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從武昌起義勝利,孫中山先生任臨時大總統,到袁世凱竊取革命勝利果實恢復帝制,蔡鍔在雲南誓師討袁,再到溥儀在張勳的幫忙下復辟,圍繞這條主線電影給我們充分展示了那個時代各種錯綜複雜的思想,各種勢力交織糾結的歷史背景。晚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外國列強的欺凌侮辱,各路軍閥的你爭我搶,國已凋零,家何以附,人何以堪!種.種喪權辱國的事實,大大激發了國人尋求國家富強之路的思想,中國的出路在何方?封建主義苟延殘喘,資本主義諸多缺陷,共產主義尚在萌芽,亂弱豈能夠繼續,富強重心使之!不但是當時人們所思考的問題,也是觀眾所思考的問題。戊戌變法,洋務戶外,辛亥革命,社會各階層都在嘗試讓中國富強的辦法。雖然都有一些進步,並取得了一些成果,卻都沒有成功。歸根結底是正因什麼?是正因那些做出諸多嘗試的人讓中國富強的辦法代表的是少數人的階層,是那些當權者和富貴者,既得利益者,並沒有代表社會最廣大階層的民眾,例如工人農民這些無產者?
如果說歷史選取了中國共產黨,不如說是中國共產黨把握了社會發展規律的結果。古語云「得民心者得天下」各方割據,軍閥混戰,紛爭不斷,更有甚者或委身於外寇借愛國之名行漢奸之事,或執天下大公以私小我小欲,皆有愛民之言卻無為民之實,多以大義掩私念,少以公心求國存,相互壓榨,不求大同,如此何以得統一,無統一又怎能談國之富強?只有中國共產黨紫成立伊始就確立了「直到社會的階級區分消滅為止,承認無產階級專政」的綱領,這代表了在社會階層中占最大比重的底層工人農民等無產階級者的意願,必定會得到社會民眾的擁護和支持。也正正因中國共產黨代表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根本利益,才能擔負起帶領全國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國的重任!也正是正因緊緊依靠廣大的工人農民,中國共產黨才能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並持續長久不敗的狀態。
還有一點,給我很大感觸,就是那個時代人們的信仰和追求,理想和抱負,是那麼的鮮明,是那麼的高遠,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不負五尺之軀以報國家。影片中我們看到了青年時期的毛主席,北大旁聽,放下出國,矢志追求思想的不斷進步和完善;看到了周恩來帶領學生戶外的睿智機敏;看到了朱德在護國戰爭中勇猛過人。這些偉人們在淬鍊中逐步確立了馬克思共產主義思想成長為一個純粹的人。
作為一個不斷發展和創新的政黨體系,中國共產黨隨著歷史發展的進程不斷在完善自我,我們堅信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民族必然會實現偉大復興,讓華夏禮貌再次煥發出永恆的青春和活力。
- 範文問答
- 答案列表
建黨偉業 觀後感[朗讀]
帷幕已落,心緒難平,這部電影真實再現中華民族從辛亥革命到中國共產成立十年間那段風雲變幻,可歌可泣,在磨難之中艱苦抗爭並逐步成長起來走向勝利的歷史。一次觀影,重溫那段崢嶸歲月,感受革命先輩崇高的信仰,以及他們為了自己的崇高信仰而執著地努力奮鬥,我的內心被那個風雨飄搖時代的熱血激情所震撼,被那批憂國憂民的先驅感動,被那種捨生取義的精神折服。
