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很久都沒有遇到過這樣質量高的培訓了。這次學習,讓我收穫匪淺。總覺得意猶未盡,還想繼續學習,讓更多精彩的知識和思想進入自己的大腦中,指導自己的教學。
現將自己的一些心得整理如下:
一、教師要樹立人格威信
《道德與法治》要教得好,首先得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讓自己的道德和人格魅力從行動上去影響學生。
1、老師首先要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建立起專業威信。要懂得教什麼、懂得怎麼教,懂得如何高效地教。這樣才能讓人有信服力,讓孩子尊重,讓孩子信服?
2、做一個善於發現、表揚學生優點的老師。
在皮格馬利翁的故事中,我們知道了在本質上,人的情感和觀念會不同程度地受到別人下意識的影響。人們會不自覺地接受自己喜歡、欽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響和暗示。所以,當我們面對孩子的時候,對孩子的評價,應該自己斟酌。這樣說了,就能讓他改掉以前的壞毛病嗎?我有沒有其他的更好的方法來糾正他。
3、讓自己更有耐心。對於孩子的壞毛病,要充分認識到壞毛病的頑固恢復現象,要反覆抓,抓反覆。察覺到不對就應該糾正,而不是抱著一勞永逸的天真想法。
4、採用「說服」的方式對待孩子,應該用「名片效應」拉近孩子們的距離。「你們怎麼搞的」只會把自己推向孩子的反面,讓孩子心理距離更遠。然後用「門檻效應」「得寸進尺」,讓孩子一步一步完成小目標,強化後達到需求。用「南風效應」潤物無聲,避免劈頭蓋臉的懲罰,讓孩子保留自尊心。最後避免超限效應,「點到為止」,避免長篇大論惹人厭煩,講清規則即可?
5、如果真的要懲罰孩子,應該選擇在一個相同的情境中進行。吃飯時候罵孩子上學做的不好的事只會讓人覺得反感,應該在有空檔時,或者在他欺負人的時候進行。
6、懲罰時還需要注意方式,要儘量讓孩子喜歡的目標不要達成。在喜歡講話時,老師、父母的責罵,只會讓他罵的更凶,助長了行為的強度。在喜歡游泳時,朝著河裡追只會讓他達成「去河裡游泳」的願望,應該從河邊往岸上趕。
人格威信是從教學生活中一點一滴的積累起來的,應該從小事做起。
二、在教學中,要把握一些關鍵問題
《道德與法治》不是簡單的一堂課,它是知識的總和,教導學生如何生活,但又在此之上拔高,更進一步的培養孩子的人格素養,形成真正的道德。因此,需要重視的問題如下:
1、我們不能把課程上成語文課、科學課、美術課、手工課、習慣課。我們在教課的時候,應該為孩子的三觀奠定基礎,使用的方法、材料、解讀必須落在「德」上。
2、教學設計的「主題性」。
低段每冊都有一個相對集中的主題,每個學期都有一個學期教學目標。在此我們可以知道我們這門課的定位是什麼。根據這個教學目標,我們可以知道:課程標準;孩子道德發展的轉光,生活的現實情況,需要解決什麼。從孩子的成長中,需要完成什麼任務?
3、學習方式的探究性。一年級學習的主要方式是感受體驗型。二年級到的學習的方式由體驗型變為了探究型。如在二年級的辨析式環節中,不是列出情況判斷對錯,而是應該考慮各種情況進行判斷。
4、辨析問題的開放性。我們在判斷問題時,往往應該思考問題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從各個角度進行分析,而不是單純地判斷對錯?
5、範例的示範性。在課文中的例子,如果要進行替換,需要想想是不是問題被替換掉了,或者教學的思路被替換掉了。
6、教學設計的選擇性。
7、教學過程中的「實在性」。在課堂上,最重要的不是讓孩子講正確的話,而是講真是真誠的話。
三:對自己教學課程的反思。
我再上《我是一張紙》時,教學目標是:為什麼要節約用紙。推論步驟為:紙用途廣,紙來之不易,紙歷史悠久,從而推斷出,應該節約用紙?
