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優秀電視劇展播劇目、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史詩巨製《覺醒年代》,將於今晚(2月1日)登陸央視一套黃金檔,震撼播出。該劇由北京市委宣傳部和安徽省委宣傳部聯合組織策劃創作,首次全景式展現了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的時代風雲和歷史畫卷,清晰地反映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早期傳播和中國共產黨創建的全過程。
全景還原建黨歷程 揭示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歷史必然。
電視劇《覺醒年代》以1915年《青年雜誌》問世到1921年《新青年》成為中國共產黨機關刊物為貫穿,通過李大釗、陳獨秀、毛澤東、周恩來、陳延年、陳喬年、鄧中夏、趙世炎等眾多歷史人物為中國尋找出路的種種探索和思想交鋒,以及思想文化界的一系列重大事件,藝術地再現了中國共產黨成立的宏大背景、歷史捲軸。
上世紀初,辛亥革命失敗後,中國依然沒有能夠擺脫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地位,三座大山仍然壓在中國人民頭頂,軍閥混戰、倒行逆施、民眾蒙昧、思想混亂的社會亂象,將出路問題再一次擺在中國人面前。為探索救國救民道路,一群有識之士開始奮起抗爭。李大釗、陳獨秀、毛澤東等在混沌中上下求索,從新文化運動開始著手思想啟蒙,力求喚醒民眾救亡圖存。在探索的道路上,他們逐步確立了社會主義、共產主義信念,達成了只有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才能救中國的共識。隨著十月革命一聲炮響,他們開始接觸、學習、接受、傳播馬克思列寧主義,逐漸從思想啟蒙轉向革命行動,倡導運用馬克思主義指導中國革命,創建了中國共產黨,使中國革命面貌為之一新。電視劇《覺醒年代》清晰展現了這一過程,揭示了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歷史必然。
致敬建黨革命先驅 塑造刻畫生動鮮活人物群像。
電視劇《覺醒年代》聚焦建黨風雲人物,突出展現了李大釗等中國共產黨革命先驅的崇高理想和卓越貢獻,客觀全面、鮮明生動地塑造刻畫了一幅立體而豐富的人物群像圖。
劇中既有李大釗、陳獨秀、毛澤東等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做出的歷史貢獻,也有周恩來、鄧中夏、趙世炎等青年革命者推動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之舉,更有陳延年、陳喬年等愛國進步青年為國為民做出的流血犧牲……這些共產黨早期革命領袖有血有肉、有理想有鋒芒、有困境更有探索,他們的革命品格與鬥爭精神,深刻傳遞愛國情懷,傳播了愛國愛黨、艱苦奮鬥的正能量。此外,魯迅、胡適、蔡元培、辜鴻銘、錢玄同等新舊文化陣營中的知識分子的思想和觀點也在《覺醒年代》中形成交鋒,塑造了豐富多彩的時代人物群像。
一流團隊精心打造 電影質感再現建黨偉業。
該劇題材重大,北京市委宣傳部、安徽省委宣傳部、北京市廣播電視局和安徽省廣播電視局提前數年組織策劃精心打造,集結了一流主創團隊。「全國電視十佳製片人」劉國華擔任總製片人,原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副秘書長、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第三編研部主任、電視劇《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編劇龍平平操刀劇本,電視劇《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馬向陽下鄉記》《安居》導演張永新執導。張桐、于和偉、侯京健、馬少驊、劉琳、朱賀日堯、張晚意、曹磊、夏德俊等老中青三代實力演員的加盟,讓《覺醒年代》看點十足。
電視劇《覺醒年代》以中國共產黨的成立為核心事件,勾勒大時代,傳承大文化,抒寫大情懷,揭示出中國共產黨和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歷史和中國人民的必然選擇的主題,藝術再現了共產黨人的初心夢想,傳遞出極富感染力的愛國主義情懷。