朱德、陳獨秀、李大釗、顧維鈞、毛澤東、周恩來……當那些曾經只在高中歷史課本上看過他們黑白照片的英雄們相聚出現在熒幕上時,內心燃起了那個時代獨有的豪情與感動。當看到年輕的朱德率軍在棉花坡與吳佩孚殊死搏鬥時,我不禁為他們的命運而擔憂,手心直冒冷汗,內心祈禱著他們的平安;當看到女大學生舉著「冤」字血書,跪在總統府前請願,大聲疾呼「我是為四萬萬同胞喊冤」時,她的話仿佛一段強音重鼓直擊心靈深處令人們心痛,那一刻,眼眶不自禁的酸澀了,因為她的勇氣,她的精神,還有她的正義;當看到「五四運動」的宏大場面,一群年輕人為了國家民族救亡的吶喊深深震撼著每一位炎黃子孫,讓人內心洶湧澎湃,同樣讓人肅然起敬的是在共產國際的幫助下,青年代表們懷抱著共同的理想和信仰走到一起,一條小船裡面,先是一個人,繼而一群人的聲音,他們緩緩唱起鏗鏘有力的《國際歌》,打破了這水墨江南的寧靜,歷史的傳奇從此在山水中蕩漾開來……追憶那段歷史,緬懷遠去的革命先輩,仿佛回到了那個艱難而又催人奮進的歲月中,廣大青年學子的拳拳愛國心震撼激昂、無不感召著我們,那些激情燃燒的歲月以獨特的魅力永遠定格在我們的心中,心底響起了那個聲音:「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這種精神在百年間不斷延續和傳承,也演變為新時代的革命精神。正是有了他們的付出,才有了我們現在的幸福生活,我們作為新時代的新青年,出生在新社會、沐浴在黨恩下的年輕人,我們要繼承革命先輩愛國、救國的無私奉獻精神,把強烈的愛國熱情轉化為做好本職工作的具體行動,為祖國更好的未來初心不改。
一路曲折一路歌,時光荏苒,從歷史中的風雲變幻到此時此刻的風平浪靜,從當年建黨之初的五十多名黨員到這天擁有九千多萬黨員,中國共產黨走過的100年,是可歌可泣的100年,是豐功偉績的100年。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擔當,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使命,站在百年歷史交匯交匯點上,回望過往的奮鬥路,我們不能忘記當年血雨腥風中建黨的艱辛,不能忘記當年革命先烈為今天美好生活浴血奮戰的驚心動魄,昔有萬里長征,今有一致抗疫,我們每一個中國人應該擔起歷史賦予我們這一代人的責任,響應時代的號召,堅定理想信念,勇往直前,一棒接一棒,在奔跑中奮力逐夢,作為一名發展對象,我也立志要在今後的工作中,領會黨的思想、聽從黨的召喚、緊跟黨的步伐,誠實奉獻,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艱苦奮鬥。
朱德、陳獨秀、李大釗、顧維鈞、毛澤東、周恩來……當那些曾經只在高中歷史課本上看過他們黑白照片的英雄們相聚出現在熒幕上時,內心燃起了那個時代獨有的豪情與感動。當看到年輕的朱德率軍在棉花坡與吳佩孚殊死搏鬥時,我不禁為他們的命運而擔憂,手心直冒冷汗,內心祈禱著他們的平安;當看到女大學生舉著「冤」字血書,跪在總統府前請願,大聲疾呼「我是為四萬萬同胞喊冤」時,她的話仿佛一段強音重鼓直擊心靈深處令人們心痛,那一刻,眼眶不自禁的酸澀了,因為她的勇氣,她的精神,還有她的正義;當看到「五四運動」的宏大場面,一群年輕人為了國家民族救亡的吶喊深深震撼著每一位炎黃子孫,讓人內心洶湧澎湃,同樣讓人肅然起敬的是在共產國際的幫助下,青年代表們懷抱著共同的理想和信仰走到一起,一條小船裡面,先是一個人,繼而一群人的聲音,他們緩緩唱起鏗鏘有力的《國際歌》,打破了這水墨江南的寧靜,歷史的傳奇從此在山水中蕩漾開來……追憶那段歷史,緬懷遠去的革命先輩,仿佛回到了那個艱難而又催人奮進的歲月中,廣大青年學子的拳拳愛國心震撼激昂、無不感召著我們,那些激情燃燒的歲月以獨特的魅力永遠定格在我們的心中,心底響起了那個聲音:「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這種精神在百年間不斷延續和傳承,也演變為新時代的革命精神。