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史問答
- 答案列表
紅極一時的 按輩分取名 ,為什麼現在不流行了[朗讀]
按輩分取名挺好的,把輩分那些字串起來,你會發現,祖輩對後世子嗣那種期望。我父親沒有按輩分給我取名,名字就兩個字,姓加單字,後來我自己有了兒子後,果斷用輩分取名,我覺得挺好的,無論走到哪裡,日後見到同一個輩分的同姓,肯定會多問一句老家哪裡的。
先說一件發生在自己身上的真事,藉以說明現在的人「沒有輩分」出現的尷尬事。
因工作和家庭關係,離開老家二十多年,長期生活和工作在我們本省的省會城市,只在周末或者過年的時候,會偶爾回一趟我的老家。
我所在的村子,幾乎90%以上的人,都姓畢。
這種情況在我們老家很常見,往往一個村子裡都是一家大姓,一個大的宗族。
在我小時候的90年代,包括90年代之前,村裡人都是有輩分的,而且村裡的老人、族長會定期編修族譜。
就比如我們族譜的行詩排名「仁義禮智信,宗功世澤長」。
因為我是「世」字輩,我見了村裡叫做「畢功某」的人時候,我就知道這是我父輩的人,怎麼稱呼對方,往往會喊一聲「某叔」或者「某伯」?
那些叫做「畢世某」的人,我就知道和我是平輩的,如果比我大,我就喊一聲「某哥」,比我小的喊一聲某弟。
後來隨著年輕人陸續外出工作、打工、定居外地,村裡的老人漸漸凋零去世,排行詩用完,族譜也沒人編修的時候,問題就出來了。
後面的年輕人再給後面的孩子起名字的時候,已經開始根據個人喜好,或者眼下流行的起名字了。
就在前兩年春節,我回老家過年。
在和族人一塊去祠堂祭奠的時候,一個約摸二十多歲的年輕人,同行的路上向我打招呼。
那年輕人道:老哥,借個火唄,我點個煙。
說完還掏出來一根華子遞給我。
我接過華子,半開玩笑道:「你這小兄弟,你這算是三級煙民啊,帶煙不帶火的。」。
他聽完也哈哈大笑起來。
一路上他和我東拉西扯的說了不少話,一句一個大哥的喊著。
我問他叫啥名字,他回答說叫「畢昊軒」。
我一聽這滿大街的名字,也不知道他啥輩分的,也只能稱呼他小老弟了。
到了祖墳,和族裡其他人匯合後,這年輕人又老哥長老哥短的和我說起來話。
這時候他爸爸走了過來,一巴掌拍在他腦門上:叫什麼大哥啊,亂了輩分了,你得叫他(指我)爺爺?
那年輕人吐了吐舌頭,砸了咂嘴,尷尬的笑了笑。
這事弄得我也哭笑不得。
當時和族裡的人聊天說起這事,大家也是感同身受。
是啊,我們年輕的時候,在村裡見了誰,一聽名字就知道這是該叫叔還是該叫哥,現在村裡的年輕人,見面稱呼,只看年齡,年齡大的都叫哥,根本分不清輩分,分不清誰是誰了。
後來回去的路上,我還在想這件事。
其實綜合各方面原因,「字輩起名字」不再流行,都是有原因的。
就拿我們村裡來說吧,其一:字輩排行已經用完,又沒有傳統文化水平高、國學深厚的人出來續字輩,也就造成了字輩斷層,後面的年輕人沒有輩分。
其二,現在的年輕人很多都是流行的名字,有的一個小學班級里,就有好幾個重名的,像什麼子軒、紫萱、若涵、昊軒……等等等等,千篇一律的都是相同的名字?
