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稅務總局日前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國累計新增減稅降費1.17萬億元,其中減稅1.04萬億元。今年更大規模減稅降費進一步降低了企業的稅費成本,提升了納稅人獲得感,鞏固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降成本成效,促進了經濟高質量發展。
減稅降費政策的實施,降低了企業的稅費成本,直接提升了企業盈利水平,特別是讓民營企業、中小企業真正地體會改革力度與目的,穩住了預期,穩定了增長;激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將更多資金投入到技術改造中,從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助力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
減稅降費努力體現「以人民為中心」,以公開公正公平為導向,確保減稅降費政策「紅包」及時送到納稅人和繳費人手裡,切實提升了納稅人和繳費人獲得感。提升納稅人獲得感,需要正確處理減稅降費和組織稅收收入的辯證關係。一方面做到「能減必減」,讓納稅人充分享受減稅降費的紅利;另一方面強調「應收盡收」,強化財政在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作用。這就要求我們努力探索一個平衡點,既要大力降低經濟主體的稅費負擔,又要有足夠的財力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更大規模減稅降費需要稅費聯動。
我國目前仍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對於市場經濟行為主體而言,稅收與收費都是「必要負擔」的現實將長期存在。根據財政部統計數據,2018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稅收收入156401億元、一般公共預算口徑非稅收入26951億元、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75405億元、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入2900億元。根據中國統計年鑑(2018),2017年我國社會保險基金收入67154億元。可見,在稅費總體規模中,稅收所占比重不足50%,僅僅靠減稅,已無法實現減負的目標。根據世界銀行發布的《2019營商環境報告》,我國企業總稅費率已由上年的67.3%降低到64.9%,但仍高於40.4%的世界平均水平,其主要原因就是社會保險費率過高。所以,黨中央提出今年加大減稅降費力度,實施更大規模減稅和更明顯降費,這賦予了減稅降費新的時代內涵、新的歷史使命。
更大規模的減稅降費,首先要求稅費同降,形成合力,實現「1+1>2」的減負效果。從這次減稅降費措施上看,深化增值稅改革,將製造業等行業現行16%的稅率降至13%,將交通運輸業、建築業等行業現行10%的稅率降至9%,確保主要行業稅負明顯降低;保持6%一檔的稅率不變,但通過採取對生產、生活性服務業增加稅收抵扣等配套措施,確保所有行業稅負只減不增,繼續向推進稅率三檔並兩檔、稅制簡化方向邁進。與此同時,明顯降低企業社保繳費負擔,下調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單位繳費比例,各地可降至16%。這樣的變化,從需求方看,不論是個人所得稅的改革還是增值稅的減稅,都將促進個人可支配收入的增長,其最終結果是要促進消費增長,擴大國內需求市場。而從供給側看,這次的普惠性減稅和實質性減稅要與明顯降低企業收費形成合力,進一步釋放微觀經濟主體的活力,促進企業多投資、多研發,將減稅降費的款項轉化為實際發展,擴大實體經濟規模,助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更大規模的減稅降費,還需要稅費同征同管,大力提高征管質效,為將來減稅降費預留空間。2018年8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國稅地稅征管體制改革方案》,明確從2019年1月1日起,各項社保費將交由稅務部門統一徵收。稅務部門統一徵收的優勢在於:其一,稅務部門在征管條件、信息系統和徵收成本上具備顯著優勢;其二,稅費「同征同管」有利於實現對企業繳費的「依法足額徵收」,同時有利於提供高效便捷的行政服務;其三,為社會保險制度改革和社會保險基金體系完善奠定重要基礎。稅務部門統一征繳社保費,將大大減少不誠信、不守法企業漏繳、少繳、不繳社保費的違法違規現象,促進社保制度公正高效,提高權威性、強制性、統一性、公平性及透明度。
更大規模減稅降費凸顯多重效應。