正是有了他們的付出,才有了我們現在的幸福生活,我們作為新時代的新青年,出生在新社會、沐浴在黨恩下的年輕人,我們要繼承革命先輩愛國、救國的無私奉獻精神,把強烈的愛國熱情轉化為做好本職工作的具體行動,為祖國更好的未來初心不改。
一路曲折一路歌,時光荏苒,從歷史中的風雲變幻到此時此刻的風平浪靜,從當年建黨之初的五十多名黨員到這天擁有九千多萬黨員,中國共產黨走過的100年,是可歌可泣的100年,是豐功偉績的100年。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擔當,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使命,站在百年歷史交匯交匯點上,回望過往的奮鬥路,我們不能忘記當年血雨腥風中建黨的艱辛,不能忘記當年革命先烈為今天美好生活浴血奮戰的驚心動魄,昔有萬里長征,今有一致抗疫,我們每一個中國人應該擔起歷史賦予我們這一代人的責任,響應時代的號召,堅定理想信念,勇往直前,一棒接一棒,在奔跑中奮力逐夢,作為一名發展對象,我也立志要在今後的工作中,領會黨的思想、聽從黨的召喚、緊跟黨的步伐,誠實奉獻,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艱苦奮鬥。
那天,我坐在學校報告廳看完了兩個多小時的影片《建黨偉業》,我似乎找到了一種理解,對黨的光輝的理解。
因為痛過、屈辱過,絕望過,卻不曾低頭過,所以榮耀,所以光輝。
然而,這種理解,亦或者說是詮釋,它源自另一種不能被華麗的辭藻修飾,甚至無法用言語來描述的東西,那便是愛國情懷。聲嘶力竭是影片中出現最多同時也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愛國情感的宣洩,簡捷、堅定、擲地有聲。它來自一個孱弱社會的文弱青年人,可能有人會認為這是庸俗的不顧形象的誇張方式,可是我覺得這是一種來自人靈魂深處的爆發力,帶著所向披靡的穿透力;是一種欲圖對抗絕望現實,來自內心一絲希望的升騰;是一種最真實的,並且能夠令人身臨其境的感召和呼籲!它是所有激情和勇氣的來源,是一場殊死和野心的較量,是所有革命者誓死如歸的宣許,是千千萬萬同胞得以脫離水深火熱的寄託,是一個民族即將重生的吶喊。
當3000多名高校的學生代表衝破軍警阻撓,雲集天安門遊行示威;當學生痛打章宗祥,火燒曹宅;當32名學生被軍警扣押,當各界人士群起抗議;當舉國上下大規模地罷課、罷工、罷市紛紛響應學生;當中國代表拒絕在《凡爾賽合約》上簽字後拂袖離去……這一幕幕快節奏的鏡頭銜接,是革命熱情和愛國情懷的濃縮和迸發,是任何一種力量都無法抵禦的!那時候,我確然明白原來一些人可以舞文弄墨,細嗅薔薇,但是同樣也可以心懷猛虎,力挽狂瀾。
那一刻,我如同被閃電擊中,一股流體已然在體內串起、迸濺。如果我能故作堅強地說不落淚,那一定是假的。那一刻,我才感受到,原來真的有種東西叫做血脈相連,真的有種感情叫做家國情懷。
十年,於起落的歷史洪流,如滄海一粟。十年,於危難的中華民族,卻是滿腔的熱情和全部的家國之愛。十年,風雨兼程,積聚著一代人和一個民族在一個蕭條時代的全部力量。
