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近年來,我省不斷加大對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的投入,但是縣以下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的基礎還比較薄弱;基層文化事業的發展,圍繞公共文化設施的建設及管理使用,以及如何提升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能力方面,出現了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和困難。經過調研,我們認為:1.針對本地區特色,以五大理念引領文化建設的科學決策;2.對各項資源(包括設施、資金和人才等)的合理優化配置;3.合理規範、引導提升由當地各類物遺、非遺所傳承下來的豐富多彩各類民間文化活動(我們稱之為「活體」公共文化),使之作為基層公共文化最有生命力的展示平台,從而真正提升我省公共文化的軟實力。這些方面都還需要進一步總結、改進、引導和推廣。主要有:1.通過蕪湖鏡湖區、合肥包河區引進民營文化企業儒林書業集團開展圖書館服務外包,說明政府引導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文化服務,是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舉措,也是辦好基層公共文化事業的普及、發展方向。2.通過考察黃山市黃山區舉辦的「清明公祭軒轅黃帝典禮」,池州市東至縣大力弘揚周氏家族優秀文化受到中紀委網站推介,合肥市廬陽區三十崗鄉,因地制宜,從無到有,創辦崔崗藝術節,說明富有地域特色的各地非遺所傳承和地方自創的豐富多彩各類民間文化活動,是基層公共文化最有生命力的「活體」文化,為這些文化活動搭建平台,引導提升,是我們基層公共文化彰顯地域特色、繼承弘揚中華優秀文化傳統的有效手段和途徑。而這些方面正是我們構建現代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基本要素和創新方向。報告並對一些具體問題提出了改進的建議。
一、調研宗旨和目的
近年來,我省不斷加大對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的投入,但是縣以下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的基礎還比較薄弱;基層文化事業在發展中受到當地人、財、物緊缺和資源配置不合理等因素的制約;圍繞公共文化設施的建設及管理使用,以及如何提升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能力方面,也出現了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和困難。
本課題組經過對馬鞍山、蕪湖、黃山、池州,以及省會合肥等處於公共文化服務不同發展水平的有關縣區、鄉鎮、街道的走訪調研,認為:1.針對本地區特色,以五大理念引領文化建設的科學決策;2.對各項資源(包括設施、資金和人才等)的合理優化配置;3.合理規範、引導提升由當地各類物遺、非遺所傳承下來的豐富多彩各類民間文化活動(我們稱之為「活體」公共文化),使之作為基層公共文化最有生命力的展示平台,從而真正提升我省公共文化的軟實力。這些方面都需要進一步總結、改進、引導和推廣,這正是我們構建現代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基本要素和創新方向。
二、值得借鑑和推廣的典型經驗
(一)政府引導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文化服務,是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舉措,也是辦好基層公共文化事業的普及、發展方向。
公共圖書館建設是重要的文化民生工程之一。近年,我省開始試水公共圖書館服務外包。我們重點調研了我省率先「吃螃蟹」的蕪湖市鏡湖區、合肥市包河區和全省首家實行圖書館全方位外包服務的民營文化企業——儒林書業集團。
儒林書業集團是國內著名的圖書發行和圖示情報供應商,在新形勢下,組成安徽儒林圖書館諮詢服務有限公司(簡稱「儒林館服」),致力於推廣公共圖書館全流程服務外包。
