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成立領導小組、設置辦公室。
領導小組職責分工。
負責統一領導和指揮工作,對2019-ncov防控方案、措施的落實作出全面部署。進一步提高醫院醫務人員認識做好醫療救治與院感防控準備工作的重要性、緊迫性和敏感性。
辦公室職責分工。
在領導小組的領導下,加強發熱門(急)診管理工作,組織協調醫院多學科做好病例醫療救治與院感防控工作。積極應對可能出現的2019-ncov疑似患者、臨床診斷或確診患者,做好多學科會診、重症患者救治及網絡直報等相關工作,負責流感防治工作防控方案的組織、落實、督導及檢查。
二成立救治專家組。
職責:在領導小組領導下,負責疑似2019-ncov病例會診、排查、轉診等,指導臨床對2019-ncov病人的醫療救治和醫院感染的預防控制及相關知識的培訓等工作。服從領導小組調遣,參加專家會診,指導醫療救治與防控工作。負責組織及督導消毒、隔離和防護等物資的日常儲備和應急供應。
三2019-ncov病例定義。
(一)觀察病例:
同時符合以下兩條:
(1)流行病學史:發病前兩周內有武漢市旅行史或武漢市相關市場,特別是農貿市場直接或間接接觸史。
(2)臨床表現:發熱;具有肺炎影像學特徵;發病早期白細胞總數正常或降低,或淋巴細胞計數減少;經規範抗菌藥物治療三天(參照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頒布的《中國成人社區獲得性肺炎診斷和治療指南(2016年版)》,及國家衛生健康委《兒童社區獲得性肺炎診療規範》,2019年版病情無明顯改善或進行性加重。
(二)確診病例:在觀察病例的基礎上,採集痰液、咽拭子等呼吸道標本型病毒全基因組測序,與已知的新型冠狀病毒高度同源。
(三)危重症病例:符合下列任意一條:呼吸衰竭;膿毒症休克;合併其他器官功能衰竭需icu監護治療。
四2019-ncov病例的醫院感染防控措施。
(一)預檢分診。
1.門診切實落實預檢分診制度,設置醒目預檢分診點。
2.在日常診療活動中,應提高對2019-ncov病例的診斷和報告意識,注意詢問發病前14天內的旅行史或可疑的暴露史,近期有無赴武漢市旅行史或武漢市相關市場,特別是農貿市場直接或間接接觸史旅行史,觀察病例或確診病例引導至發熱門診就診,配備一次性外科口罩、快速手消毒液、體溫表等,病情允許的情況下,患者應佩戴一次性外科口罩。
(二)發熱門診。
1.配備數量充足、符合要求的消毒用品和防護用品。
2.做好患者接診及隔離觀察工作。切實落實首診醫生負責制度,嚴格篩查病例,發現符合觀察病例時應當立即報告醫務處及醫院感染管理科,經院內專家會診明確後,立即按程序報告。
3.不明原因肺炎可疑病例,聯繫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採集標本。
(三)接診疑似2019-ncov病例感染患者的診室/病區。
1.接診病區或診室需保證長期配備數量充足的、符合要求的消毒用品和防護用品。
2.若發現2019-ncov觀察病例應當及時採取就地隔離措施,進行單間隔離;通過醫院會診的患者,按醫院要求及時通知cdc採樣檢測。
3.收治觀察或確診2019-ncov病例感染患者的診室、病區建築布局和工作流程應當符合上級衛生計生行政部門的設置條件和《醫院隔離技術規範》等有關要求。隔離病房應通風良好,加強消毒隔離管理,有條件時儘快將患者安置到負壓隔離病房,並參照國家相關規定監測負壓運行狀況。
(四)醫務人員的防護。