在這個弱肉強食的世界,「弱國無外交」,「落後要挨打」,想自救就必須自強。如何自強?我想,國富才會民強,這好像是亘古不變的真理。當機遇與挑戰並存,借用狄更斯的話,「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我想,影片除了紀念意義外,一定是具有教育意義的。強烈的愛國主義教育,是我能感受到的最熾熱、最直接的。作為任何一名國家的公民,我想我們必須要做的就是對愛國情懷的認同。審視自己,以往總是為賦文章,強說愛國,卻不知道它是否真正地存在自己身上。我想,之所以我們感受到的愛國情懷薄弱,可能是因為我們現在置身祖國家園,擁有強烈的歸屬感,所以表現出來的愛國情懷就少了。這或許也是,身在國外的人更會表達愛國情懷的原因吧!其實,這種情愫一直都在,並且一直在沉澱,一直在凝聚,我覺得它與歸屬感一起,以互補的方式存在每一個人的身上。
我覺得作為學生,我們要尋找的不是一種以往民族的恥辱感或者榮譽感,不是對革命者的謳歌崇拜或者是對侵略者的仇恨唾罵,因為那都是過去的歷史,無論對與錯、是與非、曲與折都已成定局。重溫歷史,當然是具有某種提醒、警示或者強化的作用,只是我想,每一種結局必然有其自行的軌道,就像共產黨的誕生,應允了歷史的要求,應允了民族的要求,不是說阻止就能抵擋的了的。
與其溫存過往榮辱,不如應對往後張弛。
我想,我們要在影片中尋找的,是一種態度,是一種如何在黨領導的大環境下,安放自己人生或者說走何種人生路的選擇。可是,並不是說黨的信仰就一定要是我們全部的信仰。因為,時代在進步,新舊事物更替同歷史興衰交替一樣,順應潮流,並不能說黨的信仰就一定是絕對真理。於我,那種視死如歸的革命犧牲精神太遙遠,我需要的只是來源於它的一點點的堅持和勇氣,作為我信仰的某種支撐,就像存在飛蛾體內的某種化學元素,促使其毅然撲火。撲火與否,另當別論,我要的是像飛蛾一樣源自靈魂深處的那種對信仰的支撐和延伸,鞭策我為之努力為之奮鬥,那就夠了。
因為痛過、屈辱過,絕望過,卻不曾低頭過,所以榮耀,所以光輝。
然而,這種理解,亦或者說是詮釋,它源自另一種不能被華麗的辭藻修飾,甚至無法用言語來描述的東西,那便是愛國情懷。聲嘶力竭是影片中出現最多同時也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愛國情感的宣洩,簡捷、堅定、擲地有聲。它來自一個孱弱社會的文弱青年人,可能有人會認為這是庸俗的不顧形象的誇張方式,可是我覺得這是一種來自人靈魂深處的爆發力,帶著所向披靡的穿透力;是一種欲圖對抗絕望現實,來自內心一絲希望的升騰;是一種最真實的,並且能夠令人身臨其境的感召和呼籲!它是所有激情和勇氣的來源,是一場殊死和野心的較量,是所有革命者誓死如歸的宣許,是千千萬萬同胞得以脫離水深火熱的寄託,是一個民族即將重生的吶喊。
當3000多名高校的學生代表衝破軍警阻撓,雲集天安門遊行示威;當學生痛打章宗祥,火燒曹宅;當32名學生被軍警扣押,當各界人士群起抗議;當舉國上下大規模地罷課、罷工、罷市紛紛響應學生;當中國代表拒絕在《凡爾賽合約》上簽字後拂袖離去……這一幕幕快節奏的鏡頭銜接,是革命熱情和愛國情懷的濃縮和迸發,是任何一種力量都無法抵禦的!那時候,我確然明白原來一些人可以舞文弄墨,細嗅薔薇,但是同樣也可以心懷猛虎,力挽狂瀾。
那一刻,我如同被閃電擊中,一股流體已然在體內串起、迸濺。如果我能故作堅強地說不落淚,那一定是假的。那一刻,我才感受到,原來真的有種東西叫做血脈相連,真的有種感情叫做家國情懷。
十年,於起落的歷史洪流,如滄海一粟。十年,於危難的中華民族,卻是滿腔的熱情和全部的家國之愛。十年,風雨兼程,積聚著一代人和一個民族在一個蕭條時代的全部力量。