但實際上,有用才是資源,這是功利性的邏輯。如果對我們有用作為該不該珍惜的評判標準,那麼即使是美,也是為了我們生活的裝飾品。那些純粹為了好玩、純粹的奇妙,就會消失掉。
思維是有習慣性的,如果用經濟學原理去解釋紙的來之不易才能珍惜,那麼久不是純粹的德行。文化把歷史換成了數學概念,對人文方面的感知就少了。德育,不是知識的堆砌、技術的難易、功利性的判斷。
在教學中,應該注意從「節約用紙」到「我是一張紙」的概念性轉換。
正確的做法是:人與自然的關係,應該是「共在」的世界觀——我與世界息息相關。紙對我們是「陪伴」,是「朋友」,而不是「工具」和「資源」。
紙有著豐富的樣子,與我們時刻相伴。我們用什麼樣的態度、情緒去與紙思考、互動,他們也會變成相應的樣子。例:紙經過加工後,變成了一朵花。他是我們息息相關的心情之花。藝術能讓紙變成「藝術的紙」,快樂能讓紙變成「快樂的紙」?
紙是生命的轉化,是智慧的結晶。從樹到樹葉,再到紙,大樹的生命力轉化到了我們每個人的身邊,少用一張紙,就是挽救了一分樹的生命。
同時,紙也是先人的智慧結晶。紙是中國人的驕傲,他是我們對世界的貢獻。在我們手裡的紙,穿越過悠悠歲月,從發明第一張紙的祖先手裡,傳到了我們的手裡。「悠久的歷史」中,流淌的是智慧、是文化。
總而言之,我們這門《道德與法治》課,是一門以孩子的德育為主的課程。在教學中,應該對如何培養孩子的德育做出貢獻,而不是簡簡單單的培養孩子的生活技能。
在我以後的教學中,我會儘量修行自己的品德,讓自己的行動潛移默化的影響身邊的孩子,同時,在備課中也儘量以純粹的道德進行考慮,而不是用功利性等錯誤的思想指引孩子。
現將自己的一些心得整理如下:
一、教師要樹立人格威信
《道德與法治》要教得好,首先得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讓自己的道德和人格魅力從行動上去影響學生。
1、老師首先要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建立起專業威信。要懂得教什麼、懂得怎麼教,懂得如何高效地教。這樣才能讓人有信服力,讓孩子尊重,讓孩子信服?
2、做一個善於發現、表揚學生優點的老師。
在皮格馬利翁的故事中,我們知道了在本質上,人的情感和觀念會不同程度地受到別人下意識的影響。人們會不自覺地接受自己喜歡、欽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響和暗示。所以,當我們面對孩子的時候,對孩子的評價,應該自己斟酌。這樣說了,就能讓他改掉以前的壞毛病嗎?我有沒有其他的更好的方法來糾正他。
3、讓自己更有耐心。對於孩子的壞毛病,要充分認識到壞毛病的頑固恢復現象,要反覆抓,抓反覆。察覺到不對就應該糾正,而不是抱著一勞永逸的天真想法。
4、採用「說服」的方式對待孩子,應該用「名片效應」拉近孩子們的距離。「你們怎麼搞的」只會把自己推向孩子的反面,讓孩子心理距離更遠。然後用「門檻效應」「得寸進尺」,讓孩子一步一步完成小目標,強化後達到需求。用「南風效應」潤物無聲,避免劈頭蓋臉的懲罰,讓孩子保留自尊心。最後避免超限效應,「點到為止」,避免長篇大論惹人厭煩,講清規則即可?
