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與社會是針對小學中高年級班級開設的一門課程,是對原課程「品德」與「社會」的有機整合,進一步強化了學生的思想教育與學生社會生活、實踐活動的聯繫。它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基礎,以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習做人為教學核心的課程。因而,該學科具有很強的開放性和實踐性。教師的教學活動不能受文本範圍的制約,教學時間不能受40分鐘的限制,教學空間不能局限與課堂。教師應根據學生年齡特徵和認知能力,聯繫學生生活實際,走出課本,走進學生生活;走進社會,拓寬教學內容,把教學融於學生生活之中,讓學生在實踐中提升認知,獲得價值體驗,實踐道德標準。
一、課堂生活化,提高認知。
文本是教學的主要內容,但不是教學的全部,教師在教學中應以課本為綱領,大膽的拓寬教學內容,在教學中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把學生的觀點認知、生活經驗、情感體驗引入課堂豐富教學內容,彌補文本的缺憾,增加教學的有效性。
如,在教學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第四課學會拒絕「不跟煙酒交朋友」後,學生了解了煙酒的害處,為了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到吸煙酗酒的危害,我有意識的安排學生交流自己身邊因為抽煙酗酒產生嚴重後果的真實故事。
學生a:去年的一天晚上,我家附近有位老爺爺抽煙,煙火掉在棉被上,釀成一場火災,大火燒了被子、家具,老人也在大火中燒成重傷,損失慘重。
學生b:前年的冬天,我村的一位年青人在外面酗酒後開車回家,車子一頭撞在電線桿上,造成車毀人亡的慘案。
學生c:……。
一件件實事,一樁樁慘案;沉重的代價,血的教訓,同學銘記了抽煙酗酒的危害,堅定了遠離煙酒,並主動勸告父母不抽煙不酗酒的信心,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再現生活,增強認知。
再現生活就是通過視頻、表演還原事實真相,讓學生如身臨其境。從而,全方位、多角度的獲取信息,了解事物、看清事實、獲得切身體驗,增強認知,獲取正確的價值取向。
如,在教學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人類的家園」的第1課只有一個地球的「家鄉的環境」時,因為學生對家鄉的過去只是停留在傳說這一事物的表象上,沒有見過,更沒有體驗。為了讓學生看清家鄉的過去和現在環境,體會到環境越來越惡劣,幫助學生樹立保護環境的意識,我搜集了不少關於家鄉環境的老照片,拍攝了對應的新照片,利用多媒體播放出來。通過新舊照片的對比,增強了同學們的環保意識。
再如:在教學四年級下冊家人的愛一課時,讓學生扮演父親或母親,把他們如何關愛自己一件事表演出來,體驗父母的辛苦,體會父母之愛的偉大和無私,學生孝敬父母,尊敬長輩之情油然而生。
三、走進社會,踐行認知。
課標明確指出:學生品德的形成源於社會生活,具有很強的開放性。課程內容根據社會生活的發展變化和學生身心發展的需要,教學空間從課內向課外延伸,從課堂向學校、家庭和社區擴展。因此,我教師要善於把握教學內容,把課堂生活拓展到學校、家庭和社會,最大限度地、立體地整合各種教育資源。要讓學生積極地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並通過活動不斷豐富和發展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自我教育。
如:在教學打造節水型社會一課時,學生知道水是生命之源,我們的生活離不開水,水並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隨著人口的增加和社會的發展,人們對水的需求越來越大,水資源越來越匱乏。為了幫助學生幫助學生樹立節水意識,自覺行動起來節約用水。我就安排學生課後調查學校和社區有沒有浪費水的現象?如何做到節約用水。
(一周後,學生交流自己調查到的浪費水資源的現象和行為,以及節約用水的「金點子」。)。
學生a:學校廁所里的水龍頭24小時開著,嚴重的浪費水資源。建議改成聲控或感應水龍頭。
學生b:莊稼地乾了,農民伯伯澆地大多使用漫灌,耗時耗力,浪費資源,建議農民伯伯澆地使用噴灌技術。
學生c:可以用生活廢水,拖地、沖馬桶。
同學們知道節約用水僅憑一、兩個人的力量遠遠不夠,必須全社會積極行動起來。事後,他們又起草了一份倡議書,向全校師生髮出節約用水的倡議,號召更多的人參與節約用水的行動中來,為打造節水型社會做貢獻。
