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改革開放以來,毛澤東文化觀研究逐漸成為學術界研究熱點,大量學術研究成果不斷湧現,通過對這一時期毛澤東早期文化觀以及毛澤東文化觀產生的淵源、特徵、文化領導權等研究成果的梳理,為更好地推進新時代文化建設提供一定借鑑。
關鍵詞:改革開放以來;毛澤東文化觀;研究綜述。
中圖分類號:k27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2177(2019)02-0016-03。
改革開放以來,毛澤東文化觀引起學界高度重視。學者從毛澤東文化觀產生的淵源、特徵、毛澤東早期文化觀、毛澤東文化領導權等方面進行深入細緻研究,成績斐然。本文旨在對其研究成果進行梳理和概括,以期為推進新時代文化建設提供一定的理論借鑑。筆者將改革開放以來的研究成果分為三個階段進行梳理。
1第一階段:1984年末至1993年
這一階段出現了研究毛澤東文化觀的熱潮,對毛澤東文化觀研究不斷得到重視。將這一時期的研究成果主要分為以下兩個方面:
1.1對毛澤東早期中西文化觀的研究。
楊偉認為毛澤東中西文化觀,是在近代中西文化論戰的廣闊背景下產生的具有中國特點的馬列主義文化觀,革命性與科學性的統一、理論性與實踐性的統一是其主要特點。[1]蔡四桂指出毛澤東深刻總結了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向西方學習的經驗教訓、分析了新文化運動的歷史特點、明確地提出了對待中西文化的基本方針、形成了較系統的馬克思主義中西文化觀。[2]汪澍白在《毛澤東中西文化觀的演變》一文中,對毛澤東的中西文化觀的演變進行了一番探討。陳增輝對毛澤東中西文化觀的形成和發展進行了探索,指出毛澤東中西文化觀是在運用中西文化中的精華正確回答中國現實問題的過程中產生。[3]黎永壽認為毛澤東早期文化觀,綜合了當時先進人們文化觀的時代特色、時代局限和毛澤東本人的個性特徵,作者進一步指出五四時期毛澤東文化觀本質上是中西文化比較觀,破舊出新是其特點。[4]田彤認為青年毛澤東經過中西文化薰陶,逐漸形成馬克主義文化觀基礎。[5]。
1.2對毛澤東文化觀的特徵研究。
這一時期學界對毛澤東文化觀的特徵研究以段書勤、牟岱、張文聯和王炯華最為典型。段書勤指出毛澤東文化觀核心特色是批判繼承和吸收中西文化精華,發揮其為人民服務的作用。[6]牟岱認為毛澤東的文化觀因時不同,闡述了不同歷史時期毛澤東文化觀的特點,最終指出毛澤東文化觀的四個特徵即鮮明的黨性和科學性、民族性、大眾性、開放性。張文聯、王炯華認為毛澤東文化思想思維獨特,實際化思維特色、群眾化思維特色、政治化思維特色、形象化思維特色貫穿毛澤東文化觀始終。[8]。
2第二階段:1994年後期至1999年
這一階段對毛澤東文化觀的研究趨於成熟、穩定,且側重從微觀方面進行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梁念瓊認為毛澤東文化觀的特徵體現在實踐意義與理論意義並重、歷史主義與現實主義相統一、人民主體論特徵、革命性與科學性相統一等六個方面。[9]王海梅認為毛澤東文化觀具有民族性、民主性、實踐性、繼承性。[10]陳志傑有不同的觀點,認為毛澤東早期文化觀明顯地具備雙重色彩,既有中學的傳統又有西學的印記,而西學占據主流。[11]杜艷華從不同角度出發,指出毛澤東中西文化觀具有開放精神、廣采博取的精神、創新精神。[12]。
這一時期亦從社會發展的角度更為客觀地論述毛澤東文化觀,牟岱以更好地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文化為目的出發,對毛澤東倡導大眾文化觀的原因、特點和意義進行分析,指出毛澤東倡導大眾文化觀與其家庭生活經歷、傳統文化教育、「五四」新文化運動有關,受馬列關於文化論述的影響、是改造中國傳統文化的必然結果、是政治鬥爭的必然要求。[13]張慧明以建設好社會主義文化教育事業為目的出發,深刻分析了毛澤東文化教育思想,指出毛澤東關於新文化教育的基本觀點是指導建設有中國特色文化教育的基本原則,同時「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是對待中西文化的正確方針。
