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張桂梅被授予「全國脫貧攻堅楷模」榮譽稱號,迎來了無數人的點贊和敬仰。12年來,張桂梅同志為1804名學生圓了「夢」,她是大山里當之無愧的「圓夢者」。我們要以張桂梅同志為榜樣,爭做「圓夢者」。
要有「圓夢」的赤誠心。她是學生們心裡的「張媽媽」。「世上只有媽媽好」,正是張桂梅同志把孩子們視為己出,才有了這樣深沉的愛。這背後是一顆黨員的赤誠之心,把對黨的忠誠化作對人民最真實的愛。用心用情為人民服務的具體表現是把群眾當親人和家人。在為民實踐中,我們要有這樣的自覺和態度,讓群眾少跑腿,自己腳下多沾泥,堅實步子;讓群眾多開口,自己少插話,耐住性子;讓群眾少為難,自己多辛苦,厚實里子。要跨前一步,主動為群眾的就業、醫療、養老、住房等關切提早謀劃,及早落實,多一些「暖心包」「溫馨袋」,少一些消極應付,把忠誠和熱愛融入到為民的點滴之中,融入到為民的「圓夢」之中。
要有「圓夢」的硬本領。張桂梅同志帶領華坪女中每年都能取得優異的成績。打鐵還需自身硬,為民還要有能力。「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要化解這一矛盾,沒有本領是不行的。斗轉星移,「能」要與「時」進,要更強,這樣遇事才不會一籌莫展,而能迎刃而解。一方面,我們要加強學習,向群眾學,向先進學,向優秀學,尤其要深入學習理論知識,充分發揮好黨的理論指導實踐的優勢。另一方面,我們要加緊到為民的事上去練。積極到艱苦邊遠地區和基層一線去,在具體事務的「練」中不斷錘鍊意志,總結經驗,提升能力。孰能生巧,乾得越多,經驗就越豐富,短板就能補得越齊,本事就越高強。
要有「圓夢」的無我境。張桂梅同志以學校為家,把培養學生作為一生追求。即使學生們離開了校園,成家立業,她也時刻關注著她們的人生和成長。無我無私,白璧無瑕。在為民「圓夢」的路上,我們要涵養這樣的境界,要以百分之百的堅定、百分之百的力量、百分之百的奮進,全心全意、不留餘地為民做好每樁事,干好每茬活,答好每張發展卷。為民無止境,一些民生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多做「夯根基、打基礎、管長遠」的潛績。面對這樣的事業,我們更要踏踏實實、無怨無悔、久久為功地埋頭苦幹,把追求潛績作為內心為民擔當的「基石」。有這樣的「基石」,我們就能去除浮躁之氣,真正行穩致遠。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讓人民群眾生活更美好,就是圓了人民群眾的夢,也是圓了每個黨員幹部的夢。
- 範文問答
- 答案列表
2021觀看時代楷模張桂梅事跡心得體會 11篇[朗讀]
辦校12年後,不斷有學生為爭取讀書機會湧向這裡。有女孩背著包站在校門外,懇求來這讀書,許久不肯離去,張桂梅年年遇到這樣的女孩。也有外市來求學的,學校不能收,她就送5000元錢,囑咐對方,沒錢再找她要。
張麗(化名)初中時,父母離婚,被判給父親。但父親長期酗酒,常常責罵她。她獨自一人住進鎮上120元一間的出租屋中,房費由改嫁的母親支付。
初中畢業,她想著去打暑假工,家裡再湊些錢就能讀書。但母親堅決不讓她讀,說家裡供不起。她天天哭,中考成績未達到女高分數線,最後的機會也失去了。
她不甘心輟學,去年暑假,她壯著膽,拿著貧困證明、獨生子女證明、父母離婚證來到女高門口,申請一個讀書機會,辦公室老師收下她的材料。沒想到,幾天後,她的媽媽接到女高的電話,女兒被女高錄取了。媽媽說孩子走了「狗屎運」。
