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摩常用手法主要有:推法,按法,揉法,捏法,啄法,勒法,拔伸法,扳法,抖法,滾法,拍法,搖法等。
12種按摩手法
按摩常用手法主要有:推法,按法,揉法,捏法,啄法,勒法,拔伸法,扳法,抖法,滾法,拍法,搖法等。
1.推法:用姆指或掌著力,貼近身體某一部位,通過前臂的屈伸運動,施加力度。多用於後背部。
2.滾法:滾法是由腕關節的屈伸運動與前臂旋轉運動復合而成。(包括掌指關節滾法,掌背滾法,前臂滾法』)等。多用於背部,下肢部等。
3.勒法:用手指夾住患指,相對用力,做急速滑拉動作的手法,稱為勒法。具有通經活絡,滑利關節的功效。
4.抓法:用五指分開,滿把抓拿受術部位的手法,也稱拿法。多用於頭部,四肢部等。
5.捏法:用指腹相對用力,擠捏肌膚,做捻、轉、擠、拿、扯、提的對稱動作,稱為捏法。多用於背脊部,治療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瀉,失眠及小兒積食等病症。
6.掐法:用拇指或食指的指甲取穴重掐,而不刺破皮膚的手法,稱為掐法。多用於急救,主要在痛覺敏感的老龍,十王,人中等穴。可治療暈厥,驚風,中暑,昏迷等,若驚風兼抽搐,可加掐解溪,承山等穴位。
7.啄法:五指併攏成梅花狀,如雞啄米狀,啄去受術部位的手法,稱為啄法。多用於頭頂,前額,背部等,常與其他手法配合,具有經脈馳緩,擴張血管等作用。
8.拔伸法:既牽引,拉伸之意。將術者肢體或關節的一端固定,牽拉,牽引另一端,使其伸展的手法,稱為拔伸法。
9.搖法:以受術者關節為軸心,使肢體做環轉運動的手法,稱為搖法。做這個手法要緩和,用力要穩,不益急速。適用於頸椎,肩關節,肘關節,髖關節,踝關節等。
10.扳法:用雙手相同一方向或相反方向用力,使關節伸展,屈曲或旋轉的手法,稱為扳法。具有舒經活絡,滑利關節,松解粘連,整復錯縫等功效。常用於四肢關節運動功能障礙,以及脊柱小關節錯位等。
12種常用的按摩手法
按摩療法,大致有如下兩種:
一種是主動按摩,又叫自我按摩,是自己按摩自己的一種保健方法。另一種是被動按摩,是由醫生掌握用於患者的醫療法,也就是本文所說的按摩療法。按摩手法,並不一致,但歸納起來,常用手法可選如下八種:按、摩、推、拿、揉、捏、顫、打等法。應該知道,上述八種手法,不是單純孤立地使用,常常是幾種手法相互配合進行的。
(1)按法 :利用指尖或指掌,在患者身體適當部位,有節奏地一起一落按下,叫作按法。通常使用的,有單手按法、雙手按法。
臨床上,在兩肋下或腹部,通常應用單手按法或雙手按法.背部或肌肉豐厚的地方,還可使用單手加壓按法。也就是左手在下,右手輕輕用力壓在左手指背上的一種方法;也可以右手在下,左手壓在右手指背上。
(2)摩法: 摩,就是撫摩的意思。用手指或手掌在患者身體的適當部位,給以柔軟的撫摩,叫作摩法。摩法多配合按法和推法,有常用於上肢和肩端的單手摩法,和常用於胸部的雙手摩法。
(3)推法: 在前用力推動叫推法。臨床常用的,有單手或雙手兩種推摩方法。因為推與摩不能分開,推中已包括有摩,以推摩常配合一起用。象兩臂兩腿肌肉豐厚處,多用推摩。我們看的姿式,是用拇指與食指夾持胳膊肌肉,正在用推法中的單手推摩法。
