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講人:xxx
課目:醫院感染基礎知識。
目的:通過學習了解,使我們對醫院內感染和醫源性感染有所了解,為以後的工作中打下堅實的基礎。
內容:
一、醫院內感染和醫源性感染。
二、感染源。
三、傳播途徑。
四、醫院感染的控制。
五、標準預防。
六、醫療廢物。
七、職業暴露。
一、什麼是醫院內感染和醫源性感染
醫院感染指住院病人在醫院內獲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間發生的感染和在醫院內獲得出院後發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開始或者入院時已處於潛伏期的感染。
(一)哪幾種情況不屬於醫院感染。
1.皮膚粘膜開放性傷口只有細菌定標而無炎症表現。
2.由於創傷或非生物性因子棗而產生的炎症表現。
3.新生兒經胎盤獲得的(出生後48小時內發病)的感染,如單純皰疹、弓形體病、水痘等。
4.患者原有的慢性感染在醫院內急性發作。
(二)醫院感染的危害有那些。
對患者來說可造成直接和間接損失,在原發病的基礎上發生另外的感染導致健康損害、軀體痛苦甚至殘疾或死亡,同時醫療費用增加;對醫院來說也會造成直接和間接損失,醫院形象的損害、發生醫療糾眾等使醫院的社會效益降低;同時包括住院時間延長導致的醫院床位周轉率下降、對醫務人員造成思想上的負擔和壓力、醫護人員工作量特別是無效勞動增加等。
(三)醫院感染髮生的機制。
醫院感染的發生主要有三個要素,即感染源、傳播途徑、易感人群,我們也稱它們為醫院感染的感染鏈。當三者同時存在,並有互相聯繫的機會,就會引起醫院感染。
二、感染源
(一)外源性感染。
病人在醫院內從他人(病人或工作人員)外獲得的感染也叫做交叉感染,如普通兒科誤收麻疹、水痘,就可引起麻疹、水痘在病房傳播引起其他小孩感染。
(二)內源性感染。
感染源來自病人自身也可稱為自身感染。在醫院感染出現以前,病人本身已是病原體的攜帶者,當病人抵抗力下降,長期使用抗生素、免疫抑制劑等則易引起感染。
(三)環境儲源。
感染源來自污染的環境,如手術室或產房的環境或空氣中存在較多的化膿菌,接受手術的病人、分娩的產婦及嬰兒可能會受到感染而發病就屬此類。
三、傳播途徑
(一)接觸傳播。
接觸傳播是醫院內病原微生物從一個人傳給其他人的最常見方式,常在感染源周圍發生。
1.直接傳播:在醫院內,當病人與病人之間,醫護人員與病人相接觸時,如握手、查體或進行其它操作時可將傳染性物質(如排泄物、分泌物等)傳給對方,而引起感染。
2、間接接觸傳播:最常見的方式是:從病人傳播出的病原微生物→湖沼醫護人員的手、醫護用品或診療器械、病人用過的物品→感染其他病人。
(二)空氣傳播。
空氣傳播是病原體通過浮游在空氣中的塵埃、飛沫核與微粒引起呼吸道感染的傳播方式。通常有三種方式:經飛沫傳播、飛沫核傳播、菌塵傳播。
(三)共同媒介傳播。
在醫院內的水、食物、血液及血液製品、藥物及各種製劑以及一些醫療設備等,是全院或某一專科的病人共同或常用的,一旦受到病原微生物的污染,常可在短期內或同時引起多人感染。這種傳播稱為共同媒介傳播,或共同途徑傳播,常可導致醫院感染的暴發。
(四)醫院感染易感人群。
醫院住院病人中有許多人是免疫力低下的病人如:老年病人的要體免疫力已經衰退、剛出生的新生兒是免疫功能降低如惡性腫瘤、糖尿病、肝硬化等病人、放療與化療、長期使用抗生素、激素等也使病人免疫力下降。此外,長時間住院、手術病人及其他行插入性操作的病人,在住院期間容易發生醫院感染,我們把這些人視為醫院感染易感人群。對於這些病人,我們要進一步採取保護性隔離措施和養活近視及陪護,同時更應該做好環境消毒,減少自身感染和交叉感染的發生。
(五)醫院感染重點科室包括。
在醫院中有些部門的工作性質、病人的體質、環境的特點決定了這些部門的是醫院感染控制的重點科室如:手術室、中心供應室、icu病房、產房、新生兒科、血液透析室等。上述科室一般都有門關、鞋關等,進入時要更衣、換鞋、戴口罩、帽子;要限制人員進入;工作人員患有傳染病時不能進入;安排傳染病人住院或手術時要註明;在布局上要區分為污染區、半污染區、清潔區(無菌區)等;要有各自嚴格的消毒隔離制度。
(六)傳染病的醫院內感染。
醫院感染中一般非特異性感染較為多見,然而,傳染病的病原體贊成的特異性感染也不能忽視,如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呼吸道傳染病都可在醫院內發生擴散或爆發流行,另外,如愛滋病病毒感染、B肝、C肝、梅毒等經血傳播疾病也是可以發生醫院感染的。
四、醫院感染的控制
(一)醫院感染的控制。
醫院感染的控制主要是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保護易感人群為此要做好以下工作。
(二)醫護人員自身防護。
為了減少醫護人中在工作中發生醫院感染可採取以下措施:
1.醫務人員要增強體質,注意勞逸結合,避免過度勞累,提高抵抗疾病的能力。
2.醫護辦公室應經常通風換氣,保持室內空氣流通。
3.醫護人員進入傳染病區或接觸病人血液、體液、分泌物時需做好必要的防護。
4.醫護人員在每次接觸病人後應立即進行手的清洗和消毒。
(三)手衛生。
在下列情況下應當及時洗手:
1.直接接觸病人前後;接觸不同病人之間,從同一病人身體的污染部位移動到清潔部位時,接觸特殊易感病人前後。
2.接觸病人黏膜、破損皮膚或傷口前後,接觸病人的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傷口敷料之後。
3.穿脫隔離衣前後,摘手套後。
4.進行無菌操作前後,處理清潔、無菌物品之前,處理污染物品之後。
- 範文問答
- 答案列表
醫院感染培訓內容[朗讀]
一、醫院保潔工作的意義及重要性
醫院保潔,顧名思義,就是確保醫院環境衛生。隨著社會的發展,文明程度不斷提高,人們對環境質量、衛生的要求越來越高,因此維護好醫院(室)的清潔衛生,就象一個人每天要洗臉,保持衣著整潔一樣重要。
做好醫院內外環境的衛生工作:是醫院生存、發展的需要,是醫院保障系統的重要任務,是醫院管理者的重要職能之一。
保潔人員在日常操作過程中,不僅要清掃垃圾,擦掉塵埃,必須做好消毒隔離,預防交叉感染。這是提高醫、護質量的要求,這是醫院安全管理的需要,也是提高醫院整體水平的重要環節。
改革開放以來,醫院的各項設施不同程度得到改善,各診區、病房、日趨家庭化、現代化、這就要求保潔管理也必須跟上、並符合專業要求。
它將——展現醫院的整體形象,反映醫院精神風貌,體現醫院管理及素質水平等……。
二、醫院保潔工作與醫院感染管理的關係
醫院是一個特殊的環境:
1、是預防疾病、治療疾病及保健的重要場所。清潔衛生是控制醫院感染的基礎,醫院感。
染率能反映醫院的醫療水平,管理水平及社會形象.醫院感染率極大地影響著醫院衛生資源的流向,影響著病人身心康復和醫院的綜合效益。
2、是病人醫療、護理、康復、生活的重要場地。
良好的室內環境,如適宜的:微小氣候,充足光線、清新空氣、安靜環境、整潔病房等對病人均是良性刺激,可使中樞系統處在正常狀態,有利於提高機體各系統的生理功能。增強患者抵抗力,防止醫院感染的發生和流行,從而有利於醫、護質量的提高和病人早日痊癒、康復。
