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衛生安全體系由衛生檢疫與疾病監督體系、疾病疫防與控制體系、醫療保險體系、醫療衛生體系、動員與保障體系以及與之相關的藥品與衛生材料生產與供應體系組成。總體上看,我國公共衛生與醫療體系曾取得很大的發展,為保障我國人民的生命健康和社會的穩定做出了相當大的貢獻。但進入新世紀以後,尤其是加入wto以後,我國公共衛。
生安全體系受到了極大的挑戰,而且在科學技術日益發展的今天,其已不是一個簡單的健康概念或生活水平問題,而變成了一個關乎社會發展、經濟建設乃至國家安全的一個戰略問題。國際化帶來壓力加入wto無疑會促進我國的經濟建設和對外開放,增強我國的經濟競爭能力,並能更快地使我國經濟融入全球經濟體系。但是,加入wto也會給我國的公共衛生建設帶來雙重壓力:首先是給我國的衛生檢疫工作帶來壓力。貨物與人員的加速流動不僅使檢疫工作量增加,難度增大,稍有疏忽就會造成重大的安全隱患,如新的生物入侵所帶來的生態安全問題就已經給我國許多地區帶來了農林牧業的重大經濟損失。其次是頻繁的國際往來將給我國的傳染病預防工作帶來壓力。除了天然病因外,隨著生物技術的發展與普及,人工設計與製造致病因子的幾率越來越大,敵對勢力和恐怖組織進行有組織的生物、生化襲擊將越來越容易。人口與體制轉換的困擾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保障.億人民安全、健康的生活本身就是一項龐大的社會工程,但進入新世紀以後,人口帶來的壓力不再只是增長問題,老年化問題、人口的流動問題、收入差別所帶來的差異化需求問題又擺在了公共衛生事業的面前。年,我國歲以上的人口已經達到.%,老年人口的增加,將帶來醫療保健費用的大幅增長。根據調查資料顯示,年我國歲以上的老人的醫療保健支出已經占到了總費用的%,而年這一數據已經超過%,而且還會隨著老年人口的增加而快速增長。除了費用的增長,老年人的關懷問題也將是一個不小的社會問題。因此如何在社會財富還不充分豐富的條件下,安全平穩度過老年化高峰,是我國公共衛生必須面對的嚴峻問題之一。我國由於農村人口多,農村剩餘勞動力極為豐富,但由於地區發展的不平衡、城鄉發展的不平衡,大量的剩餘勞動力不得不外出謀求工作,這樣就導致人口的大量流動,如何做好上億流動人口的公共衛生問題,就其對我國衛生事業提出了又一個挑戰。非典所造成的恐慌,其中最大的一個因素就是人口的流動所帶來的疫情擴散,事實表明也確實如此。除了人口問題,給我國公共衛生體系帶來壓力的另一個因素就是體制轉換所帶來的原有均衡機制破壞以後,新體系的建立問題。我國傳統的醫療體系主要分城市和農村兩部分,城市主要以公費醫療體系為主,農村主要以縣、鄉、村三級衛生醫療保障體系為主,在上世紀年代以前,該體系對於保障我國的公共衛生安全與人民的生命健康起到了極大的作用。但隨著公費醫療的改革以及農村村級衛生所的癱瘓,這一體系的均衡實際已經打破,但新的平衡體系又沒有完全建立,而且隨著藥品價格的上揚,醫療成本越來越高,醫療衛生資源受市場因素的驅動越來越向中心城市集中,這種趨勢導致的後果就是醫療資源配置更加不合理,大量農村及城市低收入階層因為支付困難而不能夠享受正常的醫療。據年統計資料顯示,我國患病人群因為經濟困難應該住院治療而沒有住院的占到了整個未住院治療的.%。這表明由於新的保障體系沒有完全建立,以及收入的差異,我國依然有大量疾病患者難以獲得正常的醫療。公共衛生安全問題已不是一個簡單的個體化差異問題,其並不因為自身有較好的收入而且能夠獲得較好的醫療條件就能夠避免疾病的侵擾。北京的非典疫情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投入與產權構成制約投入不足一直是我國近幾年醫療衛生髮展的一個主要問題,據統計資料顯示,我國自「六五時期」以來,衛生事業費用支出一直呈現下降趨勢,在國家財政支出中的比例從.