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師,各位同學,以及蒞臨現場的各位領導嘉賓。
大家上午好。
我是株洲市演講與口才學會蔣玉香,非常高興今天能夠來到淥口區五中和大家一起分享革命故事,今天我要跟大家分享的是「甘祖昌式老紅軍」。
1951年春天,一位身著北方大棉襖的人來到茶陵腰陂區大沖村,他肩上掛著一個斗笠,斗笠上印有「延安」二字,村上的人驚奇地稱之為「從延安回來的人」。是的,他就是從延安回來的鄧丹明。
鄧丹明18歲離開家鄉參加紅軍,他聰明過人、驍勇善戰,長征時當過指導員。有一次,48團政委羅章被敵軍圍困,增援部隊兩次施救無功而返,最後王震親自點名讓鄧丹明帶兵營救。鄧丹明不負眾望,將羅章成功救出。賀龍事後感嘆道:「鄧丹明,你真是個猛子呀!」於是,鄧丹明就有了一個綽號叫「鄧猛子」。
抗日戰爭時期,鄧丹明擔任三五九旅七一八團六連連長,是「將軍農民」甘祖昌的部下,在田家莊抗日戰鬥中被評為特等作戰模範。三五九旅開進南泥灣後,鄧丹明任後勤部漢莊大隊大隊長,被評為「生產模範」。後來,茶陵解放的喜訊傳至延安,鄧丹明便向黨組織申請,放棄較好的生活待遇,回到家鄉參加社會主義建設。
鄧丹明回到家鄉,看到家鄉雖然解放近兩年了,但依舊是「大沖連大沖,賣柴茅過冬,三天不賣柴,餓死老祖宗」的老樣子,鄧丹明內心一股帶領群眾從窮困中走出來的強烈責任感油然而生。
陽春三月,鄧丹明隨區委書記梁彪走村串鄉,著手第一項工作:發展黨員,建立黨支部。經過他的努力,黨支部建立起來了。黨員們要選舉他當支部書記,他笑眯眯地說:「重擔子給年輕人,壓得出力氣來!」人們關切地說:「你當什麼呢?」他爽朗地笑著說:「我當模範兵!」?
後來,他堅定地履行著自己的這一諾言。支部的決議,他帶頭執行。黨的紀律,他帶頭遵守。每逢外出,事先要向支書請假。1982年10月的一天,湘東鐵礦來人請他去礦區講革命傳統,他來不及向支書請假,回來後立即上門向支書說明原因。
他沒當支部書記,卻操著支部書記那份心。1956年,大沖村在謝家沖修一座水庫,以改變「乾死蛤蟆,餓死老鼠」的窮困面貌。開工之後,鄧丹明就像當年戰鬥在南泥灣一樣,吃在工地,住在工地,每天出工最早,收工最遲,風裡來,雨里去,一連6個月沒離開過工地,更沒有進過離工地4里路遠的家門,連年節也是在工地過的。這個水庫修成後,村裡糧食產量年年遞增,1991年糧食畝產達到1900多斤。
「共產黨員不能忘記人民群眾,要隨時隨地報答人民群眾的恩情。」這是鄧丹明常說的一句話。1961年,正是三年經濟困難時期,他家喂養了一頭200多斤重的大肥豬。當時,每斤豬肉的市價為8元。鄉親們在想:「老鄧這下可要發財了!」宰豬那天,大家爭著來買肉。那年頭,有錢也難買著肉。但沒有想到,鄧丹明堅持按國家牌價每斤7毛4分錢的價格出售豬肉。鄉親們乍一聽不相信,待問清是真的,誰也不買了,因為心裡過意不去:「這不太虧了老鄧嗎?」鄧丹明激動地說:「1930年冬天,我回村搞偵察,大家見我沒吃的,這家塞給我幾個雞蛋,那家揣給我幾個紅薯,可誰問我要過錢啊!敵人進村了,又是鄉親們給了我保護。今天,大家有困難,我手裡有一頭豬,就趁機向大家撈一把,別說這樣做虧心,就是這樣想也不行啊!」他終於說服了大家,讓全村每戶人家都買了肉,一戶困難戶和一戶「五保戶」沒來,他馬上讓兒媳各送去1斤。
1978年,國家測繪總局局長陳外歐將軍回到茶陵,召見了鄧丹明,並責令有關部門補發其被錯誤扣除了的三等甲級殘廢金。鄧丹明將國家補發給他的1000多元三等甲級殘廢金全部捐給國家搞建設。
習近平總書記會見第四屆全國道德模範及提名獎獲得者時說:甘祖昌是我們共和國的開國將軍,江西籍的老紅軍。新中國成立後,他當了將軍,但是他堅持回家當農民。我當小學生時就有這篇課文,內容就是將軍當農民,我們深受影響。總書記強調,我們要弘揚這種艱苦奮鬥精神,不僅我們這代人要傳承,我們的下一代也要弘揚,要一代一代傳承下去。
是啊,鄧丹明是一名久經沙場的紅軍戰士,在革命勝利後,卻主動放棄較好的生活條件,回鄉務農。並且在社會主義建設中,時時想著群眾,處處為著群眾,為改善群眾生活、建設美好家鄉,艱苦奮鬥,無私奉獻,不愧是甘祖昌式的老紅軍。