在這一時期,孫銘有對毛澤東的文化學思想進行了討論,作者指出1940年毛澤東發表的《新民主主義論》標誌著毛澤東文化學思想的基本構成,並逐漸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毛澤東文化學思想體系。[15]李建英對毛澤東文化思想結構進行了探討,論述了毛澤東文化思想結構的形成及特點,指出毛澤東文化思想結構具有兼容性,結合了中西文化中的精華和馬克思主義,並指出毛澤東文化思想以政治為主體,重視人的意志力。[16]。
3第三階段:21世紀以來
這一階段的研究成果更加細緻豐碩,主要研究成果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3.1對李大釗文化思想與毛澤東文化思想關係研究。
關於這方面的研究以陶紅霞等人的研究最為典型。關於李大釗與毛澤東中西文化觀趨同性的研究,陶紅霞認為李大釗與毛澤東中西文化觀趨同性表現在對待中西文化都採取洋為中用、古為今用的態度,都主張中西合璧創造中國新文化。[17]管曉莉則認為李大釗與毛澤東對於中西文化觀的趨同性主要表現在李大釗、毛澤東均認為中國傳統文化主靜,西方文化主動,對中西文化都進行辯證的否定,均認為中國新文化源於中西文化的相互滲透和融合。
關於李大釗文化思想對毛澤東文化思想的影響研究,陶紅霞認為李大釗文化思想及其所展現的先進性對毛澤東影響深刻,且成為毛澤東中西文化觀的豐富思想源泉。毛澤東早期文化觀吸收了李大釗文化思想的東方文化觀、西方文化觀、文化發展觀的認同和吸收。[19]杜艷華則認為毛澤東早期文化觀的內容與李大釗文化思想表現了諸多的聯繫與一致性,李大釗對毛澤東文化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也是使毛澤東在中西文化問題上能超越近代思想家康、梁、嚴復等人,並迅速走向科學的重要原因。[20]。
3.2毛澤東文化領導權研究。
進入新世紀以來,學界對毛澤東的文化領導權做了初步研究,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黃衛星、李彬將葛蘭西與毛澤東的「文化領導權」思想進行比較,認為葛蘭西和毛澤東有關文化領導權的思考與論述頗多相同或相通之處,比如雙方都重視精神的力量、文化領導權的意義優於政治和經濟的統治等一般原則。[21]鄭祥福和范虹邑進一步分析了葛蘭西「陣地戰」策略與毛澤東「推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方針,認為毛澤東的方針更具實踐性和現實性。張士海提出毛澤東雖未明確提出「文化領導權」的命題,但在其新民主主義文化理論和社會主義文化理論中蘊含著豐富的文化領導權思想。[23]作者深刻分析了毛澤東關於文化領導權建設的戰略地位、理論維度、實踐維度等方面,認為對當前我國文化領導權建設具有深刻的意義。李雅興、韓賢勝探討了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的文化領導權,指出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是毛澤東文化領導權形成的關鍵時期,對中國共產黨加強文化領導權建設、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提高文化軟實力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24] 3.3從微觀入手對毛澤東文化觀進行研究。
進入新世紀以後,很多學者試從微觀入手研究毛澤東文化觀,譬如對毛澤東法制文化觀、民俗文化觀、民主行政文化觀等方面的研究,研究成果如下:
對毛澤東民族文化觀進行研究最為典型的代表是嚴考亮,嚴考亮從民俗文化的視角研究毛澤東民俗文化觀,對毛澤東民俗文化觀形成的社會歷史環境、特點與獨特性進行了探討分析,作者認為毛澤東民俗文化觀是毛澤東對民俗文化進行社會實踐和理論思考的結果,具有實踐性、批判性和應用性等特點。嚴考亮在他的另一篇文章中對毛澤東民俗文化觀的現實啟示進行探析,他指出要正面教育和引導傳統信仰習俗、注重人文關懷、積極傳承優秀傳統習俗文化。[26]。
覃夢早對毛澤東民主行政文化觀進行了討論,作者著重論述了毛澤東民主行政思想的提出、民主行政價值觀的界定、民主行政本質的定義以及民主行政的一系列運作原則和方法,指出毛澤東民主行政文化觀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完整的民主行政文化觀,對於當代建設有中國特色的行政文化具有重大理論和現實意義。[27]吳燕對毛澤東法制文化觀進行分析,闡述了毛澤東法制思想的要點和黨的法制方針以及共和國法制建設的曲折歷程,探討了毛澤東法制文化觀對當今的消極和積極影響。周直對毛澤東革命文化觀進行了探析,分析了毛澤東革命文化觀的內涵、特點,論述了其發展歷程,對毛澤東的革命文化觀進行了反思,提出在現代化的新形勢、新任務下,毛澤東革命文化觀仍然有著警示作用。
