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戰役,是一個沉重的話題,一頁沉重的翻不過去的歷史,83年前的湘江兩岸,戰雲獵獵、戰塵密布、人馬的嘶吼、槍炮的轟鳴,隨著東去的湘水,漸漸平息;數萬頭頂紅星、懷著堅定理想與信念的青年,靜靜地躺在古嶺頭、楓樹腳、瘦馬岐或是華光鋪、覺山鋪的荒山蔓草、河溝野窪間,青史不留名,留下的只有一個個光輝的番號———。
紅八軍團、紅九軍團、紅十三師、紅三十四師、少共國際師、紅四團、紅十八團……。
英雄所怕的,不是犧牲,是遺忘,生前蹈死不顧所追求的東西,在身後被歷史的灰塵湮沒。
我們無數次的回顧歷史、重溫和感悟,就是對逝去先烈的回應和致敬!感謝八一電影製片廠和陳力先生,翻開歷史濃重的血痕,本著大事不虛、小事不拘的原則,帶著我們重溫那段血與火的歷史———。
《血戰湘江》。
有人說《血戰湘江》是中國版的《血戰鋼鋸嶺》———淺薄!鋼鋸嶺上的戴斯蒙德.道斯所救不過75人,袍澤之情固然感人。83年前,湘江兩岸6萬三湘健兒,前赴後繼、視死如歸,所求、所救者,為誰。
彼時的華夏大地,內稟北洋之亂世,軍閥盤踞、派系林立、民族疲弱、民權不伸、民生凋敝;外承列強之凶焰,倭奴竊據東北、鷹視狼顧,列強分割金甌,法外有法、國中有國。在關係國家民族走向的十字街頭,新舊勢力激烈碰撞,看天下大勢,大風起兮、亂雲飛渡。
「一送紅軍下了山、秋風細雨纏綿綿」,一個多月前,主動戰略轉移,告別八百里井岡,這支秉承革命薪火、民族使命的隊伍,突破三道封鎖,來到湘江邊上。如能順利過江,離家鄉又遠了一步,可離革命勝利又進了一步,無論戰將或走卒,想來都會有這個念頭,迷濛的夜色中,年輕的陳樹湘、李天佑、楊成武和久經風雨的周恩來、朱德、彭德懷,全不知那橫亘在眼前的一灣江水,成了考驗革命者理想和信念的試金石,這試題要用鮮血和生命來作答。
11月27日,馬渡橋接敵;11月28日,楊柳井接敵;11月29日,尖背嶺接敵;11月30日,界首渡接敵。四面接敵,八方皆敵,前無出路、後無退路。陷入絕境的軍人,逞匹夫之勇拼一死並非難事,石達開兵陷大渡河前世不遠,但一死之後呢?百年赤縣、魔怪蹁躚,難道就此重新陷入永夜的黑暗。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在銅牆鐵壁面前,將帥與士兵同進退、共生死。年輕的陳樹湘、易蕩平、程翠林、呂官印和稚氣未脫的湘伢子們,用滾燙的熱血,為心中的主義、為國家和民族的前途,融出一條血路,於無生處覓生天,於絕境中尋生境。當無數紅軍戰士在血紅的湘水中躓踣前行,高呼「打過湘江去、跟隨毛委員」時候,在千家寺、兩河口舍抵死不退,吶喊「保衛毛委員」的時候,天下大勢已判若雲泥。
胸懷天下的勇者,不算計一城一池的得失、不計較一時一地的成敗,因其所計較的是天下,是江山社稷。這一點,逞一時之勇,占一時之利的蔣中正、李德齡、白健生們不懂、也不會懂,紅軍遠征至此,所求者、所救者,豈是軍閥所能明白。
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非歷經卓絕苦難、生死考驗者,不能理解信念的重量、理想的重量、主義的重量,又豈能擔起復興國家與民族的重擔!白崇禧、何健、薛岳,亦是一時人傑,但在肝膽無私、胸中只有國家和民族前途的中國共產黨人面前,見識短淺、胸無遠志,何異稚兒。