手指是否可用推摩呢?可以的。不過手指面積太小,操作時,我們多用左手握住患者腕部,右手食拇二指住患者一個手指進行推摩,或者只用右手拇指在患者手指上推摩。中醫流傳下來的推拿小兒方法,實際上就是用的推摩法。
推摩的手法是多樣的。把兩手集中在一起,使拇指對拇指,食指對食指,兩手集中一起往前推動,叫作雙手集中推摩法,這種方法,是推摩法中最得手的一種手法了。
(4)拿法: 用手把適當部位的皮膚,稍微用力拿起來,叫作拿法。
臨床常用的有在腿部或肌肉豐厚處的單手拿法(圖7)。如果患者因情緒緊張、惱怒,突然發生氣悶,胸中堵塞,出現類似昏厥的情況,可在鎖骨上方肩背相連的地方,用單手拿法,把肌肉抓起來放下,放下再抓起,以每秒鐘拿兩下的速度,連拿二十次,稍為休息,再連拿二十次,則胸中通暢,氣息自漸調和了。
(5)揉法: 醫生用手貼著患者皮膚,作輕微的旋轉活動的揉拿,叫作揉法。揉法分單手揉和雙手揉。象太陽穴等面積小的地方,可用手指揉法,對於背部面積大的部位,可用手掌揉法。不有單手加壓揉法,比如揉小腿處,左手按在患者腿肚處,右手則加壓在左手背上,進行單手加壓揉法。
肌肉豐厚的小腿肚上,則可使用下面的雙手揉法。揉法具有消瘀去積,調和血行的作用,對於局部痛點,使用揉法十分合適。
(6)捏法: 在適當部位,利用手指把皮膚和肌肉從骨面上捏起來,叫做捏法。
捏法和拿法,有某些類似之處,但是拿法要用手的全力,捏法則著重在手指上。拿法用力要重些,捏法用力要輕些。捏法是按摩中常用的基本手法,它常常與揉法配合進行。
捏法,實際包括了指尖的擠壓作用,由於捏法輕微擠壓肌肉的結果,能使皮膚、肌腱活動能力加強,能改善血液和淋巴循環。淺淺捏來,可去風寒,可化瘀血,深深捏來,可以治療肌腱和關節囊內部及周圍因風寒濕而引起的肌肉和關節的疼痛。
常用的有單手捏法,和雙手前進捏法。
(7)顫法: 是一種振顫而抖動的按摩手法。動作要迅速而短促、均勻為合適。要求每秒鐘顫動10次左右為宜,也就是一分鐘達到600次左右為宜。
顫法與"動"分不開,所以又叫它顫動手法。
將大拇指垂直地點在患者痛點,全腕用力顫動,帶動拇指產生震顫性的抖動,叫單指顫動法。用拇指與食指,或食指與中指,放在患者疼處或眉頭等處,利用腕力進行顫動叫雙指顫動法。
(8)打法: 打法又叫叩擊法。臨床上多配合在按摩手術後來進行。當然,必要時也可單獨使用打法。
打法手勁要輕重有準,柔軟而靈活。手法合適,能給患者以輕鬆感,否則就是不得法。
打法主要用的是雙手。常用手法有側掌切擊法,平掌拍擊法,橫拳叩擊法和豎拳叩擊法等:
側掌切擊法:把兩手掌側立,大拇指朝上,小指朝下,指與指間,要分開一厘米許,手掌落下時,手指合攏,抬手時又略有分開,一起一落,兩手交替進行。
平掌拍擊法:兩手掌平放在肌肉上,一先一後在節奏地拍打。
橫拳叩擊法:兩手握拳,手背朝上,拇指與拇指相對,握拳時要輕鬆活潑,指與掌間略留空隙。兩拳交替橫叩。此法常用於肌肉豐厚處,如腰腿部及肩部。
豎拳叩擊法:兩手握拳,取豎立資式,大拇指在上,小拇指在下,兩拳相對。握拳同樣要輕鬆活潑,指與掌間要留出空隙。本法常用於背腰部。
