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以前曾談過空中打擊堅固目標、小目標及防空系統,近距空中支援與其難度比較如何?韓:打擊堅固目標、小目標的難度不及近距空中支援。對前者如果打擊精度不高,只會導致作戰效果差,而近距空中支援作戰如果出現偏差,會導致災難性後果。打擊防空系統的難度在於,它對飛機本身的威脅是最大的。近距空中支援的主要難點是需要空地協同,組織實施複雜。這就是這幾類打擊的區別。「近距空中支援」的英文是cas(closeairsupport),它是航空兵為支援地面、海上部隊、兩棲部隊、特種部隊作戰,對接近己方的敵前沿和淺近縱深內直接影響到己方當前行動而進行的空中火力突擊,可由固定翼飛機、直升機或無人機完成。
cas作戰時,一般己方地面部隊已經與敵軍交火,這需要空中火力同地面部隊的機動和火力精確配合。精確配合是通過正確控制近距支援攻擊機來實現的。一般是由終端控制員負責目標召喚和引導,地面、空中都有。地面的終端控制員一般編制在陸軍內,但多為空軍人員,甚至就是攻擊機飛行員出身,這樣他們能更準確地指示投放什麼彈藥,攻擊什麼方向,特別是彈著點的具體位置在哪。當攻擊機接近目標區時,終端控制員使用無線電、光電信號、發煙裝置等標誌,為攻擊機指示目標?
記:近距空中支援作戰是什麼時候形成的?
韓:飛機第一次用於除偵察外的軍事行動,是1911年義大利飛行員用改造的手榴彈轟炸地面部隊那次。這從技術上就屬於近距空中支援。
嚴格的近距空中支援是在一戰出現的,真正發展是在二戰,因為陸軍作戰條令的發展使得指揮官可以利用空中力量完成火力支援,將空中力量看成「移動的炮兵」,將火力支援線前推到需要的位置。也是在二戰中,陸軍地面指揮員學會了怎樣規劃近距空中支援行動。空地協同攻擊對敵不僅造成物理上的毀傷,在心理上也造成巨大壓力。無數戰例表明近距空中支援對取得地面作戰勝利起到了關鍵作用。
精確制飛彈藥廣泛應用後,對目標偵察、識別、定位的要求提高了很多。尤其是在近距空中支援作戰中。經常處於敵我雙方交錯、戰場態勢變化很快的狀態,近距空中支援飛機從起飛到進行第一次攻擊,目前美軍平均只需幾十分鐘。而這其中三分之一的時間是飛機在空中盤旋等待任務。大家都知道加油機對現代空戰的意義,實際上加油機對近距支援攻擊機的意義主要不在於增大作戰半徑,而在於增加留空時間。當接到地面支援需求時,從空中直奔打擊空域要比從附近機場起飛快得多。
不過,這些空中待機的支援攻擊機,大多數最後不得不無功而返,統計表明大約只有27%的近距空中支援完成了任務。這其中,不能及時發現、識別目標或無法儘快將目標數據發出,導致延誤攻擊時間,錯過在第一時間對目標打擊機會的占很大比重。
記:近距空中支援的具體過程是什麼?
重:cas攻擊有一套實施程序(見下圖)。攻擊機飛行員接到cas任務後,要根據自己飛機的類型,進入的空速,彈藥種類和投放的機動方式對一些關鍵點進行計算。第一,起飛時機,離開接觸點和穿越起始點的時間。第二,從起始點到目標的距離和時間。第三,如果不是由地面的終端控制員引導,飛行員需要計算在起始點轉彎的角度和偏轉方向。第四,從起始點到拉起點的距離和時間,拉起的角度多大、頂點/滾動的高度等都要算出來。第五,投放彈藥的高度是多少,這要根據威脅情況、己方地面火力及自身攜帶彈藥的種類情況而定。
記:這期間地面的終端控制員負責什麼?