該劇由北京市委宣傳部、安徽省委宣傳部、北京市廣播電視局、安徽省廣播電視局聯合攝製,中央電視台、北京歌華傳媒集團、安徽廣播電視台、北京北廣傳媒影視股份有限公司、安徽華星傳媒投資有限公司、阿里文化娛樂集團優酷劇集中心、上海克頓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時代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安徽新華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安徽五星東方影視投資有限公司、海寧新永勝影視文化有限公司聯合出品。
所謂「感」,可以是從作品中領悟出來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內容啟發而引起的思考與聯想,可以是因觀看而激發的決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觀看而引起的對社會上某些醜惡現象的抨擊。520作文網今天為大家精心準備了四史思政課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四史思政課觀後感。
最近學校組織我們了解四史;黨史、新中國史、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作為一個小學生,國家的政治大局觀我沒有老師和爸爸媽媽們了解的那麼透徹,但作為一個在這樣國家的小學生,我能感到無比的榮幸和自豪。我們出生並成長在這樣一個和平、安定的時代,物質和精神需求都很滿足的社會主義國家,我們是幸福的一代人。
戰爭年代有流血、犧牲。無數英雄成了永遠活在我們心裡的英雄,他們無論年紀大小,王二小、劉胡蘭、邱少雲、董存瑞、狼牙山的壯士們........他們為祖國奉獻了寶貴的生命,視死如歸的精神讓我們敬佩、敬畏。「生的偉大死的光榮」讓我們永遠感恩。
回顧上海的歷史,具有深厚的革命歷史傳統,其紅色基因滲透在繁華都市的血脈深處。在中國共產黨成立前後,早期共產主義者開展了有聲有色的初期革命活動。上海誕生了中國革命史上的許多「第一」:中國的第一個共產黨組織——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中國的第一個社會主義青年團組織——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工人運動的第一個總機關——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中國共產黨的第一所培養婦女幹部的學校——平民女校。從這裡走出了一大批早期青年、婦女和工人運動的革命骨幹。上海無愧史培養革命志士的搖籃,中國革命的「紅色之源」。
民主革命時期,上海創造了多個「紅色第一」,這不是曇花一現的偶然,而是石破天驚的歷史的必然選擇。近代上海獨特的區位優勢、華洋雜居的歷史格局,中西交融的多元文化,孕育和鑄就了中國共產黨紅色起點的輝煌。
中國從解放前一路走來,經歷多種艱難困苦,辛酸以及不公平待遇,無數前輩的流血犧牲奠定了新中國的成立,中國前期經歷了多年的戰爭,讓中國的發展陷入了停滯狀態,工、農業發展都受到了重創,百廢待興。在黨和領導的帶領下,中國人民萬眾一心、自強不息。在社會主義特色的道路上走出了屬於中國人民的崛起之大道,讓中國迅速發展,在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克服種種困難以及社會矛盾,讓中國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讓其他國家不敢在輕視中國。
新中國成立以來,雖然沒有了戰爭,但卻變成了沒有硝煙的戰爭,世界的和平是有規律可循,只有我們足夠強大,才能有「和平」,近年來,針對中國的國際爭端,讓我們面臨各種壓力,中國在科技領域的顯著發展和偉大成就,成了某些國家的打擊對象。這也從另一方面正說明了中國的全方位崛起,讓世界都在刮目相看,做為中國人我們只想做好自己;做為民族、為世界和人類發展有貢獻的實事。但總有人去搞破壞,所以我們要更強大,讓妄圖搞破壞的人感到害怕。
從歷史的戰爭到現在的和平,從貧窮到富裕,從國防力量的薄弱到雄厚,國民生活從窮困到小康,從工業、科技各方面取的偉大成就,無處不提醒著我們找到了成功之路,所以迎來了中華名族站起來、富起來的偉大飛躍。
我們成長在黨的教育下,祖國的撫養下,應好好的利用我們現在的優越條件,努力學習知識,充實自己,讓自己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為祖國做貢獻。