今年上半年,全國累計新增減稅降費11709億元。具體到稅種上,個人所得稅比去年同期下降30.6%,是降幅最大的稅種;製造業、批發零售業等受益最大,凈減稅金額合計占比達88%。實打實的減稅降費,讓企業和人民得到了「真金白銀」的實惠。
企業稅費負擔下降,普惠性、實質性減負效應顯現。今年上半年,增值稅改革減稅4369億元,小微企業普惠性政策減稅1164億元。稅務部門監測的10萬戶重點稅源企業數據顯示,重點稅源企業的單位營業收入稅負同比下降0.6個百分點,比一季度降低0.4個百分點。6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3%,比上月加快1.3個百分點。上半年,重點稅源企業實現利潤同比增長1.5%,增速比一季度回升5.5個百分點。
實體經濟減負增效,促進企業技術進步。實體經濟是國民經濟的基石,也是減稅降費的重點。目前國內增值稅收入占稅收總收入的比重接近40%,而製造業等實體經濟的增值稅在國內增值稅中又占有較高比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增值稅的減稅和改革首當其衝。深化增值稅改革是今年實施更大規模減稅降費的「重頭戲」,主要包括降低稅率這一主要措施和擴大抵扣、加計抵減、留抵退稅三項配套措施。重點是聚焦製造業等實體經濟,目的是增強發展後勁、提高經濟發展質量。經過3個月的平穩運行,改革的效應正在逐步釋放。今年4-6月,已實現整體凈減稅3185億元,全國共有940萬戶增值稅一般納稅人實現減稅。國家稅務總局重點稅源企業數據顯示,上半年,高端製造業和裝備製造業新增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9.9%和9.6%,高技術製造業和高技術服務業投資同比分別增長10.4%和13.5%,顯著高於全部投資增速。
小微企業受益力度大,微觀主體活力增強。我國小微企業眾多,占全部納稅企業的比重超過95%,其中,民營企業占98%。小微企業普惠性政策具有覆蓋面廣、受益面大、指向性強等特點。上半年,小微企業累計新增減稅1164億元。其中,提高增值稅小規模納稅人免稅標準新增減稅349億元,放寬小型微利企業標準加大企業所得稅優惠力度新增減稅481億元,地方「六稅兩費」減征政策新增減稅333億元。
個稅改革紅利顯現,拉動社會消費增長。上半年,個人所得稅兩步稅改因素疊加累計新增減稅3077億元,人均累計減稅1340.5元,累計1.15億人無需再繳納工薪所得個人所得稅。個稅改革「紅包」直接增加了居民收入,提升居民消費能力。在減稅降費等多重因素作用下,上半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8.8%,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6.5%,跑贏上半年gdp增速,消費增速出現明顯回升勢頭。
減稅降費政策的實施,降低了企業的稅費成本,直接提升了企業盈利水平,特別是讓民營企業、中小企業真正地體會改革力度與目的,穩住了預期,穩定了增長;激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將更多資金投入到技術改造中,從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助力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
減稅降費努力體現「以人民為中心」,以公開公正公平為導向,確保減稅降費政策「紅包」及時送到納稅人和繳費人手裡,切實提升了納稅人和繳費人獲得感。提升納稅人獲得感,需要正確處理減稅降費和組織稅收收入的辯證關係。一方面做到「能減必減」,讓納稅人充分享受減稅降費的紅利;另一方面強調「應收盡收」,強化財政在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作用。這就要求我們努力探索一個平衡點,既要大力降低經濟主體的稅費負擔,又要有足夠的財力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更大規模減稅降費需要稅費聯動。
我國目前仍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對於市場經濟行為主體而言,稅收與收費都是「必要負擔」的現實將長期存在。根據財政部統計數據,2018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稅收收入156401億元、一般公共預算口徑非稅收入26951億元、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75405億元、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入2900億元。根據中國統計年鑑(2018),2017年我國社會保險基金收入67154億元。可見,在稅費總體規模中,稅收所占比重不足50%,僅僅靠減稅,已無法實現減負的目標。根據世界銀行發布的《2019營商環境報告》,我國企業總稅費率已由上年的67.3%降低到64.9%,但仍高於40.4%的世界平均水平,其主要原因就是社會保險費率過高。所以,黨中央提出今年加大減稅降費力度,實施更大規模減稅和更明顯降費,這賦予了減稅降費新的時代內涵、新的歷史使命。
