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組織我們觀看電影《血戰湘江》。星宇娛樂宮的燈光暗了下來,隨著帷幕的緩緩拉開,周圍安靜了下來。大家漸漸沉浸在電影中。敵軍的飛機不斷盤旋俯衝,機關槍對著正在過江的紅軍進行掃射,湘江上遍布著紅軍的屍體。他們的鮮血染紅了湘江水,染紅了我們每一個人的心。現場的氣氛壓抑,大家屏息凝神,沒有一個人言語,有幾個女同學已經在低聲抽泣了。這場戰役打的太艱難了,紅軍戰士沒有精良的武器裝備,沒有飛機大炮,有的只是戰勝敵人、衝出重圍的信念。
看到戰爭殘酷的同時,也為革命先烈勇於犧牲的精神所感染。如果說長征是震驚世界的一大壯舉,那麼,紅軍突破湘江之戰則是這一壯舉中最慘烈、悲壯的一幕,讓人刻骨銘心。
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也正是湘江戰役,讓我們年輕的黨認識到了毛主席的正確路線,才在遵義會議確立了毛主席的領導地位,從此我黨才走向成熟,中國革命才逐漸做向勝利。
我們學習革命先輩的精神,就是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它需要我們用實際的行動去踐行。
今天,我們緬懷革命先輩的精神,就是需要我們愛黨、愛國,要有堅定的信念,樹立遠大的理想,勤奮學習,練好本領,勇於擔當,為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實踐中貢獻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 範文問答
- 答案列表
血戰湘江觀後感[朗讀]
《血戰湘江》講述了中央紅軍經過4次艱苦優秀的反包圍討伐勝利後,在王明同志左傾冒險主義的指導下,李德同志博古錯誤中央紅軍,第五次反包圍討伐失敗的故事。軍事決策三人組,李德同志、博古同志、周恩來同志、李德同志的強大和傲慢,博古同志的盲目和頑固,以決策者占多數名義,完全把當時中央紅軍的指揮權託付給不懂中國軍事國情、傲慢和偏見的外國人。
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使中國革命者的義無反顧。紅軍的創始人被剝奪了指揮紅軍的權力。毛澤東同志,周恩來同志,朱德同志,彭德懷同志,一邊執行中央的錯誤決定,一邊為失去戰友的家人而痛苦,忍痛前進。直到最後一刻,在血的事實面前,在生死關頭,紅軍終於拋棄了毫無意義的戰壕,跨越湘江,迎來了希望的曙光。
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使中國革命者的義無反顧。紅軍的創始人被剝奪了指揮紅軍的權力。毛澤東同志,周恩來同志,朱德同志,彭德懷同志,一邊執行中央的錯誤決定,一邊為失去戰友的家人而痛苦,忍痛前進。直到最後一刻,在血的事實面前,在生死關頭,紅軍終於拋棄了毫無意義的戰壕,跨越湘江,迎來了希望的曙光。
凡是經典戰爭電影,必須有大場面和真實性,觀眾必須能夠在電影中受到感官上各種衝擊,那才是一個過癮。
然而現在的年輕人都不太喜歡看戰爭片,尤其是國產戰爭面,不是因為它的殘酷畫面,而是看起來很無聊,不真實,缺少了戰場感,缺少了身臨其境覺。