1.發現觀察病例或確診病例時,醫務人員應當按照標準預防和額外預防的原則,採取飛沫預防+接觸預防相結合,在各環節必須做好個人防護及消毒隔離工作,各參加會診醫生及其他參加診療的醫務人員應做好個人防護,患者檢查涉及到的放射等醫技科室或其他輔助科室醫務人員應做好相應防護工作,並對診療過程可能暴露的風險進行評估,採取相應的防護措施。
2.醫務人員根據級別選擇防護用品。
(1)一級防護:適用於預檢分診、發熱門診與感染性疾病科門診醫務人員;穿戴一次性工作帽、一次性外科口罩、工作服、隔離衣(預檢分診必要時隔離衣),必要時戴一次性乳膠手套,嚴格執行手衛生。
(2)二級防護:適用於醫務人員從事與疑似或確診患者有密切接觸的診療活動;穿戴一次性工作帽、防護眼鏡或面罩(防霧型)、醫用防護口罩、防護服、一次性乳膠手套,一次性鞋套,嚴格執行手衛生。
(3)三級防護:適用於為疑似或確診患者實施產生氣溶膠操作者,如吸痰、呼吸道採樣、氣管插管和氣管切開等有可能發生患者呼吸道分泌物、體內物質的噴射或飛濺的工作時;穿戴一次性工作帽、全面型呼吸防護器或正壓式頭套、醫用防護口罩、防護服、一次性乳膠手套、一次性鞋套,嚴格執行手衛生。
3.外科口罩、醫用防護口罩、護目鏡或防護面屏、防護服等個人防護用品被血液、體液、分泌物等污染時應當及時更換。
4.醫務人員在診療操作結束後,應及時離開隔離區,並規範更換個人防護用品。
5.醫務人員應掌握防護用品選擇的指征及使用方法,並能正確且熟練地穿脫防護用品,脫去手套、隔離衣等防護用品後立即手衛生。
(五)加強患者管理。
1.應當對觀察病例或確診患者及時進行隔離,並按照醫院指定的路線由專人引導進入病區。
2.患者轉運和接觸非感染者時,如病情允許應當戴外科口罩,並採取相應隔離防護措施,避免疾病的傳播。對患者進行咳嗽注意事項(咳嗽或者打噴嚏時用紙巾遮掩口鼻,在接觸呼吸道分泌物後應當使用流動水洗手)和手衛生的宣傳教育。
3.臨床觀察病例應當單間隔離,確診病例可以同時安置於多人房間,床間距>1米。患者的活動原則上限制在隔離病房內,若確需離開隔離病房或隔離區域時,應當採取相應措施防止造成交叉感染。
4.嚴格探視制度,不設陪護。若必須探視時,應當嚴格按照規定做好探視者的防護。
5.未解除隔離的患者死亡後,應當及時對屍體進行處理。處理方法:用雙層布單包裹屍體,裝入雙層屍體袋中,由專用車輛直接送至指定地點火化;因民族習慣和宗教信仰不能進行火化的,應當經上述處理後,按照規定深埋。
6.患者體溫恢復正常3天以上、呼吸道症狀明顯好轉,連續兩次呼吸道病原核酸檢測陰性(間隔至少1天),可解除隔離出院或根據病情轉至相應科室治療其他疾病。
7.患者轉出、離開後所涉及到的各臨床科室(包括放射等醫技科室或其他輔助科室等)應當對診室、病房、使用過的器具進行終末消毒。
8.患者產生的生活垃圾應該按照感染性廢物規範處置。
(六)物體表面、地面、復用物品等的消毒措施。
1.物體表面的消毒:診療設施、設備表面以及高頻接觸衛生表面,如床欄、床邊桌、呼叫按鈕、監護儀、微泵、門把手、計算機等物體表面、轉運車輛、擔架等運輸工具(使用完之後立即消毒)首選500mg/l~1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不耐腐蝕的使用2%雙鏈季銨鹽或75%的乙醇擦拭消毒(兩遍),若使用一次性消毒濕巾,可清潔消毒一步完成,每天至少3次。遇污染隨時消毒。有肉眼可見污染物時應先使用一次性吸水材料清除污染物,然後常規消毒。清理的污染物可按醫療廢物集中處置,也可排入有消毒裝置的污水系統。
