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是我們黨歷經千難成就的一番偉業。在此期間我們涉過無數險灘、啃下無數硬骨頭,這其中無不閃現著「敢想、敢做、敢為天下先」的改革創新精神和特殊時代意義。藉此授課機會,懇請該領域領導、專家、學者提出寶貴意見,以對我黨改革開放史進行再探討、再研究、再闡釋。那麼,接下來我將圍繞三個方面來講授我們黨領導下的改革開放史。
一、改革開放的業績與成就。
在改革開放之前,中國依舊是一個農業人口大國。當時,農村人口占國家總人口的比重高達83%,並且這些人口可以說是屬於絕對貧困人口。再加上社會主義經歷了艱難的曲折探索階段,中國當時的社會經濟情勢不容樂觀。正是在這樣一種極端困難的狀況下,中國領導和人民開始冷靜地反思國家的命運及前途。
1978年,一套全新的發展模式應運而生。由此,中國走上了一條不同於以往的探索之路,那便是改革開放之路。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曾經指出,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活力之源,是黨和人民事業大踏步趕上時代前進步伐的重要法寶,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
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以來,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不動搖,在此前提下,依據國情新變化不斷對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進行調整與完善,持續推進改革開放縱深發展。
改革開放之後,中國的經濟實現了跨越式發展,躍居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憑藉經濟總量世界排名第二的身份,改變了世界對我國古老的看法和態度。
經濟質量顯著提升。通過創新驅動發展,我國經濟以創新、創造、創業聯動模式,實現了再升級。在技術創新引擎推動下,已經擁有更多自主智慧財產權,並成為全球網際網路應用業態的領先國家。創新經濟的高速發展,使我國經歷了從「觸電」「觸網」到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新基建的巨大變化。
人民生活水平極大提高。在改革開放後的四十多年砥礪奮進中,我們黨充分調動全國各族人民幹事創業的熱情和積極性,既把蛋糕做大又把蛋糕合理分配,以此解決了億萬人民群眾的溫飽問題。可以說,國民生活水平由貧窮到溫飽再到整體小康,實現了質的飛躍。
社會生產力高速發展。社會的主要矛盾已不再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與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而是轉變成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表明生產力的高速發展已改變社會矛盾的層次,基礎性社會矛盾得以破解。
科學技術日新月異。我國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實施科技創新驅動發展行動計劃,統籌謀劃、加強組織,優化科技事業發展總體布局,不斷打造出具有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高科技產品,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和速度日益接近世界已開發國家現有科技水平。在材料學、計算機、通信、製造業等方面,已經領先於世界先進水平。通過成功研製航母、無人機、隱形戰機等,我國已在世界上成為不可忽視的科技大國。
文化事業繁榮發展。改革開放助力推動思想文化的開放,中國傳統文化、紅色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得到極大繁榮和發展。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人民精神層面和文化生活日益豐富充實,社會思想文化包容性與日俱增,國家文化軟實力得以極大提升。中國文化在多元多彩的世界文化大舞台上傳遞出好聲音,綻放出華麗色彩。
民生改革闊步前進。國家進行教育改革,全面普及義務教育。不斷加大醫療投入,實施新醫療政策。大力開展新農村建設,施行精準扶貧,徹底改變農村落後面貌。四十年來的民生改革,實現了人民共享改革開放成果,助推人民幸福指數不斷攀升。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中國人民今天完全可以自豪地說,改革開放不僅深刻改變了中國,也深刻影響了世界。改革開放是中國共產黨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探索建設社會主義的進程中找到的適合社會主義中國發展的道路選擇,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的偉大歷史性創造,是我們黨的歷史上一次偉大覺醒。
實踐一再證明,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動力源泉,是黨和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法寶,也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
二、改革開放成功的原因分析。
四十多年來,中國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多項經濟指標躍居世界第一。總體上來說,中國已從一個農業國轉型為世界上最大的製造大國,也基本完成了從農村社會向城市社會的轉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這些成績的取得並非空穴來風,而是建立在扎紮實實的基礎之上。
(一)發展道路的正確選擇。
其一,在社會主義方向的指引下,中國走共同富裕的發展路子。即使政府鼓勵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強起來,但最終的奮鬥目標依舊是實現共同富裕。由此,國家在扶貧工作上下了很大功夫,制定出台相關政策,採取實施很多舉措。旨在通過精準脫貧措施,把中國建成一個沒有絕對貧困人口的國家。四十多年來,扶貧工作取得巨大成績。新增就業崗位和受教育機會、改善社會保障、縮小城鄉差距等,都是解決民生問題的利好結果。
其二,中國的發展道路顯現出鮮明的中國特色。在土地公有制、國有企業發展、政府管理經濟活動等方面,國家一方面以人民為中心,另一方面堅持一定程度的調控力。同樣是採用民主政治模式,但不同於外國的是,中國從自身歷史、文化、傳統出發,並未照抄照搬三權分立,而是打造共產黨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的三位一體民主政治模式。在經濟領域,中國始終堅持宏觀調控,卻也給與市場經濟極大寬鬆發展空間。因而既可以集中力量辦大事,又能夠發揮市場獨特的魅力。
另外,中國傳統思想文化源遠流長,流傳下來的治國學說在當前德治與法治的融合治理矩陣中起到了協調平衡的功效,對秩序與規則之間的關係、社會網絡與發展之間的關係等具有相當大的影響。這使得中國制度約束和道德規範呈現出地域特色、國家特徵。
(二)市場改革取向的堅持。
起初,中國積極發展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努力搞活商品經濟。隨之,在意識到市場經濟的重要性後,逐步建立起市場經濟體制與制度。當然,中國並未徹底將計劃體制與制度的東西全盤否定。政府一方面推進市場經濟,另一方面也極力促使市場經濟與計劃經濟新舊兩種經濟體制和制度共存,進一步發揮融合經濟模式的相互補充作用。如此,通過推行漸進式改革,既推進了改革,又得以在動態過程中使計劃與市場達到一種比較均衡的狀態,從而有力地維護了經濟社會穩定秩序。
(三)經濟重心工作的發展。
面對全國上下普遍存在資金短缺的問題,中國積極研判海外投資形勢,主動尋找投資機會。通過引入大量外資,中國當地稅收大幅度增加,新增就業機會不計其數。尤其是沿海地區城市,當地人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相應地也同步提升了消費水平和檔次。當中國各地掀起爭相引進外商直接投資的熱潮之後,各個區域的經濟增長都極為明顯,gdp增速很少有在10%以下的。即使在廣大城郊地區,基礎設施也很快建設起來。隨後,中國的製造業在城市和農村地區得到了快速發展。
(四)全球開放化進程的融入。
第一融入階段:引進外國直接投資。
從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初,中國積極引進外來投資,加強中國各地的基礎設施建設和工業項目。其中,依託優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條件,中國沿海的廣東、福建、上海等地發展最快。伴隨著工業開發區的大量建立,許多村莊很快就轉變為全球的製造基地。較為顯著的例子是,東莞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子產品生產基地。直到90年代末,中國引入的外商直接投資達到高峰,基本確定了「世界工廠」的地位。
第二融入階段:對接世界貿易規則與產業鏈。
從2001年加入wto開始,經過近十年的發展,中國完成了世界貿易圈層的接納和就位過程。中國通過將自身貿易規則與世貿規則相接洽和融通,贏得了西方已開發國家貿易規則的接納。這對於中國更好地融入全球貿易圈是極為有利的。同時,中國同世界在價值鏈上實現了對接,成為全球產業鏈、價值鏈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讓世界貿易越來越離不開中國。在全球貿易圈中,中國製造業的真實價值得到了驗證和體現。製造業的增加值超過了美國,gdp總量也同時超過了日本。中國終而成為全球最大的製造大國。
第三融入階段:藉助「一帶一路」戰略主動開放。
從2013年開始,中國憑藉資金、實用技術和專業人才等方面的優勢,與世界其他國家共建「一帶一路」戰略體系和機制,促進全球在基礎設施、貿易投資、金融財經、人文社會等方面的互聯互通,實現相互支持與相互促進的聯動發展,更好地維護世界和平,促進世界的開放、創新、包容發展,加強文明對話,最終構建起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進程開局良好,效果不錯。
三、改革開放的未來思考。
(一)中國要向國人、世界表明改革開放的堅定意志決心。
中國已不再是近代史上唯唯諾諾、受人擺布的「東亞病夫」,已然是巨型世界發展中大國。我們有理由自豪和驕傲,但也更要有相應的底氣和行動。中國要進一步大幅度放寬市場准入,創造出更有吸引力的投資環境,不斷加強對智慧財產權的保護力度,主動增加並擴大進口渠道與途徑。中國要以實際行動打開全新升級的對外開放格局,用高度的民族自信推動經濟全球化並造福世界各國人民。
(二)中國要通過新一輪擴大開放來為全球經濟化樹立「中國榜樣」。
面臨世界保護主義「逆流」衝擊和封鎖,全球經濟化和自由貿易亟需國際社會共同堅守。對此,中國要採取高效手段和措施,創造更加開放的條件。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在實施擴大開放重大舉措時,要秉持「宜早不宜遲,宜快不宜慢」的精神儘快落實。擴大開放的舉措都由中國自主決定,絕不能受第三方因素影響。那麼,中國務必要儘快使開放政策「落地開花」,為世界各國升級開放「打樣兒」。
(三)中國要勇於打破國際固守保護主義和精緻利己主義的「零和思維」戰略桎梏。
中國基於自身發展需要,自主作出這樣的戰略抉擇:「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這不單單是中國針對自我發展的聲音,更是對全球經濟化的威脅元素髮出的吶喊和警告。針對某些將一國利益凌駕於世界利益之上的競爭對手,乃至敵人或破壞者中國要敢於發聲,呼籲世界他國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對話,增進相互了解,實現文明交流互鑒,千方百計地杜絕對抗與損害;中國要以實際行動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堅持開放融通、互利共贏,造福各國人民。
新時代中國外交的總目標: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係、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需要我們國人為人類社會和平與發展重大課題提供「中國方案」;需要我們國人把握和平合作,變革創新的時代潮流;需要我們國人加大改革開放力度,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為世界謀大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習近平總書記曾經說過,我們要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
新時期新時代我們要推動對外開放再擴大、深化改革再出發。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全球影響力日益上升的新興國家,需要打開國門進入世界。同樣,龐大的世界市場也需要中國的加入與經營。我們要向世界宣示新時代中國堅定不移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堅定意志和重大舉措。新時代中國擴大對外開放的號角已經吹響,與世界交融發展的新畫卷已經展開。我們繼往開來、與時俱進;我們改革開放的發展永不止步;我們需要同世界各國一道努力,共同參與全球治理,共同分享改革開放成果,共同推動世界大家庭發展進步,共同譜寫新時期人類命運共同體新篇章。
- 範文問答
- 答案列表
改革開放史黨課講稿[朗讀]
一、敢於擔當是中國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和優秀品格
中國共產黨從1921年成立以來,領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歷經97年的輝煌歲月,走過了波瀾壯闊的偉大征程。在不同歷史時期,中國共產黨人面臨著不同的時代背景和歷史任務,但始終貫穿著無私無畏、砥柱中流、為中國人民英勇奮鬥的政治本色和鮮明品格。
在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偉大征程中,中國共產黨人敢於鬥爭、敢於勝利,奪取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中國共產黨從誕生那一天起就勇敢地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竭盡全力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救人民於水火。在28年艱苦卓絕的革命鬥爭中,中國共產黨人一次次遭受挫敗又一次次毅然奮起,愈挫愈勇、愈戰愈強。數以百萬的中國共產黨人拋頭顱、灑熱血,為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作出了巨大犧牲和奉獻。據民政和組織部門統計,從1921年7月1日到1949年10月1日,可以查到犧牲者姓名的中共黨員就有370多萬名。也就是說,在這一萬多個日子裡,平均每天就有370名中國共產黨人獻出了寶貴生命。這些無畏的中國共產黨人「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以鮮血和生命踐行了對民族和人民的英勇擔當。
在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偉大征程中,中國共產黨人敢於拼搏、敢於奮鬥,取得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巨大成就。革命勝利和執掌政權之後,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以「決不做李自成」的歷史清醒和對人民負責的歷史擔當,在一個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東方大國成功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完成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廣泛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在近30年披荊斬棘、蓽路藍縷的建設中,中國共產黨人從舊中國百弊待除、百廢待興、一窮二白的廢墟上起步,戰勝一切內憂外患,跨過一道又一道溝坎,贏得了一個又一個輝煌勝利。
在進行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征程中,中國共產黨人敢闖敢試、敢破敢立,創造了人類社會發展史上的奇蹟。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以巨大的政治勇氣、理論勇氣和實踐勇氣撥亂反正,實現了全黨工作重心從以階級鬥爭為綱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戰略轉移,開啟了改革開放新的偉大革命,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創造了國際共運史、人類社會發展史上前所未有的奇蹟,使中國這個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短短30多年時間裡擺脫貧困並躍升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使中華民族大踏步趕上時代潮流,黨的面貌、國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軍隊的面貌、中華民族的面貌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
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歷史擔當貫穿於執政興國、治國理政的全過程和各方面
2012年11月15日,習近平同志擔任中國共產黨總書記後第一次同中外記者見面講話時就莊嚴宣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我們肩上的重大責任,就是對民族的責任,對人民的責任,對黨的責任。責任重於泰山,事業任重道遠。」2017年10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屆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會上強調,中國共產黨能夠帶領人民進行偉大的社會革命,也能夠進行偉大的自我革命。2017年10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帶領新一屆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上海中共一大會址和浙江嘉興南湖紅船,面對黨旗重溫入黨誓詞,探尋我們黨永葆青春、永葆活力、永葆革命本色的精神密碼,號召全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永遠奮鬥。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事業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發生的歷史性變革充分表明,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是一個敢於擔當、善於擔當的堅強領導集體。
開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新境界。思想是一個人的靈魂,也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政黨的靈魂。我們黨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思想建黨、理論建黨歷來是傳家寶。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緊密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和實踐要求,以全新的視野深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進行艱辛理論探索,取得重大理論創新成果,全面系統回答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麼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重大時代課題,創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飛躍,為黨和國家各項事業開新局、譜新篇築牢了思想根基、提供了科學指引、確立了根本遵循?
