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介語石化現象是二語習得過程當中的一種普遍現象,是二語習得研究的一個熱點問題。本文首先討論石化現象的定義,然後介紹其分類及成因,並指出其對外語教學的一些啟示。
關鍵詞: 中介語 石化現象 外語教學。
一、引言
中介語這一概念最早由selinker於1972年提出,又叫族際語、過渡語或者學習者的語言,指的是二語學習者在習得第二語言的過程中形成的一種介於母語和目標語之間的動態語言體系。它是一套獨立的語言體系,以母語為出發點,以目的語為終極目標,兼有兩者特徵,在不斷發展變化的過程中逐漸向目的語過渡(劉文瓊,2011)。從理論上說,隨著學習的增加,學習者最終會達到目的語的水平,完全習得第二語言。但是實際上,大多數學生在外語學習的過程中都會感覺達到一定程度之後,外語學習就不再像在學習的初級階段時那樣簡單,會非常困難,甚至停滯不前。即便是大學生或者研究生,也會感覺自己的外語始終不像本族語者那樣地道,也會常常出錯,而且如果長時間擱置不學,水平就會慢慢降低,這種現象就是外語學習中所說的石化現象。
二、石化現象的定義
石化現象這一概念最初是由英國著名語言學家selinker在1972年發表的「中介語」一文中提出的。在過去的四十年中,關於中介語的研究在各個層次和領域都取得了很大成就,然而對石化現象的研究卻非常有限,首先就是缺乏統一、清晰的定義。自從這個概念被提出之後,不同學者都對其進行了不同的定義。
selinker(1972)認為語言石化現象是指外語學習者的中介語中與目的語有關的那些語言項目,語法規則和語言次系統知識趨於定型的狀態,它們不受學習者年齡及目的語學習量的影響(李炯英,2003)。vigil和oller(1976)及ellis(1985)在定義石化現象時明確指出,石化現象既包括語言錯誤形式,又包括正確形式的石化,不符合目的語使用習慣的正確語言形式也應該包含在內。selinker(1992)認為石化是中介語學習的停止,往往是在其還遠未達到目的語模式時。selinker和lamendella(2001)將石化現象定義為學習者的中介語學習在還未達到目的語的模式的時候,就永久停止了,而且這一現象發生在語言結構的所有層次和語境中。han(2003)認為,在認知層面上,石化是一些導致中介語形式永久固化的認知過程或潛在機制。在實證層面上,石化是在相當的時間內,都始終保留在學習者的口頭或書面表達中的固化了的中介語形式,無論學習者有何種語言輸入或做出何種努力。
石化現象到底是因,還是果,是一個過程,還是一個結果,屬於語言能力的範疇,還是語言運用的範疇,它是一種什麼樣的機制,有什麼樣的表現,這些問題我們還無法準確回答(胡榮,2005)。目前我們還無法對石化現象進行準確的定義,還需要進一步研究和探討?
三、石化現象的分類
根據selinker的觀點,石化現象可分為個體石化和群體石化兩大類。個體石化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即錯誤再現和語言能力石化兩個方面。錯誤再現指的是外語學習者的錯誤被多次糾正後仍在語言輸出中重複出現。語言能力石化指的是中介語在語音、句法結構及詞彙方面的石化。群體石化是指當石化了的外語能力具有普遍性,成為整個社會的正常現象時,就會使一種新的方言出現,如印度英語(戴煒棟,牛強,1999)。
littlewood(2000)根據移民的方言特徵,將石化現象分為個體石化和社區石化。他認為個體石化在前,社區石化在後,前者寓於後者之中。在個體層次上出現的語言錯誤,可分為過渡性錯誤和石化性錯誤,前者可隨學習者語言能力的不斷增強而消失,後者則是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無法完全消除的錯誤。
根據其性質,石化現象可分為暫時性石化和永久性石化。在學習者對語言規則理解、掌握得不是很熟練時,可能會出現暫時性石化,這是石化現象的先兆,原則上不能稱其為石化,而只是具有石化的傾向。尤其是我國非英語專業學生的中介語石化多屬於暫時性的。如果能有最優化輸入或者接觸自然的目的語環境,其學習還是會達到另一次高峰期的。但如果不加註意,任其發展,經過一段時間,就可能過渡為永久性石化,會對目標語的學習造成障礙,從而導致語言學習原地踏步甚至倒退。
四、石化現象的成因
關於石化現象產生的原因,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看法和分類。
selinker(1972)將石化現象的成因歸納為五點:①母語遷移;②訓練遷移;③二語學習策略;④二語交際策略;⑤目標語過度概括。