學校不僅送張麗一張高中入場券,也為她支付了生活費,免除她經濟上的擔憂。
不過,像張麗一樣因交不起學費而來到女高的越來越少。2019年,華坪女高一本上線率40.67%,排名麗江市第一。今年,學校成績依然可喜。159人參加高考,一本線以上70人,本科線以上150人。
但今年9人未上本科線的高考成績讓張桂梅不太滿意,她覺得,今年受疫情影響,山裡的孩子與城市孩子進一步拉開差距。
上網課在大山里很不便,風一刮,信號就沒了。她讓老師和各級村委會聯繫,讓家中沒有網絡的學生去村委會上課,並給沒有手機的學生買了手機。
張桂梅希望有學生考上清華北大的心愿也沒能實現。
學校最缺的仍是資金。華坪女高的教師工資由縣財政負擔,工資水平低。華坪縣教育局黨委書記胥國華告訴記者,華坪女高最初按18個教學班、900人辦學規模設計,但因資金有限,每年只能招收100到160人。
除了教師工資,學校水電費、學生的所有支出均由學校負擔,每當賬戶剩下100萬元,張桂梅就進入新一輪的憂心,她要繼續為錢奔走。
名氣能為學校帶來錢。張桂梅因此在乎每一次出名。第一次被全國聚焦在2008年,新聞聯播報道她的第二天,她正要起身去人民大會堂作報告,汶川地震來了。第二次時,媒體宣傳她,片子還沒播,魯甸地震來了。
這一次,趕上了疫情。她以為又沒了音訊,自己卻突然火了。
社會各界的捐款讓張桂梅暫時免於為錢發愁。但代價是每日數不清的媒體約訪和陌生人的問候電話,有人請她去給幹部講道德課,有報紙請她跟全國優秀教師寫幾句話。以前沒錢看病,如今,她身體的每個器官都被醫生關注,有人給她開中藥,有人對她問診。
她對每位到訪者客氣。多家媒體到來前,她特地去醫院打了一針,以免中途倒下。今年,她坐在椅子上接受視頻採訪,身後有縣長和一名醫生保駕護航。
這位強勢的校長逐漸發現,自己能做的越來越有限。對於這所學校的未來,她多數時候表示樂觀,覺得學校名氣大了,自己即使不在了,政府也會管。
以前,有潔癖的她不喜歡別人摸她的手,如今,她身體愈發虛弱,要靠別人攙扶。半生教書育人,每次放寒暑假,看到空蕩蕩的校園,她終於可以停下來一會,想想自己的事,以後養老怎麼辦,但找不到一個可傾訴之人?
脆弱的時刻很短暫,很快,她又以健談精幹的形象面對每一個到訪者。她說,只要她能動,女高就不會倒。
張麗(化名)初中時,父母離婚,被判給父親。但父親長期酗酒,常常責罵她。她獨自一人住進鎮上120元一間的出租屋中,房費由改嫁的母親支付。
初中畢業,她想著去打暑假工,家裡再湊些錢就能讀書。但母親堅決不讓她讀,說家裡供不起。她天天哭,中考成績未達到女高分數線,最後的機會也失去了。
她不甘心輟學,去年暑假,她壯著膽,拿著貧困證明、獨生子女證明、父母離婚證來到女高門口,申請一個讀書機會,辦公室老師收下她的材料。沒想到,幾天後,她的媽媽接到女高的電話,女兒被女高錄取了。媽媽說孩子走了「狗屎運」。
學校不僅送張麗一張高中入場券,也為她支付了生活費,免除她經濟上的擔憂。
不過,像張麗一樣因交不起學費而來到女高的越來越少。2019年,華坪女高一本上線率40.67%,排名麗江市第一。今年,學校成績依然可喜。159人參加高考,一本線以上70人,本科線以上150人。
但今年9人未上本科線的高考成績讓張桂梅不太滿意,她覺得,今年受疫情影響,山裡的孩子與城市孩子進一步拉開差距。
上網課在大山里很不便,風一刮,信號就沒了。她讓老師和各級村委會聯繫,讓家中沒有網絡的學生去村委會上課,並給沒有手機的學生買了手機。
