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是全國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之年,也是澄城鞏固提升脫貧攻堅成效、進一步加快高質量發展、著手謀劃「十四五」的關鍵之年。全縣全面深化改革工作的總體要求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堅定不移踐行新發展理念,貫徹落實好中省市各項全面深化改革決策部署,聚焦「十個高質量」,圍繞追趕超越、三大攻堅戰、「四縣」同建、項目建設等重點工作,突出問題導向和民生取向,全面抓好任務落實、鞏固改革成果、釋放改革紅利,不斷開創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新局面,為加快澄城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勁動力。
一、深化政府職能轉變和「放管服」改革,持續提升政務服務水平
縱深推進「放管服」改革。貫徹落實國家政務服務「好差評」制度,全面推廣證明事項告知承諾制,改進和規範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出具證明公證。承接落實好中省取消、下放行政審批事項。積極開展「網際網路+政務服務」改革,加快實現「一扇門、一張網、一次辦」。推行「一窗受理」模式,實現「一枚公章管審批」。推動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改革向鎮級延伸。強化審批和監管協調聯動,建設審批監管聯動機制。推進「一網通辦」,抓好「線上政務」、「網上政府」、「掌上政府」的建設運營。修訂首問負責、服務承諾、限時辦結、容缺受理、一次性告知、辦不成書面說明等制度,規範審批服務行為。建立投資項目審批會商機制,推動項目備案落地更加快速便捷。深化涉企保證金清單管理,落實企業降費減稅政策,優化中小企業服務中心平台,完善中小企業服務體系。
積極探索行政體制改革。加強隊伍和信息化建設,積極探索在更大範圍內推行綜合行政執法,全面實現「一支隊伍管執法」。積極推進鎮(街道)執法機構和市場監管、文化市場、交通運輸、農業綜合行政執法改革工作。優化改進執法方式,積極探索「網際網路+執法」,大力推進非現場執法,依託網際網路、雲計算、大數據等技術,提升科學執法水平。深化消防執法改革。加大統籌協調力度,解決機構改革遺留問題,全面完成機構改革任務。
紮實實施事業單位分類改革。推進公益類事業單位改革。完成生產經營類事業單位改革。
二、深化經濟和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切實增強發展內生動力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組建縣投資促進委員會。開展供應鏈創新應用改革試點,抓好龍頭企業培育和平台建設。完成煤炭企業退出改革。加快推進大唐50兆瓦和華潤50兆瓦風力發電項目,啟動建設拓日新能兩條日產300噸光伏玻璃生產線技改項目,持續跟進澄合礦業日產300萬方煤制氣項目,加深與恆泰新能、富瑞特裝等企業合作,延長煤制氣下游產業鏈,打造中國新能源產業強縣。實行政府舉債融資負面清單管理,嚴格政府違法違規舉債融資行為責任追究。
持續優化營商環境。踐行「項目為王」理念,全力打好項目策劃、招商、落地建設組合拳。完善縣級領導包聯包抓加快高質量發展大會簽約項目機制。完成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晉級工作。規劃建設輕工產業園、重工產業園、化工產業園、氫能產業園。深入推進優化提升營商環境「5+3」行動。開展營商環境監測評價。健全完善縣級公共資源交易平台、交易中心。完善納稅人分類分級管理機制改革,推進稅收風險管理實體化。落實減稅降費和個人所得稅改革。組建民營企業紓困基金。建立規範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持續推進工程項目審批制度改革。深入推進工商登記便利化改革。出台激勵企業轉型、技改與創新獎勵政策。
加快國資國企改革步伐。全力推進和落實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持續深化國有企業勞動人事分配三項制度改革。深入推進縣屬國有企業收入分配改革,落實工資總額管理制度。嚴格實施投資項目負面清單制度。積極推進國有資本投資運營試點。穩妥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持續開展國有企業職工家屬區「三供一業」改革。積極推進「一企一策」改革,推動企業轉型發展。加快推進國有企業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改革。
構建創新驅動發展新平台。加快「雙創」平台建設,支持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推動「證照分離」改革全覆蓋。建立外商投資負面清單制度。逐步推進財政票據電子化。實施生產總值統一核算改革。出台《進一步支持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充分激發本土民營企業發展活力。制定《澄城縣科技研發服務平台管理辦法》。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完善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政策體系。
