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講人:xxx
課目:醫院感染基礎知識。
目的:通過學習了解,使我們對醫院內感染和醫源性感染有所了解,為以後的工作中打下堅實的基礎。
內容:
一、醫院內感染和醫源性感染。
二、感染源。
三、傳播途徑。
四、醫院感染的控制。
五、標準預防。
六、醫療廢物。
七、職業暴露。
一、什麼是醫院內感染和醫源性感染
醫院感染指住院病人在醫院內獲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間發生的感染和在醫院內獲得出院後發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開始或者入院時已處於潛伏期的感染。
(一)哪幾種情況不屬於醫院感染。
1.皮膚粘膜開放性傷口只有細菌定標而無炎症表現。
2.由於創傷或非生物性因子棗而產生的炎症表現。
3.新生兒經胎盤獲得的(出生後48小時內發病)的感染,如單純皰疹、弓形體病、水痘等。
4.患者原有的慢性感染在醫院內急性發作。
(二)醫院感染的危害有那些。
對患者來說可造成直接和間接損失,在原發病的基礎上發生另外的感染導致健康損害、軀體痛苦甚至殘疾或死亡,同時醫療費用增加;對醫院來說也會造成直接和間接損失,醫院形象的損害、發生醫療糾眾等使醫院的社會效益降低;同時包括住院時間延長導致的醫院床位周轉率下降、對醫務人員造成思想上的負擔和壓力、醫護人員工作量特別是無效勞動增加等。
(三)醫院感染髮生的機制。
醫院感染的發生主要有三個要素,即感染源、傳播途徑、易感人群,我們也稱它們為醫院感染的感染鏈。當三者同時存在,並有互相聯繫的機會,就會引起醫院感染。
二、感染源
(一)外源性感染。
病人在醫院內從他人(病人或工作人員)外獲得的感染也叫做交叉感染,如普通兒科誤收麻疹、水痘,就可引起麻疹、水痘在病房傳播引起其他小孩感染。
(二)內源性感染。
感染源來自病人自身也可稱為自身感染。在醫院感染出現以前,病人本身已是病原體的攜帶者,當病人抵抗力下降,長期使用抗生素、免疫抑制劑等則易引起感染。
(三)環境儲源。
感染源來自污染的環境,如手術室或產房的環境或空氣中存在較多的化膿菌,接受手術的病人、分娩的產婦及嬰兒可能會受到感染而發病就屬此類。
三、傳播途徑
(一)接觸傳播。
接觸傳播是醫院內病原微生物從一個人傳給其他人的最常見方式,常在感染源周圍發生。
1.直接傳播:在醫院內,當病人與病人之間,醫護人員與病人相接觸時,如握手、查體或進行其它操作時可將傳染性物質(如排泄物、分泌物等)傳給對方,而引起感染。
2、間接接觸傳播:最常見的方式是:從病人傳播出的病原微生物→湖沼醫護人員的手、醫護用品或診療器械、病人用過的物品→感染其他病人。
(二)空氣傳播。
空氣傳播是病原體通過浮游在空氣中的塵埃、飛沫核與微粒引起呼吸道感染的傳播方式。通常有三種方式:經飛沫傳播、飛沫核傳播、菌塵傳播。
(三)共同媒介傳播。
在醫院內的水、食物、血液及血液製品、藥物及各種製劑以及一些醫療設備等,是全院或某一專科的病人共同或常用的,一旦受到病原微生物的污染,常可在短期內或同時引起多人感染。這種傳播稱為共同媒介傳播,或共同途徑傳播,常可導致醫院感染的暴發。
(四)醫院感染易感人群。
醫院住院病人中有許多人是免疫力低下的病人如:老年病人的要體免疫力已經衰退、剛出生的新生兒是免疫功能降低如惡性腫瘤、糖尿病、肝硬化等病人、放療與化療、長期使用抗生素、激素等也使病人免疫力下降。此外,長時間住院、手術病人及其他行插入性操作的病人,在住院期間容易發生醫院感染,我們把這些人視為醫院感染易感人群。對於這些病人,我們要進一步採取保護性隔離措施和養活近視及陪護,同時更應該做好環境消毒,減少自身感染和交叉感染的發生。
(五)醫院感染重點科室包括。
