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以來,國家對加工貿易政策做出重大調整,我市緊緊抓住這一歷史機遇,出台了一系列措施,積極承接產業轉移,取得了驕人的成績。但如何優化經濟環境,仍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
一、優化環境對承接產業轉移的重要作用。
首先,優化環境是推動承接產業轉移的重要基礎。經濟發展環境是一個地區思想解放程度、市場發育程度和政府執政水平的具體體現。市場經濟是開放經濟,從某種意義上就是「環境經濟」,哪裡的經濟環境好,哪裡的經濟就會充滿活力,就能吸引更多的資金、技術和人才等生產要素。發展環境的好壞,還直接影響和決定一個城市、一個地區的發展前景和發展後勁。加快推進承接產業轉移,就必須把優化經濟發展環境放在首位,做到以環境促開放、以環境促承接、以環境促發展。
其次,優化經濟發展環境是推動承接產業轉移的客觀需要。去年9月,市委張碩輔書記在中共xx市第四次黨代會上明確提出,未來五年將xx建設成為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五年內引進外資36億美元,引進內資1200億元,承接對接全方位推進,成為全省對外開放排頭兵、產業承接樣板區、對接東協橋頭堡。按照這一奮鬥目標,今後五年,承接產業轉移將作為全市經濟發展的重要推手。要實現第四次黨代會的既定目標,就必須將優化經濟環境擺在黨委、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採取一切必要的手段和措施,全力優化經濟發展環境。
第三,優化經濟發展環境是推動承接產業轉移的必然要求。近年來,市委、市政府緊緊抓住珠江三角洲地區勞動密集型加工製造業逐步向內地轉移的有利時機,著力打造服務型政府,不斷優化經濟發展環境,降低企業營運成本,吸引了300家珠三角規模企業向我市轉移。在取得成績的同時,一些矛盾和問題也隨之顯現,特別是在經濟發展環境方面的問題不容忽視,如不及時和徹底解決這些問題,加速推進承接產業轉移,實現既定目標任務將會大打折扣。
二、我市承接產業轉移面臨的問題和困難。
一是思想觀念比較滯後。個別部門和單位對改善經濟發展環境在思想上存在誤區,沒有樹立「環境就是生產力」和「人人是環境,事事是環境」的觀念,不能站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高度抓環境建設,服務意識淡薄,服務職能弱化,服務質量和水平也存在一定的差距。
二是本位主義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個別單位和部門考慮部門利益多,考慮整體利益少,有的甚至為了部門利益不惜損害社會公眾利益。一些地方性、條塊性行政法規成為有關職能部門之間爭行政權、審批權、處罰權的焦點,老百姓戲稱為「執罰權打架」。
三是政務環境有待優化。亂收費、亂罰款、亂檢查時有發生,行政亂作為的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遏制。有的部門執行政策過死、過硬、過高。有的部門服務意識不強,行政執法中輕宣傳、重處罰,輕服務、重收費的現象較為突出,對發現的不規範行為不是及時制止,而是等待行政相對人發生違法行為時進行處罰,存在「以罰代管」、「只罰不管」的問題。
四是服務能力有待提高。個別部門存在重承諾、輕兌現,喊得多、乾得少,上熱下冷現象,服務態度呈「金字塔」型(即領導重視、小鬼難纏)。有的單位工作人員把「限時辦結制」的最高時限當作最低時限來執行,限時辦結不能提速。有些執法人員在執法過程中,言行粗魯,態度冷、橫、硬、沖。
三、在推進承接產業轉移中優化經濟發展環境的建議。
發展環境是一個城市的核心競爭力,優化xx經濟發展環境,推進xx承接產業轉移,著重要營造好四個「環境」。
一要營造健全有力的組織環境。建立健全「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紀檢監察機關和優化辦組織協調、部門各負其責、廣大幹部群眾積極參與」的優化經濟環境工作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要強化主體責任,切實落實優化經濟環境工作行政首長責任制。各級各部門要層層簽訂責任狀,每項工作、每個環節都要有明確任務、具體要求,確保落到實處。
二要營造寬鬆靈活的政策環境。進一步加大政策的研究和創新力度,用足用活國家和省里給予的各類優惠政策。借鑑廣東和周邊地區的好做法,結合我市實際制定出台財政扶持、規費減免、金融支持、要素保障、「飛地工業」等方面的具體扶持政策,打造最具有競爭力、最具有吸引力的「投資窪地」,真正適應承接產業轉移的需要。
三要營造優質高效的政務環境。進一步深化行政審批制度,確保在上一年的基礎上對現有審批項目削減20%以上。按照「一門受理、並聯審批、封閉運行、限時辦結」的要求,把與承接產業轉移密切相關的審批部門,全部納入政務服務中心,實行「一站式」審批、「全程代辦制」服務。對產業承接園區實行封閉式管理,未經園區管委會同意,任何部門、任何個人都不得擅自進入園區檢查。
四要營造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進一步明確監督重點,創新監督方式,充分發揮各級政府行政效能投訴中心的作用,突出一線暗訪和隨機抽查,主動挖掘線索,查找經濟環境和效能建設工作中的深層次問題,做到重拳出擊不手軟、徹查到底不姑息、追責到位不袒護、公開曝光不留情,達到查處一案、教育一片、規範一方的效果。要完善測評方法,建立測評庫,深入開展「滿意不滿意」測評活動。要加強政府績效考核,充實、完善具體指標體系,提高優化經濟環境和效能建設工作在績效評估中的分值,形成優環境、提效能、促落實的強大合力。要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切實增強外來投資者的安全感。
