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社會的發展和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教育階段,大學生的就業問題越來越成為社會的焦點問題,這也向高校的就業指導工作提出了嚴峻挑戰。本文就存在的問題和建議進行簡單的闡述。
關鍵詞:畢業生就業指導。
大學畢業生是國家寶貴的人才資源,是國家現代化建設的生力軍。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本質要求,是全社會就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因素,是保持學校持續健康發展的必要條件,也是檢驗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標準。從個人的發展和價值體系來看,就業對畢業生來說,意味著檢驗十幾載的寒窗苦讀成果,意味著能否將所學投之於實踐、用之於社會,意味著可否有實現人生理想的機遇和平台。從家庭角度來看,對於普通父母而言要培養一個大學生無疑是傾注了二十載的精力和財力,能否解決孩子的就業問題意味著大半輩子的含辛茹苦是否得到應有的回報。
一、目前就業狀況特點
1.各專業就業情況參差不齊。
各專業的就業率極不均衡。一次性就業主要是應用類的專業,另外考研率較高也成為其提升就業率的重要因素;就業率較低的專業如音樂、藝術,需求量小是這些專業就業率低的重要原因,但學生就業期望值高、實際動手、操作能力差等原因也不容忽視。
2.選擇靈活就業的比例較往年增大。
現在部分學生打算先就業後擇業,在逐步積累的過程中給自己準確定位,為自身下一步的創業打下基礎,雖未簽訂正式協議,但以靈活方式就業。
3.各地區就業狀況不均衡。
高校畢業生擇業地域主要集中在經濟發達的城市和地區。在已就業的畢業生中,就業地點多選擇在東部地區,只有少數在欠發達地區就業。
4.畢業生就業期望值趨於現實。
從就業單位性質來看,近年畢業生到企業就業的比例較以往有所增加,到私營企業的比例明顯增加。很多畢業生擇業已經不再局限於黨政機關以及大型企事業單位,也開始著眼於一些有發展前途的私營企業以及鄉、鎮等基層單位。
5.主動不就業的學生增加。
這部分學生主要由於當年考研不順利,乾脆選擇了暫不就業,做一名「校漂族」,同時準備考研。「校漂族」的存在,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暫時緩解了就業的壓力,但其負面的影響更大:一是強化了學生就業的「不主動性」和「逃避性」;二是影響了學校的初次就業率;三是給在校的未畢業學生提供了一種「不主動就業」的錯誤導向。
二、高校畢業生就業存在的問題
1.重視程度、積極性不夠是就業工作面臨的首要問題。
教學實體單位領導思想上不重視,認為就業工作是學校、就業專職部門的事情,沒有認識到學院的「主體」地位,還沒有充分調動起全院教職工參與學生就業工作的積極性,未能真正形成「全員參與」就業的共識和格局;對就業工作在人員和經費方面存在著不到位現象;能夠積極外出考察,開拓畢業生就業市場的則少之又少。學院教師常常身兼數職,疲於奔命,既影響工作效率,也打擊工作積極性,對待就業工作則疲於應付,無法為學生提供全方位高層次的就業服務。
2.就業指導、推薦工作存在欠缺是造成就業難的重要原因。
在正確教育和引導學生的基礎上,對畢業生的就業指導、推薦工作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向用人單位推薦學生時缺乏針對性,多數時候還停留在信息發布、通知畢業生面試的層面,學院的畢業生就業工作負責人、畢業年級輔導員很少與用人單位進行溝通和交流,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就業信息的利用率。
3.專業、課程設置面臨新問題。
從經濟結構的調整來看,隨著我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融合,一些傳統的產業逐漸衰退,而一些新興的產業逐步興起,在這個產業結構調整的過程中,社會對低技能、低素質的人才需求逐步下降,而對高技能、高素質的新型人才需求逐步上升。而學校部分專業、課程設置滯後,未能及時調整以適應新形勢的要求,短期內很難培養出完全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型人才。這些情況都對專業、課程設置提出了新的要求。
4.地區差異加大就業工作的難度。
人才總是向那些發展機會多,經濟待遇高的地方流動,而且經濟發展得越快,可能提供的就業機會就越多,其吸納人力資源的能力就越強,反之亦然。畢業生就業受學校所處地方的經濟環境的影響巨大。內地經濟相對落後,吸納畢業生的能力和魅力欠缺,其他沿海院校則不同,經濟發達,吸納、消化畢業生的能力遠大於內地。