在這個弱肉強食的世界,「弱國無外交」,「落後要挨打」,想自救就必須自強。如何自強?我想,國富才會民強,這好像是亘古不變的真理。當機遇與挑戰並存,借用狄更斯的話,「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我想,影片除了紀念意義外,一定是具有教育意義的。強烈的愛國主義教育,是我能感受到的最熾熱、最直接的。作為任何一名國家的公民,我想我們必須要做的就是對愛國情懷的認同。審視自己,以往總是為賦文章,強說愛國,卻不知道它是否真正地存在自己身上。我想,之所以我們感受到的愛國情懷薄弱,可能是因為我們現在置身祖國家園,擁有強烈的歸屬感,所以表現出來的愛國情懷就少了。這或許也是,身在國外的人更會表達愛國情懷的原因吧!其實,這種情愫一直都在,並且一直在沉澱,一直在凝聚,我覺得它與歸屬感一起,以互補的方式存在每一個人的身上。
我覺得作為學生,我們要尋找的不是一種以往民族的恥辱感或者榮譽感,不是對革命者的謳歌崇拜或者是對侵略者的仇恨唾罵,因為那都是過去的歷史,無論對與錯、是與非、曲與折都已成定局。重溫歷史,當然是具有某種提醒、警示或者強化的作用,只是我想,每一種結局必然有其自行的軌道,就像共產黨的誕生,應允了歷史的要求,應允了民族的要求,不是說阻止就能抵擋的了的。
與其溫存過往榮辱,不如應對往後張弛。
我想,我們要在影片中尋找的,是一種態度,是一種如何在黨領導的大環境下,安放自己人生或者說走何種人生路的選擇。可是,並不是說黨的信仰就一定要是我們全部的信仰。因為,時代在進步,新舊事物更替同歷史興衰交替一樣,順應潮流,並不能說黨的信仰就一定是絕對真理。於我,那種視死如歸的革命犧牲精神太遙遠,我需要的只是來源於它的一點點的堅持和勇氣,作為我信仰的某種支撐,就像存在飛蛾體內的某種化學元素,促使其毅然撲火。撲火與否,另當別論,我要的是像飛蛾一樣源自靈魂深處的那種對信仰的支撐和延伸,鞭策我為之努力為之奮鬥,那就夠了。
《建黨偉業》我覺得拍得非常不錯,故事從1911年辛亥革命講起一直到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這是中國近代史上最可歌可泣的一頁,幾乎參與其中的每個人,如毛澤東、孫中山、胡適、袁世凱-----等等,都是可以單獨寫一部電影了,要把如此眾多的人和事在短短二個小時內說清楚,其實根本不可能,因此不可避免劇中人物形象豐滿的不多,但歷史事件述說著非常清楚例如毛澤東和楊開慧的愛情以及毛澤東和他的朋友們苦苦尋求救國之路的歷程。
是《建黨偉業》濃墨刻畫的另一條主線,劉燁演著毛澤東確實不錯,讓人耳目一新,尤其是他演著青年毛澤東初到北大,雖頗有鄉下人進城的感覺,但他熱愛先進知識的那股幹勁兒與一心為國的思想就似乎已經註定了後來的一切。他聽胡適講課時與胡適的對話,總會給人一種與眾不同的感覺。他與楊開慧的愛情平淡之中的深情,不由的讓人想起這一家的結局,這位偉大的革命家為中國革命的勝利作了太多的貢獻與犧牲。
以陳獨秀、李大釗為首的先進知識分子對馬克思主義的學習和探索,以及因此而和以胡適、辜鴻銘等國學大師為首的保守思想的辯論和衝突,是《建黨偉業》寫著很精彩的第二條主線。
馮遠征演出了陳獨秀特有的領袖魅力,看完《建黨偉業》,你會覺得,沒有陳獨秀,可能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沒有這樣順利。
《建黨偉業》這個標題可以說是突出中國共產黨成立的大事,看後的第一感覺是電影里的故事太多,中心思想比較模糊。當然了電影脈絡還是十分清晰,可能是這部電影本身涉及的內容太多太雜,跟中國共產黨成立這件大事緊密相聯的歷史事件太多了有關,如果交代不詳細,可能會適得其反。跟大多數電影不一樣的是,這部電影的故事太多。