5、如果真的要懲罰孩子,應該選擇在一個相同的情境中進行。吃飯時候罵孩子上學做的不好的事只會讓人覺得反感,應該在有空檔時,或者在他欺負人的時候進行。
6、懲罰時還需要注意方式,要儘量讓孩子喜歡的目標不要達成。在喜歡講話時,老師、父母的責罵,只會讓他罵的更凶,助長了行為的強度。在喜歡游泳時,朝著河裡追只會讓他達成「去河裡游泳」的願望,應該從河邊往岸上趕。
人格威信是從教學生活中一點一滴的積累起來的,應該從小事做起。
二、在教學中,要把握一些關鍵問題
《道德與法治》不是簡單的一堂課,它是知識的總和,教導學生如何生活,但又在此之上拔高,更進一步的培養孩子的人格素養,形成真正的道德。因此,需要重視的問題如下:
1、我們不能把課程上成語文課、科學課、美術課、手工課、習慣課。我們在教課的時候,應該為孩子的三觀奠定基礎,使用的方法、材料、解讀必須落在「德」上。
2、教學設計的「主題性」。
低段每冊都有一個相對集中的主題,每個學期都有一個學期教學目標。在此我們可以知道我們這門課的定位是什麼。根據這個教學目標,我們可以知道:課程標準;孩子道德發展的轉光,生活的現實情況,需要解決什麼。從孩子的成長中,需要完成什麼任務?
3、學習方式的探究性。一年級學習的主要方式是感受體驗型。二年級到的學習的方式由體驗型變為了探究型。如在二年級的辨析式環節中,不是列出情況判斷對錯,而是應該考慮各種情況進行判斷。
4、辨析問題的開放性。我們在判斷問題時,往往應該思考問題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從各個角度進行分析,而不是單純地判斷對錯?
5、範例的示範性。在課文中的例子,如果要進行替換,需要想想是不是問題被替換掉了,或者教學的思路被替換掉了。
6、教學設計的選擇性。
7、教學過程中的「實在性」。在課堂上,最重要的不是讓孩子講正確的話,而是講真是真誠的話。
三:對自己教學課程的反思。
我再上《我是一張紙》時,教學目標是:為什麼要節約用紙。推論步驟為:紙用途廣,紙來之不易,紙歷史悠久,從而推斷出,應該節約用紙?
但實際上,有用才是資源,這是功利性的邏輯。如果對我們有用作為該不該珍惜的評判標準,那麼即使是美,也是為了我們生活的裝飾品。那些純粹為了好玩、純粹的奇妙,就會消失掉。
思維是有習慣性的,如果用經濟學原理去解釋紙的來之不易才能珍惜,那麼久不是純粹的德行。文化把歷史換成了數學概念,對人文方面的感知就少了。德育,不是知識的堆砌、技術的難易、功利性的判斷。
在教學中,應該注意從「節約用紙」到「我是一張紙」的概念性轉換。
正確的做法是:人與自然的關係,應該是「共在」的世界觀——我與世界息息相關。紙對我們是「陪伴」,是「朋友」,而不是「工具」和「資源」。
紙有著豐富的樣子,與我們時刻相伴。我們用什麼樣的態度、情緒去與紙思考、互動,他們也會變成相應的樣子。例:紙經過加工後,變成了一朵花。他是我們息息相關的心情之花。藝術能讓紙變成「藝術的紙」,快樂能讓紙變成「快樂的紙」?
紙是生命的轉化,是智慧的結晶。從樹到樹葉,再到紙,大樹的生命力轉化到了我們每個人的身邊,少用一張紙,就是挽救了一分樹的生命。
同時,紙也是先人的智慧結晶。紙是中國人的驕傲,他是我們對世界的貢獻。在我們手裡的紙,穿越過悠悠歲月,從發明第一張紙的祖先手裡,傳到了我們的手裡。「悠久的歷史」中,流淌的是智慧、是文化。
總而言之,我們這門《道德與法治》課,是一門以孩子的德育為主的課程。在教學中,應該對如何培養孩子的德育做出貢獻,而不是簡簡單單的培養孩子的生活技能。
在我以後的教學中,我會儘量修行自己的品德,讓自己的行動潛移默化的影響身邊的孩子,同時,在備課中也儘量以純粹的道德進行考慮,而不是用功利性等錯誤的思想指引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