5.專升本的畢業生就業遭受冷遇。
近幾年,很多用人單位提出不要專升本的畢業生,其他的一些用人單位雖然沒有明確表態,但仍以各種理由將專升本學生拒之門外。
三、如何做好畢業生就業工作
1.注重教育,加強指導,強化服務。
畢業生就業期望值過高一直是畢業生就業工作中的難點。應進一步加大對畢業生的就業指導和引導力度,組織畢業生認真學習上級關於當年畢業生就業的有關文件和政策,結合畢業生的日常教育管理工作,注重抓好就業形勢、就業政策、就業紀律教育。
學校主管部門全面行使職責,通過講座、定時諮詢、邀請往屆優秀畢業生作報告等方式對學生進行就業指導教育。根據學生情況對教學方法、教學內容進行不斷更新,對畢業生進行思想上的指導和求職的理論、技巧、政策、程序上的指導以及課後的諮詢。
2.徹底轉變觀念,以實際行動促進就業。
教學實體單位要進一步完善「黨政領導直接管,分管領導具體抓,學院教職工全員參與」的就業工作管理體制,積極落實「學校為主導,學院為主體,齊抓共管」的工作方針。要動員全體教職工關心並積極參與畢業生就業工作,在全校範圍內逐漸形成「全員責任」意識,使大家深刻認識到自身在學生培養和畢業生就業工作中的責任,充分利用各種機會和渠道,廣泛搜集用人信息,開闢就業市場,千方百計為畢業生就業獻計獻策。領導、教師要深入到畢業生中,對畢業生個體情況充分掌握,幫助學生端正擇業心態和確立就業目標,引導畢業生自我「定位」,樹立正確的擇業觀,能夠轉變就業觀念、擇業標準,客觀地對待就業形勢。
3.引導學生就業走向農村。
我國農村各級各類人才嚴重匱乏的現狀與實現農村小康對各級各類人才的巨大需求極不相稱。應組織學生到農村去,了解農業、農村和農民,介紹農村發展的巨大成就和廣闊前景。目前政府出台了很多對大學生到農村就業的優惠政策,引導廣大學生認清形勢,端正就業觀念,確定合理的就業期望值,增強社會責任感,積極到農村建功立業。
4.全面實施全程化就業指導,實現就業觀念和就業現實對接。
長期以來就業指導僅限於狹義的就業指導,只進行就業政策、就業信息和就業技巧方面的指導,僅限於文件的傳達、信息服務和手續的辦理上,服務對象也僅限於畢業生,忽視了對在校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職業準備的前期指導,畢業生倉促走入社會,增加了畢業生對社會和職業崗位的適應期。加強就業指導,開設就業指導課成為當務之急。
大學生就業指導必須明確目標,突出重點,分步實施,分類指導,必須是以職業發展指導為基礎的全方位的就業指導,即與學生的職業發展願望相結合,與學校的教學過程相結合,與市場的需求相結合。
在全程化就業指導實施過程中應特別注重按照當前的就業現實切實轉變學生的擇業觀念,尤其是下列幾種觀念的轉變:(1)從「精英學子」到「普通員工」的轉變;(2)從被動就業到主動創業的轉變;(3)從一次就業定終身到動態就業的轉變;(4)從國企向私營的轉變。
5.加大專業結構調整力度,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以市場和社會需要為導向,調整專業結構;應把專業課程設置和學生的職業發展結合起來,更加重視教學實習和生產實習環節,注重對學生的社會實踐、實際應用、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和提高;要根據專業特點和市場需求,讓學生有針對性地集中進行素質訓練和培養,把學歷教育和職業教育有機結合起來,真正培養出社會急需的人才。
6.建立健全畢業生就業評估機制,促進畢業生充分就業。
要建立完善的就業工作評估和反饋機制,制訂詳細的就業工作評估機制,對就業工作進行全面評估。將評估結果及時、準確地反饋到招生、培養等環節,努力實現招生、培養、就業的良性互動。
總之,高校要樹立以就業為導向、市場需求辦學的指導思想,調整學科、專業結構,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加強畢業、就業、創業教育,加強畢業生就業服務體系建設,落實就業工作「一把手」工程,使就業工作「全程化、全員化、信息化」,強化就業指導工作,堅持正確導向,完善政策,使大學生就業工作向更加良好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龍鵬舉.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創新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6年。
[2]唐黎,田園.淺談如何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j].中國大學生就業,2007年10期:54-55。
[3]李少奇.新時期高校大學生就業指導教育研究[d].西南師範大學,2004年。
