在小房子的設置。
上,可貼上小動物愛吃的食物,作為每個小動物的家。
第六種活動:開汽車。
主要目標:①學習繞障礙行走,發展寶寶平衡能力、平穩仃走的雕刀。⑵練。
習發出「嘀嘀」的聲音。
活動材料:玩具汽車一輛,塑料圈每人一個,拱形門2個,紙積木,塑膠小。
路2條,《小司機》音樂磁帶。
指導要點:①開汽車。寶寶模仿教師發出「嘀!嘀!」的聲音。②寶寶手拿。
塑料圈當做方向盤,聽《小司機》的音樂和老師一起開汽車。③家長帶領寶寶邊。
開汽車邊通過各種障礙物,如鑽拱形門、繞過紙磚、走過小路等。
第七種活動:走遣宮。
主要目標:練習向指定方向走。
活動材料:紙條寬20厘米,長2米,上面有各種幼兒熟悉的圖案。
指導要點:教師沿著紙條走,寶寶跟著教師走。教師拿出一個發響玩具,邊。
搖動,邊念兒歌:「小寶寶,走走走,跟著老師,向前走。」教師在前面走,家。
長配合教師領著寶寶沿著紙條走,邊走邊引導寶寶認識紙條上的圖案。
建議:幼兒遊戲多次以後,可將紙條圍攏成一個蛇形,中間加入鑽桶等。
輔助材料。寶寶走時,家長注意在旁邊保護。
第八種活動:踩紙球。
主要目標:練習聽指令行走,培養孩子感受音樂的能力。
活動材料:錄音機、樂曲磁帶、報紙球。
指導要點:家長將報紙揉成紙球,繩子一頭繫着紙球,一頭由家長拉著。
走,孩子跟在紙球後面用腳踩,教師控制錄音機,音量小表示拖著紙球慢慢。
走,音量大則快走。
建議:在孩子熟悉了聽音樂節奏變化行走之後,還可以聽音樂變換方。
自走。
一、設計思路:
嬰幼兒時期是大腦成長最迅速地時期,也是大腦發展的關鍵期,適宜的教育和環境刺激則是大腦發育的決定因素。
早期教育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親子教育已成為近年來早期教育中的一個焦點,和諧和寬鬆的家庭氛圍已成為孩子健康成長的必要條件的今天,家長們都在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但最具有操作性地便是我們創設環境、空間、時間、對象,讓幼兒在親子活動的互動中,培養孩子表達的勇氣和能力,勇於創新的精神,使子女和父母之間的親情得到滿足和溝通,促進孩子和交往能力的發展。在活動中,父母可從觀察孩子的遊戲形式,了解其特質,對他們持合理的期望,引發孩子不同的潛能,並能多鼓勵孩子發現新的點子,放手讓孩子自己解決問題,珍惜共處的分分秒秒,濃郁的情和愛在其激盪。
結合以上特點,我園大、中班全體教師共同策劃了本次慶「六一」 親子遊藝活動。
二、活動總目標:
1.通過活動,讓幼兒、家長感覺到節日的來臨,共同分享節日的歡樂。
2.讓幼兒有表現自己的機會。用演出的形式,大膽的向大家展現所學的本領。
3.家長有進一步了解自己孩子的機會,加深家園情、師生情、親子情。
三、活動組織者:各班教師。
四、活動安排:
中(1)班。
保齡球。
1.給每位幼兒家庭發4個球。
2.站在規定線後,用手中的皮球向目標投擲。
3.擊倒8個保齡球以上算優勝。
中(2)班。
套圈。
1.每位幼兒發5個圈。
2.站在規定線上,向目標進行套圈活動。
3.依據幼兒套中的瓶子個數,發獎。
中(3)班。
投飛鏢。
1.家長和幼兒站在不同距離的靶子前。
2.每人投3鏢,累計得分後發獎。
中(4)班。
釣魚。
1.參加的家庭每人拿一根釣竿。
2.站在規定線後進行釣魚活動。
3.2分鐘內釣滿12條魚為優勝。
大(1)班。
搶椅子。
1.幼兒8人一組進行遊戲。
2.音樂開始,幼兒繞椅子轉圈走。
3.音樂停止,馬上搶到位子並坐好。
4.沒有搶到位子即被淘汰,最後獲勝者獲獎品一份。
大(2)班。
走迷宮。
1.幼兒用布蒙上眼睛在擺滿障礙物的場地上行走。
2.家長在旁指揮幼兒行走的方向。
