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民法典原理。民法理論體系博大精深,作為現代民法的集中體現,民法典蘊含了豐富的民法原理。民法典條文是分散規定的,好比一粒粒散開的珍珠,只有通過民法典原理這根線才能將其逐一串聯起來,形成一部內在邏輯嚴謹、體例科學的、代表21世紀民法發展方向的現代法典。眾所周知,社會關係經由民法典調整,就產生了民事法律關係。根據內容劃分,民事法律關係可具體分為物權法律關係、合同(債權)法律關係、人格權法律關係、婚姻家庭法律關係、繼承法律關係以及侵權法律關係,每一類法律關係之下,都有若干民法典原理鑲嵌其中,都是由若干民法典原理串聯起來的。有的民法典原理橫跨總則編與分則編,例如懲罰性賠償原理,總則編第一百七十九條既有一般規定,侵權責任編第一千一百八十五條、第一千二百零七條、第一千二百三十二條又有具體規定,一般規定與具體規定相結合,完整呈現了懲罰性賠償原理的全貌。只有深刻領悟了民法典條文背後的這些民法原理,才能在條文學習知其然的基礎上,真正做到知其所以然,實現融會貫通、靈活應用,享受學習的樂趣,體會民法的精妙。而且,也只有不斷地深刻領悟民法典原理,才能真正提升適法能力與民事司法水平,克服機械辦案、經驗辦案的種種弊端,逐漸統一法律適用標準,避免類案不同判,不斷提升民事司法公信力,加快推進審判體系和審判能力現代化,更好地實現民法典的立法初衷與目的。
揚民法典精神。民法典是人民權利的宣言書。學習民法典,不僅應學習民法典條文,領悟民法典原理,更應積極弘揚條文、原理背後蘊含的民法典精神。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民法典具體條文會不斷修改,但民法典精神卻是永恆的,學習民法典的最高境界,就是要努力做到知行合一,就是要積極弘揚民法典條文、民法典原理背後蘊含的平等、自願、公平、誠信、友善等精神理念,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提升個人情操品性,做一名文明、謙和、理性的現代公民,這也是我們學習民法典的最終目的。平時生活工作中,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往往學習研究民法的人,從事民法相關工作的人,待人接物多平易近人,謙遜,這恐怕與其長期浸潤其中的民法精氣神影響不無關係。可見,學習民法典,學好民法典,或許能改變一個人的氣質,更好地塑造一個人的品性。從這個意義上說,學習民法典就是在學做人。當然,作為人民權利宣言書,民法典只是宣告了人民享有的權利,如何讓紙面上的權利變為現實中的權利,還需要為權利而鬥爭的精神,這是我們每一個公民的基本義務,也是民法典規定的內在要求。
本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揚民法典精神。民法典是人民權利的宣言書。學習民法典,不僅應學習民法典條文,領悟民法典原理,更應積極弘揚條文、原理背後蘊含的民法典精神。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民法典具體條文會不斷修改,但民法典精神卻是永恆的,學習民法典的最高境界,就是要努力做到知行合一,就是要積極弘揚民法典條文、民法典原理背後蘊含的平等、自願、公平、誠信、友善等精神理念,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提升個人情操品性,做一名文明、謙和、理性的現代公民,這也是我們學習民法典的最終目的。平時生活工作中,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往往學習研究民法的人,從事民法相關工作的人,待人接物多平易近人,謙遜,這恐怕與其長期浸潤其中的民法精氣神影響不無關係。可見,學習民法典,學好民法典,或許能改變一個人的氣質,更好地塑造一個人的品性。從這個意義上說,學習民法典就是在學做人。當然,作為人民權利宣言書,民法典只是宣告了人民享有的權利,如何讓紙面上的權利變為現實中的權利,還需要為權利而鬥爭的精神,這是我們每一個公民的基本義務,也是民法典規定的內在要求。
本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