3、是病原微生物聚集的地方。
微生物:是很小的、用肉眼看不見的,只能在顯微鏡下才可以看見的微生物,包括:細菌、病毒、寄生蟲、真菌等。病人的日常生活活動直接/間接造成空氣/物表污染傳播。
醫院感染源:通過咳嗽、打噴嚏、講話等,可排出數以萬計的飛沫,其中較大粒徑者可很快降落,造成物體表面污染。較小粒徑在空氣中可很快蒸發,形成較小粒子在空氣中長時間漂浮,而造成人與人或室與室之間空氣傳播。如結核桿菌、流感、麻疹、腮腺炎、水痘、帶狀皰疹等病原微生物經飛沫直接引起的傳播。
病人的污染物:如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可直接造成醫院環境和物體表面的污染。也可由乾燥的污染物隨塵土飛揚散布造成間接污染。
門診病人、陪護者、探視者等將社會感染源帶入醫院造成醫院空氣環境污染。病人、探視人員和醫務人員的各種活動,如說話、呼吸、咳嗽、打噴嚏、脫鞋換衣、換洗被褥等,都可以散布大量微生物,造成對環境物品的污染。
在環境髒、亂、差的情況下進行診療、治療、護理,就無法確保各項消毒、滅菌的效果,就談不上預防、控制醫院感染具體措施的落實。如果把降低醫院感染率看做一個整體工程,醫院環境衛生就是基礎工程之一。
三、我們醫院保潔工作存在的問題
保潔人員不了解清潔區、半污染區、污染區的劃分及意義。拖布沒有分區,為了完成工作任務,保潔工具混放混用。
抹桌毛巾未做到一桌一用一消毒,而是一桌多用。醫療廢棄物混裝,混運。手套的錯誤使用,自我保護意識差不了解消毒的目的,意義和要求,不知道消毒液的使用方法。
四、醫院保潔工作的要求:
保潔人員是控制醫院感染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切斷病源傳播途徑的具體實施者。
1、保潔人員必須清楚相關區域的劃分,人員應相對固定、明白各區域清潔、消毒的用具。
的使用辦法。
醫院保潔應做到:(1)各項清潔工作:要有程序、由潔到污、分區、分室進行。(2)特別是乾式清掃很容易造成灰塵播散,造成微生物污染——禁用。(3)濕式清掃可由污染嚴重的抹布和拖把造成污染擴散——嚴格區分、必要消毒。(4)正確處理各種特殊細菌污染。
了解醫院的分區:
辦公區(低危險區)--辦公、教學區……。
醫療區(中等危險區)—普通門診、普通病房(內、外病區)……。
住院區(高危險區)--傳染科(門診、病房)……。
重點科室(極高危區)--手術室、icu、器官移植病房……。
清潔有條不紊,有秩序、不遺漏、一次擦完,不宜反覆擦拭無序進行。清潔用具分區使用標記明確:一桌一椅一抹布、一房間一拖布,每個拖布清潔面積最好不超過20m2。
堅持每日定時清掃制度,清掃必須在早晨上班前進行,經常保持醫院內、外環境整潔,防「髒、亂、差」。及時清掃地面,清除痰跡、污物、廢棄物、積水,制止隨地吐和亂扔、亂倒廢棄物。防止空氣污染,堅持濕式清掃,嚴禁在醫院內焚燒樹葉、紙屑等。達到窗明、物潔、地凈。
掌握病區的分區:
清潔區(限制區)--值班室……;半污染區(半限制區)--治療(換藥)室……;污染區(非限制區)--普通病房……。每日清潔消毒應按順序進行:從治療室即清潔區開始,依次為辦公室、值班室、病房、走廊、廁所……。不同區域的拖把如病房、走廊、廁所不得混用並應定點放置,拖把分池清洗,禁止在洗漱池沖洗,拖把及水桶用後要洗乾淨進行消毒並涼干,拖把不涼干不准隔天再用。要嚴格區分,固定放置,不得交叉使用。
拖把標識(拖把上粘一段相應色不粘膠紙):
治療室使用——綠色拖把;病房使用——黃色拖把;樓道(公共區域)使用—黑色拖把;衛生間使用——紅色拖把。保潔人員不固定,不了解醫院、病區區域劃分及意義,為儘快完成工作任務,工作內容交叉,保潔工具混放混用。如掃地、擦拭床邊框、門把手、走廊扶手等同時進行,抹桌毛巾未做到一桌一用一消毒,而是一桌多用。
醫院衛生潔具細菌學調查,拖把、抹布比物體表面中含菌種類既多,量又大,作為每日必用的清潔工具不僅達不到清潔的目的,反而成為細菌散布工具;拖把、抹布可用「細菌培養基「來形容,含有大量的細菌,尤其是銅綠假單孢桿菌污染嚴重,有時可高達30%.醫院的衛生清掃和消毒必須按科學方法和規範方法操作,如定期清掃病房應採用清潔濕式方法,抹布應作必要的消毒,應該一床一更換;拖把應保持乾燥,分區固定使用,否則它們就成了染菌載體,而造成污染擴散。
2、正確掌握消毒、隔離基本方法。
工作人員自身:不了解各項工作的目的,要求,方法及工作中應注意的事項,不了解消毒的目的,意義和要求,不知道消毒液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等,而是隨意配置,濃度過高或太低,即造成了消毒液的浪費,又達不到消毒的目的,還造成環境污染、耐藥菌的產生。應在科室護士指導下進行:
(1)地面消毒:
醫院地面經常受到病人排泄物、嘔吐物、分泌物的污染,由於人員的流動量大,如果不能時清除地面污染,極易造成病原菌的擴散。
①當地面無明顯污染的情況下,通常採用濕式清掃,用清水或清潔劑拖地每日1—2次,清除地面的污穢和部分病原微生物。
②當地面受到病原菌污染時,通常採用含氯消毒劑(250-500mg/l)拖地或噴洒消毒地面。
③對結核病人污染的表面,可用0.2%過氧乙酸或含氯消毒劑(84消毒液)擦洗。
(2)牆面消毒:
醫院牆面在一般情況下污染狀況輕於地面,通常不需要進行常規消毒,經常進行清潔就可以了。當受到病原菌污染時,可採用化學消毒劑噴霧或擦洗,牆面消毒一般為2.0米--2.5米高即可。應保持無塵和清潔,不允許出現霉斑。
對細菌繁殖體、肝炎病毒、芽孢污染者,分別用含有效氯250mg/l-500mg/l擦洗或與2000mg/l--3000mg/l的消毒劑溶液噴霧處理,有較好的殺滅效果。噴霧量根據牆面結構不同,以濕潤不向下流為度,一般50ml/㎡-200ml/㎡。
(3)病房各類物體表面的消毒:
病房內用品有桌子、凳子、床頭櫃等,一般情況下室內用品只進行日常清潔衛生工作,用清潔的濕抹布或季胺鹽類消毒液每日2次擦拭各種用品的表面,可去除大部分微生物。當室內各種用品的表面受到病原菌的污染時必須採取嚴格的消毒處理。注意抹布必須做到一床一巾。
①用含有效氯200mg/l-500mg/l的消毒劑溶液、含有效250mg/l-500mg/l的碘伏,可擦拭或噴洒室內各種物品表面。
②紫外線燈照射:
1)懸吊式或移動式等消毒時,離污染表面不宜超過1米,消毒有效區為燈管周圍1.5米-2米。
2)紫外線燈管必須保持清潔,每周1次用酒精擦拭一次,照射時間不得少於30分鐘,根據物品及要殺的病原微生物適當延長照射時間。
3)照射時注意不要直接照射到人,以免引起傷害。
③其它表面的消毒:包括門把手、水龍頭、門窗、洗手池、衛生間、便池等物表,這些地方容易受到污染。通常情況下,每天用消毒水擦抹、刷洗處理,保持清潔。不懂的地方多問護士長和護士,在專業人員的指導下進行安全的操作。
(4)病室日常消毒:
①患者安置原則:感染病人與非感染病人分開,同類感染病人相對集中,特殊感染病人單獨安置。②病室內定時通風換氣,必要時進行空氣消毒,每周紫外線消毒30分鐘。地面濕式清掃,用清水濕拖,一日一次。有明顯污染或被病人血。