3.在規定的時間內走出迷宮且不踢倒障礙物的家庭為優勝。
大(3)班。
迷迷轉。
1.幼兒站在家長的腳上,音樂起,一起在圓圈中轉圈。
2.音樂停,沒轉出圓圈的家庭為優勝。
大(4)班。
夾彈珠。
1.在規定的時間內用筷子夾彈珠。
2.按數量多少評獎。
備註:遊戲前,各班教師發給每位幼兒一張遊戲卡(內含以上8個遊戲)。幼兒進行完一個遊戲後,就由組織者(各班教師)在遊戲卡上作好記錄,直至所有遊戲進行完畢後在保健室登記領取。
猜爸爸媽媽(4-6歲)。
目標:加深親子依戀之情,培養孩子熱愛自已父母的情感。
準備:小椅5-6把,蒙眼巾5-6條。
玩法:幼兒5-6人,蒙眼坐成一排,父母分別走到幼兒面前,主持人說出此人特徵,如髮式,衣著,由幼兒猜出自已的爸爸媽媽。
注意: 1:猜不著時可以讓幼兒聽被猜人的聲音。2:猜對時可由父母對孩子做親昵的動作,以表示獎勵。
小心陷井(4-5歲)。
目標:培養幼兒與媽媽一起共同動手動腦,細心地合作。
準備:空奶瓶4個,火柴棍若干。
玩法:發給每個參賽家庭空奶瓶1個、火柴若干。比賽開始孩子與媽媽一起將火柴巧妙的隨意擺放在瓶口上,但不能掉入瓶中,在規定時間內,瓶口上堆放火柴最多的那家為勝。
規則:火柴掉進瓶里一根就被淘汰。
大西瓜、小西瓜(5-6歲)。
目標:增進親子情感交流,培養對學習的興趣。訓練反應的靈敏性。
玩性:家長和孩子面對面站立,家長說:"大西瓜",孩子就做"小西瓜"的手勢。家長說:"小西瓜",孩子就做"大西瓜"手摯。錯者淘汰,最後未被淘汰者為勝。每二次遊戲開始後,互換角色進行。
注意:
1:此遊戲也可由主持人發出信號,家長和孩子一起做。
2:可別選一些詞語,如高、矮、胖、瘦來進行這種遊戲。
"二人三足跑"(5-6歲)。
目標: 學習兩人相互配合用三條腿跑步,增進親子情感的交流。
玩法:在場地兩端畫一條起跑線和一條終點線,請幾對父子站在起跑線上,媽媽用一根長帶子將爸爸和孩子相鄰的一條腿綁在一起,爸爸雙手背後,聽到口令後,爸爸和孩子一起出發向關跑,到終點線後反回,以先反回到起跑線者為勝。媽媽為爸爸和孩子解開帶子。
規則:爸爸雙手必須背後,媽媽必須將帶子繫緊。
小雞出殼。
一、遊戲對象:2.5-3歲幼兒及其父母。
二、遊戲目的:培養孩子動作的靈活性、細心和自信心。
三、遊戲材料:大張的廢報紙若干,每張畫大雞蛋,分散放在地上。
四、遊戲方法:讓孩子發令說:「預備——起!」父母和孩子趕快拿起報紙,小心機靈地從蛋中間撕破一個洞,然後將頭、肩、軀幹和腳從報紙中鑽過,再跨出報紙。發出「嘰、嘰」聲,一隻小雞肉孵成了。可以接著再撕再鑽,要是將報紙撕破了,就算失誤。最後孵出小雞最多的人為優勝。
《釣瓶子》(5—6歲)。
目的:培養幼兒動作的準確性,協調配合能力。
材料:純凈水空瓶、細線、小木棍、「釣魚杆」。
玩法:用系有小木棍的釣魚杆將瓶子釣起,家長與孩子比賽,在規定的時間、範圍內,誰釣的多為勝。
傳達室動作(4-6歲)。
目標:體會親子共同遊戲時的平等,和諧的愉悅。
過程: 父母孩子圍坐在一起,由一人做一個動作如拍肩,每二個人跟做此動作,當第二個人做完後,第一一個有接著做其它動作,第三人跟第二人傳的拍肩的動作,看能傳多久動作不斷。
注意:
1:至少三人參加此遊戲,所傳動作最好是手上動作。
2:做傳的動作前雙手合拍一次,保持拍手兩個重複動作的節奏,速度由慢到快,初玩時可將所傳動作做幾遍才換。
毛毛蟲(4至6歲)。
準備小呼拉圈兩個,每個家庭派出一個小孩和兩個大人,三人排成一列縱隊,第一個圈套在前面兩人身上,第二個圈套在後兩人身上,比比哪組跑完規定路線,為了增加難度,可在路線上設置獨木橋、山洞等障礙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