張桂梅希望有學生考上清華北大的心愿也沒能實現。
學校最缺的仍是資金。華坪女高的教師工資由縣財政負擔,工資水平低。華坪縣教育局黨委書記胥國華告訴記者,華坪女高最初按18個教學班、900人辦學規模設計,但因資金有限,每年只能招收100到160人。
除了教師工資,學校水電費、學生的所有支出均由學校負擔,每當賬戶剩下100萬元,張桂梅就進入新一輪的憂心,她要繼續為錢奔走。
名氣能為學校帶來錢。張桂梅因此在乎每一次出名。第一次被全國聚焦在2008年,新聞聯播報道她的第二天,她正要起身去人民大會堂作報告,汶川地震來了。第二次時,媒體宣傳她,片子還沒播,魯甸地震來了。
這一次,趕上了疫情。她以為又沒了音訊,自己卻突然火了。
社會各界的捐款讓張桂梅暫時免於為錢發愁。但代價是每日數不清的媒體約訪和陌生人的問候電話,有人請她去給幹部講道德課,有報紙請她跟全國優秀教師寫幾句話。以前沒錢看病,如今,她身體的每個器官都被醫生關注,有人給她開中藥,有人對她問診。
她對每位到訪者客氣。多家媒體到來前,她特地去醫院打了一針,以免中途倒下。今年,她坐在椅子上接受視頻採訪,身後有縣長和一名醫生保駕護航。
這位強勢的校長逐漸發現,自己能做的越來越有限。對於這所學校的未來,她多數時候表示樂觀,覺得學校名氣大了,自己即使不在了,政府也會管。
以前,有潔癖的她不喜歡別人摸她的手,如今,她身體愈發虛弱,要靠別人攙扶。半生教書育人,每次放寒暑假,看到空蕩蕩的校園,她終於可以停下來一會,想想自己的事,以後養老怎麼辦,但找不到一個可傾訴之人?
脆弱的時刻很短暫,很快,她又以健談精幹的形象面對每一個到訪者。她說,只要她能動,女高就不會倒。
大家是否認識一位紮根在邊遠山區的女教師張桂梅,她創辦了一所免費女子高中托起了一個又一個,在貧困地區的女孩子的讀書夢想。她為了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家庭的幸福、社會的和諧,這個活著的榜樣,他頑強拼搏、不屈不撓、無私奉獻的精神是每個人學習的榜樣。
還有什麼傳奇人物比62歲張桂梅更落魄嗎?為了省錢,她多年不吃肉,直到後來「吃點肉就會嘔吐,就會難受」。她去籌款時,被人放狗咬過,腳上鮮血直流;街頭募捐,別人懷疑她是騙子朝她臉上吐口水?
她家中,最醒目的是40多項榮譽證書:全國十佳師德標兵、全國十大女傑、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三八紅旗手……1974年10月,17歲的張桂梅跟隨姐姐從家鄉黑龍江來到雲南,支援邊疆建設。45年來,她不是一步一步走向大城市,而是一步步走向貧困山區。1996年8月,她的丈夫去世,父母雙亡無兒無女的張桂梅黯然神傷,她決定離開傷心之地調入麗江市華坪縣。她放棄了進入全縣條件最好的華坪一中,選擇了師資最弱、條件最差的民族中學任教,承擔起4個班的教學任務。
回過頭來,身處帝都的我們,北京的教育工作者要怎麼做呢?我們擁有國家頂尖級別的教育條件,教育環境,教育背景,不像張桂梅老師面對那樣惡劣的條件。在張桂梅老師身上,我們要傳承的是身為教育工作者為了國家,為了人民的無私奉獻精神,正如同「木葉飛舞之處火亦生生不息」,我們要做的就是在工作之中融入張桂梅老師的精神,做好祖國花朵的領路人;未來社會的領路人;甚至是祖國未來的領路人。人們大多稱老師為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我們唯有加強使命感與責任感才能對得起這份讚譽?