重:終端控制員提供另一些情況。一般他要給飛機標出擊中目標前30秒鐘時飛機所在的位置,最終的修正方向,要給出主要的方向和離標記點的距離,幫助飛行員找到目標。最後,終端控制員要發出投放彈藥許可指令。如果攻擊機進入方向或選取的目標有誤,終端控制員應及時發出終止指令。當攻擊完成後,終端控制員要對攻擊效果做出評估,通知飛機是否再次攻擊。
記:與其它對地攻擊相比,近距空中支援在實施過程中是否還有一些特殊規定。
春:它區別於打擊小目標或壓制防空系統的一個主要特點就是強調「空域協調區」的概念。因為在近距支援時,攻擊機要打,己方的地面武器也要打,因此要避免它們在同一時刻使用同一空域,減少誤傷,特別是地面武器對飛機造成的威脅。空域協調區的大小取決于飛機和武器的類型、飛機進入投放武器的航路輪廓、敵防空力量的威脅大小、地面武器的類型、彈道等因素。
空域協調區通常設置為橫向分離、高度分離、時間分離等(見右圖)。
重:從這幾張圖可看出,攻擊機要根據炮火彈道情況選擇不同空域進入。一般是中、高空進入較多,這樣做有幾個好處。一是飛行員可以持續地觀察到目標區和標記,減少了導引的難度。二是飛機耗油少,增加作戰持續時間。三是飛行員有較大的機動區域、不會因躲避地物而影響對目標的攻擊。四是飛行員和終端控制員的通信聯繫受地形影響較小。
但低空進入也有它的一些好處。比如,中高空進入需要局部制空權,而低空進入對制空權要求低一些。另外,目視搜索目標比高空要容易,使用非制導武器攻擊,誤差要比在中高空小。天氣不好時,使用雷射制導武器的受限也比中高空要低。
記:近距空中支援攻擊是否在什麼條件下都能進行?
韓:一般實施cas作戰時要具備以下幾個條件:具有空中優勢,至少壓制住了敵防空系統:對要攻擊的敵地面目標明確標記出來:當時的氣象。
以上說的是戰場條件,最根本的條件是你這個軍隊的能力如何,能否快速反應,飛行員和終點控制員的技術如何,武器系統、通信和信息系統、指揮控制都是否具備近距空中支援的能力等等。
記:近距空中支援攻擊是否對目標也有所挑挑揀揀。
韓:在選取彈藥和攻擊戰術時。必須考慮目標的一些條件。比如目標能見度如何,偽裝情況如何,熱特徵是否明顯,對比度和亮度怎樣,目標防禦如何等等。
記:近距空中支援攻擊時如何對飛機進行目標指示。
重:目標指示方法有很多。比如武器火力指示,就是機槍、坦克炮等直線火力武器以及迫擊炮、榴彈炮等非直線火力武器對敵目標射擊時,自然形成了目標指示。
終端控制人員可使用雷射、紅外、火箭彈及結合了gps的網格坐標等為攻擊人員指示。此外,地面上的終端控制員可直接對飛機進行話音指示。這個可能很多電影里都見過了。
在夜間,也有很多指示手段。如紅外頻閃閃光燈、紅外閃光燈、機載照明彈、地面照明彈等。紅外指示器一般都是低功率的非編碼指示器,可為夜視儀指示目標,但它不能為武器末端提供製導信號。美軍在索馬里危機時,「遊騎兵」部隊被當地游擊隊逼到了樓房的下部,游擊隊在樓上。當時是夜間,美特種士兵扔了一個紅外頻閃指示器上去。普通紅外指示器用特製眼鏡也能看到其發光,但在城市夜間會與周圍的燈光混淆,紅外頻閃指示器就會明顯與背景區別開。游擊隊撿到這玩意兒不知道是什麼,因為它不發光因此沒引起警覺,結果正擺弄間,oh-6密集的火箭彈打來了?