習爺爺曾說,「中國人民是偉大的人民,中華名族是偉大的名族,中國是一個偉大的國家」,這就是—中國,走向世界的中國。
四史思政課觀後感。
要在「四史」學習教育中堅定理想信念。理想信念就是共產黨人精神上的鈣,是共產黨人的精神動力和理想源泉。當代青年大多沒有經歷過戰爭和貧苦,沒有親身體驗過國家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巨大變化,我們只有通過學習「四史」,才能了解中國共產黨走過的光輝歲月和艱苦歷程,才能弄清楚我們從哪裡來、到那裡去,讓黨員更好地牢記初心和使命,切實增強信仰、信念和信心,從而堅定理想信念。
要在「四史」學習教育中提升黨性修養。我們現在能夠生活在這樣一個盛世中,都是共產黨員先輩們用生命和獻血換來的。通過學習「四史」,能讓我們更好地重溫紅色革命精神,青年黨員要學習先輩們不懼艱難困苦的意志,在學習中錘鍊堅強的黨性,追尋先輩的步伐,盡心盡力堅守崗位、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奮力征程新時代。
要在「四史」學習教育中提高擔當作為。黨的奮鬥史中湧現出無數革命先烈、英雄模範和時代先鋒,面臨各種困難挑戰,他們牢記宗旨、矢志不渝、犧牲奉獻,是我們最好的學習榜樣。我們應該在本職工作上謀大局,腳踏實地的做出實實在在的工作,做充滿激情、富於創造、勇於擔當的新時代上海青年幹部,努力為中國共產黨今後的歷史做出自己的貢獻。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對於黨員幹部來說,知史愛黨、知史愛國,是對每一位黨員同志的基本要求。每位黨員幹部,都應好好學習黨史、新中國史、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增強守初心、擔使命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使頭腦更加清醒堅定,行動更加堅決有力。
四史思政課觀後感。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提出了做學問的三重境界,即第一重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第二重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重境界: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學習「四史」,同樣適用,「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從「四史」中汲取解決問題的智慧,厚植髮展根基,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提供智力支持。
昨夜西風凋碧樹,做到常學常新。一部黨史,就是中國共產黨從實際出發不斷進行理論創新的歷史;一部新中國史,就是一部中華民族奮鬥史。學好「四史」,要有「望盡天涯路」的追求,秉持「學貴有恆」的毅力,堅守「讀書破萬卷」的決心。毛澤東曾經說過:「學習一定要學到底,學習的最大敵人是不到『底』」。只要堅持下去,必定會積少成多、聚沙成塔,積跬步以至千里。只有靜下心來通讀苦讀,耐得住「獨上高樓」的寂寞,才能學有所獲。在「先把書讀厚、再把書讀薄」的過程中,把握時代變化的脈動,洞察理論創新的深意。
衣帶漸寬終不悔,力求走深走心。「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習近平總書記曾說過,我們中國共產黨人幹革命、搞建設、抓改革,從來都是為了解決中國的現實問題。可以說,改革是由問題倒逼而產生,又在不斷解決問題中得以深化。只有真正把自己擺進去、把職責擺進去、把工作擺進去,才能「洪鐘小大隨叩鳴」,不會「入寶山而空手回」。讀史方能明智,黨史、新中國史蘊含著共產黨人的歷史智慧、政治智慧、管理智慧,學習四史,要用心、用力,學會用歷史思維,解決工作中的困難挑戰,提高解決問題的本領。
眾里尋他千百度,堅持篤干篤行。「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學習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為了推進工作、解決難題。幹事創業需要實幹、苦幹、巧幹。實幹是態度,苦幹是品德,巧幹是水平。用「抓鐵有痕、踏石留印」的決心,落實工作部署,對每一件工作力求實效,做到解決問題不推諉、推動工作不蠻幹,以身作則、率先垂範,求實效、講實幹,以「帶頭干、認真抓」的實幹作風推動事業發展。大事難事看擔當。在困難面前要毫不退縮,直面問題抓落實、攻堅克難帶頭上。以「四史」學習教育為契機,形成「干成事」先鋒力量。