2.地面的消毒:有肉眼可見污染物時應先使用一次性吸水材料完全清除污染物後消毒。無明顯污染物時可用500mg/l~1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每天1~2次。遇污染隨時消毒。
3.復用物品如診療器械、器具的消毒:應當儘量選擇一次性使用的診療用品。聽診器、溫度計、血壓計等醫療器具和物品實行專人專用。重複使用的醫療器具應當按照「特殊病原體」中「突發原因不明的傳染病病原體」污染的診療器械、器具和物品雙層密閉運送至消毒供應中心處理,並做好「特殊病原體」標記。病人用過的床單、被套、枕套送洗衣房進行清洗、消毒,棉絮等送消毒供應中心消毒處理,均應做好「特殊病原體」標記。
4.空氣消毒:房間、轉運車輛或其他密閉場所的空氣終末消毒可採用空氣凈化設備如空氣消毒機,操作方法、注意事項等應遵循產品的使用說明。
5.醫療廢物的管理:患者所有的廢棄物應當視為感染性醫療廢物,嚴格依照《醫療廢物管理條例》和《醫療衛生機構醫療廢物管理辦法》管理,要求雙層封扎、標識清楚、密閉轉運。
五2019-ncov病例的疫情報告。
經專家會診考慮2019-ncov觀察病例、確診病例時,首診醫生立即進行傳染病報告,醫院相關部門協助完成cdc採樣及追蹤工作。
六診療護理觀察病例或確診感染患者的醫務人員的健康管理。
(1)對2019-ncov確診病例的密切接觸者實行隔離醫學觀察,每日至少進行2次體溫測定,並詢問是否出現急性呼吸道症狀或其他相關症狀及病情進展。密切接觸者醫學觀察期為與病例末次接觸後14天。
(2)對觀察病例的密切接觸者,要及時進行登記並開展健康隨訪,告知本人一旦出現發熱、咳嗽、腹瀉等症狀,在有症狀期間不應該繼續工作,立即主動報告科主任、護士長、醫務處、院感科。
(3)密切接觸者定義:診療、護理2019-ncov觀察病例或確診病例時未採取有效防護措施的醫護人員、家屬或其他與病例有類似近距離接觸的人員。
領導小組職責分工。
負責統一領導和指揮工作,對2019-ncov防控方案、措施的落實作出全面部署。進一步提高醫院醫務人員認識做好醫療救治與院感防控準備工作的重要性、緊迫性和敏感性。
辦公室職責分工。
在領導小組的領導下,加強發熱門(急)診管理工作,組織協調醫院多學科做好病例醫療救治與院感防控工作。積極應對可能出現的2019-ncov疑似患者、臨床診斷或確診患者,做好多學科會診、重症患者救治及網絡直報等相關工作,負責流感防治工作防控方案的組織、落實、督導及檢查。
二成立救治專家組。
職責:在領導小組領導下,負責疑似2019-ncov病例會診、排查、轉診等,指導臨床對2019-ncov病人的醫療救治和醫院感染的預防控制及相關知識的培訓等工作。服從領導小組調遣,參加專家會診,指導醫療救治與防控工作。負責組織及督導消毒、隔離和防護等物資的日常儲備和應急供應。
三2019-ncov病例定義。
(一)觀察病例:
同時符合以下兩條:
(1)流行病學史:發病前兩周內有武漢市旅行史或武漢市相關市場,特別是農貿市場直接或間接接觸史。
(2)臨床表現:發熱;具有肺炎影像學特徵;發病早期白細胞總數正常或降低,或淋巴細胞計數減少;經規範抗菌藥物治療三天(參照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頒布的《中國成人社區獲得性肺炎診斷和治療指南(2016年版)》,及國家衛生健康委《兒童社區獲得性肺炎診療規範》,2019年版病情無明顯改善或進行性加重。
(二)確診病例:在觀察病例的基礎上,採集痰液、咽拭子等呼吸道標本型病毒全基因組測序,與已知的新型冠狀病毒高度同源。
(三)危重症病例:符合下列任意一條:呼吸衰竭;膿毒症休克;合併其他器官功能衰竭需icu監護治療。