醫院保潔,顧名思義,就是確保醫院環境衛生。隨著社會的發展,文明程度不斷提高,人們對環境質量、衛生的要求越來越高,因此維護好醫院(室)的清潔衛生,就象一個人每天要洗臉,保持衣著整潔一樣重要。
做好醫院內外環境的衛生工作:是醫院生存、發展的需要,是醫院保障系統的重要任務,是醫院管理者的重要職能之一。
保潔人員在日常操作過程中,不僅要清掃垃圾,擦掉塵埃,必須做好消毒隔離,預防交叉感染。這是提高醫、護質量的要求,這是醫院安全管理的需要,也是提高醫院整體水平的重要環節。
改革開放以來,醫院的各項設施不同程度得到改善,各診區、病房、日趨家庭化、現代化、這就要求保潔管理也必須跟上、並符合專業要求。
它將——展現醫院的整體形象,反映醫院精神風貌,體現醫院管理及素質水平等……。
二、醫院保潔工作與醫院感染管理的關係
醫院是一個特殊的環境:
1、是預防疾病、治療疾病及保健的重要場所。清潔衛生是控制醫院感染的基礎,醫院感。
染率能反映醫院的醫療水平,管理水平及社會形象.醫院感染率極大地影響著醫院衛生資源的流向,影響著病人身心康復和醫院的綜合效益。
2、是病人醫療、護理、康復、生活的重要場地。
良好的室內環境,如適宜的:微小氣候,充足光線、清新空氣、安靜環境、整潔病房等對病人均是良性刺激,可使中樞系統處在正常狀態,有利於提高機體各系統的生理功能。增強患者抵抗力,防止醫院感染的發生和流行,從而有利於醫、護質量的提高和病人早日痊癒、康復。
3、是病原微生物聚集的地方。
微生物:是很小的、用肉眼看不見的,只能在顯微鏡下才可以看見的微生物,包括:細菌、病毒、寄生蟲、真菌等。病人的日常生活活動直接/間接造成空氣/物表污染傳播。
醫院感染源:通過咳嗽、打噴嚏、講話等,可排出數以萬計的飛沫,其中較大粒徑者可很快降落,造成物體表面污染。較小粒徑在空氣中可很快蒸發,形成較小粒子在空氣中長時間漂浮,而造成人與人或室與室之間空氣傳播。如結核桿菌、流感、麻疹、腮腺炎、水痘、帶狀皰疹等病原微生物經飛沫直接引起的傳播。
病人的污染物:如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可直接造成醫院環境和物體表面的污染。也可由乾燥的污染物隨塵土飛揚散布造成間接污染。
門診病人、陪護者、探視者等將社會感染源帶入醫院造成醫院空氣環境污染。病人、探視人員和醫務人員的各種活動,如說話、呼吸、咳嗽、打噴嚏、脫鞋換衣、換洗被褥等,都可以散布大量微生物,造成對環境物品的污染。
在環境髒、亂、差的情況下進行診療、治療、護理,就無法確保各項消毒、滅菌的效果,就談不上預防、控制醫院感染具體措施的落實。如果把降低醫院感染率看做一個整體工程,醫院環境衛生就是基礎工程之一。
三、我們醫院保潔工作存在的問題
保潔人員不了解清潔區、半污染區、污染區的劃分及意義。拖布沒有分區,為了完成工作任務,保潔工具混放混用。
抹桌毛巾未做到一桌一用一消毒,而是一桌多用。醫療廢棄物混裝,混運。手套的錯誤使用,自我保護意識差不了解消毒的目的,意義和要求,不知道消毒液的使用方法。
四、醫院保潔工作的要求:
保潔人員是控制醫院感染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切斷病源傳播途徑的具體實施者。
1、保潔人員必須清楚相關區域的劃分,人員應相對固定、明白各區域清潔、消毒的用具。
的使用辦法。
醫院保潔應做到:(1)各項清潔工作:要有程序、由潔到污、分區、分室進行。(2)特別是乾式清掃很容易造成灰塵播散,造成微生物污染——禁用。(3)濕式清掃可由污染嚴重的抹布和拖把造成污染擴散——嚴格區分、必要消毒。(4)正確處理各種特殊細菌污染。
了解醫院的分區:
辦公區(低危險區)--辦公、教學區……。
醫療區(中等危險區)—普通門診、普通病房(內、外病區)……。
住院區(高危險區)--傳染科(門診、病房)……。
重點科室(極高危區)--手術室、icu、器官移植病房……。
清潔有條不紊,有秩序、不遺漏、一次擦完,不宜反覆擦拭無序進行。清潔用具分區使用標記明確:一桌一椅一抹布、一房間一拖布,每個拖布清潔面積最好不超過20m2。
堅持每日定時清掃制度,清掃必須在早晨上班前進行,經常保持醫院內、外環境整潔,防「髒、亂、差」。及時清掃地面,清除痰跡、污物、廢棄物、積水,制止隨地吐和亂扔、亂倒廢棄物。防止空氣污染,堅持濕式清掃,嚴禁在醫院內焚燒樹葉、紙屑等。達到窗明、物潔、地凈。
掌握病區的分區:
清潔區(限制區)--值班室……;半污染區(半限制區)--治療(換藥)室……;污染區(非限制區)--普通病房……。每日清潔消毒應按順序進行:從治療室即清潔區開始,依次為辦公室、值班室、病房、走廊、廁所……。不同區域的拖把如病房、走廊、廁所不得混用並應定點放置,拖把分池清洗,禁止在洗漱池沖洗,拖把及水桶用後要洗乾淨進行消毒並涼干,拖把不涼干不准隔天再用。要嚴格區分,固定放置,不得交叉使用。
拖把標識(拖把上粘一段相應色不粘膠紙):
治療室使用——綠色拖把;病房使用——黃色拖把;樓道(公共區域)使用—黑色拖把;衛生間使用——紅色拖把。保潔人員不固定,不了解醫院、病區區域劃分及意義,為儘快完成工作任務,工作內容交叉,保潔工具混放混用。如掃地、擦拭床邊框、門把手、走廊扶手等同時進行,抹桌毛巾未做到一桌一用一消毒,而是一桌多用。
醫院衛生潔具細菌學調查,拖把、抹布比物體表面中含菌種類既多,量又大,作為每日必用的清潔工具不僅達不到清潔的目的,反而成為細菌散布工具;拖把、抹布可用「細菌培養基「來形容,含有大量的細菌,尤其是銅綠假單孢桿菌污染嚴重,有時可高達30%.醫院的衛生清掃和消毒必須按科學方法和規範方法操作,如定期清掃病房應採用清潔濕式方法,抹布應作必要的消毒,應該一床一更換;拖把應保持乾燥,分區固定使用,否則它們就成了染菌載體,而造成污染擴散。
2、正確掌握消毒、隔離基本方法。
工作人員自身:不了解各項工作的目的,要求,方法及工作中應注意的事項,不了解消毒的目的,意義和要求,不知道消毒液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等,而是隨意配置,濃度過高或太低,即造成了消毒液的浪費,又達不到消毒的目的,還造成環境污染、耐藥菌的產生。應在科室護士指導下進行:
(1)地面消毒:
醫院地面經常受到病人排泄物、嘔吐物、分泌物的污染,由於人員的流動量大,如果不能時清除地面污染,極易造成病原菌的擴散。
①當地面無明顯污染的情況下,通常採用濕式清掃,用清水或清潔劑拖地每日1—2次,清除地面的污穢和部分病原微生物。
②當地面受到病原菌污染時,通常採用含氯消毒劑(250-500mg/l)拖地或噴洒消毒地面。
③對結核病人污染的表面,可用0.2%過氧乙酸或含氯消毒劑(84消毒液)擦洗。
(2)牆面消毒:
醫院牆面在一般情況下污染狀況輕於地面,通常不需要進行常規消毒,經常進行清潔就可以了。當受到病原菌污染時,可採用化學消毒劑噴霧或擦洗,牆面消毒一般為2.0米--2.5米高即可。應保持無塵和清潔,不允許出現霉斑。
對細菌繁殖體、肝炎病毒、芽孢污染者,分別用含有效氯250mg/l-500mg/l擦洗或與2000mg/l--3000mg/l的消毒劑溶液噴霧處理,有較好的殺滅效果。噴霧量根據牆面結構不同,以濕潤不向下流為度,一般50ml/㎡-200ml/㎡。