全景還原建黨歷程 揭示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歷史必然。
電視劇《覺醒年代》以1915年《青年雜誌》問世到1921年《新青年》成為中國共產黨機關刊物為貫穿,通過李大釗、陳獨秀、毛澤東、周恩來、陳延年、陳喬年、鄧中夏、趙世炎等眾多歷史人物為中國尋找出路的種種探索和思想交鋒,以及思想文化界的一系列重大事件,藝術地再現了中國共產黨成立的宏大背景、歷史捲軸。
上世紀初,辛亥革命失敗後,中國依然沒有能夠擺脫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地位,三座大山仍然壓在中國人民頭頂,軍閥混戰、倒行逆施、民眾蒙昧、思想混亂的社會亂象,將出路問題再一次擺在中國人面前。為探索救國救民道路,一群有識之士開始奮起抗爭。李大釗、陳獨秀、毛澤東等在混沌中上下求索,從新文化運動開始著手思想啟蒙,力求喚醒民眾救亡圖存。在探索的道路上,他們逐步確立了社會主義、共產主義信念,達成了只有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才能救中國的共識。隨著十月革命一聲炮響,他們開始接觸、學習、接受、傳播馬克思列寧主義,逐漸從思想啟蒙轉向革命行動,倡導運用馬克思主義指導中國革命,創建了中國共產黨,使中國革命面貌為之一新。電視劇《覺醒年代》清晰展現了這一過程,揭示了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歷史必然。
致敬建黨革命先驅 塑造刻畫生動鮮活人物群像。
電視劇《覺醒年代》聚焦建黨風雲人物,突出展現了李大釗等中國共產黨革命先驅的崇高理想和卓越貢獻,客觀全面、鮮明生動地塑造刻畫了一幅立體而豐富的人物群像圖。
劇中既有李大釗、陳獨秀、毛澤東等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做出的歷史貢獻,也有周恩來、鄧中夏、趙世炎等青年革命者推動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之舉,更有陳延年、陳喬年等愛國進步青年為國為民做出的流血犧牲……這些共產黨早期革命領袖有血有肉、有理想有鋒芒、有困境更有探索,他們的革命品格與鬥爭精神,深刻傳遞愛國情懷,傳播了愛國愛黨、艱苦奮鬥的正能量。此外,魯迅、胡適、蔡元培、辜鴻銘、錢玄同等新舊文化陣營中的知識分子的思想和觀點也在《覺醒年代》中形成交鋒,塑造了豐富多彩的時代人物群像。
一流團隊精心打造 電影質感再現建黨偉業。
該劇題材重大,北京市委宣傳部、安徽省委宣傳部、北京市廣播電視局和安徽省廣播電視局提前數年組織策劃精心打造,集結了一流主創團隊。「全國電視十佳製片人」劉國華擔任總製片人,原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副秘書長、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第三編研部主任、電視劇《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編劇龍平平操刀劇本,電視劇《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馬向陽下鄉記》《安居》導演張永新執導。張桐、于和偉、侯京健、馬少驊、劉琳、朱賀日堯、張晚意、曹磊、夏德俊等老中青三代實力演員的加盟,讓《覺醒年代》看點十足。
電視劇《覺醒年代》以中國共產黨的成立為核心事件,勾勒大時代,傳承大文化,抒寫大情懷,揭示出中國共產黨和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歷史和中國人民的必然選擇的主題,藝術再現了共產黨人的初心夢想,傳遞出極富感染力的愛國主義情懷。
該劇由北京市委宣傳部、安徽省委宣傳部、北京市廣播電視局、安徽省廣播電視局聯合攝製,中央電視台、北京歌華傳媒集團、安徽廣播電視台、北京北廣傳媒影視股份有限公司、安徽華星傳媒投資有限公司、阿里文化娛樂集團優酷劇集中心、上海克頓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時代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安徽新華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安徽五星東方影視投資有限公司、海寧新永勝影視文化有限公司聯合出品。