一、優化環境對承接產業轉移的重要作用。
首先,優化環境是推動承接產業轉移的重要基礎。經濟發展環境是一個地區思想解放程度、市場發育程度和政府執政水平的具體體現。市場經濟是開放經濟,從某種意義上就是「環境經濟」,哪裡的經濟環境好,哪裡的經濟就會充滿活力,就能吸引更多的資金、技術和人才等生產要素。發展環境的好壞,還直接影響和決定一個城市、一個地區的發展前景和發展後勁。加快推進承接產業轉移,就必須把優化經濟發展環境放在首位,做到以環境促開放、以環境促承接、以環境促發展。
其次,優化經濟發展環境是推動承接產業轉移的客觀需要。去年9月,市委張碩輔書記在中共xx市第四次黨代會上明確提出,未來五年將xx建設成為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五年內引進外資36億美元,引進內資1200億元,承接對接全方位推進,成為全省對外開放排頭兵、產業承接樣板區、對接東協橋頭堡。按照這一奮鬥目標,今後五年,承接產業轉移將作為全市經濟發展的重要推手。要實現第四次黨代會的既定目標,就必須將優化經濟環境擺在黨委、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採取一切必要的手段和措施,全力優化經濟發展環境。
第三,優化經濟發展環境是推動承接產業轉移的必然要求。近年來,市委、市政府緊緊抓住珠江三角洲地區勞動密集型加工製造業逐步向內地轉移的有利時機,著力打造服務型政府,不斷優化經濟發展環境,降低企業營運成本,吸引了300家珠三角規模企業向我市轉移。在取得成績的同時,一些矛盾和問題也隨之顯現,特別是在經濟發展環境方面的問題不容忽視,如不及時和徹底解決這些問題,加速推進承接產業轉移,實現既定目標任務將會大打折扣。
二、我市承接產業轉移面臨的問題和困難。
一是思想觀念比較滯後。個別部門和單位對改善經濟發展環境在思想上存在誤區,沒有樹立「環境就是生產力」和「人人是環境,事事是環境」的觀念,不能站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高度抓環境建設,服務意識淡薄,服務職能弱化,服務質量和水平也存在一定的差距。
二是本位主義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個別單位和部門考慮部門利益多,考慮整體利益少,有的甚至為了部門利益不惜損害社會公眾利益。一些地方性、條塊性行政法規成為有關職能部門之間爭行政權、審批權、處罰權的焦點,老百姓戲稱為「執罰權打架」。
三是政務環境有待優化。亂收費、亂罰款、亂檢查時有發生,行政亂作為的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遏制。有的部門執行政策過死、過硬、過高。有的部門服務意識不強,行政執法中輕宣傳、重處罰,輕服務、重收費的現象較為突出,對發現的不規範行為不是及時制止,而是等待行政相對人發生違法行為時進行處罰,存在「以罰代管」、「只罰不管」的問題。
四是服務能力有待提高。個別部門存在重承諾、輕兌現,喊得多、乾得少,上熱下冷現象,服務態度呈「金字塔」型(即領導重視、小鬼難纏)。有的單位工作人員把「限時辦結制」的最高時限當作最低時限來執行,限時辦結不能提速。有些執法人員在執法過程中,言行粗魯,態度冷、橫、硬、沖。
三、在推進承接產業轉移中優化經濟發展環境的建議。
發展環境是一個城市的核心競爭力,優化xx經濟發展環境,推進xx承接產業轉移,著重要營造好四個「環境」。
一要營造健全有力的組織環境。建立健全「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紀檢監察機關和優化辦組織協調、部門各負其責、廣大幹部群眾積極參與」的優化經濟環境工作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要強化主體責任,切實落實優化經濟環境工作行政首長責任制。各級各部門要層層簽訂責任狀,每項工作、每個環節都要有明確任務、具體要求,確保落到實處。
二要營造寬鬆靈活的政策環境。進一步加大政策的研究和創新力度,用足用活國家和省里給予的各類優惠政策。借鑑廣東和周邊地區的好做法,結合我市實際制定出台財政扶持、規費減免、金融支持、要素保障、「飛地工業」等方面的具體扶持政策,打造最具有競爭力、最具有吸引力的「投資窪地」,真正適應承接產業轉移的需要。
三要營造優質高效的政務環境。進一步深化行政審批制度,確保在上一年的基礎上對現有審批項目削減20%以上。按照「一門受理、並聯審批、封閉運行、限時辦結」的要求,把與承接產業轉移密切相關的審批部門,全部納入政務服務中心,實行「一站式」審批、「全程代辦制」服務。對產業承接園區實行封閉式管理,未經園區管委會同意,任何部門、任何個人都不得擅自進入園區檢查。
四要營造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進一步明確監督重點,創新監督方式,充分發揮各級政府行政效能投訴中心的作用,突出一線暗訪和隨機抽查,主動挖掘線索,查找經濟環境和效能建設工作中的深層次問題,做到重拳出擊不手軟、徹查到底不姑息、追責到位不袒護、公開曝光不留情,達到查處一案、教育一片、規範一方的效果。要完善測評方法,建立測評庫,深入開展「滿意不滿意」測評活動。要加強政府績效考核,充實、完善具體指標體系,提高優化經濟環境和效能建設工作在績效評估中的分值,形成優環境、提效能、促落實的強大合力。要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切實增強外來投資者的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