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社會基本矛盾: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
(1)社會基本矛盾的內容。
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是社會基本矛盾。
(2)社會基本矛盾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首先,生產力是社會基本矛盾運動中最基本的動力因素,是人類社會發展和進步的最終決定力量。
其次,社會基本矛盾特別是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矛盾,決定著社會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發展。
最後,社會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和解決方式,並從根本上影響和促進社會形態的變化和發展。
2、階級鬥爭: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
3、社會革命:社會形態的質變。
4、改革:社會前進的重要動力。
5、科技:社會前進的重要動力。
社會主要矛盾是某一個具體的社會矛盾,因此它在不同歷史時期會發生轉化。譬如,課本135頁舉到的例子是西安事變前後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從階級矛盾向民族矛盾的轉變。反革命的危機被亡國滅種的危機蓋過,這種轉變帶來第二次國共合作,兄弟鬩牆外御其辱。
在學習歷史的時候,常有這種的表述:「登上歷史舞台」「歷史任務」「歷史的選擇」,顯得十分唯心、玄而又玄。我們現在站在研究者的角度去看歷史,他們是「歷史的」;而在歷史中的人們看來也就是我們書中所講到的「把握社會主要矛盾」,換言之,「識時務者為俊傑」。如果在西安事變之後國共兩黨沒有即使抓住已經變化了的社會主要矛盾,沒有及時進行對抗日本侵略者的政治軍事合作,那麼後果實在是不堪設想。
有意思的是,從蔣介石的角度來看,他當時面臨著的是這樣的困境:如果不和共產黨合作,那麼國民政府會徹底失去民心,而且也難以抵禦日寇的侵略;而如果和共產黨合作,就相當於「讓一支你無法掌控的軍隊侵入你的領地(《1945:中國革命和美國的選擇》)」,最終國民黨也是難以保住中國的江山。所以最後我們才看到國民政府如此擰巴扭捏地消極抗日、積極反共。
那麼為什麼國民黨的處境這麼尷尬呢?其根本原因就是蔣介石的國民政府是一個反動的政權,它建立在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變的屍骨上,生於不義,不為人民考慮,因此並未得到人民支持,只能依賴於國家機器艱難的維繫運營。而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共產黨是人民的選擇——這就是下一節的內容,將由其他同學為大家講解了?
這裡所舉的例子是抗戰中的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這是我們在研究歷史問題中常遇到的兩個矛盾,這兩種矛盾一定程度上是對立的。從法國大革命開始,民族主義思想席捲歐洲並影響全世界,在這種思想中,民族矛盾大於階級矛盾,也就是在民族國家內,兄弟鬩牆外御其辱;而在馬克思主義理論中,我們認為階級矛盾是大於民族矛盾的,也就是「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而國家概念也會在共產主義社會中消亡。共產主義者沒有祖國,「共產國際」就是一個跨越國籍的無產階級革命組織。
然而,作為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共產國際的領導者,信奉階級矛盾大於民族矛盾的蘇聯,在蘇德戰爭的後期,面對反共產主義、反蘇的納粹德國,前線士兵用於鼓舞自己的口號卻不會是為了共產主義,為了無產階級,而是「為了我們的俄羅斯母親」。
很顯然,民族主義仍然是主流。在我們目前所經歷的所有歷史中,暫時還沒有一個時期具備「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的條件。甚至可以說,如果躺在馬克思的這句話上固步自封,反而才是不可取的。
因此列寧也豐富了馬克思的國家學說,也就是社會主義革命可以在一國率先實現,而不是囿於馬克思主義原教旨。社會的主要矛盾是社會基本矛盾具象化後與社會現實結合形成的,因此列寧對馬克思主義的豐富和發展,事實上也就是把握社會歷史主要矛盾的體現。
從歷史回到現實,我們國家的社會主要矛盾,就在最近才剛剛變過。初中時背的都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和落後的生產之間的矛盾」,高中就變成了「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說不定過兩年,隨著我們的經濟不斷壯大,社會不斷發展,我們的社會主要矛盾又會隨之變化。
而只有把握的社會主要矛盾,才能正確地解決社會問題。
那麼,社會矛盾是如何解決的呢?