以上四種打法,主要用子肌肉較豐厚的地方,如項、肩、背、腰、大腿、小腿等處。叩打的力量,應該先輕後重,再由重而輕。當然,這裡所謂重,也不是用極重的力量,而是相對地稍稍加勁的意思。總之,要使患者有舒服感就算合適。在打法的速度上,一般是先慢而後快,慢時一秒鐘兩下,快時逐漸加到六下或八下。
氣功推拿的幾種常用手法
1.點穴法
用拇指或中指、食指點在穴位上,從指尖向穴位中發氣。待患者穴位出現熱、脹、麻等感覺為度,如無感覺則點1~3分鐘即可。用手指點在穴位上,如欲行補法從指尖發氣,透入穴位後,順著經脈走向向下傳導。如欲行瀉法,從指尖發氣,透入穴位後逆著經脈的走向向上傳導。
2.推經法將氣發於掌上或魚際處,用掌沿經推行,在推移過程中指尖要保持發氣。並使之感到溫熱之感導經而行。
3.懸推法手掌懸於患者肢體上方,離體表、穴位約距3~15cm,或隔衣發氣,並向手足方向推移。患者有氣熱感傳入滲透皮膚。
4.吸法手掌懸離患部3~15cm,發氣透入患部,意念與患部病邪合住,向外移動手掌,意在吸出病邪,吸出之後,用意念將吸入自己手掌中的病邪順手指向外排出。
5.補氣法手掌按於病變髒、腑之體表部位,向該髒、腑中發氣以補髒、腑之虛損。
6.擦絡法用手掌迅速擦揉一定部位,使患者頓感絡脈透熱入里,然後貼於患處發氣,即感熱流滲入經脈、骨骼。
7.掌振法用手掌貼於患部,氣發於掌,然後手腕作微微振顫傳熱入里。
8.提抖法雙手分別拿提患者脘腹部,進行左右扭動抖顫,反覆多次,然後用手掌貼於臍中,手掌發氣傳入里,同時囑患者意守丹田。
9.自循法患者將雙手分別貼在雙足掌心或雙掌對貼,並意守所貼掌、足心,醫者推行於相應的經脈,以助患者自循導通內氣。
12種按摩手法
按摩常用手法主要有:推法,按法,揉法,捏法,啄法,勒法,拔伸法,扳法,抖法,滾法,拍法,搖法等。
1.推法:用姆指或掌著力,貼近身體某一部位,通過前臂的屈伸運動,施加力度。多用於後背部。
2.滾法:滾法是由腕關節的屈伸運動與前臂旋轉運動復合而成。(包括掌指關節滾法,掌背滾法,前臂滾法』)等。多用於背部,下肢部等。
3.勒法:用手指夾住患指,相對用力,做急速滑拉動作的手法,稱為勒法。具有通經活絡,滑利關節的功效。
4.抓法:用五指分開,滿把抓拿受術部位的手法,也稱拿法。多用於頭部,四肢部等。
5.捏法:用指腹相對用力,擠捏肌膚,做捻、轉、擠、拿、扯、提的對稱動作,稱為捏法。多用於背脊部,治療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瀉,失眠及小兒積食等病症。
6.掐法:用拇指或食指的指甲取穴重掐,而不刺破皮膚的手法,稱為掐法。多用於急救,主要在痛覺敏感的老龍,十王,人中等穴。可治療暈厥,驚風,中暑,昏迷等,若驚風兼抽搐,可加掐解溪,承山等穴位。
7.啄法:五指併攏成梅花狀,如雞啄米狀,啄去受術部位的手法,稱為啄法。多用於頭頂,前額,背部等,常與其他手法配合,具有經脈馳緩,擴張血管等作用。
8.拔伸法:既牽引,拉伸之意。將術者肢體或關節的一端固定,牽拉,牽引另一端,使其伸展的手法,稱為拔伸法。
9.搖法:以受術者關節為軸心,使肢體做環轉運動的手法,稱為搖法。做這個手法要緩和,用力要穩,不益急速。適用於頸椎,肩關節,肘關節,髖關節,踝關節等。