[4]莫榮,劉軍.當前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分析[j].發展,2003年08期。
關鍵詞:畢業生就業指導。
大學畢業生是國家寶貴的人才資源,是國家現代化建設的生力軍。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本質要求,是全社會就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因素,是保持學校持續健康發展的必要條件,也是檢驗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標準。從個人的發展和價值體系來看,就業對畢業生來說,意味著檢驗十幾載的寒窗苦讀成果,意味著能否將所學投之於實踐、用之於社會,意味著可否有實現人生理想的機遇和平台。從家庭角度來看,對於普通父母而言要培養一個大學生無疑是傾注了二十載的精力和財力,能否解決孩子的就業問題意味著大半輩子的含辛茹苦是否得到應有的回報。
一、目前就業狀況特點
1.各專業就業情況參差不齊。
各專業的就業率極不均衡。一次性就業主要是應用類的專業,另外考研率較高也成為其提升就業率的重要因素;就業率較低的專業如音樂、藝術,需求量小是這些專業就業率低的重要原因,但學生就業期望值高、實際動手、操作能力差等原因也不容忽視。
2.選擇靈活就業的比例較往年增大。
現在部分學生打算先就業後擇業,在逐步積累的過程中給自己準確定位,為自身下一步的創業打下基礎,雖未簽訂正式協議,但以靈活方式就業。
3.各地區就業狀況不均衡。
高校畢業生擇業地域主要集中在經濟發達的城市和地區。在已就業的畢業生中,就業地點多選擇在東部地區,只有少數在欠發達地區就業。
4.畢業生就業期望值趨於現實。
從就業單位性質來看,近年畢業生到企業就業的比例較以往有所增加,到私營企業的比例明顯增加。很多畢業生擇業已經不再局限於黨政機關以及大型企事業單位,也開始著眼於一些有發展前途的私營企業以及鄉、鎮等基層單位。
5.主動不就業的學生增加。
這部分學生主要由於當年考研不順利,乾脆選擇了暫不就業,做一名「校漂族」,同時準備考研。「校漂族」的存在,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暫時緩解了就業的壓力,但其負面的影響更大:一是強化了學生就業的「不主動性」和「逃避性」;二是影響了學校的初次就業率;三是給在校的未畢業學生提供了一種「不主動就業」的錯誤導向。
二、高校畢業生就業存在的問題
1.重視程度、積極性不夠是就業工作面臨的首要問題。
教學實體單位領導思想上不重視,認為就業工作是學校、就業專職部門的事情,沒有認識到學院的「主體」地位,還沒有充分調動起全院教職工參與學生就業工作的積極性,未能真正形成「全員參與」就業的共識和格局;對就業工作在人員和經費方面存在著不到位現象;能夠積極外出考察,開拓畢業生就業市場的則少之又少。學院教師常常身兼數職,疲於奔命,既影響工作效率,也打擊工作積極性,對待就業工作則疲於應付,無法為學生提供全方位高層次的就業服務。
2.就業指導、推薦工作存在欠缺是造成就業難的重要原因。
在正確教育和引導學生的基礎上,對畢業生的就業指導、推薦工作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向用人單位推薦學生時缺乏針對性,多數時候還停留在信息發布、通知畢業生面試的層面,學院的畢業生就業工作負責人、畢業年級輔導員很少與用人單位進行溝通和交流,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就業信息的利用率。
3.專業、課程設置面臨新問題。
從經濟結構的調整來看,隨著我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融合,一些傳統的產業逐漸衰退,而一些新興的產業逐步興起,在這個產業結構調整的過程中,社會對低技能、低素質的人才需求逐步下降,而對高技能、高素質的新型人才需求逐步上升。而學校部分專業、課程設置滯後,未能及時調整以適應新形勢的要求,短期內很難培養出完全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型人才。這些情況都對專業、課程設置提出了新的要求。
4.地區差異加大就業工作的難度。
人才總是向那些發展機會多,經濟待遇高的地方流動,而且經濟發展得越快,可能提供的就業機會就越多,其吸納人力資源的能力就越強,反之亦然。畢業生就業受學校所處地方的經濟環境的影響巨大。內地經濟相對落後,吸納畢業生的能力和魅力欠缺,其他沿海院校則不同,經濟發達,吸納、消化畢業生的能力遠大於內地。
5.專升本的畢業生就業遭受冷遇。
近幾年,很多用人單位提出不要專升本的畢業生,其他的一些用人單位雖然沒有明確表態,但仍以各種理由將專升本學生拒之門外。
三、如何做好畢業生就業工作
1.注重教育,加強指導,強化服務。