二、革命和改革
1.階級鬥爭和社會革命。
階級是一個經濟範疇,也是一個歷史範疇。列寧對「階級」所下的定義是:在一定社會經濟結構中所處地位不同的集團。其區分標準為取得財富的方式和財富的多寡。
階級鬥爭是階級利益根本衝突的對抗階級之間的對立和鬥爭。生產力是人類社會生活和全部歷史的基礎,此處的「利益衝突」很顯然是指經濟利益的衝突,也就是不同集團就生產資料的占有比例不同引發的不公所產生的矛盾。因此,階級和階級鬥爭是只有當人類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出現了不同集團之間經濟利益的尖銳衝突,才會出現的社會現象。
階級對立很顯然就是一種矛盾,而矛盾在鬥爭中實現力量對比的變化並由此推動事物的發展。因此,階級鬥爭是社會基本矛盾在階級社會中的表現,是階級對立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
此處的書中還提到了一個知識點「馬克思主義的階級分析方法」,我將移動到本節最後與社會現實一起闡釋。
2.社會革命。
革命是解決社會基本矛盾的主要方式之一,是推動社會發展特別是社會形態更替的重要動力。革命階級推翻反動階級的統治,用新的社會制度代替舊的社會制度,解放生產力,推動社會發展。國家政權從反動階級手裡轉移到革命階級手裡,是實現社會形態變革的首要的、基本的標誌。
無論所處的社會制度,革命通常都是暴力的。因為原有階級不可能輕易放棄自己手中的權力,反動階級之所以為反動階級,便是由於拒絕溝通,拒絕改變,為了維護自身利益而利用一切工具來壓迫和剝削被統治階級。譬如法國大革命,俄國十月革命,也包括文化大革命。(雖然文化大革命的出發點是毛主席對我國當時社會主要矛盾的錯誤認知,但仍然可用於佐證此問題。)。
這是在階級社會中的理論,在我國三大改造以來理論上認為是不存在階級對立的。但是事實上,自從改革開放以來則尤為明顯地存在著強勢利益階層和弱勢利益階層,也就是「先富起來」的人與「後富起來」的人之間的矛盾,這從「996」問題引爆以來,逐漸走到了人們的視野中。而包括馬雲、劉強東等在內的許多企業家的風評與幾年前相比,很顯然已經出現了下跌趨勢,「人民富豪」也無法掩蓋其「資本家」的實質。可見,在我們引入資本之後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在社會發展中勞資對立的問題已經越來越嚴重,成為了社會重要矛盾之一,也受到了社會各界的重視。
但是很顯然,我們不可能針對社會的每一個矛盾都用革命來解決。這也就帶出了我們的下一個知識點:改革。
3.改革。
改革是同一種社會形態發展過程中的量變和部分質變,是統治階級為了鞏固和完善自己建立的社會制度而在社會各個領域採取的革新措施。
改革的最普遍形式就是立法,通過法律將社會問題以一種穩定的形式加以解決。歷史上有許多不觸動根本體制的改革,如商鞅變法,王安石變法,戊戌變法等等。但是這些變法都存在一個共同的問題,也就是步子邁得太大,以至於既得利益者或社會公眾無法在短時間內接受。
這裡就要舉另一個例子,我國明年將施行的民法典。在民法典的編撰過程中,有許多法條其實可以加以更改,但由於民法典最重要的意義在於其體系性編撰,為了減小出台阻力,並沒有對法條進行太大的改變。這就帶出了改革與革命最重要的不同:循序漸進。循序漸進的變革有利於維持社會的穩定,避免革命所帶來的一系列諸如人員傷亡、社會動盪等不可避免的流弊。改革是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社會基本矛盾,促進生產力發展,推動社會進步的有效途徑和手段。對於如前面提到的勞資關係問題,我國便可以通過加強勞資關係立法來保障工人權益,避免財富過於集中、兩極分化。
必須注意的是,在階級社會中,法律體現著統治階級的意志。統治階級的意志也就是統治階級的「選擇」,其中不僅包含直接符合其利益的,比如在資本主義社會中限制地主階級權力,維護資產階級利益的法律;也包含不符合其利益、但體現了被統治階級(或說被壓迫階級)願望的法律,比如在資本主義社會中一些涉及工人社會保障的法律。
但是,這些法律的本質是統治階級為了社會穩定、避免衝突而作出的分讓自己利益的妥協,並不是真的處於被統治階級利益的考量。換言之,為自身目的而實行的施捨。(統治階級的利益)在這種情況下,被統治階級仍然處於弱勢,他們的權力取決於統治階級的施捨。在階級社會中的改革只是一個過程中的權宜之計,並不能徹底地解決社會問題。