2013年底,通過網上招標、洽談、簽訂合約等一系列流程,儒林館服成功與蕪湖市鏡湖區文廣新局簽訂該區圖書館服務外包合同,成為了我省第一個圖書館專業「管家」。根據服務合同,儒林館服結合自身優勢採取了一系列高效、靈活、創新的管理措施:1.建立優質高效的學習型團隊。實行扁平化管理,變傳統圖書館的「養人」為「養事」,降低了圖書館運營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解決了傳統圖書館在運營過程中面臨的編制緊張、人才匱乏等難題。2.以圖書館為平台,開展各類新穎的閱讀活動,包括專題展覽、健康講座、知識講堂、讀書聯誼、演講朗誦、親子遊戲等,活動對象涵蓋各個年齡層次。同時,儒林館服工作人員主動走進社區、學校、企事業單位,宣傳推廣全民閱讀理念,與讀者親密互動。3.致力於圖書館的智能化運作和數字化建設,開設網絡數字圖書館服務,有效拓寬了讀者的閱讀渠道。
數據顯示,承包經營一年半以來,鏡湖區圖書館到館人次已逾31萬人次,圖書借閱量達81145冊次,舉辦各類活動156場次,累計參與人次8000餘次。在圖書館的意見登記簿和專項調查結果均顯示,幾乎所有的讀者對儒林館服的服務均表示滿意和認可。
2015年夏季起,儒林館服又與合肥市包河區合作,開始以全員承包的方式,運營「包河區社區讀書社聯盟」。該聯盟的各社區圖書館採取「政府投入、企業運營、業主監督」的運營模式,通過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服務,引進儒林館服,開展全程運營管理,由區文化主管部門、街道、社區、讀者共同監督運營質量。通過對濱湖明珠社區、南園社區、瑞園社區圖書館和淝南社區楠香書屋的實地考察,其運營模式及特色是:1.實行五全服務:基本服務全免費、場館開放全年化、讀者活動全公益、服務體系全覆蓋、數字資源全共享。2.實行四個一體化:圖書借閱藏一體化,圖書、報紙、期刊一體化,閱讀、休閒、娛樂一體化。3.追求三大特色服務:(1)特色文化服務:實現月月有主題,月月有活動;(2)特色功能布局:按基本功能明確,特色功能明顯的要求嚴格規範功能布局;(3)特色館藏資源建設。4.突出社區兩大服務對象:老人和孩子。5.正在實施:聯盟成員館之間通借通還。
實踐證明,運用社會力量採取政府購買文化服務,是一項值得普及推廣、行之有效的基層公共文化服務建設重要舉措,也是辦好基層公共文化事業的普及和發展方向。
建議省政府領導,通過儒林館服的典型事例,加大對地方各級政府購買基層文化服務的督促和宣傳力度,出台更切實可操作的政策法規,將我省基層公共文化建設推上一個新的高度。
(二)富有地域特色的各地非遺所傳承和地方自創的豐富多彩各類民間文化活動,是基層公共文化最有生命力的「活體」文化,為這些文化活動搭建平台,引導提升,是我們基層公共文化彰顯地域特色、繼承弘揚中華優秀文化傳統的有效手段和途徑。
為此,我們重點考察了黃山市黃山區、池州市東至縣、合肥市廬陽區,這三個縣區都有著自己標誌性的「活體文化」:1.黃山市黃山區舉辦的「清明公祭軒轅黃帝典禮」。黃山原名黟山,唐天寶六年(公元747年),唐玄宗聽聞此山是軒轅黃帝採藥修道升仙之處,便下詔改黟山為黃山,因此黃山的本意即是「黃帝之山」。近年來,黃山區由區政府支持,成立黃山區軒轅文化研究會,圍繞軒轅黃帝文化,開展了一系列挖掘、整合工作。2006年該地民俗文化活動「軒轅車會」入選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自2013年至2016年,已連續四年在三口鎮境內的黃海仙都景區,舉辦清明祭祀的軒轅黃帝公祭活動,參加者有來自全國各地包括台港澳的眾多客人。祭典地點位於黃山軒轅峰下,景區內有軒轅古剎,黃帝天位,祭祀廣場,黃帝文化牆,軒轅古剎內供奉黃帝以及幫助黃帝煉丹修仙的浮丘公、容成子三神像。整個景區風景宜人,黃帝文化氛圍濃厚,目前正在積極申報4a級景區。祭典上的壓軸演出就是省級非遺「軒轅車會」的表演,展現了黃帝用車輪大戰蚩尤的歷史場景,央視多次來現場直播,整個祭典呈現出濃郁的黃帝文化與黃山旅遊深度融合的趨勢,越來越受到海內外炎黃子孫的關注,有與陝西黃帝陵祭祖大典、河南新鄭黃帝故里拜祖大典成為三足鼎立之趨勢。
2.池州市東至縣大力弘揚周氏家族優秀文化。東至縣是晚清大吏周馥、民國實業家周學熙父子的家鄉。近年來,在池州市委市政府和東至縣委縣政府的支持下,該縣一批地方民間人士,成立了東至周氏文化研究會,經過悉心搜集整理,形成「百年家風,六代傳承」的「東至周氏文化展覽」,2016年11月16日,中紀委網站在頭條刊文推介東至周氏家風。