其三,村裡的年輕人越來越多的都去了大城市生活,對鄉村傳統文化傳承,不太放在心上,尤其是現代人自己覺得自己大學畢業有文化,給孩子起名字也不願意循規蹈矩。
有了這三個因素,族譜上的字輩排行,也就越來越少有人去追尋了。
其實,我們村子,只是全國的一個縮影。外面還有很多的人就像我們這裡一樣,已經不按照「輩分」取名字了。
不知道這是退步還是進步,是傳統文化的斷代,還是當今文化的流行。
但是,我總覺得這樣的弊端也有很多,就比如我回老家遇到的情況,往往讓人哭笑不得,窘迫之至。年輕人對宗族文化的認同感也越來越低,對鄉村的歸屬感也越來越弱。
因工作和家庭關係,離開老家二十多年,長期生活和工作在我們本省的省會城市,只在周末或者過年的時候,會偶爾回一趟我的老家。
我所在的村子,幾乎90%以上的人,都姓畢。
這種情況在我們老家很常見,往往一個村子裡都是一家大姓,一個大的宗族。
在我小時候的90年代,包括90年代之前,村裡人都是有輩分的,而且村裡的老人、族長會定期編修族譜。
就比如我們族譜的行詩排名「仁義禮智信,宗功世澤長」。
因為我是「世」字輩,我見了村裡叫做「畢功某」的人時候,我就知道這是我父輩的人,怎麼稱呼對方,往往會喊一聲「某叔」或者「某伯」?
那些叫做「畢世某」的人,我就知道和我是平輩的,如果比我大,我就喊一聲「某哥」,比我小的喊一聲某弟。
後來隨著年輕人陸續外出工作、打工、定居外地,村裡的老人漸漸凋零去世,排行詩用完,族譜也沒人編修的時候,問題就出來了。
後面的年輕人再給後面的孩子起名字的時候,已經開始根據個人喜好,或者眼下流行的起名字了。
就在前兩年春節,我回老家過年。
在和族人一塊去祠堂祭奠的時候,一個約摸二十多歲的年輕人,同行的路上向我打招呼。
那年輕人道:老哥,借個火唄,我點個煙。
說完還掏出來一根華子遞給我。
我接過華子,半開玩笑道:「你這小兄弟,你這算是三級煙民啊,帶煙不帶火的。」。
他聽完也哈哈大笑起來。
一路上他和我東拉西扯的說了不少話,一句一個大哥的喊著。
我問他叫啥名字,他回答說叫「畢昊軒」。
我一聽這滿大街的名字,也不知道他啥輩分的,也只能稱呼他小老弟了。
到了祖墳,和族裡其他人匯合後,這年輕人又老哥長老哥短的和我說起來話。
這時候他爸爸走了過來,一巴掌拍在他腦門上:叫什麼大哥啊,亂了輩分了,你得叫他(指我)爺爺?
那年輕人吐了吐舌頭,砸了咂嘴,尷尬的笑了笑。
這事弄得我也哭笑不得。
當時和族裡的人聊天說起這事,大家也是感同身受。
是啊,我們年輕的時候,在村裡見了誰,一聽名字就知道這是該叫叔還是該叫哥,現在村裡的年輕人,見面稱呼,只看年齡,年齡大的都叫哥,根本分不清輩分,分不清誰是誰了。
後來回去的路上,我還在想這件事。
其實綜合各方面原因,「字輩起名字」不再流行,都是有原因的。
就拿我們村裡來說吧,其一:字輩排行已經用完,又沒有傳統文化水平高、國學深厚的人出來續字輩,也就造成了字輩斷層,後面的年輕人沒有輩分。
其二,現在的年輕人很多都是流行的名字,有的一個小學班級里,就有好幾個重名的,像什麼子軒、紫萱、若涵、昊軒……等等等等,千篇一律的都是相同的名字?