建設生態文明新澄城。持續鞏固國衛複審成果,營造陝西城鄉環境最乾淨縣。堅持精細化管理城市,轉變和創新城市發展模式,推進「智慧城管」平台建設,加快靜脈產業園項目建設,健全完善市容環境監管長效機制。落實好縣級四大班子包片、縣級領導包路段、部門鎮街包責任區以及「例會、通報、銷號、督辦」等制度,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高質量推進省級文明城市創建。落實《縣域主體功能區戰略和制度的若干意見》,探索開展差異化考核。全面保護天然林資源,加強水源地環境保護,建立環境信息強制性披露制度。制定《關於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的實施意見》。貫徹落實好承接上級生態環境系統機構改革。出台《澄城縣建築工地揚塵污染防治條例》。深入開展礦產資源領域「打非治違」整治行動。
三、深化農業農村改革,統籌加快鄉村振興戰略步伐
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開展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30年試點。穩妥推進宅基地使用權確權登記頒證,開展農村宅基地「三權分置」試點。貫徹落實《全面實行永久基本農田特殊保護的意見》。
推進農村綜合改革。嚴格落實責任、政策、幫扶、監管「四個不摘」,全面完成年度減貧任務,高質量打贏精準脫貧攻堅戰。完善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機制。建立戶申請、村發現、鎮(街道)報警、部門錄入、縣預警防返貧監測預警機制。建立扶貧小額信貸風險防範長效機制。紮實做好脫貧攻堅普查,分析研判脫貧攻堅成效。鼓勵發展農業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健全面向小農戶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加快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發展,健全完善科技特派員制度,建立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體系。落實完善農業支持保護政策和政策性農業保險等改革。深化農村公共基礎設施管護體制改革。加快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深入開展鄉村振興示範暨農村綜合改革試驗區建設。繼續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
盤活農村集體資產資源。全面完成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任務,建立健全集體資產各項管理制度。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有序開展集體成員身份確認、集體資產清產核資與折股量化,建立健全集體經濟組織與登記賦碼等工作。探索推廣「村企合作」模式,開創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新路徑。建立農村集體經濟健康發展新機制。
加快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揮國家級櫻桃試驗站資源優勢,爭取「澄城櫻桃」列入省市地域公用品牌目錄,打造「中國櫻桃第一縣」。辦好澄城櫻桃產業高質量發展大會。加快建設萬畝櫻桃示範園區、2萬平米櫻桃物流園,實現「產銷研」一體化發展。制定落實《促進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發展的實施意見》,落實農業產業化聯合體扶持政策,創建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先導區,抓好產業興村強縣示範建設。縱深推進農村產業革命,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建立加強糧食儲備安全管理體制機制。實施農商互聯改革,完善農產品供應鏈工程。探索實施「供銷社+村黨支部+農戶」農資經營服務新模式。
四、深化民主法制領域改革,積極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
加強民主法治工作。制定法治政府建設實施意見。出台《關於新時代加強人大工作的意見》《澄城縣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辦法》。修訂完善《關於加強政協特約監督員的意見》《關於提高提案質量的實施意見》。深化基層民主自治,積極推進智慧社區建設。
持續深化群團改革。制定全縣女性社會組織建設工作意見。推進工商聯以商招商工作,組建民間投資促進中心。
五、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全面激發創新創造活力
創新文化管理機制。深入推進公共文化機構法人治理結構改革。完善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研究出台《關於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編制「十四五」時期文化發展改革規劃。制定促進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意見。完善農村廣播電視現代化傳輸覆蓋體系。建立文物保護利用體制機制。研究「黃洛渭國家文化公園(籌建)」運作機制。
推動文化領域綜合改革。推進黑瓷小鎮建設,籌建「中國黑瓷博物館」,打造中國民窯第一縣。以系統化思維布局良周秦漢宮殿遺址、劉家窪東周芮國遺址兩個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及周邊漢武帝廟、洪拳鼓等文化文物資源,高起點策劃包裝良周文化遺址公園和劉家窪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加快建設劉家窪東周芮國古墓「公眾考古」研學旅遊項目。以「質樸誠信、果敢強毅、尚德崇文、進取創新」的澄城精神為重點,常態化開展「道德模範」「澄城好人」等評選活動。以壺梯山戰役為重點,高水平編排秦腔現代戲《張富清》。創新運營縣級融媒體。實施重點文化產業項目建設,培育發展文化產業市場主體。推進移風易俗,建設文明鄉風。