在醫院中有些部門的工作性質、病人的體質、環境的特點決定了這些部門的是醫院感染控制的重點科室如:手術室、中心供應室、icu病房、產房、新生兒科、血液透析室等。上述科室一般都有門關、鞋關等,進入時要更衣、換鞋、戴口罩、帽子;要限制人員進入;工作人員患有傳染病時不能進入;安排傳染病人住院或手術時要註明;在布局上要區分為污染區、半污染區、清潔區(無菌區)等;要有各自嚴格的消毒隔離制度。
(六)傳染病的醫院內感染。
醫院感染中一般非特異性感染較為多見,然而,傳染病的病原體贊成的特異性感染也不能忽視,如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呼吸道傳染病都可在醫院內發生擴散或爆發流行,另外,如愛滋病病毒感染、B肝、C肝、梅毒等經血傳播疾病也是可以發生醫院感染的。
四、醫院感染的控制
(一)醫院感染的控制。
醫院感染的控制主要是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保護易感人群為此要做好以下工作。
(二)醫護人員自身防護。
為了減少醫護人中在工作中發生醫院感染可採取以下措施:
1.醫務人員要增強體質,注意勞逸結合,避免過度勞累,提高抵抗疾病的能力。
2.醫護辦公室應經常通風換氣,保持室內空氣流通。
3.醫護人員進入傳染病區或接觸病人血液、體液、分泌物時需做好必要的防護。
4.醫護人員在每次接觸病人後應立即進行手的清洗和消毒。
(三)手衛生。
在下列情況下應當及時洗手:
1.直接接觸病人前後;接觸不同病人之間,從同一病人身體的污染部位移動到清潔部位時,接觸特殊易感病人前後。
2.接觸病人黏膜、破損皮膚或傷口前後,接觸病人的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傷口敷料之後。
3.穿脫隔離衣前後,摘手套後。
4.進行無菌操作前後,處理清潔、無菌物品之前,處理污染物品之後。
課目:醫院感染基礎知識。
目的:通過學習了解,使我們對醫院內感染和醫源性感染有所了解,為以後的工作中打下堅實的基礎。
內容:
一、醫院內感染和醫源性感染。
二、感染源。
三、傳播途徑。
四、醫院感染的控制。
五、標準預防。
六、醫療廢物。
七、職業暴露。
一、什麼是醫院內感染和醫源性感染
醫院感染指住院病人在醫院內獲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間發生的感染和在醫院內獲得出院後發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開始或者入院時已處於潛伏期的感染。
(一)哪幾種情況不屬於醫院感染。
1.皮膚粘膜開放性傷口只有細菌定標而無炎症表現。
2.由於創傷或非生物性因子棗而產生的炎症表現。
3.新生兒經胎盤獲得的(出生後48小時內發病)的感染,如單純皰疹、弓形體病、水痘等。
4.患者原有的慢性感染在醫院內急性發作。
(二)醫院感染的危害有那些。
對患者來說可造成直接和間接損失,在原發病的基礎上發生另外的感染導致健康損害、軀體痛苦甚至殘疾或死亡,同時醫療費用增加;對醫院來說也會造成直接和間接損失,醫院形象的損害、發生醫療糾眾等使醫院的社會效益降低;同時包括住院時間延長導致的醫院床位周轉率下降、對醫務人員造成思想上的負擔和壓力、醫護人員工作量特別是無效勞動增加等。
(三)醫院感染髮生的機制。
醫院感染的發生主要有三個要素,即感染源、傳播途徑、易感人群,我們也稱它們為醫院感染的感染鏈。當三者同時存在,並有互相聯繫的機會,就會引起醫院感染。
二、感染源
(一)外源性感染。
病人在醫院內從他人(病人或工作人員)外獲得的感染也叫做交叉感染,如普通兒科誤收麻疹、水痘,就可引起麻疹、水痘在病房傳播引起其他小孩感染。
(二)內源性感染。