只有在社會主義國家中,社會主義改革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前提下進行的,改革以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為出發點與歸宿,圍繞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這一根本任務進行,具有革命意義。
4.革命和改革的區別與聯繫及現實映射。
回顧一下,生產力是社會變革(也就是生產關係、經濟基礎發生變化)的根本原因,生產關係不適應生產力是社會矛盾產生的原因,而改革和革命就是解決社會矛盾的方式,因此雖然形式不同,它們卻有一個共同的目的: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促進社會的發展。而根據前面所講到的改革與革命的概念,我們可以歸納出通常意義上改革和革命的區別:
關於改革和革命的區別與聯繫,最好的實例就是距離我們相當近的,上世紀末的蘇東劇變。或者可以延展到從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東歐社會主義國家所發生的一系列事件。
從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東歐的社會主義國家就開始不斷探索脫離蘇聯模式的社會主義制度改革。最為知名的就是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之春。與後來波蘭明顯反共的團結工會運動不同,當時捷克斯洛伐克的改革仍然堅守社會主義本質,其口號是「人性的社會主義」,主要內容有放開出版管制,減少計劃、擴大市場等等。
事實上其中的具體舉措在我們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看來,也是相當保守的,但是對於那時的蘇聯和其他華約國家而言是非常激進的表示,甚至對蘇聯來說是背叛社會主義的信號,因此最終被蘇聯出兵鎮壓,改革以失敗告終。
除了布拉格之春還有1956年波匈事件,波蘭的波茲南起義和匈牙利的十月事件。後者在西方的記錄中基本所用的表述都是「hungaryrevolution」,將匈牙利歷時12天的反蘇社會運動稱為一場革命,失敗的反共產主義的革命。
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而內部矛盾,也就是內因才是事物變化的第一動力,它決定著事物發展的基本趨向。東歐劇變中最大的因素的絕對不是美國和西歐的和平演變,而是因為不斷被蘇聯干預而失敗的社會改革。假設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之春改革能夠順利走下去,如南斯拉夫取得了極大成功的工人自治一樣,那麼在不考慮美國等國家的干預下,基本不可能會在世紀末如多米諾骨牌一樣集體劇變。
社會主義在東歐的失敗還有非常重要的一個原因:共產主義並不是人心所向。除了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以外,基本上東歐所有的社會主義國家都不是自主選擇的社會主義,而是被蘇聯扶植的紅色政權,東歐國家也因此被稱為蘇聯的衛星國。「蘇聯的坦克開到哪裡,他們的政治也隨之而至。」。
冷戰東歐的這一段歷史是改革不斷失敗,最終社會矛盾無法內部調和而迫不得已促成的革命,又被稱為「顏色革命」。我們剛剛講到,革命是什麼?革命是國家政權從反動階級手裡轉移到革命階級手裡?
但是我們絕不能因為國際共運的低落而對本國體制失去信心。蘇聯在東歐地區強制推行的社會主義已經不是革命的社會主義了,而是反動的修正主義。第一節課老師講哈耶克的時候曾經講到他反蘇、反計劃的政治傾向,「把蘇聯的過錯指責給馬克思、指責給共產主義,是無妄之災。」。
我們能從蘇東歷史中得到什麼教訓呢?就是社會矛盾如果長期無法得到解決,只會愈發尖銳;如果無法通過改革緩解,最終只能是按耐不住的革命。正因如此,我們才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堅守一個革命的無產階級政黨的宗旨,也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以人民為中心,把人民的福祉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及時把握社會主要矛盾,並通過社會主義改革,保障社會的健康與穩定,促進健康發展?