還有什麼傳奇人物比62歲張桂梅更落魄嗎?為了省錢,她多年不吃肉,直到後來「吃點肉就會嘔吐,就會難受」。她去籌款時,被人放狗咬過,腳上鮮血直流;街頭募捐,別人懷疑她是騙子朝她臉上吐口水?
她家中,最醒目的是40多項榮譽證書:全國十佳師德標兵、全國十大女傑、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三八紅旗手……1974年10月,17歲的張桂梅跟隨姐姐從家鄉黑龍江來到雲南,支援邊疆建設。45年來,她不是一步一步走向大城市,而是一步步走向貧困山區。1996年8月,她的丈夫去世,父母雙亡無兒無女的張桂梅黯然神傷,她決定離開傷心之地調入麗江市華坪縣。她放棄了進入全縣條件最好的華坪一中,選擇了師資最弱、條件最差的民族中學任教,承擔起4個班的教學任務。
回過頭來,身處帝都的我們,北京的教育工作者要怎麼做呢?我們擁有國家頂尖級別的教育條件,教育環境,教育背景,不像張桂梅老師面對那樣惡劣的條件。在張桂梅老師身上,我們要傳承的是身為教育工作者為了國家,為了人民的無私奉獻精神,正如同「木葉飛舞之處火亦生生不息」,我們要做的就是在工作之中融入張桂梅老師的精神,做好祖國花朵的領路人;未來社會的領路人;甚至是祖國未來的領路人。人們大多稱老師為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我們唯有加強使命感與責任感才能對得起這份讚譽?
磨難使人堅強,困苦使人堅韌,意志使人執著。苦難是一個人寶貴的精神財富,是砥礪人前行的力量。面對苦難,我們應該怎麼做,從張桂梅校長身上我們應該能夠找到答案。她來到華坪之前的苦難,大家應該都是了解的,重要的是,她是如何以頑強的意志力對待苦難、戰勝困苦的。苦難到底是財富還是屈辱?當你戰勝了苦難,它就是你的財富;當苦難戰勝了你,它就是你的屈辱。學習張桂梅,就是通過對她苦難經歷的了解,從中感悟她身上那種不向一切困難低頭,而是戰勝苦難,頑強地從苦難中解脫出來的抗擊苦難的精神?
人要有胸襟、格局、擔當、責任、境界和情懷。人有胸襟才有格局,人有信念才有擔當,人有擔當才有責任,人有境界才有情懷。大的追求,大的願望,就會有大的忍耐、大的包容、大的視野、大的格局。站在高處,才能看得遠;俯下身來,才能愛蒼生。以大視角切入人生,力求站得更高、看得更遠、做得更大。我們從張桂梅老師身上,看到的是大胸襟、大氣度、大境界、大格局和大慈悲。沒有大慈悲,哪有她悲天憫人的捐助、爬山涉水的家訪?沒有大格局,哪來的力量用五年的時間集資辦學而且要實現「必須讓學生全部考上大學,而且要爭取考上雙一流大學」的高遠目標?「我生來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於群峰之巔俯瞰平庸的溝壑。我生來就是人傑而非草芥,我站在偉人之肩藐視卑微的懦夫。」這是何等的氣度和豪邁。
人貴有一種拼搏精神、職業操守和高尚品德。張桂梅老師身患多病,行走困難,但疾病沒有給她擊倒,沒有阻止她每天早上5點就準時起床,第一個出現在校園裡,每天至少3次巡校、查課的腳步;沒有摧毀她寒暑假歷盡艱辛走訪千家萬戶的信念。她累計到1550多名學生家裡進行家訪,正是她的家訪和資助,讓大山里想要輟學的女孩兒重新回到學校讀書,從而改寫了她們的人生。華坪女高,以它擁有張桂梅這樣的校長而驕傲,以它令人嘆為觀止的高考成績而名揚神州。在張桂梅校長眼裡,看到的不是多年辛苦操勞的成就,而是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的欣慰,她用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信仰譜寫了貧困山區女子教育的華章,著自己「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莊嚴承諾。這是令人肅然起敬的拼搏精神,是令人擊節讚嘆的奉獻精神,更是令人淚目的職業操守和高尚品德。是什麼力量支撐一位身體多病的老人對事業如此地執著?你感動了、感悟了,答案也就找到了?