但是,《血戰湘江》是一個例外,年輕的老幹部張一山和保劍鋒,終於還原了一次真實而殘酷的戰爭。
影片的戰爭場面,操作的實在是太勁爆了,以頓計數的炸藥,只為還原真實而殘酷的戰爭場面。無論是張一山、保劍鋒還是王大治,在後來的採訪中提到拍攝現場,無不苦不堪言。
正因為有了演員在片場的賣力演出,才換來了電影院中的視覺刺激和感官肌能刺激,影片恰似一個巨大的紅色驚嘆號,完全刷新著他們的觀影體驗。
還有一點難能可貴《血戰湘江》不避諱血腥,不避諱血腥場面,不避諱血腥鏡頭,鏡頭下的戰場猶如血海,毫無保留地還重現長征中最悲壯一役的慘烈卓絕。
在慘烈的背後令人驚奇的是片中,既沒有使用cg技術來做特效,也沒有三維軟體來做虛擬場景,完全用炸藥、汽油轟出戰爭片的澎湃激情,這一點是是絕對大多數好萊塢電影做不到的!真實的炸藥轟出來的戰爭場面,不誇張的說,在電影院中都能嗅到硝煙的氣味,直接把觀眾帶進了戰場,親歷了83年前的殘酷。
《血戰湘江》是一部有著血性與剛烈的硬派戰爭片,絕對是一部熱血戰爭片,那年戰爭中的紅軍都還年輕,年輕觀眾的感覺會更深刻。
槍炮聲、爆炸聲、喊殺聲,聲聲震耳不絕;陣地戰、遭遇戰、白刃戰,戰戰驚心動魄。
高空航拍可見硝雲彈雨的宏大場面;攻防大戰通過中景展現兩軍集團式衝鋒的排上倒海之勢;短兵相接的密集對射、流矢紛飛則有近景表現出來。
人物特寫細膩顯露殊死血搏的。鏡頭語言始終在繪聲繪色地呈現著戰場的殘酷與血腥。
燃燒的戰旗、軍人的吶喊,更是前輩們的熱血青春。
四個戰場,四次殊死阻擊戰,兩軍進行著慘絕人寰的戰鬥,講真的小眼球真的受不了。習慣了和平生活的我們,被拉進近距離的戰爭中真的有點不適應。
密集的炸點連續引爆,製造火光四起、焦土飛濺。雙方無休止的拉鋸戰猶如血肉磨盤,讓陣地前屍橫遍野、戰壕里血水倒灌。硝煙炮火混合著揚起的塵土,匯成遮天蔽日的戰雲。渡口上空飛機肆無忌憚的俯衝投彈與射擊,讓江面上無數水柱沖天而起,士兵成批倒在浮橋之上,殷紅的鮮血將碧綠的湘江變成了「赤水河」……。
戰爭的慘烈實在不忍描述。
戰爭絕對夠硬,歸功於影片的精良製作、精心拍攝,還有演員們的精湛表演。
浴血覺山鋪、酣戰光華鋪、鏖斗新圩、死守楓樹腳,緊湊有序的敘事節奏之下,各個戰場慘烈戰鬥的場景不時地穿插出現。
保劍鋒、董勇、張一山、耿樂等當紅明星演技在線,紛紛化身驍勇善戰的鐵血將領,在槍林彈雨之中、炮火連天之下,或是堅毅、或是狂野、或是剛強、或是生猛,在戰鬥中一個個身先士卒,顯現著角色向死而生的勇而無畏,體現著英雄的字典里沒有寡不敵眾。
正是得益於他們把人物塑造得有血有肉有靈魂,才給慷慨悲壯故事加重著迷人的魅力。
統而言之,《血戰湘江》堪稱給疲軟已久的國產戰爭片注入久違的激情。既把女人看濕,悲壯場景引得她們淚水漣漣;更能把男人看硬,瘋狂的戰鬥讓他們感到熱血感爆棚。
在國產電影過度快餐化、嬉皮化的當下;在好萊塢超英肆虐、奇幻當道之時。我們太需要這樣雄渾有力的電影來提振精神了,而非綿弱無力的小確幸來麻醉身心。
然而現在的年輕人都不太喜歡看戰爭片,尤其是國產戰爭面,不是因為它的殘酷畫面,而是看起來很無聊,不真實,缺少了戰場感,缺少了身臨其境覺。
但是,《血戰湘江》是一個例外,年輕的老幹部張一山和保劍鋒,終於還原了一次真實而殘酷的戰爭。
影片的戰爭場面,操作的實在是太勁爆了,以頓計數的炸藥,只為還原真實而殘酷的戰爭場面。無論是張一山、保劍鋒還是王大治,在後來的採訪中提到拍攝現場,無不苦不堪言。