四2019-ncov病例的醫院感染防控措施。
(一)預檢分診。
1.門診切實落實預檢分診制度,設置醒目預檢分診點。
2.在日常診療活動中,應提高對2019-ncov病例的診斷和報告意識,注意詢問發病前14天內的旅行史或可疑的暴露史,近期有無赴武漢市旅行史或武漢市相關市場,特別是農貿市場直接或間接接觸史旅行史,觀察病例或確診病例引導至發熱門診就診,配備一次性外科口罩、快速手消毒液、體溫表等,病情允許的情況下,患者應佩戴一次性外科口罩。
(二)發熱門診。
1.配備數量充足、符合要求的消毒用品和防護用品。
2.做好患者接診及隔離觀察工作。切實落實首診醫生負責制度,嚴格篩查病例,發現符合觀察病例時應當立即報告醫務處及醫院感染管理科,經院內專家會診明確後,立即按程序報告。
3.不明原因肺炎可疑病例,聯繫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採集標本。
(三)接診疑似2019-ncov病例感染患者的診室/病區。
1.接診病區或診室需保證長期配備數量充足的、符合要求的消毒用品和防護用品。
2.若發現2019-ncov觀察病例應當及時採取就地隔離措施,進行單間隔離;通過醫院會診的患者,按醫院要求及時通知cdc採樣檢測。
3.收治觀察或確診2019-ncov病例感染患者的診室、病區建築布局和工作流程應當符合上級衛生計生行政部門的設置條件和《醫院隔離技術規範》等有關要求。隔離病房應通風良好,加強消毒隔離管理,有條件時儘快將患者安置到負壓隔離病房,並參照國家相關規定監測負壓運行狀況。
(四)醫務人員的防護。
1.發現觀察病例或確診病例時,醫務人員應當按照標準預防和額外預防的原則,採取飛沫預防+接觸預防相結合,在各環節必須做好個人防護及消毒隔離工作,各參加會診醫生及其他參加診療的醫務人員應做好個人防護,患者檢查涉及到的放射等醫技科室或其他輔助科室醫務人員應做好相應防護工作,並對診療過程可能暴露的風險進行評估,採取相應的防護措施。
2.醫務人員根據級別選擇防護用品。
(1)一級防護:適用於預檢分診、發熱門診與感染性疾病科門診醫務人員;穿戴一次性工作帽、一次性外科口罩、工作服、隔離衣(預檢分診必要時隔離衣),必要時戴一次性乳膠手套,嚴格執行手衛生。
(2)二級防護:適用於醫務人員從事與疑似或確診患者有密切接觸的診療活動;穿戴一次性工作帽、防護眼鏡或面罩(防霧型)、醫用防護口罩、防護服、一次性乳膠手套,一次性鞋套,嚴格執行手衛生。
(3)三級防護:適用於為疑似或確診患者實施產生氣溶膠操作者,如吸痰、呼吸道採樣、氣管插管和氣管切開等有可能發生患者呼吸道分泌物、體內物質的噴射或飛濺的工作時;穿戴一次性工作帽、全面型呼吸防護器或正壓式頭套、醫用防護口罩、防護服、一次性乳膠手套、一次性鞋套,嚴格執行手衛生。
3.外科口罩、醫用防護口罩、護目鏡或防護面屏、防護服等個人防護用品被血液、體液、分泌物等污染時應當及時更換。
4.醫務人員在診療操作結束後,應及時離開隔離區,並規範更換個人防護用品。
5.醫務人員應掌握防護用品選擇的指征及使用方法,並能正確且熟練地穿脫防護用品,脫去手套、隔離衣等防護用品後立即手衛生。
(五)加強患者管理。
1.應當對觀察病例或確診患者及時進行隔離,並按照醫院指定的路線由專人引導進入病區。
2.患者轉運和接觸非感染者時,如病情允許應當戴外科口罩,並採取相應隔離防護措施,避免疾病的傳播。對患者進行咳嗽注意事項(咳嗽或者打噴嚏時用紙巾遮掩口鼻,在接觸呼吸道分泌物後應當使用流動水洗手)和手衛生的宣傳教育。