譜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篇章。惟其艱難,方顯勇毅;惟因奮進,始得輝煌。黨的十八大以來,世情、國情、黨情持續發生深刻變化,我們面臨的發展機遇和風險挑戰都前所未有。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定信念和赤膽忠心,不畏艱險、迎難而上,團結帶領全國人民統攬偉大鬥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彙集起13億多中國人民的無窮智慧和磅礴力量,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取得了全方位、開創性的成就,實現了深層次、根本性的變革,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發展史上、中華民族發展史上具有重大意義,在世界社會主義發展史上、人類社會發展史上也具有重大意義。
開啟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國新時代。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活力之源,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法治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託,全面依法治國是國家治理領域的一場深刻革命。改革和法治如同鳥之兩翼、車之兩輪,共同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不斷前進。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把全面深化改革的重任牢牢扛在肩上,身先士卒、率先垂範、雷厲風行、持之以恆抓改革,為全黨上下樹立了光輝典範,改革的廣度、深度、力度、速度前所未有,取得了世所罕見的重大突破和豐碩成果。5年多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關係黨和國家前途命運、長治久安的戰略高度定位法治、布局法治、厲行法治,從尊崇憲法、學習憲法、捍衛憲法入手,全面依法治國在各領域各環節深入推進,法治中國建設實現了歷史性的大發展。
開創全面從嚴治黨新局面。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我們黨承擔著光榮而艱巨的歷史使命,也面臨著「四大考驗」「四種危險」。習近平總書記以強烈的愛黨憂黨之心、興黨護黨之責發出錚錚誓言:「我們不是沒有掂量過,但認準了黨的宗旨使命,認準了人民期待。人民把權力交給我們,我們就必須以身許黨許國、報黨報國,該做的事就要做,該得罪的人就得得罪。不得罪腐敗分子,就必然會辜負黨、得罪人民。」「這就叫得罪千百人,不負十三億!我們要有這份使命擔當、這份毅然決然。」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重拳反腐、重典治弊,猛藥去疴、刮骨療毒,集中整飭黨風,嚴厲懲治腐敗,推動管黨治黨實現從寬鬆軟向嚴緊硬的根本轉變,黨風政風社會風氣明顯好轉,不敢腐的目標初步實現,不能腐的制度日益完善,不想腐的堤壩正在構築,反腐敗鬥爭壓倒性態勢已經形成並鞏固發展。人心是最大的政治。黨的十八大以來,千變化萬變化,最大的變化是人心的變化。黨心凝聚、軍心振奮、民心昂揚,實為黨之大幸、國之大幸、軍之大幸、民之大幸。
三、以中國共產黨人的歷史擔當為強大精神動力,奮力開創政府法治工作新局面
當前,我國正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關鍵時期,政府法治工作越來越成為改革發展穩定的「前沿陣地」,任務越來越繁重、責任越來越重大、作用越來越突出。回顧、總結中國共產黨人的歷史擔當,最重要的就是要學習、銘記、弘揚中國共產黨人的擔當精神,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決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十九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對政府法治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進一步增強緊迫感、使命感、責任感,在政府法治工作中履職盡責、奮發有為,使敢於擔當、善於擔當、支持擔當在政府法治戰線上蔚然成風,推動新時代政府法治工作邁向更高水平、實現更好更快發展。
要敢於擔當。敢於擔當,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新時期好乾部標準的重要內容。他明確要求:「為了黨和人民的事業,我們的幹部要敢想、敢做、敢當,做我們時代的勁草、真金。」敢於擔當,就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所要求的,面對大是大非敢於亮劍,面對矛盾敢於迎難而上,面對危機敢於挺身而出,面對失誤敢於承擔責任,面對歪風邪氣敢于堅決鬥爭。對我們政府法治幹部而言,要特別注重做到以下幾點:一是要敢於講政治、講原則。要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有強大的政治定力和高度的政治敏銳性、政治鑑別力,在參加各類學習研討、調研座談和對外交流中,對「西方憲政」「三權分立」「獨立」等「法治西化」思潮和傾向,要旗幟鮮明地抵制和反對,對任何質疑、削弱和否定黨的領導的錯誤言行,要挺身而出、敢於亮劍,進行嚴肅堅決的鬥爭。二是要敢於挑重擔、攻難關。「大事難事看擔當,逆境順境看胸襟。」政府法治機構經常要完成各種時間緊、矛盾多、難度大、要求高的改革立法任務。面對各種矛盾阻力、利益衝突和部門分歧,要有迎難而上、攻堅克難的虎勁,要有逢山開路、遇河搭橋的勇氣,關鍵時刻要衝得上去,決不能患得患失、等靠觀望,決不能躲閃迴避、貽誤時機,而是要主動為黨中央、國務院分憂解難。三是要敢於戰歪風、樹正氣。政府法治機構不是「清水衙門」,不是「一方凈土」,更不是「世外桃源」。各單位主要負責同志要認真履行「一崗雙責」,真正把紀律立起來、緊起來、嚴起來,對身邊發生的違規違紀行為,要抓早抓小,不留情面、敢於批評,經常「咬耳」「扯袖」,決不能坐看身邊的同志小錯釀成大錯、小病拖成大病、違紀走向違法。我們的領導幹部要敢於做擋風驅邪的「泰山石」,決不能做八面玲瓏的「老好人」。
要善於擔當。擔當的背後有品格、有境界,也有水平和能力。習近平總深刻指出:「領導幹部不僅要有擔當的寬肩膀,還得有成事的真本領。」一是要不斷提高理論素養。堅持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把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作為首要政治任務,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對政府法治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力求學通悟透、入腦入心,努力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問題的能力。二是要不斷提高政治能力。堅決維護習近平總書記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地位,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提高政治站位,善於從政治上看問題,分析問題注重政治因素,處理問題注重政治影響,特別是要防範政治風險。善於觀大勢、識大體、謀大局,在堅決貫徹黨中央精神的前提下,創造性地開展工作,既順勢而為,又主動作為。三是要著力培養家國情懷。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著強烈的家國情懷。「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些詩句穿越時空,打動人心。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政府法治工作是為黨、為國家、為人民進行頂層制度設計的崇高事業,我們要有為偉大事業勇於擔當的赤子之心和高尚情懷,以此開闊胸襟,提升能力,從人民群眾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四是要努力練就過硬本領。我們做立法工作是站在部門的肩膀上思考解決問題,應當比部門站得更高、看得更遠,考慮得更全面、更深入,決不能把立法審查僅僅當成一項程序性工作,決不能把立法協調簡單化為拿著一個部門的意見去說服另一個部門。要勤學善學,下苦功夫,求真本領,不斷提高調查研究、綜合協調的能力和水平。
要支持擔當。幹部是否敢於擔當、願意擔當、善於擔當,與幹部自身素質和能力相關,也與組織的導向、單位的政治生態和激勵機制相關。我們要努力營造敢於擔當、善於擔當的幹事創業環境和氛圍。一是要堅持正確選人用人導向。嚴格落實新時期好乾部標準,對敢於擔當、實績突出的幹部,要愛護和重用,旗幟鮮明地為他們撐腰鼓勁,使敢於擔當成為政府法治幹部的自覺追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對那些勇擔當、有本事、堅持原則、不怕得罪人、個性鮮明的幹部,往往會出現認識不盡一致的情況,組織上一定要為他們說公道話。」我們要公道對待幹部、公平評價幹部、公正使用幹部,把愛崗敬業、幹事創業的好乾部及時發現出來、合理使用起來,為敢於擔當的幹部擔當,為敢於負責的幹部負責,形成「優者上、庸者讓、劣者汰」的鮮明正確的用人導向。二是要認真解決好「為官不為」問題。應當說,政府法治幹部隊伍總體上是一支政治強、業務精、作風實、能打硬仗的隊伍,但毋庸諱言,在少數幹部身上確實也存在著不願擔當、不敢擔當、不能擔當的問題,主要表現為不認真負責、不堅持原則、不主動作為、不狠抓落實,等等。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擔當就是責任,好乾部必須有責任重於泰山的意識,堅持黨的原則第一、黨的事業第一、人民利益第一,敢於旗幟鮮明,敢於較真碰硬,對工作任勞任怨、盡心竭力、善始善終、善作善成。」對少數不思進取、不願作為、不能任事的幹部要理所當然讓他們去坐「冷板凳」,著力形成「不比資歷比業績、不比年頭比貢獻」的良好風氣,真正打造出一支具有鐵一般信仰、鐵一般信念、鐵一般紀律、鐵一般擔當的政府法治幹部隊伍。三是各單位一把手要帶頭擔當。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改革推進到今天,比認識更重要的是決心,比方法更關鍵的是擔當。」主要負責人是抓改革、促法治的第一責任人,要在其位、謀其政,履行好第一責任人職責。要始終牢記自己的第一身份是黨員、第一職責是為黨工作,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從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高度,增強深化改革和推進法治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要始終保持革命精神、革命鬥志,勇於任事、敢於爭先,大興真抓實幹的作風,帶頭擼起袖子加油干,一級做給一級看。要履行好全面從嚴治黨的主體責任,既抓業務,又抓班子、帶隊伍,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
中國共產黨從1921年成立以來,領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歷經97年的輝煌歲月,走過了波瀾壯闊的偉大征程。在不同歷史時期,中國共產黨人面臨著不同的時代背景和歷史任務,但始終貫穿著無私無畏、砥柱中流、為中國人民英勇奮鬥的政治本色和鮮明品格。
在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偉大征程中,中國共產黨人敢於鬥爭、敢於勝利,奪取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中國共產黨從誕生那一天起就勇敢地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竭盡全力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救人民於水火。在28年艱苦卓絕的革命鬥爭中,中國共產黨人一次次遭受挫敗又一次次毅然奮起,愈挫愈勇、愈戰愈強。數以百萬的中國共產黨人拋頭顱、灑熱血,為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作出了巨大犧牲和奉獻。據民政和組織部門統計,從1921年7月1日到1949年10月1日,可以查到犧牲者姓名的中共黨員就有370多萬名。也就是說,在這一萬多個日子裡,平均每天就有370名中國共產黨人獻出了寶貴生命。這些無畏的中國共產黨人「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以鮮血和生命踐行了對民族和人民的英勇擔當。
在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偉大征程中,中國共產黨人敢於拼搏、敢於奮鬥,取得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巨大成就。革命勝利和執掌政權之後,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以「決不做李自成」的歷史清醒和對人民負責的歷史擔當,在一個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東方大國成功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完成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廣泛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在近30年披荊斬棘、蓽路藍縷的建設中,中國共產黨人從舊中國百弊待除、百廢待興、一窮二白的廢墟上起步,戰勝一切內憂外患,跨過一道又一道溝坎,贏得了一個又一個輝煌勝利。
在進行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征程中,中國共產黨人敢闖敢試、敢破敢立,創造了人類社會發展史上的奇蹟。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以巨大的政治勇氣、理論勇氣和實踐勇氣撥亂反正,實現了全黨工作重心從以階級鬥爭為綱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戰略轉移,開啟了改革開放新的偉大革命,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創造了國際共運史、人類社會發展史上前所未有的奇蹟,使中國這個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短短30多年時間裡擺脫貧困並躍升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使中華民族大踏步趕上時代潮流,黨的面貌、國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軍隊的面貌、中華民族的面貌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
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歷史擔當貫穿於執政興國、治國理政的全過程和各方面
2012年11月15日,習近平同志擔任中國共產黨總書記後第一次同中外記者見面講話時就莊嚴宣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我們肩上的重大責任,就是對民族的責任,對人民的責任,對黨的責任。責任重於泰山,事業任重道遠。」2017年10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屆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會上強調,中國共產黨能夠帶領人民進行偉大的社會革命,也能夠進行偉大的自我革命。2017年10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帶領新一屆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上海中共一大會址和浙江嘉興南湖紅船,面對黨旗重溫入黨誓詞,探尋我們黨永葆青春、永葆活力、永葆革命本色的精神密碼,號召全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永遠奮鬥。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事業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發生的歷史性變革充分表明,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是一個敢於擔當、善於擔當的堅強領導集體。
開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新境界。思想是一個人的靈魂,也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政黨的靈魂。我們黨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思想建黨、理論建黨歷來是傳家寶。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緊密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和實踐要求,以全新的視野深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進行艱辛理論探索,取得重大理論創新成果,全面系統回答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麼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重大時代課題,創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飛躍,為黨和國家各項事業開新局、譜新篇築牢了思想根基、提供了科學指引、確立了根本遵循?