正因為有了演員在片場的賣力演出,才換來了電影院中的視覺刺激和感官肌能刺激,影片恰似一個巨大的紅色驚嘆號,完全刷新著他們的觀影體驗。
還有一點難能可貴《血戰湘江》不避諱血腥,不避諱血腥場面,不避諱血腥鏡頭,鏡頭下的戰場猶如血海,毫無保留地還重現長征中最悲壯一役的慘烈卓絕。
在慘烈的背後令人驚奇的是片中,既沒有使用cg技術來做特效,也沒有三維軟體來做虛擬場景,完全用炸藥、汽油轟出戰爭片的澎湃激情,這一點是是絕對大多數好萊塢電影做不到的!真實的炸藥轟出來的戰爭場面,不誇張的說,在電影院中都能嗅到硝煙的氣味,直接把觀眾帶進了戰場,親歷了83年前的殘酷。
《血戰湘江》是一部有著血性與剛烈的硬派戰爭片,絕對是一部熱血戰爭片,那年戰爭中的紅軍都還年輕,年輕觀眾的感覺會更深刻。
槍炮聲、爆炸聲、喊殺聲,聲聲震耳不絕;陣地戰、遭遇戰、白刃戰,戰戰驚心動魄。
高空航拍可見硝雲彈雨的宏大場面;攻防大戰通過中景展現兩軍集團式衝鋒的排上倒海之勢;短兵相接的密集對射、流矢紛飛則有近景表現出來。
人物特寫細膩顯露殊死血搏的。鏡頭語言始終在繪聲繪色地呈現著戰場的殘酷與血腥。
燃燒的戰旗、軍人的吶喊,更是前輩們的熱血青春。
四個戰場,四次殊死阻擊戰,兩軍進行著慘絕人寰的戰鬥,講真的小眼球真的受不了。習慣了和平生活的我們,被拉進近距離的戰爭中真的有點不適應。
密集的炸點連續引爆,製造火光四起、焦土飛濺。雙方無休止的拉鋸戰猶如血肉磨盤,讓陣地前屍橫遍野、戰壕里血水倒灌。硝煙炮火混合著揚起的塵土,匯成遮天蔽日的戰雲。渡口上空飛機肆無忌憚的俯衝投彈與射擊,讓江面上無數水柱沖天而起,士兵成批倒在浮橋之上,殷紅的鮮血將碧綠的湘江變成了「赤水河」……。
戰爭的慘烈實在不忍描述。
戰爭絕對夠硬,歸功於影片的精良製作、精心拍攝,還有演員們的精湛表演。
浴血覺山鋪、酣戰光華鋪、鏖斗新圩、死守楓樹腳,緊湊有序的敘事節奏之下,各個戰場慘烈戰鬥的場景不時地穿插出現。
保劍鋒、董勇、張一山、耿樂等當紅明星演技在線,紛紛化身驍勇善戰的鐵血將領,在槍林彈雨之中、炮火連天之下,或是堅毅、或是狂野、或是剛強、或是生猛,在戰鬥中一個個身先士卒,顯現著角色向死而生的勇而無畏,體現著英雄的字典里沒有寡不敵眾。
正是得益於他們把人物塑造得有血有肉有靈魂,才給慷慨悲壯故事加重著迷人的魅力。
統而言之,《血戰湘江》堪稱給疲軟已久的國產戰爭片注入久違的激情。既把女人看濕,悲壯場景引得她們淚水漣漣;更能把男人看硬,瘋狂的戰鬥讓他們感到熱血感爆棚。
在國產電影過度快餐化、嬉皮化的當下;在好萊塢超英肆虐、奇幻當道之時。我們太需要這樣雄渾有力的電影來提振精神了,而非綿弱無力的小確幸來麻醉身心。
近日,我觀看了《血戰湘江》,感觸良多。
《血戰湘江》講述了紅軍第五次反圍剿戰爭失敗後,被迫長征期間強渡湘江、突破敵人四道封鎖線的故事。影片中,紅軍由於李德、博古的嚴重左傾錯誤,走上險路。紅軍縱隊最終在各個紅軍軍團的保護下渡過湘江。其中紅軍在楓樹腳以死拖敵、紅軍34師基本全軍覆沒、百姓主動贈送紅軍糧食和一個又一個紅軍倒在血河中的情節讓人感動;紅軍紅五師師長李天佑和師長陳樹湘的英勇抗敵、毛澤東將藥物多次贈與戰士、周恩來下令丟棄輜重強渡、林家老四在得知父兄皆死於戰爭中卻仍毅然加入紅軍、遵義會議等情節也激動人心。
