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歷史悠久,由上古時代歲首祈歲祭祀演變而來。在早期觀象授時時代,依據斗轉星移定歲時,「斗柄回寅」為歲首。「斗柄回寅」大地回春,終而復始,萬象更新,新的輪迴由此開啟。在傳統的農耕社會,立春歲首具有重要的意義,衍生了大量與之相關的歲首節俗文化。
在秦漢以前,南北各地風俗時歷不同,一些地方歲首禮俗所重的不是陰曆正月朔日,而是干支歷廿四節氣的立春。
漢代是中國統一後第一個大發展時期,南北的經濟文化交流使風俗習慣也互相融合,這對節日習俗的傳播普及提供了良好的社會條件,此後在文獻上漸出現了歲首祭祀的記載。
唐代時,人們除登門拜年,還發明一種「拜年帖」。唐太宗李世民用赤金箔做成賀卡,御書「普天同慶」,賜予大臣。這一形式迅速在民間普及,改用梅花箋紙。當時這種「拜年帖」被稱為「飛帖」
明代,接灶神、貼門神、除夕守歲、十五賞燈會已經盛行。《萬曆嘉興府志》中記載:「除夕,易門神、桃符、春帖,井隈皆封。爆竹,燔紫,設酒果聚飲,鑼鼓徹夜,謂之守歲。」
辛亥革命帶來了全新的時代,政府提倡新曆。禮儀上,把以前跪拜或者作揖等禮節全部廢除,改成脫帽、鞠躬、握手、鼓掌等新禮節,逐漸成為中國人際交往的文明儀式。
在秦漢以前,南北各地風俗時歷不同,一些地方歲首禮俗所重的不是陰曆正月朔日,而是干支歷廿四節氣的立春。
漢代是中國統一後第一個大發展時期,南北的經濟文化交流使風俗習慣也互相融合,這對節日習俗的傳播普及提供了良好的社會條件,此後在文獻上漸出現了歲首祭祀的記載。
唐代時,人們除登門拜年,還發明一種「拜年帖」。唐太宗李世民用赤金箔做成賀卡,御書「普天同慶」,賜予大臣。這一形式迅速在民間普及,改用梅花箋紙。當時這種「拜年帖」被稱為「飛帖」
明代,接灶神、貼門神、除夕守歲、十五賞燈會已經盛行。《萬曆嘉興府志》中記載:「除夕,易門神、桃符、春帖,井隈皆封。爆竹,燔紫,設酒果聚飲,鑼鼓徹夜,謂之守歲。」
辛亥革命帶來了全新的時代,政府提倡新曆。禮儀上,把以前跪拜或者作揖等禮節全部廢除,改成脫帽、鞠躬、握手、鼓掌等新禮節,逐漸成為中國人際交往的文明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