譜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篇章。惟其艱難,方顯勇毅;惟因奮進,始得輝煌。黨的十八大以來,世情、國情、黨情持續發生深刻變化,我們面臨的發展機遇和風險挑戰都前所未有。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定信念和赤膽忠心,不畏艱險、迎難而上,團結帶領全國人民統攬偉大鬥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彙集起13億多中國人民的無窮智慧和磅礴力量,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取得了全方位、開創性的成就,實現了深層次、根本性的變革,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發展史上、中華民族發展史上具有重大意義,在世界社會主義發展史上、人類社會發展史上也具有重大意義。
開啟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國新時代。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活力之源,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法治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託,全面依法治國是國家治理領域的一場深刻革命。改革和法治如同鳥之兩翼、車之兩輪,共同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不斷前進。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把全面深化改革的重任牢牢扛在肩上,身先士卒、率先垂範、雷厲風行、持之以恆抓改革,為全黨上下樹立了光輝典範,改革的廣度、深度、力度、速度前所未有,取得了世所罕見的重大突破和豐碩成果。5年多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關係黨和國家前途命運、長治久安的戰略高度定位法治、布局法治、厲行法治,從尊崇憲法、學習憲法、捍衛憲法入手,全面依法治國在各領域各環節深入推進,法治中國建設實現了歷史性的大發展。
開創全面從嚴治黨新局面。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我們黨承擔著光榮而艱巨的歷史使命,也面臨著「四大考驗」「四種危險」。習近平總書記以強烈的愛黨憂黨之心、興黨護黨之責發出錚錚誓言:「我們不是沒有掂量過,但認準了黨的宗旨使命,認準了人民期待。人民把權力交給我們,我們就必須以身許黨許國、報黨報國,該做的事就要做,該得罪的人就得得罪。不得罪腐敗分子,就必然會辜負黨、得罪人民。」「這就叫得罪千百人,不負十三億!我們要有這份使命擔當、這份毅然決然。」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重拳反腐、重典治弊,猛藥去疴、刮骨療毒,集中整飭黨風,嚴厲懲治腐敗,推動管黨治黨實現從寬鬆軟向嚴緊硬的根本轉變,黨風政風社會風氣明顯好轉,不敢腐的目標初步實現,不能腐的制度日益完善,不想腐的堤壩正在構築,反腐敗鬥爭壓倒性態勢已經形成並鞏固發展。人心是最大的政治。黨的十八大以來,千變化萬變化,最大的變化是人心的變化。黨心凝聚、軍心振奮、民心昂揚,實為黨之大幸、國之大幸、軍之大幸、民之大幸。
三、以中國共產黨人的歷史擔當為強大精神動力,奮力開創政府法治工作新局面
當前,我國正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關鍵時期,政府法治工作越來越成為改革發展穩定的「前沿陣地」,任務越來越繁重、責任越來越重大、作用越來越突出。回顧、總結中國共產黨人的歷史擔當,最重要的就是要學習、銘記、弘揚中國共產黨人的擔當精神,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決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十九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對政府法治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進一步增強緊迫感、使命感、責任感,在政府法治工作中履職盡責、奮發有為,使敢於擔當、善於擔當、支持擔當在政府法治戰線上蔚然成風,推動新時代政府法治工作邁向更高水平、實現更好更快發展。
要敢於擔當。敢於擔當,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新時期好乾部標準的重要內容。他明確要求:「為了黨和人民的事業,我們的幹部要敢想、敢做、敢當,做我們時代的勁草、真金。」敢於擔當,就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所要求的,面對大是大非敢於亮劍,面對矛盾敢於迎難而上,面對危機敢於挺身而出,面對失誤敢於承擔責任,面對歪風邪氣敢于堅決鬥爭。對我們政府法治幹部而言,要特別注重做到以下幾點:一是要敢於講政治、講原則。要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有強大的政治定力和高度的政治敏銳性、政治鑑別力,在參加各類學習研討、調研座談和對外交流中,對「西方憲政」「三權分立」「獨立」等「法治西化」思潮和傾向,要旗幟鮮明地抵制和反對,對任何質疑、削弱和否定黨的領導的錯誤言行,要挺身而出、敢於亮劍,進行嚴肅堅決的鬥爭。二是要敢於挑重擔、攻難關。「大事難事看擔當,逆境順境看胸襟。」政府法治機構經常要完成各種時間緊、矛盾多、難度大、要求高的改革立法任務。面對各種矛盾阻力、利益衝突和部門分歧,要有迎難而上、攻堅克難的虎勁,要有逢山開路、遇河搭橋的勇氣,關鍵時刻要衝得上去,決不能患得患失、等靠觀望,決不能躲閃迴避、貽誤時機,而是要主動為黨中央、國務院分憂解難。三是要敢於戰歪風、樹正氣。政府法治機構不是「清水衙門」,不是「一方凈土」,更不是「世外桃源」。各單位主要負責同志要認真履行「一崗雙責」,真正把紀律立起來、緊起來、嚴起來,對身邊發生的違規違紀行為,要抓早抓小,不留情面、敢於批評,經常「咬耳」「扯袖」,決不能坐看身邊的同志小錯釀成大錯、小病拖成大病、違紀走向違法。我們的領導幹部要敢於做擋風驅邪的「泰山石」,決不能做八面玲瓏的「老好人」。
要善於擔當。擔當的背後有品格、有境界,也有水平和能力。習近平總深刻指出:「領導幹部不僅要有擔當的寬肩膀,還得有成事的真本領。」一是要不斷提高理論素養。堅持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把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作為首要政治任務,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對政府法治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力求學通悟透、入腦入心,努力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問題的能力。二是要不斷提高政治能力。堅決維護習近平總書記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地位,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提高政治站位,善於從政治上看問題,分析問題注重政治因素,處理問題注重政治影響,特別是要防範政治風險。善於觀大勢、識大體、謀大局,在堅決貫徹黨中央精神的前提下,創造性地開展工作,既順勢而為,又主動作為。三是要著力培養家國情懷。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著強烈的家國情懷。「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些詩句穿越時空,打動人心。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政府法治工作是為黨、為國家、為人民進行頂層制度設計的崇高事業,我們要有為偉大事業勇於擔當的赤子之心和高尚情懷,以此開闊胸襟,提升能力,從人民群眾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四是要努力練就過硬本領。我們做立法工作是站在部門的肩膀上思考解決問題,應當比部門站得更高、看得更遠,考慮得更全面、更深入,決不能把立法審查僅僅當成一項程序性工作,決不能把立法協調簡單化為拿著一個部門的意見去說服另一個部門。要勤學善學,下苦功夫,求真本領,不斷提高調查研究、綜合協調的能力和水平。
要支持擔當。幹部是否敢於擔當、願意擔當、善於擔當,與幹部自身素質和能力相關,也與組織的導向、單位的政治生態和激勵機制相關。我們要努力營造敢於擔當、善於擔當的幹事創業環境和氛圍。一是要堅持正確選人用人導向。嚴格落實新時期好乾部標準,對敢於擔當、實績突出的幹部,要愛護和重用,旗幟鮮明地為他們撐腰鼓勁,使敢於擔當成為政府法治幹部的自覺追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對那些勇擔當、有本事、堅持原則、不怕得罪人、個性鮮明的幹部,往往會出現認識不盡一致的情況,組織上一定要為他們說公道話。」我們要公道對待幹部、公平評價幹部、公正使用幹部,把愛崗敬業、幹事創業的好乾部及時發現出來、合理使用起來,為敢於擔當的幹部擔當,為敢於負責的幹部負責,形成「優者上、庸者讓、劣者汰」的鮮明正確的用人導向。二是要認真解決好「為官不為」問題。應當說,政府法治幹部隊伍總體上是一支政治強、業務精、作風實、能打硬仗的隊伍,但毋庸諱言,在少數幹部身上確實也存在著不願擔當、不敢擔當、不能擔當的問題,主要表現為不認真負責、不堅持原則、不主動作為、不狠抓落實,等等。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擔當就是責任,好乾部必須有責任重於泰山的意識,堅持黨的原則第一、黨的事業第一、人民利益第一,敢於旗幟鮮明,敢於較真碰硬,對工作任勞任怨、盡心竭力、善始善終、善作善成。」對少數不思進取、不願作為、不能任事的幹部要理所當然讓他們去坐「冷板凳」,著力形成「不比資歷比業績、不比年頭比貢獻」的良好風氣,真正打造出一支具有鐵一般信仰、鐵一般信念、鐵一般紀律、鐵一般擔當的政府法治幹部隊伍。三是各單位一把手要帶頭擔當。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改革推進到今天,比認識更重要的是決心,比方法更關鍵的是擔當。」主要負責人是抓改革、促法治的第一責任人,要在其位、謀其政,履行好第一責任人職責。要始終牢記自己的第一身份是黨員、第一職責是為黨工作,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從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高度,增強深化改革和推進法治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要始終保持革命精神、革命鬥志,勇於任事、敢於爭先,大興真抓實幹的作風,帶頭擼起袖子加油干,一級做給一級看。要履行好全面從嚴治黨的主體責任,既抓業務,又抓班子、帶隊伍,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
尊敬的各位領導、同志,在座的老師、同學:
你們好。
今天能夠站在這裡講一堂改革開放史黨課,我感到很榮幸。我們知道,改革開放是我們黨歷經千難成就的一番偉業。在此期間我們涉過無數險灘、啃下無數硬骨頭,這其中無不閃現著「敢想、敢做、敢為天下先」的改革創新精神和特殊時代意義。藉此授課機會,懇請該領域領導、專家、學者提出寶貴意見,以對我黨改革開放史進行再探討、再研究、再闡釋。那麼,接下來我將圍繞三個方面來講授我們黨領導下的改革開放史。如有不當之處,希望各位多多批評指正。
一、改革開放的業績與成就
在改革開放之前,中國依舊是一個農業人口大國。當時,農村人口占國家總人口的比重高達83%,並且這些人口可以說是屬於絕對貧困人口。再加上社會主義經歷了艱難的曲折探索階段,中國當時的社會經濟情勢不容樂觀。正是在這樣一種極端困難的狀況下,中國領導和人民開始冷靜地反思國家的命運及前途。
1978年,一套全新的發展模式應運而生。由此,中國走上了一條不同於以往的探索之路,那便是改革開放之路。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曾經指出,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活力之源,是黨和人民事業大踏步趕上時代前進步伐的重要法寶,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
風雨兼程,砥礪前行。改革開放四十年以來,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不動搖,在此前提下,依據國情新變化不斷對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進行調整與完善,持續推進改革開放縱深發展。在改革開放之後,中國的經濟實現了跨越式發展,躍居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憑藉經濟總量世界排名第二的身份,改變了世界對我國古老的看法和態度。
——經濟質量顯著提升。通過創新驅動發展,我國經濟以創新、創造、創業聯動模式,實現了再升級。在技術創新引擎推動下,已經擁有更多自主智慧財產權,並成為全球網際網路應用業態的領先國家。創新經濟的高速發展,使我國經歷了從「觸電」「觸網」到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新基建的巨大變化。
——人民生活水平極大提高。在改革開放後的四十年砥礪奮進中,我們黨充分調動全國各族人民幹事創業的熱情和積極性,既把蛋糕做大又把蛋糕合理分配,以此解決了億萬人民群眾的溫飽問題。可以說,國民生活水平由貧窮到溫飽再到整體小康,實現了質的飛躍。
——社會生產力高速發展。如今,社會的主要矛盾已不再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與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而是轉變成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表明生產力的高速發展已改變社會矛盾的層次,基礎性社會矛盾得以破解。
——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在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上,鄧小平同志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此後,我國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實施科技創新驅動發展行動計劃,統籌謀劃、加強組織,優化科技事業發展總體布局,不斷打造出具有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高科技產品,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和速度日益接近世界已開發國家現有科技水平。在材料學、計算機、通信、製造業等方面,已經領先於世界先進水平。通過成功研製航母、無人機、隱形戰機等,我國已在世界上成為不可忽視的科技大國。