3.臨床觀察病例應當單間隔離,確診病例可以同時安置於多人房間,床間距>1米。患者的活動原則上限制在隔離病房內,若確需離開隔離病房或隔離區域時,應當採取相應措施防止造成交叉感染。
4.嚴格探視制度,不設陪護。若必須探視時,應當嚴格按照規定做好探視者的防護。
5.未解除隔離的患者死亡後,應當及時對屍體進行處理。處理方法:用雙層布單包裹屍體,裝入雙層屍體袋中,由專用車輛直接送至指定地點火化;因民族習慣和宗教信仰不能進行火化的,應當經上述處理後,按照規定深埋。
6.患者體溫恢復正常3天以上、呼吸道症狀明顯好轉,連續兩次呼吸道病原核酸檢測陰性(間隔至少1天),可解除隔離出院或根據病情轉至相應科室治療其他疾病。
7.患者轉出、離開後所涉及到的各臨床科室(包括放射等醫技科室或其他輔助科室等)應當對診室、病房、使用過的器具進行終末消毒。
8.患者產生的生活垃圾應該按照感染性廢物規範處置。
(六)物體表面、地面、復用物品等的消毒措施。
1.物體表面的消毒:診療設施、設備表面以及高頻接觸衛生表面,如床欄、床邊桌、呼叫按鈕、監護儀、微泵、門把手、計算機等物體表面、轉運車輛、擔架等運輸工具(使用完之後立即消毒)首選500mg/l~1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不耐腐蝕的使用2%雙鏈季銨鹽或75%的乙醇擦拭消毒(兩遍),若使用一次性消毒濕巾,可清潔消毒一步完成,每天至少3次。遇污染隨時消毒。有肉眼可見污染物時應先使用一次性吸水材料清除污染物,然後常規消毒。清理的污染物可按醫療廢物集中處置,也可排入有消毒裝置的污水系統。
2.地面的消毒:有肉眼可見污染物時應先使用一次性吸水材料完全清除污染物後消毒。無明顯污染物時可用500mg/l~1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每天1~2次。遇污染隨時消毒。
3.復用物品如診療器械、器具的消毒:應當儘量選擇一次性使用的診療用品。聽診器、溫度計、血壓計等醫療器具和物品實行專人專用。重複使用的醫療器具應當按照「特殊病原體」中「突發原因不明的傳染病病原體」污染的診療器械、器具和物品雙層密閉運送至消毒供應中心處理,並做好「特殊病原體」標記。病人用過的床單、被套、枕套送洗衣房進行清洗、消毒,棉絮等送消毒供應中心消毒處理,均應做好「特殊病原體」標記。
4.空氣消毒:房間、轉運車輛或其他密閉場所的空氣終末消毒可採用空氣凈化設備如空氣消毒機,操作方法、注意事項等應遵循產品的使用說明。
5.醫療廢物的管理:患者所有的廢棄物應當視為感染性醫療廢物,嚴格依照《醫療廢物管理條例》和《醫療衛生機構醫療廢物管理辦法》管理,要求雙層封扎、標識清楚、密閉轉運。
五2019-ncov病例的疫情報告。
經專家會診考慮2019-ncov觀察病例、確診病例時,首診醫生立即進行傳染病報告,醫院相關部門協助完成cdc採樣及追蹤工作。
六診療護理觀察病例或確診感染患者的醫務人員的健康管理。
(1)對2019-ncov確診病例的密切接觸者實行隔離醫學觀察,每日至少進行2次體溫測定,並詢問是否出現急性呼吸道症狀或其他相關症狀及病情進展。密切接觸者醫學觀察期為與病例末次接觸後14天。
(2)對觀察病例的密切接觸者,要及時進行登記並開展健康隨訪,告知本人一旦出現發熱、咳嗽、腹瀉等症狀,在有症狀期間不應該繼續工作,立即主動報告科主任、護士長、醫務處、院感科。
(3)密切接觸者定義:診療、護理2019-ncov觀察病例或確診病例時未採取有效防護措施的醫護人員、家屬或其他與病例有類似近距離接觸的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