大風起兮雲飛揚,八十三年前湘江兩岸的風雲際會,隨著歷史的車輪漸行漸遠。而歷經風雨雷電考驗的中國工農紅軍、中國共產黨人,如日出東方,蓬勃萬里,確實是冥冥中歷史的唯一選擇。
紅八軍團、紅九軍團、紅十三師、紅三十四師、少共國際師、紅四團、紅十八團……。
英雄所怕的,不是犧牲,是遺忘,生前蹈死不顧所追求的東西,在身後被歷史的灰塵湮沒。
我們無數次的回顧歷史、重溫和感悟,就是對逝去先烈的回應和致敬!感謝八一電影製片廠和陳力先生,翻開歷史濃重的血痕,本著大事不虛、小事不拘的原則,帶著我們重溫那段血與火的歷史———。
《血戰湘江》。
有人說《血戰湘江》是中國版的《血戰鋼鋸嶺》———淺薄!鋼鋸嶺上的戴斯蒙德.道斯所救不過75人,袍澤之情固然感人。83年前,湘江兩岸6萬三湘健兒,前赴後繼、視死如歸,所求、所救者,為誰。
彼時的華夏大地,內稟北洋之亂世,軍閥盤踞、派系林立、民族疲弱、民權不伸、民生凋敝;外承列強之凶焰,倭奴竊據東北、鷹視狼顧,列強分割金甌,法外有法、國中有國。在關係國家民族走向的十字街頭,新舊勢力激烈碰撞,看天下大勢,大風起兮、亂雲飛渡。
「一送紅軍下了山、秋風細雨纏綿綿」,一個多月前,主動戰略轉移,告別八百里井岡,這支秉承革命薪火、民族使命的隊伍,突破三道封鎖,來到湘江邊上。如能順利過江,離家鄉又遠了一步,可離革命勝利又進了一步,無論戰將或走卒,想來都會有這個念頭,迷濛的夜色中,年輕的陳樹湘、李天佑、楊成武和久經風雨的周恩來、朱德、彭德懷,全不知那橫亘在眼前的一灣江水,成了考驗革命者理想和信念的試金石,這試題要用鮮血和生命來作答。
11月27日,馬渡橋接敵;11月28日,楊柳井接敵;11月29日,尖背嶺接敵;11月30日,界首渡接敵。四面接敵,八方皆敵,前無出路、後無退路。陷入絕境的軍人,逞匹夫之勇拼一死並非難事,石達開兵陷大渡河前世不遠,但一死之後呢?百年赤縣、魔怪蹁躚,難道就此重新陷入永夜的黑暗。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在銅牆鐵壁面前,將帥與士兵同進退、共生死。年輕的陳樹湘、易蕩平、程翠林、呂官印和稚氣未脫的湘伢子們,用滾燙的熱血,為心中的主義、為國家和民族的前途,融出一條血路,於無生處覓生天,於絕境中尋生境。當無數紅軍戰士在血紅的湘水中躓踣前行,高呼「打過湘江去、跟隨毛委員」時候,在千家寺、兩河口舍抵死不退,吶喊「保衛毛委員」的時候,天下大勢已判若雲泥。
胸懷天下的勇者,不算計一城一池的得失、不計較一時一地的成敗,因其所計較的是天下,是江山社稷。這一點,逞一時之勇,占一時之利的蔣中正、李德齡、白健生們不懂、也不會懂,紅軍遠征至此,所求者、所救者,豈是軍閥所能明白。
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非歷經卓絕苦難、生死考驗者,不能理解信念的重量、理想的重量、主義的重量,又豈能擔起復興國家與民族的重擔!白崇禧、何健、薛岳,亦是一時人傑,但在肝膽無私、胸中只有國家和民族前途的中國共產黨人面前,見識短淺、胸無遠志,何異稚兒。
大風起兮雲飛揚,八十三年前湘江兩岸的風雲際會,隨著歷史的車輪漸行漸遠。而歷經風雨雷電考驗的中國工農紅軍、中國共產黨人,如日出東方,蓬勃萬里,確實是冥冥中歷史的唯一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