——文化事業繁榮發展。改革開放助力推動思想文化的開放,中國傳統文化、紅色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得到極大繁榮和發展。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人民精神層面和文化生活日益豐富充實,社會思想文化包容性與日俱增,國家文化軟實力得以極大提升。中國文化在多元多彩的世界文化大舞台上傳遞出好聲音,綻放出華麗色彩。
——民生改革闊步前進。國家進行教育改革,全面普及義務教育。不斷加大醫療投入,實施新醫療政策。大力開展新農村建設,施行精準扶貧,徹底改變農村落後面貌。四十年來的民生改革,實現了人民共享改革開放成果,助推人民幸福指數不斷攀升。
同志們,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中國人民今天完全可以自豪地說,改革開放不僅深刻改變了中國,也深刻影響了世界。在改革開放四十年的偉大實踐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發展,躋身世界發展圈層。不得不說,改革開放是中國共產黨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探索建設社會主義的進程中找到的適合社會主義中國發展的道路選擇,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的偉大歷史性創造。同時,改革開放也是我們黨的歷史上一次偉大覺醒。正是這個偉大覺醒孕育了新時期從理論到實踐的偉大創造。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實踐一再證明,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動力源泉,是黨和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法寶,也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
二、改革開放成功的原因分析
四十年來,中國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多項經濟指標躍居世界第一。總體上來說,中國已從一個農業國轉型為世界上最大的製造大國,也基本完成了從農村社會向城市社會的轉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這些成績的取得並非空穴來風,而是建立在扎紮實實的基礎之上。下面,我就改革開放的成功,主要講四點原因。
(一)發展道路的正確選擇。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適合我國國情的獨特發展道路,既堅持了社會主義發展方向,又同時兼備中國特色。
其一,在社會主義方向的指引下,中國走共同富裕的發展路子。即使政府鼓勵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強起來,但最終的奮鬥目標依舊是實現共同富裕。由此,國家在扶貧工作上下了很大功夫,制定出台相關政策,採取實施很多舉措。旨在通過精準脫貧措施,把中國建成一個沒有絕對貧困人口的國家。四十年來,扶貧工作取得巨大成績。新增就業崗位和受教育機會、改善社會保障、縮小城鄉差距等,都是解決民生問題的利好結果。
其二,中國的發展道路顯現出鮮明的中國特色。在土地公有制、國有企業發展、政府管理經濟活動等方面,國家一方面以人民為中心,另一方面堅持一定程度的調控力。同樣是採用民主政治模式,但不同於外國的是,中國從自身歷史、文化、傳統出發,並未照抄照搬三權分立,而是打造共產黨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的三位一體民主政治模式。在經濟領域,中國始終堅持宏觀調控,卻也給與市場經濟極大寬鬆發展空間。因而既可以集中力量辦大事,又能夠發揮市場獨特的魅力。另外,中國傳統思想文化源遠流長,流傳下來的治國學說在當前德治與法治的融合治理矩陣中起到了協調平衡的功效,對秩序與規則之間的關係、社會網絡與發展之間的關係等具有相當大的影響。這使得中國制度約束和道德規範呈現出地域特色、國家特徵。
(二)市場改革取向的堅持。
在經濟發展道路上的高速度,取決於中國對市場改革取向的堅持。這是全世界範圍內有目共睹的見證和決策。從1978年開始,中國就堅定不移地走上了一條以市場為主導的改革路線。
起初,中國積極發展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努力搞活商品經濟。隨之,在意識到市場經濟的重要性後,逐步建立起市場經濟體制與制度。當然,中國並未徹底將計劃體制與制度的東西全盤否定。政府一方面推進市場經濟,另一方面也極力促使市場經濟與計劃經濟新舊兩種經濟體制和制度共存,進一步發揮融合經濟模式的相互補充作用。如此,通過推行漸進式改革,既推進了改革,又得以在動態過程中使計劃與市場達到一種比較均衡的狀態,從而有力地維護了經濟社會穩定秩序。
當前,中國市場取向改革不斷進行深化,形成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經濟發展格局。隨著中國總體的經濟自由度逐步提高,國家的經濟改革事業同步向好。而且,國人對市場取向改革的方向已經沒有異議了。
(三)經濟重心工作的發展。
改革開放的重要決策就是把黨和國家工作的重點從階級鬥爭轉到經濟發展工作上來,實現了國家工作重點的特大轉移。這明確了不論是中國共產黨的各級組織,還是中國的各級政府,都要狠抓經濟發展工作。而且,其他各項工作都服從和服務於這一重心工作。
面對全國上下普遍存在資金短缺的問題,中國積極研判海外投資形勢,主動尋找投資機會。通過引入大量外資,中國當地稅收大幅度增加,新增就業機會不計其數。尤其是沿海地區城市,當地人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相應地也同步提升了消費水平和檔次。當中國各地掀起爭相引進外商直接投資的熱潮之後,各個區域的經濟增長都極為明顯,gdp增速很少有在10%以下的。即使在廣大城郊地區,基礎設施也很快建設起來。隨後,中國的製造業在城市和農村地區得到了快速發展。
(四)全球開放化進程的融入。
在中國改革開放期間,全球的交融程度與日俱增。我國就此不斷加強與其他國家的友好交往,積極融入全球開放化的進程之中。
第一融入階段,引進外國直接投資。從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初,中國積極引進外來投資,加強中國各地的基礎設施建設和工業項目。其中,依託優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條件,中國沿海的廣東、福建、上海等地發展最快。伴隨著工業開發區的大量建立,許多村莊很快就轉變為全球的製造基地。較為顯著的例子是,東莞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子產品生產基地。直到90年代末,中國引入的外商直接投資達到高峰,基本確定了「世界工廠」的地位。
第二融入階段,對接世界貿易規則與產業鏈。從2001年加入wto開始,經過近十年的發展,中國完成了世界貿易圈層的接納和就位過程。中國通過將自身貿易規則與世貿規則相接洽和融通,贏得了西方已開發國家貿易規則的接納。這對於中國更好地融入全球貿易圈是極為有利的。同時,中國同世界在價值鏈上實現了對接,成為全球產業鏈、價值鏈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讓世界貿易越來越離不開中國。在全球貿易圈中,中國製造業的真實價值得到了驗證和體現。製造業的增加值超過了美國,gdp總量也同時超過了日本。中國終而成為全球最大的製造大國。
第三融入階段,藉助「一帶一路」戰略主動開放。從2013年開始,中國憑藉資金、實用技術和專業人才等方面的優勢,與世界其他國家共建「一帶一路」戰略體系和機制,促進全球在基礎設施、貿易投資、金融財經、人文社會等方面的互聯互通,實現相互支持與相互促進的聯動發展,更好地維護世界和平,促進世界的開放、創新、包容發展,加強文明對話,最終構建起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進程開局良好,效果不錯。
三、改革開放的未來思考
世界的發展形勢是波譎雲詭的。在座的很多人聽到課程這個進度的時候,不禁會想「中國的改革開放下一步如何發展?」當然,這個問題我也不止一次地捫心自問過自己。在我看來,中國的改革只能繼續深化,開放的大門也絕對不能關閉,而應越開越大。
第一,中國要向國人、世界表明改革開放的堅定意志決心。中國已不再是近代史上唯唯諾諾、受人擺布的「東亞病夫」,已然是巨型世界發展中大國。我們有理由自豪和驕傲,但也更要有相應的底氣和行動。中國要進一步大幅度放寬市場准入,創造出更有吸引力的投資環境,不斷加強對智慧財產權的保護力度,主動增加並擴大進口渠道與途徑。中國要以實際行動打開全新升級的對外開放格局,用高度的民族自信推動經濟全球化並造福世界各國人民。
第二,中國要通過新一輪擴大開放來為全球經濟化樹立「中國榜樣」。面臨世界保護主義「逆流」衝擊和封鎖,全球經濟化和自由貿易亟需國際社會共同堅守。對此,中國要採取高效手段和措施,創造更加開放的條件。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在實施擴大開放重大舉措時,要秉持「宜早不宜遲,宜快不宜慢」的精神儘快落實。須知,擴大開放的舉措都由中國自主決定,絕不能受第三方因素影響。那麼,中國務必要儘快使開放政策「落地開花」,為世界各國升級開放「打樣兒」。
第三,中國要勇於打破國際固守保護主義和精緻利己主義的「零和思維」戰略桎梏。中國基於自身發展需要,自主作出這樣的戰略抉擇:「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這不單單是中國針對自我發展的聲音,更是對全球經濟化的威脅元素髮出的吶喊和警告。針對某些將一國利益凌駕於世界利益之上的競爭對手,乃至敵人或破壞者,中國要敢於發聲,呼籲世界他國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對話,增進相互了解,實現文明交流互鑒,千方百計地杜絕對抗與損害。在全球化深入發展的今天,中國要以實際行動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堅持開放融通、互利共贏,造福各國人民。
同志們,新時代中國外交的總目標,就是要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係、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對我國的改革開放提出了更為嚴格的要求,需要我們國人為人類社會和平與發展重大課題提供「中國方案」;
需要我們國人把握和平合作,變革創新的時代潮流;
需要我們國人加大改革開放力度,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為世界謀大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同志們,習近平總書記曾經說過,我們要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在新時期新時代,我們要推動對外開放再擴大、深化改革再出發。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全球影響力日益上升的新興國家,需要打開國門進入世界。同樣,龐大的世界市場也需要中國的加入與經營。我們要向世界宣示新時代中國堅定不移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堅定意志和重大舉措。
同志們,新時代中國擴大對外開放的號角已經吹響,與世界交融發展的新畫卷已經展開。我們繼往開來、與時俱進;
我們改革開放的發展永不止步;
我們需要同世界各國一道努力,共同參與全球治理,共同分享改革開放成果,共同推動世界大家庭發展進步,共同譜寫新時期人類命運共同體新篇章。
這節課就講到這裡,謝謝大家!改革開放史黨課講稿。
新時代的黨員幹部,就應該把幹事創業、為民造福當成一輩子最大的快樂。
「為官避事平生恥」。黨的幹部隊伍中從來不缺少幹事創業、擔當作為的「弄潮兒」。泡桐書記焦裕祿一句「死後,把我運回蘭考,埋在沙堆上。活著我沒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著你們把沙丘治好。」道出了黨的幹部親民愛民、拚命奉獻的情懷;自比「樵夫」的優秀縣委書記廖俊波用實實在在的行動刻畫出了為民忘我、苦幹實幹、廉潔奉公的好乾部模樣。面對當前改革發展的新形勢、新任務,我們要牢樹幹事創業的雄心,主動幹事擔當、為民作為,做無愧於黨、無愧於人民、無愧於自己的「弄潮兒」。
要堅守為民初心。習近平總書記一直說「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為民謀福祉一直都是習近平同志最大的初心。從陝西的梁家河村到北京中南海,他一直堅守為老百姓幹些實事的情懷。這種為民造福的價值理念是中國共產黨96年來一直不曾改變的初心。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但是共產黨員為民服務的初心不能褪色。
要發揚實幹精神。「天下之事,皆成於實。」實幹是頂一萬句的真理。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社會主義是干出來的」。黨員幹部要把推動發展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多干實事,多做好事,不耍嘴皮子,不搞花架子,把改善民生作為最大的政績工程,扎紮實實地干一些讓老百姓有獲得感的實績,真正做一個在群眾眼裡站得住腳、經得起說的「辦事人」。改革開放史黨課講稿。
開展這次主題教育,是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全黨的迫切需要,是推進新時代黨的建設的迫切需要,是保持黨同人民群眾血肉聯繫的迫切需要,是實現黨的十九大確定的目標任務的迫切需要。廣大黨員要提升政治站位,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出發,深刻認識到開展這次主題教育,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攬偉大鬥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作出的重大部署,對我們黨不斷進行自我革命、推進偉大社會革命,對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就是要認真貫徹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以堅定理想信念宗旨為根基,以調動全黨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為著力點,全面推進黨的政治建設、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紀律建設;把制度建設貫穿其中,深入推進反腐敗鬥爭,奔著問題去,以刮骨療傷的勇氣、堅忍不拔的韌勁堅決予以整治,同一切影響黨的先進性、弱化黨的純潔性的問題做堅決鬥爭,從根本上解決黨內存在的思想不純、政治不純、組織不純、作風不純等問題,使廣大黨員幹部思想政治受到洗禮,不斷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決做到「兩個維護」,自覺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就是要繼續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幹部自覺踐行黨的根本宗旨,把群眾觀點、群眾路線深深植根于思想中、具體落實到行動上,著力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不斷增強人民群眾對黨的信任和信心,築牢黨長期執政最可靠的階級基礎和群眾根基。