六、深化社會民生體制改革,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
增強教育改革整體性和系統性。積極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不斷提升教育教學質量,高質量建設陝西教育強縣,持續擦亮澄城教育「金字招牌」。推進實施義務教育薄弱環節改善,啟動古征中學(澄城中學新校區)等校區建設,突出加強鄉鎮寄宿制學校和鄉村小規模學校建設。深化中小學教師「縣管校聘」管理改革,加快建設「名師工作室」,減輕中小學教師負擔,優化師資力量配備。深化教育改革,進一步落實新課程改革,突出新時代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全面提升中小學教學質量。推動學前教育規範發展,加大普惠性、公益性幼兒園創建力度,全面提升保教質量和辦園水平。大力推進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培養「適銷對路」技術型人才。持續加強農村學校信息化建設,推動「網際網路+」等新技術應用,不斷提高中小學信息化建設水平。深化教體結合,加大體育特色學校建設。
落實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落實中央決策部署、省市要求,建立國家特色優質高效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健全現代醫院管理制度。完善分級診療制度,加強全科醫生隊伍建設。建立符合全科醫生崗位特點的人才使用評價機制。深化「體醫融合、資源共享」改革。建立藥品和醫療器械審評審批與市場監管體系。建立藥品職業化專業化檢查員隊伍。全面推進醫聯體改革。建立推進中醫中藥健康發展機制。
建立新型社會治理體系。圍繞中央第12次深改委會議提出的疫情防控「15項工作體系、9項工作機制、4項工作制度」,制定貫徹落實具體措施。建立網絡綜合治理體系。開展縣域社會治理創新試點。建立促進勞動力和人才社會性流動體制機制。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健全社會矛盾糾紛多元預防調處化解綜合機制。深化信訪制度改革,建立「最多訪一次」和信訪事項首辦責任制,落實領導幹部接訪下訪等制度。完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制定城市管理協管人員管理辦法。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併舉的住房制度,不斷滿足群眾多層次居住需求。繼續推進實施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建立健全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和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各項制度。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併舉的住房制度。開展「百縣千鎮」標準化創業中心創建行動,推動創業服務全覆蓋。穩步推進水、電、氣等事關民生領域價格機制改革。
健全防控應急保障體系。制定加強應急管理工作的意見。改革完善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健全重特大疾病醫療保險和救助制度。完善安全生產和自然災害責任體系、防控體系及應急救援體系,修訂完善總體應急預案和安全生產類、自然災害類專項預案。
七、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努力促進社會公平正義
持續推進公安改革。深化治安基層基礎信息採集和信息化防控體系建設,加快推進全縣「智慧安防小區建設」和「雪亮工程」,全面提升社會治安防控能力和治理水平。不斷優化公安政務服務改革,全力推動公安行政審批事項進大廳。紮實推廣「網際網路+公安政務服務」新模式,逐步實現群眾辦事「零跑路」。落實吸毒人員分級分類管控主體責任,優化吸毒人員網格化動態服務管理信息系統。進一步完善推廣涉眾型經濟犯罪辦案與維穩工作機制,全力防範化解金融風險。推進公安機關執法辦案管理中心派駐檢察機構改革。
深化法院改革。推進法院「一站式多元解紛機制、一站式訴訟服務中心建設」,建立集約高效、多元解紛、便民利民、智慧精準、開放互助、交融共享的現代化訴訟體系。健全完善解決執行難長效運行機制。
加快推進司法行政改革。深化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制定全縣政法領域全面深化改革實施方案。深化法律職業資格制度改革。持續推進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
八、深化黨的建設制度改革,持續提升各級組織的執政能力
貫徹落實中省市精神,建立健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長效機制。開展「公勤嚴廉抓落實,追趕超越爭一流」作風建設年活動。健全完善考准考實幹部政治素質相關制度。探索實行年輕幹部選拔預審報備機制。推進幹部檔案數字化工作,制定《幹部人事檔案整改和數字化工作方案》。深入推進市級「1115」黨建示範點創建活動。貫徹落實黨和國家機關基層組織《工作條例》,制定出台機關事業單位黨組織標準化建設辦法。借鑑北京「街鄉吹哨、部門報到」改革經驗,創新城市基層黨建工作。全面推行村(社區)黨組織書記鎮村審核上報,縣級備案管理制度,推進村(社區)帶頭人隊伍整體優化提升。
