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從信仰。我們常說:「沒有信仰的人是可怕的」。可怕的點在哪裡?就是這些人內心空洞、無所畏懼、毫無底線。而領導幹部若是沒了信仰,就會讓整個隊伍「不戰而敗」。誠然,光有信仰也是不夠的,有怎樣的信仰更值得關注,是原始崇拜,還是宗教信仰?是低級迷信?還是向上信念?體現著一個領導幹部的信仰辨別力。97年來,中國共產黨人信仰的源泉和內容始終如一,那就是《共產黨宣言》,是馬克思主義,是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領導幹部首先要具備這樣的「大信仰」,其次才是「真」,口頭表態與實際行動相一致;「誠」,一以貫之地忠誠於黨、組織和人民;「專」,不搞「表面信馬列、背後燒香拜佛」那一套。還有「堅」,防止信念「開小差」,加強理論學習,增強「跟黨走」的定力,夯實信仰之基。
二從紀律。一個領導幹部,紀律對他來說意味著什麼?膚淺點說,就是要受《黨章》《廉潔自律準則》《紀律處分條例》、八項規定等具體條條框框的約束。若要說開來,紀律意味著「恕不議價」,不像上街買東西,還可以跟店主討個優惠、打個折扣。毛澤東同志曾經說過:「加強紀律性,革命無不勝。」寥寥十字,言明了「紀律」的重要意義,也帶給領導幹部啟示:要把守紀律、講規矩作為一項重要的政治任務來抓,時時刻刻把紀律挺在最前面。做到慎獨、慎初、慎微、慎欲,永葆自重、自省、自警、自勵的定力,不放縱、不越軌、不逾矩,拒絕成為慾望的奴隸和圍獵的對象,自覺將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確保權力始終用於為人民服務的偉大事業之中?
三從民意。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一個領導幹部把民眾的意願擺在什麼樣的位置?要綜合多方面進行考察,一要看,主要看政績,看他為群眾辦了多少實事、好事,是否用心用情解決了群眾最關心、最迫切的突出問題;二要聽,重點聽群眾對他的評價高不高,而不是聽他的講話水平有多牛,與上級的關係有多好;三要查,查群眾路線走得好不好,開展了幾次調研,召開了幾場群眾會,記錄了多少民情日記。要把贏得民心民意、彙集民智民力作為工作的重要著力點,做到政績有「看頭」、評價有「聽頭」、路線走「對頭」,厚植人民情懷,廣泛、自覺地聽取群眾意見和建議,在深入群眾中密切聯繫群眾,在融入群眾中更好服務群眾,在引導群眾中有效發動群眾,不斷提升群眾獲得感?
修為人之德。小成憑智,大成靠德。幹部要想做事,先要學做人。對於領導幹部來說,為人就是「第一粒扣子」,如果沒扣上,或者扣歪了,都是行不通的。那麼,要涵養怎樣的為人之德呢?首先,正直是最基本的。在古代,正直就是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今天,表現為老老實實,堅持正道,不畏強勢,敢於擔當。其次,仁愛是最重要的。孔子曾經講過:「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他把「仁」放在「智」和「勇」之前,其重要性可見一斑。領導幹部之仁愛,是對人民飽含真摯的大愛,是仁愛之心、仁慈之念、仁義之行。最後,堅持是最可貴的。從「量」變到「質」變,不僅是量的積累,更是堅持的結果。為人處事,不忘初心,持之以恆,方能積攢更多的人生美德。
修為事之德。做人德為先,待人誠為先,做事勤為先。領導幹部修為事之德重在「勤」字。在李林傑的《漢字別解》中曾對「懶」字做了這樣的解釋:一心依賴別人的人,大多比較懶。現實中,有的領導幹部不能正確處理「勤」與「懶」的關係,對上獻媚勤,對下關懷少,在動嘴上勤,在動手、動腳、動腦上懶……如此種種表現都是「懶癌」作祟。在古埃及,人們認為世界上只有兩種動物能夠登上金字塔,一種是雄鷹,一種是蝸牛。雄鷹靠飛翔,而蝸牛靠勤奮。領導幹部不妨學學「蝸牛精神」,在幹事創業時多一些耐心,多一些堅持,多一些勤奮,自覺克服「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拿來主義、享樂主義和懶惰主義,朝著自己心中的目標,一步一步往上爬,一年一年接著干,定能幹出一番大事業。
修為學之德。老子在《道德經》中闡述了為學與為道的關係,他認為「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強調學問是靠知識、讀書、經驗,一點一滴慢慢累積起來的,是在做「加法」。而學道則相反,是要一天丟一點,在做「減法」,實際上這就是在講厚積薄發的道理。作為領導幹部,學習應當貫穿於從政生涯的始終。現實中,我們往往發現老同志說的話更有道理,更具操作性,其實就是因為他們積累的虧多了、彎路走得多了、知識儲備多了,達到「薄發」的境地。當然,並不是說幹部老了就可以坐享其「成」了。對領導幹部來說,為學之路漫無止境,活到老、學到老、實踐到老才是應有之義。要充分認識學習、改造自我的重要性,自覺運用科學的執政理念和寬闊的胸懷去問政理事,努力做一個學習型幹部,切實擔負起新時代賦予的厚重歷史責任。
修為官之德。習近平總書記曾在《用權講官德交往有原則》一文中指出,「官德是為官當政者從政德行的綜合反映,包括思想政治和品德作風等方面的素養。」那麼,領導幹部該如何答好官德這份「綜合試卷」呢?首先,對上要忠信敬上,堅持以黨的事業和人民利益為重,在黨、國家和人民面前,保持絕對忠誠、絕對純潔、絕對可靠,做真正的「老實人」。其次,對民要寬裕慈愛,特別是基層領導幹部,要對群眾多一些寬宥,以包容的心態平等地看待群眾、以和善的態度友好地對待群眾、以平和的言行坦誠地接納群眾,塑造高尚的政治操守和從政智慧。其三,對己要正行修身,強化道德修養,當為民表率。注重自我鍛造,克服「本領恐慌」。做到謹慎勤勉,保持清正廉潔,成就忠誠、乾淨、擔當的美譽。
二從紀律。一個領導幹部,紀律對他來說意味著什麼?膚淺點說,就是要受《黨章》《廉潔自律準則》《紀律處分條例》、八項規定等具體條條框框的約束。若要說開來,紀律意味著「恕不議價」,不像上街買東西,還可以跟店主討個優惠、打個折扣。毛澤東同志曾經說過:「加強紀律性,革命無不勝。」寥寥十字,言明了「紀律」的重要意義,也帶給領導幹部啟示:要把守紀律、講規矩作為一項重要的政治任務來抓,時時刻刻把紀律挺在最前面。做到慎獨、慎初、慎微、慎欲,永葆自重、自省、自警、自勵的定力,不放縱、不越軌、不逾矩,拒絕成為慾望的奴隸和圍獵的對象,自覺將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確保權力始終用於為人民服務的偉大事業之中?