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就是要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幹部發揚革命傳統和優良作風,發揚鬥爭精神、擔當精神,始終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的奮鬥姿態,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樹立正確政績觀,將力戒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作為主題教育重要內容,真抓實幹,轉變作風,不負重託、不辱使命,全面提高能力本領,推動全黨更加自覺地為實現新時代黨的歷史使命不懈奮鬥,不斷奪取偉大鬥爭新勝利,把黨的十九大繪就的宏偉藍圖一步一步變為美好現實。
不忘初心再出發,牢記使命勇擔當。廣大黨員幹部在開展主題教育過程中,要結合實際、創造性開展工作,切實做到理論學習有收穫、思想政治受洗禮、幹事創業敢擔當、為民服務解難題、清正廉潔作表率,肩負起新時代的歷史使命,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為實現偉大夢想而不懈奮鬥。
你們好。
今天能夠站在這裡講一堂改革開放史黨課,我感到很榮幸。我們知道,改革開放是我們黨歷經千難成就的一番偉業。在此期間我們涉過無數險灘、啃下無數硬骨頭,這其中無不閃現著「敢想、敢做、敢為天下先」的改革創新精神和特殊時代意義。藉此授課機會,懇請該領域領導、專家、學者提出寶貴意見,以對我黨改革開放史進行再探討、再研究、再闡釋。那麼,接下來我將圍繞三個方面來講授我們黨領導下的改革開放史。如有不當之處,希望各位多多批評指正。
一、改革開放的業績與成就
在改革開放之前,中國依舊是一個農業人口大國。當時,農村人口占國家總人口的比重高達83%,並且這些人口可以說是屬於絕對貧困人口。再加上社會主義經歷了艱難的曲折探索階段,中國當時的社會經濟情勢不容樂觀。正是在這樣一種極端困難的狀況下,中國領導和人民開始冷靜地反思國家的命運及前途。
1978年,一套全新的發展模式應運而生。由此,中國走上了一條不同於以往的探索之路,那便是改革開放之路。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曾經指出,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活力之源,是黨和人民事業大踏步趕上時代前進步伐的重要法寶,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
風雨兼程,砥礪前行。改革開放四十年以來,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不動搖,在此前提下,依據國情新變化不斷對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進行調整與完善,持續推進改革開放縱深發展。在改革開放之後,中國的經濟實現了跨越式發展,躍居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憑藉經濟總量世界排名第二的身份,改變了世界對我國古老的看法和態度。
——經濟質量顯著提升。通過創新驅動發展,我國經濟以創新、創造、創業聯動模式,實現了再升級。在技術創新引擎推動下,已經擁有更多自主智慧財產權,並成為全球網際網路應用業態的領先國家。創新經濟的高速發展,使我國經歷了從「觸電」「觸網」到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新基建的巨大變化。
——人民生活水平極大提高。在改革開放後的四十年砥礪奮進中,我們黨充分調動全國各族人民幹事創業的熱情和積極性,既把蛋糕做大又把蛋糕合理分配,以此解決了億萬人民群眾的溫飽問題。可以說,國民生活水平由貧窮到溫飽再到整體小康,實現了質的飛躍。
——社會生產力高速發展。如今,社會的主要矛盾已不再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與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而是轉變成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表明生產力的高速發展已改變社會矛盾的層次,基礎性社會矛盾得以破解。
——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在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上,鄧小平同志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此後,我國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實施科技創新驅動發展行動計劃,統籌謀劃、加強組織,優化科技事業發展總體布局,不斷打造出具有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高科技產品,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和速度日益接近世界已開發國家現有科技水平。在材料學、計算機、通信、製造業等方面,已經領先於世界先進水平。通過成功研製航母、無人機、隱形戰機等,我國已在世界上成為不可忽視的科技大國。
——文化事業繁榮發展。改革開放助力推動思想文化的開放,中國傳統文化、紅色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得到極大繁榮和發展。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人民精神層面和文化生活日益豐富充實,社會思想文化包容性與日俱增,國家文化軟實力得以極大提升。中國文化在多元多彩的世界文化大舞台上傳遞出好聲音,綻放出華麗色彩。
——民生改革闊步前進。國家進行教育改革,全面普及義務教育。不斷加大醫療投入,實施新醫療政策。大力開展新農村建設,施行精準扶貧,徹底改變農村落後面貌。四十年來的民生改革,實現了人民共享改革開放成果,助推人民幸福指數不斷攀升。
同志們,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中國人民今天完全可以自豪地說,改革開放不僅深刻改變了中國,也深刻影響了世界。在改革開放四十年的偉大實踐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發展,躋身世界發展圈層。不得不說,改革開放是中國共產黨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探索建設社會主義的進程中找到的適合社會主義中國發展的道路選擇,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的偉大歷史性創造。同時,改革開放也是我們黨的歷史上一次偉大覺醒。正是這個偉大覺醒孕育了新時期從理論到實踐的偉大創造。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實踐一再證明,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動力源泉,是黨和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法寶,也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
二、改革開放成功的原因分析
四十年來,中國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多項經濟指標躍居世界第一。總體上來說,中國已從一個農業國轉型為世界上最大的製造大國,也基本完成了從農村社會向城市社會的轉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這些成績的取得並非空穴來風,而是建立在扎紮實實的基礎之上。下面,我就改革開放的成功,主要講四點原因。
(一)發展道路的正確選擇。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適合我國國情的獨特發展道路,既堅持了社會主義發展方向,又同時兼備中國特色。
其一,在社會主義方向的指引下,中國走共同富裕的發展路子。即使政府鼓勵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強起來,但最終的奮鬥目標依舊是實現共同富裕。由此,國家在扶貧工作上下了很大功夫,制定出台相關政策,採取實施很多舉措。旨在通過精準脫貧措施,把中國建成一個沒有絕對貧困人口的國家。四十年來,扶貧工作取得巨大成績。新增就業崗位和受教育機會、改善社會保障、縮小城鄉差距等,都是解決民生問題的利好結果。
其二,中國的發展道路顯現出鮮明的中國特色。在土地公有制、國有企業發展、政府管理經濟活動等方面,國家一方面以人民為中心,另一方面堅持一定程度的調控力。同樣是採用民主政治模式,但不同於外國的是,中國從自身歷史、文化、傳統出發,並未照抄照搬三權分立,而是打造共產黨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的三位一體民主政治模式。在經濟領域,中國始終堅持宏觀調控,卻也給與市場經濟極大寬鬆發展空間。因而既可以集中力量辦大事,又能夠發揮市場獨特的魅力。另外,中國傳統思想文化源遠流長,流傳下來的治國學說在當前德治與法治的融合治理矩陣中起到了協調平衡的功效,對秩序與規則之間的關係、社會網絡與發展之間的關係等具有相當大的影響。這使得中國制度約束和道德規範呈現出地域特色、國家特徵。
(二)市場改革取向的堅持。
在經濟發展道路上的高速度,取決於中國對市場改革取向的堅持。這是全世界範圍內有目共睹的見證和決策。從1978年開始,中國就堅定不移地走上了一條以市場為主導的改革路線。
起初,中國積極發展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努力搞活商品經濟。隨之,在意識到市場經濟的重要性後,逐步建立起市場經濟體制與制度。當然,中國並未徹底將計劃體制與制度的東西全盤否定。政府一方面推進市場經濟,另一方面也極力促使市場經濟與計劃經濟新舊兩種經濟體制和制度共存,進一步發揮融合經濟模式的相互補充作用。如此,通過推行漸進式改革,既推進了改革,又得以在動態過程中使計劃與市場達到一種比較均衡的狀態,從而有力地維護了經濟社會穩定秩序。
當前,中國市場取向改革不斷進行深化,形成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經濟發展格局。隨著中國總體的經濟自由度逐步提高,國家的經濟改革事業同步向好。而且,國人對市場取向改革的方向已經沒有異議了。
(三)經濟重心工作的發展。
改革開放的重要決策就是把黨和國家工作的重點從階級鬥爭轉到經濟發展工作上來,實現了國家工作重點的特大轉移。這明確了不論是中國共產黨的各級組織,還是中國的各級政府,都要狠抓經濟發展工作。而且,其他各項工作都服從和服務於這一重心工作。
面對全國上下普遍存在資金短缺的問題,中國積極研判海外投資形勢,主動尋找投資機會。通過引入大量外資,中國當地稅收大幅度增加,新增就業機會不計其數。尤其是沿海地區城市,當地人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相應地也同步提升了消費水平和檔次。當中國各地掀起爭相引進外商直接投資的熱潮之後,各個區域的經濟增長都極為明顯,gdp增速很少有在10%以下的。即使在廣大城郊地區,基礎設施也很快建設起來。隨後,中國的製造業在城市和農村地區得到了快速發展。
(四)全球開放化進程的融入。
在中國改革開放期間,全球的交融程度與日俱增。我國就此不斷加強與其他國家的友好交往,積極融入全球開放化的進程之中。
第一融入階段,引進外國直接投資。從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初,中國積極引進外來投資,加強中國各地的基礎設施建設和工業項目。其中,依託優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條件,中國沿海的廣東、福建、上海等地發展最快。伴隨著工業開發區的大量建立,許多村莊很快就轉變為全球的製造基地。較為顯著的例子是,東莞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子產品生產基地。直到90年代末,中國引入的外商直接投資達到高峰,基本確定了「世界工廠」的地位。
第二融入階段,對接世界貿易規則與產業鏈。從2001年加入wto開始,經過近十年的發展,中國完成了世界貿易圈層的接納和就位過程。中國通過將自身貿易規則與世貿規則相接洽和融通,贏得了西方已開發國家貿易規則的接納。這對於中國更好地融入全球貿易圈是極為有利的。同時,中國同世界在價值鏈上實現了對接,成為全球產業鏈、價值鏈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讓世界貿易越來越離不開中國。在全球貿易圈中,中國製造業的真實價值得到了驗證和體現。製造業的增加值超過了美國,gdp總量也同時超過了日本。中國終而成為全球最大的製造大國。
第三融入階段,藉助「一帶一路」戰略主動開放。從2013年開始,中國憑藉資金、實用技術和專業人才等方面的優勢,與世界其他國家共建「一帶一路」戰略體系和機制,促進全球在基礎設施、貿易投資、金融財經、人文社會等方面的互聯互通,實現相互支持與相互促進的聯動發展,更好地維護世界和平,促進世界的開放、創新、包容發展,加強文明對話,最終構建起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進程開局良好,效果不錯。
三、改革開放的未來思考
世界的發展形勢是波譎雲詭的。在座的很多人聽到課程這個進度的時候,不禁會想「中國的改革開放下一步如何發展?」當然,這個問題我也不止一次地捫心自問過自己。在我看來,中國的改革只能繼續深化,開放的大門也絕對不能關閉,而應越開越大。
第一,中國要向國人、世界表明改革開放的堅定意志決心。中國已不再是近代史上唯唯諾諾、受人擺布的「東亞病夫」,已然是巨型世界發展中大國。我們有理由自豪和驕傲,但也更要有相應的底氣和行動。中國要進一步大幅度放寬市場准入,創造出更有吸引力的投資環境,不斷加強對智慧財產權的保護力度,主動增加並擴大進口渠道與途徑。中國要以實際行動打開全新升級的對外開放格局,用高度的民族自信推動經濟全球化並造福世界各國人民。
第二,中國要通過新一輪擴大開放來為全球經濟化樹立「中國榜樣」。面臨世界保護主義「逆流」衝擊和封鎖,全球經濟化和自由貿易亟需國際社會共同堅守。對此,中國要採取高效手段和措施,創造更加開放的條件。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在實施擴大開放重大舉措時,要秉持「宜早不宜遲,宜快不宜慢」的精神儘快落實。須知,擴大開放的舉措都由中國自主決定,絕不能受第三方因素影響。那麼,中國務必要儘快使開放政策「落地開花」,為世界各國升級開放「打樣兒」。