母語遷移是指在目標語的習得過程中,語言習得者會自覺或不自覺地使用母語中的一些語言規則來學習目標語。比如說,學習者在用詞、語法方面出於母語與目標語的差異,經常說或寫「中式英語」。訓練遷移是指受教師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材料影響而形成的中介語認知。比如教師使用不地道的語言進行教學或者使用的教材不合適,都會產生訓練遷移。二語學習策略是指學習者學習目標語時採用的方法和手段。例如,中國英語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遇到問題時,常採用迴避和簡化策略。在句子結構方面,使用一些不恰當短語或詞表達一個更為複雜的意思。二語交際策略是指學習者與作為本族語的目的語使用者之間典型的規律性交流方法(戴煒棟,蔡龍權,2001)。交際策略與心理因素有關,學習者在具有一定的語言能力之後,使用避免、簡化等手段便可達到交流的目的,學習的動力就會減弱,甚至停止學習。目的語過度概括是指學習者將所學過的語法規則或某個詞語的用法錯誤地應用到其他的語境中(白鳳欣,2007)。比如sing的動詞過去式變為singed,send的過去式變為sended等。
後來,selinker和lamendella(1978)指出,石化現象的產生既有內在因素,又有外在因素。內在因素包括年齡因素及缺乏與目的語社會文化融合的慾望,外在因素主要指交際壓力、缺乏學習機會和反饋性質對學習者二語使用的影響(ellis,1999)。
lenneberg(1967)和lamendella(1977)從生物論的角度分析了石化的成因。lenneberg認為在兒童成長的關鍵期後,大腦兩側的功能分工已完成,語言功能被定在左腦,因此,再學習語言就會有困難。語言的發展一定會受到限制,就會導致石化現象的產生。lamendella提出了「次系統」概念。他認為從第一語言過渡到第二語言或外語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初學者學習外語時由於目的語知識匱乏,目的語次系統尚未形成,學習者會利用已有的第一語言的次系統構建目的語的語言體系。這種「利用」就會產生一種介於兩種語言之間的中介語,從而導致石化現象的產生。生物論的解釋突出了外語學習中年齡因素的重要性,很好地解釋了外語學習過程中發音的石化現象。 schumann(1978)提出了文化遷移模式。由於學習者對目的語持有一定的社會和心理距離,學習者重複使用有限的語言形式進行交際,從而使目的語的使用功能受到限制,產生石化。如果學習者的本族語文化和目標語文化有很大差異,就會造成學習者的心理負擔,學習者只能依靠母語和已知的並不完善的中介語來交流,這就很容易造成中介語的石化。
vigil和oller(1976)提出了石化現象的相互作用論。他們發現,在交流過程中,說話者與聽話者之間含有兩種信息的交換:一種是情感信息,另一種是認知信息(陳慧媛,1999)。情感信息以超語言的形式來實現,比如面部表情、聲調和手勢。認知信息包括事實、猜想和信念。如在交流中得到的是肯定的情感反饋和否定的認知反饋就會有利於防止石化的產生。
除以上理論之外,還有很多關於石化現象成因的研究和解釋。總之,關於石化的成因,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說法。
五、石化現象對外語教學的啟示
儘管對石化現象的分析和解釋各不相同,但其對我國外語教學有很大的啟示意義。
1.在教學過程中要重視語言輸入的質和量。krashen(1982)認為,人們習得語言的唯一途徑就是通過獲得大量的出於i+1水平的可理解性輸入,只有這種輸入才是最佳語言輸入。沒有足夠的可理解輸入,就沒有必要的詞彙和語感。因此,教師應對學生的英語水平進行評估,選擇正確合適的教學材料,設計出具有一定挑戰性和可接受性的練習和任務。
2.重視對目標語文化的學習。二語學習者都是跨文化交際者,其對目標語文化的熟悉度有利於目標語的學習。對目標語文化掌握的缺乏,會造成學習者交際時的心理負擔和誤解,很容易把母語的文化泛化到目標語中,造成表達不清和理解的誤差。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在充分重視外語教學內部規律的同時,應從文化角度教授語言,從而縮短其在社會心理方面與目標語的差距。
3.注意提高外語教師的專業素質。教師專業素質對學生有很大的影響,比如在學習的初級階段,學生的語音是否準確,跟老師的水平高低有直接關係。教師不僅要有紮實的語言基本功,而且要具備教學專業素質,知道如何教,教什麼,如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減輕學生的心理壓力。在語言學習過程中,教師的鼓勵與肯定及自信心能促進學生語言學習成果的顯著增加?