三從民意。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一個領導幹部把民眾的意願擺在什麼樣的位置?要綜合多方面進行考察,一要看,主要看政績,看他為群眾辦了多少實事、好事,是否用心用情解決了群眾最關心、最迫切的突出問題;二要聽,重點聽群眾對他的評價高不高,而不是聽他的講話水平有多牛,與上級的關係有多好;三要查,查群眾路線走得好不好,開展了幾次調研,召開了幾場群眾會,記錄了多少民情日記。要把贏得民心民意、彙集民智民力作為工作的重要著力點,做到政績有「看頭」、評價有「聽頭」、路線走「對頭」,厚植人民情懷,廣泛、自覺地聽取群眾意見和建議,在深入群眾中密切聯繫群眾,在融入群眾中更好服務群眾,在引導群眾中有效發動群眾,不斷提升群眾獲得感?
修為人之德。小成憑智,大成靠德。幹部要想做事,先要學做人。對於領導幹部來說,為人就是「第一粒扣子」,如果沒扣上,或者扣歪了,都是行不通的。那麼,要涵養怎樣的為人之德呢?首先,正直是最基本的。在古代,正直就是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今天,表現為老老實實,堅持正道,不畏強勢,敢於擔當。其次,仁愛是最重要的。孔子曾經講過:「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他把「仁」放在「智」和「勇」之前,其重要性可見一斑。領導幹部之仁愛,是對人民飽含真摯的大愛,是仁愛之心、仁慈之念、仁義之行。最後,堅持是最可貴的。從「量」變到「質」變,不僅是量的積累,更是堅持的結果。為人處事,不忘初心,持之以恆,方能積攢更多的人生美德。
修為事之德。做人德為先,待人誠為先,做事勤為先。領導幹部修為事之德重在「勤」字。在李林傑的《漢字別解》中曾對「懶」字做了這樣的解釋:一心依賴別人的人,大多比較懶。現實中,有的領導幹部不能正確處理「勤」與「懶」的關係,對上獻媚勤,對下關懷少,在動嘴上勤,在動手、動腳、動腦上懶……如此種種表現都是「懶癌」作祟。在古埃及,人們認為世界上只有兩種動物能夠登上金字塔,一種是雄鷹,一種是蝸牛。雄鷹靠飛翔,而蝸牛靠勤奮。領導幹部不妨學學「蝸牛精神」,在幹事創業時多一些耐心,多一些堅持,多一些勤奮,自覺克服「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拿來主義、享樂主義和懶惰主義,朝著自己心中的目標,一步一步往上爬,一年一年接著干,定能幹出一番大事業。
修為學之德。老子在《道德經》中闡述了為學與為道的關係,他認為「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強調學問是靠知識、讀書、經驗,一點一滴慢慢累積起來的,是在做「加法」。而學道則相反,是要一天丟一點,在做「減法」,實際上這就是在講厚積薄發的道理。作為領導幹部,學習應當貫穿於從政生涯的始終。現實中,我們往往發現老同志說的話更有道理,更具操作性,其實就是因為他們積累的虧多了、彎路走得多了、知識儲備多了,達到「薄發」的境地。當然,並不是說幹部老了就可以坐享其「成」了。對領導幹部來說,為學之路漫無止境,活到老、學到老、實踐到老才是應有之義。要充分認識學習、改造自我的重要性,自覺運用科學的執政理念和寬闊的胸懷去問政理事,努力做一個學習型幹部,切實擔負起新時代賦予的厚重歷史責任。
修為官之德。習近平總書記曾在《用權講官德交往有原則》一文中指出,「官德是為官當政者從政德行的綜合反映,包括思想政治和品德作風等方面的素養。」那麼,領導幹部該如何答好官德這份「綜合試卷」呢?首先,對上要忠信敬上,堅持以黨的事業和人民利益為重,在黨、國家和人民面前,保持絕對忠誠、絕對純潔、絕對可靠,做真正的「老實人」。其次,對民要寬裕慈愛,特別是基層領導幹部,要對群眾多一些寬宥,以包容的心態平等地看待群眾、以和善的態度友好地對待群眾、以平和的言行坦誠地接納群眾,塑造高尚的政治操守和從政智慧。其三,對己要正行修身,強化道德修養,當為民表率。注重自我鍛造,克服「本領恐慌」。做到謹慎勤勉,保持清正廉潔,成就忠誠、乾淨、擔當的美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