第三,中國要勇於打破國際固守保護主義和精緻利己主義的「零和思維」戰略桎梏。中國基於自身發展需要,自主作出這樣的戰略抉擇:「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這不單單是中國針對自我發展的聲音,更是對全球經濟化的威脅元素髮出的吶喊和警告。針對某些將一國利益凌駕於世界利益之上的競爭對手,乃至敵人或破壞者,中國要敢於發聲,呼籲世界他國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對話,增進相互了解,實現文明交流互鑒,千方百計地杜絕對抗與損害。在全球化深入發展的今天,中國要以實際行動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堅持開放融通、互利共贏,造福各國人民。
同志們,新時代中國外交的總目標,就是要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係、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對我國的改革開放提出了更為嚴格的要求,需要我們國人為人類社會和平與發展重大課題提供「中國方案」;
需要我們國人把握和平合作,變革創新的時代潮流;
需要我們國人加大改革開放力度,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為世界謀大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同志們,習近平總書記曾經說過,我們要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在新時期新時代,我們要推動對外開放再擴大、深化改革再出發。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全球影響力日益上升的新興國家,需要打開國門進入世界。同樣,龐大的世界市場也需要中國的加入與經營。我們要向世界宣示新時代中國堅定不移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堅定意志和重大舉措。
同志們,新時代中國擴大對外開放的號角已經吹響,與世界交融發展的新畫卷已經展開。我們繼往開來、與時俱進;
我們改革開放的發展永不止步;
我們需要同世界各國一道努力,共同參與全球治理,共同分享改革開放成果,共同推動世界大家庭發展進步,共同譜寫新時期人類命運共同體新篇章。
這節課就講到這裡,謝謝大家!改革開放史黨課講稿。
新時代的黨員幹部,就應該把幹事創業、為民造福當成一輩子最大的快樂。
「為官避事平生恥」。黨的幹部隊伍中從來不缺少幹事創業、擔當作為的「弄潮兒」。泡桐書記焦裕祿一句「死後,把我運回蘭考,埋在沙堆上。活著我沒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著你們把沙丘治好。」道出了黨的幹部親民愛民、拚命奉獻的情懷;自比「樵夫」的優秀縣委書記廖俊波用實實在在的行動刻畫出了為民忘我、苦幹實幹、廉潔奉公的好乾部模樣。面對當前改革發展的新形勢、新任務,我們要牢樹幹事創業的雄心,主動幹事擔當、為民作為,做無愧於黨、無愧於人民、無愧於自己的「弄潮兒」。
要堅守為民初心。習近平總書記一直說「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為民謀福祉一直都是習近平同志最大的初心。從陝西的梁家河村到北京中南海,他一直堅守為老百姓幹些實事的情懷。這種為民造福的價值理念是中國共產黨96年來一直不曾改變的初心。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但是共產黨員為民服務的初心不能褪色。
要發揚實幹精神。「天下之事,皆成於實。」實幹是頂一萬句的真理。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社會主義是干出來的」。黨員幹部要把推動發展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多干實事,多做好事,不耍嘴皮子,不搞花架子,把改善民生作為最大的政績工程,扎紮實實地干一些讓老百姓有獲得感的實績,真正做一個在群眾眼裡站得住腳、經得起說的「辦事人」。改革開放史黨課講稿。
開展這次主題教育,是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全黨的迫切需要,是推進新時代黨的建設的迫切需要,是保持黨同人民群眾血肉聯繫的迫切需要,是實現黨的十九大確定的目標任務的迫切需要。廣大黨員要提升政治站位,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出發,深刻認識到開展這次主題教育,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攬偉大鬥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作出的重大部署,對我們黨不斷進行自我革命、推進偉大社會革命,對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就是要認真貫徹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以堅定理想信念宗旨為根基,以調動全黨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為著力點,全面推進黨的政治建設、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紀律建設;把制度建設貫穿其中,深入推進反腐敗鬥爭,奔著問題去,以刮骨療傷的勇氣、堅忍不拔的韌勁堅決予以整治,同一切影響黨的先進性、弱化黨的純潔性的問題做堅決鬥爭,從根本上解決黨內存在的思想不純、政治不純、組織不純、作風不純等問題,使廣大黨員幹部思想政治受到洗禮,不斷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決做到「兩個維護」,自覺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就是要繼續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幹部自覺踐行黨的根本宗旨,把群眾觀點、群眾路線深深植根于思想中、具體落實到行動上,著力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不斷增強人民群眾對黨的信任和信心,築牢黨長期執政最可靠的階級基礎和群眾根基。
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就是要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幹部發揚革命傳統和優良作風,發揚鬥爭精神、擔當精神,始終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的奮鬥姿態,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樹立正確政績觀,將力戒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作為主題教育重要內容,真抓實幹,轉變作風,不負重託、不辱使命,全面提高能力本領,推動全黨更加自覺地為實現新時代黨的歷史使命不懈奮鬥,不斷奪取偉大鬥爭新勝利,把黨的十九大繪就的宏偉藍圖一步一步變為美好現實。
不忘初心再出發,牢記使命勇擔當。廣大黨員幹部在開展主題教育過程中,要結合實際、創造性開展工作,切實做到理論學習有收穫、思想政治受洗禮、幹事創業敢擔當、為民服務解難題、清正廉潔作表率,肩負起新時代的歷史使命,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為實現偉大夢想而不懈奮鬥。
開展這次主題教育,是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全黨的迫切需要,是推進新時代黨的建設的迫切需要,是保持黨同人民群眾血肉聯繫的迫切需要,是實現黨的確定的目標任務的迫切需要。廣大黨員要提升政治站位,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出發,深刻認識到開展這次主題教育,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攬偉大鬥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作出的重大部署,對我們黨不斷進行自我革命、推進偉大社會革命,對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就是要認真貫徹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以堅定理想信念宗旨為根基,以調動全黨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為著力點,全面推進黨的政治建設、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紀律建設;把制度建設貫穿其中,深入推進反腐敗鬥爭,奔著問題去,以刮骨療傷的勇氣、堅忍不拔的韌勁堅決予以整治,同一切影響黨的先進性、弱化黨的純潔性的問題做堅決鬥爭,從根本上解決黨內存在的思想不純、政治不純、組織不純、作風不純等問題,使廣大黨員幹部思想政治受到洗禮,不斷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決做到「兩個維護」,自覺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就是要繼續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幹部自覺踐行黨的根本宗旨,把群眾觀點、群眾路線深深植根于思想中、具體落實到行動上,著力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不斷增強人民群眾對黨的信任和信心,築牢黨長期執政最可靠的階級基礎和群眾根基。
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就是要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幹部發揚革命傳統和優良作風,發揚鬥爭精神、擔當精神,始終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的奮鬥姿態,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樹立正確政績觀,將力戒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作為主題教育重要內容,真抓實幹,轉變作風,不負重託、不辱使命,全面提高能力本領,推動全黨更加自覺地為實現新時代黨的歷史使命不懈奮鬥,不斷奪取偉大鬥爭新勝利,把黨的繪就的宏偉藍圖一步一步變為美好現實。
不忘初心再出發,牢記使命勇擔當。廣大黨員幹部在開展主題過程中,要結合實際、創造性開展工作,切實做到理論學習有收穫、思想政治受洗禮、幹事創業敢擔當、為民服務解難題、清正廉潔作表率,肩負起新時代的歷史使命,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為實現偉大夢想而不懈奮鬥。
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就是要認真貫徹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以堅定理想信念宗旨為根基,以調動全黨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為著力點,全面推進黨的政治建設、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紀律建設;把制度建設貫穿其中,深入推進反腐敗鬥爭,奔著問題去,以刮骨療傷的勇氣、堅忍不拔的韌勁堅決予以整治,同一切影響黨的先進性、弱化黨的純潔性的問題做堅決鬥爭,從根本上解決黨內存在的思想不純、政治不純、組織不純、作風不純等問題,使廣大黨員幹部思想政治受到洗禮,不斷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決做到「兩個維護」,自覺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就是要繼續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幹部自覺踐行黨的根本宗旨,把群眾觀點、群眾路線深深植根于思想中、具體落實到行動上,著力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不斷增強人民群眾對黨的信任和信心,築牢黨長期執政最可靠的階級基礎和群眾根基。
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就是要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幹部發揚革命傳統和優良作風,發揚鬥爭精神、擔當精神,始終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的奮鬥姿態,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樹立正確政績觀,將力戒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作為主題教育重要內容,真抓實幹,轉變作風,不負重託、不辱使命,全面提高能力本領,推動全黨更加自覺地為實現新時代黨的歷史使命不懈奮鬥,不斷奪取偉大鬥爭新勝利,把黨的繪就的宏偉藍圖一步一步變為美好現實。
不忘初心再出發,牢記使命勇擔當。廣大黨員幹部在開展主題過程中,要結合實際、創造性開展工作,切實做到理論學習有收穫、思想政治受洗禮、幹事創業敢擔當、為民服務解難題、清正廉潔作表率,肩負起新時代的歷史使命,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為實現偉大夢想而不懈奮鬥。
尊敬的各位領導、同志,在座的老師、同學:
你們好。
今天能夠站在這裡講一堂改革開放史黨課,我感到很榮幸。我們知道,改革開放是我們黨歷經千難成就的一番偉業。在此期間我們涉過無數險灘、啃下無數硬骨頭,這其中無不閃現著「敢想、敢做、敢為天下先」的改革創新精神和特殊時代意義。藉此授課機會,懇請該領域領導、專家、學者提出寶貴意見,以對我黨改革開放史進行再探討、再研究、再闡釋。那麼,接下來我將圍繞三個方面來講授我們黨領導下的改革開放史。如有不當之處,希望各位多多批評指正。
一、改革開放的業績與成就
在改革開放之前,中國依舊是一個農業人口大國。當時,農村人口占國家總人口的比重高達83%,並且這些人口可以說是屬於絕對貧困人口。再加上社會主義經歷了艱難的曲折探索階段,中國當時的社會經濟情勢不容樂觀。正是在這樣一種極端困難的狀況下,中國領導和人民開始冷靜地反思國家的命運及前途。
1978年,一套全新的發展模式應運而生。由此,中國走上了一條不同於以往的探索之路,那便是改革開放之路。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曾經指出,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活力之源,是黨和人民事業大踏步趕上時代前進步伐的重要法寶,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
