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七七」 銘記那段不能忘卻的歷史。
82年前的炮聲,將一個沉睡的民族驚醒。盧溝橋畔氣壯山河的抗擊,開啟了全民族抗戰的偉大序幕。戰爭給中國帶來巨大的傷痛,超過3500萬軍民傷亡,4200萬難民無家可歸,800餘萬勞工被強擄。但是,中國人民並沒有屈服,無數志士拋家舍業、不顧生死,為保衛山河拋頭顱、灑熱血,打贏了一場場氣沖霄漢的戰役。
82年後的今天,硝煙散去,和平安寧,但無論過去多久,那段歷史,那段歲月,依然銘記在心,永不敢忘。銘記歷史,不是為了延續仇恨,而是要以史為鑑、面向未來,是為了在歷史中總結傳承、在歷史中奮勇前進、在歷史中振興中華。
我們銘記歷史,是為了在歷史中總結傳承。英勇就義時年僅31歲的東北抗日聯軍第三軍二團政委趙一曼在生命的最後時刻,給兒子寫下這樣的遺書:「母親不用千言萬語來教育你,就用實行來教育你」;
抗日名將吉鴻昌在被捕臨刑前,寫下氣壯山河的就義詩,「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國破尚如此,我何惜此頭?」這樣的英雄還有很多很多,正是千千萬萬個他們,以與子同袍、以身殉國的永恆氣節,拋頭顱灑熱血,才帶領我們的民族走出國難。今天,無論我們身在何處,都應向所有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為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而英勇捐軀的先烈致敬。更要學會從歷史中沉澱,在歷史中總結經驗、吸取教訓,從而繼承和發揚優秀傳統和高貴品質,讓革命精神之火永不熄滅。
我們銘記歷史,是為了在歷史中奮勇前進。「神州尚有英雄在,堪笑法西意氣浮。」那一場血戰,歷史沒有忘記,國家沒有忘記,億萬中華兒女也永遠不會遺忘,它用血淋淋的代價昭示了「落後就要挨打」的慘痛教訓。從清朝閉關鎖國以來,歷史不斷印證著這句話,直到共產黨的出現為中國革命找到了出路,指明了方向,開啟了踏上正確復興之路的征程。時間如白駒過隙,一晃82年過去了。當前,我們正處於改革發展的攻堅期,新舊矛盾、內外問題疊加,許多複雜深刻的問題擺在了我們面前,不論我們所在什麼行業、立足什麼崗位、從事什麼工作,都需要我們從抗戰精神中借力,進一步發揚艱苦奮鬥、吃苦耐勞、頑強拼搏、忠誠奉獻、敢於犧牲的優秀品質,凝聚力量,朝著正確的方向奮勇前進?
我們銘記歷史,是為了在歷史中振興中華。銘記歷史,是為了總結歷史經驗、把握歷史規律,更好地繼往開來。歷史從不等待一切猶豫者、觀望者、懈怠者、軟弱者,與歷史同步、與時代同步、與發展同步,才能贏得發展的制高點,才能取得更多更大的新成績。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歷史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歷史責任。過去,無數英烈用他們的實際行動完成了他們的歷史使命,向歷史交出了優秀的答卷。今天,廣大黨員幹部要從中讀出信仰,悟出政德,干出實績,將英雄精神與實際工作緊密結合起來,不斷學習先進的知識和科學技術,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拚搏。
82年前的炮聲,將一個沉睡的民族驚醒。盧溝橋畔氣壯山河的抗擊,開啟了全民族抗戰的偉大序幕。戰爭給中國帶來巨大的傷痛,超過3500萬軍民傷亡,4200萬難民無家可歸,800餘萬勞工被強擄。但是,中國人民並沒有屈服,無數志士拋家舍業、不顧生死,為保衛山河拋頭顱、灑熱血,打贏了一場場氣沖霄漢的戰役。
82年後的今天,硝煙散去,和平安寧,但無論過去多久,那段歷史,那段歲月,依然銘記在心,永不敢忘。銘記歷史,不是為了延續仇恨,而是要以史為鑑、面向未來,是為了在歷史中總結傳承、在歷史中奮勇前進、在歷史中振興中華。
我們銘記歷史,是為了在歷史中總結傳承。英勇就義時年僅31歲的東北抗日聯軍第三軍二團政委趙一曼在生命的最後時刻,給兒子寫下這樣的遺書:「母親不用千言萬語來教育你,就用實行來教育你」;
抗日名將吉鴻昌在被捕臨刑前,寫下氣壯山河的就義詩,「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國破尚如此,我何惜此頭?」這樣的英雄還有很多很多,正是千千萬萬個他們,以與子同袍、以身殉國的永恆氣節,拋頭顱灑熱血,才帶領我們的民族走出國難。今天,無論我們身在何處,都應向所有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為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而英勇捐軀的先烈致敬。更要學會從歷史中沉澱,在歷史中總結經驗、吸取教訓,從而繼承和發揚優秀傳統和高貴品質,讓革命精神之火永不熄滅。
我們銘記歷史,是為了在歷史中奮勇前進。「神州尚有英雄在,堪笑法西意氣浮。」那一場血戰,歷史沒有忘記,國家沒有忘記,億萬中華兒女也永遠不會遺忘,它用血淋淋的代價昭示了「落後就要挨打」的慘痛教訓。從清朝閉關鎖國以來,歷史不斷印證著這句話,直到共產黨的出現為中國革命找到了出路,指明了方向,開啟了踏上正確復興之路的征程。時間如白駒過隙,一晃82年過去了。當前,我們正處於改革發展的攻堅期,新舊矛盾、內外問題疊加,許多複雜深刻的問題擺在了我們面前,不論我們所在什麼行業、立足什麼崗位、從事什麼工作,都需要我們從抗戰精神中借力,進一步發揚艱苦奮鬥、吃苦耐勞、頑強拼搏、忠誠奉獻、敢於犧牲的優秀品質,凝聚力量,朝著正確的方向奮勇前進?
我們銘記歷史,是為了在歷史中振興中華。銘記歷史,是為了總結歷史經驗、把握歷史規律,更好地繼往開來。歷史從不等待一切猶豫者、觀望者、懈怠者、軟弱者,與歷史同步、與時代同步、與發展同步,才能贏得發展的制高點,才能取得更多更大的新成績。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歷史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歷史責任。過去,無數英烈用他們的實際行動完成了他們的歷史使命,向歷史交出了優秀的答卷。今天,廣大黨員幹部要從中讀出信仰,悟出政德,干出實績,將英雄精神與實際工作緊密結合起來,不斷學習先進的知識和科學技術,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拚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