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視程度、師資隊伍建設、教育內容和教學目標、教育形式、評價系統五個方面分析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存在的問題,探究「網際網路+」時代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優化途徑,包括提高各層面的重視程度、完善課程體系、創新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形式、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建設完善的評估體系。
關鍵詞:「網際網路+」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20)18-0179-03。
隨著高等教育的發展和大學招生規模的擴大,畢業生的數量逐年增多,截至2019年,高校畢業生人數已達到834萬。大學生就業形勢十分嚴峻,競爭極其激烈。為了引導大學生早日樹立職業目標,規劃職業生涯,減輕就業壓力,提高就業競爭力,各大高校開始積極開設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而隨著「網際網路+」時代的到來,「任何人、任何物、任何時間、任何地點,永遠在線、隨時互動」。人性的尊嚴和價值更加凸顯。「以人為核心,用戶至上」的網際網路思維,使人的價值、人的需求和滿意程度被最大化,網際網路以開放的生態,促使社會向去中心化、參與感、自組織、社群化方向發展,人人可以成為信息源,影響他人,又被各種信息、文化、意識形態所影響。開放、融合、創新成為大潮流、大趨勢。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必須運用網際網路思維更新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理念和內容,創新形式和載體,從而滿足大學生的心理需求和個性化發展,實現大學生的健康成長與成才。
一、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存在的問題
1.重視程度不夠。
首先,學校層面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視程度不夠,大多數院校認為學生專業學習重於職業生涯規劃,將職業生涯規劃課定性為公共課,因而缺乏嚴格的監督和管理。同時,對課堂效果沒有嚴格把控,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的質量完全取決於教師個人的知識儲備、教育教學經驗和個人能力素質,缺乏制度性保障。其次,教師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視程度不夠,導致教師在教育過程中出現懈怠,最終影響教學效果。最後,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參與非常重要。目前,大多數學生對於職業生涯規劃缺乏認知,規劃意識淡薄,加之課程本身缺乏吸引力,導致學生的參與積極性不高。
2.師資隊伍缺乏專業素養。
目前,院校職業生涯規劃的師資隊伍以輔導員和就業指導老師為主體,他們大多數沒有接受過專業的職業生涯規劃相關課程的培訓,缺乏專業素養,對具體專業的發展前景認識模糊;對不同專業的學生「一刀切」,不能給出專業的可行規劃與指導。目前,各大高校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主要以公共課為主,由於課程內容單一,傳統授課形式缺乏吸引力,導致大學生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的重視度不夠,教育效果不顯著。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應該向深層次、線上線下相結合、個性化、創新性的方向發展。
3.教育內容和教學目標缺乏針對性,忽視個性化。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設置以普遍性理論為主,多限於自我認知、就業情況、政策解讀、求職技巧等內容,沒有考慮到不同專業、不同條件、不同類型、不同發展需求的學生之間的差異,內容缺乏針對性且單一。教學目標設置在同一學業水平上,忽視學生的個性化內在需求。在教學實施過程中,強調標準化、同步化的教學進程,忽視個性化發展。
4.教育形式單一,缺乏吸引力。
目前,職業生涯規劃課以理論灌輸為主,缺少實踐模式探索,在教學形式上缺少互動,對學生的影響和幫助不大。在當前「網際網路+」時代背景下,各種信息泛濫,高科技設備頻出,手機的功能快速發展,學生通過手機可以獲取任何喜歡的內容,機不離手成為當前大學生的普遍樣態;課堂本身吸引力不足,容易導致學生將注意力轉向手機背後的無限世界,致使課堂教育無效。
5.評價系統不夠完善。
目前,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考核一般是以一份作業或者一份試卷作為最終評分依據。評價內容以理論學習為主,忽視了學生認知結構、實踐能力、情感因素等方面的評價,評價範圍狹窄。評價以總結性評價為主,忽視了過程中的評價,導致教學過程中教師對學生的激勵不足,缺乏針對性的個性化指導。
對教師的評價,主要集中於教師自評和學生評價,缺少專業評價。教師自評完全依賴於教師的自我認知、自我反思;而學生的評價雖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教師的教學水平,但是缺乏專業性考量。這使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大多依靠自身的自覺性,缺乏外在、客觀性的制約。許多高校缺少教師評價之後的技術支撐和專業培訓,教師的專業化水平提升缺乏制度保障。