(3)病房各類物體表面的消毒:
病房內用品有桌子、凳子、床頭櫃等,一般情況下室內用品只進行日常清潔衛生工作,用清潔的濕抹布或季胺鹽類消毒液每日2次擦拭各種用品的表面,可去除大部分微生物。當室內各種用品的表面受到病原菌的污染時必須採取嚴格的消毒處理。注意抹布必須做到一床一巾。
①用含有效氯200mg/l-500mg/l的消毒劑溶液、含有效250mg/l-500mg/l的碘伏,可擦拭或噴洒室內各種物品表面。
②紫外線燈照射:
1)懸吊式或移動式等消毒時,離污染表面不宜超過1米,消毒有效區為燈管周圍1.5米-2米。
2)紫外線燈管必須保持清潔,每周1次用酒精擦拭一次,照射時間不得少於30分鐘,根據物品及要殺的病原微生物適當延長照射時間。
3)照射時注意不要直接照射到人,以免引起傷害。
③其它表面的消毒:包括門把手、水龍頭、門窗、洗手池、衛生間、便池等物表,這些地方容易受到污染。通常情況下,每天用消毒水擦抹、刷洗處理,保持清潔。不懂的地方多問護士長和護士,在專業人員的指導下進行安全的操作。
(4)病室日常消毒:
①患者安置原則:感染病人與非感染病人分開,同類感染病人相對集中,特殊感染病人單獨安置。②病室內定時通風換氣,必要時進行空氣消毒,每周紫外線消毒30分鐘。地面濕式清掃,用清水濕拖,一日一次。有明顯污染或被病人血。
(一).概念。
(二).職業暴露。
(三).器械的使用流程。
(四)特殊感染處理。
(一).概念:
醫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醫院內獲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間發生的感染和在醫院獲得而於出院後發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開始或入院時已存在的感染。醫院工作人員在醫院內獲得的感染已屬醫院感染。
(二).職業暴露。
1.常見職業暴露的原因:
2..職業暴露的防護措施。
3.職業暴露的處理措施:
1.常見職業暴露的原因:
針刺:健康的醫務人員患傳染病80—90%是由針刺傷所致,護士占80%。
針刺發生於:
注射。
抽血。
靜脈穿刺或拔除。
銳器處理。
醫療廢物處理。
外科手術縫合。
2..職業暴露的防護措施(標準預防)。
(1)標準預防的核心內容:所有病人均被視為具有潛在傳染性的疾病、即認為病人的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傳染性,必須隔離。既要防止經血源性疾病的傳播,又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傳播。強調雙向防護。既要預防疾病從病人傳至醫務人員,又要預防疾病從醫務人員傳給病人。
(2)標準預防的具體措施:
①洗手、大量流行病學調查證實,手是醫務人員工作中被感染的重要傳播媒介,洗手則是阻斷傳播疾病的關鍵環節。②戴手套、當預料要接觸血液或其他體液以及使用被血液或體液污染物品前後,接觸無污染物品前以及下一個患者之前,應立即脫手套。
③帽子、口罩、及防護眼鏡、當存在血液和體液飛濺、潑濺和噴濺至眼、口和其他粘膜時,應戴防護性眼罩和口罩。④預防針刺傷、日常工作中儘量避免徒手傳遞銳器、銳器盒不能裝滿且無針頭突出、使用後的銳器及時放入耐刺的銳器盒中、杜絕回套針尖、如需回套應藉助鑷子或單手操作。
3.職業暴露的處理措施:
首先保持鎮靜,立即用洗手液和流動水清洗污染的皮膚。用生理鹽水沖洗粘膜。
如有傷口,應當在傷口旁端輕輕擠壓,儘可能擠出損傷處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動水進行沖洗。
沖洗後用消毒液如75%乙醇或碘伏消毒,包紮傷口。
立即報告科室負責人及相關管理部門,根據暴露源及傷者情況進行相應處理。
(三).器械的使用流程。
1.器械的清洗:
2.乾燥:
3.器械的檢查與保養:
4.包裝基本要求:
1.器械的清洗:
清洗時指除去醫療器械器具和物品表面附著的污物及部分微生物的過程。有效的清洗操作過程應包括以下步驟:①沖洗、是用流動水進行清洗、去除器械器具和物品表面污物的過程。
②洗滌、是指使用清洗劑、乳化分解和分離器械表面污物的過程。
③漂洗、是用流動水衝去被清洗劑分散脫離的污染物和化學清洗劑殘留的過程。防止污物重新沉澱在被清洗器材的表面、保證器材潔凈度。
④終末漂洗、是最後一次清洗的步驟、應選用軟水、純化水或蒸餾水進行漂洗,可進一步提高器材潔凈度。
2.乾燥:
乾燥是指去除消毒後器械殘留水的過程。水是細菌滋生的基本條件、清洗消毒後的器械應立即乾燥處理避免消毒後的器械二次污染、避免黴菌生長和生鏽。由於器械構造的複雜性、手工乾燥處理難以保證乾燥質量、因此提倡機械乾燥方法。不具備機械乾燥條件或處理不耐熱器材時可採用手工乾燥處理。手工乾燥處理應使用低纖維檫布,不宜使用容易脫落棉纖維的棉布如紗布、易造成微粒污染。管腔類器械應用壓力氣槍進行乾燥處理、亦可用專用棉條進行乾燥。禁止採用晾乾等自然乾燥方法,避免由於乾燥時間過長使消毒後器材重新滋生細菌或被環境污染。
3.器械的檢查與保養:
器械清洗合格的標準應達到表面以及關節齒牙出光潔無血漬、污漬、水垢等殘留污漬和銹斑。功能完好、器械保養禁止使用石蠟油等非水溶性的產品潤滑器械,因為石蠟油等非水溶性的產品可阻礙滅菌蒸汽充分接觸器械表面、影響滅菌效果。應使用醫用的器械潤滑劑。
4.包裝基本要求:
包裝操作包括裝配、包裝、封包、註明標識等步驟。器械包裝與手術衣、手術單敷料類包裝應分室操作、避免棉絮微粒。
污染器械。器械應擺放有序、平整、不應將多件器械捆綁包裝。盤、盆、碗等器皿應單獨包裝,不能單獨包裝時應在兩個容器之間加墊布巾等吸濕的材料,貴重精密器械宜單獨包裝。剪刀和血管鉗等軸節類器械不應完全鎖扣、可使用u形架。精銳器械應採取適當的保護措施。通常情況滅菌器械包重量不宜超過7公斤,敷料包重量不宜超過5公斤。器械和敷料包裝過重和較密集需要較長的滅菌周期和乾燥時間、當超過滅菌參數標準時將影響滅菌重量,延長滅菌時間會加快器材氧化耗損,減短器械使用壽命。開放式的儲槽不具備無菌屏障性,不應用於滅菌物品的包裝,需要使用儲槽滅菌物品時應在儲槽內或外部使用包裝材料包裝。
(四)特殊感染處理。
被朊毒體、氣性壞疽污染的處理流程:
疑似或確診朊毒體、氣性壞疽感染的病人宜選用一次性診療器械、器具和物品,使用後應進行雙層黃色垃圾袋密閉封裝焚燒處理。可重複使用的污染器械、器具和物品應先採用含氯或含溴消毒劑1000mg/l--2000mg/l浸泡30min—40min後,有明顯污染物時應採用含氯消毒劑5000mg/l--10000mg/l浸泡至少60min後再安照先消毒後清洗操作步驟處理。被血液、體液、分泌物污染的地方應用1000mg/l--2000mg/l含氯消毒劑擦拭、關閉門窗消毒。
(二).職業暴露。
(三).器械的使用流程。
(四)特殊感染處理。
(一).概念:
醫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醫院內獲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間發生的感染和在醫院獲得而於出院後發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開始或入院時已存在的感染。醫院工作人員在醫院內獲得的感染已屬醫院感染。
(二).職業暴露。
1.常見職業暴露的原因:
2..職業暴露的防護措施。
3.職業暴露的處理措施:
1.常見職業暴露的原因:
針刺:健康的醫務人員患傳染病80—90%是由針刺傷所致,護士占80%。
針刺發生於:
注射。
抽血。
靜脈穿刺或拔除。
銳器處理。
醫療廢物處理。
外科手術縫合。
2..職業暴露的防護措施(標準預防)。
(1)標準預防的核心內容:所有病人均被視為具有潛在傳染性的疾病、即認為病人的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傳染性,必須隔離。既要防止經血源性疾病的傳播,又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傳播。強調雙向防護。既要預防疾病從病人傳至醫務人員,又要預防疾病從醫務人員傳給病人。
(2)標準預防的具體措施:
①洗手、大量流行病學調查證實,手是醫務人員工作中被感染的重要傳播媒介,洗手則是阻斷傳播疾病的關鍵環節。②戴手套、當預料要接觸血液或其他體液以及使用被血液或體液污染物品前後,接觸無污染物品前以及下一個患者之前,應立即脫手套。
③帽子、口罩、及防護眼鏡、當存在血液和體液飛濺、潑濺和噴濺至眼、口和其他粘膜時,應戴防護性眼罩和口罩。④預防針刺傷、日常工作中儘量避免徒手傳遞銳器、銳器盒不能裝滿且無針頭突出、使用後的銳器及時放入耐刺的銳器盒中、杜絕回套針尖、如需回套應藉助鑷子或單手操作。
3.職業暴露的處理措施:
首先保持鎮靜,立即用洗手液和流動水清洗污染的皮膚。用生理鹽水沖洗粘膜。
如有傷口,應當在傷口旁端輕輕擠壓,儘可能擠出損傷處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動水進行沖洗。
沖洗後用消毒液如75%乙醇或碘伏消毒,包紮傷口。
立即報告科室負責人及相關管理部門,根據暴露源及傷者情況進行相應處理。
(三).器械的使用流程。
1.器械的清洗:
2.乾燥:
3.器械的檢查與保養:
4.包裝基本要求:
1.器械的清洗:
清洗時指除去醫療器械器具和物品表面附著的污物及部分微生物的過程。有效的清洗操作過程應包括以下步驟:①沖洗、是用流動水進行清洗、去除器械器具和物品表面污物的過程。
②洗滌、是指使用清洗劑、乳化分解和分離器械表面污物的過程。
③漂洗、是用流動水衝去被清洗劑分散脫離的污染物和化學清洗劑殘留的過程。防止污物重新沉澱在被清洗器材的表面、保證器材潔凈度。
④終末漂洗、是最後一次清洗的步驟、應選用軟水、純化水或蒸餾水進行漂洗,可進一步提高器材潔凈度。
2.乾燥:
乾燥是指去除消毒後器械殘留水的過程。水是細菌滋生的基本條件、清洗消毒後的器械應立即乾燥處理避免消毒後的器械二次污染、避免黴菌生長和生鏽。由於器械構造的複雜性、手工乾燥處理難以保證乾燥質量、因此提倡機械乾燥方法。不具備機械乾燥條件或處理不耐熱器材時可採用手工乾燥處理。手工乾燥處理應使用低纖維檫布,不宜使用容易脫落棉纖維的棉布如紗布、易造成微粒污染。管腔類器械應用壓力氣槍進行乾燥處理、亦可用專用棉條進行乾燥。禁止採用晾乾等自然乾燥方法,避免由於乾燥時間過長使消毒後器材重新滋生細菌或被環境污染。
3.器械的檢查與保養:
器械清洗合格的標準應達到表面以及關節齒牙出光潔無血漬、污漬、水垢等殘留污漬和銹斑。功能完好、器械保養禁止使用石蠟油等非水溶性的產品潤滑器械,因為石蠟油等非水溶性的產品可阻礙滅菌蒸汽充分接觸器械表面、影響滅菌效果。應使用醫用的器械潤滑劑。
4.包裝基本要求:
包裝操作包括裝配、包裝、封包、註明標識等步驟。器械包裝與手術衣、手術單敷料類包裝應分室操作、避免棉絮微粒。
污染器械。器械應擺放有序、平整、不應將多件器械捆綁包裝。盤、盆、碗等器皿應單獨包裝,不能單獨包裝時應在兩個容器之間加墊布巾等吸濕的材料,貴重精密器械宜單獨包裝。剪刀和血管鉗等軸節類器械不應完全鎖扣、可使用u形架。精銳器械應採取適當的保護措施。通常情況滅菌器械包重量不宜超過7公斤,敷料包重量不宜超過5公斤。器械和敷料包裝過重和較密集需要較長的滅菌周期和乾燥時間、當超過滅菌參數標準時將影響滅菌重量,延長滅菌時間會加快器材氧化耗損,減短器械使用壽命。開放式的儲槽不具備無菌屏障性,不應用於滅菌物品的包裝,需要使用儲槽滅菌物品時應在儲槽內或外部使用包裝材料包裝。
(四)特殊感染處理。
被朊毒體、氣性壞疽污染的處理流程:
疑似或確診朊毒體、氣性壞疽感染的病人宜選用一次性診療器械、器具和物品,使用後應進行雙層黃色垃圾袋密閉封裝焚燒處理。可重複使用的污染器械、器具和物品應先採用含氯或含溴消毒劑1000mg/l--2000mg/l浸泡30min—40min後,有明顯污染物時應採用含氯消毒劑5000mg/l--10000mg/l浸泡至少60min後再安照先消毒後清洗操作步驟處理。被血液、體液、分泌物污染的地方應用1000mg/l--2000mg/l含氯消毒劑擦拭、關閉門窗消毒。
1、控制醫院感染最簡單,最有效,最方便,最經濟方法答:洗手啊,2、何為手衛生。
答:手衛生為洗手、手消毒或外科手消毒的總稱;3、一般手衛生設施包括:
答:洗手用的流動水、洗手池、清潔劑、手消毒劑、水龍頭開關、干手紙巾、干手機或毛巾。4、醫務人員在下列情況下應當洗手:
答:①直接接觸病人前後,接觸不同病人之間,從同一病人身體的污染部位到清潔部位。
②接觸病人黏膜、破損皮膚或傷口前後,接觸病人的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傷口敷料之後;③穿脫隔離衣前後,摘手套後。
④進行無菌操作前後,處理清潔、無菌物品之前,處理污染物品之後;⑤當醫務人員的手有可見的污染物或者被病人的血液、體液污染後。5、醫務人員洗手的方法是:
答:①採用流動水洗手,使雙手充分浸濕。
②取適量肥皂或者皂液,均勻塗抹至整個手掌、手背、手指和指縫。
③認真揉搓雙手至少15秒鐘,應注意清洗雙手所有皮膚,清洗指背、指尖和指縫,具體揉搓步驟為:a)掌心相對,手指併攏,相互揉搓。
b)手心對手背沿指縫相互揉搓,交換進行;c)掌心相對,雙手交叉指縫相互揉搓。
d)右手握住左手大拇指旋轉揉搓,交換進行。
e)彎曲手指使關節在另一手掌心旋轉揉搓,交換進行;f)將五個手指尖併攏放在另一手掌心旋轉揉搓,交換進行;g)必要時增加對手腕的清洗。
6、醫務人員在下列情況時應當進行手消毒:
答:①檢查、治療、護理免疫功能低下的病人之前。
②出入隔離病房、重症監護病房、燒傷病房、新生兒重症病房和傳染病病房等醫院感染重點部門前後;③接觸具有傳染性的血液、體液和分泌物以及被傳染性致病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後;④雙手直接為傳染病病人進行檢查、治療、護理或處理傳染病人污物之後;⑤需雙手保持較長時間抗菌活性時。7、醫院感染流行病學三大要素是什麼?