所謂「感」,可以是從作品中領悟出來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內容啟發而引起的思考與聯想,可以是因觀看而激發的決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觀看而引起的對社會上某些醜惡現象的抨擊。520作文網今天為大家精心準備了四史思政課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四史思政課觀後感。
最近學校組織我們了解四史;黨史、新中國史、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作為一個小學生,國家的政治大局觀我沒有老師和爸爸媽媽們了解的那麼透徹,但作為一個在這樣國家的小學生,我能感到無比的榮幸和自豪。我們出生並成長在這樣一個和平、安定的時代,物質和精神需求都很滿足的社會主義國家,我們是幸福的一代人。
戰爭年代有流血、犧牲。無數英雄成了永遠活在我們心裡的英雄,他們無論年紀大小,王二小、劉胡蘭、邱少雲、董存瑞、狼牙山的壯士們........他們為祖國奉獻了寶貴的生命,視死如歸的精神讓我們敬佩、敬畏。「生的偉大死的光榮」讓我們永遠感恩。
回顧上海的歷史,具有深厚的革命歷史傳統,其紅色基因滲透在繁華都市的血脈深處。在中國共產黨成立前後,早期共產主義者開展了有聲有色的初期革命活動。上海誕生了中國革命史上的許多「第一」:中國的第一個共產黨組織——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中國的第一個社會主義青年團組織——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工人運動的第一個總機關——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中國共產黨的第一所培養婦女幹部的學校——平民女校。從這裡走出了一大批早期青年、婦女和工人運動的革命骨幹。上海無愧史培養革命志士的搖籃,中國革命的「紅色之源」。
民主革命時期,上海創造了多個「紅色第一」,這不是曇花一現的偶然,而是石破天驚的歷史的必然選擇。近代上海獨特的區位優勢、華洋雜居的歷史格局,中西交融的多元文化,孕育和鑄就了中國共產黨紅色起點的輝煌。
中國從解放前一路走來,經歷多種艱難困苦,辛酸以及不公平待遇,無數前輩的流血犧牲奠定了新中國的成立,中國前期經歷了多年的戰爭,讓中國的發展陷入了停滯狀態,工、農業發展都受到了重創,百廢待興。在黨和領導的帶領下,中國人民萬眾一心、自強不息。在社會主義特色的道路上走出了屬於中國人民的崛起之大道,讓中國迅速發展,在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克服種種困難以及社會矛盾,讓中國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讓其他國家不敢在輕視中國。
新中國成立以來,雖然沒有了戰爭,但卻變成了沒有硝煙的戰爭,世界的和平是有規律可循,只有我們足夠強大,才能有「和平」,近年來,針對中國的國際爭端,讓我們面臨各種壓力,中國在科技領域的顯著發展和偉大成就,成了某些國家的打擊對象。這也從另一方面正說明了中國的全方位崛起,讓世界都在刮目相看,做為中國人我們只想做好自己;做為民族、為世界和人類發展有貢獻的實事。但總有人去搞破壞,所以我們要更強大,讓妄圖搞破壞的人感到害怕。
從歷史的戰爭到現在的和平,從貧窮到富裕,從國防力量的薄弱到雄厚,國民生活從窮困到小康,從工業、科技各方面取的偉大成就,無處不提醒著我們找到了成功之路,所以迎來了中華名族站起來、富起來的偉大飛躍。
我們成長在黨的教育下,祖國的撫養下,應好好的利用我們現在的優越條件,努力學習知識,充實自己,讓自己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為祖國做貢獻。
習爺爺曾說,「中國人民是偉大的人民,中華名族是偉大的名族,中國是一個偉大的國家」,這就是—中國,走向世界的中國。
四史思政課觀後感。