5.馬克思主義的階級分析方法。
在剛才講到東歐劇變時提到過一嘴西方的和平演變。和平演變在我們今天仍然是懸在頭頂的一柄劍,只不過我們一般管它叫「境外勢力」。自從去年香港動亂以來,「境外勢力」在人們的心目中呈現出兩種極端,要麼是認為境外勢力無處不在,幾乎所有社會問題都是境外勢力的陰謀;要麼是認為境外勢力乃無稽之談,甚至是我國政府搬出來唬人的幌子。
而很顯然,從馬克思辯證法的角度看,兩種極端思維都是不可取的。對於境外勢力的判斷,課本上已經講得很明確了:要運用馬克思主義的階級和階級鬥爭觀點去觀察和認識階級社會的社會歷史現象。
美國處於自身利益考慮,仍然在世界的不同地方輸出著顏色革命的價值觀。而作為在上世紀末本世紀初劇變中堅持了政體的為數不多的社會主義國家,我國在國際上是毋庸置疑受到意識形態敵意的。階級鬥爭還將在一定的範圍內長期存在,在某種條件下還有可能激化,但已經不是主要的矛盾。
我們既要吸收改革失敗的前社會主義國家的教訓,把握好社會主要矛盾,不斷深化改革,做到打鐵還需自身硬;又要提防真正的境外勢力陰謀,掌握意識形態領域的領導權,避免步蘇東國家的後塵。
三、科學技術
關於科學技術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課本中提到:科學技術革命是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強大槓桿,每一次科技革命都不同程度地引起了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的深刻變化和社會的巨大進步。
以中國古代社會為例,當鐵犁牛耕出現的時候中國社會便出現了第一次變革,腦力勞動從體力勞動中分離出來,出現了諸子百家的思想,這些思想對推動了思維方式的變革,也就進而促進了改革家的出現,春秋五霸、戰國七雄通過改革富國強兵,爭霸、兼并,從歷史的角度看,就是推動了奴隸制社會向封建社會的轉變,這一切都是從鐵犁牛耕的發明開始的。此後的第一、第二次工業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等都是同理。
從我們的課本上內容來看,似乎科學技術是與前面的階級鬥爭、社會革命和改革相區分開來的補充部分,但在現代社會中,科技與政治的關聯也密不可分。在第一節課上老師就曾經提到哈貝馬斯的一個理論:「科技是一種新的意識形態。」。
這個理論的構造是:科學技術是一種目的理性活動,按照技術規則進行,通過有條件的預測和絕對命令、技能和資格評定,解決問題,或懲罰失敗,從而實現生產力的提高和支配技術力量的擴大,並為現存統治提供合法性基礎的功能,用哈貝馬斯的話來說即:「第一位的生產力——國家掌管著的科技進步本身——已經成了『統治的』合法性的基礎。」。
技術的合理性成為社會的組織原則和政治的合理性,生產和技術的分配手段就成為與社會和政治密不可分的、先驗地決定著這些手段的生產以及使用和發揮這些手段的作業系統在運轉。
科技不是價值中立的,而是負載價值的。前文,提到法律是統治階級壓迫被統治階級的工具之一,那麼此處我們可知,科技也是統治階級的工具之一。它所負載的價值由統治階級賦予,是社會因素、主體因素與科技因素滲透融合的產物,因此在一定條件下科技就可能發生異化。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是推動社會變革的重要力量,在現實中,資本主義通過科技革命不斷地釋放生產力,創造更多社會財富、提高人的生活水平,由此,個人主義、享樂主義、功利主義等便從中生髮出來,人們沉迷於物質享受,不再專注於革命了,也便會失去對社會矛盾的把握能力。
在科技不斷發展的今天,意識形態並未衰落,相反卻以更強大的無形力量支配著人們的思想和意識。這是書中所提到的「科技的兩面性」中,除了科技帶來的災難以外的另一重值得我們重視的問題。
(1)社會基本矛盾的內容。
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是社會基本矛盾。
(2)社會基本矛盾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首先,生產力是社會基本矛盾運動中最基本的動力因素,是人類社會發展和進步的最終決定力量。
其次,社會基本矛盾特別是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矛盾,決定著社會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發展。