在夜間如果要為武器末端提供製導信號,可用雷射指示器。編碼的雷射目標指示器可由地面和空中為飛機指示目標,武器能接收其信號。此外,雷達以及敵方地面的火光都可用來引導。
記:近距空中支援所用武器與其它對地攻擊有無區別。
重:武器類型直接影響打擊效果和誤傷機率。主要考慮三個方面的因素。第一是彈頭大小,一般認為500磅的相對1000或2000磅的附帶損傷小。第二是炸彈的類型,如爆破彈、殺傷彈、破甲彈、燃燒彈等。普通航爆彈在期望命中點造成的殺傷區較大,30毫米炮彈攻擊時散布區較小。第三是彈藥制導方式。
實際上講,由於飛機的作戰能力、目標的確認能力以及攻擊武器不同,指揮員、機組人員和終點控制員在對風險進行評估時非常困難。
使用雷射制導武器時,攻擊航向必須保證飛機獲得足夠的雷射反射能量。由於可能造成假目標指示,攻擊方向應該避免處在目標-雷射指示器為準線20°圓錐區域內(見右圖)。理想攻擊區是頂點在目標上、目標至雷射指示器為準線+60°的圓錐區域內,即為120°的圓錐內。
使用gps制導武器的優點是:精度高、射程遠、全天候使用、同時攻擊多目標。但它不能攻擊運動目標,對目標信息要求非常高,包括經緯度和高度。為了保證精度,所有參加cas作戰的部隊必須採用相同的地圖和坐標系統,這未必現實。另外,它相對高的故障率對地面部隊是很大威脅。
有一點要注意:如果可能,所有制導武器在投放時應與己方部隊前沿線平行。因為飛機在進行武器攻擊時,彈著點左右偏差能做到很小,但縱向遠近偏差不易控制,因此沿著己方部隊前沿線進行攻擊能減小誤傷。
春:現在美軍的近距支援作戰一個典型特徵是在城市進行,這是我們以前很少遇到的。城市環境地貌複雜使得目標識別困難,易對老百姓造成高附帶損傷,非作戰區域難區分易造成己方誤傷。另外,城市內建築對通信也會有影響,城市建築和燈光對紅外指示器的使用也有影響。城市內的火炮和小型飛彈對飛機威脅很大。建築的高度對武器的使用也有影響。
在實施城市cas作戰時,必須根據城市建築和街道,建立網格坐標系統,將建築和街道標在坐標系統上。飛行員和終端控制員必須基於街道、橋樑、河流等傳感器容易識別的區域劃分網格區。對街道上的建築按順序編號,類似於門牌號那樣(見右圖)。
美軍的地面部隊作戰幾乎都離不開近距空中支援。實戰也表明,在信息化背景下,在城市、沙漠、山地作戰等複雜環境進行近距空中支援作戰,對地面部隊和飛行員都是一個挑戰,使近距空中支援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美軍訓練中心的試驗還發現,近距空中支援作戰的誤傷中,20%是飛行員對目標識別錯誤,另外80%則是地面部隊將己方目標數據傳送給了飛行員,被當作敵情給消滅了。所以地面部隊的控制問題很嚴重。
為了改進近距空中支援的技術和方式,美國空軍執行了一項「戰術空中控制小組改進」計劃,研製出一套數字化cas設備。傳統上,地面部隊召喚支援攻擊機是靠語音通信、紙制地圖和人工操作。現在,數字化設備可進行點對點數據通信,很大程度降低了傳輸中出錯導致誤傷的機率。這些設備可為所有在網絡上的單位提供目標位置報告和文本信息。
記:以前演習時經常提到「空中遮斷」的概念,這應算作獨立的空中進攻作戰還是仍算作對地支援作戰。
韓:空中遮斷有兩種。一種是戰場空中遮斷,也叫戰場空中封鎖,簡稱bai(battlefieldairinter-diction),另一種就是空中遮斷,簡稱ai。這兩者和近距空中支援都屬於空中支援的範疇,已被編入北約的作戰法典。它們與獨立進行的空中打擊不同,都是要配合地面部隊,但這三者之間又是完全獨立的。
戰場空中遮斷作戰的目的是使空中力量瞄準敵方還未與己方地面部隊交上火的部隊,具體講是敵方地面第二梯隊的團或師。這些部隊正向敵我接觸線運動,其所處位置直接影響陸上戰場,必須防止這些第二梯隊將己方的防禦線撕開一條口子。
而空中遮斷作戰(a1)則是有計劃地孤立敵地面力量,割斷其供給線和通信線。目的是在敵方同己方作戰前,首先攻擊敵防禦設施。再瓦解、拖延、摧毀敵潛在的地面力量,其中還可能採用投放空降兵等手段。bai主要打擊火力支援協調線附近的目標,ai主要打擊更縱深的目標。具體實施上,它們的作戰區域劃分可能有重疊之處。
cas作戰時,一般己方地面部隊已經與敵軍交火,這需要空中火力同地面部隊的機動和火力精確配合。精確配合是通過正確控制近距支援攻擊機來實現的。一般是由終端控制員負責目標召喚和引導,地面、空中都有。地面的終端控制員一般編制在陸軍內,但多為空軍人員,甚至就是攻擊機飛行員出身,這樣他們能更準確地指示投放什麼彈藥,攻擊什麼方向,特別是彈著點的具體位置在哪。當攻擊機接近目標區時,終端控制員使用無線電、光電信號、發煙裝置等標誌,為攻擊機指示目標?