更大規模的減稅降費,首先要求稅費同降,形成合力,實現「1+1>2」的減負效果。從這次減稅降費措施上看,深化增值稅改革,將製造業等行業現行16%的稅率降至13%,將交通運輸業、建築業等行業現行10%的稅率降至9%,確保主要行業稅負明顯降低;保持6%一檔的稅率不變,但通過採取對生產、生活性服務業增加稅收抵扣等配套措施,確保所有行業稅負只減不增,繼續向推進稅率三檔並兩檔、稅制簡化方向邁進。與此同時,明顯降低企業社保繳費負擔,下調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單位繳費比例,各地可降至16%。這樣的變化,從需求方看,不論是個人所得稅的改革還是增值稅的減稅,都將促進個人可支配收入的增長,其最終結果是要促進消費增長,擴大國內需求市場。而從供給側看,這次的普惠性減稅和實質性減稅要與明顯降低企業收費形成合力,進一步釋放微觀經濟主體的活力,促進企業多投資、多研發,將減稅降費的款項轉化為實際發展,擴大實體經濟規模,助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更大規模的減稅降費,還需要稅費同征同管,大力提高征管質效,為將來減稅降費預留空間。2018年8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國稅地稅征管體制改革方案》,明確從2019年1月1日起,各項社保費將交由稅務部門統一徵收。稅務部門統一徵收的優勢在於:其一,稅務部門在征管條件、信息系統和徵收成本上具備顯著優勢;其二,稅費「同征同管」有利於實現對企業繳費的「依法足額徵收」,同時有利於提供高效便捷的行政服務;其三,為社會保險制度改革和社會保險基金體系完善奠定重要基礎。稅務部門統一征繳社保費,將大大減少不誠信、不守法企業漏繳、少繳、不繳社保費的違法違規現象,促進社保制度公正高效,提高權威性、強制性、統一性、公平性及透明度。
更大規模減稅降費凸顯多重效應。
今年上半年,全國累計新增減稅降費11709億元。具體到稅種上,個人所得稅比去年同期下降30.6%,是降幅最大的稅種;製造業、批發零售業等受益最大,凈減稅金額合計占比達88%。實打實的減稅降費,讓企業和人民得到了「真金白銀」的實惠。
企業稅費負擔下降,普惠性、實質性減負效應顯現。今年上半年,增值稅改革減稅4369億元,小微企業普惠性政策減稅1164億元。稅務部門監測的10萬戶重點稅源企業數據顯示,重點稅源企業的單位營業收入稅負同比下降0.6個百分點,比一季度降低0.4個百分點。6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3%,比上月加快1.3個百分點。上半年,重點稅源企業實現利潤同比增長1.5%,增速比一季度回升5.5個百分點。
實體經濟減負增效,促進企業技術進步。實體經濟是國民經濟的基石,也是減稅降費的重點。目前國內增值稅收入占稅收總收入的比重接近40%,而製造業等實體經濟的增值稅在國內增值稅中又占有較高比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增值稅的減稅和改革首當其衝。深化增值稅改革是今年實施更大規模減稅降費的「重頭戲」,主要包括降低稅率這一主要措施和擴大抵扣、加計抵減、留抵退稅三項配套措施。重點是聚焦製造業等實體經濟,目的是增強發展後勁、提高經濟發展質量。經過3個月的平穩運行,改革的效應正在逐步釋放。今年4-6月,已實現整體凈減稅3185億元,全國共有940萬戶增值稅一般納稅人實現減稅。國家稅務總局重點稅源企業數據顯示,上半年,高端製造業和裝備製造業新增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9.9%和9.6%,高技術製造業和高技術服務業投資同比分別增長10.4%和13.5%,顯著高於全部投資增速。
小微企業受益力度大,微觀主體活力增強。我國小微企業眾多,占全部納稅企業的比重超過95%,其中,民營企業占98%。小微企業普惠性政策具有覆蓋面廣、受益面大、指向性強等特點。上半年,小微企業累計新增減稅1164億元。其中,提高增值稅小規模納稅人免稅標準新增減稅349億元,放寬小型微利企業標準加大企業所得稅優惠力度新增減稅481億元,地方「六稅兩費」減征政策新增減稅333億元。
個稅改革紅利顯現,拉動社會消費增長。上半年,個人所得稅兩步稅改因素疊加累計新增減稅3077億元,人均累計減稅1340.5元,累計1.15億人無需再繳納工薪所得個人所得稅。個稅改革「紅包」直接增加了居民收入,提升居民消費能力。在減稅降費等多重因素作用下,上半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8.8%,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6.5%,跑贏上半年gdp增速,消費增速出現明顯回升勢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