答:三大要素是傳染源、傳播途徑和易感人群。
8、何謂醫院感染爆發流行?答:醫院感染暴發:是指在醫療機構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時間內發生3例以上同種同源感染病例的現象。
9、暴發流行的常見傳播方式有哪幾種。
答:共同來源、帶菌者傳播、交叉感染、空氣傳播和其他方式。10、預防抗菌藥物耐藥的12項措施包括:
答:
11、標準預防的概念。
答:標準預防是針對醫院所有病人使用的一種預防,將病人的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不包括汗液)均視為具有傳染性,在接觸上述物質、粘膜與非完整皮膚時必須採取相應的隔離措施。包括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傳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傳播;既要防止病人將疾病傳染給醫務人員,又要防止醫務人員將疾病傳染給病人,強調雙向防護。
12、標準預防的具體方法與措施。
答:標準預防適用於所有病人的診斷、治療、護理等操作的全過程,當醫務人員每一次進行可能與污染物接觸時,必須戴手套,有可能污染其它部位時採取相應的防護措施。標準預防的措施主要包括:⑴手衛生⑵戴手套。
⑶正確使用口罩、防護鏡和面罩⑷適時穿隔離衣、防護服、鞋套。
⑸污染的醫療儀器設備或物品的處理:
①可復用的醫療用品和醫療設備,在用於下一病人時,根據規定進行消毒或滅菌處理。
②處理被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儀器設備時,要防止工作人員皮膚和黏膜暴露、工作服的污染,以防止將病原微生物傳播給病人和污染環境。
③需重複使用的利器,應放在防刺的容器內,以便運輸、處理和防止刺傷。④一次性使用的利器,如針頭等放置在防刺、防滲漏的容器內進行焚燒處理。
⑹急救場所可能出現呼吸驟停等需要復甦時,用簡易呼吸囊(復甦袋)或其他通氣裝置以代替口對口人工呼吸方法。⑺醫療廢物應按照國務院頒布的《醫療廢物管理條例》及其相關法律法規進行處理。⑻物體表面、環境、衣物與餐飲具的消毒。
①對醫院普通病房的環境、物體表面包括床欄、床邊、床頭桌、椅、門把手等經常接觸的物體表面定期清潔,遇污染時隨時消毒。
②在處理和運輸被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被服、衣物時,要防止醫務人員皮膚暴露、污染工作服和環境。
③可重複使用的餐飲具應消毒、清洗後再使用,對隔離病人儘可能使用一次性餐飲具。④復用的衣服置於專用袋中,運輸至指定地點進行消毒、清洗,並防止運輸過程中的污染。13、微生物的感染途徑有以下5種,以前三種最為常見。
答:接觸傳播、飛沫傳播、空氣傳播、媒介物傳播、昆蟲媒介傳播。14、《醫院感染管理辦法》何時發布實施?答:2006年9月1日。
15、原《醫院感染管理規範(試行)》何時廢止?答:2006年9月1日。
16、醫院感染三級管理組織應包括哪些?答:(1)醫院感染管理委員會。(2)醫院感染科和專職人員。(3)各科室病房的醫院感染監控醫生和護士。17、醫用物品對人體的危險性分類。
答:醫用物品對人體的危險性是指物品污染後造成危害的程度。根據其危害程度將其分為三類:
(1)高度危險性物品:這類物品是穿過皮膚或黏膜而進入無菌的組織或器官內部的器材,或與破損的組織、皮膚、黏膜密切接觸的器材和用品,例如,手術器械和用品、穿刺針、輸血器材、輸液器材、注射的藥物和液體、透析器、血液和血液製品、導尿管、膀胱鏡、腹腔鏡、臟器移植物和活體組織檢查鉗等。
(2)中度危險性物品:這類物品僅和破損的皮膚、黏膜相接觸,而不進入無菌的組織內。例如,消化道管道、胃腸道內窺鏡、氣管鏡、麻醉機管道、子宮帽、避孕環、壓舌板、喉鏡、體溫表等。
(3)低度危險性物品:雖有微生物污染,但在一般情況下無害,只有當受到一定量的病原微生物污染時才造成危害的物品。這類物品和器材僅直接或間接地和健康無損的皮膚相接觸,包括生活衛生用品和病人、醫護人員生活和工作環境中的物品。例如,毛巾、面盆、痰盂(杯)、地面、便器、餐具、茶具、牆面、桌面、床面、被褥、一般診斷用品(聽診器、聽筒、血壓計袖帶等)等。18、醫療廢物含義。
答:是指醫療衛生機構在醫療、預防、保健以及其他相關活動中產生的具有直接或者間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廢物。
19、醫療衛生機構醫療廢物如何貯存。
答:醫療衛生機構醫療應當建立醫療廢物的暫時貯存設施、設備,不得露天存放醫療廢物;醫療廢物暫時貯存的時間不得超過2天。
20、發生職業暴露後的處理措施。
1)保持鎮靜。
2)用肥皂液和流動水清洗污染的皮膚,用生理鹽水沖洗污染的粘膜。
3)刺激局部出血:有傷口,應在傷口旁端輕輕擠壓,儘可能擠出損傷處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動水進行沖洗。
4)受傷部位的消毒:受傷部位的傷口沖洗後,用消毒液(75℅酒精或者0.5℅碘伏)進行消毒,並包紮傷口;被暴露的粘膜,反覆用生理鹽水沖洗乾淨。
5)發生職業暴露後,立即報告醫院感染管理科,填寫職業暴露以便進行調查、監控、隨訪。6)感染風險的評估及提出整改措施。
7)高風險時藥物預防:例如:被hbv陽性病人血液、體液污染的銳器損傷,應在24小時內注射B肝免疫高價球蛋白,同時進行血液B肝標誌物檢查,陰性者皮下注射B肝疫苗10ug、5ug、5ug(按0、1月、6月間隔)。21、常見耐藥菌感染病人的隔離措施。
22、醫療廢物分類。
23、凡需要消毒、滅菌的診療器械、器具和物品洗消程序。
答:凡需要消毒、滅菌的診療器械、器具和物品必須先清洗再消毒或滅菌。特殊感染性疾病(破傷風、碳疽、朊毒體等)污染的器械應執行專門的操作規程和處理流程。
24、醫療機構發生以下情形時,應當按照《國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相關信息報告管理工作規範(試行)》的要求進行報告。
答:⑴10例以上的醫院感染暴發事件;⑵發生特殊病原體或者新發病原體的醫院感染;⑶可能造成重大公共影響或者嚴重後果的醫院感染。
25、如果遇見hiv初篩(+)的病人,應該如何處理。
答:應該馬上上報防保科,如不能單間隔離的情況下應對病人進行床旁隔離,保護病人隱私,但應該讓本科室醫護人員知道,在對病人進行診療護理時注意自身防護,具體措施如下:
①接觸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質以及被其污染的物品時應當戴手套,脫去手套後立即洗手,必要時進行手消毒。
②在診療、護理操作過程中,有可能發生血液、體液飛濺到醫務人員的面部時,醫務人員應當戴手套、具有防滲透性能的口罩、防護眼鏡;有可能發生血液、體液大面積飛濺或者有可能污染醫務人員的身體時,還應當穿戴具有防滲透性能的隔離衣或者圍裙。
③醫務人員手部皮膚發生破損,在進行有可能接觸病人血液、體液的診療、護理操作時必需戴雙層手套。④醫務人員在進行侵襲性診療、護理操作過程中,要保證充足的光線,並特別注意防止被針頭、縫合針、刀片等銳器刺傷或者劃傷。