在這部電影中,有幾個人物是值得關注的。先是李德,他自傲,聽不進他人的建議,紙上談兵,讓許多戰士死於他的錯誤決策,在遵義會議上還拍案走人,是典型的死不悔改之輩;然後是毛澤東,他清晰地判斷出己方決策的失誤,勇於質疑高層,遭怒斥後不利用人際關係奪權,忍氣吞聲,用實際行動將損失降到最低,最終在遵義會上和平地取消了博古、李德的最高指揮權,集中糾正了博古、李德決策上左的錯誤,成功地實際確立「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的正確路線」在中共中央的領導地位,表現出了一位領袖應有的智慧與手段還有觀念;接著是彭德懷,他雖然也明白高層的決策有誤,但急於立刻糾正,耐不住性子,手段和頭腦與一位領袖有著大的差距,也透露出了他對毛澤東的信任性;最後是博古,他年少有為,年紀輕輕就成為了三人團的一員,但卻盲目相信李德的決策,缺乏主見,最終與李德釀成大錯,但他知錯能改,聽得進他人的意見,還有幾度領袖風範。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又怎會沒遇到過於此有幾分相像的事呢?我們的老師、長官、上司就沒有犯錯的時候嗎?可我們真的能做到向他們提出質疑,組織糾正嗎?往往是不能的,像毛主席那樣解決的更是少之又少。從這部影片中我也明白了,只有勇於提出質疑,用雙方都能接受的方式,多次交涉,最終解決問題,才能讓內部真正的和諧,讓一個組織變得更加優秀。
這就是我的感觸,希望大家也能觀看此部電影。
《血戰湘江》講述了紅軍第五次反圍剿戰爭失敗後,被迫長征期間強渡湘江、突破敵人四道封鎖線的故事。影片中,紅軍由於李德、博古的嚴重左傾錯誤,走上險路。紅軍縱隊最終在各個紅軍軍團的保護下渡過湘江。其中紅軍在楓樹腳以死拖敵、紅軍34師基本全軍覆沒、百姓主動贈送紅軍糧食和一個又一個紅軍倒在血河中的情節讓人感動;紅軍紅五師師長李天佑和師長陳樹湘的英勇抗敵、毛澤東將藥物多次贈與戰士、周恩來下令丟棄輜重強渡、林家老四在得知父兄皆死於戰爭中卻仍毅然加入紅軍、遵義會議等情節也激動人心。
在這部電影中,有幾個人物是值得關注的。先是李德,他自傲,聽不進他人的建議,紙上談兵,讓許多戰士死於他的錯誤決策,在遵義會議上還拍案走人,是典型的死不悔改之輩;然後是毛澤東,他清晰地判斷出己方決策的失誤,勇於質疑高層,遭怒斥後不利用人際關係奪權,忍氣吞聲,用實際行動將損失降到最低,最終在遵義會上和平地取消了博古、李德的最高指揮權,集中糾正了博古、李德決策上左的錯誤,成功地實際確立「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的正確路線」在中共中央的領導地位,表現出了一位領袖應有的智慧與手段還有觀念;接著是彭德懷,他雖然也明白高層的決策有誤,但急於立刻糾正,耐不住性子,手段和頭腦與一位領袖有著大的差距,也透露出了他對毛澤東的信任性;最後是博古,他年少有為,年紀輕輕就成為了三人團的一員,但卻盲目相信李德的決策,缺乏主見,最終與李德釀成大錯,但他知錯能改,聽得進他人的意見,還有幾度領袖風範。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又怎會沒遇到過於此有幾分相像的事呢?我們的老師、長官、上司就沒有犯錯的時候嗎?可我們真的能做到向他們提出質疑,組織糾正嗎?往往是不能的,像毛主席那樣解決的更是少之又少。從這部影片中我也明白了,只有勇於提出質疑,用雙方都能接受的方式,多次交涉,最終解決問題,才能讓內部真正的和諧,讓一個組織變得更加優秀。