%下降到年的.%。在年-年的五年中,政府衛生支出年均增長率僅為%,社會衛生支出年均增長低於%,但個人衛生支出年均增長幅度超過%。從年-年的多年間,我國衛生服務彈性係數(衛生費用增長與gdp增長比)僅為.,低於大多數國家的平均水平。投入不足已經造成了許多地區醫療設備陳舊,醫療條件簡陋,尤其是基層衛生條件比較差。據統計資料顯示,我國鄉衛生院和專科防治所(站)的危房比例要高出平均水平的.和.。政府投入不足還造成了我國衛生費用結構的失衡,從年到年,我國政府預算衛生支出的比例已從.下降到.,社會衛生支出已從.下降到.,而同期個人衛生支出卻由.上升到.。據衛生經濟研究所研究表明,衛生服務具有供方成本拉動的特點,政府增加衛。
生投入可以從宏觀上控制衛生服務需求的增長,而減少衛生投入將刺激衛生服務需求和衛生總費用的過快增長,從而以有限的財力實現更大的社會效應。投入不足和醫療服務需求的的增長,要求有更多的社會力量參與並建設更加強大的醫療服務體系,但固有體系中的矛盾與問題卻一直制約著資金的投入,其中最主要的問題就是產權問題。醫院產權的不明晰。
不僅不利於醫院的管理,而且也不利於吸收更多的資金投入到醫療服務行業中來。雖然政府實施了醫院的分類管理政策,社會也有大量資金熱切希望進入到醫療服務領域中來,以彌補投入不足問題,但產權問題卻將他們擋在了門外。行業受困兩因素醫藥行業作為公共衛生保障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進入新世紀以後,也不得不面臨專利和價格的雙重壓力。我國%的化學藥物都是仿製的,加入wto以後由於智慧財產權的保護,許多新藥難以再進行仿製,我國絕大部分製藥企業將面臨沒有新藥生產的局面;我國生物技術製藥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與美國相比,我國的差距已漸漸拉大,傳統中藥的發展雖然受到了高度的重視,但是現代化歷程依然是漫漫長路,因此我國醫藥行業的發展依然不能樂觀。除了專利因素,近幾年一直困擾醫藥行業的主要問題還有價格,其形成的主要原因除了藥品的定價機制存在問題外,醫療體制的因素也是主要原因,因為藥品依然是醫院的主要收入來源。從發展趨勢看,價格問題將在今後較長時期內困擾我國的醫藥行業,零售藥店的藥品價格戰已開始在國內蔓延,醫院藥房與零售藥店的價格差將在今後逐步消除,為了減輕財政支出的壓力,上海今年已開始限制高價藥品在招標採購中的比例,這樣將促使具有單獨定價資質的外資企業也不得不加入到降價的隊伍中來。藥品的降價雖然利弊都有,但總體看來還是利大於弊,從長遠看有利於我國醫藥行業的健康發展。衛生政策——合適方為最好從非典對我國政治、經濟、文化以及社會的各個方面的影響來看,沒有人會否認公共衛生也是生產力。非典的爆發,不僅給我國造成了幾千億元的損失,而且使我國與全世界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人員往來和物質流通的障礙,如果非典發生在經濟不景氣的年代,那麼對經濟的影響可能不是短期可以恢復的。目前,就社會保障體系和醫療保險體系的完善,究竟如何選擇衛生政策而言,其是長期以來許多學者一直在探討的主要問題。世界上有各種各樣的衛生政策,即使是已開發國家對於衛生服務業的發展也不完全相同,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特色和優勢,但他們有幾個共同點:一是有經濟學理論作為基礎;二是用立法方式來保證;三是衛生服務業比較完善。按照經濟理論可以分為兩種:即需求理論模式和供給理論模式,前者主要以美國為代表,後者主要有英國、日本、德國、瑞士和加拿大。但即使是選擇以供給理論模式的四個國家,他們的財政補償方式也不一樣。英國和加拿大主要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負擔衛生保健費用,通過國家的總預算來確定衛生保健費用的數量;瑞士則是由地方政府負責資助衛生保健費用;德國和日本則採取由保險公司通過一種公混合性的計劃來資助。