記:近距空中支援作戰是什麼時候形成的?
韓:飛機第一次用於除偵察外的軍事行動,是1911年義大利飛行員用改造的手榴彈轟炸地面部隊那次。這從技術上就屬於近距空中支援。
嚴格的近距空中支援是在一戰出現的,真正發展是在二戰,因為陸軍作戰條令的發展使得指揮官可以利用空中力量完成火力支援,將空中力量看成「移動的炮兵」,將火力支援線前推到需要的位置。也是在二戰中,陸軍地面指揮員學會了怎樣規劃近距空中支援行動。空地協同攻擊對敵不僅造成物理上的毀傷,在心理上也造成巨大壓力。無數戰例表明近距空中支援對取得地面作戰勝利起到了關鍵作用。
精確制飛彈藥廣泛應用後,對目標偵察、識別、定位的要求提高了很多。尤其是在近距空中支援作戰中。經常處於敵我雙方交錯、戰場態勢變化很快的狀態,近距空中支援飛機從起飛到進行第一次攻擊,目前美軍平均只需幾十分鐘。而這其中三分之一的時間是飛機在空中盤旋等待任務。大家都知道加油機對現代空戰的意義,實際上加油機對近距支援攻擊機的意義主要不在於增大作戰半徑,而在於增加留空時間。當接到地面支援需求時,從空中直奔打擊空域要比從附近機場起飛快得多。
不過,這些空中待機的支援攻擊機,大多數最後不得不無功而返,統計表明大約只有27%的近距空中支援完成了任務。這其中,不能及時發現、識別目標或無法儘快將目標數據發出,導致延誤攻擊時間,錯過在第一時間對目標打擊機會的占很大比重。
記:近距空中支援的具體過程是什麼?
重:cas攻擊有一套實施程序(見下圖)。攻擊機飛行員接到cas任務後,要根據自己飛機的類型,進入的空速,彈藥種類和投放的機動方式對一些關鍵點進行計算。第一,起飛時機,離開接觸點和穿越起始點的時間。第二,從起始點到目標的距離和時間。第三,如果不是由地面的終端控制員引導,飛行員需要計算在起始點轉彎的角度和偏轉方向。第四,從起始點到拉起點的距離和時間,拉起的角度多大、頂點/滾動的高度等都要算出來。第五,投放彈藥的高度是多少,這要根據威脅情況、己方地面火力及自身攜帶彈藥的種類情況而定。
記:這期間地面的終端控制員負責什麼?