回顧周氏家族在近代社會的歷程和影響,池州市和東至縣的領導部門都認為,周氏家風和周氏文化,不僅屬於周氏家族,也屬於養育周氏家族的這方土地,是一個值得千家萬戶共享的文化資源。因此,還要不斷深入挖掘其豐富的文化內涵,進一步弘揚這一優良家族風尚。決定在「周氏家風館」建設(原為臨時展覽)、城郊紙坑山周氏祖居保護與規劃周氏文化園方面,再給予切實的支持。
3.合肥市廬陽區三十崗鄉,因地制宜,從無到有,創辦崔崗藝術節。三十崗鄉位於合肥市西北郊,因其地處董鋪水庫和大房郢兩大水庫上游,滁河環繞西北,全鄉三面環水,境內綠樹蔥鬱、空氣清新,是合肥地區重要的水源保護區和生態環保基地。數年前,一批畫家看中了這裡的自然和生態環境,落戶崔崗,組成了崔崗畫家藝術村;隨後,又由幾位藝術家發起,辦起了以手工藝製品為主流的崔崗市集,拒絕批量化生產的工業產品,強調物品的小而美和原創性。久而久之,成為深受合肥愛好民間藝術群眾的一個公共文化活動場所。
廬陽區和三十崗鄉政府,針對這個形勢,因勢利導,在2013年11月,支持崔崗藝術村正式開村,並於每年秋天舉辦一次崔崗藝術節,由政府予以資金和物力支持,現已成功舉辦四屆,邀請國內鄉村建設和鄉村藝術領域的頂尖專家學者、藝術家,通過論壇研討,為崔崗乃至三十崗為代表城郊鄉村的未來轉型發展提供智力支持。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認為:文化,越是地域的、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在各地,由不同地域特色、通過千姿百態的物遺、非遺形式傳承和展現出來的「活體文化」,正是植根於人民大眾之中的基層公共文化活動的重要內容,並具有生生不息的濃郁生命力。精心培育、扶持、引導、提升這樣一些優秀的「活體文化」,使之燦若星斗,遍布在江淮大地,不僅可以使我們的基層公共文化建設充滿個性和創新的活力,也可以從基層細微處做起,提升文化軟實力。為我們的文化強省、為民族偉大的文化復興,添磚加瓦。
(三)創新是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發展完善的不竭動力。
在調研和考察中,我們發現,各地基層組織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紛紛制定和推出各種創新舉措,如:廬陽區三孝口街道西平門社區,建立志願者社區服務工作站,內設:關愛老人、關愛未成年人、社會管理創新、素質提升四支志願者服務隊,大學生小巷總理志願者周末興趣班、志願者服務網絡,並在活動中心設立志願者捐贈專櫃、志願者榮譽榜等,文明服務,創優品牌,獲得國家和省級多項榮譽。該區還聯合省供銷社旗下德嘉置業鼎力打造位於市中心桐城路和廬江路交口的「赤闌橋文化廣場」,引進數十名知名書畫家設立創作室、開闢高檔次文玩交易市場,成為合肥著名的文化產業地標,號稱安徽「琉璃廠」。
馬鞍山作為全國公共文化示範城市,率先推進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該市以服務人口為依據,先後投入30億元資金,為各級公共文化設施的標準化建設提供了保障,並率先建成全國首家數字文化體驗館。使傳統的文化館從實體空間拓展到虛擬空間。在縣區,實現公共文化服務設施設置率100%全覆蓋,形成以15分鐘路程為半徑的現代化公共文化服務圈。青陽縣圖書館,根據少年讀者特點,創辦電子畫冊、圖書製作模擬教室,提高孩子的動手能力,富有實效,值得在中小學和幼兒園大班推廣。
綜上所述,在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以標準化指標為基本依據,但不拘泥於量化標準,而是在此基礎上,因地制宜開展創新,這是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發展完善的不竭動力。
三、需要革除的弊端和需要改進的問題
在調研中,我們還發現隨著社會的發展,一些陳舊的政策措施,有的需要考慮革除,有的需要加以改進。
1.農村電影放映隊的量化指標問題。在一個鎮文化站調研,聽到一個故事,一天放映隊兩位人員來放映,等到結束,只有一老一小兩人,放映員覺得老小二人堅持看完不容易,要表示感謝。誰知老人說:你們放映用的凳子是我家的,要不是等著收回,我們爺倆早就回家睡覺了,這些老片子,有什麼可看的,還不如家裡電視好看。這件事暴露了三個問題:一是農村有不少是空巢,按月計場次放映,不符合農村實際情況;二是村村通工程實施後,農村數字化網絡化日益普及,除了年節假期,廣場電影這種傳統的公共文化形式已跟不上形勢。三是現在用衛星數字監控電影放映場次,決定扣分與否和發放補貼,顯得是「高射炮打蚊子」,很荒唐?