⑤使用後的銳器應當直接放入耐刺、防滲漏的利器盒,或者利用針頭處理設備進行安全處置,也可以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輸液器等醫用銳器,以防刺傷。禁止將使用後的一次性針頭重新套上針頭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觸使用後的針頭、刀片等銳器。
⑥對病人用後的醫療器械、器具應採取正確的消毒措施。
答:手衛生為洗手、手消毒或外科手消毒的總稱;3、一般手衛生設施包括:
答:洗手用的流動水、洗手池、清潔劑、手消毒劑、水龍頭開關、干手紙巾、干手機或毛巾。4、醫務人員在下列情況下應當洗手:
答:①直接接觸病人前後,接觸不同病人之間,從同一病人身體的污染部位到清潔部位。
②接觸病人黏膜、破損皮膚或傷口前後,接觸病人的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傷口敷料之後;③穿脫隔離衣前後,摘手套後。
④進行無菌操作前後,處理清潔、無菌物品之前,處理污染物品之後;⑤當醫務人員的手有可見的污染物或者被病人的血液、體液污染後。5、醫務人員洗手的方法是:
答:①採用流動水洗手,使雙手充分浸濕。
②取適量肥皂或者皂液,均勻塗抹至整個手掌、手背、手指和指縫。
③認真揉搓雙手至少15秒鐘,應注意清洗雙手所有皮膚,清洗指背、指尖和指縫,具體揉搓步驟為:a)掌心相對,手指併攏,相互揉搓。
b)手心對手背沿指縫相互揉搓,交換進行;c)掌心相對,雙手交叉指縫相互揉搓。
d)右手握住左手大拇指旋轉揉搓,交換進行。
e)彎曲手指使關節在另一手掌心旋轉揉搓,交換進行;f)將五個手指尖併攏放在另一手掌心旋轉揉搓,交換進行;g)必要時增加對手腕的清洗。
6、醫務人員在下列情況時應當進行手消毒:
答:①檢查、治療、護理免疫功能低下的病人之前。
②出入隔離病房、重症監護病房、燒傷病房、新生兒重症病房和傳染病病房等醫院感染重點部門前後;③接觸具有傳染性的血液、體液和分泌物以及被傳染性致病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後;④雙手直接為傳染病病人進行檢查、治療、護理或處理傳染病人污物之後;⑤需雙手保持較長時間抗菌活性時。7、醫院感染流行病學三大要素是什麼?
答:三大要素是傳染源、傳播途徑和易感人群。
8、何謂醫院感染爆發流行?答:醫院感染暴發:是指在醫療機構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時間內發生3例以上同種同源感染病例的現象。
9、暴發流行的常見傳播方式有哪幾種。
答:共同來源、帶菌者傳播、交叉感染、空氣傳播和其他方式。10、預防抗菌藥物耐藥的12項措施包括:
答:
11、標準預防的概念。
答:標準預防是針對醫院所有病人使用的一種預防,將病人的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不包括汗液)均視為具有傳染性,在接觸上述物質、粘膜與非完整皮膚時必須採取相應的隔離措施。包括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傳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傳播;既要防止病人將疾病傳染給醫務人員,又要防止醫務人員將疾病傳染給病人,強調雙向防護。
12、標準預防的具體方法與措施。
答:標準預防適用於所有病人的診斷、治療、護理等操作的全過程,當醫務人員每一次進行可能與污染物接觸時,必須戴手套,有可能污染其它部位時採取相應的防護措施。標準預防的措施主要包括:⑴手衛生⑵戴手套。
⑶正確使用口罩、防護鏡和面罩⑷適時穿隔離衣、防護服、鞋套。
⑸污染的醫療儀器設備或物品的處理:
①可復用的醫療用品和醫療設備,在用於下一病人時,根據規定進行消毒或滅菌處理。
②處理被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儀器設備時,要防止工作人員皮膚和黏膜暴露、工作服的污染,以防止將病原微生物傳播給病人和污染環境。
③需重複使用的利器,應放在防刺的容器內,以便運輸、處理和防止刺傷。④一次性使用的利器,如針頭等放置在防刺、防滲漏的容器內進行焚燒處理。
⑹急救場所可能出現呼吸驟停等需要復甦時,用簡易呼吸囊(復甦袋)或其他通氣裝置以代替口對口人工呼吸方法。⑺醫療廢物應按照國務院頒布的《醫療廢物管理條例》及其相關法律法規進行處理。⑻物體表面、環境、衣物與餐飲具的消毒。
①對醫院普通病房的環境、物體表面包括床欄、床邊、床頭桌、椅、門把手等經常接觸的物體表面定期清潔,遇污染時隨時消毒。
②在處理和運輸被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被服、衣物時,要防止醫務人員皮膚暴露、污染工作服和環境。
③可重複使用的餐飲具應消毒、清洗後再使用,對隔離病人儘可能使用一次性餐飲具。④復用的衣服置於專用袋中,運輸至指定地點進行消毒、清洗,並防止運輸過程中的污染。13、微生物的感染途徑有以下5種,以前三種最為常見。
答:接觸傳播、飛沫傳播、空氣傳播、媒介物傳播、昆蟲媒介傳播。14、《醫院感染管理辦法》何時發布實施?答:2006年9月1日。
15、原《醫院感染管理規範(試行)》何時廢止?答:2006年9月1日。
16、醫院感染三級管理組織應包括哪些?答:(1)醫院感染管理委員會。(2)醫院感染科和專職人員。(3)各科室病房的醫院感染監控醫生和護士。17、醫用物品對人體的危險性分類。
答:醫用物品對人體的危險性是指物品污染後造成危害的程度。根據其危害程度將其分為三類:
(1)高度危險性物品:這類物品是穿過皮膚或黏膜而進入無菌的組織或器官內部的器材,或與破損的組織、皮膚、黏膜密切接觸的器材和用品,例如,手術器械和用品、穿刺針、輸血器材、輸液器材、注射的藥物和液體、透析器、血液和血液製品、導尿管、膀胱鏡、腹腔鏡、臟器移植物和活體組織檢查鉗等。
(2)中度危險性物品:這類物品僅和破損的皮膚、黏膜相接觸,而不進入無菌的組織內。例如,消化道管道、胃腸道內窺鏡、氣管鏡、麻醉機管道、子宮帽、避孕環、壓舌板、喉鏡、體溫表等。
(3)低度危險性物品:雖有微生物污染,但在一般情況下無害,只有當受到一定量的病原微生物污染時才造成危害的物品。這類物品和器材僅直接或間接地和健康無損的皮膚相接觸,包括生活衛生用品和病人、醫護人員生活和工作環境中的物品。例如,毛巾、面盆、痰盂(杯)、地面、便器、餐具、茶具、牆面、桌面、床面、被褥、一般診斷用品(聽診器、聽筒、血壓計袖帶等)等。18、醫療廢物含義。
答:是指醫療衛生機構在醫療、預防、保健以及其他相關活動中產生的具有直接或者間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廢物。
19、醫療衛生機構醫療廢物如何貯存。
答:醫療衛生機構醫療應當建立醫療廢物的暫時貯存設施、設備,不得露天存放醫療廢物;醫療廢物暫時貯存的時間不得超過2天。
20、發生職業暴露後的處理措施。
1)保持鎮靜。
2)用肥皂液和流動水清洗污染的皮膚,用生理鹽水沖洗污染的粘膜。
3)刺激局部出血:有傷口,應在傷口旁端輕輕擠壓,儘可能擠出損傷處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動水進行沖洗。
