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以來,知識經濟迅速發展,信息化、全球化等成為當代的新的主題詞和時代特徵。這些特徵無疑也對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課程教學改革成為當下教育領域的一個亟需解決的難題。我國教育部於2014年3月頒布了《關於深化基礎教育改革,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的意見》,提出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要「立德樹人」,同時對核心素養做出了明確的界定,即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除此之外,還提出要根據核心素養來修訂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即將核心素養作為課程教學改革的重要價值取向。2016年9月,中國教育學會公布了《中國學生髮展核心素養》,正式提出中國學生髮展核心素養應具備的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以及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六大素養和具體細化的十八個基本點。
學生髮展核心素養是對「培養什麼樣的人」的一個明確回答,「如何培養」成為基於核心素養的課程教學改革的難點和重點問題。國內學者也相繼開展了核心素養的一些研究,如關於核心素養的體系建構,基於學生核心素養體系的課程體系建構,數學核心素養成分析取的實證研究。教育部課程與教材發展中心也緊鑼密鼓地展開基於核心素養的學科課程標準修訂工作。有學者指出,課程教學改革應該從以下四個方面展開有效的改革:(1)整合將成為課程教學改革的核心詞彙,核心素養將成為課程整合的重要線索;(2)情景化成為課程設計的主要方式;(3)學生自主性的發揮將成為課程實施關注的重點;(4)表現性評價會得到進一步的重視。我將從教學目標的確立、教學材料的開發、教學評價的設計等三個方面從中國知網上查閱的近三年來的有關核心素養的期刊文章來對基於學生髮展核心素養的課程教學改革的現狀進行分析?
教學目標的確立
2001年,教育部印發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規定了在各學科課程標準中教學目標的統一性,即實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生髮展核心素養的培養與落實需要藉助與課程體系的進一步結合逐步完成,徐禕瑋等學者提出:核心素養與課程體系的融合為逐漸演化出三種模式,具體為整體嵌入型、部分融合型以及整合型。教學目標的具體指向直接關乎著學生髮展核心素養的落實,因此重新對教學目標進行定位成為了各國在落實核心素養的過程中的首要任務。台灣學者蔡清田認為「國民核心素養」的課程轉化必須兼顧學科特色,認為各領域、科目針對核心素養各有其強調的重點,因而未必要對應所有的核心素養項目;北京師範大學的劉霞等提出基於學生髮展核心素養更新課程目標有兩種方式,第一種是每門學科的課程目標對應全部核心素養指標,第二種方式是每門學科的課程目標側重於幾種核心素養指標,不對應全部核心素養指標,強調通過多學科的課程目標的達成協同推進核心素養的落實。總之教學目標的確立不應該為了響應核心素養的號召而生搬硬套,不考慮實際情況,反而會適得其反;我們在推進教學目標改進的時候應該結合實際情況,根據學科特點,有針對性的促進學生髮展核心素養的在學科中的落實。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基於核心素養的教學目標並不等於某課程的學習僅僅與其課程目標規定的素養相關聯,而與其他素養完全割裂開,而是根據該學科的教學內容和性質,選擇出設計本學科最核心的能力特徵作為該學科的課程目標。
教學材料的開發
教材是課堂教學中承載學習內容的最主要的載體之一,教學內容應反映課程標準對知識與能力、態度與價值觀方面的要求,同時教材也會引導教師對課堂教學方式的選擇,在倡導核心素養與課程不斷融合的理念下,組織創編和修訂體現核心素養指導下新課程要求的系列教材成為課程改革的必然要求。[4]隨著各國對核心素養的關注不斷加強,不少國家均已展開了對核心素養如何在課程實踐中的探索。日、新兩國均依照核心素養對思想品德這門課程按照不同學段編寫成教材,同學段的兩個年級使用同一冊教材,兩套教材也各有自己的側重素養目標;日本的教材側重於核心素養體系中的「實踐能力」,而新加坡的教材側重於價值觀素養的落實。教學材料需要我們以學生髮展核心素養為核心,結合一線教師的教學經驗和學科特點,在專業理論的指導下合理的進行開發與設計。
教學評價的設計
評價在教學環節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何開展指向學生髮展核心素養的教學評價是課程教學能否成功改革的關鍵。長期以來我國對學生的評價過於單一,僅以成績作為評定的標準,如何從知識為本的教學評價走向真正的核心素養評價是課程改革中的重點與難點。有關學者指出,核心素養評價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如何處理核心素養評價與現有評價的關係,並給出了三種解決方案:第一種使用核心素養評價代替現有評價;第二種是在現有評價基礎上,單獨搞一套核心素養評價;第三種是以核心素養為統領,整合、改造、優化現有評價。綜合各種因素考慮,第三種方式更優一點。第二個問題是如何制定基於核心素養設置教育評價標準。學者指出,首先應根據本國公民的特徵確定核心素養框架;其次根據核心素養框架確定核心素養評價指標;再次,將核心素養評價指標層層分解,直至落實到課程標準和學業質量標準之中。各指標應避免抽象化,篩選最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行為表現,使行為的標準可以觀察和量化,注重可操作性。最後一個問題是評價方法的採用問題。相關學者提出,應採用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結果評價與過程評價、大規模測試評價與日常性積累評價相結合的方法,對其作出相對客觀和系統的評價。
結論
學生髮展核心素養回答了「培養什麼樣的人」的問題,但如何將核心素養從一套理論框架或者育人目標體系,落實與推行到具體的教育中去,仍然是教育領域面臨的重大問題。我國基於核心素養的課程教學改革尚處於起步階段,雖然取得一些進步,但沒有相對成熟的做法,仍然任重而道遠,需要國內學者不斷向前摸索。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們應以開放包容的心態,積極的、評判性的借鑑國外的基於核心素養的課程改革經驗,結合自身的特點,形成自己的一套理論與方法?