2.農家書屋的書籍配送問題。有些地方用低價中標,統一配書,一是低價配送書籍出版年限、內容均較陳舊;二是各村雷同,資金資源極大浪費;三是網絡興起,年輕人大多上網查閱,讀者寥寥。而有的縣,如青陽縣,則實行由縣圖書館作為縣域內中心圖書館,集中購書資金,統一為鄉鎮村採購,統一配送,定期更新,通借通還。這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加以總結規範,在全省推廣。
3.基層公共文化場所建設中的形象工程問題。在皖南一個公共文化示範村的村口廣場,我們看到一個巨型的電子大螢幕,豎立在那裡,比起城市也毫不遜色,購置費用不低。問他們一年能開幾次,說只有節慶日和領導來檢查才開一下。平時在露天,風吹日曬,維修成本代價巨大。村裡日常人口也不多。這種耗資巨額的形象工程,應該儘量取消。
另外,在一個區圖書館的電子閱覽室,21台電腦,細心者發現,有11台貼著「正在維修」字樣,顯然已不能使用,其餘10台也十分老舊,中看不中用,這是另一種,作為擺設的形象工程。而池州市在「三館(文化、圖書、博物)」建設上,短短數年,從無到有,後來居上,尤其圖書館、電子閱覽室緊跟科技發展,配置一新,並分設老人、青少年閱覽區,還開辦了電子上網便民輔導講座。取得較好社會效益。
4.基層公共文化設施考核指標問題。皖南一些區縣,面積小、人口少,按照現有的文化館、圖書館評級標準,級別要與人口數量掛鈎,這些縣區由於人口數量的客觀因素,遲遲不能升級。
5.我省有關政策文本不明晰的問題。2016年由省委辦公廳和省政府辦公廳聯合下文的《關於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實施意見》,第22條規定:「……加大公共文化服務財政投入,……加大政府性基金調入一般公共預算的力度,推動落實從城市住房開發投資中提取1%用於社區公共文化設施建設。」這個「從城市住房開發投資中提取1%」的百分之一是什麼概念,在調研座談中問了幾個市的財政、住建、文化部門,都沒有明確的說法。「一個城市的住房開發投資」到底有多少數額?也說不清楚。建議對此類實施政策所規定的意見,要有明確的界定,否則無法操作?