二、「網際網路+」時代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探究
「網際網路+」時代,要把網際網路思維主動融入教育教學過程中,為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提供動力和養料,更新教育內容,優化教育模式,改變學習方式,促使教育評價多元化。
1.提高各層面的重視程度。
職業生涯規劃對大學生的職業選擇、人生價值都有重要的意義,各大高校應提高重視程度,嚴格把控,從制度層面保障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的良好運行。教師作為教學的主體和教學過程的策劃者和實施者,更要提高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視程度,認真備課,積極探索新方式,深入學習專業知識、網際網路技術等,提高教育教學的各項能力水平。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應全面理解明確職業生涯規劃在未來的職業選擇及職業發展中的重要意義,調動自身學習的積極性,發揮主觀能動性,達到學習效果最大化。
2.完善課程體系。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應貫穿於四年的大學學習中,呈現連續性和系統性特徵。大一注重職業生涯的啟蒙,引導學生認識自我,認識職業,並通過自我分析,初步確立職業發展方向;大二階段應注重職業素養的形成;大三大四階段,應注重職業生涯選擇,就業、創業等技能培訓,面試及心理疏導等。不同專業,其教育內容應有差異,將專業嵌入各個階段的內容當中,努力實現不同時期、不同階段教育內容的專業化傾向。細化課程內容,將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分解為大學生職業素質與技能培養、就業技能培訓、職業實踐、專業發展培訓等。專業發展培訓方面內容,應由專業教師負責教授,改變傳統的授課方式,使課程內容更加系統、精練,課程體系朝著更專業化的方向發展。
開發和利用網上教學資源,更新教育內容,使職業生涯規劃課能跟上時代步伐,解決學生思想困惑,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就業觀、創業觀等,實現學生的健康成長與成才。
「網際網路+」時代的到來,使教育越來越數字化、立體化,大數據分析使個性化、多元化的培養目標和培養計劃得以完成。
3.創新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形式。
以「網際網路+」時代為大背景,利用網際網路思維,運用大數據、雲計算、移動通信技術、智能技術等現代信息技術創新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形式。積極探索網際網路線上資源開發與線下課堂授課相結合之路。
「網際網路+」時代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可以突破傳統教育時間和地點的限制,實現傳統教育形式和載體的創新,其中線上資源的開發,實現了學生隨時隨地學習,教師隨時隨地可指導的教育教學模式。可以設計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app,實行實名認證,每一個學生都有獨立的id,通過分析大學生生活習慣、心理需求、熱點關注等特徵,積極拓展網上資源,將教學內容和優秀的網上資源進行整合優化,添加進app,同時設計推送信息,插入各種測評、試題等任務,每一項任務的完成都計入個人得分。利用大數據分析學生在app上的所有活動軌跡,得出每位學生的職業傾向、興趣關注點、實際需求等個人信息,自動匹配相應網上課程。教師可以利用網際網路搭建交互式平台,並充分利用微信、微博、微視頻、「雲課堂」等多媒體的共享優勢,為學生提供全方位、多維度的生涯諮詢和指導服務。
應積極創新線下課程形式與載體,探索翻轉課堂、體驗式教學、情境創設等方式方法的運用,加強課堂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環節,充分體現學生的學習主體性地位。搭建實訓平台,加強就業基地建設,採取頂崗實習、志願服務等實踐模式,加強學生實踐能力培養。形成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的職業生涯規劃課程體系。
4.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在「網際網路+」時代背景下,傳統的教師為主體、學生為客體的師生關係被顛覆,教師是教學的主體,而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雙主體」的師生關係成為當下課堂的主要形態。而無論如何變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仍然沒有動搖,課堂是否高效,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師的引導、激發,以及對各個環節的安排與布置。因此,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改革的最主要因素,就是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升師資隊伍專業化水平。要加強對教師的專業化教育和培養力度,積極整合網上資源,構建不同方向、不同專業的網上培訓專業化課程體系,豐富教師的專業化知識,培養教師專業化素養;同時,積極培訓教師利用網際網路技術的能力,打造新型課堂模式,提高職業生涯規劃課的吸引力,滿足新時代大學生的需求。
5.鞏固教學效果,建設完善的評估體系。