實際上很多電影從頭到尾就一個故事,你想讓它中心思想不突出也不行。從這個角度講,本篇的導演以及編劇,要把一切做到完美確實難度很大,用一部電影把這麼重大的歷史事件交代清楚,讓觀眾們滿意,恐怕還需要努力。
然後就是尊重歷史事實。跟很多歷史題材的電影一樣,怎麼樣還原歷史的真實面目,都是比較棘手的難題。《建黨偉業》真的是有獨到之處,我相信應該是不會有觀眾質疑電影的內容脫離歷史事實了。我們曾經看到的歷史題材方面的電影,尤其是歷史比較久遠一點,有的真的是胡編亂造的,跟原來的歷史估計沒什麼瓜葛了,除了借用一下題目以外。我覺得,這方面一定要把好關,給觀眾的感受和印象十分重要。歷史的東西,歪曲了,會害人的,影響孩子教育的?
最後的想法是我們是幸福的。曾經有過和80後同齡人一樣的困惑和憤懣,困惑輿論說我們是「垮掉的一代」,憤懣這個時代給80後生存空間的諸多壓力,譬如考學、工作、成家立業等等。但看過慶祝建黨90周年獻禮大片《建黨偉業》後,我突然對自身及周遭的一切有了新的審視和感悟,我不禁捫心自問:這個時代真的虧待我們了嗎?如果有那是什麼?身處和平年代,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去追求更加多姿多彩的多元化生活,去朝著五彩斑斕的夢想去努力奮鬥。相比那個備受列強欺凌、戰火紛飛民不聊生的年代,我們不用提心弔膽的輾轉流亡、饑寒交迫,至少我們還有和平的生活,追求夢想的權利和實現夢想的可能,所以我們還是幸福的。當然,我們在通往夢想和成功的路上也會有失敗和遭遇不公,但和那些革命先驅者的鮮血和生命比起來,顯得渺小和不值一提,因為我們還有更多再來一次的機會,直至獲得成功的喜悅?
是《建黨偉業》濃墨刻畫的另一條主線,劉燁演著毛澤東確實不錯,讓人耳目一新,尤其是他演著青年毛澤東初到北大,雖頗有鄉下人進城的感覺,但他熱愛先進知識的那股幹勁兒與一心為國的思想就似乎已經註定了後來的一切。他聽胡適講課時與胡適的對話,總會給人一種與眾不同的感覺。他與楊開慧的愛情平淡之中的深情,不由的讓人想起這一家的結局,這位偉大的革命家為中國革命的勝利作了太多的貢獻與犧牲。
以陳獨秀、李大釗為首的先進知識分子對馬克思主義的學習和探索,以及因此而和以胡適、辜鴻銘等國學大師為首的保守思想的辯論和衝突,是《建黨偉業》寫著很精彩的第二條主線。
馮遠征演出了陳獨秀特有的領袖魅力,看完《建黨偉業》,你會覺得,沒有陳獨秀,可能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沒有這樣順利。
《建黨偉業》這個標題可以說是突出中國共產黨成立的大事,看後的第一感覺是電影里的故事太多,中心思想比較模糊。當然了電影脈絡還是十分清晰,可能是這部電影本身涉及的內容太多太雜,跟中國共產黨成立這件大事緊密相聯的歷史事件太多了有關,如果交代不詳細,可能會適得其反。跟大多數電影不一樣的是,這部電影的故事太多。
實際上很多電影從頭到尾就一個故事,你想讓它中心思想不突出也不行。從這個角度講,本篇的導演以及編劇,要把一切做到完美確實難度很大,用一部電影把這麼重大的歷史事件交代清楚,讓觀眾們滿意,恐怕還需要努力。
然後就是尊重歷史事實。跟很多歷史題材的電影一樣,怎麼樣還原歷史的真實面目,都是比較棘手的難題。《建黨偉業》真的是有獨到之處,我相信應該是不會有觀眾質疑電影的內容脫離歷史事實了。我們曾經看到的歷史題材方面的電影,尤其是歷史比較久遠一點,有的真的是胡編亂造的,跟原來的歷史估計沒什麼瓜葛了,除了借用一下題目以外。我覺得,這方面一定要把好關,給觀眾的感受和印象十分重要。歷史的東西,歪曲了,會害人的,影響孩子教育的?