10.扳法:用雙手相同一方向或相反方向用力,使關節伸展,屈曲或旋轉的手法,稱為扳法。具有舒經活絡,滑利關節,松解粘連,整復錯縫等功效。常用於四肢關節運動功能障礙,以及脊柱小關節錯位等。
12種常用的按摩手法
按摩療法,大致有如下兩種:
一種是主動按摩,又叫自我按摩,是自己按摩自己的一種保健方法。另一種是被動按摩,是由醫生掌握用於患者的醫療法,也就是本文所說的按摩療法。按摩手法,並不一致,但歸納起來,常用手法可選如下八種:按、摩、推、拿、揉、捏、顫、打等法。應該知道,上述八種手法,不是單純孤立地使用,常常是幾種手法相互配合進行的。
(1)按法 :利用指尖或指掌,在患者身體適當部位,有節奏地一起一落按下,叫作按法。通常使用的,有單手按法、雙手按法。
臨床上,在兩肋下或腹部,通常應用單手按法或雙手按法.背部或肌肉豐厚的地方,還可使用單手加壓按法。也就是左手在下,右手輕輕用力壓在左手指背上的一種方法;也可以右手在下,左手壓在右手指背上。
(2)摩法: 摩,就是撫摩的意思。用手指或手掌在患者身體的適當部位,給以柔軟的撫摩,叫作摩法。摩法多配合按法和推法,有常用於上肢和肩端的單手摩法,和常用於胸部的雙手摩法。
(3)推法: 在前用力推動叫推法。臨床常用的,有單手或雙手兩種推摩方法。因為推與摩不能分開,推中已包括有摩,以推摩常配合一起用。象兩臂兩腿肌肉豐厚處,多用推摩。我們看的姿式,是用拇指與食指夾持胳膊肌肉,正在用推法中的單手推摩法。
手指是否可用推摩呢?可以的。不過手指面積太小,操作時,我們多用左手握住患者腕部,右手食拇二指住患者一個手指進行推摩,或者只用右手拇指在患者手指上推摩。中醫流傳下來的推拿小兒方法,實際上就是用的推摩法。
推摩的手法是多樣的。把兩手集中在一起,使拇指對拇指,食指對食指,兩手集中一起往前推動,叫作雙手集中推摩法,這種方法,是推摩法中最得手的一種手法了。
(4)拿法: 用手把適當部位的皮膚,稍微用力拿起來,叫作拿法。
臨床常用的有在腿部或肌肉豐厚處的單手拿法(圖7)。如果患者因情緒緊張、惱怒,突然發生氣悶,胸中堵塞,出現類似昏厥的情況,可在鎖骨上方肩背相連的地方,用單手拿法,把肌肉抓起來放下,放下再抓起,以每秒鐘拿兩下的速度,連拿二十次,稍為休息,再連拿二十次,則胸中通暢,氣息自漸調和了。
(5)揉法: 醫生用手貼著患者皮膚,作輕微的旋轉活動的揉拿,叫作揉法。揉法分單手揉和雙手揉。象太陽穴等面積小的地方,可用手指揉法,對於背部面積大的部位,可用手掌揉法。不有單手加壓揉法,比如揉小腿處,左手按在患者腿肚處,右手則加壓在左手背上,進行單手加壓揉法。
肌肉豐厚的小腿肚上,則可使用下面的雙手揉法。揉法具有消瘀去積,調和血行的作用,對於局部痛點,使用揉法十分合適。
(6)捏法: 在適當部位,利用手指把皮膚和肌肉從骨面上捏起來,叫做捏法。
捏法和拿法,有某些類似之處,但是拿法要用手的全力,捏法則著重在手指上。拿法用力要重些,捏法用力要輕些。捏法是按摩中常用的基本手法,它常常與揉法配合進行。
捏法,實際包括了指尖的擠壓作用,由於捏法輕微擠壓肌肉的結果,能使皮膚、肌腱活動能力加強,能改善血液和淋巴循環。淺淺捏來,可去風寒,可化瘀血,深深捏來,可以治療肌腱和關節囊內部及周圍因風寒濕而引起的肌肉和關節的疼痛。