其三,村裡的年輕人越來越多的都去了大城市生活,對鄉村傳統文化傳承,不太放在心上,尤其是現代人自己覺得自己大學畢業有文化,給孩子起名字也不願意循規蹈矩。
有了這三個因素,族譜上的字輩排行,也就越來越少有人去追尋了。
其實,我們村子,只是全國的一個縮影。外面還有很多的人就像我們這裡一樣,已經不按照「輩分」取名字了。
不知道這是退步還是進步,是傳統文化的斷代,還是當今文化的流行。
但是,我總覺得這樣的弊端也有很多,就比如我回老家遇到的情況,往往讓人哭笑不得,窘迫之至。年輕人對宗族文化的認同感也越來越低,對鄉村的歸屬感也越來越弱。
因為最後一批在意輩分的八零後已經老了,在單位或城裡的,後代基本上都不回老家了。在老家的,除了八零後這代人,下代人已經沒有宗親這個概念了。最主要的是城市化過程中,宗親觀念單薄了。
答案其實比你想像的要更殘酷!因為這裡面都是辛酸淚。
我一直在農村生活,對這個問題最有發言權。
1,先說一個事實:
我村地處冀中平原,典型的農耕村落。
村裡85%以上的人為張姓,同一個祖先。
據傳,明朝洪武年間,祖先弟兄二人,由山西洪洞縣大槐樹移民而來,另一個祖先落戶在十里外的正公村。
經過六百多年的辛苦耕耘,繁衍生息,至今家族人口有三千多人。
雖然人口多,但是輩分清楚,長幼有序。
以前村裡有「家譜堂」,老輩人的取名,也大多遵循家譜字輩取名。
當然也有個別人不安規矩的另類。
幾十年前,在破四舊運動中,我村家譜堂被拆,家譜據說被燒毀了。
沒有家譜的依據,後來孩子的取名就隨心而欲,很混亂。
有的人家,重孫子的名字,竟然和自己老爺爺某個字重合。
幸虧被街坊老人指出,才不至於鬧笑話。
2,按輩分取名,是中國的傳統風俗。為什麼不流行了?
是我們不想了嗎?
不是。
是我們沒有能力去實現這個辦法。
因為我們已經無法找到按輩分取名的參考依據了。
3,我們的祖先為什麼發明了按輩分取名的辦法?
就是怕隨著家族的開枝散葉,多年後,自家人天各一方,相見不相識,相識不相親。
中國歷史上多次的朝代更換,戰爭瘟疫,雖然都給按輩分取名這個風俗造成衝擊,但他還是頑強保留下來,最終消失在破四舊運動。
4,長幼有序,輩分清晰,才能讓人和人交往時,禮節有依可循。
有禮節才會令熟悉或者陌生的人們交往起來更加從容得體。
如果你在異鄉,遇一個陌生的同姓人,攀談起來,發現從彼此的名字就能知道,你和他有共同的一個祖先,無論誰是長輩,都會感到親近。
這難道不是一件令人感動的事情嗎?
我一直在農村生活,對這個問題最有發言權。
1,先說一個事實:
我村地處冀中平原,典型的農耕村落。
村裡85%以上的人為張姓,同一個祖先。
據傳,明朝洪武年間,祖先弟兄二人,由山西洪洞縣大槐樹移民而來,另一個祖先落戶在十里外的正公村。
經過六百多年的辛苦耕耘,繁衍生息,至今家族人口有三千多人。
雖然人口多,但是輩分清楚,長幼有序。
以前村裡有「家譜堂」,老輩人的取名,也大多遵循家譜字輩取名。
當然也有個別人不安規矩的另類。
幾十年前,在破四舊運動中,我村家譜堂被拆,家譜據說被燒毀了。
沒有家譜的依據,後來孩子的取名就隨心而欲,很混亂。
有的人家,重孫子的名字,竟然和自己老爺爺某個字重合。
幸虧被街坊老人指出,才不至於鬧笑話。
2,按輩分取名,是中國的傳統風俗。為什麼不流行了?
是我們不想了嗎?
不是。
是我們沒有能力去實現這個辦法。
因為我們已經無法找到按輩分取名的參考依據了。
3,我們的祖先為什麼發明了按輩分取名的辦法?
就是怕隨著家族的開枝散葉,多年後,自家人天各一方,相見不相識,相識不相親。
中國歷史上多次的朝代更換,戰爭瘟疫,雖然都給按輩分取名這個風俗造成衝擊,但他還是頑強保留下來,最終消失在破四舊運動。
4,長幼有序,輩分清晰,才能讓人和人交往時,禮節有依可循。
有禮節才會令熟悉或者陌生的人們交往起來更加從容得體。
如果你在異鄉,遇一個陌生的同姓人,攀談起來,發現從彼此的名字就能知道,你和他有共同的一個祖先,無論誰是長輩,都會感到親近。
這難道不是一件令人感動的事情嗎?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