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上強調,要發揚「老西藏精神」。以「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忍耐、特別能團結、特別能奉獻」為核心的「老西藏精神」,在歲月的變遷中不斷繼承和發展,最終凝聚成為藏族人民團結奮進的寶貴精神財富。深刻感悟蘊含其中的精神美學,以耐得住寂寞、忍得住艱辛的責任和勇氣繼續傳承發揚,才能讓「老西藏精神」愈益煥發出璀璨的時代光芒。
「不屈不撓、不勝不休」的意志美。十八軍進藏是繼長征後軍史上最艱苦的大行軍,在高寒缺氧、交通閉塞、物質匱乏的極劣環境下,廣大十八軍將士向荒野進軍、向土地要糧、向沙灘要菜,憑藉堅韌不拔、不屈不撓的革命意志,最終完成解放西藏、平定叛亂、民主改革、發展生產等艱巨任務。「逆水行舟用力撐,一篙鬆勁退千尋。」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目標任務的關鍵時刻,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沒有時間可等,沒有捷徑可走,「撞線」之時更需「先鋒」「闖將」。廣大黨員幹部要充分發揮先鋒模範作用,在重大考驗面前挺直脊樑,在艱難險阻面前勇往直前,保持「越是吃勁越不鬆勁」的定力,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沉下心來、撲下身子,堅持問題導向,盯住難題一個一個去解決,把工作抓實抓細抓落地。「淡泊名利、無私奉獻」的情懷美。
「個人名利淡如水,黨的事業重如山。」為了革命事業將女兒就地送人的譚冠三、歷時十載兩次離鄉援藏的孔繁森、不畏艱險盤點世界屋脊的植物學家鍾揚……沒有名韁利鎖的羈絆,他們自由馳騁在衷心報國的雪域高原,對信念的堅守、對名利的淡泊不僅是對黨性的詮釋,更是引領社會風尚不可或缺的正能量。反觀少數黨員幹部,「惡」實幹而「好」虛名,熱衷於「炮製政績」「自我貼金」「路線設計」,把吃苦奉獻當資本。對標榜樣,時刻攬「鏡」自省、見賢思齊,方能正品行、找差距。要始終站在講黨性、顧大局的高度,自覺把工作擔當放到事業發展大局中去謀劃考量,敢於負責,勇於擔當。要正確看待個人得失,有推功攬過的氣度,在榮譽面前「不爭功」、在失誤面前「不推過」,做淡泊名利、寵辱不驚的擔當者。
「吃苦耐勞、心繫群眾」的作風美。從進藏途中的「進軍西藏,不吃地方」,到官兵人手一冊《進軍守則》,十八軍將士以優良的作風和嚴明的紀律,行軍中秋毫無犯,增進了民族團結,演繹了「魚水之情」。對於一名共產黨員而言,無論職位多高、權力多大,都是人們群眾的公僕,就應該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不應有半點私心雜念。「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要主動到基層一線去察實情、出實招、辦實事、碰矛盾、解難題,克服忽悠、浮誇、不實的作風,深深植根於群眾的實踐土壤,深入到群眾中獲取「第一手材料」,善於從基層的生動實踐中探尋打開工作思路的鑰匙。只有丟掉「官氣」、沾點「土氣」、承接「地氣」,才能把各項工作落到基層中去,落到群眾的心坎里去。
「不屈不撓、不勝不休」的意志美。十八軍進藏是繼長征後軍史上最艱苦的大行軍,在高寒缺氧、交通閉塞、物質匱乏的極劣環境下,廣大十八軍將士向荒野進軍、向土地要糧、向沙灘要菜,憑藉堅韌不拔、不屈不撓的革命意志,最終完成解放西藏、平定叛亂、民主改革、發展生產等艱巨任務。「逆水行舟用力撐,一篙鬆勁退千尋。」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目標任務的關鍵時刻,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沒有時間可等,沒有捷徑可走,「撞線」之時更需「先鋒」「闖將」。廣大黨員幹部要充分發揮先鋒模範作用,在重大考驗面前挺直脊樑,在艱難險阻面前勇往直前,保持「越是吃勁越不鬆勁」的定力,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沉下心來、撲下身子,堅持問題導向,盯住難題一個一個去解決,把工作抓實抓細抓落地。「淡泊名利、無私奉獻」的情懷美。
「個人名利淡如水,黨的事業重如山。」為了革命事業將女兒就地送人的譚冠三、歷時十載兩次離鄉援藏的孔繁森、不畏艱險盤點世界屋脊的植物學家鍾揚……沒有名韁利鎖的羈絆,他們自由馳騁在衷心報國的雪域高原,對信念的堅守、對名利的淡泊不僅是對黨性的詮釋,更是引領社會風尚不可或缺的正能量。反觀少數黨員幹部,「惡」實幹而「好」虛名,熱衷於「炮製政績」「自我貼金」「路線設計」,把吃苦奉獻當資本。對標榜樣,時刻攬「鏡」自省、見賢思齊,方能正品行、找差距。要始終站在講黨性、顧大局的高度,自覺把工作擔當放到事業發展大局中去謀劃考量,敢於負責,勇於擔當。要正確看待個人得失,有推功攬過的氣度,在榮譽面前「不爭功」、在失誤面前「不推過」,做淡泊名利、寵辱不驚的擔當者。
「吃苦耐勞、心繫群眾」的作風美。從進藏途中的「進軍西藏,不吃地方」,到官兵人手一冊《進軍守則》,十八軍將士以優良的作風和嚴明的紀律,行軍中秋毫無犯,增進了民族團結,演繹了「魚水之情」。對於一名共產黨員而言,無論職位多高、權力多大,都是人們群眾的公僕,就應該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不應有半點私心雜念。「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要主動到基層一線去察實情、出實招、辦實事、碰矛盾、解難題,克服忽悠、浮誇、不實的作風,深深植根於群眾的實踐土壤,深入到群眾中獲取「第一手材料」,善於從基層的生動實踐中探尋打開工作思路的鑰匙。只有丟掉「官氣」、沾點「土氣」、承接「地氣」,才能把各項工作落到基層中去,落到群眾的心坎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