風雨兼程,砥礪前行。改革開放四十年以來,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不動搖,在此前提下,依據國情新變化不斷對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進行調整與完善,持續推進改革開放縱深發展。在改革開放之後,中國的經濟實現了跨越式發展,躍居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憑藉經濟總量世界排名第二的身份,改變了世界對我國古老的看法和態度。
——經濟質量顯著提升。通過創新驅動發展,我國經濟以創新、創造、創業聯動模式,實現了再升級。在技術創新引擎推動下,已經擁有更多自主智慧財產權,並成為全球網際網路應用業態的領先國家。創新經濟的高速發展,使我國經歷了從「觸電」「觸網」到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新基建的巨大變化。
——人民生活水平極大提高。在改革開放後的四十年砥礪奮進中,我們黨充分調動全國各族人民幹事創業的熱情和積極性,既把蛋糕做大又把蛋糕合理分配,以此解決了億萬人民群眾的溫飽問題。可以說,國民生活水平由貧窮到溫飽再到整體小康,實現了質的飛躍。
——社會生產力高速發展。如今,社會的主要矛盾已不再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與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而是轉變成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表明生產力的高速發展已改變社會矛盾的層次,基礎性社會矛盾得以破解。
——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在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上,鄧小平同志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此後,我國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實施科技創新驅動發展行動計劃,統籌謀劃、加強組織,優化科技事業發展總體布局,不斷打造出具有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高科技產品,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和速度日益接近世界已開發國家現有科技水平。在材料學、計算機、通信、製造業等方面,已經領先於世界先進水平。通過成功研製航母、無人機、隱形戰機等,我國已在世界上成為不可忽視的科技大國。
——文化事業繁榮發展。改革開放助力推動思想文化的開放,中國傳統文化、紅色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得到極大繁榮和發展。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人民精神層面和文化生活日益豐富充實,社會思想文化包容性與日俱增,國家文化軟實力得以極大提升。中國文化在多元多彩的世界文化大舞台上傳遞出好聲音,綻放出華麗色彩。
——民生改革闊步前進。國家進行教育改革,全面普及義務教育。不斷加大醫療投入,實施新醫療政策。大力開展新農村建設,施行精準扶貧,徹底改變農村落後面貌。四十年來的民生改革,實現了人民共享改革開放成果,助推人民幸福指數不斷攀升。
同志們,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中國人民今天完全可以自豪地說,改革開放不僅深刻改變了中國,也深刻影響了世界。在改革開放四十年的偉大實踐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發展,躋身世界發展圈層。不得不說,改革開放是中國共產黨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探索建設社會主義的進程中找到的適合社會主義中國發展的道路選擇,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的偉大歷史性創造。同時,改革開放也是我們黨的歷史上一次偉大覺醒。正是這個偉大覺醒孕育了新時期從理論到實踐的偉大創造。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實踐一再證明,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動力源泉,是黨和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法寶,也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
二、改革開放成功的原因分析
四十年來,中國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多項經濟指標躍居世界第一。總體上來說,中國已從一個農業國轉型為世界上最大的製造大國,也基本完成了從農村社會向城市社會的轉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這些成績的取得並非空穴來風,而是建立在扎紮實實的基礎之上。下面,我就改革開放的成功,主要講四點原因。
(一)發展道路的正確選擇。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適合我國國情的獨特發展道路,既堅持了社會主義發展方向,又同時兼備中國特色。
其一,在社會主義方向的指引下,中國走共同富裕的發展路子。即使政府鼓勵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強起來,但最終的奮鬥目標依舊是實現共同富裕。由此,國家在扶貧工作上下了很大功夫,制定出台相關政策,採取實施很多舉措。旨在通過精準脫貧措施,把中國建成一個沒有絕對貧困人口的國家。四十年來,扶貧工作取得巨大成績。新增就業崗位和受教育機會、改善社會保障、縮小城鄉差距等,都是解決民生問題的利好結果。
其二,中國的發展道路顯現出鮮明的中國特色。在土地公有制、國有企業發展、政府管理經濟活動等方面,國家一方面以人民為中心,另一方面堅持一定程度的調控力。同樣是採用民主政治模式,但不同於外國的是,中國從自身歷史、文化、傳統出發,並未照抄照搬三權分立,而是打造共產黨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的三位一體民主政治模式。在經濟領域,中國始終堅持宏觀調控,卻也給與市場經濟極大寬鬆發展空間。因而既可以集中力量辦大事,又能夠發揮市場獨特的魅力。另外,中國傳統思想文化源遠流長,流傳下來的治國學說在當前德治與法治的融合治理矩陣中起到了協調平衡的功效,對秩序與規則之間的關係、社會網絡與發展之間的關係等具有相當大的影響。這使得中國制度約束和道德規範呈現出地域特色、國家特徵。
(二)市場改革取向的堅持。
在經濟發展道路上的高速度,取決於中國對市場改革取向的堅持。這是全世界範圍內有目共睹的見證和決策。從1978年開始,中國就堅定不移地走上了一條以市場為主導的改革路線。
起初,中國積極發展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努力搞活商品經濟。隨之,在意識到市場經濟的重要性後,逐步建立起市場經濟體制與制度。當然,中國並未徹底將計劃體制與制度的東西全盤否定。政府一方面推進市場經濟,另一方面也極力促使市場經濟與計劃經濟新舊兩種經濟體制和制度共存,進一步發揮融合經濟模式的相互補充作用。如此,通過推行漸進式改革,既推進了改革,又得以在動態過程中使計劃與市場達到一種比較均衡的狀態,從而有力地維護了經濟社會穩定秩序。
當前,中國市場取向改革不斷進行深化,形成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經濟發展格局。隨著中國總體的經濟自由度逐步提高,國家的經濟改革事業同步向好。而且,國人對市場取向改革的方向已經沒有異議了。
(三)經濟重心工作的發展。
改革開放的重要決策就是把黨和國家工作的重點從階級鬥爭轉到經濟發展工作上來,實現了國家工作重點的特大轉移。這明確了不論是中國共產黨的各級組織,還是中國的各級政府,都要狠抓經濟發展工作。而且,其他各項工作都服從和服務於這一重心工作。
面對全國上下普遍存在資金短缺的問題,中國積極研判海外投資形勢,主動尋找投資機會。通過引入大量外資,中國當地稅收大幅度增加,新增就業機會不計其數。尤其是沿海地區城市,當地人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相應地也同步提升了消費水平和檔次。當中國各地掀起爭相引進外商直接投資的熱潮之後,各個區域的經濟增長都極為明顯,gdp增速很少有在10%以下的。即使在廣大城郊地區,基礎設施也很快建設起來。隨後,中國的製造業在城市和農村地區得到了快速發展。
(四)全球開放化進程的融入。
在中國改革開放期間,全球的交融程度與日俱增。我國就此不斷加強與其他國家的友好交往,積極融入全球開放化的進程之中。
第一融入階段,引進外國直接投資。從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初,中國積極引進外來投資,加強中國各地的基礎設施建設和工業項目。其中,依託優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條件,中國沿海的廣東、福建、上海等地發展最快。伴隨著工業開發區的大量建立,許多村莊很快就轉變為全球的製造基地。較為顯著的例子是,東莞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子產品生產基地。直到90年代末,中國引入的外商直接投資達到高峰,基本確定了「世界工廠」的地位。
第二融入階段,對接世界貿易規則與產業鏈。從2001年加入wto開始,經過近十年的發展,中國完成了世界貿易圈層的接納和就位過程。中國通過將自身貿易規則與世貿規則相接洽和融通,贏得了西方已開發國家貿易規則的接納。這對於中國更好地融入全球貿易圈是極為有利的。同時,中國同世界在價值鏈上實現了對接,成為全球產業鏈、價值鏈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讓世界貿易越來越離不開中國。在全球貿易圈中,中國製造業的真實價值得到了驗證和體現。製造業的增加值超過了美國,gdp總量也同時超過了日本。中國終而成為全球最大的製造大國。
第三融入階段,藉助「一帶一路」戰略主動開放。從2013年開始,中國憑藉資金、實用技術和專業人才等方面的優勢,與世界其他國家共建「一帶一路」戰略體系和機制,促進全球在基礎設施、貿易投資、金融財經、人文社會等方面的互聯互通,實現相互支持與相互促進的聯動發展,更好地維護世界和平,促進世界的開放、創新、包容發展,加強文明對話,最終構建起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進程開局良好,效果不錯。
三、改革開放的未來思考
世界的發展形勢是波譎雲詭的。在座的很多人聽到課程這個進度的時候,不禁會想「中國的改革開放下一步如何發展?」當然,這個問題我也不止一次地捫心自問過自己。在我看來,中國的改革只能繼續深化,開放的大門也絕對不能關閉,而應越開越大。
第一,中國要向國人、世界表明改革開放的堅定意志決心。中國已不再是近代史上唯唯諾諾、受人擺布的「東亞病夫」,已然是巨型世界發展中大國。我們有理由自豪和驕傲,但也更要有相應的底氣和行動。中國要進一步大幅度放寬市場准入,創造出更有吸引力的投資環境,不斷加強對智慧財產權的保護力度,主動增加並擴大進口渠道與途徑。中國要以實際行動打開全新升級的對外開放格局,用高度的民族自信推動經濟全球化並造福世界各國人民。
第二,中國要通過新一輪擴大開放來為全球經濟化樹立「中國榜樣」。面臨世界保護主義「逆流」衝擊和封鎖,全球經濟化和自由貿易亟需國際社會共同堅守。對此,中國要採取高效手段和措施,創造更加開放的條件。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在實施擴大開放重大舉措時,要秉持「宜早不宜遲,宜快不宜慢」的精神儘快落實。須知,擴大開放的舉措都由中國自主決定,絕不能受第三方因素影響。那麼,中國務必要儘快使開放政策「落地開花」,為世界各國升級開放「打樣兒」。
第三,中國要勇於打破國際固守保護主義和精緻利己主義的「零和思維」戰略桎梏。中國基於自身發展需要,自主作出這樣的戰略抉擇:「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這不單單是中國針對自我發展的聲音,更是對全球經濟化的威脅元素髮出的吶喊和警告。針對某些將一國利益凌駕於世界利益之上的競爭對手,乃至敵人或破壞者,中國要敢於發聲,呼籲世界他國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對話,增進相互了解,實現文明交流互鑒,千方百計地杜絕對抗與損害。在全球化深入發展的今天,中國要以實際行動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堅持開放融通、互利共贏,造福各國人民。
同志們,新時代中國外交的總目標,就是要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係、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對我國的改革開放提出了更為嚴格的要求,需要我們國人為人類社會和平與發展重大課題提供「中國方案」;需要我們國人把握和平合作,變革創新的時代潮流;需要我們國人加大改革開放力度,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為世界謀大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同志們,習近平總書記曾經說過,我們要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在新時期新時代,我們要推動對外開放再擴大、深化改革再出發。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全球影響力日益上升的新興國家,需要打開國門進入世界。同樣,龐大的世界市場也需要中國的加入與經營。我們要向世界宣示新時代中國堅定不移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堅定意志和重大舉措。
同志們,新時代中國擴大對外開放的號角已經吹響,與世界交融發展的新畫卷已經展開。我們繼往開來、與時俱進;我們改革開放的發展永不止步;我們需要同世界各國一道努力,共同參與全球治理,共同分享改革開放成果,共同推動世界大家庭發展進步,共同譜寫新時期人類命運共同體新篇章。
這節課就講到這裡,謝謝大家。
你們好。
今天能夠站在這裡講一堂改革開放史黨課,我感到很榮幸。我們知道,改革開放是我們黨歷經千難成就的一番偉業。在此期間我們涉過無數險灘、啃下無數硬骨頭,這其中無不閃現著「敢想、敢做、敢為天下先」的改革創新精神和特殊時代意義。藉此授課機會,懇請該領域領導、專家、學者提出寶貴意見,以對我黨改革開放史進行再探討、再研究、再闡釋。那麼,接下來我將圍繞三個方面來講授我們黨領導下的改革開放史。如有不當之處,希望各位多多批評指正。
一、改革開放的業績與成就
在改革開放之前,中國依舊是一個農業人口大國。當時,農村人口占國家總人口的比重高達83%,並且這些人口可以說是屬於絕對貧困人口。再加上社會主義經歷了艱難的曲折探索階段,中國當時的社會經濟情勢不容樂觀。正是在這樣一種極端困難的狀況下,中國領導和人民開始冷靜地反思國家的命運及前途。