張桂梅老師的事跡感動國人,感動中國。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以張桂梅老師為榜樣,讓「張桂梅精神」內化為自己的思想動力和工作動力,成為自己心中的一盞明燈,照亮自己前行的腳步和人生的旅程。
人要有胸襟、格局、擔當、責任、境界和情懷。人有胸襟才有格局,人有信念才有擔當,人有擔當才有責任,人有境界才有情懷。大的追求,大的願望,就會有大的忍耐、大的包容、大的視野、大的格局。站在高處,才能看得遠;俯下身來,才能愛蒼生。以大視角切入人生,力求站得更高、看得更遠、做得更大。我們從張桂梅老師身上,看到的是大胸襟、大氣度、大境界、大格局和大慈悲。沒有大慈悲,哪有她悲天憫人的捐助、爬山涉水的家訪?沒有大格局,哪來的力量用五年的時間集資辦學而且要實現「必須讓學生全部考上大學,而且要爭取考上雙一流大學」的高遠目標?「我生來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於群峰之巔俯瞰平庸的溝壑。我生來就是人傑而非草芥,我站在偉人之肩藐視卑微的懦夫。」這是何等的氣度和豪邁。
人貴有一種拼搏精神、職業操守和高尚品德。張桂梅老師身患多病,行走困難,但疾病沒有給她擊倒,沒有阻止她每天早上5點就準時起床,第一個出現在校園裡,每天至少3次巡校、查課的腳步;沒有摧毀她寒暑假歷盡艱辛走訪千家萬戶的信念。她累計到1550多名學生家裡進行家訪,正是她的家訪和資助,讓大山里想要輟學的女孩兒重新回到學校讀書,從而改寫了她們的人生。華坪女高,以它擁有張桂梅這樣的校長而驕傲,以它令人嘆為觀止的高考成績而名揚神州。在張桂梅校長眼裡,看到的不是多年辛苦操勞的成就,而是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的欣慰,她用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信仰譜寫了貧困山區女子教育的華章,著自己「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莊嚴承諾。這是令人肅然起敬的拼搏精神,是令人擊節讚嘆的奉獻精神,更是令人淚目的職業操守和高尚品德。是什麼力量支撐一位身體多病的老人對事業如此地執著?你感動了、感悟了,答案也就找到了?
張桂梅老師的事跡感動國人,感動中國。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以張桂梅老師為榜樣,讓「張桂梅精神」內化為自己的思想動力和工作動力,成為自己心中的一盞明燈,照亮自己前行的腳步和人生的旅程。
近期,教育部下發通知,要求在全國教育系統深入開展向張桂梅同志學習活動。
相信在教育系統內部,每位教師對「張桂梅」這個名字都不陌生,對張桂梅的先進事跡都能說上一二。但是每一次對張桂梅先進事跡進行學習,我都發現自己對她又認識了很多,學到了很多。
「如果我是小溪,就流向沙漠,去造就一片生命的綠洲。」張桂梅作為一名平凡的人民教師,紮根貧困地區全身投入教育事業,用生命點滴書寫出來的人生故事傳說彰顯出一名普通黨員、一名教育工作者的高尚人格和精神魅力。
她堅守初心,對黨忠誠一輩子。張桂梅同志是雲南省麗江市華坪縣女子高級中學黨支部書記、校長,是「四有」好老師要求的榜樣。她響應黨的號召,到雲南支援邊疆建設,跨越千里、輾轉多地,無怨無悔。她創辦免費女子高中,她堅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將堅定的理想信念融入辦學體系,幫助數千名山區女孩改變命運,為國家輸送了一批又一批莘莘學子。華坪縣女子高中,是全市第一家黨員佩戴黨徽上班的單位。張桂梅讓黨員在群眾和師生面前「明身份」,促使黨員起到先鋒模範帶頭作用,做到了哪裡有困難哪裡就有黨徽在閃爍。2000年,她在領取勞模獎金後,把全部獎金5000元一次性交了黨費。她把對黨的忠誠和對人民的熱愛滲透在血脈里,在她身上充分體現著一名共產黨員初心如磐的精神品質和至誠至深的家國情懷。