最後,社會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和解決方式,並從根本上影響和促進社會形態的變化和發展。
2、階級鬥爭: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
3、社會革命:社會形態的質變。
4、改革:社會前進的重要動力。
5、科技:社會前進的重要動力。
社會主要矛盾是某一個具體的社會矛盾,因此它在不同歷史時期會發生轉化。譬如,課本135頁舉到的例子是西安事變前後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從階級矛盾向民族矛盾的轉變。反革命的危機被亡國滅種的危機蓋過,這種轉變帶來第二次國共合作,兄弟鬩牆外御其辱。
在學習歷史的時候,常有這種的表述:「登上歷史舞台」「歷史任務」「歷史的選擇」,顯得十分唯心、玄而又玄。我們現在站在研究者的角度去看歷史,他們是「歷史的」;而在歷史中的人們看來也就是我們書中所講到的「把握社會主要矛盾」,換言之,「識時務者為俊傑」。如果在西安事變之後國共兩黨沒有即使抓住已經變化了的社會主要矛盾,沒有及時進行對抗日本侵略者的政治軍事合作,那麼後果實在是不堪設想。
有意思的是,從蔣介石的角度來看,他當時面臨著的是這樣的困境:如果不和共產黨合作,那麼國民政府會徹底失去民心,而且也難以抵禦日寇的侵略;而如果和共產黨合作,就相當於「讓一支你無法掌控的軍隊侵入你的領地(《1945:中國革命和美國的選擇》)」,最終國民黨也是難以保住中國的江山。所以最後我們才看到國民政府如此擰巴扭捏地消極抗日、積極反共。
那麼為什麼國民黨的處境這麼尷尬呢?其根本原因就是蔣介石的國民政府是一個反動的政權,它建立在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變的屍骨上,生於不義,不為人民考慮,因此並未得到人民支持,只能依賴於國家機器艱難的維繫運營。而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共產黨是人民的選擇——這就是下一節的內容,將由其他同學為大家講解了?
這裡所舉的例子是抗戰中的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這是我們在研究歷史問題中常遇到的兩個矛盾,這兩種矛盾一定程度上是對立的。從法國大革命開始,民族主義思想席捲歐洲並影響全世界,在這種思想中,民族矛盾大於階級矛盾,也就是在民族國家內,兄弟鬩牆外御其辱;而在馬克思主義理論中,我們認為階級矛盾是大於民族矛盾的,也就是「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而國家概念也會在共產主義社會中消亡。共產主義者沒有祖國,「共產國際」就是一個跨越國籍的無產階級革命組織。
然而,作為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共產國際的領導者,信奉階級矛盾大於民族矛盾的蘇聯,在蘇德戰爭的後期,面對反共產主義、反蘇的納粹德國,前線士兵用於鼓舞自己的口號卻不會是為了共產主義,為了無產階級,而是「為了我們的俄羅斯母親」。
很顯然,民族主義仍然是主流。在我們目前所經歷的所有歷史中,暫時還沒有一個時期具備「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的條件。甚至可以說,如果躺在馬克思的這句話上固步自封,反而才是不可取的。
因此列寧也豐富了馬克思的國家學說,也就是社會主義革命可以在一國率先實現,而不是囿於馬克思主義原教旨。社會的主要矛盾是社會基本矛盾具象化後與社會現實結合形成的,因此列寧對馬克思主義的豐富和發展,事實上也就是把握社會歷史主要矛盾的體現。
從歷史回到現實,我們國家的社會主要矛盾,就在最近才剛剛變過。初中時背的都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和落後的生產之間的矛盾」,高中就變成了「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說不定過兩年,隨著我們的經濟不斷壯大,社會不斷發展,我們的社會主要矛盾又會隨之變化。
而只有把握的社會主要矛盾,才能正確地解決社會問題。
那麼,社會矛盾是如何解決的呢?