謝謝大家。
大家上午好。
我是株洲市演講與口才學會蔣玉香,非常高興今天能夠來到淥口區五中和大家一起分享革命故事,今天我要跟大家分享的是「甘祖昌式老紅軍」。
1951年春天,一位身著北方大棉襖的人來到茶陵腰陂區大沖村,他肩上掛著一個斗笠,斗笠上印有「延安」二字,村上的人驚奇地稱之為「從延安回來的人」。是的,他就是從延安回來的鄧丹明。
鄧丹明18歲離開家鄉參加紅軍,他聰明過人、驍勇善戰,長征時當過指導員。有一次,48團政委羅章被敵軍圍困,增援部隊兩次施救無功而返,最後王震親自點名讓鄧丹明帶兵營救。鄧丹明不負眾望,將羅章成功救出。賀龍事後感嘆道:「鄧丹明,你真是個猛子呀!」於是,鄧丹明就有了一個綽號叫「鄧猛子」。
抗日戰爭時期,鄧丹明擔任三五九旅七一八團六連連長,是「將軍農民」甘祖昌的部下,在田家莊抗日戰鬥中被評為特等作戰模範。三五九旅開進南泥灣後,鄧丹明任後勤部漢莊大隊大隊長,被評為「生產模範」。後來,茶陵解放的喜訊傳至延安,鄧丹明便向黨組織申請,放棄較好的生活待遇,回到家鄉參加社會主義建設。
鄧丹明回到家鄉,看到家鄉雖然解放近兩年了,但依舊是「大沖連大沖,賣柴茅過冬,三天不賣柴,餓死老祖宗」的老樣子,鄧丹明內心一股帶領群眾從窮困中走出來的強烈責任感油然而生。
陽春三月,鄧丹明隨區委書記梁彪走村串鄉,著手第一項工作:發展黨員,建立黨支部。經過他的努力,黨支部建立起來了。黨員們要選舉他當支部書記,他笑眯眯地說:「重擔子給年輕人,壓得出力氣來!」人們關切地說:「你當什麼呢?」他爽朗地笑著說:「我當模範兵!」?
後來,他堅定地履行著自己的這一諾言。支部的決議,他帶頭執行。黨的紀律,他帶頭遵守。每逢外出,事先要向支書請假。1982年10月的一天,湘東鐵礦來人請他去礦區講革命傳統,他來不及向支書請假,回來後立即上門向支書說明原因。
他沒當支部書記,卻操著支部書記那份心。1956年,大沖村在謝家沖修一座水庫,以改變「乾死蛤蟆,餓死老鼠」的窮困面貌。開工之後,鄧丹明就像當年戰鬥在南泥灣一樣,吃在工地,住在工地,每天出工最早,收工最遲,風裡來,雨里去,一連6個月沒離開過工地,更沒有進過離工地4里路遠的家門,連年節也是在工地過的。這個水庫修成後,村裡糧食產量年年遞增,1991年糧食畝產達到1900多斤。
「共產黨員不能忘記人民群眾,要隨時隨地報答人民群眾的恩情。」這是鄧丹明常說的一句話。1961年,正是三年經濟困難時期,他家喂養了一頭200多斤重的大肥豬。當時,每斤豬肉的市價為8元。鄉親們在想:「老鄧這下可要發財了!」宰豬那天,大家爭著來買肉。那年頭,有錢也難買著肉。但沒有想到,鄧丹明堅持按國家牌價每斤7毛4分錢的價格出售豬肉。鄉親們乍一聽不相信,待問清是真的,誰也不買了,因為心裡過意不去:「這不太虧了老鄧嗎?」鄧丹明激動地說:「1930年冬天,我回村搞偵察,大家見我沒吃的,這家塞給我幾個雞蛋,那家揣給我幾個紅薯,可誰問我要過錢啊!敵人進村了,又是鄉親們給了我保護。今天,大家有困難,我手裡有一頭豬,就趁機向大家撈一把,別說這樣做虧心,就是這樣想也不行啊!」他終於說服了大家,讓全村每戶人家都買了肉,一戶困難戶和一戶「五保戶」沒來,他馬上讓兒媳各送去1斤。
1978年,國家測繪總局局長陳外歐將軍回到茶陵,召見了鄧丹明,並責令有關部門補發其被錯誤扣除了的三等甲級殘廢金。鄧丹明將國家補發給他的1000多元三等甲級殘廢金全部捐給國家搞建設。
習近平總書記會見第四屆全國道德模範及提名獎獲得者時說:甘祖昌是我們共和國的開國將軍,江西籍的老紅軍。新中國成立後,他當了將軍,但是他堅持回家當農民。我當小學生時就有這篇課文,內容就是將軍當農民,我們深受影響。總書記強調,我們要弘揚這種艱苦奮鬥精神,不僅我們這代人要傳承,我們的下一代也要弘揚,要一代一代傳承下去。
是啊,鄧丹明是一名久經沙場的紅軍戰士,在革命勝利後,卻主動放棄較好的生活條件,回鄉務農。並且在社會主義建設中,時時想著群眾,處處為著群眾,為改善群眾生活、建設美好家鄉,艱苦奮鬥,無私奉獻,不愧是甘祖昌式的老紅軍。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