四、有關意見和建議
構建我省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重在基層,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創新驅動,是做好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有效途徑;關注基層最有地域特色的「活體文化」。並為其搭建平台、提升展示,是做好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得力抓手。為此,我們建議:
1.請省政府領導關注扶持「清明黃山公祭軒轅黃帝典禮」,將其提升到省級祭祀活動的層面。從1979年鄧小平同志倡議,打好黃山牌,一直是省委省政府戰略關注的重點,黃山是「黃帝之山」,黃帝文化是黃山文化的靈魂和根脈,也是宣傳黃山的獨有品牌。清明黃山公祭軒轅黃帝典禮已經隱然與陝西黃帝陵祭祖、河南新鄭黃帝故里拜祖大典三足鼎立,取得較大社會影響。我省提升到省級公祭典禮,會從更高的層面吸引和凝聚海內外炎黃子孫廣泛關注參與,對於宣傳黃山、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
2.請省政府領導關注扶持「東至周氏家族家風文化宣傳」。我省文化底蘊深厚,世家大族輩出,除周氏家族外,桐城張氏家族、宣城梅氏家族、壽州孫氏家族等,都是在歷史上有著深遠影響的文化世家,優良的家風,對於民族優秀文化的傳承和地方文化的建設、社會風氣的匡正,都有著積極的意義。我們可以在中紀委宣傳提倡的背景下,支持池州市和東至縣進一步深度挖掘,做成精品文化工程,帶動我省相關名人及其家族的研究,弘揚社會正氣。
一、調研宗旨和目的
近年來,我省不斷加大對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的投入,但是縣以下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的基礎還比較薄弱;基層文化事業在發展中受到當地人、財、物緊缺和資源配置不合理等因素的制約;圍繞公共文化設施的建設及管理使用,以及如何提升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能力方面,也出現了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和困難。
本課題組經過對馬鞍山、蕪湖、黃山、池州,以及省會合肥等處於公共文化服務不同發展水平的有關縣區、鄉鎮、街道的走訪調研,認為:1.針對本地區特色,以五大理念引領文化建設的科學決策;2.對各項資源(包括設施、資金和人才等)的合理優化配置;3.合理規範、引導提升由當地各類物遺、非遺所傳承下來的豐富多彩各類民間文化活動(我們稱之為「活體」公共文化),使之作為基層公共文化最有生命力的展示平台,從而真正提升我省公共文化的軟實力。這些方面都需要進一步總結、改進、引導和推廣,這正是我們構建現代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基本要素和創新方向。
二、值得借鑑和推廣的典型經驗
(一)政府引導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文化服務,是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舉措,也是辦好基層公共文化事業的普及、發展方向。
公共圖書館建設是重要的文化民生工程之一。近年,我省開始試水公共圖書館服務外包。我們重點調研了我省率先「吃螃蟹」的蕪湖市鏡湖區、合肥市包河區和全省首家實行圖書館全方位外包服務的民營文化企業——儒林書業集團。
儒林書業集團是國內著名的圖書發行和圖示情報供應商,在新形勢下,組成安徽儒林圖書館諮詢服務有限公司(簡稱「儒林館服」),致力於推廣公共圖書館全流程服務外包。