二、革命和改革
1.階級鬥爭和社會革命。
階級是一個經濟範疇,也是一個歷史範疇。列寧對「階級」所下的定義是:在一定社會經濟結構中所處地位不同的集團。其區分標準為取得財富的方式和財富的多寡。
階級鬥爭是階級利益根本衝突的對抗階級之間的對立和鬥爭。生產力是人類社會生活和全部歷史的基礎,此處的「利益衝突」很顯然是指經濟利益的衝突,也就是不同集團就生產資料的占有比例不同引發的不公所產生的矛盾。因此,階級和階級鬥爭是只有當人類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出現了不同集團之間經濟利益的尖銳衝突,才會出現的社會現象。
階級對立很顯然就是一種矛盾,而矛盾在鬥爭中實現力量對比的變化並由此推動事物的發展。因此,階級鬥爭是社會基本矛盾在階級社會中的表現,是階級對立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
此處的書中還提到了一個知識點「馬克思主義的階級分析方法」,我將移動到本節最後與社會現實一起闡釋。
2.社會革命。
革命是解決社會基本矛盾的主要方式之一,是推動社會發展特別是社會形態更替的重要動力。革命階級推翻反動階級的統治,用新的社會制度代替舊的社會制度,解放生產力,推動社會發展。國家政權從反動階級手裡轉移到革命階級手裡,是實現社會形態變革的首要的、基本的標誌。
無論所處的社會制度,革命通常都是暴力的。因為原有階級不可能輕易放棄自己手中的權力,反動階級之所以為反動階級,便是由於拒絕溝通,拒絕改變,為了維護自身利益而利用一切工具來壓迫和剝削被統治階級。譬如法國大革命,俄國十月革命,也包括文化大革命。(雖然文化大革命的出發點是毛主席對我國當時社會主要矛盾的錯誤認知,但仍然可用於佐證此問題。)。
這是在階級社會中的理論,在我國三大改造以來理論上認為是不存在階級對立的。但是事實上,自從改革開放以來則尤為明顯地存在著強勢利益階層和弱勢利益階層,也就是「先富起來」的人與「後富起來」的人之間的矛盾,這從「996」問題引爆以來,逐漸走到了人們的視野中。而包括馬雲、劉強東等在內的許多企業家的風評與幾年前相比,很顯然已經出現了下跌趨勢,「人民富豪」也無法掩蓋其「資本家」的實質。可見,在我們引入資本之後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在社會發展中勞資對立的問題已經越來越嚴重,成為了社會重要矛盾之一,也受到了社會各界的重視。
但是很顯然,我們不可能針對社會的每一個矛盾都用革命來解決。這也就帶出了我們的下一個知識點:改革。
3.改革。
改革是同一種社會形態發展過程中的量變和部分質變,是統治階級為了鞏固和完善自己建立的社會制度而在社會各個領域採取的革新措施。
改革的最普遍形式就是立法,通過法律將社會問題以一種穩定的形式加以解決。歷史上有許多不觸動根本體制的改革,如商鞅變法,王安石變法,戊戌變法等等。但是這些變法都存在一個共同的問題,也就是步子邁得太大,以至於既得利益者或社會公眾無法在短時間內接受。
這裡就要舉另一個例子,我國明年將施行的民法典。在民法典的編撰過程中,有許多法條其實可以加以更改,但由於民法典最重要的意義在於其體系性編撰,為了減小出台阻力,並沒有對法條進行太大的改變。這就帶出了改革與革命最重要的不同:循序漸進。循序漸進的變革有利於維持社會的穩定,避免革命所帶來的一系列諸如人員傷亡、社會動盪等不可避免的流弊。改革是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社會基本矛盾,促進生產力發展,推動社會進步的有效途徑和手段。對於如前面提到的勞資關係問題,我國便可以通過加強勞資關係立法來保障工人權益,避免財富過於集中、兩極分化。
必須注意的是,在階級社會中,法律體現著統治階級的意志。統治階級的意志也就是統治階級的「選擇」,其中不僅包含直接符合其利益的,比如在資本主義社會中限制地主階級權力,維護資產階級利益的法律;也包含不符合其利益、但體現了被統治階級(或說被壓迫階級)願望的法律,比如在資本主義社會中一些涉及工人社會保障的法律。
但是,這些法律的本質是統治階級為了社會穩定、避免衝突而作出的分讓自己利益的妥協,並不是真的處於被統治階級利益的考量。換言之,為自身目的而實行的施捨。(統治階級的利益)在這種情況下,被統治階級仍然處於弱勢,他們的權力取決於統治階級的施捨。在階級社會中的改革只是一個過程中的權宜之計,並不能徹底地解決社會問題。