除以上學者外,還有學者從毛澤東文化治理思想、文化創新思想、文化批判思想、文化政策思想等角度進行分析。譬如潘娜從建構現代國家文化治理體系的視角出發對毛澤東文化治理思想的核心要義進行分析,指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突出體現了毛澤東文化治理思想的核心要義,同時指出傳承和發揚毛澤東文化治理思想,要正確處理「一」與「多」的關係,強化法律和制度建設,培育和發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快構建現代國家文化治理體系。亓嬌分析了毛澤東文化大眾化理論,指出毛澤東文化大眾化思想是實施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戰略的題中應有之義。楊成敏分析了毛澤東文化創新思想,指出文化創新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的結合。
3.4毛澤東文化觀與當代
這一時期學術界漸重視從文化建設的角度來研究毛澤東文化觀。這一時期主要代表有康渝生、孫宏健等人。康渝生認為梳理毛澤東有關文化問題的理論建樹,透視浸潤於其中的致思理路,有助於進一步把握毛澤東文化觀的精髓和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建設。[33]孫澤學在分析毛澤東文化思想的基礎時提出毛澤東關於文化建設應與經濟、政治發展相適應、新文化建設要批判繼承傳統文化、吸收外國先進文化走向世界,文化的現代化與民族化的統一等思想,為初級階段的文化建設提供了理論基礎。孫宏健在分析毛澤東文化觀的基礎上提出毛澤東文化觀關於文化建設的正確理論原則和成功經驗,對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文化具有重大指導意義和積極啟示作用。
綜上所述,改革開放以來學界對毛澤東文化觀及相關問題探討深刻而廣泛,研究成績斐然,但還有一些研究薄弱環節需加強。筆者認為縱觀目前研究成果,一是對於現實價值還需深刻探析,深入把握,深入挖掘毛澤東文化觀對現代文化建設以及文化自信建設的現實價值;二是筆者發現學界對毛澤東文化觀對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影響論述欠缺,有待深入思考。
參考文獻。
[1]楊偉.毛澤東的中西文化觀[j].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1(3):21-27。
[2]蔡四桂.毛澤東的中西文化觀略論[j].毛澤東思想研究,1990(4):14-17。
[3]陳增輝.毛澤東中西文化觀的形成與發展[j].毛澤東哲學思想研究,1991(1):53-57。
[4]黎永壽.五四新文化運動中毛澤東的文化觀[j].社會科學研究,1989(6):43-50。
[5]田彤.毛澤東的早期文化觀[j].廣東社會科學,1993(5):11-14+47。
[6]段書勤.試論毛澤東文化觀的核心特色[j].理論探討,1993(6):27-29。
[7]張文聯,王炯華.試論毛澤東文化思想的思維特色[j].毛澤東哲學思想研究,1992(5):1-4。
[8]梁念瓊.簡論毛澤東文化觀的主要特徵[j].湘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2):3。
[9]王海梅.毛澤東文化思想的特點[j].湖湘論壇,1995(3):91-92。
[10]陳志傑.毛澤東早期文化觀的主要特點[j].南通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3):85-88。
[11]杜艷華.試析毛澤東中西文化觀的特徵[j].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4):10-14。
[12]牟岱.論毛澤東的大眾文化觀[j].江西社會科學,1995(2):4。
[13]孫銘有.試論毛澤東的文化學思想[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1995(1):7。