畢業生就業期望值過高一直是畢業生就業工作中的難點。應進一步加大對畢業生的就業指導和引導力度,組織畢業生認真學習上級關於當年畢業生就業的有關文件和政策,結合畢業生的日常教育管理工作,注重抓好就業形勢、就業政策、就業紀律教育。
學校主管部門全面行使職責,通過講座、定時諮詢、邀請往屆優秀畢業生作報告等方式對學生進行就業指導教育。根據學生情況對教學方法、教學內容進行不斷更新,對畢業生進行思想上的指導和求職的理論、技巧、政策、程序上的指導以及課後的諮詢。
2.徹底轉變觀念,以實際行動促進就業。
教學實體單位要進一步完善「黨政領導直接管,分管領導具體抓,學院教職工全員參與」的就業工作管理體制,積極落實「學校為主導,學院為主體,齊抓共管」的工作方針。要動員全體教職工關心並積極參與畢業生就業工作,在全校範圍內逐漸形成「全員責任」意識,使大家深刻認識到自身在學生培養和畢業生就業工作中的責任,充分利用各種機會和渠道,廣泛搜集用人信息,開闢就業市場,千方百計為畢業生就業獻計獻策。領導、教師要深入到畢業生中,對畢業生個體情況充分掌握,幫助學生端正擇業心態和確立就業目標,引導畢業生自我「定位」,樹立正確的擇業觀,能夠轉變就業觀念、擇業標準,客觀地對待就業形勢。
3.引導學生就業走向農村。
我國農村各級各類人才嚴重匱乏的現狀與實現農村小康對各級各類人才的巨大需求極不相稱。應組織學生到農村去,了解農業、農村和農民,介紹農村發展的巨大成就和廣闊前景。目前政府出台了很多對大學生到農村就業的優惠政策,引導廣大學生認清形勢,端正就業觀念,確定合理的就業期望值,增強社會責任感,積極到農村建功立業。
4.全面實施全程化就業指導,實現就業觀念和就業現實對接。
長期以來就業指導僅限於狹義的就業指導,只進行就業政策、就業信息和就業技巧方面的指導,僅限於文件的傳達、信息服務和手續的辦理上,服務對象也僅限於畢業生,忽視了對在校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職業準備的前期指導,畢業生倉促走入社會,增加了畢業生對社會和職業崗位的適應期。加強就業指導,開設就業指導課成為當務之急。
大學生就業指導必須明確目標,突出重點,分步實施,分類指導,必須是以職業發展指導為基礎的全方位的就業指導,即與學生的職業發展願望相結合,與學校的教學過程相結合,與市場的需求相結合。
在全程化就業指導實施過程中應特別注重按照當前的就業現實切實轉變學生的擇業觀念,尤其是下列幾種觀念的轉變:(1)從「精英學子」到「普通員工」的轉變;(2)從被動就業到主動創業的轉變;(3)從一次就業定終身到動態就業的轉變;(4)從國企向私營的轉變。
5.加大專業結構調整力度,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以市場和社會需要為導向,調整專業結構;應把專業課程設置和學生的職業發展結合起來,更加重視教學實習和生產實習環節,注重對學生的社會實踐、實際應用、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和提高;要根據專業特點和市場需求,讓學生有針對性地集中進行素質訓練和培養,把學歷教育和職業教育有機結合起來,真正培養出社會急需的人才。
6.建立健全畢業生就業評估機制,促進畢業生充分就業。
要建立完善的就業工作評估和反饋機制,制訂詳細的就業工作評估機制,對就業工作進行全面評估。將評估結果及時、準確地反饋到招生、培養等環節,努力實現招生、培養、就業的良性互動。
總之,高校要樹立以就業為導向、市場需求辦學的指導思想,調整學科、專業結構,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加強畢業、就業、創業教育,加強畢業生就業服務體系建設,落實就業工作「一把手」工程,使就業工作「全程化、全員化、信息化」,強化就業指導工作,堅持正確導向,完善政策,使大學生就業工作向更加良好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龍鵬舉.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創新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6年。
[2]唐黎,田園.淺談如何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j].中國大學生就業,2007年10期:54-55。
[3]李少奇.新時期高校大學生就業指導教育研究[d].西南師範大學,2004年。
[4]莫榮,劉軍.當前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分析[j].發展,2003年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