2013年底,通過網上招標、洽談、簽訂合約等一系列流程,儒林館服成功與蕪湖市鏡湖區文廣新局簽訂該區圖書館服務外包合同,成為了我省第一個圖書館專業「管家」。根據服務合同,儒林館服結合自身優勢採取了一系列高效、靈活、創新的管理措施:1.建立優質高效的學習型團隊。實行扁平化管理,變傳統圖書館的「養人」為「養事」,降低了圖書館運營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解決了傳統圖書館在運營過程中面臨的編制緊張、人才匱乏等難題。2.以圖書館為平台,開展各類新穎的閱讀活動,包括專題展覽、健康講座、知識講堂、讀書聯誼、演講朗誦、親子遊戲等,活動對象涵蓋各個年齡層次。同時,儒林館服工作人員主動走進社區、學校、企事業單位,宣傳推廣全民閱讀理念,與讀者親密互動。3.致力於圖書館的智能化運作和數字化建設,開設網絡數字圖書館服務,有效拓寬了讀者的閱讀渠道。
數據顯示,承包經營一年半以來,鏡湖區圖書館到館人次已逾31萬人次,圖書借閱量達81145冊次,舉辦各類活動156場次,累計參與人次8000餘次。在圖書館的意見登記簿和專項調查結果均顯示,幾乎所有的讀者對儒林館服的服務均表示滿意和認可。
2015年夏季起,儒林館服又與合肥市包河區合作,開始以全員承包的方式,運營「包河區社區讀書社聯盟」。該聯盟的各社區圖書館採取「政府投入、企業運營、業主監督」的運營模式,通過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服務,引進儒林館服,開展全程運營管理,由區文化主管部門、街道、社區、讀者共同監督運營質量。通過對濱湖明珠社區、南園社區、瑞園社區圖書館和淝南社區楠香書屋的實地考察,其運營模式及特色是:1.實行五全服務:基本服務全免費、場館開放全年化、讀者活動全公益、服務體系全覆蓋、數字資源全共享。2.實行四個一體化:圖書借閱藏一體化,圖書、報紙、期刊一體化,閱讀、休閒、娛樂一體化。3.追求三大特色服務:(1)特色文化服務:實現月月有主題,月月有活動;(2)特色功能布局:按基本功能明確,特色功能明顯的要求嚴格規範功能布局;(3)特色館藏資源建設。4.突出社區兩大服務對象:老人和孩子。5.正在實施:聯盟成員館之間通借通還。
實踐證明,運用社會力量採取政府購買文化服務,是一項值得普及推廣、行之有效的基層公共文化服務建設重要舉措,也是辦好基層公共文化事業的普及和發展方向。
建議省政府領導,通過儒林館服的典型事例,加大對地方各級政府購買基層文化服務的督促和宣傳力度,出台更切實可操作的政策法規,將我省基層公共文化建設推上一個新的高度。
(二)富有地域特色的各地非遺所傳承和地方自創的豐富多彩各類民間文化活動,是基層公共文化最有生命力的「活體」文化,為這些文化活動搭建平台,引導提升,是我們基層公共文化彰顯地域特色、繼承弘揚中華優秀文化傳統的有效手段和途徑。
為此,我們重點考察了黃山市黃山區、池州市東至縣、合肥市廬陽區,這三個縣區都有著自己標誌性的「活體文化」:1.黃山市黃山區舉辦的「清明公祭軒轅黃帝典禮」。黃山原名黟山,唐天寶六年(公元747年),唐玄宗聽聞此山是軒轅黃帝採藥修道升仙之處,便下詔改黟山為黃山,因此黃山的本意即是「黃帝之山」。近年來,黃山區由區政府支持,成立黃山區軒轅文化研究會,圍繞軒轅黃帝文化,開展了一系列挖掘、整合工作。2006年該地民俗文化活動「軒轅車會」入選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自2013年至2016年,已連續四年在三口鎮境內的黃海仙都景區,舉辦清明祭祀的軒轅黃帝公祭活動,參加者有來自全國各地包括台港澳的眾多客人。祭典地點位於黃山軒轅峰下,景區內有軒轅古剎,黃帝天位,祭祀廣場,黃帝文化牆,軒轅古剎內供奉黃帝以及幫助黃帝煉丹修仙的浮丘公、容成子三神像。整個景區風景宜人,黃帝文化氛圍濃厚,目前正在積極申報4a級景區。祭典上的壓軸演出就是省級非遺「軒轅車會」的表演,展現了黃帝用車輪大戰蚩尤的歷史場景,央視多次來現場直播,整個祭典呈現出濃郁的黃帝文化與黃山旅遊深度融合的趨勢,越來越受到海內外炎黃子孫的關注,有與陝西黃帝陵祭祖大典、河南新鄭黃帝故里拜祖大典成為三足鼎立之趨勢。
2.池州市東至縣大力弘揚周氏家族優秀文化。東至縣是晚清大吏周馥、民國實業家周學熙父子的家鄉。近年來,在池州市委市政府和東至縣委縣政府的支持下,該縣一批地方民間人士,成立了東至周氏文化研究會,經過悉心搜集整理,形成「百年家風,六代傳承」的「東至周氏文化展覽」,2016年11月16日,中紀委網站在頭條刊文推介東至周氏家風。
回顧周氏家族在近代社會的歷程和影響,池州市和東至縣的領導部門都認為,周氏家風和周氏文化,不僅屬於周氏家族,也屬於養育周氏家族的這方土地,是一個值得千家萬戶共享的文化資源。因此,還要不斷深入挖掘其豐富的文化內涵,進一步弘揚這一優良家族風尚。決定在「周氏家風館」建設(原為臨時展覽)、城郊紙坑山周氏祖居保護與規劃周氏文化園方面,再給予切實的支持。
