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政府從清政府接手過來的,是一個真正的爛攤子,繼承了辛丑條約的巨額欠款,以及孫中山和日本人簽訂的種種不平等條約,在短短十多年裡,北洋政府統治下的中國,工業和經濟發展神速,國力迅速恢復,民眾的稅收很輕,政府沒錢卻不多徵稅,而是向西方各國借錢,在領土上,透過超人的政治智慧沒有丟失過一點領土,反而在1919年成功從俄國人手中收回了外蒙古。
那時候中國是一個貧弱的國家,之因此貧弱的原因就是內耗太大,中國南北幾個幫派自己瞎折騰打仗,應對日本等列強自然處於劣勢。就袁世凱那樣的北洋政府來講,在當時對日鬥爭中能做到那樣已經不錯了,弱國無外交,而當時民國的外交智慧遠遠超過之後的政府。
北洋政府時代,知識分子的地位屬於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高度,無論學生、教師、文人等,都具有十分的的自由和話語權,想辦報就辦報,想出版刊物就出版刊物,想組黨就組黨,想罵政府就罵政府,甚至幾十個人組建一個目的是要推翻政府的政黨,也沒人管你,除非你真的裡通外國,購買軍火併實施行動,北洋政府之後,沒有任何一個中國政府能到達北洋政府那種高度和智慧。
因此能夠看出,北洋政府的對日政策並非外界描述的那樣賣國,五四時期的學生搞的戶外缺乏理性,做的是打、砸、燒這種事情,這不是救國,而是誤國,辜鴻銘、胡適等人在當時已經很清楚地看到了這一點。
當然,北洋政府最具爭議的就是袁世凱稱帝了,從某種程度上講,袁世凱搞的君主立憲制在當時比的議會制更貼合國情,如果成功的話,引導中國走向繁榮富強也未可知,英國、日本不都是成功的君主立憲制國家典範嗎?當然歷史不能假設,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君主立憲和議會共和其實沒什麼區別,只是袁世凱搞的太急了,時機沒有成熟就搞,結果搞砸了?
實際上,民意真的不能搞君主立憲制嗎?中國的發展就務必搞成革命式的發展嗎?所謂的民意支持下的革命,其實只是一句口號,具體過程是十分複雜的,而革命成功的原因,無非是,依靠外國政府或黨派的大力援助,組建一個組織嚴密的政黨,組件軍隊,透過軍隊暴力奪取政權,當然,也需要好的軍事指揮官和軍事策略。
可見,在中國近代歷史上,相對來說,北洋政府是一個相對民主和自由的時代。可惜無論國民黨還是共產黨,都是北洋政府的死地,兩黨的共同特點,就是一向妖魔化北洋政府,才讓大多數人並不了解那個真實的北洋政府。
總的來看,這部片子,感覺拍的很亂,時刻跨度太大,根本就不是一部電影能反映出來的,越看越像ppt,真正的敘事太少,對於中國歷史了解少的話,根本看不明白這部電影,加之電影對於歷史的一些不客觀的描述,讓這部電影的史學價值大為降低。
最後,鑒於豆瓣將該電影的評論關掉,因此本博客也將此篇觀後感的評論關掉。
那時候中國是一個貧弱的國家,之因此貧弱的原因就是內耗太大,中國南北幾個幫派自己瞎折騰打仗,應對日本等列強自然處於劣勢。就袁世凱那樣的北洋政府來講,在當時對日鬥爭中能做到那樣已經不錯了,弱國無外交,而當時民國的外交智慧遠遠超過之後的政府。
北洋政府時代,知識分子的地位屬於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高度,無論學生、教師、文人等,都具有十分的的自由和話語權,想辦報就辦報,想出版刊物就出版刊物,想組黨就組黨,想罵政府就罵政府,甚至幾十個人組建一個目的是要推翻政府的政黨,也沒人管你,除非你真的裡通外國,購買軍火併實施行動,北洋政府之後,沒有任何一個中國政府能到達北洋政府那種高度和智慧。
因此能夠看出,北洋政府的對日政策並非外界描述的那樣賣國,五四時期的學生搞的戶外缺乏理性,做的是打、砸、燒這種事情,這不是救國,而是誤國,辜鴻銘、胡適等人在當時已經很清楚地看到了這一點。
當然,北洋政府最具爭議的就是袁世凱稱帝了,從某種程度上講,袁世凱搞的君主立憲制在當時比的議會制更貼合國情,如果成功的話,引導中國走向繁榮富強也未可知,英國、日本不都是成功的君主立憲制國家典範嗎?當然歷史不能假設,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君主立憲和議會共和其實沒什麼區別,只是袁世凱搞的太急了,時機沒有成熟就搞,結果搞砸了?
實際上,民意真的不能搞君主立憲制嗎?中國的發展就務必搞成革命式的發展嗎?所謂的民意支持下的革命,其實只是一句口號,具體過程是十分複雜的,而革命成功的原因,無非是,依靠外國政府或黨派的大力援助,組建一個組織嚴密的政黨,組件軍隊,透過軍隊暴力奪取政權,當然,也需要好的軍事指揮官和軍事策略。
可見,在中國近代歷史上,相對來說,北洋政府是一個相對民主和自由的時代。可惜無論國民黨還是共產黨,都是北洋政府的死地,兩黨的共同特點,就是一向妖魔化北洋政府,才讓大多數人並不了解那個真實的北洋政府。
總的來看,這部片子,感覺拍的很亂,時刻跨度太大,根本就不是一部電影能反映出來的,越看越像ppt,真正的敘事太少,對於中國歷史了解少的話,根本看不明白這部電影,加之電影對於歷史的一些不客觀的描述,讓這部電影的史學價值大為降低。
最後,鑒於豆瓣將該電影的評論關掉,因此本博客也將此篇觀後感的評論關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