只有在社會主義國家中,社會主義改革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前提下進行的,改革以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為出發點與歸宿,圍繞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這一根本任務進行,具有革命意義。
4.革命和改革的區別與聯繫及現實映射。
回顧一下,生產力是社會變革(也就是生產關係、經濟基礎發生變化)的根本原因,生產關係不適應生產力是社會矛盾產生的原因,而改革和革命就是解決社會矛盾的方式,因此雖然形式不同,它們卻有一個共同的目的: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促進社會的發展。而根據前面所講到的改革與革命的概念,我們可以歸納出通常意義上改革和革命的區別:
關於改革和革命的區別與聯繫,最好的實例就是距離我們相當近的,上世紀末的蘇東劇變。或者可以延展到從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東歐社會主義國家所發生的一系列事件。
從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東歐的社會主義國家就開始不斷探索脫離蘇聯模式的社會主義制度改革。最為知名的就是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之春。與後來波蘭明顯反共的團結工會運動不同,當時捷克斯洛伐克的改革仍然堅守社會主義本質,其口號是「人性的社會主義」,主要內容有放開出版管制,減少計劃、擴大市場等等。
事實上其中的具體舉措在我們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看來,也是相當保守的,但是對於那時的蘇聯和其他華約國家而言是非常激進的表示,甚至對蘇聯來說是背叛社會主義的信號,因此最終被蘇聯出兵鎮壓,改革以失敗告終。
除了布拉格之春還有1956年波匈事件,波蘭的波茲南起義和匈牙利的十月事件。後者在西方的記錄中基本所用的表述都是「hungaryrevolution」,將匈牙利歷時12天的反蘇社會運動稱為一場革命,失敗的反共產主義的革命。
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而內部矛盾,也就是內因才是事物變化的第一動力,它決定著事物發展的基本趨向。東歐劇變中最大的因素的絕對不是美國和西歐的和平演變,而是因為不斷被蘇聯干預而失敗的社會改革。假設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之春改革能夠順利走下去,如南斯拉夫取得了極大成功的工人自治一樣,那麼在不考慮美國等國家的干預下,基本不可能會在世紀末如多米諾骨牌一樣集體劇變。
社會主義在東歐的失敗還有非常重要的一個原因:共產主義並不是人心所向。除了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以外,基本上東歐所有的社會主義國家都不是自主選擇的社會主義,而是被蘇聯扶植的紅色政權,東歐國家也因此被稱為蘇聯的衛星國。「蘇聯的坦克開到哪裡,他們的政治也隨之而至。」。
冷戰東歐的這一段歷史是改革不斷失敗,最終社會矛盾無法內部調和而迫不得已促成的革命,又被稱為「顏色革命」。我們剛剛講到,革命是什麼?革命是國家政權從反動階級手裡轉移到革命階級手裡?
但是我們絕不能因為國際共運的低落而對本國體制失去信心。蘇聯在東歐地區強制推行的社會主義已經不是革命的社會主義了,而是反動的修正主義。第一節課老師講哈耶克的時候曾經講到他反蘇、反計劃的政治傾向,「把蘇聯的過錯指責給馬克思、指責給共產主義,是無妄之災。」。
我們能從蘇東歷史中得到什麼教訓呢?就是社會矛盾如果長期無法得到解決,只會愈發尖銳;如果無法通過改革緩解,最終只能是按耐不住的革命。正因如此,我們才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堅守一個革命的無產階級政黨的宗旨,也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以人民為中心,把人民的福祉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及時把握社會主要矛盾,並通過社會主義改革,保障社會的健康與穩定,促進健康發展?