最後,由於成人學習者語言容易發生石化現象,而年齡小的學習者可以較輕鬆地習得目標語,因此我們要善於抓住語言學習的關鍵期(歐陽琨,2011)。中國的英語教育應趨於早期化,這點在我國的外語教學中已經開始施行,並收到了不錯的效果。
六、結語
以上對中介語石化現象進行了簡單的介紹和分析,並對我國外語教學提出了幾點建議。儘管對中介語石化現象的研究還處於發展階段,許多問題仍有爭議,但這些研究對我國外語教學有很大的實踐意義,所以,進一步的研究和探討很必要。
參考文獻:
[1]ellis,r.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2]selinker,larry.interlanguage[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1972,(10):209—231。
[3]白鳳欣.國內第二語言習得中介語及其石化現象理論研究綜述[j].河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30,(4):115—119。
[4]陳慧媛.關於語言僵化現象起因的理論探討[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9,119,(3):37—43。
[5]戴煒棟,蔡龍權.中介語的認知發生基礎[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1,(9)。
[6]戴煒棟,牛強.過渡語的石化現象及其教學啟示[j].外語研究,1999,(2):10—15。
[7]胡榮.中介語僵化現象研究縱覽[j].外語教學,2005,26,(3):44—49。
[8]李炯英.中介語石化現象研究30年綜觀[j].國外外語教學,2003,(4):19—24。
[9]劉文瓊.英語教學中的中介語石化現象及其教學啟示[j].廣西青年幹部學院學報,2011,21,(4):70—71。
[10]歐陽琨.中介語石化現象分析及其對外語教學的啟示[j].南昌高專學報,2011,95,(4):62—63。
關鍵詞: 中介語 石化現象 外語教學。
一、引言
中介語這一概念最早由selinker於1972年提出,又叫族際語、過渡語或者學習者的語言,指的是二語學習者在習得第二語言的過程中形成的一種介於母語和目標語之間的動態語言體系。它是一套獨立的語言體系,以母語為出發點,以目的語為終極目標,兼有兩者特徵,在不斷發展變化的過程中逐漸向目的語過渡(劉文瓊,2011)。從理論上說,隨著學習的增加,學習者最終會達到目的語的水平,完全習得第二語言。但是實際上,大多數學生在外語學習的過程中都會感覺達到一定程度之後,外語學習就不再像在學習的初級階段時那樣簡單,會非常困難,甚至停滯不前。即便是大學生或者研究生,也會感覺自己的外語始終不像本族語者那樣地道,也會常常出錯,而且如果長時間擱置不學,水平就會慢慢降低,這種現象就是外語學習中所說的石化現象。
二、石化現象的定義
石化現象這一概念最初是由英國著名語言學家selinker在1972年發表的「中介語」一文中提出的。在過去的四十年中,關於中介語的研究在各個層次和領域都取得了很大成就,然而對石化現象的研究卻非常有限,首先就是缺乏統一、清晰的定義。自從這個概念被提出之後,不同學者都對其進行了不同的定義。
selinker(1972)認為語言石化現象是指外語學習者的中介語中與目的語有關的那些語言項目,語法規則和語言次系統知識趨於定型的狀態,它們不受學習者年齡及目的語學習量的影響(李炯英,2003)。vigil和oller(1976)及ellis(1985)在定義石化現象時明確指出,石化現象既包括語言錯誤形式,又包括正確形式的石化,不符合目的語使用習慣的正確語言形式也應該包含在內。selinker(1992)認為石化是中介語學習的停止,往往是在其還遠未達到目的語模式時。selinker和lamendella(2001)將石化現象定義為學習者的中介語學習在還未達到目的語的模式的時候,就永久停止了,而且這一現象發生在語言結構的所有層次和語境中。han(2003)認為,在認知層面上,石化是一些導致中介語形式永久固化的認知過程或潛在機制。在實證層面上,石化是在相當的時間內,都始終保留在學習者的口頭或書面表達中的固化了的中介語形式,無論學習者有何種語言輸入或做出何種努力。
石化現象到底是因,還是果,是一個過程,還是一個結果,屬於語言能力的範疇,還是語言運用的範疇,它是一種什麼樣的機制,有什麼樣的表現,這些問題我們還無法準確回答(胡榮,2005)。目前我們還無法對石化現象進行準確的定義,還需要進一步研究和探討?