重:終端控制員提供另一些情況。一般他要給飛機標出擊中目標前30秒鐘時飛機所在的位置,最終的修正方向,要給出主要的方向和離標記點的距離,幫助飛行員找到目標。最後,終端控制員要發出投放彈藥許可指令。如果攻擊機進入方向或選取的目標有誤,終端控制員應及時發出終止指令。當攻擊完成後,終端控制員要對攻擊效果做出評估,通知飛機是否再次攻擊。
記:與其它對地攻擊相比,近距空中支援在實施過程中是否還有一些特殊規定。
春:它區別於打擊小目標或壓制防空系統的一個主要特點就是強調「空域協調區」的概念。因為在近距支援時,攻擊機要打,己方的地面武器也要打,因此要避免它們在同一時刻使用同一空域,減少誤傷,特別是地面武器對飛機造成的威脅。空域協調區的大小取決于飛機和武器的類型、飛機進入投放武器的航路輪廓、敵防空力量的威脅大小、地面武器的類型、彈道等因素。
空域協調區通常設置為橫向分離、高度分離、時間分離等(見右圖)。
重:從這幾張圖可看出,攻擊機要根據炮火彈道情況選擇不同空域進入。一般是中、高空進入較多,這樣做有幾個好處。一是飛行員可以持續地觀察到目標區和標記,減少了導引的難度。二是飛機耗油少,增加作戰持續時間。三是飛行員有較大的機動區域、不會因躲避地物而影響對目標的攻擊。四是飛行員和終端控制員的通信聯繫受地形影響較小。
但低空進入也有它的一些好處。比如,中高空進入需要局部制空權,而低空進入對制空權要求低一些。另外,目視搜索目標比高空要容易,使用非制導武器攻擊,誤差要比在中高空小。天氣不好時,使用雷射制導武器的受限也比中高空要低。
記:近距空中支援攻擊是否在什麼條件下都能進行?
韓:一般實施cas作戰時要具備以下幾個條件:具有空中優勢,至少壓制住了敵防空系統:對要攻擊的敵地面目標明確標記出來:當時的氣象。
以上說的是戰場條件,最根本的條件是你這個軍隊的能力如何,能否快速反應,飛行員和終點控制員的技術如何,武器系統、通信和信息系統、指揮控制都是否具備近距空中支援的能力等等。
記:近距空中支援攻擊是否對目標也有所挑挑揀揀。
韓:在選取彈藥和攻擊戰術時。必須考慮目標的一些條件。比如目標能見度如何,偽裝情況如何,熱特徵是否明顯,對比度和亮度怎樣,目標防禦如何等等。
記:近距空中支援攻擊時如何對飛機進行目標指示。
重:目標指示方法有很多。比如武器火力指示,就是機槍、坦克炮等直線火力武器以及迫擊炮、榴彈炮等非直線火力武器對敵目標射擊時,自然形成了目標指示。
終端控制人員可使用雷射、紅外、火箭彈及結合了gps的網格坐標等為攻擊人員指示。此外,地面上的終端控制員可直接對飛機進行話音指示。這個可能很多電影里都見過了。
在夜間,也有很多指示手段。如紅外頻閃閃光燈、紅外閃光燈、機載照明彈、地面照明彈等。紅外指示器一般都是低功率的非編碼指示器,可為夜視儀指示目標,但它不能為武器末端提供製導信號。美軍在索馬里危機時,「遊騎兵」部隊被當地游擊隊逼到了樓房的下部,游擊隊在樓上。當時是夜間,美特種士兵扔了一個紅外頻閃指示器上去。普通紅外指示器用特製眼鏡也能看到其發光,但在城市夜間會與周圍的燈光混淆,紅外頻閃指示器就會明顯與背景區別開。游擊隊撿到這玩意兒不知道是什麼,因為它不發光因此沒引起警覺,結果正擺弄間,oh-6密集的火箭彈打來了?