感染源來自病人自身也可稱為自身感染。在醫院感染出現以前,病人本身已是病原體的攜帶者,當病人抵抗力下降,長期使用抗生素、免疫抑制劑等則易引起感染。
(三)環境儲源。
感染源來自污染的環境,如手術室或產房的環境或空氣中存在較多的化膿菌,接受手術的病人、分娩的產婦及嬰兒可能會受到感染而發病就屬此類。
三、傳播途徑
(一)接觸傳播。
接觸傳播是醫院內病原微生物從一個人傳給其他人的最常見方式,常在感染源周圍發生。
1.直接傳播:在醫院內,當病人與病人之間,醫護人員與病人相接觸時,如握手、查體或進行其它操作時可將傳染性物質(如排泄物、分泌物等)傳給對方,而引起感染。
2、間接接觸傳播:最常見的方式是:從病人傳播出的病原微生物→湖沼醫護人員的手、醫護用品或診療器械、病人用過的物品→感染其他病人。
(二)空氣傳播。
空氣傳播是病原體通過浮游在空氣中的塵埃、飛沫核與微粒引起呼吸道感染的傳播方式。通常有三種方式:經飛沫傳播、飛沫核傳播、菌塵傳播。
(三)共同媒介傳播。
在醫院內的水、食物、血液及血液製品、藥物及各種製劑以及一些醫療設備等,是全院或某一專科的病人共同或常用的,一旦受到病原微生物的污染,常可在短期內或同時引起多人感染。這種傳播稱為共同媒介傳播,或共同途徑傳播,常可導致醫院感染的暴發。
(四)醫院感染易感人群。
醫院住院病人中有許多人是免疫力低下的病人如:老年病人的要體免疫力已經衰退、剛出生的新生兒是免疫功能降低如惡性腫瘤、糖尿病、肝硬化等病人、放療與化療、長期使用抗生素、激素等也使病人免疫力下降。此外,長時間住院、手術病人及其他行插入性操作的病人,在住院期間容易發生醫院感染,我們把這些人視為醫院感染易感人群。對於這些病人,我們要進一步採取保護性隔離措施和養活近視及陪護,同時更應該做好環境消毒,減少自身感染和交叉感染的發生。
(五)醫院感染重點科室包括。
在醫院中有些部門的工作性質、病人的體質、環境的特點決定了這些部門的是醫院感染控制的重點科室如:手術室、中心供應室、icu病房、產房、新生兒科、血液透析室等。上述科室一般都有門關、鞋關等,進入時要更衣、換鞋、戴口罩、帽子;要限制人員進入;工作人員患有傳染病時不能進入;安排傳染病人住院或手術時要註明;在布局上要區分為污染區、半污染區、清潔區(無菌區)等;要有各自嚴格的消毒隔離制度。
(六)傳染病的醫院內感染。
醫院感染中一般非特異性感染較為多見,然而,傳染病的病原體贊成的特異性感染也不能忽視,如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呼吸道傳染病都可在醫院內發生擴散或爆發流行,另外,如愛滋病病毒感染、B肝、C肝、梅毒等經血傳播疾病也是可以發生醫院感染的。
四、醫院感染的控制
(一)醫院感染的控制。
醫院感染的控制主要是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保護易感人群為此要做好以下工作。
(二)醫護人員自身防護。
為了減少醫護人中在工作中發生醫院感染可採取以下措施:
1.醫務人員要增強體質,注意勞逸結合,避免過度勞累,提高抵抗疾病的能力。
2.醫護辦公室應經常通風換氣,保持室內空氣流通。
3.醫護人員進入傳染病區或接觸病人血液、體液、分泌物時需做好必要的防護。
4.醫護人員在每次接觸病人後應立即進行手的清洗和消毒。
(三)手衛生。
在下列情況下應當及時洗手:
1.直接接觸病人前後;接觸不同病人之間,從同一病人身體的污染部位移動到清潔部位時,接觸特殊易感病人前後。
2.接觸病人黏膜、破損皮膚或傷口前後,接觸病人的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傷口敷料之後。
3.穿脫隔離衣前後,摘手套後。
4.進行無菌操作前後,處理清潔、無菌物品之前,處理污染物品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