三、石化現象的分類
根據selinker的觀點,石化現象可分為個體石化和群體石化兩大類。個體石化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即錯誤再現和語言能力石化兩個方面。錯誤再現指的是外語學習者的錯誤被多次糾正後仍在語言輸出中重複出現。語言能力石化指的是中介語在語音、句法結構及詞彙方面的石化。群體石化是指當石化了的外語能力具有普遍性,成為整個社會的正常現象時,就會使一種新的方言出現,如印度英語(戴煒棟,牛強,1999)。
littlewood(2000)根據移民的方言特徵,將石化現象分為個體石化和社區石化。他認為個體石化在前,社區石化在後,前者寓於後者之中。在個體層次上出現的語言錯誤,可分為過渡性錯誤和石化性錯誤,前者可隨學習者語言能力的不斷增強而消失,後者則是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無法完全消除的錯誤。
根據其性質,石化現象可分為暫時性石化和永久性石化。在學習者對語言規則理解、掌握得不是很熟練時,可能會出現暫時性石化,這是石化現象的先兆,原則上不能稱其為石化,而只是具有石化的傾向。尤其是我國非英語專業學生的中介語石化多屬於暫時性的。如果能有最優化輸入或者接觸自然的目的語環境,其學習還是會達到另一次高峰期的。但如果不加註意,任其發展,經過一段時間,就可能過渡為永久性石化,會對目標語的學習造成障礙,從而導致語言學習原地踏步甚至倒退。
四、石化現象的成因
關於石化現象產生的原因,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看法和分類。
selinker(1972)將石化現象的成因歸納為五點:①母語遷移;②訓練遷移;③二語學習策略;④二語交際策略;⑤目標語過度概括。
母語遷移是指在目標語的習得過程中,語言習得者會自覺或不自覺地使用母語中的一些語言規則來學習目標語。比如說,學習者在用詞、語法方面出於母語與目標語的差異,經常說或寫「中式英語」。訓練遷移是指受教師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材料影響而形成的中介語認知。比如教師使用不地道的語言進行教學或者使用的教材不合適,都會產生訓練遷移。二語學習策略是指學習者學習目標語時採用的方法和手段。例如,中國英語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遇到問題時,常採用迴避和簡化策略。在句子結構方面,使用一些不恰當短語或詞表達一個更為複雜的意思。二語交際策略是指學習者與作為本族語的目的語使用者之間典型的規律性交流方法(戴煒棟,蔡龍權,2001)。交際策略與心理因素有關,學習者在具有一定的語言能力之後,使用避免、簡化等手段便可達到交流的目的,學習的動力就會減弱,甚至停止學習。目的語過度概括是指學習者將所學過的語法規則或某個詞語的用法錯誤地應用到其他的語境中(白鳳欣,2007)。比如sing的動詞過去式變為singed,send的過去式變為sended等。
後來,selinker和lamendella(1978)指出,石化現象的產生既有內在因素,又有外在因素。內在因素包括年齡因素及缺乏與目的語社會文化融合的慾望,外在因素主要指交際壓力、缺乏學習機會和反饋性質對學習者二語使用的影響(ellis,1999)。
lenneberg(1967)和lamendella(1977)從生物論的角度分析了石化的成因。lenneberg認為在兒童成長的關鍵期後,大腦兩側的功能分工已完成,語言功能被定在左腦,因此,再學習語言就會有困難。語言的發展一定會受到限制,就會導致石化現象的產生。lamendella提出了「次系統」概念。他認為從第一語言過渡到第二語言或外語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初學者學習外語時由於目的語知識匱乏,目的語次系統尚未形成,學習者會利用已有的第一語言的次系統構建目的語的語言體系。這種「利用」就會產生一種介於兩種語言之間的中介語,從而導致石化現象的產生。生物論的解釋突出了外語學習中年齡因素的重要性,很好地解釋了外語學習過程中發音的石化現象。 schumann(1978)提出了文化遷移模式。由於學習者對目的語持有一定的社會和心理距離,學習者重複使用有限的語言形式進行交際,從而使目的語的使用功能受到限制,產生石化。如果學習者的本族語文化和目標語文化有很大差異,就會造成學習者的心理負擔,學習者只能依靠母語和已知的並不完善的中介語來交流,這就很容易造成中介語的石化。