針對學生評價系統,應豐富評價依據,不僅依靠學生的成績,還要依據學生的實踐能力、認知結構的完善等,從而形成綜合性、系統性的評價;同時,總結性評價和過程性評價相結合。網際網路使嵌入學習過程的過程性評價成為可能,過程性評價既可以及時發現學生學習中出現的問題,並給予有效指導,又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地位,加強課程的實效性。利用網際網路大數據分析,促進評價的個性化發展,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同時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使評價更加開放、便捷。
針對教師評價系統,應促進其向多元化、專業化方向發展;同時為教師提供專業化的教學指導。建設完善的網絡評價平台,通過網絡平台,教師可以依據學習表現和平時表現來評價學生,同時學生也可以對教師的教學表現進行評價與打分,充分實現教學相長。學校和教育部門可以藉助數據進行遠程分析,評價教學活動,並為教師提供專業化的教學指導,給予專業化的教學意見和建議,促進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升。此外,還可以積極探索社會層面對教師的評價,使評價更為方便、深入、多元化、專業化。
三、結語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對於大學生的職業選擇和人生的長遠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大學生的學習、生活方式等許多方面都受到影響,傳統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面臨失效的危機,為了順應時代的發展,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積極探索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發展的新模式,必須積極運用網際網路思維更新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理念、內容、創新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形式、載體,完善職業規劃評價體系。
參考文獻:
[1]馬雲霞.「網際網路+」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7。
[2]葉晉利.「網際網路+」背景下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創新模式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19(15)。
[3]盧曉,何東雲.「網際網路+」模式下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改革探索[j].教育教學論壇,2016(27)。
[4]於躍.「網際網路+」時代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及網絡化建設借鑑[j].學術研究,2017(11)。
[5]周芸.「95後」藝術類大學生職業生涯認知現狀及生涯教育策略研究[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9(6)。
[6]劉君娣.《大學生職業生涯與發展規劃》教學方法探討[j].甘肅科技縱橫,2010(4)。
關鍵詞:「網際網路+」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20)18-0179-03。
隨著高等教育的發展和大學招生規模的擴大,畢業生的數量逐年增多,截至2019年,高校畢業生人數已達到834萬。大學生就業形勢十分嚴峻,競爭極其激烈。為了引導大學生早日樹立職業目標,規劃職業生涯,減輕就業壓力,提高就業競爭力,各大高校開始積極開設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而隨著「網際網路+」時代的到來,「任何人、任何物、任何時間、任何地點,永遠在線、隨時互動」。人性的尊嚴和價值更加凸顯。「以人為核心,用戶至上」的網際網路思維,使人的價值、人的需求和滿意程度被最大化,網際網路以開放的生態,促使社會向去中心化、參與感、自組織、社群化方向發展,人人可以成為信息源,影響他人,又被各種信息、文化、意識形態所影響。開放、融合、創新成為大潮流、大趨勢。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必須運用網際網路思維更新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理念和內容,創新形式和載體,從而滿足大學生的心理需求和個性化發展,實現大學生的健康成長與成才。
一、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存在的問題
1.重視程度不夠。
首先,學校層面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視程度不夠,大多數院校認為學生專業學習重於職業生涯規劃,將職業生涯規劃課定性為公共課,因而缺乏嚴格的監督和管理。同時,對課堂效果沒有嚴格把控,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的質量完全取決於教師個人的知識儲備、教育教學經驗和個人能力素質,缺乏制度性保障。其次,教師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視程度不夠,導致教師在教育過程中出現懈怠,最終影響教學效果。最後,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參與非常重要。目前,大多數學生對於職業生涯規劃缺乏認知,規劃意識淡薄,加之課程本身缺乏吸引力,導致學生的參與積極性不高。
2.師資隊伍缺乏專業素養。