4)受傷部位的消毒:受傷部位的傷口沖洗後,用消毒液(75℅酒精或者0.5℅碘伏)進行消毒,並包紮傷口;被暴露的粘膜,反覆用生理鹽水沖洗乾淨。
5)發生職業暴露後,立即報告醫院感染管理科,填寫職業暴露以便進行調查、監控、隨訪。6)感染風險的評估及提出整改措施。
7)高風險時藥物預防:例如:被hbv陽性病人血液、體液污染的銳器損傷,應在24小時內注射B肝免疫高價球蛋白,同時進行血液B肝標誌物檢查,陰性者皮下注射B肝疫苗10ug、5ug、5ug(按0、1月、6月間隔)。21、常見耐藥菌感染病人的隔離措施。
22、醫療廢物分類。
23、凡需要消毒、滅菌的診療器械、器具和物品洗消程序。
答:凡需要消毒、滅菌的診療器械、器具和物品必須先清洗再消毒或滅菌。特殊感染性疾病(破傷風、碳疽、朊毒體等)污染的器械應執行專門的操作規程和處理流程。
24、醫療機構發生以下情形時,應當按照《國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相關信息報告管理工作規範(試行)》的要求進行報告。
答:⑴10例以上的醫院感染暴發事件;⑵發生特殊病原體或者新發病原體的醫院感染;⑶可能造成重大公共影響或者嚴重後果的醫院感染。
25、如果遇見hiv初篩(+)的病人,應該如何處理。
答:應該馬上上報防保科,如不能單間隔離的情況下應對病人進行床旁隔離,保護病人隱私,但應該讓本科室醫護人員知道,在對病人進行診療護理時注意自身防護,具體措施如下:
①接觸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質以及被其污染的物品時應當戴手套,脫去手套後立即洗手,必要時進行手消毒。
②在診療、護理操作過程中,有可能發生血液、體液飛濺到醫務人員的面部時,醫務人員應當戴手套、具有防滲透性能的口罩、防護眼鏡;有可能發生血液、體液大面積飛濺或者有可能污染醫務人員的身體時,還應當穿戴具有防滲透性能的隔離衣或者圍裙。
③醫務人員手部皮膚發生破損,在進行有可能接觸病人血液、體液的診療、護理操作時必需戴雙層手套。④醫務人員在進行侵襲性診療、護理操作過程中,要保證充足的光線,並特別注意防止被針頭、縫合針、刀片等銳器刺傷或者劃傷。
⑤使用後的銳器應當直接放入耐刺、防滲漏的利器盒,或者利用針頭處理設備進行安全處置,也可以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輸液器等醫用銳器,以防刺傷。禁止將使用後的一次性針頭重新套上針頭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觸使用後的針頭、刀片等銳器。
⑥對病人用後的醫療器械、器具應採取正確的消毒措施。
我院院內感染做了大量工作。從組織落實開始,到嚴格管理制度,開展必要的臨床監測等,採取多種措施,使我院的院內感染管理逐步規範化、制度化、科學化,將以院內感染控制在最低水平。為了今後進一步搞好院內感染管理工作,現將我院本年度院內感染控制如下:
一、領導高度重視,保證院內感染管理工作的順利開展;
院領導高度重視語言感染管理工作,院長直接擔任醫院感染管理領導小組組長,指導院感辦開展日常工作。第一,注重依法管理,按照規範開展醫院感染管理工作,不斷學習、法規,貫徹執行《傳染病防治法》、《消毒技術規範》、《醫院感染管理規範》和各項政策法規,院領導強調依法行醫,規範管理。由於院領導的重視和院感辦主任認真負責的管理,我院職工的意識和控制院內感染的意識不斷強化。第二、為有效的控制醫院感染,保證醫療質量,院領導重視重點科室的建設,對產房、手術室、檢驗科等重點科室嚴格按照醫院感染管理要求配置基礎設施。第三、吧控制高危科室的醫院感染工作作為工作重點,經常到臨床第一線了解情況並檢查督促消毒隔離制度的落實,工作中發現問題和薄弱環節,及時與相關部門溝通設法解決,腳踏實地的開展工作。
二、充實衛生院感染組織機構
根據衛生部規範要求逐步完善了各項規章制度,保證了醫院感染管理工作規範有序的開展。醫院按照職責制定了醫院感染管理質量考核標準,每季度根據考核標準進行質量檢查,對質量檢查結果組織討論和考核,同時根據醫院感染管理方面存在問題制定改進措施,規範地開展醫院感染管理工作;根據科室院內感染存在問題組織醫務人員討論;各級院內感染監控人員履行了院內感染管理的相應職能,從而使院內感染管理工作進一步完善。在醫院感染管理中,規範、認真落實各項規章制度,特別是醫療廢物管理制度、院內感染消毒隔離制度、一次性無菌醫療用品使用的管理制度、院內感染管理檢查制度、院內感染管理培訓制度、感染管理考核制度等。
三、加強院感知識培訓,提高全院職工控制院內感染意識
結合本院實際,營造氛圍,院感辦組織開展了一系列的院內感染培訓,對全院醫務人員進行預防、控制感染相關知識培訓。2014年全年對我院醫務人員及後勤人員培訓考核4次,實習生培訓考核2次。增強大家預防、控制醫院感染意識;提高醫院預防、控制感染水平。在全年的院內感染控制工作中,由於院領導的高度重視及各科室的積極配合,工作開展比較順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進一步完善管理制度並貫徹落實
一、領導高度重視,保證院內感染管理工作的順利開展;
院領導高度重視語言感染管理工作,院長直接擔任醫院感染管理領導小組組長,指導院感辦開展日常工作。第一,注重依法管理,按照規範開展醫院感染管理工作,不斷學習、法規,貫徹執行《傳染病防治法》、《消毒技術規範》、《醫院感染管理規範》和各項政策法規,院領導強調依法行醫,規範管理。由於院領導的重視和院感辦主任認真負責的管理,我院職工的意識和控制院內感染的意識不斷強化。第二、為有效的控制醫院感染,保證醫療質量,院領導重視重點科室的建設,對產房、手術室、檢驗科等重點科室嚴格按照醫院感染管理要求配置基礎設施。第三、吧控制高危科室的醫院感染工作作為工作重點,經常到臨床第一線了解情況並檢查督促消毒隔離制度的落實,工作中發現問題和薄弱環節,及時與相關部門溝通設法解決,腳踏實地的開展工作。
二、充實衛生院感染組織機構
根據衛生部規範要求逐步完善了各項規章制度,保證了醫院感染管理工作規範有序的開展。醫院按照職責制定了醫院感染管理質量考核標準,每季度根據考核標準進行質量檢查,對質量檢查結果組織討論和考核,同時根據醫院感染管理方面存在問題制定改進措施,規範地開展醫院感染管理工作;根據科室院內感染存在問題組織醫務人員討論;各級院內感染監控人員履行了院內感染管理的相應職能,從而使院內感染管理工作進一步完善。在醫院感染管理中,規範、認真落實各項規章制度,特別是醫療廢物管理制度、院內感染消毒隔離制度、一次性無菌醫療用品使用的管理制度、院內感染管理檢查制度、院內感染管理培訓制度、感染管理考核制度等。
三、加強院感知識培訓,提高全院職工控制院內感染意識
結合本院實際,營造氛圍,院感辦組織開展了一系列的院內感染培訓,對全院醫務人員進行預防、控制感染相關知識培訓。2014年全年對我院醫務人員及後勤人員培訓考核4次,實習生培訓考核2次。增強大家預防、控制醫院感染意識;提高醫院預防、控制感染水平。在全年的院內感染控制工作中,由於院領導的高度重視及各科室的積極配合,工作開展比較順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進一步完善管理制度並貫徹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