3.合肥市廬陽區三十崗鄉,因地制宜,從無到有,創辦崔崗藝術節。三十崗鄉位於合肥市西北郊,因其地處董鋪水庫和大房郢兩大水庫上游,滁河環繞西北,全鄉三面環水,境內綠樹蔥鬱、空氣清新,是合肥地區重要的水源保護區和生態環保基地。數年前,一批畫家看中了這裡的自然和生態環境,落戶崔崗,組成了崔崗畫家藝術村;隨後,又由幾位藝術家發起,辦起了以手工藝製品為主流的崔崗市集,拒絕批量化生產的工業產品,強調物品的小而美和原創性。久而久之,成為深受合肥愛好民間藝術群眾的一個公共文化活動場所。
廬陽區和三十崗鄉政府,針對這個形勢,因勢利導,在2013年11月,支持崔崗藝術村正式開村,並於每年秋天舉辦一次崔崗藝術節,由政府予以資金和物力支持,現已成功舉辦四屆,邀請國內鄉村建設和鄉村藝術領域的頂尖專家學者、藝術家,通過論壇研討,為崔崗乃至三十崗為代表城郊鄉村的未來轉型發展提供智力支持。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認為:文化,越是地域的、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在各地,由不同地域特色、通過千姿百態的物遺、非遺形式傳承和展現出來的「活體文化」,正是植根於人民大眾之中的基層公共文化活動的重要內容,並具有生生不息的濃郁生命力。精心培育、扶持、引導、提升這樣一些優秀的「活體文化」,使之燦若星斗,遍布在江淮大地,不僅可以使我們的基層公共文化建設充滿個性和創新的活力,也可以從基層細微處做起,提升文化軟實力。為我們的文化強省、為民族偉大的文化復興,添磚加瓦。
(三)創新是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發展完善的不竭動力。
在調研和考察中,我們發現,各地基層組織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紛紛制定和推出各種創新舉措,如:廬陽區三孝口街道西平門社區,建立志願者社區服務工作站,內設:關愛老人、關愛未成年人、社會管理創新、素質提升四支志願者服務隊,大學生小巷總理志願者周末興趣班、志願者服務網絡,並在活動中心設立志願者捐贈專櫃、志願者榮譽榜等,文明服務,創優品牌,獲得國家和省級多項榮譽。該區還聯合省供銷社旗下德嘉置業鼎力打造位於市中心桐城路和廬江路交口的「赤闌橋文化廣場」,引進數十名知名書畫家設立創作室、開闢高檔次文玩交易市場,成為合肥著名的文化產業地標,號稱安徽「琉璃廠」。
馬鞍山作為全國公共文化示範城市,率先推進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該市以服務人口為依據,先後投入30億元資金,為各級公共文化設施的標準化建設提供了保障,並率先建成全國首家數字文化體驗館。使傳統的文化館從實體空間拓展到虛擬空間。在縣區,實現公共文化服務設施設置率100%全覆蓋,形成以15分鐘路程為半徑的現代化公共文化服務圈。青陽縣圖書館,根據少年讀者特點,創辦電子畫冊、圖書製作模擬教室,提高孩子的動手能力,富有實效,值得在中小學和幼兒園大班推廣。
綜上所述,在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以標準化指標為基本依據,但不拘泥於量化標準,而是在此基礎上,因地制宜開展創新,這是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發展完善的不竭動力。
三、需要革除的弊端和需要改進的問題
在調研中,我們還發現隨著社會的發展,一些陳舊的政策措施,有的需要考慮革除,有的需要加以改進。
1.農村電影放映隊的量化指標問題。在一個鎮文化站調研,聽到一個故事,一天放映隊兩位人員來放映,等到結束,只有一老一小兩人,放映員覺得老小二人堅持看完不容易,要表示感謝。誰知老人說:你們放映用的凳子是我家的,要不是等著收回,我們爺倆早就回家睡覺了,這些老片子,有什麼可看的,還不如家裡電視好看。這件事暴露了三個問題:一是農村有不少是空巢,按月計場次放映,不符合農村實際情況;二是村村通工程實施後,農村數字化網絡化日益普及,除了年節假期,廣場電影這種傳統的公共文化形式已跟不上形勢。三是現在用衛星數字監控電影放映場次,決定扣分與否和發放補貼,顯得是「高射炮打蚊子」,很荒唐?