英國實行人人享有衛生保健服務,加拿大、日本和德國採取強制性的衛生保險計劃,他們的共同點就是衛生事業屬於政府行為,因此要提高資源配置的合理性,減少浪費。為了合理分配衛生資源,減少過度利用,這些國家往往要根據預算計劃或病人的實際需求調控醫院的病床和設備採購費用。但美國卻完全不一樣,它實行市場調控原則,消費者可以自行決定是購買保險還是在接受衛生服務過程中直接支付費用,因此,消費者成為調控衛生資源配置效率和保險費率的主要力量。由此我們可以發現,目前世界上還沒有一個完美的醫療模式能夠完全照搬。醫療衛生體制的選擇必須符合一個國家的實際情況。就目前我國的國情而言,政府必須照顧大多數群眾的基本醫療保障,因此對於基本的社區醫院、農村衛生院、以及中心城市大型醫院,毫無疑義是政府投資發展的醫療主體;此外政府在最大程度滿足人民的基本醫療保障的同時,還要對醫療衛生支出進行控制,以抑制其過度增長,這就決定了我國不會完全照搬美國的模式。差距大發展空間更大另一方面,我國收入的巨大差別又使一部分人群具有較高的支付能力,他們對醫療服務的需求也不僅僅滿足於基本醫療,個性化服務、追求舒適和高效已成為這部分人群的消費特點,因此我國醫療服務業在滿足大多數人基本醫療需求的同時,還得發展其他形式的醫療服務,以適應社會的發展。各種特色專科醫院和營利性醫院的蓬勃發展就是這種趨勢的必然體現,但目前這部分醫療資源還非常弱小,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總之,我國國情的特殊性,決定了我國公共衛生安全必須從基本國情出發,實施既不同於已開發國家也不雷同於計劃體制下的醫療衛生政策,但必須吸取二者中的合理成分,以服務於我國的經濟建設和人民的健康生活。政府應該加強投入和政策調控,以較小的社會成本滿足更廣泛的人民群眾的基本衛生保障,另一方面,政府也可以通過政府採購等方式,支持大型製藥企業和醫療研究機構的技術創新,以更加強大的實力保障我國公共衛生體系的安全、健康運行。
生安全體系受到了極大的挑戰,而且在科學技術日益發展的今天,其已不是一個簡單的健康概念或生活水平問題,而變成了一個關乎社會發展、經濟建設乃至國家安全的一個戰略問題。國際化帶來壓力加入wto無疑會促進我國的經濟建設和對外開放,增強我國的經濟競爭能力,並能更快地使我國經濟融入全球經濟體系。但是,加入wto也會給我國的公共衛生建設帶來雙重壓力:首先是給我國的衛生檢疫工作帶來壓力。貨物與人員的加速流動不僅使檢疫工作量增加,難度增大,稍有疏忽就會造成重大的安全隱患,如新的生物入侵所帶來的生態安全問題就已經給我國許多地區帶來了農林牧業的重大經濟損失。其次是頻繁的國際往來將給我國的傳染病預防工作帶來壓力。除了天然病因外,隨著生物技術的發展與普及,人工設計與製造致病因子的幾率越來越大,敵對勢力和恐怖組織進行有組織的生物、生化襲擊將越來越容易。人口與體制轉換的困擾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保障.億人民安全、健康的生活本身就是一項龐大的社會工程,但進入新世紀以後,人口帶來的壓力不再只是增長問題,老年化問題、人口的流動問題、收入差別所帶來的差異化需求問題又擺在了公共衛生事業的面前。年,我國歲以上的人口已經達到.%,老年人口的增加,將帶來醫療保健費用的大幅增長。根據調查資料顯示,年我國歲以上的老人的醫療保健支出已經占到了總費用的%,而年這一數據已經超過%,而且還會隨著老年人口的增加而快速增長。除了費用的增長,老年人的關懷問題也將是一個不小的社會問題。因此如何在社會財富還不充分豐富的條件下,安全平穩度過老年化高峰,是我國公共衛生必須面對的嚴峻問題之一。