學生髮展核心素養是對「培養什麼樣的人」的一個明確回答,「如何培養」成為基於核心素養的課程教學改革的難點和重點問題。國內學者也相繼開展了核心素養的一些研究,如關於核心素養的體系建構,基於學生核心素養體系的課程體系建構,數學核心素養成分析取的實證研究。教育部課程與教材發展中心也緊鑼密鼓地展開基於核心素養的學科課程標準修訂工作。有學者指出,課程教學改革應該從以下四個方面展開有效的改革:(1)整合將成為課程教學改革的核心詞彙,核心素養將成為課程整合的重要線索;(2)情景化成為課程設計的主要方式;(3)學生自主性的發揮將成為課程實施關注的重點;(4)表現性評價會得到進一步的重視。我將從教學目標的確立、教學材料的開發、教學評價的設計等三個方面從中國知網上查閱的近三年來的有關核心素養的期刊文章來對基於學生髮展核心素養的課程教學改革的現狀進行分析?
教學目標的確立
2001年,教育部印發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規定了在各學科課程標準中教學目標的統一性,即實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生髮展核心素養的培養與落實需要藉助與課程體系的進一步結合逐步完成,徐禕瑋等學者提出:核心素養與課程體系的融合為逐漸演化出三種模式,具體為整體嵌入型、部分融合型以及整合型。教學目標的具體指向直接關乎著學生髮展核心素養的落實,因此重新對教學目標進行定位成為了各國在落實核心素養的過程中的首要任務。台灣學者蔡清田認為「國民核心素養」的課程轉化必須兼顧學科特色,認為各領域、科目針對核心素養各有其強調的重點,因而未必要對應所有的核心素養項目;北京師範大學的劉霞等提出基於學生髮展核心素養更新課程目標有兩種方式,第一種是每門學科的課程目標對應全部核心素養指標,第二種方式是每門學科的課程目標側重於幾種核心素養指標,不對應全部核心素養指標,強調通過多學科的課程目標的達成協同推進核心素養的落實。總之教學目標的確立不應該為了響應核心素養的號召而生搬硬套,不考慮實際情況,反而會適得其反;我們在推進教學目標改進的時候應該結合實際情況,根據學科特點,有針對性的促進學生髮展核心素養的在學科中的落實。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基於核心素養的教學目標並不等於某課程的學習僅僅與其課程目標規定的素養相關聯,而與其他素養完全割裂開,而是根據該學科的教學內容和性質,選擇出設計本學科最核心的能力特徵作為該學科的課程目標。
教學材料的開發
教材是課堂教學中承載學習內容的最主要的載體之一,教學內容應反映課程標準對知識與能力、態度與價值觀方面的要求,同時教材也會引導教師對課堂教學方式的選擇,在倡導核心素養與課程不斷融合的理念下,組織創編和修訂體現核心素養指導下新課程要求的系列教材成為課程改革的必然要求。[4]隨著各國對核心素養的關注不斷加強,不少國家均已展開了對核心素養如何在課程實踐中的探索。日、新兩國均依照核心素養對思想品德這門課程按照不同學段編寫成教材,同學段的兩個年級使用同一冊教材,兩套教材也各有自己的側重素養目標;日本的教材側重於核心素養體系中的「實踐能力」,而新加坡的教材側重於價值觀素養的落實。教學材料需要我們以學生髮展核心素養為核心,結合一線教師的教學經驗和學科特點,在專業理論的指導下合理的進行開發與設計。
教學評價的設計
評價在教學環節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何開展指向學生髮展核心素養的教學評價是課程教學能否成功改革的關鍵。長期以來我國對學生的評價過於單一,僅以成績作為評定的標準,如何從知識為本的教學評價走向真正的核心素養評價是課程改革中的重點與難點。有關學者指出,核心素養評價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如何處理核心素養評價與現有評價的關係,並給出了三種解決方案:第一種使用核心素養評價代替現有評價;第二種是在現有評價基礎上,單獨搞一套核心素養評價;第三種是以核心素養為統領,整合、改造、優化現有評價。綜合各種因素考慮,第三種方式更優一點。第二個問題是如何制定基於核心素養設置教育評價標準。學者指出,首先應根據本國公民的特徵確定核心素養框架;其次根據核心素養框架確定核心素養評價指標;再次,將核心素養評價指標層層分解,直至落實到課程標準和學業質量標準之中。各指標應避免抽象化,篩選最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行為表現,使行為的標準可以觀察和量化,注重可操作性。最後一個問題是評價方法的採用問題。相關學者提出,應採用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結果評價與過程評價、大規模測試評價與日常性積累評價相結合的方法,對其作出相對客觀和系統的評價。
結論
學生髮展核心素養回答了「培養什麼樣的人」的問題,但如何將核心素養從一套理論框架或者育人目標體系,落實與推行到具體的教育中去,仍然是教育領域面臨的重大問題。我國基於核心素養的課程教學改革尚處於起步階段,雖然取得一些進步,但沒有相對成熟的做法,仍然任重而道遠,需要國內學者不斷向前摸索。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們應以開放包容的心態,積極的、評判性的借鑑國外的基於核心素養的課程改革經驗,結合自身的特點,形成自己的一套理論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