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深化供銷社綜合改革工作以來,縣供銷社按照縣委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下達的綜合改革有關任務要求,積極工作,各項改革工作任務有序推進,取得了階段性成果,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大膽探索,努力工作,改革目標任務有序推進
一是加快實體性合作經濟組織體系建設。去年,編辦批覆並同意縣供銷社加掛「臨朐縣農民合作社聯合社」牌子,並增加了相應職責。根據職責,縣供銷社加大領辦和創辦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聯合社的力度,上半年全系統新領辦農民專業合作社4家。止目前,全縣供銷社系統已領辦農民專業合作社32家,創辦農民合作社聯合社13處。二是抓好現代規模化服務工作。依託社有企業和基層供銷社,建設縣、鎮兩級為農服務中心,服務中心集農資供應、農機服務、信息諮詢、技術指導於一體,打造為農服務的綜合平台。上半年,全縣供銷社新建縣級為農服務中心1處,鎮級為農服務中心3處、村級綜合服務站(供銷農資店)20處;實施土地託管工作,立足種肥藥等生產資料服務優勢,為用戶提供種苗、生物有機肥、農藥、機械播收等環節服務,開展系列化、規模化服務,拓展服務規模。上半年,全縣供銷社系統已開展各類託管服務面積達到9萬餘畝。三是抓好農村流通現代化建設工作。深入開展「放心農資」工程。依託為農服務中心,大力推進直供直施,建立健全高毒農藥儲備管理制度,從源頭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機制;依託縣社農產品公司,實施「農超對接」,幫助農民銷售農產品;加強日用品、煙花爆竹、再生資源等傳統經營網絡的內部管理,提高運營水平。今年以來,建設鎮級商貿中心1處,新建萬家悅超市加盟店(便利店)18處,規範改造放心農資店120個。四是抓好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工作。積極發展電子商務,註冊成立了供銷社電子商務公司,並在縣政府的支持下建設了供銷社電子商務孵化器,開通了「供銷惠」電商運營平台,通過與知名網絡平台合作,積極拓展農村市場,加快以農資、家電、日用品等為主要內容的電商向農村延伸。上半年,發展村級電商服務站點180餘家,發展農村會員、推廣員達到5600餘人,在線銷售各類商品達到420餘萬元。
二、積累經驗,認真梳理,找出存在的突出問題
一是發展環境差。近年來,各級政府雖然出台了各項加快供銷社發展的優惠政策,但是由於受大環境的影響,社會支持程度不夠,致使各項有利供銷社發展的政策措施得不到很好的落實。同時,還背負著下屬企業沉重的人員、債務等一系列歷史遺留問題,失去了市場競爭的優勢條件,市場份額下降,企業發展受到較大限制,供銷社為農服務的載體和平台作用得不到充分發揮。二是資金瓶頸制約較大。鄉鎮基層供銷社經營和發展資金不足,由於歷史遺留問題債務較多,沒有資源來源,制約了服務體系打造特別是為農服務中心等平台建設。當前社會化服務硬體建設越來越迫切,單靠供銷社自身力量難以實現。三是人才不足。供銷社現有人員大部分是計劃經濟體制前參加工作的老職工,普遍存在著年齡結構不合理、骨幹人才斷層、後備力量不足等突出問題,使供銷社幹部職工的思維方式和工作方法不適應形勢發展需要,思想保守、觀念陳舊等問題非常突出,成為制約供銷社發展的一大「瓶頸」。四是部門參與和聯動機制不夠。供銷社開展農業社會化服務涉及到政府和社會多個部門、行業,供銷社無法掌控各種農業資源的調配,相關部門參與支持力度不大,沒有形成一個統一有效的區域性聯動機制。
三、把握要點,理清思路,明確下步工作措施
一是正確把握改革方向。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事關農民切身利益。工作中要充分尊重市場經濟規律,尊重農民意願,突出為農服務根本宗旨,真正使供銷社成為農民自己的合作經濟組織。堅持公益性服務與市場化服務分開,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主要以購買服務方式解決,積極推進供銷社服務實體化。二是加快推進實體性合作經濟組織建設。推動各種類型的農民合作社健全組織,做實服務,做強產業,為發展更大範圍、更高層次的聯合合作奠定基礎。加快發展鎮(街)農民合作社聯合社,與基層社「兩社合一、融合發展」,推動註冊合作社法人,把產業聯合進一步擴大為區域聯合。三是加快推進為農服務中心建設。圍繞搭建全市農業社會化服務綜合平台,全力打造市供銷社提出的「3公里土地託管服務圈」,基礎較好的基層供銷社覆蓋面達到50%以上。完善為農服務中心功能配置和運行模式,並與涉農部門密切配合,實現「一站式、一個窗口」服務,形成供銷合作社主導、各類社會資源廣泛參與的現代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四是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發揮紮根農村、貼近農民,組織體系和經營網絡較為健全的優勢,加快構建綜合性、規模化、可持續的為農服務體系。推進以土地託管為切入點的現代農業服務規模化。探索不同地域、不同品種的託管服務模式,構建起全面可持續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承擔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的公共服務。五是積極發展農村電子商務。聯合農民合作社、專業大戶、涉農企業以及電商等,積極打造地方特色農產品網上交易平台。加快推進村級綜合服務社和基層經營門店的信息化改造,發展網訂店取、配送特別是生鮮農產品同城配送等服務,增強線下實體店的物流、服務、體驗等功能,打造農村電子商務的「最後一公里」。