2.農家書屋的書籍配送問題。有些地方用低價中標,統一配書,一是低價配送書籍出版年限、內容均較陳舊;二是各村雷同,資金資源極大浪費;三是網絡興起,年輕人大多上網查閱,讀者寥寥。而有的縣,如青陽縣,則實行由縣圖書館作為縣域內中心圖書館,集中購書資金,統一為鄉鎮村採購,統一配送,定期更新,通借通還。這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加以總結規範,在全省推廣。
3.基層公共文化場所建設中的形象工程問題。在皖南一個公共文化示範村的村口廣場,我們看到一個巨型的電子大螢幕,豎立在那裡,比起城市也毫不遜色,購置費用不低。問他們一年能開幾次,說只有節慶日和領導來檢查才開一下。平時在露天,風吹日曬,維修成本代價巨大。村裡日常人口也不多。這種耗資巨額的形象工程,應該儘量取消。
另外,在一個區圖書館的電子閱覽室,21台電腦,細心者發現,有11台貼著「正在維修」字樣,顯然已不能使用,其餘10台也十分老舊,中看不中用,這是另一種,作為擺設的形象工程。而池州市在「三館(文化、圖書、博物)」建設上,短短數年,從無到有,後來居上,尤其圖書館、電子閱覽室緊跟科技發展,配置一新,並分設老人、青少年閱覽區,還開辦了電子上網便民輔導講座。取得較好社會效益。
4.基層公共文化設施考核指標問題。皖南一些區縣,面積小、人口少,按照現有的文化館、圖書館評級標準,級別要與人口數量掛鈎,這些縣區由於人口數量的客觀因素,遲遲不能升級。
5.我省有關政策文本不明晰的問題。2016年由省委辦公廳和省政府辦公廳聯合下文的《關於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實施意見》,第22條規定:「……加大公共文化服務財政投入,……加大政府性基金調入一般公共預算的力度,推動落實從城市住房開發投資中提取1%用於社區公共文化設施建設。」這個「從城市住房開發投資中提取1%」的百分之一是什麼概念,在調研座談中問了幾個市的財政、住建、文化部門,都沒有明確的說法。「一個城市的住房開發投資」到底有多少數額?也說不清楚。建議對此類實施政策所規定的意見,要有明確的界定,否則無法操作?
四、有關意見和建議
構建我省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重在基層,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創新驅動,是做好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有效途徑;關注基層最有地域特色的「活體文化」。並為其搭建平台、提升展示,是做好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得力抓手。為此,我們建議:
1.請省政府領導關注扶持「清明黃山公祭軒轅黃帝典禮」,將其提升到省級祭祀活動的層面。從1979年鄧小平同志倡議,打好黃山牌,一直是省委省政府戰略關注的重點,黃山是「黃帝之山」,黃帝文化是黃山文化的靈魂和根脈,也是宣傳黃山的獨有品牌。清明黃山公祭軒轅黃帝典禮已經隱然與陝西黃帝陵祭祖、河南新鄭黃帝故里拜祖大典三足鼎立,取得較大社會影響。我省提升到省級公祭典禮,會從更高的層面吸引和凝聚海內外炎黃子孫廣泛關注參與,對於宣傳黃山、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
2.請省政府領導關注扶持「東至周氏家族家風文化宣傳」。我省文化底蘊深厚,世家大族輩出,除周氏家族外,桐城張氏家族、宣城梅氏家族、壽州孫氏家族等,都是在歷史上有著深遠影響的文化世家,優良的家風,對於民族優秀文化的傳承和地方文化的建設、社會風氣的匡正,都有著積極的意義。我們可以在中紀委宣傳提倡的背景下,支持池州市和東至縣進一步深度挖掘,做成精品文化工程,帶動我省相關名人及其家族的研究,弘揚社會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