常用的有單手捏法,和雙手前進捏法。
(7)顫法: 是一種振顫而抖動的按摩手法。動作要迅速而短促、均勻為合適。要求每秒鐘顫動10次左右為宜,也就是一分鐘達到600次左右為宜。
顫法與"動"分不開,所以又叫它顫動手法。
將大拇指垂直地點在患者痛點,全腕用力顫動,帶動拇指產生震顫性的抖動,叫單指顫動法。用拇指與食指,或食指與中指,放在患者疼處或眉頭等處,利用腕力進行顫動叫雙指顫動法。
(8)打法: 打法又叫叩擊法。臨床上多配合在按摩手術後來進行。當然,必要時也可單獨使用打法。
打法手勁要輕重有準,柔軟而靈活。手法合適,能給患者以輕鬆感,否則就是不得法。
打法主要用的是雙手。常用手法有側掌切擊法,平掌拍擊法,橫拳叩擊法和豎拳叩擊法等:
側掌切擊法:把兩手掌側立,大拇指朝上,小指朝下,指與指間,要分開一厘米許,手掌落下時,手指合攏,抬手時又略有分開,一起一落,兩手交替進行。
平掌拍擊法:兩手掌平放在肌肉上,一先一後在節奏地拍打。
橫拳叩擊法:兩手握拳,手背朝上,拇指與拇指相對,握拳時要輕鬆活潑,指與掌間略留空隙。兩拳交替橫叩。此法常用於肌肉豐厚處,如腰腿部及肩部。
豎拳叩擊法:兩手握拳,取豎立資式,大拇指在上,小拇指在下,兩拳相對。握拳同樣要輕鬆活潑,指與掌間要留出空隙。本法常用於背腰部。
以上四種打法,主要用子肌肉較豐厚的地方,如項、肩、背、腰、大腿、小腿等處。叩打的力量,應該先輕後重,再由重而輕。當然,這裡所謂重,也不是用極重的力量,而是相對地稍稍加勁的意思。總之,要使患者有舒服感就算合適。在打法的速度上,一般是先慢而後快,慢時一秒鐘兩下,快時逐漸加到六下或八下。
氣功推拿的幾種常用手法
1.點穴法
用拇指或中指、食指點在穴位上,從指尖向穴位中發氣。待患者穴位出現熱、脹、麻等感覺為度,如無感覺則點1~3分鐘即可。用手指點在穴位上,如欲行補法從指尖發氣,透入穴位後,順著經脈走向向下傳導。如欲行瀉法,從指尖發氣,透入穴位後逆著經脈的走向向上傳導。
2.推經法將氣發於掌上或魚際處,用掌沿經推行,在推移過程中指尖要保持發氣。並使之感到溫熱之感導經而行。
3.懸推法手掌懸於患者肢體上方,離體表、穴位約距3~15cm,或隔衣發氣,並向手足方向推移。患者有氣熱感傳入滲透皮膚。
4.吸法手掌懸離患部3~15cm,發氣透入患部,意念與患部病邪合住,向外移動手掌,意在吸出病邪,吸出之後,用意念將吸入自己手掌中的病邪順手指向外排出。
5.補氣法手掌按於病變髒、腑之體表部位,向該髒、腑中發氣以補髒、腑之虛損。
6.擦絡法用手掌迅速擦揉一定部位,使患者頓感絡脈透熱入里,然後貼於患處發氣,即感熱流滲入經脈、骨骼。
7.掌振法用手掌貼於患部,氣發於掌,然後手腕作微微振顫傳熱入里。
8.提抖法雙手分別拿提患者脘腹部,進行左右扭動抖顫,反覆多次,然後用手掌貼於臍中,手掌發氣傳入里,同時囑患者意守丹田。
9.自循法患者將雙手分別貼在雙足掌心或雙掌對貼,並意守所貼掌、足心,醫者推行於相應的經脈,以助患者自循導通內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