一,大膽探索,努力工作,改革目標任務有序推進
一是加快實體性合作經濟組織體系建設。去年,編辦批覆並同意縣供銷社加掛「臨朐縣農民合作社聯合社」牌子,並增加了相應職責。根據職責,縣供銷社加大領辦和創辦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聯合社的力度,上半年全系統新領辦農民專業合作社4家。止目前,全縣供銷社系統已領辦農民專業合作社32家,創辦農民合作社聯合社13處。二是抓好現代規模化服務工作。依託社有企業和基層供銷社,建設縣、鎮兩級為農服務中心,服務中心集農資供應、農機服務、信息諮詢、技術指導於一體,打造為農服務的綜合平台。上半年,全縣供銷社新建縣級為農服務中心1處,鎮級為農服務中心3處、村級綜合服務站(供銷農資店)20處;實施土地託管工作,立足種肥藥等生產資料服務優勢,為用戶提供種苗、生物有機肥、農藥、機械播收等環節服務,開展系列化、規模化服務,拓展服務規模。上半年,全縣供銷社系統已開展各類託管服務面積達到9萬餘畝。三是抓好農村流通現代化建設工作。深入開展「放心農資」工程。依託為農服務中心,大力推進直供直施,建立健全高毒農藥儲備管理制度,從源頭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機制;依託縣社農產品公司,實施「農超對接」,幫助農民銷售農產品;加強日用品、煙花爆竹、再生資源等傳統經營網絡的內部管理,提高運營水平。今年以來,建設鎮級商貿中心1處,新建萬家悅超市加盟店(便利店)18處,規範改造放心農資店120個。四是抓好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工作。積極發展電子商務,註冊成立了供銷社電子商務公司,並在縣政府的支持下建設了供銷社電子商務孵化器,開通了「供銷惠」電商運營平台,通過與知名網絡平台合作,積極拓展農村市場,加快以農資、家電、日用品等為主要內容的電商向農村延伸。上半年,發展村級電商服務站點180餘家,發展農村會員、推廣員達到5600餘人,在線銷售各類商品達到420餘萬元。
二、積累經驗,認真梳理,找出存在的突出問題
一是發展環境差。近年來,各級政府雖然出台了各項加快供銷社發展的優惠政策,但是由於受大環境的影響,社會支持程度不夠,致使各項有利供銷社發展的政策措施得不到很好的落實。同時,還背負著下屬企業沉重的人員、債務等一系列歷史遺留問題,失去了市場競爭的優勢條件,市場份額下降,企業發展受到較大限制,供銷社為農服務的載體和平台作用得不到充分發揮。二是資金瓶頸制約較大。鄉鎮基層供銷社經營和發展資金不足,由於歷史遺留問題債務較多,沒有資源來源,制約了服務體系打造特別是為農服務中心等平台建設。當前社會化服務硬體建設越來越迫切,單靠供銷社自身力量難以實現。三是人才不足。供銷社現有人員大部分是計劃經濟體制前參加工作的老職工,普遍存在著年齡結構不合理、骨幹人才斷層、後備力量不足等突出問題,使供銷社幹部職工的思維方式和工作方法不適應形勢發展需要,思想保守、觀念陳舊等問題非常突出,成為制約供銷社發展的一大「瓶頸」。四是部門參與和聯動機制不夠。供銷社開展農業社會化服務涉及到政府和社會多個部門、行業,供銷社無法掌控各種農業資源的調配,相關部門參與支持力度不大,沒有形成一個統一有效的區域性聯動機制。
三、把握要點,理清思路,明確下步工作措施
一是正確把握改革方向。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事關農民切身利益。工作中要充分尊重市場經濟規律,尊重農民意願,突出為農服務根本宗旨,真正使供銷社成為農民自己的合作經濟組織。堅持公益性服務與市場化服務分開,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主要以購買服務方式解決,積極推進供銷社服務實體化。二是加快推進實體性合作經濟組織建設。推動各種類型的農民合作社健全組織,做實服務,做強產業,為發展更大範圍、更高層次的聯合合作奠定基礎。加快發展鎮(街)農民合作社聯合社,與基層社「兩社合一、融合發展」,推動註冊合作社法人,把產業聯合進一步擴大為區域聯合。三是加快推進為農服務中心建設。圍繞搭建全市農業社會化服務綜合平台,全力打造市供銷社提出的「3公里土地託管服務圈」,基礎較好的基層供銷社覆蓋面達到50%以上。完善為農服務中心功能配置和運行模式,並與涉農部門密切配合,實現「一站式、一個窗口」服務,形成供銷合作社主導、各類社會資源廣泛參與的現代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四是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發揮紮根農村、貼近農民,組織體系和經營網絡較為健全的優勢,加快構建綜合性、規模化、可持續的為農服務體系。推進以土地託管為切入點的現代農業服務規模化。探索不同地域、不同品種的託管服務模式,構建起全面可持續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承擔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的公共服務。五是積極發展農村電子商務。聯合農民合作社、專業大戶、涉農企業以及電商等,積極打造地方特色農產品網上交易平台。加快推進村級綜合服務社和基層經營門店的信息化改造,發展網訂店取、配送特別是生鮮農產品同城配送等服務,增強線下實體店的物流、服務、體驗等功能,打造農村電子商務的「最後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