目前,院校職業生涯規劃的師資隊伍以輔導員和就業指導老師為主體,他們大多數沒有接受過專業的職業生涯規劃相關課程的培訓,缺乏專業素養,對具體專業的發展前景認識模糊;對不同專業的學生「一刀切」,不能給出專業的可行規劃與指導。目前,各大高校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主要以公共課為主,由於課程內容單一,傳統授課形式缺乏吸引力,導致大學生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的重視度不夠,教育效果不顯著。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應該向深層次、線上線下相結合、個性化、創新性的方向發展。
3.教育內容和教學目標缺乏針對性,忽視個性化。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設置以普遍性理論為主,多限於自我認知、就業情況、政策解讀、求職技巧等內容,沒有考慮到不同專業、不同條件、不同類型、不同發展需求的學生之間的差異,內容缺乏針對性且單一。教學目標設置在同一學業水平上,忽視學生的個性化內在需求。在教學實施過程中,強調標準化、同步化的教學進程,忽視個性化發展。
4.教育形式單一,缺乏吸引力。
目前,職業生涯規劃課以理論灌輸為主,缺少實踐模式探索,在教學形式上缺少互動,對學生的影響和幫助不大。在當前「網際網路+」時代背景下,各種信息泛濫,高科技設備頻出,手機的功能快速發展,學生通過手機可以獲取任何喜歡的內容,機不離手成為當前大學生的普遍樣態;課堂本身吸引力不足,容易導致學生將注意力轉向手機背後的無限世界,致使課堂教育無效。
5.評價系統不夠完善。
目前,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考核一般是以一份作業或者一份試卷作為最終評分依據。評價內容以理論學習為主,忽視了學生認知結構、實踐能力、情感因素等方面的評價,評價範圍狹窄。評價以總結性評價為主,忽視了過程中的評價,導致教學過程中教師對學生的激勵不足,缺乏針對性的個性化指導。
對教師的評價,主要集中於教師自評和學生評價,缺少專業評價。教師自評完全依賴於教師的自我認知、自我反思;而學生的評價雖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教師的教學水平,但是缺乏專業性考量。這使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大多依靠自身的自覺性,缺乏外在、客觀性的制約。許多高校缺少教師評價之後的技術支撐和專業培訓,教師的專業化水平提升缺乏制度保障。
二、「網際網路+」時代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探究
「網際網路+」時代,要把網際網路思維主動融入教育教學過程中,為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提供動力和養料,更新教育內容,優化教育模式,改變學習方式,促使教育評價多元化。
1.提高各層面的重視程度。
職業生涯規劃對大學生的職業選擇、人生價值都有重要的意義,各大高校應提高重視程度,嚴格把控,從制度層面保障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的良好運行。教師作為教學的主體和教學過程的策劃者和實施者,更要提高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視程度,認真備課,積極探索新方式,深入學習專業知識、網際網路技術等,提高教育教學的各項能力水平。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應全面理解明確職業生涯規劃在未來的職業選擇及職業發展中的重要意義,調動自身學習的積極性,發揮主觀能動性,達到學習效果最大化。
2.完善課程體系。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應貫穿於四年的大學學習中,呈現連續性和系統性特徵。大一注重職業生涯的啟蒙,引導學生認識自我,認識職業,並通過自我分析,初步確立職業發展方向;大二階段應注重職業素養的形成;大三大四階段,應注重職業生涯選擇,就業、創業等技能培訓,面試及心理疏導等。不同專業,其教育內容應有差異,將專業嵌入各個階段的內容當中,努力實現不同時期、不同階段教育內容的專業化傾向。細化課程內容,將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分解為大學生職業素質與技能培養、就業技能培訓、職業實踐、專業發展培訓等。專業發展培訓方面內容,應由專業教師負責教授,改變傳統的授課方式,使課程內容更加系統、精練,課程體系朝著更專業化的方向發展。
開發和利用網上教學資源,更新教育內容,使職業生涯規劃課能跟上時代步伐,解決學生思想困惑,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就業觀、創業觀等,實現學生的健康成長與成才。
「網際網路+」時代的到來,使教育越來越數字化、立體化,大數據分析使個性化、多元化的培養目標和培養計劃得以完成。
3.創新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形式。
以「網際網路+」時代為大背景,利用網際網路思維,運用大數據、雲計算、移動通信技術、智能技術等現代信息技術創新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形式。積極探索網際網路線上資源開發與線下課堂授課相結合之路。
「網際網路+」時代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可以突破傳統教育時間和地點的限制,實現傳統教育形式和載體的創新,其中線上資源的開發,實現了學生隨時隨地學習,教師隨時隨地可指導的教育教學模式。可以設計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app,實行實名認證,每一個學生都有獨立的id,通過分析大學生生活習慣、心理需求、熱點關注等特徵,積極拓展網上資源,將教學內容和優秀的網上資源進行整合優化,添加進app,同時設計推送信息,插入各種測評、試題等任務,每一項任務的完成都計入個人得分。利用大數據分析學生在app上的所有活動軌跡,得出每位學生的職業傾向、興趣關注點、實際需求等個人信息,自動匹配相應網上課程。教師可以利用網際網路搭建交互式平台,並充分利用微信、微博、微視頻、「雲課堂」等多媒體的共享優勢,為學生提供全方位、多維度的生涯諮詢和指導服務。