把兒童與其真實的社會生活緊密聯繫起來,有意識地把兒童帶回到真實生活中,去觀察、感受、體驗、分析、反思他們的生活,使我們的品德教學能更加貼近兒童的生活,回歸生活並高於生活,實現品德教育的最終目的。
「教育即生活」,學生的品德形成源於生活,高於生活。品德與社會的教學要以兒童的生活為主線,以兒童豐富多彩的實際生活為內容,以兒童現實生活的活動為載體,以兒童的整個生活世界為教學空間,讓生活走進課堂,讓兒童走進生活,讓品德融入生活。
一、課堂生活化,提高認知。
文本是教學的主要內容,但不是教學的全部,教師在教學中應以課本為綱領,大膽的拓寬教學內容,在教學中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把學生的觀點認知、生活經驗、情感體驗引入課堂豐富教學內容,彌補文本的缺憾,增加教學的有效性。
如,在教學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第四課學會拒絕「不跟煙酒交朋友」後,學生了解了煙酒的害處,為了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到吸煙酗酒的危害,我有意識的安排學生交流自己身邊因為抽煙酗酒產生嚴重後果的真實故事。
學生a:去年的一天晚上,我家附近有位老爺爺抽煙,煙火掉在棉被上,釀成一場火災,大火燒了被子、家具,老人也在大火中燒成重傷,損失慘重。
學生b:前年的冬天,我村的一位年青人在外面酗酒後開車回家,車子一頭撞在電線桿上,造成車毀人亡的慘案。
學生c:……。
一件件實事,一樁樁慘案;沉重的代價,血的教訓,同學銘記了抽煙酗酒的危害,堅定了遠離煙酒,並主動勸告父母不抽煙不酗酒的信心,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再現生活,增強認知。
再現生活就是通過視頻、表演還原事實真相,讓學生如身臨其境。從而,全方位、多角度的獲取信息,了解事物、看清事實、獲得切身體驗,增強認知,獲取正確的價值取向。
如,在教學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人類的家園」的第1課只有一個地球的「家鄉的環境」時,因為學生對家鄉的過去只是停留在傳說這一事物的表象上,沒有見過,更沒有體驗。為了讓學生看清家鄉的過去和現在環境,體會到環境越來越惡劣,幫助學生樹立保護環境的意識,我搜集了不少關於家鄉環境的老照片,拍攝了對應的新照片,利用多媒體播放出來。通過新舊照片的對比,增強了同學們的環保意識。
再如:在教學四年級下冊家人的愛一課時,讓學生扮演父親或母親,把他們如何關愛自己一件事表演出來,體驗父母的辛苦,體會父母之愛的偉大和無私,學生孝敬父母,尊敬長輩之情油然而生。
三、走進社會,踐行認知。
課標明確指出:學生品德的形成源於社會生活,具有很強的開放性。課程內容根據社會生活的發展變化和學生身心發展的需要,教學空間從課內向課外延伸,從課堂向學校、家庭和社區擴展。因此,我教師要善於把握教學內容,把課堂生活拓展到學校、家庭和社會,最大限度地、立體地整合各種教育資源。要讓學生積極地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並通過活動不斷豐富和發展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自我教育。
如:在教學打造節水型社會一課時,學生知道水是生命之源,我們的生活離不開水,水並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隨著人口的增加和社會的發展,人們對水的需求越來越大,水資源越來越匱乏。為了幫助學生幫助學生樹立節水意識,自覺行動起來節約用水。我就安排學生課後調查學校和社區有沒有浪費水的現象?如何做到節約用水。
(一周後,學生交流自己調查到的浪費水資源的現象和行為,以及節約用水的「金點子」。)。
學生a:學校廁所里的水龍頭24小時開著,嚴重的浪費水資源。建議改成聲控或感應水龍頭。
學生b:莊稼地乾了,農民伯伯澆地大多使用漫灌,耗時耗力,浪費資源,建議農民伯伯澆地使用噴灌技術。
學生c:可以用生活廢水,拖地、沖馬桶。
同學們知道節約用水僅憑一、兩個人的力量遠遠不夠,必須全社會積極行動起來。事後,他們又起草了一份倡議書,向全校師生髮出節約用水的倡議,號召更多的人參與節約用水的行動中來,為打造節水型社會做貢獻。
把兒童與其真實的社會生活緊密聯繫起來,有意識地把兒童帶回到真實生活中,去觀察、感受、體驗、分析、反思他們的生活,使我們的品德教學能更加貼近兒童的生活,回歸生活並高於生活,實現品德教育的最終目的。
「教育即生活」,學生的品德形成源於生活,高於生活。品德與社會的教學要以兒童的生活為主線,以兒童豐富多彩的實際生活為內容,以兒童現實生活的活動為載體,以兒童的整個生活世界為教學空間,讓生活走進課堂,讓兒童走進生活,讓品德融入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