vigil和oller(1976)提出了石化現象的相互作用論。他們發現,在交流過程中,說話者與聽話者之間含有兩種信息的交換:一種是情感信息,另一種是認知信息(陳慧媛,1999)。情感信息以超語言的形式來實現,比如面部表情、聲調和手勢。認知信息包括事實、猜想和信念。如在交流中得到的是肯定的情感反饋和否定的認知反饋就會有利於防止石化的產生。
除以上理論之外,還有很多關於石化現象成因的研究和解釋。總之,關於石化的成因,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說法。
五、石化現象對外語教學的啟示
儘管對石化現象的分析和解釋各不相同,但其對我國外語教學有很大的啟示意義。
1.在教學過程中要重視語言輸入的質和量。krashen(1982)認為,人們習得語言的唯一途徑就是通過獲得大量的出於i+1水平的可理解性輸入,只有這種輸入才是最佳語言輸入。沒有足夠的可理解輸入,就沒有必要的詞彙和語感。因此,教師應對學生的英語水平進行評估,選擇正確合適的教學材料,設計出具有一定挑戰性和可接受性的練習和任務。
2.重視對目標語文化的學習。二語學習者都是跨文化交際者,其對目標語文化的熟悉度有利於目標語的學習。對目標語文化掌握的缺乏,會造成學習者交際時的心理負擔和誤解,很容易把母語的文化泛化到目標語中,造成表達不清和理解的誤差。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在充分重視外語教學內部規律的同時,應從文化角度教授語言,從而縮短其在社會心理方面與目標語的差距。
3.注意提高外語教師的專業素質。教師專業素質對學生有很大的影響,比如在學習的初級階段,學生的語音是否準確,跟老師的水平高低有直接關係。教師不僅要有紮實的語言基本功,而且要具備教學專業素質,知道如何教,教什麼,如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減輕學生的心理壓力。在語言學習過程中,教師的鼓勵與肯定及自信心能促進學生語言學習成果的顯著增加?
最後,由於成人學習者語言容易發生石化現象,而年齡小的學習者可以較輕鬆地習得目標語,因此我們要善於抓住語言學習的關鍵期(歐陽琨,2011)。中國的英語教育應趨於早期化,這點在我國的外語教學中已經開始施行,並收到了不錯的效果。
六、結語
以上對中介語石化現象進行了簡單的介紹和分析,並對我國外語教學提出了幾點建議。儘管對中介語石化現象的研究還處於發展階段,許多問題仍有爭議,但這些研究對我國外語教學有很大的實踐意義,所以,進一步的研究和探討很必要。
參考文獻:
[1]ellis,r.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2]selinker,larry.interlanguage[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1972,(10):209—231。
[3]白鳳欣.國內第二語言習得中介語及其石化現象理論研究綜述[j].河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30,(4):115—119。
[4]陳慧媛.關於語言僵化現象起因的理論探討[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9,119,(3):37—43。
[5]戴煒棟,蔡龍權.中介語的認知發生基礎[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1,(9)。
[6]戴煒棟,牛強.過渡語的石化現象及其教學啟示[j].外語研究,1999,(2):10—15。
[7]胡榮.中介語僵化現象研究縱覽[j].外語教學,2005,26,(3):44—49。
[8]李炯英.中介語石化現象研究30年綜觀[j].國外外語教學,2003,(4):19—24。
[9]劉文瓊.英語教學中的中介語石化現象及其教學啟示[j].廣西青年幹部學院學報,2011,21,(4):70—71。
[10]歐陽琨.中介語石化現象分析及其對外語教學的啟示[j].南昌高專學報,2011,95,(4):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