[14]李建英.毛澤東的文化思想結構淺議[j].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2):3。
[15]陶紅霞.李大釗與毛澤東中西文化觀的趨同性[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116-120。
[16]杜艷華.李大釗文化思想對毛澤東早期文化觀形成和發展的影響[j].中共黨史研究,2003(1):6。
[17]黃衛星,李彬.葛蘭西與毛澤東「文化領導權」思想比較[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3):125-133+158。
[18]張士海.毛澤東「文化領導權」思想論綱[j].科學社會主義,2012,(2):90-93。
[19]李雅興,韓賢勝.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文化領導權思想[j].井岡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2):47-52。
[20]嚴考亮.毛澤東的民俗文化觀及其現實啟示[j].求實,2008(6):26-29。
[21]覃夢早.論毛澤東的民主行政文化觀[j].毛澤東思想研究,2000(5):29-31。
[22]吳燕.毛澤東的法制文化觀對中國法制現代化的影響[j].毛澤東思想研究,2003(1):62-64。
[23]周直.毛澤東革命文化觀及其歷史地位和作用[j].毛澤東思想研究,2011(4):1-5。
[24]潘娜.毛澤東文化治理思想:核心要義與當代省思[j].科學社會主義,2014(6):133-136。
[25]楊成敏.毛澤東文化創新思想簡論[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02(3):40-47。
[26]康渝生,張路楊.毛澤東的文化觀與文化建設[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6):17-21。
[27]孫澤學.毛澤東文化思想與初級階段文化建設[j].社會主義研究,2003(4):50-53。
關鍵詞:改革開放以來;毛澤東文化觀;研究綜述。
中圖分類號:k27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2177(2019)02-0016-03。
改革開放以來,毛澤東文化觀引起學界高度重視。學者從毛澤東文化觀產生的淵源、特徵、毛澤東早期文化觀、毛澤東文化領導權等方面進行深入細緻研究,成績斐然。本文旨在對其研究成果進行梳理和概括,以期為推進新時代文化建設提供一定的理論借鑑。筆者將改革開放以來的研究成果分為三個階段進行梳理。
1第一階段:1984年末至1993年
這一階段出現了研究毛澤東文化觀的熱潮,對毛澤東文化觀研究不斷得到重視。將這一時期的研究成果主要分為以下兩個方面:
1.1對毛澤東早期中西文化觀的研究。
楊偉認為毛澤東中西文化觀,是在近代中西文化論戰的廣闊背景下產生的具有中國特點的馬列主義文化觀,革命性與科學性的統一、理論性與實踐性的統一是其主要特點。[1]蔡四桂指出毛澤東深刻總結了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向西方學習的經驗教訓、分析了新文化運動的歷史特點、明確地提出了對待中西文化的基本方針、形成了較系統的馬克思主義中西文化觀。[2]汪澍白在《毛澤東中西文化觀的演變》一文中,對毛澤東的中西文化觀的演變進行了一番探討。陳增輝對毛澤東中西文化觀的形成和發展進行了探索,指出毛澤東中西文化觀是在運用中西文化中的精華正確回答中國現實問題的過程中產生。[3]黎永壽認為毛澤東早期文化觀,綜合了當時先進人們文化觀的時代特色、時代局限和毛澤東本人的個性特徵,作者進一步指出五四時期毛澤東文化觀本質上是中西文化比較觀,破舊出新是其特點。[4]田彤認為青年毛澤東經過中西文化薰陶,逐漸形成馬克主義文化觀基礎。[5]。
1.2對毛澤東文化觀的特徵研究。
這一時期學界對毛澤東文化觀的特徵研究以段書勤、牟岱、張文聯和王炯華最為典型。段書勤指出毛澤東文化觀核心特色是批判繼承和吸收中西文化精華,發揮其為人民服務的作用。[6]牟岱認為毛澤東的文化觀因時不同,闡述了不同歷史時期毛澤東文化觀的特點,最終指出毛澤東文化觀的四個特徵即鮮明的黨性和科學性、民族性、大眾性、開放性。張文聯、王炯華認為毛澤東文化思想思維獨特,實際化思維特色、群眾化思維特色、政治化思維特色、形象化思維特色貫穿毛澤東文化觀始終。[8]。