在夜間如果要為武器末端提供製導信號,可用雷射指示器。編碼的雷射目標指示器可由地面和空中為飛機指示目標,武器能接收其信號。此外,雷達以及敵方地面的火光都可用來引導。
記:近距空中支援所用武器與其它對地攻擊有無區別。
重:武器類型直接影響打擊效果和誤傷機率。主要考慮三個方面的因素。第一是彈頭大小,一般認為500磅的相對1000或2000磅的附帶損傷小。第二是炸彈的類型,如爆破彈、殺傷彈、破甲彈、燃燒彈等。普通航爆彈在期望命中點造成的殺傷區較大,30毫米炮彈攻擊時散布區較小。第三是彈藥制導方式。
實際上講,由於飛機的作戰能力、目標的確認能力以及攻擊武器不同,指揮員、機組人員和終點控制員在對風險進行評估時非常困難。
使用雷射制導武器時,攻擊航向必須保證飛機獲得足夠的雷射反射能量。由於可能造成假目標指示,攻擊方向應該避免處在目標-雷射指示器為準線20°圓錐區域內(見右圖)。理想攻擊區是頂點在目標上、目標至雷射指示器為準線+60°的圓錐區域內,即為120°的圓錐內。
使用gps制導武器的優點是:精度高、射程遠、全天候使用、同時攻擊多目標。但它不能攻擊運動目標,對目標信息要求非常高,包括經緯度和高度。為了保證精度,所有參加cas作戰的部隊必須採用相同的地圖和坐標系統,這未必現實。另外,它相對高的故障率對地面部隊是很大威脅。
有一點要注意:如果可能,所有制導武器在投放時應與己方部隊前沿線平行。因為飛機在進行武器攻擊時,彈著點左右偏差能做到很小,但縱向遠近偏差不易控制,因此沿著己方部隊前沿線進行攻擊能減小誤傷。
春:現在美軍的近距支援作戰一個典型特徵是在城市進行,這是我們以前很少遇到的。城市環境地貌複雜使得目標識別困難,易對老百姓造成高附帶損傷,非作戰區域難區分易造成己方誤傷。另外,城市內建築對通信也會有影響,城市建築和燈光對紅外指示器的使用也有影響。城市內的火炮和小型飛彈對飛機威脅很大。建築的高度對武器的使用也有影響。
在實施城市cas作戰時,必須根據城市建築和街道,建立網格坐標系統,將建築和街道標在坐標系統上。飛行員和終端控制員必須基於街道、橋樑、河流等傳感器容易識別的區域劃分網格區。對街道上的建築按順序編號,類似於門牌號那樣(見右圖)。
美軍的地面部隊作戰幾乎都離不開近距空中支援。實戰也表明,在信息化背景下,在城市、沙漠、山地作戰等複雜環境進行近距空中支援作戰,對地面部隊和飛行員都是一個挑戰,使近距空中支援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美軍訓練中心的試驗還發現,近距空中支援作戰的誤傷中,20%是飛行員對目標識別錯誤,另外80%則是地面部隊將己方目標數據傳送給了飛行員,被當作敵情給消滅了。所以地面部隊的控制問題很嚴重。
為了改進近距空中支援的技術和方式,美國空軍執行了一項「戰術空中控制小組改進」計劃,研製出一套數字化cas設備。傳統上,地面部隊召喚支援攻擊機是靠語音通信、紙制地圖和人工操作。現在,數字化設備可進行點對點數據通信,很大程度降低了傳輸中出錯導致誤傷的機率。這些設備可為所有在網絡上的單位提供目標位置報告和文本信息。
記:以前演習時經常提到「空中遮斷」的概念,這應算作獨立的空中進攻作戰還是仍算作對地支援作戰。
韓:空中遮斷有兩種。一種是戰場空中遮斷,也叫戰場空中封鎖,簡稱bai(battlefieldairinter-diction),另一種就是空中遮斷,簡稱ai。這兩者和近距空中支援都屬於空中支援的範疇,已被編入北約的作戰法典。它們與獨立進行的空中打擊不同,都是要配合地面部隊,但這三者之間又是完全獨立的。
戰場空中遮斷作戰的目的是使空中力量瞄準敵方還未與己方地面部隊交上火的部隊,具體講是敵方地面第二梯隊的團或師。這些部隊正向敵我接觸線運動,其所處位置直接影響陸上戰場,必須防止這些第二梯隊將己方的防禦線撕開一條口子。
而空中遮斷作戰(a1)則是有計劃地孤立敵地面力量,割斷其供給線和通信線。目的是在敵方同己方作戰前,首先攻擊敵防禦設施。再瓦解、拖延、摧毀敵潛在的地面力量,其中還可能採用投放空降兵等手段。bai主要打擊火力支援協調線附近的目標,ai主要打擊更縱深的目標。具體實施上,它們的作戰區域劃分可能有重疊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