要在「四史」學習教育中堅定理想信念。理想信念就是共產黨人精神上的鈣,是共產黨人的精神動力和理想源泉。當代青年大多沒有經歷過戰爭和貧苦,沒有親身體驗過國家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巨大變化,我們只有通過學習「四史」,才能了解中國共產黨走過的光輝歲月和艱苦歷程,才能弄清楚我們從哪裡來、到那裡去,讓黨員更好地牢記初心和使命,切實增強信仰、信念和信心,從而堅定理想信念。
要在「四史」學習教育中提升黨性修養。我們現在能夠生活在這樣一個盛世中,都是共產黨員先輩們用生命和獻血換來的。通過學習「四史」,能讓我們更好地重溫紅色革命精神,青年黨員要學習先輩們不懼艱難困苦的意志,在學習中錘鍊堅強的黨性,追尋先輩的步伐,盡心盡力堅守崗位、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奮力征程新時代。
要在「四史」學習教育中提高擔當作為。黨的奮鬥史中湧現出無數革命先烈、英雄模範和時代先鋒,面臨各種困難挑戰,他們牢記宗旨、矢志不渝、犧牲奉獻,是我們最好的學習榜樣。我們應該在本職工作上謀大局,腳踏實地的做出實實在在的工作,做充滿激情、富於創造、勇於擔當的新時代上海青年幹部,努力為中國共產黨今後的歷史做出自己的貢獻。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對於黨員幹部來說,知史愛黨、知史愛國,是對每一位黨員同志的基本要求。每位黨員幹部,都應好好學習黨史、新中國史、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增強守初心、擔使命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使頭腦更加清醒堅定,行動更加堅決有力。
四史思政課觀後感。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提出了做學問的三重境界,即第一重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第二重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重境界: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學習「四史」,同樣適用,「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從「四史」中汲取解決問題的智慧,厚植髮展根基,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提供智力支持。
昨夜西風凋碧樹,做到常學常新。一部黨史,就是中國共產黨從實際出發不斷進行理論創新的歷史;一部新中國史,就是一部中華民族奮鬥史。學好「四史」,要有「望盡天涯路」的追求,秉持「學貴有恆」的毅力,堅守「讀書破萬卷」的決心。毛澤東曾經說過:「學習一定要學到底,學習的最大敵人是不到『底』」。只要堅持下去,必定會積少成多、聚沙成塔,積跬步以至千里。只有靜下心來通讀苦讀,耐得住「獨上高樓」的寂寞,才能學有所獲。在「先把書讀厚、再把書讀薄」的過程中,把握時代變化的脈動,洞察理論創新的深意。
衣帶漸寬終不悔,力求走深走心。「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習近平總書記曾說過,我們中國共產黨人幹革命、搞建設、抓改革,從來都是為了解決中國的現實問題。可以說,改革是由問題倒逼而產生,又在不斷解決問題中得以深化。只有真正把自己擺進去、把職責擺進去、把工作擺進去,才能「洪鐘小大隨叩鳴」,不會「入寶山而空手回」。讀史方能明智,黨史、新中國史蘊含著共產黨人的歷史智慧、政治智慧、管理智慧,學習四史,要用心、用力,學會用歷史思維,解決工作中的困難挑戰,提高解決問題的本領。
眾里尋他千百度,堅持篤干篤行。「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學習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為了推進工作、解決難題。幹事創業需要實幹、苦幹、巧幹。實幹是態度,苦幹是品德,巧幹是水平。用「抓鐵有痕、踏石留印」的決心,落實工作部署,對每一件工作力求實效,做到解決問題不推諉、推動工作不蠻幹,以身作則、率先垂範,求實效、講實幹,以「帶頭干、認真抓」的實幹作風推動事業發展。大事難事看擔當。在困難面前要毫不退縮,直面問題抓落實、攻堅克難帶頭上。以「四史」學習教育為契機,形成「干成事」先鋒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