2第二階段:1994年後期至1999年
這一階段對毛澤東文化觀的研究趨於成熟、穩定,且側重從微觀方面進行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梁念瓊認為毛澤東文化觀的特徵體現在實踐意義與理論意義並重、歷史主義與現實主義相統一、人民主體論特徵、革命性與科學性相統一等六個方面。[9]王海梅認為毛澤東文化觀具有民族性、民主性、實踐性、繼承性。[10]陳志傑有不同的觀點,認為毛澤東早期文化觀明顯地具備雙重色彩,既有中學的傳統又有西學的印記,而西學占據主流。[11]杜艷華從不同角度出發,指出毛澤東中西文化觀具有開放精神、廣采博取的精神、創新精神。[12]。
這一時期亦從社會發展的角度更為客觀地論述毛澤東文化觀,牟岱以更好地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文化為目的出發,對毛澤東倡導大眾文化觀的原因、特點和意義進行分析,指出毛澤東倡導大眾文化觀與其家庭生活經歷、傳統文化教育、「五四」新文化運動有關,受馬列關於文化論述的影響、是改造中國傳統文化的必然結果、是政治鬥爭的必然要求。[13]張慧明以建設好社會主義文化教育事業為目的出發,深刻分析了毛澤東文化教育思想,指出毛澤東關於新文化教育的基本觀點是指導建設有中國特色文化教育的基本原則,同時「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是對待中西文化的正確方針。
在這一時期,孫銘有對毛澤東的文化學思想進行了討論,作者指出1940年毛澤東發表的《新民主主義論》標誌著毛澤東文化學思想的基本構成,並逐漸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毛澤東文化學思想體系。[15]李建英對毛澤東文化思想結構進行了探討,論述了毛澤東文化思想結構的形成及特點,指出毛澤東文化思想結構具有兼容性,結合了中西文化中的精華和馬克思主義,並指出毛澤東文化思想以政治為主體,重視人的意志力。[16]。
3第三階段:21世紀以來
這一階段的研究成果更加細緻豐碩,主要研究成果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3.1對李大釗文化思想與毛澤東文化思想關係研究。
關於這方面的研究以陶紅霞等人的研究最為典型。關於李大釗與毛澤東中西文化觀趨同性的研究,陶紅霞認為李大釗與毛澤東中西文化觀趨同性表現在對待中西文化都採取洋為中用、古為今用的態度,都主張中西合璧創造中國新文化。[17]管曉莉則認為李大釗與毛澤東對於中西文化觀的趨同性主要表現在李大釗、毛澤東均認為中國傳統文化主靜,西方文化主動,對中西文化都進行辯證的否定,均認為中國新文化源於中西文化的相互滲透和融合。
關於李大釗文化思想對毛澤東文化思想的影響研究,陶紅霞認為李大釗文化思想及其所展現的先進性對毛澤東影響深刻,且成為毛澤東中西文化觀的豐富思想源泉。毛澤東早期文化觀吸收了李大釗文化思想的東方文化觀、西方文化觀、文化發展觀的認同和吸收。[19]杜艷華則認為毛澤東早期文化觀的內容與李大釗文化思想表現了諸多的聯繫與一致性,李大釗對毛澤東文化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也是使毛澤東在中西文化問題上能超越近代思想家康、梁、嚴復等人,並迅速走向科學的重要原因。[20]。
3.2毛澤東文化領導權研究。
進入新世紀以來,學界對毛澤東的文化領導權做了初步研究,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黃衛星、李彬將葛蘭西與毛澤東的「文化領導權」思想進行比較,認為葛蘭西和毛澤東有關文化領導權的思考與論述頗多相同或相通之處,比如雙方都重視精神的力量、文化領導權的意義優於政治和經濟的統治等一般原則。[21]鄭祥福和范虹邑進一步分析了葛蘭西「陣地戰」策略與毛澤東「推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方針,認為毛澤東的方針更具實踐性和現實性。張士海提出毛澤東雖未明確提出「文化領導權」的命題,但在其新民主主義文化理論和社會主義文化理論中蘊含著豐富的文化領導權思想。