5.馬克思主義的階級分析方法。
在剛才講到東歐劇變時提到過一嘴西方的和平演變。和平演變在我們今天仍然是懸在頭頂的一柄劍,只不過我們一般管它叫「境外勢力」。自從去年香港動亂以來,「境外勢力」在人們的心目中呈現出兩種極端,要麼是認為境外勢力無處不在,幾乎所有社會問題都是境外勢力的陰謀;要麼是認為境外勢力乃無稽之談,甚至是我國政府搬出來唬人的幌子。
而很顯然,從馬克思辯證法的角度看,兩種極端思維都是不可取的。對於境外勢力的判斷,課本上已經講得很明確了:要運用馬克思主義的階級和階級鬥爭觀點去觀察和認識階級社會的社會歷史現象。
美國處於自身利益考慮,仍然在世界的不同地方輸出著顏色革命的價值觀。而作為在上世紀末本世紀初劇變中堅持了政體的為數不多的社會主義國家,我國在國際上是毋庸置疑受到意識形態敵意的。階級鬥爭還將在一定的範圍內長期存在,在某種條件下還有可能激化,但已經不是主要的矛盾。
我們既要吸收改革失敗的前社會主義國家的教訓,把握好社會主要矛盾,不斷深化改革,做到打鐵還需自身硬;又要提防真正的境外勢力陰謀,掌握意識形態領域的領導權,避免步蘇東國家的後塵。
三、科學技術
關於科學技術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課本中提到:科學技術革命是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強大槓桿,每一次科技革命都不同程度地引起了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的深刻變化和社會的巨大進步。
以中國古代社會為例,當鐵犁牛耕出現的時候中國社會便出現了第一次變革,腦力勞動從體力勞動中分離出來,出現了諸子百家的思想,這些思想對推動了思維方式的變革,也就進而促進了改革家的出現,春秋五霸、戰國七雄通過改革富國強兵,爭霸、兼并,從歷史的角度看,就是推動了奴隸制社會向封建社會的轉變,這一切都是從鐵犁牛耕的發明開始的。此後的第一、第二次工業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等都是同理。
從我們的課本上內容來看,似乎科學技術是與前面的階級鬥爭、社會革命和改革相區分開來的補充部分,但在現代社會中,科技與政治的關聯也密不可分。在第一節課上老師就曾經提到哈貝馬斯的一個理論:「科技是一種新的意識形態。」。
這個理論的構造是:科學技術是一種目的理性活動,按照技術規則進行,通過有條件的預測和絕對命令、技能和資格評定,解決問題,或懲罰失敗,從而實現生產力的提高和支配技術力量的擴大,並為現存統治提供合法性基礎的功能,用哈貝馬斯的話來說即:「第一位的生產力——國家掌管著的科技進步本身——已經成了『統治的』合法性的基礎。」。
技術的合理性成為社會的組織原則和政治的合理性,生產和技術的分配手段就成為與社會和政治密不可分的、先驗地決定著這些手段的生產以及使用和發揮這些手段的作業系統在運轉。
科技不是價值中立的,而是負載價值的。前文,提到法律是統治階級壓迫被統治階級的工具之一,那麼此處我們可知,科技也是統治階級的工具之一。它所負載的價值由統治階級賦予,是社會因素、主體因素與科技因素滲透融合的產物,因此在一定條件下科技就可能發生異化。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是推動社會變革的重要力量,在現實中,資本主義通過科技革命不斷地釋放生產力,創造更多社會財富、提高人的生活水平,由此,個人主義、享樂主義、功利主義等便從中生髮出來,人們沉迷於物質享受,不再專注於革命了,也便會失去對社會矛盾的把握能力。
在科技不斷發展的今天,意識形態並未衰落,相反卻以更強大的無形力量支配著人們的思想和意識。這是書中所提到的「科技的兩面性」中,除了科技帶來的災難以外的另一重值得我們重視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