這就是我的感觸,希望大家也能觀看此部電影。
昨天一大早,「重走長征路喜願傳中國」車隊一行來到了位於廣西興安城內紅軍長征突破湘江烈士紀念碑園,憑弔在慘烈的湘江戰役中英勇犧牲的3萬多紅軍英烈。
隊員們向目前全國最大的紅軍長征烈士群雕像敬獻了花籃,花籃的輓聯上寫著:「在湘江戰役中英勇犧牲的紅軍英烈永垂不朽!」表達廣東人民對湘江戰役中犧牲英烈的景仰之情。隨後,隊員們來到位於獅子山頂、由聶榮臻題文的突破湘江紀念碑前,莊嚴地宣誓:「重走長征,礪志自強;飲水思源,關愛老區;紅軍英烈,永垂不朽;長征精神,萬古長青!」。
此時,追尋父親長征蹤跡的老隊員賴乃堅動情地說:「當年父親提著腦袋參加革命,無怨無悔。湘江戰役實在是太慘了。我父親的幾個最親密戰友當年就是戰死在這裡!都是同鄉啊!就永遠地長眠在這裡……」說著賴老先生不禁潸然淚下。
離開湘江戰役紀念碑園,車隊啟程溯灕江而上,來到灕江發源地、素有「華南第一峰」之稱的瑤山(即老山界)。
途中,在華江鄉幹部的陪同下,隊員們看望了88歲的老紅軍劉華連。72年前,他還是16歲的孩子,部隊發給他一條槍、三顆子彈、兩顆手榴彈,他便匆匆投入了戰鬥。在黃沙河陷入敵人的埋伏圈後,部隊傷亡慘重,劉華連當時用腿夾著兩具屍體、用槍當槳划過河,衝出了敵人的包圍圈。劉老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才重新回到家鄉,發現自己早已被當作長征中犧牲的烈士。重走長徵車隊給劉老送上了1000元雙喜慰問金,以感謝他對革命所作出的貢獻。
隊員們向目前全國最大的紅軍長征烈士群雕像敬獻了花籃,花籃的輓聯上寫著:「在湘江戰役中英勇犧牲的紅軍英烈永垂不朽!」表達廣東人民對湘江戰役中犧牲英烈的景仰之情。隨後,隊員們來到位於獅子山頂、由聶榮臻題文的突破湘江紀念碑前,莊嚴地宣誓:「重走長征,礪志自強;飲水思源,關愛老區;紅軍英烈,永垂不朽;長征精神,萬古長青!」。
此時,追尋父親長征蹤跡的老隊員賴乃堅動情地說:「當年父親提著腦袋參加革命,無怨無悔。湘江戰役實在是太慘了。我父親的幾個最親密戰友當年就是戰死在這裡!都是同鄉啊!就永遠地長眠在這裡……」說著賴老先生不禁潸然淚下。
離開湘江戰役紀念碑園,車隊啟程溯灕江而上,來到灕江發源地、素有「華南第一峰」之稱的瑤山(即老山界)。
途中,在華江鄉幹部的陪同下,隊員們看望了88歲的老紅軍劉華連。72年前,他還是16歲的孩子,部隊發給他一條槍、三顆子彈、兩顆手榴彈,他便匆匆投入了戰鬥。在黃沙河陷入敵人的埋伏圈後,部隊傷亡慘重,劉華連當時用腿夾著兩具屍體、用槍當槳划過河,衝出了敵人的包圍圈。劉老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才重新回到家鄉,發現自己早已被當作長征中犧牲的烈士。重走長徵車隊給劉老送上了1000元雙喜慰問金,以感謝他對革命所作出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