我國由於農村人口多,農村剩餘勞動力極為豐富,但由於地區發展的不平衡、城鄉發展的不平衡,大量的剩餘勞動力不得不外出謀求工作,這樣就導致人口的大量流動,如何做好上億流動人口的公共衛生問題,就其對我國衛生事業提出了又一個挑戰。非典所造成的恐慌,其中最大的一個因素就是人口的流動所帶來的疫情擴散,事實表明也確實如此。除了人口問題,給我國公共衛生體系帶來壓力的另一個因素就是體制轉換所帶來的原有均衡機制破壞以後,新體系的建立問題。我國傳統的醫療體系主要分城市和農村兩部分,城市主要以公費醫療體系為主,農村主要以縣、鄉、村三級衛生醫療保障體系為主,在上世紀年代以前,該體系對於保障我國的公共衛生安全與人民的生命健康起到了極大的作用。但隨著公費醫療的改革以及農村村級衛生所的癱瘓,這一體系的均衡實際已經打破,但新的平衡體系又沒有完全建立,而且隨著藥品價格的上揚,醫療成本越來越高,醫療衛生資源受市場因素的驅動越來越向中心城市集中,這種趨勢導致的後果就是醫療資源配置更加不合理,大量農村及城市低收入階層因為支付困難而不能夠享受正常的醫療。據年統計資料顯示,我國患病人群因為經濟困難應該住院治療而沒有住院的占到了整個未住院治療的.%。這表明由於新的保障體系沒有完全建立,以及收入的差異,我國依然有大量疾病患者難以獲得正常的醫療。公共衛生安全問題已不是一個簡單的個體化差異問題,其並不因為自身有較好的收入而且能夠獲得較好的醫療條件就能夠避免疾病的侵擾。北京的非典疫情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投入與產權構成制約投入不足一直是我國近幾年醫療衛生髮展的一個主要問題,據統計資料顯示,我國自「六五時期」以來,衛生事業費用支出一直呈現下降趨勢,在國家財政支出中的比例從.%下降到年的.%。在年-年的五年中,政府衛生支出年均增長率僅為%,社會衛生支出年均增長低於%,但個人衛生支出年均增長幅度超過%。從年-年的多年間,我國衛生服務彈性係數(衛生費用增長與gdp增長比)僅為.,低於大多數國家的平均水平。投入不足已經造成了許多地區醫療設備陳舊,醫療條件簡陋,尤其是基層衛生條件比較差。據統計資料顯示,我國鄉衛生院和專科防治所(站)的危房比例要高出平均水平的.和.。政府投入不足還造成了我國衛生費用結構的失衡,從年到年,我國政府預算衛生支出的比例已從.下降到.,社會衛生支出已從.下降到.,而同期個人衛生支出卻由.上升到.。據衛生經濟研究所研究表明,衛生服務具有供方成本拉動的特點,政府增加衛。
生投入可以從宏觀上控制衛生服務需求的增長,而減少衛生投入將刺激衛生服務需求和衛生總費用的過快增長,從而以有限的財力實現更大的社會效應。投入不足和醫療服務需求的的增長,要求有更多的社會力量參與並建設更加強大的醫療服務體系,但固有體系中的矛盾與問題卻一直制約著資金的投入,其中最主要的問題就是產權問題。醫院產權的不明晰。
不僅不利於醫院的管理,而且也不利於吸收更多的資金投入到醫療服務行業中來。雖然政府實施了醫院的分類管理政策,社會也有大量資金熱切希望進入到醫療服務領域中來,以彌補投入不足問題,但產權問題卻將他們擋在了門外。行業受困兩因素醫藥行業作為公共衛生保障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進入新世紀以後,也不得不面臨專利和價格的雙重壓力。我國%的化學藥物都是仿製的,加入wto以後由於智慧財產權的保護,許多新藥難以再進行仿製,我國絕大部分製藥企業將面臨沒有新藥生產的局面;我國生物技術製藥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與美國相比,我國的差距已漸漸拉大,傳統中藥的發展雖然受到了高度的重視,但是現代化歷程依然是漫漫長路,因此我國醫藥行業的發展依然不能樂觀。除了專利因素,近幾年一直困擾醫藥行業的主要問題還有價格,其形成的主要原因除了藥品的定價機制存在問題外,醫療體制的因素也是主要原因,因為藥品依然是醫院的主要收入來源。