[23]作者深刻分析了毛澤東關於文化領導權建設的戰略地位、理論維度、實踐維度等方面,認為對當前我國文化領導權建設具有深刻的意義。李雅興、韓賢勝探討了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的文化領導權,指出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是毛澤東文化領導權形成的關鍵時期,對中國共產黨加強文化領導權建設、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提高文化軟實力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24] 3.3從微觀入手對毛澤東文化觀進行研究。
進入新世紀以後,很多學者試從微觀入手研究毛澤東文化觀,譬如對毛澤東法制文化觀、民俗文化觀、民主行政文化觀等方面的研究,研究成果如下:
對毛澤東民族文化觀進行研究最為典型的代表是嚴考亮,嚴考亮從民俗文化的視角研究毛澤東民俗文化觀,對毛澤東民俗文化觀形成的社會歷史環境、特點與獨特性進行了探討分析,作者認為毛澤東民俗文化觀是毛澤東對民俗文化進行社會實踐和理論思考的結果,具有實踐性、批判性和應用性等特點。嚴考亮在他的另一篇文章中對毛澤東民俗文化觀的現實啟示進行探析,他指出要正面教育和引導傳統信仰習俗、注重人文關懷、積極傳承優秀傳統習俗文化。[26]。
覃夢早對毛澤東民主行政文化觀進行了討論,作者著重論述了毛澤東民主行政思想的提出、民主行政價值觀的界定、民主行政本質的定義以及民主行政的一系列運作原則和方法,指出毛澤東民主行政文化觀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完整的民主行政文化觀,對於當代建設有中國特色的行政文化具有重大理論和現實意義。[27]吳燕對毛澤東法制文化觀進行分析,闡述了毛澤東法制思想的要點和黨的法制方針以及共和國法制建設的曲折歷程,探討了毛澤東法制文化觀對當今的消極和積極影響。周直對毛澤東革命文化觀進行了探析,分析了毛澤東革命文化觀的內涵、特點,論述了其發展歷程,對毛澤東的革命文化觀進行了反思,提出在現代化的新形勢、新任務下,毛澤東革命文化觀仍然有著警示作用。
除以上學者外,還有學者從毛澤東文化治理思想、文化創新思想、文化批判思想、文化政策思想等角度進行分析。譬如潘娜從建構現代國家文化治理體系的視角出發對毛澤東文化治理思想的核心要義進行分析,指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突出體現了毛澤東文化治理思想的核心要義,同時指出傳承和發揚毛澤東文化治理思想,要正確處理「一」與「多」的關係,強化法律和制度建設,培育和發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快構建現代國家文化治理體系。亓嬌分析了毛澤東文化大眾化理論,指出毛澤東文化大眾化思想是實施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戰略的題中應有之義。楊成敏分析了毛澤東文化創新思想,指出文化創新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的結合。
3.4毛澤東文化觀與當代
這一時期學術界漸重視從文化建設的角度來研究毛澤東文化觀。這一時期主要代表有康渝生、孫宏健等人。康渝生認為梳理毛澤東有關文化問題的理論建樹,透視浸潤於其中的致思理路,有助於進一步把握毛澤東文化觀的精髓和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建設。[33]孫澤學在分析毛澤東文化思想的基礎時提出毛澤東關於文化建設應與經濟、政治發展相適應、新文化建設要批判繼承傳統文化、吸收外國先進文化走向世界,文化的現代化與民族化的統一等思想,為初級階段的文化建設提供了理論基礎。孫宏健在分析毛澤東文化觀的基礎上提出毛澤東文化觀關於文化建設的正確理論原則和成功經驗,對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文化具有重大指導意義和積極啟示作用。