九、深化紀檢監察體制改革,持續加強黨風
健全巡察上下聯動監督網絡。深化派駐機構改革,建立「三為主一報告」工作機制,充分發揮派駐機構職能作用。深化拓寬黨委書記、紀委書記「雙述雙評」制度,鞏固提升村級述廉述責制度。全面推行鎮(街道)監察職能改革。
一、深化政府職能轉變和「放管服」改革,持續提升政務服務水平
縱深推進「放管服」改革。貫徹落實國家政務服務「好差評」制度,全面推廣證明事項告知承諾制,改進和規範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出具證明公證。承接落實好中省取消、下放行政審批事項。積極開展「網際網路+政務服務」改革,加快實現「一扇門、一張網、一次辦」。推行「一窗受理」模式,實現「一枚公章管審批」。推動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改革向鎮級延伸。強化審批和監管協調聯動,建設審批監管聯動機制。推進「一網通辦」,抓好「線上政務」、「網上政府」、「掌上政府」的建設運營。修訂首問負責、服務承諾、限時辦結、容缺受理、一次性告知、辦不成書面說明等制度,規範審批服務行為。建立投資項目審批會商機制,推動項目備案落地更加快速便捷。深化涉企保證金清單管理,落實企業降費減稅政策,優化中小企業服務中心平台,完善中小企業服務體系。
積極探索行政體制改革。加強隊伍和信息化建設,積極探索在更大範圍內推行綜合行政執法,全面實現「一支隊伍管執法」。積極推進鎮(街道)執法機構和市場監管、文化市場、交通運輸、農業綜合行政執法改革工作。優化改進執法方式,積極探索「網際網路+執法」,大力推進非現場執法,依託網際網路、雲計算、大數據等技術,提升科學執法水平。深化消防執法改革。加大統籌協調力度,解決機構改革遺留問題,全面完成機構改革任務。
紮實實施事業單位分類改革。推進公益類事業單位改革。完成生產經營類事業單位改革。
二、深化經濟和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切實增強發展內生動力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組建縣投資促進委員會。開展供應鏈創新應用改革試點,抓好龍頭企業培育和平台建設。完成煤炭企業退出改革。加快推進大唐50兆瓦和華潤50兆瓦風力發電項目,啟動建設拓日新能兩條日產300噸光伏玻璃生產線技改項目,持續跟進澄合礦業日產300萬方煤制氣項目,加深與恆泰新能、富瑞特裝等企業合作,延長煤制氣下游產業鏈,打造中國新能源產業強縣。實行政府舉債融資負面清單管理,嚴格政府違法違規舉債融資行為責任追究。
持續優化營商環境。踐行「項目為王」理念,全力打好項目策劃、招商、落地建設組合拳。完善縣級領導包聯包抓加快高質量發展大會簽約項目機制。完成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晉級工作。規劃建設輕工產業園、重工產業園、化工產業園、氫能產業園。深入推進優化提升營商環境「5+3」行動。開展營商環境監測評價。健全完善縣級公共資源交易平台、交易中心。完善納稅人分類分級管理機制改革,推進稅收風險管理實體化。落實減稅降費和個人所得稅改革。組建民營企業紓困基金。建立規範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持續推進工程項目審批制度改革。深入推進工商登記便利化改革。出台激勵企業轉型、技改與創新獎勵政策。
加快國資國企改革步伐。全力推進和落實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持續深化國有企業勞動人事分配三項制度改革。深入推進縣屬國有企業收入分配改革,落實工資總額管理制度。嚴格實施投資項目負面清單制度。積極推進國有資本投資運營試點。穩妥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持續開展國有企業職工家屬區「三供一業」改革。積極推進「一企一策」改革,推動企業轉型發展。加快推進國有企業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改革。
構建創新驅動發展新平台。加快「雙創」平台建設,支持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推動「證照分離」改革全覆蓋。建立外商投資負面清單制度。逐步推進財政票據電子化。實施生產總值統一核算改革。出台《進一步支持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充分激發本土民營企業發展活力。制定《澄城縣科技研發服務平台管理辦法》。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完善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政策體系。
建設生態文明新澄城。持續鞏固國衛複審成果,營造陝西城鄉環境最乾淨縣。堅持精細化管理城市,轉變和創新城市發展模式,推進「智慧城管」平台建設,加快靜脈產業園項目建設,健全完善市容環境監管長效機制。落實好縣級四大班子包片、縣級領導包路段、部門鎮街包責任區以及「例會、通報、銷號、督辦」等制度,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高質量推進省級文明城市創建。落實《縣域主體功能區戰略和制度的若干意見》,探索開展差異化考核。全面保護天然林資源,加強水源地環境保護,建立環境信息強制性披露制度。制定《關於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的實施意見》。貫徹落實好承接上級生態環境系統機構改革。出台《澄城縣建築工地揚塵污染防治條例》。深入開展礦產資源領域「打非治違」整治行動。