她牢記使命,為民奉獻一輩子。40多年來,她為了不讓一名女孩因貧困失學,堅持家訪11年,遍訪貧困家庭1300多戶,行程十餘萬公里。張桂梅與孩子們之間有很多故事傳說,每一個都是催人淚下。1997年12月的一天深夜,一個男生突然發高燒,張桂梅看到這位學生寒冬臘月還穿著單衣,當即把丈夫去世後留下的唯一一件毛背心送給了這位學生,並連夜把他送到醫院,替他付了200元的住院費。第二天,當學生家長趕到醫院,看到已經守候了整整10個小時的張桂梅臉色蒼白,神情憔悴,這位傈僳族老人感動得熱淚盈眶。她長期拖著病體工作,超量的付出透支了原本羸弱的身體,換來女子高中學生學習的好成績。
她堅守教育報國初心,牢記立德樹人使命,紮根貧困地區40多年,不遺餘力踐行著「只要我還有一口氣,就要站在講台上」的諾言,立志用教育扶貧斬斷貧困代際傳遞,傾力建成全國第一所全免費女子高中,讓1600餘名貧困山區女學生圓夢大學,托舉起當地群眾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信心與希望。
相信在教育系統內部,每位教師對「張桂梅」這個名字都不陌生,對張桂梅的先進事跡都能說上一二。但是每一次對張桂梅先進事跡進行學習,我都發現自己對她又認識了很多,學到了很多。
「如果我是小溪,就流向沙漠,去造就一片生命的綠洲。」張桂梅作為一名平凡的人民教師,紮根貧困地區全身投入教育事業,用生命點滴書寫出來的人生故事傳說彰顯出一名普通黨員、一名教育工作者的高尚人格和精神魅力。
她堅守初心,對黨忠誠一輩子。張桂梅同志是雲南省麗江市華坪縣女子高級中學黨支部書記、校長,是「四有」好老師要求的榜樣。她響應黨的號召,到雲南支援邊疆建設,跨越千里、輾轉多地,無怨無悔。她創辦免費女子高中,她堅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將堅定的理想信念融入辦學體系,幫助數千名山區女孩改變命運,為國家輸送了一批又一批莘莘學子。華坪縣女子高中,是全市第一家黨員佩戴黨徽上班的單位。張桂梅讓黨員在群眾和師生面前「明身份」,促使黨員起到先鋒模範帶頭作用,做到了哪裡有困難哪裡就有黨徽在閃爍。2000年,她在領取勞模獎金後,把全部獎金5000元一次性交了黨費。她把對黨的忠誠和對人民的熱愛滲透在血脈里,在她身上充分體現著一名共產黨員初心如磐的精神品質和至誠至深的家國情懷。
她牢記使命,為民奉獻一輩子。40多年來,她為了不讓一名女孩因貧困失學,堅持家訪11年,遍訪貧困家庭1300多戶,行程十餘萬公里。張桂梅與孩子們之間有很多故事傳說,每一個都是催人淚下。1997年12月的一天深夜,一個男生突然發高燒,張桂梅看到這位學生寒冬臘月還穿著單衣,當即把丈夫去世後留下的唯一一件毛背心送給了這位學生,並連夜把他送到醫院,替他付了200元的住院費。第二天,當學生家長趕到醫院,看到已經守候了整整10個小時的張桂梅臉色蒼白,神情憔悴,這位傈僳族老人感動得熱淚盈眶。她長期拖著病體工作,超量的付出透支了原本羸弱的身體,換來女子高中學生學習的好成績。
她堅守教育報國初心,牢記立德樹人使命,紮根貧困地區40多年,不遺餘力踐行著「只要我還有一口氣,就要站在講台上」的諾言,立志用教育扶貧斬斷貧困代際傳遞,傾力建成全國第一所全免費女子高中,讓1600餘名貧困山區女學生圓夢大學,托舉起當地群眾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信心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