1978年,一套全新的發展模式應運而生。由此,中國走上了一條不同於以往的探索之路,那便是改革開放之路。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曾經指出,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活力之源,是黨和人民事業大踏步趕上時代前進步伐的重要法寶,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
風雨兼程,砥礪前行。改革開放四十年以來,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不動搖,在此前提下,依據國情新變化不斷對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進行調整與完善,持續推進改革開放縱深發展。在改革開放之後,中國的經濟實現了跨越式發展,躍居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憑藉經濟總量世界排名第二的身份,改變了世界對我國古老的看法和態度。
——經濟質量顯著提升。通過創新驅動發展,我國經濟以創新、創造、創業聯動模式,實現了再升級。在技術創新引擎推動下,已經擁有更多自主智慧財產權,並成為全球網際網路應用業態的領先國家。創新經濟的高速發展,使我國經歷了從「觸電」「觸網」到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新基建的巨大變化。
——人民生活水平極大提高。在改革開放後的四十年砥礪奮進中,我們黨充分調動全國各族人民幹事創業的熱情和積極性,既把蛋糕做大又把蛋糕合理分配,以此解決了億萬人民群眾的溫飽問題。可以說,國民生活水平由貧窮到溫飽再到整體小康,實現了質的飛躍。
——社會生產力高速發展。如今,社會的主要矛盾已不再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與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而是轉變成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表明生產力的高速發展已改變社會矛盾的層次,基礎性社會矛盾得以破解。
——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在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上,鄧小平同志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此後,我國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實施科技創新驅動發展行動計劃,統籌謀劃、加強組織,優化科技事業發展總體布局,不斷打造出具有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高科技產品,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和速度日益接近世界已開發國家現有科技水平。在材料學、計算機、通信、製造業等方面,已經領先於世界先進水平。通過成功研製航母、無人機、隱形戰機等,我國已在世界上成為不可忽視的科技大國。
——文化事業繁榮發展。改革開放助力推動思想文化的開放,中國傳統文化、紅色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得到極大繁榮和發展。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人民精神層面和文化生活日益豐富充實,社會思想文化包容性與日俱增,國家文化軟實力得以極大提升。中國文化在多元多彩的世界文化大舞台上傳遞出好聲音,綻放出華麗色彩。
——民生改革闊步前進。國家進行教育改革,全面普及義務教育。不斷加大醫療投入,實施新醫療政策。大力開展新農村建設,施行精準扶貧,徹底改變農村落後面貌。四十年來的民生改革,實現了人民共享改革開放成果,助推人民幸福指數不斷攀升。
同志們,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中國人民今天完全可以自豪地說,改革開放不僅深刻改變了中國,也深刻影響了世界。在改革開放四十年的偉大實踐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發展,躋身世界發展圈層。不得不說,改革開放是中國共產黨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探索建設社會主義的進程中找到的適合社會主義中國發展的道路選擇,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的偉大歷史性創造。同時,改革開放也是我們黨的歷史上一次偉大覺醒。正是這個偉大覺醒孕育了新時期從理論到實踐的偉大創造。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實踐一再證明,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動力源泉,是黨和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法寶,也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
二、改革開放成功的原因分析
四十年來,中國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多項經濟指標躍居世界第一。總體上來說,中國已從一個農業國轉型為世界上最大的製造大國,也基本完成了從農村社會向城市社會的轉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這些成績的取得並非空穴來風,而是建立在扎紮實實的基礎之上。下面,我就改革開放的成功,主要講四點原因。
(一)發展道路的正確選擇。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適合我國國情的獨特發展道路,既堅持了社會主義發展方向,又同時兼備中國特色。
其一,在社會主義方向的指引下,中國走共同富裕的發展路子。即使政府鼓勵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強起來,但最終的奮鬥目標依舊是實現共同富裕。由此,國家在扶貧工作上下了很大功夫,制定出台相關政策,採取實施很多舉措。旨在通過精準脫貧措施,把中國建成一個沒有絕對貧困人口的國家。四十年來,扶貧工作取得巨大成績。新增就業崗位和受教育機會、改善社會保障、縮小城鄉差距等,都是解決民生問題的利好結果。
其二,中國的發展道路顯現出鮮明的中國特色。在土地公有制、國有企業發展、政府管理經濟活動等方面,國家一方面以人民為中心,另一方面堅持一定程度的調控力。同樣是採用民主政治模式,但不同於外國的是,中國從自身歷史、文化、傳統出發,並未照抄照搬三權分立,而是打造共產黨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的三位一體民主政治模式。在經濟領域,中國始終堅持宏觀調控,卻也給與市場經濟極大寬鬆發展空間。因而既可以集中力量辦大事,又能夠發揮市場獨特的魅力。另外,中國傳統思想文化源遠流長,流傳下來的治國學說在當前德治與法治的融合治理矩陣中起到了協調平衡的功效,對秩序與規則之間的關係、社會網絡與發展之間的關係等具有相當大的影響。這使得中國制度約束和道德規範呈現出地域特色、國家特徵。
(二)市場改革取向的堅持。
在經濟發展道路上的高速度,取決於中國對市場改革取向的堅持。這是全世界範圍內有目共睹的見證和決策。從1978年開始,中國就堅定不移地走上了一條以市場為主導的改革路線。
起初,中國積極發展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努力搞活商品經濟。隨之,在意識到市場經濟的重要性後,逐步建立起市場經濟體制與制度。當然,中國並未徹底將計劃體制與制度的東西全盤否定。政府一方面推進市場經濟,另一方面也極力促使市場經濟與計劃經濟新舊兩種經濟體制和制度共存,進一步發揮融合經濟模式的相互補充作用。如此,通過推行漸進式改革,既推進了改革,又得以在動態過程中使計劃與市場達到一種比較均衡的狀態,從而有力地維護了經濟社會穩定秩序。
當前,中國市場取向改革不斷進行深化,形成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經濟發展格局。隨著中國總體的經濟自由度逐步提高,國家的經濟改革事業同步向好。而且,國人對市場取向改革的方向已經沒有異議了。
(三)經濟重心工作的發展。
改革開放的重要決策就是把黨和國家工作的重點從階級鬥爭轉到經濟發展工作上來,實現了國家工作重點的特大轉移。這明確了不論是中國共產黨的各級組織,還是中國的各級政府,都要狠抓經濟發展工作。而且,其他各項工作都服從和服務於這一重心工作。
面對全國上下普遍存在資金短缺的問題,中國積極研判海外投資形勢,主動尋找投資機會。通過引入大量外資,中國當地稅收大幅度增加,新增就業機會不計其數。尤其是沿海地區城市,當地人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相應地也同步提升了消費水平和檔次。當中國各地掀起爭相引進外商直接投資的熱潮之後,各個區域的經濟增長都極為明顯,gdp增速很少有在10%以下的。即使在廣大城郊地區,基礎設施也很快建設起來。隨後,中國的製造業在城市和農村地區得到了快速發展。
(四)全球開放化進程的融入。
在中國改革開放期間,全球的交融程度與日俱增。我國就此不斷加強與其他國家的友好交往,積極融入全球開放化的進程之中。
第一融入階段,引進外國直接投資。從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初,中國積極引進外來投資,加強中國各地的基礎設施建設和工業項目。其中,依託優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條件,中國沿海的廣東、福建、上海等地發展最快。伴隨著工業開發區的大量建立,許多村莊很快就轉變為全球的製造基地。較為顯著的例子是,東莞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子產品生產基地。直到90年代末,中國引入的外商直接投資達到高峰,基本確定了「世界工廠」的地位。
第二融入階段,對接世界貿易規則與產業鏈。從2001年加入wto開始,經過近十年的發展,中國完成了世界貿易圈層的接納和就位過程。中國通過將自身貿易規則與世貿規則相接洽和融通,贏得了西方已開發國家貿易規則的接納。這對於中國更好地融入全球貿易圈是極為有利的。同時,中國同世界在價值鏈上實現了對接,成為全球產業鏈、價值鏈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讓世界貿易越來越離不開中國。在全球貿易圈中,中國製造業的真實價值得到了驗證和體現。製造業的增加值超過了美國,gdp總量也同時超過了日本。中國終而成為全球最大的製造大國。
第三融入階段,藉助「一帶一路」戰略主動開放。從2013年開始,中國憑藉資金、實用技術和專業人才等方面的優勢,與世界其他國家共建「一帶一路」戰略體系和機制,促進全球在基礎設施、貿易投資、金融財經、人文社會等方面的互聯互通,實現相互支持與相互促進的聯動發展,更好地維護世界和平,促進世界的開放、創新、包容發展,加強文明對話,最終構建起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進程開局良好,效果不錯。
三、改革開放的未來思考
世界的發展形勢是波譎雲詭的。在座的很多人聽到課程這個進度的時候,不禁會想「中國的改革開放下一步如何發展?」當然,這個問題我也不止一次地捫心自問過自己。在我看來,中國的改革只能繼續深化,開放的大門也絕對不能關閉,而應越開越大。
第一,中國要向國人、世界表明改革開放的堅定意志決心。中國已不再是近代史上唯唯諾諾、受人擺布的「東亞病夫」,已然是巨型世界發展中大國。我們有理由自豪和驕傲,但也更要有相應的底氣和行動。中國要進一步大幅度放寬市場准入,創造出更有吸引力的投資環境,不斷加強對智慧財產權的保護力度,主動增加並擴大進口渠道與途徑。中國要以實際行動打開全新升級的對外開放格局,用高度的民族自信推動經濟全球化並造福世界各國人民。
第二,中國要通過新一輪擴大開放來為全球經濟化樹立「中國榜樣」。面臨世界保護主義「逆流」衝擊和封鎖,全球經濟化和自由貿易亟需國際社會共同堅守。對此,中國要採取高效手段和措施,創造更加開放的條件。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在實施擴大開放重大舉措時,要秉持「宜早不宜遲,宜快不宜慢」的精神儘快落實。須知,擴大開放的舉措都由中國自主決定,絕不能受第三方因素影響。那麼,中國務必要儘快使開放政策「落地開花」,為世界各國升級開放「打樣兒」。
第三,中國要勇於打破國際固守保護主義和精緻利己主義的「零和思維」戰略桎梏。中國基於自身發展需要,自主作出這樣的戰略抉擇:「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這不單單是中國針對自我發展的聲音,更是對全球經濟化的威脅元素髮出的吶喊和警告。針對某些將一國利益凌駕於世界利益之上的競爭對手,乃至敵人或破壞者,中國要敢於發聲,呼籲世界他國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對話,增進相互了解,實現文明交流互鑒,千方百計地杜絕對抗與損害。在全球化深入發展的今天,中國要以實際行動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堅持開放融通、互利共贏,造福各國人民。
同志們,新時代中國外交的總目標,就是要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係、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對我國的改革開放提出了更為嚴格的要求,需要我們國人為人類社會和平與發展重大課題提供「中國方案」;需要我們國人把握和平合作,變革創新的時代潮流;需要我們國人加大改革開放力度,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為世界謀大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同志們,習近平總書記曾經說過,我們要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在新時期新時代,我們要推動對外開放再擴大、深化改革再出發。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全球影響力日益上升的新興國家,需要打開國門進入世界。同樣,龐大的世界市場也需要中國的加入與經營。我們要向世界宣示新時代中國堅定不移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堅定意志和重大舉措。
同志們,新時代中國擴大對外開放的號角已經吹響,與世界交融發展的新畫卷已經展開。我們繼往開來、與時俱進;我們改革開放的發展永不止步;我們需要同世界各國一道努力,共同參與全球治理,共同分享改革開放成果,共同推動世界大家庭發展進步,共同譜寫新時期人類命運共同體新篇章。
這節課就講到這裡,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