三、深化農業農村改革,統籌加快鄉村振興戰略步伐
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開展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30年試點。穩妥推進宅基地使用權確權登記頒證,開展農村宅基地「三權分置」試點。貫徹落實《全面實行永久基本農田特殊保護的意見》。
推進農村綜合改革。嚴格落實責任、政策、幫扶、監管「四個不摘」,全面完成年度減貧任務,高質量打贏精準脫貧攻堅戰。完善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機制。建立戶申請、村發現、鎮(街道)報警、部門錄入、縣預警防返貧監測預警機制。建立扶貧小額信貸風險防範長效機制。紮實做好脫貧攻堅普查,分析研判脫貧攻堅成效。鼓勵發展農業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健全面向小農戶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加快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發展,健全完善科技特派員制度,建立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體系。落實完善農業支持保護政策和政策性農業保險等改革。深化農村公共基礎設施管護體制改革。加快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深入開展鄉村振興示範暨農村綜合改革試驗區建設。繼續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
盤活農村集體資產資源。全面完成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任務,建立健全集體資產各項管理制度。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有序開展集體成員身份確認、集體資產清產核資與折股量化,建立健全集體經濟組織與登記賦碼等工作。探索推廣「村企合作」模式,開創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新路徑。建立農村集體經濟健康發展新機制。
加快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揮國家級櫻桃試驗站資源優勢,爭取「澄城櫻桃」列入省市地域公用品牌目錄,打造「中國櫻桃第一縣」。辦好澄城櫻桃產業高質量發展大會。加快建設萬畝櫻桃示範園區、2萬平米櫻桃物流園,實現「產銷研」一體化發展。制定落實《促進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發展的實施意見》,落實農業產業化聯合體扶持政策,創建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先導區,抓好產業興村強縣示範建設。縱深推進農村產業革命,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建立加強糧食儲備安全管理體制機制。實施農商互聯改革,完善農產品供應鏈工程。探索實施「供銷社+村黨支部+農戶」農資經營服務新模式。
四、深化民主法制領域改革,積極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
加強民主法治工作。制定法治政府建設實施意見。出台《關於新時代加強人大工作的意見》《澄城縣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辦法》。修訂完善《關於加強政協特約監督員的意見》《關於提高提案質量的實施意見》。深化基層民主自治,積極推進智慧社區建設。
持續深化群團改革。制定全縣女性社會組織建設工作意見。推進工商聯以商招商工作,組建民間投資促進中心。
五、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全面激發創新創造活力
創新文化管理機制。深入推進公共文化機構法人治理結構改革。完善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研究出台《關於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編制「十四五」時期文化發展改革規劃。制定促進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意見。完善農村廣播電視現代化傳輸覆蓋體系。建立文物保護利用體制機制。研究「黃洛渭國家文化公園(籌建)」運作機制。
推動文化領域綜合改革。推進黑瓷小鎮建設,籌建「中國黑瓷博物館」,打造中國民窯第一縣。以系統化思維布局良周秦漢宮殿遺址、劉家窪東周芮國遺址兩個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及周邊漢武帝廟、洪拳鼓等文化文物資源,高起點策劃包裝良周文化遺址公園和劉家窪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加快建設劉家窪東周芮國古墓「公眾考古」研學旅遊項目。以「質樸誠信、果敢強毅、尚德崇文、進取創新」的澄城精神為重點,常態化開展「道德模範」「澄城好人」等評選活動。以壺梯山戰役為重點,高水平編排秦腔現代戲《張富清》。創新運營縣級融媒體。實施重點文化產業項目建設,培育發展文化產業市場主體。推進移風易俗,建設文明鄉風。
六、深化社會民生體制改革,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