從發展趨勢看,價格問題將在今後較長時期內困擾我國的醫藥行業,零售藥店的藥品價格戰已開始在國內蔓延,醫院藥房與零售藥店的價格差將在今後逐步消除,為了減輕財政支出的壓力,上海今年已開始限制高價藥品在招標採購中的比例,這樣將促使具有單獨定價資質的外資企業也不得不加入到降價的隊伍中來。藥品的降價雖然利弊都有,但總體看來還是利大於弊,從長遠看有利於我國醫藥行業的健康發展。衛生政策——合適方為最好從非典對我國政治、經濟、文化以及社會的各個方面的影響來看,沒有人會否認公共衛生也是生產力。非典的爆發,不僅給我國造成了幾千億元的損失,而且使我國與全世界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人員往來和物質流通的障礙,如果非典發生在經濟不景氣的年代,那麼對經濟的影響可能不是短期可以恢復的。目前,就社會保障體系和醫療保險體系的完善,究竟如何選擇衛生政策而言,其是長期以來許多學者一直在探討的主要問題。世界上有各種各樣的衛生政策,即使是已開發國家對於衛生服務業的發展也不完全相同,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特色和優勢,但他們有幾個共同點:一是有經濟學理論作為基礎;二是用立法方式來保證;三是衛生服務業比較完善。按照經濟理論可以分為兩種:即需求理論模式和供給理論模式,前者主要以美國為代表,後者主要有英國、日本、德國、瑞士和加拿大。但即使是選擇以供給理論模式的四個國家,他們的財政補償方式也不一樣。英國和加拿大主要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負擔衛生保健費用,通過國家的總預算來確定衛生保健費用的數量;瑞士則是由地方政府負責資助衛生保健費用;德國和日本則採取由保險公司通過一種公混合性的計劃來資助。英國實行人人享有衛生保健服務,加拿大、日本和德國採取強制性的衛生保險計劃,他們的共同點就是衛生事業屬於政府行為,因此要提高資源配置的合理性,減少浪費。為了合理分配衛生資源,減少過度利用,這些國家往往要根據預算計劃或病人的實際需求調控醫院的病床和設備採購費用。但美國卻完全不一樣,它實行市場調控原則,消費者可以自行決定是購買保險還是在接受衛生服務過程中直接支付費用,因此,消費者成為調控衛生資源配置效率和保險費率的主要力量。由此我們可以發現,目前世界上還沒有一個完美的醫療模式能夠完全照搬。醫療衛生體制的選擇必須符合一個國家的實際情況。就目前我國的國情而言,政府必須照顧大多數群眾的基本醫療保障,因此對於基本的社區醫院、農村衛生院、以及中心城市大型醫院,毫無疑義是政府投資發展的醫療主體;此外政府在最大程度滿足人民的基本醫療保障的同時,還要對醫療衛生支出進行控制,以抑制其過度增長,這就決定了我國不會完全照搬美國的模式。差距大發展空間更大另一方面,我國收入的巨大差別又使一部分人群具有較高的支付能力,他們對醫療服務的需求也不僅僅滿足於基本醫療,個性化服務、追求舒適和高效已成為這部分人群的消費特點,因此我國醫療服務業在滿足大多數人基本醫療需求的同時,還得發展其他形式的醫療服務,以適應社會的發展。各種特色專科醫院和營利性醫院的蓬勃發展就是這種趨勢的必然體現,但目前這部分醫療資源還非常弱小,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總之,我國國情的特殊性,決定了我國公共衛生安全必須從基本國情出發,實施既不同於已開發國家也不雷同於計劃體制下的醫療衛生政策,但必須吸取二者中的合理成分,以服務於我國的經濟建設和人民的健康生活。政府應該加強投入和政策調控,以較小的社會成本滿足更廣泛的人民群眾的基本衛生保障,另一方面,政府也可以通過政府採購等方式,支持大型製藥企業和醫療研究機構的技術創新,以更加強大的實力保障我國公共衛生體系的安全、健康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