綜上所述,改革開放以來學界對毛澤東文化觀及相關問題探討深刻而廣泛,研究成績斐然,但還有一些研究薄弱環節需加強。筆者認為縱觀目前研究成果,一是對於現實價值還需深刻探析,深入把握,深入挖掘毛澤東文化觀對現代文化建設以及文化自信建設的現實價值;二是筆者發現學界對毛澤東文化觀對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影響論述欠缺,有待深入思考。
參考文獻。
[1]楊偉.毛澤東的中西文化觀[j].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1(3):21-27。
[2]蔡四桂.毛澤東的中西文化觀略論[j].毛澤東思想研究,1990(4):14-17。
[3]陳增輝.毛澤東中西文化觀的形成與發展[j].毛澤東哲學思想研究,1991(1):53-57。
[4]黎永壽.五四新文化運動中毛澤東的文化觀[j].社會科學研究,1989(6):43-50。
[5]田彤.毛澤東的早期文化觀[j].廣東社會科學,1993(5):11-14+47。
[6]段書勤.試論毛澤東文化觀的核心特色[j].理論探討,1993(6):27-29。
[7]張文聯,王炯華.試論毛澤東文化思想的思維特色[j].毛澤東哲學思想研究,1992(5):1-4。
[8]梁念瓊.簡論毛澤東文化觀的主要特徵[j].湘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2):3。
[9]王海梅.毛澤東文化思想的特點[j].湖湘論壇,1995(3):91-92。
[10]陳志傑.毛澤東早期文化觀的主要特點[j].南通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3):85-88。
[11]杜艷華.試析毛澤東中西文化觀的特徵[j].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4):10-14。
[12]牟岱.論毛澤東的大眾文化觀[j].江西社會科學,1995(2):4。
[13]孫銘有.試論毛澤東的文化學思想[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1995(1):7。
[14]李建英.毛澤東的文化思想結構淺議[j].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2):3。
[15]陶紅霞.李大釗與毛澤東中西文化觀的趨同性[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116-120。
[16]杜艷華.李大釗文化思想對毛澤東早期文化觀形成和發展的影響[j].中共黨史研究,2003(1):6。
[17]黃衛星,李彬.葛蘭西與毛澤東「文化領導權」思想比較[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3):125-133+158。
[18]張士海.毛澤東「文化領導權」思想論綱[j].科學社會主義,2012,(2):90-93。
[19]李雅興,韓賢勝.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文化領導權思想[j].井岡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2):47-52。
[20]嚴考亮.毛澤東的民俗文化觀及其現實啟示[j].求實,2008(6):26-29。
[21]覃夢早.論毛澤東的民主行政文化觀[j].毛澤東思想研究,2000(5):29-31。
[22]吳燕.毛澤東的法制文化觀對中國法制現代化的影響[j].毛澤東思想研究,2003(1):62-64。
[23]周直.毛澤東革命文化觀及其歷史地位和作用[j].毛澤東思想研究,2011(4):1-5。
[24]潘娜.毛澤東文化治理思想:核心要義與當代省思[j].科學社會主義,2014(6):133-136。
[25]楊成敏.毛澤東文化創新思想簡論[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02(3):40-47。
[26]康渝生,張路楊.毛澤東的文化觀與文化建設[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6):17-21。
[27]孫澤學.毛澤東文化思想與初級階段文化建設[j].社會主義研究,2003(4):5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