應積極創新線下課程形式與載體,探索翻轉課堂、體驗式教學、情境創設等方式方法的運用,加強課堂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環節,充分體現學生的學習主體性地位。搭建實訓平台,加強就業基地建設,採取頂崗實習、志願服務等實踐模式,加強學生實踐能力培養。形成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的職業生涯規劃課程體系。
4.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在「網際網路+」時代背景下,傳統的教師為主體、學生為客體的師生關係被顛覆,教師是教學的主體,而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雙主體」的師生關係成為當下課堂的主要形態。而無論如何變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仍然沒有動搖,課堂是否高效,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師的引導、激發,以及對各個環節的安排與布置。因此,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改革的最主要因素,就是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升師資隊伍專業化水平。要加強對教師的專業化教育和培養力度,積極整合網上資源,構建不同方向、不同專業的網上培訓專業化課程體系,豐富教師的專業化知識,培養教師專業化素養;同時,積極培訓教師利用網際網路技術的能力,打造新型課堂模式,提高職業生涯規劃課的吸引力,滿足新時代大學生的需求。
5.鞏固教學效果,建設完善的評估體系。
針對學生評價系統,應豐富評價依據,不僅依靠學生的成績,還要依據學生的實踐能力、認知結構的完善等,從而形成綜合性、系統性的評價;同時,總結性評價和過程性評價相結合。網際網路使嵌入學習過程的過程性評價成為可能,過程性評價既可以及時發現學生學習中出現的問題,並給予有效指導,又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地位,加強課程的實效性。利用網際網路大數據分析,促進評價的個性化發展,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同時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使評價更加開放、便捷。
針對教師評價系統,應促進其向多元化、專業化方向發展;同時為教師提供專業化的教學指導。建設完善的網絡評價平台,通過網絡平台,教師可以依據學習表現和平時表現來評價學生,同時學生也可以對教師的教學表現進行評價與打分,充分實現教學相長。學校和教育部門可以藉助數據進行遠程分析,評價教學活動,並為教師提供專業化的教學指導,給予專業化的教學意見和建議,促進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升。此外,還可以積極探索社會層面對教師的評價,使評價更為方便、深入、多元化、專業化。
三、結語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對於大學生的職業選擇和人生的長遠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大學生的學習、生活方式等許多方面都受到影響,傳統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面臨失效的危機,為了順應時代的發展,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積極探索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發展的新模式,必須積極運用網際網路思維更新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理念、內容、創新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形式、載體,完善職業規劃評價體系。
參考文獻:
[1]馬雲霞.「網際網路+」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7。
[2]葉晉利.「網際網路+」背景下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創新模式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19(15)。
[3]盧曉,何東雲.「網際網路+」模式下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改革探索[j].教育教學論壇,2016(27)。
[4]於躍.「網際網路+」時代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及網絡化建設借鑑[j].學術研究,2017(11)。
[5]周芸.「95後」藝術類大學生職業生涯認知現狀及生涯教育策略研究[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9(6)。
[6]劉君娣.《大學生職業生涯與發展規劃》教學方法探討[j].甘肅科技縱橫,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