最後的想法是我們是幸福的。曾經有過和80後同齡人一樣的困惑和憤懣,困惑輿論說我們是「垮掉的一代」,憤懣這個時代給80後生存空間的諸多壓力,譬如考學、工作、成家立業等等。但看過慶祝建黨90周年獻禮大片《建黨偉業》後,我突然對自身及周遭的一切有了新的審視和感悟,我不禁捫心自問:這個時代真的虧待我們了嗎?如果有那是什麼?身處和平年代,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去追求更加多姿多彩的多元化生活,去朝著五彩斑斕的夢想去努力奮鬥。相比那個備受列強欺凌、戰火紛飛民不聊生的年代,我們不用提心弔膽的輾轉流亡、饑寒交迫,至少我們還有和平的生活,追求夢想的權利和實現夢想的可能,所以我們還是幸福的。當然,我們在通往夢想和成功的路上也會有失敗和遭遇不公,但和那些革命先驅者的鮮血和生命比起來,顯得渺小和不值一提,因為我們還有更多再來一次的機會,直至獲得成功的喜悅?
北洋政府從清政府接手過來的,是一個真正的爛攤子,繼承了辛丑條約的巨額欠款,以及孫中山和日本人簽訂的種種不平等條約,在短短十多年裡,北洋政府統治下的中國,工業和經濟發展神速,國力迅速恢復,民眾的稅收很輕,政府沒錢卻不多徵稅,而是向西方各國借錢,在領土上,透過超人的政治智慧沒有丟失過一點領土,反而在1919年成功從俄國人手中收回了外蒙古。
那時候中國是一個貧弱的國家,之因此貧弱的原因就是內耗太大,中國南北幾個幫派自己瞎折騰打仗,應對日本等列強自然處於劣勢。就袁世凱那樣的北洋政府來講,在當時對日鬥爭中能做到那樣已經不錯了,弱國無外交,而當時民國的外交智慧遠遠超過之後的政府。
北洋政府時代,知識分子的地位屬於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高度,無論學生、教師、文人等,都具有十分的的自由和話語權,想辦報就辦報,想出版刊物就出版刊物,想組黨就組黨,想罵政府就罵政府,甚至幾十個人組建一個目的是要推翻政府的政黨,也沒人管你,除非你真的裡通外國,購買軍火併實施行動,北洋政府之後,沒有任何一個中國政府能到達北洋政府那種高度和智慧。
因此能夠看出,北洋政府的對日政策並非外界描述的那樣賣國,五四時期的學生搞的戶外缺乏理性,做的是打、砸、燒這種事情,這不是救國,而是誤國,辜鴻銘、胡適等人在當時已經很清楚地看到了這一點。
當然,北洋政府最具爭議的就是袁世凱稱帝了,從某種程度上講,袁世凱搞的君主立憲制在當時比的議會制更貼合國情,如果成功的話,引導中國走向繁榮富強也未可知,英國、日本不都是成功的君主立憲制國家典範嗎?當然歷史不能假設,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君主立憲和議會共和其實沒什麼區別,只是袁世凱搞的太急了,時機沒有成熟就搞,結果搞砸了?
