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點醫院對有症狀者及時開展相關醫學檢查,經市級專家組會診,判定是否為新冠肺炎疑似病例,確診病例由蕪湖市專家組會診確定,疑似病例立即住院隔離治療,疾控中心接到報告立即調查核實,及時向衛健委報告,及時向教育局通報,由學校通知病例家長或病例家屬。
二、學校配合市疾控中心立即開展流行病學調查,做好疑似病例基本信息了解,做好密切接觸者的判定和登記;在疾控機構指導下開展疫點(生活、工作或學習場所等)消毒工作,積極協助樣品採集等做好相關工作。
三、學校應配合對所有密切接觸者立即開展告知,避免引起不必要恐慌,及時通知其他學生和教職員工減少相互間交流接觸,做好個人防護,加強宣傳教育,安定人心,穩定學校秩序。
四、市衛健委會同有關部門立即組織實施密切接觸者追蹤和管理,學校配合對所有密切接觸者實行集中隔離醫學觀察。
五、如疑似病例被定點醫院排除,解除病例及其密切接觸者醫學觀察,患者治癒後需居家觀察3天方可復學。
六、一般接觸者根據疫情防控需要,必要時落實停課、醫學觀察等措施。
七、確診病例治癒出院後,繼續進行隔離管理和健康狀況監測。
校內發現可疑症狀人員處置流程。
第一步:立即報告學校應急處置組。
第二步:應急處置組立即派人趕到現場,做好個人防護,引導至隔離(健康)觀察室(執行標準防護,戴醫用外科口罩、工作服、一次性醫用帽子、乳膠手套)。
第三步:防控指導員用水銀溫度計測量體溫,核實不適症狀,詢問流行病學史,並做好記錄,告知應急處置組通知學生家長(進入隔離觀察室:戴醫用外科口罩、乳膠手套、一次性帽子、一次性醫用防護服、護目鏡、膠鞋;進入健康觀察室:戴醫用外科口罩、乳膠手套、一次性帽子、隔離衣、膠鞋)。
第四步:學校聯繫定點醫療機構和轉運專車,由家長或學校指定專人陪同下送往就近定點醫療機構就醫,同時報告教育部門和疫情防控指揮部(就醫途中執行標準防護:患者戴醫用外科口罩,陪同戴醫用外科口罩、乳膠手套、一次性帽子、一次性醫用防護服、護目鏡)。
第五步:消毒人員立即對該學生呆過的場所進行全面規範消毒。
第六步:其他同學正常上課,並對共同生活、學習的一般接觸者進行風險告知(告知真實情況,消除恐慌,要求做好個人防護,減少外出和外人接觸,加強健康狀況監測)。
第七步:定點醫療機構排除新冠肺炎後,解除一般接觸者風險,患病學生繼續接受治療,臨床治癒後3天,由首診定點醫療機構出具復學證明返校復學。
定點醫療機構轉運說明:
1、發熱並有可疑流行病學史患者,聯繫「120」專車送往定點醫療機構發熱門診就醫。
2、發熱無流行病學史患者,聯繫轉運專車送往定點醫療機構發熱門診就醫。
3、其他可疑症狀(無發熱)患者,聯繫轉運專車送往就近定點醫療機構就醫。
學校隔離(健康)觀察室可疑症狀。
人員處理記錄。
患者姓名:性別:年齡:班級:
家庭住址:
家長姓名:聯繫電話:
班主任姓名:聯繫電話:
一、體溫測試時間:體溫(℃):
二、主要症狀、體徵:乏力、咳嗽、鼻塞、流涕、咽痛、胸悶、氣促、腹瀉、寒戰、頭痛、肌肉酸痛、關節酸痛、結膜充血、噁心、嘔吐、腹痛、胸痛、呼吸困難等。(在症狀上打「√」)。
三、流行病學史:
1.發病前14天內有重點地區和高風險地區、或其他有病例報告社區的旅居史或居住史。
問詢結果:(有打√,無打×)。
2.發病前14天內與新冠感染者(核酸檢測陽性者)有接觸史。
問詢結果:(有打√,無打×)。
3.發病前14天內曾接觸過來自重點地區和高風險地區,或來自有病例報告社區的發熱或有呼吸道症狀的患者。
問詢結果:(有打√,無打×)。
4.聚集性發病(2周內在小範圍內如家庭、辦公室、學校班級等場所,出現2例及以上發熱和/或呼吸道症狀的病例)。
問詢結果:(有打√,無打×)。
四、應急處置:
1.如何報告:
2.如何轉診:
五、缺勤缺課隨訪結果:
防控指導員(校醫):簽名。
今年月日。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複課證明(存根)。
患者姓名:性別:年齡:家長姓名:
住址:聯繫電話:就讀學校:
初步診斷:
處理意見:目前症狀基本消失,排除新冠可能,建議複課。
診斷醫師:
年月日(醫療機構蓋章)。
(註:此證明一式兩份,一份留存,一份交家長)。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複課證明。
患者姓名:性別:年齡:家長姓名:
住址:聯繫電話:就讀學校:
初步診斷:
處理意見:目前症狀基本消失,排除新冠可能,建議複課。
診斷醫師:
年月日(醫療機構蓋章)。
(註:學生憑本證明返校復學)。
二、學校配合市疾控中心立即開展流行病學調查,做好疑似病例基本信息了解,做好密切接觸者的判定和登記;在疾控機構指導下開展疫點(生活、工作或學習場所等)消毒工作,積極協助樣品採集等做好相關工作。
三、學校應配合對所有密切接觸者立即開展告知,避免引起不必要恐慌,及時通知其他學生和教職員工減少相互間交流接觸,做好個人防護,加強宣傳教育,安定人心,穩定學校秩序。
四、市衛健委會同有關部門立即組織實施密切接觸者追蹤和管理,學校配合對所有密切接觸者實行集中隔離醫學觀察。
五、如疑似病例被定點醫院排除,解除病例及其密切接觸者醫學觀察,患者治癒後需居家觀察3天方可復學。
六、一般接觸者根據疫情防控需要,必要時落實停課、醫學觀察等措施。
七、確診病例治癒出院後,繼續進行隔離管理和健康狀況監測。
校內發現可疑症狀人員處置流程。
第一步:立即報告學校應急處置組。
第二步:應急處置組立即派人趕到現場,做好個人防護,引導至隔離(健康)觀察室(執行標準防護,戴醫用外科口罩、工作服、一次性醫用帽子、乳膠手套)。
第三步:防控指導員用水銀溫度計測量體溫,核實不適症狀,詢問流行病學史,並做好記錄,告知應急處置組通知學生家長(進入隔離觀察室:戴醫用外科口罩、乳膠手套、一次性帽子、一次性醫用防護服、護目鏡、膠鞋;進入健康觀察室:戴醫用外科口罩、乳膠手套、一次性帽子、隔離衣、膠鞋)。
第四步:學校聯繫定點醫療機構和轉運專車,由家長或學校指定專人陪同下送往就近定點醫療機構就醫,同時報告教育部門和疫情防控指揮部(就醫途中執行標準防護:患者戴醫用外科口罩,陪同戴醫用外科口罩、乳膠手套、一次性帽子、一次性醫用防護服、護目鏡)。
第五步:消毒人員立即對該學生呆過的場所進行全面規範消毒。
第六步:其他同學正常上課,並對共同生活、學習的一般接觸者進行風險告知(告知真實情況,消除恐慌,要求做好個人防護,減少外出和外人接觸,加強健康狀況監測)。
第七步:定點醫療機構排除新冠肺炎後,解除一般接觸者風險,患病學生繼續接受治療,臨床治癒後3天,由首診定點醫療機構出具復學證明返校復學。
定點醫療機構轉運說明:
1、發熱並有可疑流行病學史患者,聯繫「120」專車送往定點醫療機構發熱門診就醫。
2、發熱無流行病學史患者,聯繫轉運專車送往定點醫療機構發熱門診就醫。
3、其他可疑症狀(無發熱)患者,聯繫轉運專車送往就近定點醫療機構就醫。
學校隔離(健康)觀察室可疑症狀。
人員處理記錄。
患者姓名:性別:年齡:班級:
家庭住址:
家長姓名:聯繫電話:
班主任姓名:聯繫電話:
一、體溫測試時間:體溫(℃):
二、主要症狀、體徵:乏力、咳嗽、鼻塞、流涕、咽痛、胸悶、氣促、腹瀉、寒戰、頭痛、肌肉酸痛、關節酸痛、結膜充血、噁心、嘔吐、腹痛、胸痛、呼吸困難等。(在症狀上打「√」)。
三、流行病學史:
1.發病前14天內有重點地區和高風險地區、或其他有病例報告社區的旅居史或居住史。
問詢結果:(有打√,無打×)。
2.發病前14天內與新冠感染者(核酸檢測陽性者)有接觸史。
問詢結果:(有打√,無打×)。
3.發病前14天內曾接觸過來自重點地區和高風險地區,或來自有病例報告社區的發熱或有呼吸道症狀的患者。
問詢結果:(有打√,無打×)。
4.聚集性發病(2周內在小範圍內如家庭、辦公室、學校班級等場所,出現2例及以上發熱和/或呼吸道症狀的病例)。
問詢結果:(有打√,無打×)。
四、應急處置:
1.如何報告:
2.如何轉診:
五、缺勤缺課隨訪結果:
防控指導員(校醫):簽名。
今年月日。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複課證明(存根)。
患者姓名:性別:年齡:家長姓名:
住址:聯繫電話:就讀學校:
初步診斷:
處理意見:目前症狀基本消失,排除新冠可能,建議複課。
診斷醫師:
年月日(醫療機構蓋章)。
(註:此證明一式兩份,一份留存,一份交家長)。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複課證明。
患者姓名:性別:年齡:家長姓名:
住址:聯繫電話:就讀學校:
初步診斷:
處理意見:目前症狀基本消失,排除新冠可能,建議複課。
診斷醫師:
年月日(醫療機構蓋章)。
(註:學生憑本證明返校復學)。