增強教育改革整體性和系統性。積極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不斷提升教育教學質量,高質量建設陝西教育強縣,持續擦亮澄城教育「金字招牌」。推進實施義務教育薄弱環節改善,啟動古征中學(澄城中學新校區)等校區建設,突出加強鄉鎮寄宿制學校和鄉村小規模學校建設。深化中小學教師「縣管校聘」管理改革,加快建設「名師工作室」,減輕中小學教師負擔,優化師資力量配備。深化教育改革,進一步落實新課程改革,突出新時代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全面提升中小學教學質量。推動學前教育規範發展,加大普惠性、公益性幼兒園創建力度,全面提升保教質量和辦園水平。大力推進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培養「適銷對路」技術型人才。持續加強農村學校信息化建設,推動「網際網路+」等新技術應用,不斷提高中小學信息化建設水平。深化教體結合,加大體育特色學校建設。
落實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落實中央決策部署、省市要求,建立國家特色優質高效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健全現代醫院管理制度。完善分級診療制度,加強全科醫生隊伍建設。建立符合全科醫生崗位特點的人才使用評價機制。深化「體醫融合、資源共享」改革。建立藥品和醫療器械審評審批與市場監管體系。建立藥品職業化專業化檢查員隊伍。全面推進醫聯體改革。建立推進中醫中藥健康發展機制。
建立新型社會治理體系。圍繞中央第12次深改委會議提出的疫情防控「15項工作體系、9項工作機制、4項工作制度」,制定貫徹落實具體措施。建立網絡綜合治理體系。開展縣域社會治理創新試點。建立促進勞動力和人才社會性流動體制機制。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健全社會矛盾糾紛多元預防調處化解綜合機制。深化信訪制度改革,建立「最多訪一次」和信訪事項首辦責任制,落實領導幹部接訪下訪等制度。完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制定城市管理協管人員管理辦法。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併舉的住房制度,不斷滿足群眾多層次居住需求。繼續推進實施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建立健全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和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各項制度。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併舉的住房制度。開展「百縣千鎮」標準化創業中心創建行動,推動創業服務全覆蓋。穩步推進水、電、氣等事關民生領域價格機制改革。
健全防控應急保障體系。制定加強應急管理工作的意見。改革完善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健全重特大疾病醫療保險和救助制度。完善安全生產和自然災害責任體系、防控體系及應急救援體系,修訂完善總體應急預案和安全生產類、自然災害類專項預案。
七、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努力促進社會公平正義
持續推進公安改革。深化治安基層基礎信息採集和信息化防控體系建設,加快推進全縣「智慧安防小區建設」和「雪亮工程」,全面提升社會治安防控能力和治理水平。不斷優化公安政務服務改革,全力推動公安行政審批事項進大廳。紮實推廣「網際網路+公安政務服務」新模式,逐步實現群眾辦事「零跑路」。落實吸毒人員分級分類管控主體責任,優化吸毒人員網格化動態服務管理信息系統。進一步完善推廣涉眾型經濟犯罪辦案與維穩工作機制,全力防範化解金融風險。推進公安機關執法辦案管理中心派駐檢察機構改革。
深化法院改革。推進法院「一站式多元解紛機制、一站式訴訟服務中心建設」,建立集約高效、多元解紛、便民利民、智慧精準、開放互助、交融共享的現代化訴訟體系。健全完善解決執行難長效運行機制。
加快推進司法行政改革。深化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制定全縣政法領域全面深化改革實施方案。深化法律職業資格制度改革。持續推進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
八、深化黨的建設制度改革,持續提升各級組織的執政能力
貫徹落實中省市精神,建立健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長效機制。開展「公勤嚴廉抓落實,追趕超越爭一流」作風建設年活動。健全完善考准考實幹部政治素質相關制度。探索實行年輕幹部選拔預審報備機制。推進幹部檔案數字化工作,制定《幹部人事檔案整改和數字化工作方案》。深入推進市級「1115」黨建示範點創建活動。貫徹落實黨和國家機關基層組織《工作條例》,制定出台機關事業單位黨組織標準化建設辦法。借鑑北京「街鄉吹哨、部門報到」改革經驗,創新城市基層黨建工作。全面推行村(社區)黨組織書記鎮村審核上報,縣級備案管理制度,推進村(社區)帶頭人隊伍整體優化提升。
九、深化紀檢監察體制改革,持續加強黨風
健全巡察上下聯動監督網絡。深化派駐機構改革,建立「三為主一報告」工作機制,充分發揮派駐機構職能作用。深化拓寬黨委書記、紀委書記「雙述雙評」制度,鞏固提升村級述廉述責制度。全面推行鎮(街道)監察職能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