實際上,民意真的不能搞君主立憲制嗎?中國的發展就務必搞成革命式的發展嗎?所謂的民意支持下的革命,其實只是一句口號,具體過程是十分複雜的,而革命成功的原因,無非是,依靠外國政府或黨派的大力援助,組建一個組織嚴密的政黨,組件軍隊,透過軍隊暴力奪取政權,當然,也需要好的軍事指揮官和軍事策略。
可見,在中國近代歷史上,相對來說,北洋政府是一個相對民主和自由的時代。可惜無論國民黨還是共產黨,都是北洋政府的死地,兩黨的共同特點,就是一向妖魔化北洋政府,才讓大多數人並不了解那個真實的北洋政府。
總的來看,這部片子,感覺拍的很亂,時刻跨度太大,根本就不是一部電影能反映出來的,越看越像ppt,真正的敘事太少,對於中國歷史了解少的話,根本看不明白這部電影,加之電影對於歷史的一些不客觀的描述,讓這部電影的史學價值大為降低。
最後,鑒於豆瓣將該電影的評論關掉,因此本博客也將此篇觀後感的評論關掉。
那時候中國是一個貧弱的國家,之因此貧弱的原因就是內耗太大,中國南北幾個幫派自己瞎折騰打仗,應對日本等列強自然處於劣勢。就袁世凱那樣的北洋政府來講,在當時對日鬥爭中能做到那樣已經不錯了,弱國無外交,而當時民國的外交智慧遠遠超過之後的政府。
北洋政府時代,知識分子的地位屬於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高度,無論學生、教師、文人等,都具有十分的的自由和話語權,想辦報就辦報,想出版刊物就出版刊物,想組黨就組黨,想罵政府就罵政府,甚至幾十個人組建一個目的是要推翻政府的政黨,也沒人管你,除非你真的裡通外國,購買軍火併實施行動,北洋政府之後,沒有任何一個中國政府能到達北洋政府那種高度和智慧。
因此能夠看出,北洋政府的對日政策並非外界描述的那樣賣國,五四時期的學生搞的戶外缺乏理性,做的是打、砸、燒這種事情,這不是救國,而是誤國,辜鴻銘、胡適等人在當時已經很清楚地看到了這一點。
當然,北洋政府最具爭議的就是袁世凱稱帝了,從某種程度上講,袁世凱搞的君主立憲制在當時比的議會制更貼合國情,如果成功的話,引導中國走向繁榮富強也未可知,英國、日本不都是成功的君主立憲制國家典範嗎?當然歷史不能假設,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君主立憲和議會共和其實沒什麼區別,只是袁世凱搞的太急了,時機沒有成熟就搞,結果搞砸了?
實際上,民意真的不能搞君主立憲制嗎?中國的發展就務必搞成革命式的發展嗎?所謂的民意支持下的革命,其實只是一句口號,具體過程是十分複雜的,而革命成功的原因,無非是,依靠外國政府或黨派的大力援助,組建一個組織嚴密的政黨,組件軍隊,透過軍隊暴力奪取政權,當然,也需要好的軍事指揮官和軍事策略。
可見,在中國近代歷史上,相對來說,北洋政府是一個相對民主和自由的時代。可惜無論國民黨還是共產黨,都是北洋政府的死地,兩黨的共同特點,就是一向妖魔化北洋政府,才讓大多數人並不了解那個真實的北洋政府。
總的來看,這部片子,感覺拍的很亂,時刻跨度太大,根本就不是一部電影能反映出來的,越看越像ppt,真正的敘事太少,對於中國歷史了解少的話,根本看不明白這部電影,加之電影對於歷史的一些不客觀的描述,讓這部電影的史學價值大為降低。
最後,鑒於豆瓣將該電影的評論關掉,因此本博客也將此篇觀後感的評論關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